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旬邮政监管对我国邮政改革论文
邮政行业监督工作总结汇报
![邮政行业监督工作总结汇报](https://img.taocdn.com/s3/m/db964e2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6.png)
邮政行业监督工作总结汇报近年来,我国邮政行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确保邮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各级监管部门始终将监督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邮政行业的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促进邮政行业健康发展。
以下是我对近期邮政行业监督工作的总结汇报:一、加强市场准入监管。
为了保障邮政市场的公平竞争,我们加强了对邮政企业的市场准入监管。
严格审核邮政企业的经营资质,规范邮政企业的经营行为,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邮政企业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二、加强服务质量监督。
邮政行业是为广大民众提供服务的行业,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加强了对邮政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督,建立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邮政企业的寄递服务、快递服务、邮政储蓄服务等进行了全面评估,督促企业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邮政行业涉及的业务范围广泛,涉及的安全隐患也较多。
我们加强了对邮政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加强对邮政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确保邮政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四、加强信息安全监督。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邮政行业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们加强了对邮政企业信息安全的监督,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信息系统的监控和检查,确保信息安全。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我国邮政行业的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也要看到,邮政行业监督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监管力度不够、监督手段不够灵活等。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管制度,加强监督手段,确保邮政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加强与邮政企业的沟通协调,携手共建邮政行业的美好未来。
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邮政业发展
![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邮政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365f4d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1.png)
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邮政业发展论文报告:政府规制改革与我国邮政业发展一、从起源和现状看政府规制改革政府规制是指政府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市场秩序,对某些行业进行中央集权管理、监督和协调的一种制度。
政府自行制订规则并加以监督,就形成了政府规制的基本框架。
然而,在一些特定行业中,政府规制的强度可能会导致其他不良效应,影响到市场的发展和效率。
因此,政府规制改革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主要的目的是破除负面影响,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难题。
二、我国邮政业的现状及问题1、发展历程我国邮政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发展历程相对较短。
从邮件传统寄递行业走向邮政全产业链及物流产业链,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探索,我国邮政业正在努力适应市场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求。
2、发展面临的现状我国邮政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普遍的问题:行业门槛较低,市场份额大;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常有,利润空间有限;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单一等等。
此外,我国邮政业在国际上尚处于较低的地位,面临着国际邮政巨头的强大竞争。
三、改革措施及其效果1、逐步放开市场准入我国政府逐步放开了邮政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进入市场的企业开展快递、电子商务等新领域的业务,进一步扩大了市场。
同时,政府规制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强。
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对于非法快递公司,政府对其实施严厉打击,这种规制政策,有效地遏制了这些非法快递企业的发展。
2、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价格为保证该行业的正常稳定,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价格。
根据客户的需求与物流需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新业务的开展,同时采取一系列行政手段规范电力和运输价格,保证企业利润和市场消费者的利益。
3、推进内部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我国邮政业也在不断推进内部改革,着力于发展全产业链和物流产业链。
通过借鉴国外行业经验,不断完善业务结构,减少企业架构的复杂性和成本开支,同时提升关键业务部门的绩效和效率,较大程度上提高了邮政业的投资回报率。
四、成功案例1、EMSEMS全称为“国际速递邮件服务”,它是我国邮政业最具盈利能力的业务之一,也是我国邮政业重要的成功案例。
中国邮政及快递业体制改革
![中国邮政及快递业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6071c85058f5f61fb6366637.png)
中国邮政及快递业体制改革如何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正、规范的邮政市场流通体系如何应对邮政、快递行业对外开放的大趋势一、邮政体制改革浮出水面2005年年初,国务院通过了扶持、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为民营快递企业和“非公经济”所有制体制的改革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据了解,现在国内已经有十几个部门提出了落实这个政策,促进本行业、本部门“非公经济”发展的具体意见和措施,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说“十一五”期间,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成败就在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又是以国内民营企业为主体,其是否具有竞争力对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增加消费者的选择都至关重要。
