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课.doc

合集下载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1π π 交点.∴ ω+ =2π. 12 6
π ∴ω=2,因此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 f(x)=2sin(2x+6). π 以下,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函数 y=2sin2x+6和函数 y=lg x 的
示意图如图所示: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章末复习课
11 因为 f(x)的最大值为 2,令 lg x=2,得 x=100,令 π+ 12 11 kπ<100(k∈Z),得 k≤30(k∈Z),而 π+31π>100,所以在区 12 11 17 间(0,100]内有 31 个形如12π+kπ,12π+kπ(k∈Z,0≤k≤30)
解 显然 A=2. 1 由图象过(0,1)点,则 f(0)=1,即 sin φ=2, π π 又|φ|<2,则 φ=6.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章末复习课
11π 11π 11π π 又 12 ,0是图象上的点,则 f 12 =0,即 sin 12 ω+6=0, 11π 由图象可知, 12 ,0是图象在 y 轴右侧部分与 x 轴的第二个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画一画·知识网络、结构更完善
章末复习课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章末复习课
题型一 例1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
π 已知函数 f(x)=Asin(ωx+φ), x∈R(其中 A>0, ω>0, |φ|< ) 2
在一个周期内的简图如图所示, 求函数 g(x)=f(x)-lg x 零点 的个数.
几何画板演示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①理想斜面②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③静止状态④质量⑤控制变量法⑥成正比⑦成反比⑧合外力⑨F合=ma⑩大小相等⑪方向相反⑫同一条直线上⑬静止⑭匀速直线运动⑮F x合=0⑯F y合=0⑰超重⑱失重⑲完全失重主题1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1.矢量三角形法(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这三个力首尾相接构成封闭三角形,可以通过解三角形来求解相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常用的有直角三角形、动态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2.正交分解法.在正交分解法中,平衡条件F合=0可写成:∑F x=F1x+F2x+…+F nx=0(即x方向合力为零);∑F y=F1y+F2y+…+F ny=0(即y方向合力为零).3.整体法和隔离法:在选取研究对象时,为了弄清楚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可采用隔离法;若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受力时,可采用整体法.【典例1】如图所示,将倾角为α的粗糙斜面体置于水平地面上,斜面体上有一木块,对木块施加一斜向上的拉力F,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块和斜面体间可能无摩擦B.木块和斜面体间一定有摩擦C.斜面体和水平地面间可能无摩擦D.撤掉拉力F后,斜面体和水平地面间一定有摩擦解析: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若:F cos α=mg sin α,则木块与斜面体间无摩擦力,故A正确,B错误.以斜面和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斜面体和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等于F水平方向的分力,方向向右,故C错误.撤掉拉力F后,若物块仍然保持静止,以斜面和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则斜面不受地面的摩擦力,D错误,故选A。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章末复习课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题型研修
题型研修
第一章 解三角形
(2)由 S=12absin C=10 3,C=π3,得 ab=40.① 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C, 即 c2=(a+b)2-2ab(1+cos 3π), ∴72=(a+b)2-2×40×1+12.∴a+b=13.② 由①②得 a=8,b=5 或 a=5,b=8.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题型研修
题型研修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 2 在△ABC 中,角 A,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且满 足(2a-b)cos C=c·cos B,△ABC 的面积 S=10 3,c=7. (1)求角 C; (2)求 a,b 的值.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题型研修
题型研修
第一章 解三角形
高中知数识学网·必络修5·人教A版
章末复习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目标: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 重点: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结合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题型研修
知识网络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题型研修
要点归纳
第一章 解三角形
所以 sin A=sin(π-B-C)=sin34π-B
=sin
3π 4 cos
B-cos
3π 4 sin
B=7102.
由正弦定理,得 c=assiinnAC=170,
所以 S=12acsin B=12×2×170×45=87.
知识网络 要点归纳 题型研修
题型研修
第一章 解三角形
例3 (2015·课标全国Ⅱ)如图,在△ABC中,D是BC上的点, AD平分∠BAC,△ABD面积是△ADC面积的2倍.

