血常规(图文精美)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超全版)
血常规报告单,一文读懂!(超全版)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外周血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成人:(4-10)×109/L。
•儿童:(5-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 白细胞增多(1)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2)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也会促使白细胞增高。
■ 白细胞减少(1)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3)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4)其他:放射线、化学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白细胞分类计数是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参考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7.0)×109/L,百分数50%-70%。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109/L,百分数0.5%-5%。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百分数0%-1%。
•淋巴细胞绝对值(0.8-4.0)×109/L,百分数20%-40%。
《血常规检查》PPT课件
出血危险时,可运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进 行血小板单采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压积(PCT) 又称血小板比容,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 PLT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值,正常值一般是0.1%0.3%
增多: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 增多症
大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MDS。 非均一性: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幼细胞贫血、免疫溶血性贫血。
白细胞参数
白细胞三分类: 小细胞区:淋巴细胞 大细胞区:中性分叶粒、杆状粒、晚幼粒 中间细胞区:嗜酸粒、嗜碱粒、单核、原始、
•白细幼胞稚五分类:
中性粒(N)、淋巴(L)、嗜酸粒(E)、嗜碱粒(B)、单核(M)
病理性减少:
生成减少: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 破坏过多: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各种原
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丢失过多:急性或慢性失血
红细胞参数
相对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量减少,红细胞相对增多,多为短暂性的
病理性增多:
各种原因导致EPO增多,从而使红细胞生成增多
减少:各种类型贫血,HCT减少的程度与RBC计数减少程度 不完全一致
红细胞参数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MCHC)
MCV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80-100fl(飞升)
26-32pg(皮克)
310-350g/L (31%-35%)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参数
全血细胞减少
感染性疾病 伤寒、结核、病毒、严重细菌感染 免疫因素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放射线损伤 急性放射病 其它 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症感染、中毒、严重创伤)、骨髓转移
血常规(图文精美)ppt课件
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
增多;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
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胞减少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
见单核细胞增多。
精选课件
43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儿童 病理性 绝对增多(计数值)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精选课件
44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某些感染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 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 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 多,可达15%或更多。
如亚急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 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等单核细胞增多;活动性肺结 核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
某些血液病
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 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 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也 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 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 类来识别。
精选课件
45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 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 期征象,持续大于0.1×109/L则 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 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精注选:课件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42
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 重新分配所致。
血常规带图
中性粒细胞
N
50﹪~70﹪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晚期
病理性↑:急性感染、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
病理性↓:某些感染(伤寒、病毒)、再障、脾亢、某些理化因素损害、某些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
L
20﹪~40﹪
↑:某些急性传染病(风疹、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等)、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 STB<85.5μmol∕L:溶血性黄疸
STB<171μmol∕L:肝细胞黄疸
STB>171μmol∕L:阻塞性黄疸
3. CB∕STB<20℅:溶血性黄疸
20℅~50℅:肝细胞黄疸
>50℅:阻塞性黄疸.