2005年7月,国务院原则上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政企分开,独立监管”,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等等一系列重要的决策。
这一重要决定对快递行业和邮政企业都非常重要。
中国的邮政部门现在正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改革震荡时期。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实行的是一种政府、官员、商人、法官、裁判权等等为一体的体制,这种组织结构在国有行业当中已经不多见了。
因此,他们是属于最后改革的几个部门之一。
改革之后,中国邮政部门既是经营者又是邮政官员的局面将成为历史。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和物流的开放步伐,积极推进体制改革。
这对快递业的发展来说,影响深远。
二、呼吁公平的市场竞争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竞争市场环境。
对此,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快递业务和快递的时期。
目前,一种声音认为快递是主导的,快递是物流产业的基础部分。
另一种声音认为快递是邮政业务。
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政策倾向。
如果说,快递是物流产业一部分,那它应该享受和接受物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方针的引导。
如果把快递业、快递企业、快递业务变成邮政业,那么就应该受到邮政部门的监管,邮政部门设定市场的准入条件等。
国外邮政监管制度对中国邮政改革的启示论文
![国外邮政监管制度对中国邮政改革的启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22b50180eb6294dc886c06.png)
国外邮政监管制度对中国邮政改革的启示论文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论文德国邮政监管中国邮政改革德国论文职称论文当前,中国邮政与世界邮政一样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改革。
政企分开后,中国邮政未来的命运如何?德国邮政改革的先例,对我们或许有所启示。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雄踞欧洲首位,在全世界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只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邮政与德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相匹配,不仅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都很高,而且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年业务收入超过400亿欧元,年纯利润超过15亿欧元。
德国邮政发展如同德国经济的崛起,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被业内外不少人士当作“样板”进行宣扬,但由于对其真实情况了解不够,也确实存在很大片面性,以致误导甚多。
本文仅就德国政府对邮政进行监管情况作些简要介绍,并谈几点心得体会,以供关心关注我国邮政改革发展人士尤其是邮政同仁参考。
经验监管机构及其职能1.德国邮政监管机构。
德国邮政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置是德国邮政改革的结果。
德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始自上个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层次。
第一次在1988年,根据《邮政改革法Ⅰ》,实行邮电分营,成立邮政、电信、邮政银行(德国邮政银行成立于1990年,1995年脱离邮政,1999年又回归邮政)三个独立的部门,概而言之为“一分为三”。
第二次在1995年,根据《邮政改革法Ⅱ》,邮政实行政企分开,分别成立国有邮政公司和市场监管机构。
第三次为1998年,根据《邮政改革法Ⅲ》,缩小邮政专营权,成立邮电行业监管司。
现在的德国邮政监管机构就是德国邮政第二次和第三次改革中设立的监管机构演变而来的。
德国政府设立经济与技术部,部下设联邦网络局。
该局是负责全德国电、气、电信、邮政和铁路的政府管理机构,下设两种机构:一是内设的管制处室,共有9个;二是下设的专业和地区监管部门,共有7个。
管制处室中的第5处室为邮政处,专业和地区监管部门中的第3部门为邮政监管部。
浅析邮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浅析邮政管理体制的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146594fb168884868762d6fa.png)
浅析邮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摘要: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完善,邮政的管理体制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社会市场经济的形势不断发展着改变,也给邮政的管理体制带来了机遇,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市场、人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中国的邮政管理体制实现现代化,对邮政的管理体制进行全面和创新改革是当前的一大重点。
对邮政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能够使邮政迅速地融入瞬息万变的市场当中,能够让邮政尽快适应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能够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邮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邮政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离邮政从建立以来就是一个将实物信息进行传递的通信企业,它是一个服务性和基础性的行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邮政为人们提供的是方便的、普及的和廉价的服务,属于社会消费的层面,邮政还是一个国家宣示主权的象征,自古以来,世界各国的邮政都是国家性质的大型国有企业,都是国家政府直接开办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但是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一体化和全球信息化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邮政生存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邮政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市场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针对邮政的这种现状,世界各国都对邮政的管理体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改革。
一、中国邮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变化多样的经济环境给邮政带来了挑战和机遇1.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逐渐实现全球化的趋势,国内的市场经济也不断实现改革开放,在计划经济局势下,邮政垄断性进行经营的格局已经退出舞台,而铁路、民航以及公路等很多部门都利用各自的优势,纷纷借助运输能力实行快递业务、包裹经营。