高数数学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教学课件

高数数学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教学课件

考点三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需熟悉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 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联 系这三个“二次”的枢纽. (1)确定ax2+bx+c>0(a>0)或ax2+bx+c<0(a>0)在判别式Δ>0时 解集的结构是关键.在未确定a的取值情况下,应先分a=0和a≠0两 种情况进行讨论. (2)若给出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则可知二次项系数a的符号和 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再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就可知a,b,c之 间的关系.
跟踪训练4 已知函数y=x2+ax+2. (1)若对∀x∈{x|1≤x≤2},有x2+ax+2≥-2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 范围; (2)若∃x∈{x|1≤x≤2},有x2+ax+2≥-2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 围.
考点五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不等式的实际问题常以函数为背景,多以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 的优化问题,在解题中主要涉及不等式的解法、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2.通过对不等式实际问题的考查,提升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素 养.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1≤x≤2}.
(2)由x2-x+a-a2≤0,得(x-a)[x-(1-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a≤x≤1-a},
当a=1-a,即a=12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1 2

当a>1-a,即a>12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1-a≤x≤a},
综上,当a<12时,不等式的解集为{x|a≤x≤1-a},当a=12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例3 (1)已知不等式ax2+bx+c>0的解是α<x<β,其中β>α>0,求不 等式cx2+bx+a<0的解集;
(2)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a+4)x+4<0(a∈R).

第三章代数式章末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代数式章末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600-2 512=7 088(cm2).
答:窗户的透光面积约是7 088 cm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三章
代数式章末复习
分层检测
16. 某商场销售一种大米,售价为每千克8元,如果买50千克以上,超过
50千克的部分售价为每千克7元,小明买这种大米 a 千克.
(1)小明应付款多少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三章
代数式章末复习
分层检测
B提升
11. 如果代数式3 x +4 y =5,则代数式9 x +12 y -3的值是( D
A. 9
B. 10
C. 11
D. 12
)
12. 根据流程图中的运算程序,当输入数据 x =-5时,输出结果 y 为
(
C
)
A. 1
B. 9


a +2 b =-2+2×


当 a =-2, b = 时,


2
2
2
2
a + ab + b =(-2) +(-2)× +( )



=4+(-1)+ = .


=-2+1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章末复(教案)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章末复(教案)
6.章末总结与拓展
-对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引导学生探讨全等三角形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探讨,使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形成严谨的证明过程。
2.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全等三角形的作图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对几何图形的理解与识别能力。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
3.应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识别图形中的全等三角形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4.全等三角形的作图
-已知两边一角作全等三角形
-已知两角一边作全等三角形
5.综合习题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巩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是指在大小和形状上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它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工程、建筑等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全等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例:给出一个三角形ABC,其中AB=AC,点D是BC上的一个点,且BD=DC。要求证明三角形ABD全等于三角形ACD。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识别出已知信息,然后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SSS或SAS)进行证明。
-难点二:全等三角形的作图。学生在根据给定条件作全等三角形时,可能会对如何准确画出全等图形感到困难。
6.培养学生的几何审美观念:通过对全等三角形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和谐美,提高对几何美的鉴赏能力。