血清结合胆红素
CB
1.7~6.8μmol∕L(0.1~0.4mg∕dl)
比值
CB∕STB
血清非结合胆红素
血清铁
男:11~30μmol∕L
女:9~27μmol∕L
↑:肝细胞损害、血液病、溶血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缺铁性贫血
血清总铁结合力
男:50~77μmol∕L
女:54~77μmol∕L
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女青年和孕妇↑
病理性变化:↓:转铁蛋白合成减少:肝硬化等
↑:转铁蛋白合成增加:缺铁性贫血、孕妇后期、急性肝炎
血红蛋白
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170-200g∕L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压积)
HCT
PCV
男:40℅~50℅
女:35℅~45℅
↑: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
↓:见于贫血患者
红细胞平均值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82~95fl
血常规报告单解读ppt课件
7
MPV MPV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性白血病 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再障
增多
降低
血小板增多症,肿瘤,大出 血,急性化脓性感染,术后, 脾切除等。 大于400时为病理性增多
急性白血病,再障,脾亢进,紫 癜,射线,贫血等,血友病。 小于50,轻度出血; 小于20,严重出血
8
9
淋巴细胞
升
降
高
低
急性传 染病 (如风 疹,腮 腺炎等 病毒感 染初 期)。 慢性感 染(如 结核病)
射线、 药物应 用激素 或严重 的化脓 性感染, 流感,
HIV
中间细胞(单核细胞)
升
降
高
低
亚急性感染 (如心内膜 炎,疟疾, 活动性肺结 核,真菌, 寄生虫感染 等),过敏, 急性感染恢 复期,胃肠 道疾病(胃 炎,结肠炎,
血常规报告单解读
主讲人:XXX
1
血常规报告三分类19项
白 细 胞 项
白 细
淋 巴 细
中 间 细
胞
胞
胞
总
(
(
数
)
%
% 7
%
中 性 粒 细 胞 (
2
红 细 胞 项
7
红 细 胞 总 数
红 细 胞 压 积
平
体 积
均 红 细
胞
血 红 蛋 白 含 量
平 均 红 细 胞
3
血小板4项
血小板数目
平均血小板体红细胞生理功能
血小板生理功能
各项指标常见异常病理意义 (结合直方图)三个互间双峰来分析
5
白细胞(中性粒)
升
降
高
低
急性细 菌性感 染或急 性溶血、 失血、 中毒广 泛组织 损伤或 坏死, 急性白 血病
血常规讲义ppt课件
一)几个特殊的概念:
1.核左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叶以3叶居 多,(杆状/分叶)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 大,即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有时也可出现 比杆状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2.核右移:反之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5叶以上 的细胞超过0.03时,称核右移。
12
3.中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Wright染色的血涂 片中,中性粒细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的深紫色或兰黑色的颗粒,称中毒性颗粒。 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
作用下→形成RBC)。
3
1.RBC
(3)正常值【 Reference Interval 】 成年男性(4.0—5.5)*1012/L, (400-550万/mm3)旧计量单位 成年女性(3.5—5.0)*1012/L。
(4)RBC(破坏) →Hb(单核巨嗜系统)→Fe,珠Pr 和胆色素→组成机体代谢。
中度
Hb→ 60--90g/l
重度
Hb→60--30g/l
极重度
Hb〈30g/l
⑴生理性减少:
婴儿、妊娠中后期、老年人
⑵病理性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造血组织容量减少。
8
3.RBC形态学改变: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
⑴大小异常: ①小RBC 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
4.棒状小体(Auer小体):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 片中, WBC浆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不定,称棒状小体。 这种小体只出现白血病细胞中,可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二)关于淋巴细胞 (免疫学)
13
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图文
血常规与血生化检查图文详解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是比较常见的体检项目,它们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人体的身体状况,发现有无疾病并及早进行治疗。
本文将以图文形式详细介绍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指对血液成分进行检查,了解血中各种成分的数量和质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
通常被用于评估炎症、感染、贫血等慢性疾病状况。
血常规检查应该准备什么?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应清晨空腹到医院进行采血,并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喝酒、咖啡和浓茶等刺激性食物;2.不要吸烟,并避免接触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3.不要任何药物干扰或者按医生预先的建议停药;4.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劳累和焦虑情绪。
血常规检查的指标解释血常规检查的指标如下:1.血红蛋白:红细胞中的含氧量,正常值为120-160g/L;2.红细胞计数: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值为4.2-5.4x10^12/L;3.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占总血容积的百分比,正常值为37-47%;4.白细胞计数: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值为4.0-10.0x10^9/L;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值为55%~70%;6.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值为20%~40%;7.血小板计数: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为100-400x10^9/L。
什么是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是指对血液中的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用来了解人体内的各种生化代谢情况和器官机能状况,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
通常被用于筛查糖尿病、高血压、肝病等常见疾病。
血生化检查应该准备什么?在进行血生化检查前,应清晨空腹到医院进行抽血,并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摄入任何食物,尤其是油腻和高糖食物;2.避免或停止任何药物,包括补品、草药等;3.勿饮茶水和吸烟,并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血生化检查的指标及其解释血生化检查的指标如下:1.肾功能:包括尿素氮、肌酐等,正常值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2.肝功能: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正常值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3.胆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对人体健康影响大,正常值也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4.钾、钠等电解质指标:对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起支持和调节作用,正常值需根据实验室数据进行参考;5.糖类物质: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用于筛查糖尿病。