还有像FedEx、TNT、DEL、UPS等一些国际性的运输巨头已经在中国市场进驻,此外邮政在汇款、储蓄、报刊发行、杂志出售等方面竞争还十分激烈,邮政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局势将更加残酷。
1.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间的商务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对外合作的机遇更多,进步的空间也很大。
邮政行业的政策环境与监管机制
![邮政行业的政策环境与监管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44483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b.png)
邮政行业的政策环境与监管机制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行业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联系人们的纽带,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为了确保邮政行业的顺利运行和公平竞争,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机制。
本文将分析邮政行业的政策环境与监管机制,并探讨其对邮政业发展的影响。
一、政策环境1.国家政策的重要性邮政行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息息相关。
国家政策对邮政行业的监管和规范起到重要的作用。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邮政企业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2.政策内容的多样化邮政行业的政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邮政业务管理、投递服务质量、网络建设、价格制度、竞争与合作关系等方面。
政府通过制定这些政策,推动邮政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市场的稳定运行。
3.政策的动态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邮政行业的政策也需要进行动态调整。
政府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和更新相关政策,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
二、监管机制1.监管机构的角色为了确保邮政行业的公平竞争和规范运作,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
该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邮政行业的各项工作,包括市场准入、价格监管、服务质量监测、争议解决等。
监管机构的设立有助于提高邮政行业的透明度和效率。
2.监管手段的多样性监管机构采取了多种手段来监管邮政行业,包括审批制度、执法检查、行政处罚、信息披露等。
通过这些手段,监管机构可以有效地约束邮政企业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监管效果的评估为了确保监管机制的有效性,政府需要对监管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邮政行业的发展水平。
三、政策环境与监管机制的影响1.推动行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机制有助于推动邮政行业的健康发展。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机构的调控作用可以为邮政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和增长。
2.维护市场秩序政策环境和监管机制的存在可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从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看我国邮电体制改革
![从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看我国邮电体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9ee2a2d5a8102d276a22fa2.png)
从成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看我国邮电体制改革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邮电体制实行了全面的改革。
其中一项改革就是成立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政银行”)。
这是我国邮电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成果。
我国邮电体制的这一重大改革,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多年的必然结果,它展现给世人以全新面貌。
随着邮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银行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与我国其他金融银行一起,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一、邮电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邮电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邮政银行是在原来邮政储蓄业务的基础上转型来的。
原邮政储蓄业务已经逐渐具备了我国金融银行的一些性质和基本特点,开办了一些类似金融银行的业务。
但由于邮电体制本身的因素,邮政储蓄业务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随着邮电业的不断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必然要过渡到商业金融银行。
1.原邮政储蓄已开展金融银行部分业务邮政储蓄业务不断发展,逐渐增设了金融银行的多种业务。
邮政储蓄始办于1919年,中间一度停办,1986年重新恢复开办,主要办理活期、定期、定活两便等储蓄业务,同时还开办了汇兑业务、代理业务和异地存取等业务。
汇兑业务每年开发汇票2.2亿张左右,收汇款额高达2 700多亿元。
还开通了与美国、日本等23个国家或地区的汇票互换业务,出口款额已超过25万美元。
代理业务主要有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收代付业务。
1993年全国邮政储蓄计算机联网技术改造工程(又称“绿卡工程”)实施后,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上千个市县实现了联网,在全国开办了异地存取业务。
2.不进行改制的局限性原邮政储蓄业务,只是作为邮政的一个内设机构进行经营管理的,达不到银行业监管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不能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对内对外都有极为明显的局限性。
例如因不是独立权限机构,内部控制管理相对较弱,也有许多不便的地方;又如风险防范机制也相对薄弱,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再如储蓄、信贷人才储备比较缺乏,对邮政储蓄的进一步发展,也势必造成一定的制约影响。
邮政论文
![邮政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f1021110a6f524ccbf8521.png)
关于提升邮政服务质量的思考【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电子等通讯产业的迅速发展,邮政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而在我国邮政行业尚处垄断的市场态势下,邮政服务质量的提升和加强,也成为邮政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方式以及行业监督等方面,对邮政企业提高服务质量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