章末复习课--高中化学选修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章末复习课--高中化学选修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24
4.如图所示,a、b 是石墨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b 极附近溶 液显红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25
A.X 极是电源负极,Y 极是电源正极 B.a 极上的电极反应是 2Cl--2e-===Cl2↑ C.电解过程中 CuSO4 溶液的 pH 逐渐增大 D.b 极上产生 2.24 L(标准状况下)气体时,Pt 极上有 6.4 g Cu 析出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33
D [A 对:原电池工作时,Li+向正极移动,则 a 为正极,正极 上发生还原反应,a 极发生的电极反应有 S8+2Li++2e-===Li2S8、 3Li2S8+2Li++2e-===4Li2S6、2Li2S6+2Li++2e-===3Li2S4、Li2S4 +2Li++2e-===2Li2S2 等。
A.负极反应式为 Mg-2e-===Mg2+ B.正极反应式为 Ag++e-===Ag C.电池放电时 Cl-由正极向负极迁移 D.负极会发生副反应 Mg+2H2O===Mg(OH)2+H2↑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30
B [Mg-AgCl 电池的电极反应:负极 Mg-2e-===Mg2+,正极 2AgCl+2e-===2Ag+2Cl-,A 项正确,B 项错误。在原电池的电解 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C 项正确。Mg 是活 泼金属,能和 H2O 发生反应生成 Mg(OH)2 和 H2,D 项正确。]
返 首 页
专 题 ·总 结 对 练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 章末复习课【知识体系】[答案填写] ①v =v 0+at ②x =v 0t +12at 2 ③v 2-v 20=2ax ④v 0+v 2 ⑤v t 2⑥x n -x n -1=aT 2 ⑦倾斜直线 ⑧图象纵坐标 ⑨图象的斜率 ⑩图象与t 轴所围面积 ⑪图象的纵坐标 ⑫图象的斜率 ⑬等于零 ⑭只受重力 ⑮v =gt ⑯h =12gt 2 ⑰v 2=2gh ⑱9.8_m/s 2 ⑲竖直向下主题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1.公式中各量正负号的确定.x 、a 、v 0、v 均为矢量,在应用公式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但不绝对,也可规定为负方向),凡是与v 0方向相同的矢量为正值,相反的矢量为负值.当v 0=0时,一般以a 的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就把公式中的矢量运算转换成了代数运算.2.善用逆向思维法.特别对于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倒过来可看成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这样公式可以简化⎝ ⎛⎭⎪⎫如v =at ,x =12at 2,初速度为0的比例式也可以应用.3.注意.(1)解题时首先选择正方向,一般以v 0方向为正方向.(2)刹车类问题一般先求出刹车时间.(3)对于有往返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全过程加速度a 恒定),可对全过程应用公式v =v 0+at 、x =v 0t +12at 2列式求解. (4)分析题意时要养成画运动过程示意图的习惯,特别是对多过程问题.对于多过程问题,要注意前后过程的联系——前段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再要注意寻找位移关系、时间关系.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解题方法.为1.6 m ,随后4 s 的位移为零,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多大(设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且返回时加速度不变)?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解析:设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由题意知a 的方向沿斜面向下.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物体前4 s 位移为1.6 m ,是减速运动,所以有x =v 0t 1-12at 21, 代入数据1.6=v 0×4-12a ×42① 随后4 s 位移为零,则物体滑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为t =4 s +42s =6 s , 所以初速度为v 0=at =a ×6②由①②得物体的加速度为a =0.1 m/s 2.方法二:推论v -=v t 2法物体2 s 末时的速度即前4 s 内的平均速度为:v 2=v -=1.64m/s =0.4 m/s. 物体6 s 末的速度为v 6=0,所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v 2-v 6t =0.4-04m/s 2=0.1 m/s 2. 方法三:推论Δx =aT 2法由于整个过程a 保持不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由Δx =aT 2得物体加速度大小为:a =Δx T 2=1.6-042 m/s 2=0.1 m/s 2. 方法四:由题意知,此物体沿斜面速度减到零后,又逆向加速.分过程应用x =v 0t +12at 2得: 1.6=v 0×4-12a ×42, 1.6=v 0×8-12a ×82, 由以上两式得a =0.1 m/s 2,v 0=0.6 m/s.答案:0.1 m/s 2针对训练1.如图所示,物体从O 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 、B 、C 三点,其中|AB |=2 m ,|BC |=3 m .