血常规分析ppt课件
整理版课件
12
嗜碱粒细胞增多:
1.骨髓增殖性疾病;2. 慢性溶血;3.脾切除后; 4.铅中毒,等等。
嗜碱粒细胞减少:
无临床意义
整理版课件
13
单核细胞增多:
1.病毒、立克次体感染; 2.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 生虫感染;3.急性传染病 或急性感染恢复期;4.淋 巴瘤、单核细胞白血病, 等等。
单核细胞减少:
2.虽采集静脉血,但采血过程不顺利,多次穿刺组织损伤,使组织凝血因子混 入血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血标本室温下放置时间过短。用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 变化,在采血后30分钟内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计数下降,在采血 30分钟后进行分析可提高结果的正确性。
4.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EDTA作为抗凝剂诱导抗凝血中 血小板互相聚集、堆积和发生卫星现象,致使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不能确认血小 板而使血小板计数偏低。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 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应改用肝素抗凝管或手工计数血小板,推片复查。
5.血标本室温下也不可放置时间过长。血小板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膜薄易于 粘附、聚集和破坏,室温下离体时间过长,可发生变形、自溶、体积缩小,标本 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超过120分钟将显著减低血小板数 值,因此应在采血后30~120分钟内完成测定。
1.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必要时排除假性血小 板减少
2.参考范围以外不一定需要采取特殊处理, 譬如血小板300~400×109/L左右。如果长期 在450 ×109/L以上可以酌情完善骨髓等检查
整理版课件
23
血小板减少非病理性因素
1.采集手指末梢血时,因进针浅,出血慢,挤压采血部位,使组织液渗入血液中, 造成血小板减少(较常见的原因)。
血常规图文分析ppt课件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血氧饱和度减低所致
➢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 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COPD、肺心病、紫绀型先天心、 异常血红蛋白病
➢ 肿瘤(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 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瘤、子 宫肌瘤)
➢ 肾病变(肾盂积水、多囊肾)
血常规图文分析
血小板—主要功能
血常规图文分析
白细胞—病理增多
>10×109/L
血常规图文分析
血常规.ppt
中性粒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
见前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 反应性增多
化。
骨髓贮备池和边缘池粒细胞
进入血循环,以分叶核和杆
状核为主。
异常增生性增多
骨髓异常增生,以原始或幼 稚粒细胞为主。
血常规图文分析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摘自《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血液篇
血常规图文分析
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日间变化、吸烟
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 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 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 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 差一倍。吸烟者平均白细胞 计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妊娠与分娩
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多, 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 动 于 ( 12-17 ) ×109/L 之 间,分娩时可高达 34×109/L 。 分 娩 后 2-5 日 内恢复正常。
急性感染
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 胞破坏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 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 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 患者的反应能力。
在 较 大 手 术 后 12-36h ,白 细 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 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 主。
4_血常规五分类化验单解读ppt
A 血液一般检测——红细胞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红细胞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20
A 血液一般检测——红细胞
红细胞平均宽度(SD):红细胞体积的大小 红细胞分布宽度(CV):红细胞形态大小均匀程度
23
A 血液一般检测——血小板
疾病名称或临床表现
再生性障碍贫血 放射性损伤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上呼吸道感染 风疹 脾肿大 肝硬化
血液被稀释 急性白血病缓解期 急性白血病化疗期
妊娠晚期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血栓病 败血症 血管收缩 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巨核系细胞白血病(M7型) 出血 急性感染 急性溶血 骨髓增殖性疾病
生成 少
挑食、吸收差
丢失 多
痔疮、月经过多、血尿
破坏 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
18
A 血液一般检测——红细胞
引起红细胞减少的药物
(1)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乙琥胺(少见)、氯霉素(与剂量无关)、 磺胺嘧啶(偶见)。 (2)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药物:苯巴比妥(罕见)、苯妥英钠(常见, 可用叶酸加VB12防治)、秋水仙碱、抗叶酸药、抗肿瘤药、异烟肼 (3)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非那西丁、甲基多巴(少见)、普鲁卡因胺、 磺胺嘧啶(在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中易发生)。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性障碍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上呼吸道感染、 风疹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肝硬化、血液被稀释等
血常规解读【共28张PPT】
新生儿 (6.0~7.0)×1012/L 170~200g/L
贫血
ü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孕妇 <100g/L,即可认为有贫血。