全文共分三部分:一、我国邮政服务质量的现状研究;二、影响邮政服务质量的原因分析;三、提升我国邮政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邮政服务质量体制管理邮政业属于服务业,服务是邮政行业的核心和目标。
同时由于邮政属于基本的民生行业,更应该以服务来满足和提升社会发展、公民通讯的需要。
这些年来,传统邮政业务受到网络、电子通讯产品的巨大冲击,市场容量逐步减少。
面对这样的历史趋势,邮政主管部门也从各种渠道对邮政服务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然而,在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是顽疾,这严重影响了邮政行业及邮政相关企业的发展。
邮政部门只有针对现状,完善内部组织形态,优化业务运作流程、提升从业人员素养,改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形象,由此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结果。
一、我国邮政服务质量的现状研究(一)我国邮政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中国邮政为人民,这是新中国邮政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50多年来,中国各级邮政部门遵循普遍服务原则,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通信能力.仅服务网点一项,就由1949年的全国2.6万个局所发展至今天的10.7万个,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交通不便、文化落后、邮政严重亏损的边远地区,邮政职工不为利益驱动.恪尽职守,仍然履行着普遍服务义务,确实难能可贵。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来,为了更好地落实22届邮联大会确定的《北京邮政战略》,切实履行普遍服务义务,2000年9月1日起实现了国内函、包、印刷等邮件全面提速, 2000年7月1日起全国基本实现了省会城市城区普通包裹直投到户;2000年10月1日起,又实现了县以上城市城区邮购包裹直投到户;2001年3月1日起,新修改的《邮件处理规则》正式实行,大大缩短了邮件查询的全程时限。
浅析中国邮政EMS发展策略毕业论文
![浅析中国邮政EMS发展策略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64590ca300a6c30c229f19.png)
毕业论文浅析中国邮政EMS发展策略摘要快递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递业开始起步,快递市场日益扩大,快递企业逐步成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快递行业在加速商品流通、促进对外贸易、服务各行业、满足居民消费、扩大人口就业等方面,为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中国邮政正式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
不同于普通的函件与包裹业务,全球特快专递(EMS)作为邮政产业中的精品业务,是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紧急文件资料及物品,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邮件跟踪查询与附加服务,可谓开创了中国快递业的先河。
现正值中国邮政改革之际,EMS也要求新求变。
EMS的市场发展策略应着眼现在,放眼未来,顺应需求,关注竞争。
首先,了解快递的概况,特性。
其次,对于中国快递市场的供需关系作出分析。
再者,通过比对EMS与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邮政EMS的市场竞争力,认清形势,找出差距。
最后,根据未来快递市场的定量预测,并结合市场需求,为EMS的市场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快递业;快递市场;邮政EMS;竞争力;市场发展策略AbstractThe courier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xpress industry started, express growing market, the gradual growth of express delivery companies,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The express delivery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promoting foreign trade and services industry to meet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expanding population employmen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national economy.In 1980, China Post was officially launched the Global Express Mail Service (EMS).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letter and parcel business, Global Express Mail Service (EMS)as a boutique business in the postal industry, based on high-speed,high quality for the user to pass urgent documents and goods, while providing various forms of e-mail tracking and tracing additional can be described as creating a precedent for China's express industry.Now a time when the occasion of the Chinese postal reform, the EMS also requires a new change. EMS market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focus on now,look to the future, comply with the needs, concerns and competition. First, to understand overview of the Express features. Secondly,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hina's express delivery market. Furthermo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EMS competitors Post EM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identify gap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the express delivery market, combined with market demand, providing a viable strategy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MS market development.Keywords:Courier industry;Express delivery market;Post EMS;Competitiveness;Market development strategy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内容 (2)2 中国快递市场的现状 (4)2.1 我国快递市场需求分析 (4)2.2 我国快递市场存在的问题 (5)3 邮政EMS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8)3.1市场规模及增长比较 (8)3.2网络规模及其现代化水平比较 (10)3.3 价格水平 (12)3.4邮政EMS的竞争力分析 (15)4 邮政EMS的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19)4.1加强宣传,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 (19)4.2 扩大合作,实现利益共同体 (19)4.4 用现代技术整合网络,提升效益与效率 (22)5 结论与展望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1 绪论“快递”,又称之为“速递”,是通过各种交通方式,如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将货物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点对点的快速投递。