若物体通过AB 和BC 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 、A 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A.98m B.89 m C.34 m D.43m 解析: 设物体的加速度为a ,经过A 点时的速度为v A ,由A 点到B 点所用的时间为t ,则x AB =v A t +12at 2=2 m ,x AC =v A ·2t +12a (2t )2=5 m ,联立以上二式解得at 2=1 m ,v A t =1.5 m ,故|OA |=v 2A 2a =98m ,选项A 正确.答案:A主题2 x -t 图象和v-t 图象的比较1.两类运动图象对比.(1)确认是哪种图象,v-t图象还是x-t图象.(2)理解并熟记五个对应关系.①斜率与加速度或速度对应.②纵截距与初速度或初始位置对应.③横截距对应速度或位移为零的时刻.④交点对应速度或位置相同.⑤拐点对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典例2】如图所示,a、b分别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时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其中a为过原点的倾斜直线,b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乙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t1时刻甲、乙两物体的位移相等、速度相等C.0~t2时间内物体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物体甲的平均速度D.t1到t2时间内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解析:b图线的斜率先为正值,后为负值,则物体乙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A错误;在t1时刻,两物体的位移相等,但图线a、b 的斜率不相等,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B错误;0~t2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相等,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C错误;t1~t2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相等,运动时间相等,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同,D正确.答案:D针对训练2.(多选)如图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v-t图象中物体4在t4时刻离出发点最远B.图线1、2均表示物体做直线运动C.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D.x-t图象中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解析:v-t图象中速度的正、负表示运动方向,故物体4在整个过程中都朝着正方向运动,所以在t5时刻离出发点最远,A错误;x-t图象中位移变大表示沿正方向运动,位移变小表示沿负方向运动,始终做直线运动,B正确;在v-t图象中物体4在t4时刻的速度减小,并没有改变运动方向,C错误;x-t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故t1时刻物体1的速度大于物体2的速度,D正确.答案:BD统揽考情本章的知识特点是:运动规律和公式较多,学生初次学习不易灵活掌握.但在高考命题中,热点较多,常见的热点有运动图象的理解应用、纸带类问题的数据处理、与动力学(第四章学习)的综合等.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常有与其他知识综合的计算题出现,有时考查追及相遇问题.在其他省市的高考题中多考选择题,本章内容在高考中的分值大约在6~15分之间.真题例析(2017·全国卷Ⅰ)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的6个水滴的位置.(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图(a)图(b)(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小车运动到图(b)中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 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 m/s2.(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解析:(1)小车在阻力的作用下,做减速运动,由图(b)知,从右向左相邻水滴间的距离逐渐减小,所以小车在桌面上是从右向左运动.(2)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 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所以相邻两水滴间的时间间隔Δt=3045s=23s,滴下A点时小车的速度v A=0.117+0.1332Δt=0.19 m/s,根据逐差法可求加速度,(x4+x5)-(x1+x2)=6a(Δt)2,解得a=0.037 m/s2.答案:(1)从右向左(2)0.190.037针对训练(2017·全国卷Ⅱ)某同学研究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滑块、长度不同的矩形挡光片、光电计时器.图(a)图(b)实验步骤如下:①如图(a),将光电门固定在斜面下端附近;将一挡光片安装在滑块上,记下挡光片前端相对于斜面的位置,令滑块从斜面上方由静止开始下滑;②当滑块上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用光电计时器测得光线被挡光片遮住的时间Δt;③用Δs表示挡光片沿运动方向的长度,如图(b)所示,v表示滑块在挡光片遮住光线的Δ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小,求出v;④将另一挡光片换到滑块上,使滑块上的挡光片前端与①中的位置相同,令滑块由静止开始下滑,重复步骤②、③;⑤多次重复步骤④;⑥利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作出v-Δt图,如图(c)所示.图(c)完成下列填空:(1)用a表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用v A表示挡光片前端到达光电门时滑块的瞬时速度大小,则v与v A、a和Δt的关系式为v=____________.