根据Hb↓程度将贫血分为
轻度 Hb低限—90g/L 中度 90-60g/L 重度 60-30g/L 极重度 <30g/L
贫血
生理性贫血:
新生儿:15.0 ~ 20.0×l0 9/L
(15000-20000/μL)
白细胞分类计数:
计数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5种白细胞各自生理功能存在差异,不同病理情况引发各种白
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白细胞增多:WBC>10×1感染(化脓性球菌时明显,严重感染可下降) Ø 严重组织创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心梗、溶血) Ø 过敏反应 Ø 急性中毒 Ø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特别是消化道肿瘤)
白细胞参数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应激、过敏、寄生虫病、皮肤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
某些肿瘤及传染病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CML、骨纤、慢性溶血、切脾、白血病、过敏性疾病、转移癌、
糖尿病、某些传染病
单核细胞
增多:感染恢复期,粒细胞缺乏恢复期、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减少:再障,肿瘤侵犯骨髓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计数(PLT)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X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质) 理化损伤( 缺铁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评价
6个月~ 2岁婴儿:11.
单核-巨噬系统功能亢进 血小计数 (100-300x109/L)
增多:应激、过敏、寄生虫病、皮肤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
120~160g/L
自身免疫性疾病 5×109/L即为粒细胞缺乏症,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 自身免疫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 破坏而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脾功能亢进
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 见白细胞减少。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 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 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310-350
310-350
AA、多数ACD、 HA、急性失血
MA、MDS、AA 、 HA
IDA缺铁贫,ACD慢性贫,AA再障,HA溶贫,MA巨幼贫,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红细胞—增多
相对 血浆容量减少,红细胞容量相对增 多: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 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 中毒。
类型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 (fl)
< 80 < 80
MCH (pg)
< 26 < 26
MCHC 常见疾病 (g/L)
< 310 310-350 IDA、少数ACD Thalassemia HS (MCHC) 少数ACD
正细胞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80-94
> 94
26~32
>32
血常规常见问题
血常规常见问题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 患者的生理条件
如果患者在检验血常规之前从事了剧烈运动或摄入了大量水分,将 严重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
• 人为错误操作
采血部位不当、采血方法不正确,动作太慢或摇匀时间不够,血标 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便接受检验或者延迟了标本送检时间。
• 抗凝剂以及仪器的校准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
速发性过敏反应常见嗜碱性 粒细胞增高,如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等。炎症时常伴有嗜碱 性粒细胞减少,但溃疡性结肠 炎时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增 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
嗜碱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可 作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一个早 期征象,持续大于0.1×109/L则 是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共同特 征。常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 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慢性 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血 常 规
吴 科
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
血液的成份
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
血常规
血细胞的发现—显微镜
红细胞(1673年) 白细胞(1749年) 血小板(1842年)
协 和 检 验 科
早期为手工法操作,需要经常技术练兵
协 和 检 验 科
1962年首次通过卫生部调拨,从英国 引进了仅能计数白细胞的EEL型仪器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绝对 继发性
原发性绝对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原因未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
多能干细胞受累
红细胞增多,总血容量增加 RBC 7~10×1012/L,Hb180 ~240g/L WBC,PLT↑ 部分转变为发性绝对增多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血氧饱和度减低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COPD、肺心病、紫绀型先天 心、异常血红蛋白病 肿瘤(肾癌、肝细胞癌、卵巢
癌、肾胚胎瘤、肾上腺皮质腺
瘤、子宫肌瘤) 肾病变(肾盂积水、多囊肾)
血小板—主要功能
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参与生理性止血
维持正常通透性,使红细胞不逸出
妊娠与分娩
妊娠时白细胞常见增 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 常 波 动 于 ( 12-17 ) ×109/L 之 间 , 分 娩 时 可 高 达 34×109/L 。 分 娩 后 2-5日内恢复正常。
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疼痛,以及一般 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 细胞轻度增多。 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 35×109/L ,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 重新分配所致。
备注:单核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淋巴细胞—增多
生理性 儿童 绝对增多(计数值) 病理性 相对增多(百分比值)
淋巴细胞—病理性绝对增多
某些急性传染性疾病