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议论文
![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0a0a6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3.png)
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议论文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浅议论文1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1.1网点规模大,网络覆盖而广。
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成立,2012年1月2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经过改制前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己成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而最广、客户最多的金融服务机构。
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邮政营业网点遍及广裹城乡、ATM机随处可见。
邮政储蓄网络系统不仅实现了在全国网点的通存通兑,还提供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极大程度地方便了客户,称得上是身边的银行,手边的银行1.2拥有客户众多、资金雄厚。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的本外币账户数、客户总数、本外币存款余额居全国银行业第五位;资产总规模居全国银行业第六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金优势十分明显,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在大额协议存款方而的合作的不断加强,邮政储蓄开拓大额协议存款业务的前景十分广阔1.3设备及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专业性金融人才匮乏。
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在营业大厅的设施及包含电脑、办公桌椅在内的办公设备相对陈旧,在提供给客户高速快捷的`服务与舒适的储蓄环境方而相对落后。
此外,由于邮政储蓄隶属于邮政部门,与邮政业务、邮政速递物流、集邮以及代理保险、代发养老金、代发工资、代理国债、代收代付各种资费等业务部门同在一个业务大厅,在人员分配上,各职务换岗的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这样就给从业人员的培训及岗位技能的提高带来困难,更加不利于员工的管理,从而导致了业务人员从业经验少及专业性金融人才匾乏的现状1.4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虽然有自己的优势,然而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发现和改正不足。
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管理体制、金融创新能力、人才引进等方而优势明显;而中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硬件设备、服务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而存在优势2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2.1邮政储蓄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
对邮政储蓄机构改革所面临问题的思考
![对邮政储蓄机构改革所面临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7e438e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2e.png)
!"华北金融#$$"年第%期""""""""""""""""""""""""""""""""""""""""""""""""""""""""""""""""""""""####基层央行队伍老化、学历偏低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徐守诚""""""""""""""""""""""""""""""""""""""""""""""""""""""""""""""""""""""####对邮政储蓄机构改革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天津银监局政邮监管处许杨一、职工年龄老化、学历偏低引发的问题(一)后备干部选拔空间过窄全辖&$岁以下在职人员比例太低,“处级后备干部一般应以’(岁至&$岁的干部为主体,’(岁以下的干部要有相应数量”)银党办(#$$$)*+号,的要求很难落实,勉强去办,其后备干部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论邮政体制改革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影响及对策
![论邮政体制改革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3ab865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4.png)
工资 率R风险论邮政体制改革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影 响 及 对 策文 / 周 鹏着 力 推 进 邮 政 体 制 改 革 , 稳 步 、协 调、健康发展我国邮政事业, 是完善社会 准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正式启动。
普遍 服务作为邮政部门代表国家承担的一项 一、中国邮政普遍服务的现状1. 普遍服务义务范围大, 服务对象 绝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和边远地区。
我国 邮 政 承 担 普 遍 服 务 的 范 围 、种 类 、责 任 、 困 难 之 大 之 多 在 世 界 各 国 首 屈 一 指 , 它 既要担负诸如国家机要通信、党报党刊 发行、义务兵免费通信、边防通信及盲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措施, 也是国 重要公共义务, 在此次邮政体制改革进 家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 。
经 过 长 期 酝 酿 , 以 全 国 及 各 省( 区 、 市) 邮政监管机构及邮政公司的成立为 程中倍受关注。
本文拟对中国邮政普遍服务的现状进行阐述, 分析了此次邮政 体制改革对邮政普遍服务的影响, 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志, 我国邮政体制改革按照国务院批范风险补偿,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实现企业利益与工人利益的均衡。
高标准的安全生产保障不仅有利于矫正扭曲的煤炭价格, 而 且会促进我国科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例如煤炭行业建立现代 化煤矿安全系统工程可以促进煤炭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等因素提高水平,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实现煤炭行业整体安全的最优化。