(2)由图(c)可求得,v A =________ cm/s ,a =________ cm/s 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1)设挡光片末端到达光电门的速度为v ,则由速度时间关系可知v =v A +a Δt ,且v =v A +v 2联立解得v =v A +12a Δt . (2)由图(c)可求得v A =52.1 cm/s ,12a =53.6-52.1180×10-3 cm/s 2≈8.3 cm/s 2,即a =16.6 cm/s 2.答案:(1)v =v A +12a Δt (2)52.1 16.6(15.8~16.8)1.(2015·江苏卷)如图所示,某“闯关游戏”的笔直通道上每隔8 m 设有一个关卡,各关卡同步放行和关闭,放行和关闭的时间分别为5 s 和2 s .关卡刚放行时,一同学立即在关卡1处以加速度2 m/s 2由静止加速到 2 m/s ,然后匀速向前,则最先挡住他前进的关卡是( )A .关卡2B .关卡3C .关卡4D .关卡5解析:同学加速到2 m/s 时所用时间为t 1,由v 1=at 1,得t 1=v 1a=1 s ,通过的位移x 1=12at 21=1 m ,然后匀速前进的位移x 2=v 1(t -t 1)=8 m,因x1+x2=9 m>8 m,即这位同学已通过关卡2,距该关卡1 m,当关卡关闭t2=2 s时,此同学在关卡2、3之间通过了x3=v1t2=4 m的位移,接着关卡放行t=5 s,同学通过的位移x4=v1t=10 m,此时距离关卡4为x5=16 m-(1+4+10) m=1 m,关卡关闭2 s,经=0.5 s后关卡4最先挡住他前进.过t3=x5v1答案:C2.(2016·江苏卷)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关系图象中,能描述该过程的是()解析:由题意知小球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方向向下,与题中规定的正方向相反,故为负值,所以C、D错误;小球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根据v2-v20=2ax可知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二次函数,故A正确,B错误.答案:A3.(2016·上海卷)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相继经过两段距离为16 m的路程,第一段用时4 s,第二段用时2 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A.23m/s 2 B.43 m/s 2 C.89 m/s 2 D.169m/s 2 解析:根据题意,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在第一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1=v 1=164 m/s =4 m/s ;在第二段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 2=v 2=162m/s =8 m/s ;则物体加速度为:a =v 2-v 1t =8-43 m/s =43m/s ,故选项B 正确.答案:B4.(多选)(2016·全国Ⅰ卷)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 图象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则( )A .在t =1 s 时,甲车在乙车后B .在t =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 .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 =2 sD .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解析:由题中v t 图象得a 甲=10 m/s 2,a 乙=5 m/s 2,两车在t =3 s 时并排行驶,此时x 甲=12a 甲t 2=12×10×32 m =45 m , x 乙=v 0t +12a 乙t 2=10×3 m +12×5×32 m =52.5 m ,所以t =0时甲车在前,距乙车的距离L =x 乙-x 甲=7.5 m ,B 项正确;t =1 s 时,x 甲′=12a 甲t ′2=5 m ,x 乙′=v 0t ′+12a 乙t ′2=12.5 m ,此时x 乙′=x 甲′+L =12.5 m ,所以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为t =1 s ,故A 、C 项错误;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沿公路方向相距L ′=x 乙-x 乙′=40 m ,故D 项正确.答案:BD5.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图(a)图(b)(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A .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B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C .将小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带穿过限位孔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____s.(3)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 5=____.(4)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DCBA.(2)每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故T =0.02×5 s =0.1 s.(3)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v 5=s 4+s 52T. (4)由逐差法得加速度a =s 4-s 13T 2+s 5-s 23T 2+s 6-s 33T 23= (s 4+s 5+s 6)-(s 1+s 2+s 3)9T 2. 答案:(1)DCBA (2)0.1 (3)s 4+s 52T(4)(s 4+s 5+s 6)-(s 1+s 2+s 3)9T 2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教学设计1:章末复习课