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 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 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 咳等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某些慢性感染
协 和 检 验 科
血细胞分析的自动化流水线系统
血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血细胞的组成
--主要血红蛋白
红细胞—主要功能
运输O2(由Hb完成) 和CO2 调节酸碱平衡:4对缓 冲物质(H2CO3— KHCO3、KH2PO4— K2HPO4、Hb—KHb 、HbO2—HbO2K)
红细胞—正常值
•
某些血液病
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 细胞可少到 1×109/L 以下,分 类时几乎无白细胞均为淋巴细 胞。 中性粒细胞减少<2×109/L 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
慢性理、化损伤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如 X 线 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 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 致白细胞减少,故此类人群于 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应作一次 白细胞计数。
• 成年男性
红细胞数
(4.0~5.5)×1012/L
血红蛋白
120 ~160g/L
• 成年女性 • 新生儿
(3.5~5.0)×1012/L (6.0~7.0)×1012/L
110 ~150g/L 170 ~200g/L
<100g/L
• 妊娠女性: <3.5×1012/L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减少
红细胞—减少
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 胞破坏
在较大手术后 12-36h ,白细 胞常达 10×109/L 以上,其增多 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为主。 急性心肌梗死后 1-2 天内, 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 可与心绞痛相区别。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急性溶血
这与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 缺氧以及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 产物,刺激骨髓贮备池增加释 放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在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 性水肿、食物过敏、荨麻疹时 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
某些皮肤病
如湿疹、疱疹样皮炎、真菌 性皮肤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液病
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 可见有幼稚型。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 粒细胞可达 90% 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酸性颗粒大小不均 ,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可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0.45×109/L
寄生虫病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 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钩虫病患者, 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可导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 90% 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驱 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白细胞—主要功能
吞噬作用
免疫作用
白细胞—正常值
年龄 出生 2周 3月 6月-6岁 7-12岁 成人 白细胞(×109/L) 9-30 5-21 6-18 6-15 4.5-13.5 4-10
下 降
摘自《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血液篇
白细胞—正常值生理变化
日间变化、吸烟
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 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 之间可相差一倍。吸烟者 平均白细胞计数可高于非 吸烟者30%。
非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有时 可见白细胞持续增高,以中性 分叶核为主,如肝癌、胃癌的 晚期。
其他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及严 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 腺素等。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 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急性型白细胞一般 <100 × 109/L ,分类以原粒、早幼 粒为主;而慢性型白细胞常> 100 × 109/L , 分 类 以 中 幼 粒、晚幼粒急及以下阶段为 主。
急性放射病
血小板—增多
反 复 出 血
肢 体 麻 木
血 栓 形 成
脾 脏 肿 大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 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 增多症等。
反应性增多
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 症 此 类 增 多 一 般 不 超 过 500×109/L , 经 治 疗 后 情 况 改 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 正常水平。 脾切除术后 常高于 600×109/L ,随后会 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抗凝剂的质量问题、血液分析仪未进行定期校准。
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 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 高。
淋巴细胞—病理性相对增多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由 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 分率相对增高,此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后;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 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低,但其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罕见)
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达 20%以上,多为幼稚型。
备注: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在临床意义不大。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 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 9% ,出 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 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