在初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成本拉高的压力, 但 可以促进企业减少对非技术因素的过分依赖, 从而提高科技创 新水平(见下图)。
3. 权力市场化。
具体措施有: ①政府需要广泛宣传煤炭生产中的风险, 对不合规定的企业要进行通报, 一方面使工人对煤炭 生产的潜在安全隐患有充分认识, 平衡信息知情权; 另一方面让 工人面对风险做出自主决策。
②建立有效的信息流动网络, 提高 信息共享程度, 保障信息畅通无阻。
邮政行业的监管体系和政策分析
![邮政行业的监管体系和政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78dd5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b.png)
邮政行业的监管体系和政策分析邮政行业作为国家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管体系和政策的制定对于保障邮政服务的高效运行以及公众利益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邮政行业的监管体系和政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一、邮政行业的监管体系邮政行业的监管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构建,以确保其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和公平竞争的实现。
监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 政府部门:国家邮政管理局、通信管理局等负责制定和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监管标准,监督邮政企业的经营行为。
2. 行业协会:如中国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等,负责组织和协调行业内企业的交流、合作和自律行为,推动邮政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3. 监督机构: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邮政监督管理局等,负责对邮政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众权益。
二、邮政行业的政策分析1. 公共服务导向的政策邮政行业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在政策制定上应以满足公众需求、保障基本权益为导向。
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确保邮政服务的覆盖范围广、服务质量高,例如推动邮政网点的普遍覆盖、鼓励农村地区设立邮政服务站点等。
2. 市场开放和竞争政策近年来,中国邮政行业逐步实施市场开放和竞争政策,推动多元化经营和市场竞争。
政府鼓励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快递市场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保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 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转型政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邮政行业推动创新驱动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政策的重要方向。
政府支持邮政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推动邮政行业与物流、电商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4. 服务质量监管政策政府加强对邮政服务质量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投诉处理机制,确保邮政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用户期望的水平。
政策还鼓励邮政企业建立用户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了解用户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邮储改革文章
![邮储改革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d8a32e1e650e52ea551898e1.png)
邮政储蓄机构改革的制度安排与演进王操王国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实质是不同的社会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下进行的制度博弈。
在邮政储蓄机构制度变迁中涉及到邮政局、邮政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监管部门、邮政储蓄银行员工等多重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不同的效用函数必然导致邮政储蓄改革的制度安排存在缺陷并需进一步优化。
一、制度冲突:邮政储蓄机构改革的扭曲运行根据2005年国务院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新一轮邮政储蓄机构改革拉开了序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邮政储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银行机构组建基本完毕。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至2008年4月末,邮储银行36家一级分行全部挂牌开业,307家二级分行及5043家支行也已经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核准开业。
我国邮政储蓄网点已达36000多个,组建后的邮政储蓄银行网络将成为沟通和连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最大金融网络,其分支机构基本覆盖我国所有的市、县和主要乡镇。
二是业务快速增长,资产运用逐步多元化。
截至2008年4月末,邮政储蓄存款余额为18650亿元,是中国第5大存款机构;邮政绿卡发卡量达2亿张,为中国第3大发卡银行机构,继开办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后,又推出农户联保贷款、微小企业主贷款、农村基础设施专项融资等业务,仅2007年全年累计支农资金发生额为1335.6亿元。
三是内部建设稳步推进。
邮政储蓄银行新出台了银团贷款、同业授信、债券与资金交易等多项业务规范或操作规程,邮政大汇兑系统也于2007年底在全国推广上线,总行在全国公开招聘了近百名相关专业人才。
在看到邮政储蓄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邮政储蓄机构改革的渐进性与复杂性,对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战略定位不明。
根据银监会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促使其打造成为沟通城乡金融服务的“社区性零售银行”。
《邮政企业去行政化改革要循序渐进[五篇范文]》
![《邮政企业去行政化改革要循序渐进[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66b25dcc22bcd127ff0c5b.png)
《邮政企业去行政化改革要循序渐进[五篇范文]》第一篇:邮政企业去行政化改革要循序渐进邮政企业去行政化改革要循序渐进陈宏xx-11-xx:58:40国研网xx-11-12摘要:过去多年来,我国邮政业实行企业化市场经营与行业化管理相统一的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
xx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我国邮政体制改革方案。
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为“一分开、两改革、四项措施”。
“一分开”指邮政领域内的政企分开:“两改革”即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四项措施”则是指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完善特殊服务机制、强化安全保障机制、改革价格形成机制。