教学设计1:章末复习课

章末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算法的含义,熟悉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算法语句。

2.能熟练运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算法知识解决同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把知识系统化,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三、情态与价值算法内容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数学课程内容的新特色。

中国古代数学以算法为主要特征,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算法重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算法进入中学数学课程,既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在一个新的层次上的复兴,也就成为了中国数学课程的一个新的特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算法的基本知识与算法对应的程序框图的设计难点:与算法对应的程序框图的设计及算法程序的编写五、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利用实例让学生体会基本的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对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程序语言的学习和程序设计,了解数学算法与信息技术上的区别。

通过案例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算法的核心是一般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具体化。

面临一个问题时,在分析、思考后获得了解决它的基本思路(解题策略),将这种思路具体化、条理化,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画出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

教学用具:电脑,计算器,图形计算器【考点探究】本考点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涉及题型有算法功能判断型、条件判断型以及输出结果型,属于中、低档题.[考点精要]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①顺序结构:②条件结构:③循环结构:[典例](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n的值为6,则输出S的值为()A.105B.16C.15D.1(2)如图是计算某年级500名学生期末考试(满分为100分)及格率q的程序框图,则图中空白框内应填入()A .q =N MB .q =M NC .q =N M +ND .q =M M +N[解析] (1)执行过程为S =1×1=1,i =3;S =1×3=3,i =5;S =3×5=15,i =7≥6,跳出循环.故输出S 的值为15.(2)程序执行的过程是如果输入的成绩不小于60分即及格,就把变量M 的值增加1,即变量M 为成绩及格的人数,否则,由变量N 统计不及格的人数,但总人数由变量i 进行统计,不超过500就继续输入成绩,直到输入完500个成绩停止循环,输出变量q ,变量q 代表的含义为及格率,也就是及格人数总人数=M M +N,故选择D. [答案] (1)C (2)D[类题通法]解答程序框图问题,首先要弄清程序框图结构,同时要注意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在处理循环结构的框图时,关键是理解并认清终止循环结构的条件及循环次数.[题组训练]1.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的值为( )A .1B .-1C .-2D .0解析:选D 程序运行第一次:T =1,S =0;运行第二次:T =1,S =-1;运行第三次:T =0,S =-1;运行第四次:T =-1,S =0;-1<0,循环结束,输出S =0.2.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n 为( )A .3B .4C .5D .6解析:选B a =1,n =1时,条件成立,进入循环体;a =32,n =2时,条件成立,进入循环体; a =75,n =3时,条件成立,进入循环体; a =1712,n =4时,条件不成立,退出循环体,此时n 的值为4.算法语句是高考考查的内容,常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考查形式:(1)给出框图,根据条件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语句;(2)给出算法语句,计算输出的值.[考点精要]1.条件语句有两种一种是if­else­end 其格式为:if 表达式语句序列1;else 语句序列2;end另一种是if­end ,其格式为:if 表达式语句序列1end2.循环语句(1)在Scilab 语言中,for 循环和while 循环格式为:for 循环:while 循环:[典例]画出计算12+32+52+…+9992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相应的程序.[解]程序框图如图所示.程序如下:S=0;for i=1:2:999S=S+i^2;endprint(%io(2),S);[类题通法]算法语句设计的注意点(1)条件语句主要用于需要进行条件判断的算法.循环语句主要用于含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在使用时需要设计合理的计数变量.(2)两种循环语句在设计时,要注意for语句和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注意循环体的确定以及循环终止条件的确定.(3)在设计整个问题的算法语句时,可能既有条件语句又有循环语句,因此要注意几种语句的书写格式.[题组训练]1.如图是一个算法程序,则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解析:每次循环S 与I 的值如下当S =105时循环结束,此时I =7.答案:72.如图所示程序执行后的输出结果是3,则输入值为________.解析:这个程序对应函数为y =⎩⎪⎨⎪⎧2x +1,x <2,x 2-1,x ≥2, 当x <2时2x +1=3得x =1.当x ≥2时x 2-1=3得x =2.故x =1或2.答案:1或2。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一B版《章末复习课》函数研讨复习说课教学课件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一B版《章末复习课》函数研讨复习说课教学课件

由销售图易得:
-2P+5014≤P≤20, Q=-23P+4020<P≤26, 代入①式得
-2P+50P-14×100-5 60014≤P≤20, L=-23P+40P-14×100-5 60020<P≤26.
栏目导航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栏目导航
[解]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5-x≥0,
(1)解不等式组x-1≥0, x2-9≠0,
x≤5,
得x≥1, x≠±3,
故函数的定义域是{x|1≤x≤5且x≠3}.
(2)设矩形的一边长为x,则另一边长为12(a-2x),
所以y=x·12(a-2x)=-x2+12ax,定义域为x0<x<12a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1)当商品的价格为每件多少元时,月利润扣除职工最低生活费 的余额最大?求最大余额;
(2)企业乙只依靠该店,最早可望在几年后脱贫?
栏目导航
[解]
设该店月利润余额为L,则由题设得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
解析 由于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既否定题设又否定结论,因此 原命题的否命题为“若 a+b+c≠3,则 a2+b2+c2<3”.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章末复习课
2.已知命题 p:∃n∈N,2n>1 000,则綈 p 为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 A )
A.∀n∈N,2n≤1 000 C.∃n∈N,2n≤1 000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解之得(x-a)[x-(a+1)]≤0,即 a≤x≤a+1.
又綈 p 是綈 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由命题的等价性知,q 是 p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 p⇒q,q⇒p.
1 a≤ 故2,1[a,a+1],所以 2