邮政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
国家邮政局副局长王梅10月26日在接受中国政府网访谈时介绍,为完善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改革,将在市地一级设立357个邮政监管机构。
同时,为避免误解,省级以下邮政企业将不再称“邮政局”。
同一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的决定》。
邮政集团公司今后应不再使用“中国邮政”或“邮政局”等名称,“邮政”二字现在已不仅指中邮集团公司,各类快递公司也属于邮政行业,还有各地的邮政管理局。
邮政集团公司对外应一律使用“中邮集团”称呼,实现彻底的政企职责分开,使“中邮集团”成为真正的企业。
邮政普遍服务标识不能被“中邮集团”开展竞争性业务借用。
过去多年来,我国邮政业实行企业化市场经营与行业化管理相统一的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
xx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我国邮政体制改革方案。
邮政体制改革的方案为“一分开、两改革、四项措施”。
“一分开”指邮政领域内的政企分开;“两改革”即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四项措施”则是指建立普遍服务机制、完善特殊服务机制、强化安全保障机制、改革价格形成机制。
政企分开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企分开是这个改革方案的核心,而政企、政资、政事三分开是邮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分业经营、监管独立是整个邮政改革的出路,完善省以下邮政监管体制,是邮政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深化改革的重要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旬邮政监管对我国邮政改革论文当前,中国邮政与世界邮政一样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改革。
政企分开后,中国邮政未来的命运如何?德国邮政改革的先例,对我们或许有所启示。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雄踞欧洲首位,在全世界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经济强国,只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
德国邮政与德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相匹配,不仅高度发达,现代化程度和服务水平都很高,而且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年业务收入超过400亿欧元,年纯利润超过15亿欧元。
德国邮政发展如同德国经济的崛起,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被业内外不少人士当作“样板”进行宣扬,但由于对其真实情况了解不够,也确实存在很大片面性,以致误导甚多。
本文仅就德国政府对邮政进行监管情况作些简要介绍,并谈几点心得体会,以供关心关注我国邮政改革发展人士尤其是邮政同仁参考。
经验监管机构及其职能1.德国邮政监管机构。
德国邮政政府监管机构的设置是德国邮政改革的结果。
德国邮政管理体制改革始自上个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层次。
第一次在1988年,根据《邮政改革法Ⅰ》,实行邮电分营,成立邮政、电信、邮政银行(德国邮政银行成立于1990年,1995年脱离邮政,1999年又回归邮政)三个独立的部门,概而言之为“一分为三”。
第二次在1995年,根据《邮政改革法Ⅱ》,邮政实行政企分开,分别成立国有邮政公司和市场监管机构。
第三次为1998年,根据《邮政改革法Ⅲ》,缩小邮政专营权,成立邮电行业监管司。
现在的德国邮政监管机构就是德国邮政第二次和第三次改革中设立的监管机构演变而来的。
德国政府设立经济与技术部,部下设联邦网络局。
该局是负责全德国电、气、电信、邮政和铁路的政府管理机构,下设两种机构:一是内设的管制处室,共有9个;二是下设的专业和地区监管部门,共有7个。
管制处室中的第5处室为邮政处,专业和地区监管部门中的第3部门为邮政监管部。
邮政处和邮政监管部就是德国现在的具体的邮政监管机构,邮政处侧重邮政的政策法规的制订,邮政监管部侧重邮政市场的管理。
2.德国邮政监管机构的职能。
德国邮政监管机构从部到局再到处和部门,虽有层次高低之分,但性质没有区别,都是政府机构。
其职能和目的都相同,也十分明确,即:一是管理整个邮政业,监管所有从事邮政行业的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二是确保所有邮政服务提供者和享受者都遵守《邮政法》及相关条例;三是确保以可担负得起的价格在德国全境提供基本邮政服务即邮政普遍服务;四是维护客户利益,保护邮政秘密,保护公共安全利益;五是确保机会公平,竞争可行,促进竞争;六是维护《邮政法》赋予德国邮政公司的专营权,信函市场实行许可制度。
监管的主要内容从德国邮政监管机构的职能看,德国邮政政府监管的内容很充实,归纳起来主要是邮政普遍服务、邮政通信安全与秘密、邮政市场三个方面。
1.保障邮政普遍服务。
为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的实现,依据德国联邦法律制定的《邮政法》作出了明确的释义:普遍服务是邮政服务中的一部分,是以可担负得起的价格按规定质量在德国全境提供的邮政服务。
也就是说,邮政普遍服务覆盖德国所有地区、所有人群,价格低廉,定时定质。
为使《邮政法》关于邮政普遍服务的内容得到落实,专门制定了《邮政普遍服务条例》,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范围、质量标准和资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①范围:2公斤以内的信函、20公斤以内的包裹、报纸和杂志都是邮政普遍服务,挂号、保价、速递和到付款邮件均为邮政普遍服务。
②资费:信函实行全国均一资费,信函以外的邮政普遍服务实行可负担得起的价格(一个私人家庭需要支付使用该项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
③质量标准:全国固定常设为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局所12000个;信箱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00米;95%的信函必须在三天内要妥投到用户,80%的包裹必须在三天内妥投到用户,所有邮政普遍服务的邮件必须有80%在两天内妥投到用户。
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德国政府将邮政普遍服务的任务交给了德国邮政公司。
德国邮政公司在履行邮政普遍服务的同时,获得了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的优惠政策和特权,如免交增值税,出现亏损时得到政府补贴,一定重量以内的信函专营权等。
德国邮政政府监管机构依据以上法律法规对邮政普遍服务的规定,对德国邮政公司提供的邮政普遍服务,从范围到内容,从资费到质量标准,从政策到法规,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而又十分具体的监管,以确保邮政普遍服务的真正实现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2.保证邮政通信安全和秘密。
德国邮政监管机构负有保证邮政通信安全和秘密的责任。
德国《邮政法》及国家相关法律对邮政服务特别是邮政通信服务的安全和秘密作出了规定。
邮政通信安全与秘密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信息安全。
德国所有的进出口邮件必须通过德国邮政网络传递,为此,德国邮政公司专门设立了出口邮件分拣中心和进口邮件分拣中心,便于进出口邮件的传递和监管,从而保证了国家信息安全。
二是公共安全。
德国邮政法规定,邮政监管机构有权对邮件进行监管,危险品等禁寄物品不得通过邮政网络传递。
三是邮政秘密。
邮政秘密除指国家政府和军事等机要秘密外,还指用户个人隐私和用户商业秘密。
国家信息安全监管的对象是德国邮政公司,而公共安全和邮政秘密的监管对象除德国邮政公司外,还有众多的邮政服务提供者。
3.规范邮政市场秩序。