1
a+1>1
1 a< 或 2 a+1≥1
章末复习课
∴p 是 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由 q:x2-2x+1-m2≤0,得 1-m≤x≤1+m,
∴q:Q={x|1-m≤x≤1+m},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x-1 由1- ≤2,解得-2≤x≤10, 3
∴p:P={x|-2≤x≤10}.
`
∵p 是 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章末复习课
1.已知 a, c∈R, b, 命题“若 a+b+c=3, a2+b2+c2≥3” 则 的否命题是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 A )
A.若 a+b+c≠3,则 a2+b2+c2<3 B.若 a+b+c=3,则 a2+b2+c2<3 C.若 a+b+c≠3,则 a2+b2+c2≥3 D.若 a2+b2+c2≥3,则 a+b+c=3
研一研·题型解法、解题更高效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章--章末复习(第1课时)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三章--章末复习(第1课时)

考点一 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
1.下列各式中不是方程的是( C ).
A.2x+3y=1
B.-x+y=4
C.3π+4≠5
D.x +1 =8
解析: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 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选项C不含未知数,也不是等式,不满足此条件,故选C.
考点一 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
解析:因为 5x2-5x-3=7,所以 5x2-5x-3+3=7+3, 即 5x2-5x=10,方程两边都除以 5,得 x2-x=2.
考点四 等式的性质的应用
整体法求式子的值需三步走 第1步:观察,认真观察所要求的式子和已知等式,发现它 们之间的关系. 第2步:变形,利用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的一边变形为 与所求式子中所含字母的部分相同的式子. 第3步:代入,将变形后的式子整体代入所求式子中,即可 求值.
64
解:去分母,得 2x-3(30-x)=60 . 去括号,得 2x-90+3x=6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5x=150. 系数化为 1,得 x=30.
一元一次方程
有关概念




等式的性质


方程的解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解一元一次方程
去括号与去分母
考点五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去括号的注意事项 (1)括号前面有系数时,先用系数乘括号内的每一项, 再去括号; (2)去括号时,若括号前面是“-”,去掉“-”和括 号时,括号内各项都变号;若括号前面是“+”,去掉“+” 和括号时,括号内各项都不变号.
考点五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例7 解方程: x x 2 1 .
考点三 等式的性质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章末复习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2019)

第一章集合与逻辑章末复习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2019)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教 学 内 容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包含、真包含、相等.能从实例中抽象并识别出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能根据集合间的关系,利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求参数的值或范围.2.掌握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提升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例2 已知集合A ={x |x <1或x ≥1},B ={x |2a <x ≤a +1,a <1},若B ⊆A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 . 答案 {a |a <−2或12≤a <1}跟踪训练2 已知A ={x |2a ≤x ≤a +3},B ={x |x <1或x >4},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 a <4或a >2三、集合的基本运算 1.集合的运算主要包括交集、并集和补集运算.这也是高考对集合部分的主要考查点.对于较抽象的集合问题,解题时需借助Venn 图或数轴等进行数形分析,使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进而能使问题简捷、准确地获解. 2.掌握集合的概念与运算,重点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例3 (多选)已知集合A =(∞,2),B ={x |32x >0},则( AB )A.A ∩B =(−∞,32)B.A ∩(∁R B )=[32,2)C.A ∪B =(−∞,32) D.(∁R A )∪B =R跟踪训练3 已知集合M ={(x ,y )|y =3x 2},N ={(x ,y )|y =5x },则M ∩N 中的元素个数为( C ) A.0 B.1 C.2 D.3 四、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同时q 是p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若p ⇔q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同时q 是p 的充要条件. 2.掌握充要条件的判断和证明,提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 例4 设集合A ={x |1<x <3},集合B ={x |2a <x <2+a }.。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机械运动+章末复习+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 D )
A.126km/h
B.70km/h
不同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_____。
二、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通过的路程