规范邮政市场秩序可以说是德国邮政监管机构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德国邮政政企分开的目的就是维护邮政市场公平竞争,规范邮政市场秩序,通过市场竞争使邮政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所以,德国邮政政企分开之初的邮政监管机构也叫市场监管机构。
德国邮政市场分为三大块。
一是专营领域:一定重量以内的信函,现在是50克以内的信函,由德国邮政公司专营,其他任何公司和单位不得染指,否则就是违法。
二是许可领域:一定重量以上和一定重量以下的信函,现在是50克以上1000克以下的信函,实行许可证制度,即德国邮政公司以外的部门或公司要求经营的必须得到邮政监管机构的许可。
三是竞争领域:包括速递、快递、包裹、报纸、杂志等,加上1000克以上的信函,都是竞争性的,任何公司和部门都可以经营,但要遵守《邮政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邮政市场的分类,德国邮政监管机构对邮政市场监管的重点就是信函市场。
对专营领域实行保护,对许可领域实行许可证制度。
许可证的发放是很严格的,要对申请进入许可领域者进行包括资格资质的审查、调查、许可、登记等一系列的进入监管,还要对取得许可者进行提供服务的实现情况进行监管。
除了市场进入监管外,德国邮政机构还要进行资费监管。
邮政普遍服务提供者的资费都要经过邮政监管机构的批准,专营领域的资费必须全国均一。
对其他邮政服务的资费的最高价实行限制,防止任何不正当竞争行为。
邮政监管机构这样做的目的是保障并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水平,维护德国邮政公司专营权,规范邮政市场秩序,促进邮政市场有序竞争。
启示德国邮政体制经过几次改革,建立和完善了邮政监管机构,强化了政府管理,规范了邮政市场,也促进了德国邮政事业的向前发展,提高了德国邮政服务水平。
我国邮政体制改革正处在实施的关键阶段,德国邮政的监管经验能给我们以下启示。
政府职能要到位世界邮政改革的大势是政企分开,政企分开的目的不仅仅是解决邮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问题,而且是分别强化并充分发挥政府管理和企业经营两种职能。
德国邮政通过几次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并最终解决邮政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让邮政企业实行公司化经营,邮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邮政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改革,其核心是政企分开。
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改革过程中要加强政府领导。
政府在改革中要起主导作用,过渡时期邮政的政府管理不能断档,不能存在权力真空情况。
第二,新设立的邮政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政府管理职能。
在“政企合一”条件下,邮政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政府职能被弱化和虚置,导致政府监管缺位,整个邮政市场秩序十分混乱,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
第三,“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邮政作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构建、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和重要内容,对邮政的管理,不仅仅是邮政监管机构的事情,其他政府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都有责任。
也就是说,不只是邮政监管机构职能要到位,其他政府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职能也要到位。
普遍服务要提高邮政提供的服务很多,但普遍服务是其核心。
万国邮联从1999年《北京战略》开始,一再强调搞好普遍服务是邮联的首要目标,一再要求各国政府要把普遍服务当作各国邮政发展的第一位任务和责任,特别指出世界邮政改革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普遍服务水平。
德国邮政监管机构极为重视普遍服务,在改革过程中专门制定了《邮政普遍服务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普遍服务加以保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目的就是要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群众都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由于历史欠账,直接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邮政局所网点存在数量少(发达国家每个局所服务人口一般为5000人,我国为2万人)、质量差(技术含量、设备档次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有的大中城市住宅楼房甚至连信报箱也未按规定安装,给邮政生产、居民通邮带来不便,制约居民生活质量、用邮水平的提高,影响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这也是我国当前邮政体制改革的首要目的。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第一,邮政普遍服务是典型的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用性,改革后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质量要进一步提高,水平要进一步提升,让全体国民享受到更加“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政服务。
第二,邮政通信网络是典型的公用网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改革后网点规模、技术含量都要达到较高水准。
对如此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基础设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不仅要重视关注,而且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财政上予以支持、法律上予以保障。
第三,改革后新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及其省市公司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搞好邮政普遍服务作为自己首要的任务。
信息安全要加强随着加入WTO,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交流往来更加频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也日益增多,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邮政市场多元化,提供邮政服务的主体变化了,这些新情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邮政信息安全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邮政信息安全。
参照德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邮政信息安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通过设立进出口邮件处理中心加大进出口邮件尤其信函的监管力度。
目前对进入邮政领域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如外国快递公司、民营快递公司的监管存在很大漏洞,要借这次邮政改革机会,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解决“体外循环”造成监管失控的问题。
第二,继续发扬我国邮政传统,发挥机要通信机构作用,以保证我国党政军邮件的安全,这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