(1)相同时间内比较___________,通过路程______的运动得快。
所用的时间

(2)通过相同路程比较___________,所用时间______的运动得快。
2.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分别测量出整个路程、前半段路程的距离及对应的时间。
顶端
①整个路程: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__开始自由下滑,用秒表记录小车到达斜面底
端时需要的时间t1。
顶端
②前半段路程:重新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___开始自由下滑,用秒表记录小车到达
斜面中点
_________时需要的时间t
2。
3.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运动快慢
路程与时间
(2)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比。

=
(3)公式:__________。

3.6
(4)单位及换算:1m/s=____km/h。
3.直线运动类型
不变
(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______的运动。
变化
(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速度_____的运动。
2.参照物
标准
(1)定义: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_______的物体。
(2)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
运动

第08课 一元二次方程章末复习(学生版)

第08课  一元二次方程章末复习(学生版)

第08课一元二次方程章末复习课程标准(1)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网络,回顾与复习本章知识.(2)能选择适当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解一元二次方程,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3)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即降次)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01 一元二次方程相关概念a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①含有个未知数②最高次为次③方程b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c一元二次方程如何验根将x的值代入方程d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①②③④e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实数根x1,x2,求根公式①②f根与系数的关系是:①②g判别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是否有实根当240b ac->时,方程有的实数根;当240b ac-=时,知识点02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应用【1】握手(送礼)问题解题技巧:有2种类型①握手问题,设有x个人,两人之间握一次手,则一共的握次数为;①送礼问题,设有x个人,任意两人之间互相送一个礼物,则一共的送礼次数为;【2】传染问题解题技巧:有2种类型(1)个体传播一轮后,依旧传染。

设a为传播前基础人数,b为传播后的人数,n为传播的轮次,p为传播过程中,平均一人传染的人数。

发现规律:传播人数:b=a(1+p)n,与增长率问题公式一致。

【3】平均增长率问题解题技巧:设a为增长(下降)基础数量,b为增长(下降)后的数量,n为增长(下降)的次数,p为增长(下降)率。

发现规律:①增长时:b=a(1+p)n ;②减少时:b=a(1−p)n注:①本章考察一元二次方程,通常增长(下降)次数n为2;②通常设增长(下降)率为x;③例求解得x=0.1,则表示增长(下降)10%。

【4】图形问题考法01 一元二次方程相关概念与解法1.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其中应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上4的是( ) A .x 2﹣2x =5B .2x 2﹣4x =5C .x 2+4x =3D .x 2+2x =52.若1x =是方程210x ax --=的一个根,则a 的值为( ) A .-1B .0C .11D .23.已知方程20x bx a ++=有一个根是a -(0a ≠),则下列代数式的值恒为1的是( ) A .abB .-a bC .a b +D .b a -4.已知x 为实数,且满足(x 2+3x )2+2(x 2+3x )﹣3=0,则x 2+3x 的值为( ) A .-3或1B .-3C .1D .不能确定5.方程()()22131x x x +-=+化成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二次项系数是_____________,一次项系数是_____________,常数项是_____________. 6.解方程: (1)x 2﹣4x ﹣5=0; (2)3x 2﹣1=2x +2 7.解方程 (1)x 2﹣4x =0; (2)4x 2﹣25=0; (3)2x (x ﹣3)+x =3. 8.解下列方程:(1)219610x -=; (2)2412981x x ++=; (3)2710x x --=; (4)2233x x +=; (5)22125x x -+=; (6)(25)410x x x -=-; (7)257311x x x ++=+; (8)2181628x x x .9.求下列方程两个根的和与积:(1)25100x x --=; (2)22710x x ++=; (3)23125x x -=+; (4)(1)37x x x -=+. 10.解下列方程:(1)20x x +=; (2)20x -=; (3)2363x x -=-;(4)241210x -=; (5)3(21)42x x x +=+; (6)22(4)(52)x x -=-. 11.填空:(1)210x x ++______=(x +________)2; (2)212x x -+______=(x -________)2; (3)25x x ++______=(x +________)2;(4)223x x -+______=(x -________)2.12.如果m 是方程x 2+2x -3=0的实根,那么代数式m 3-7m 的值是 _____.13.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kx 2-6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考法02 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14.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边长分别是方程28120x x -+=的两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 15.将一些相同的“〇”按如图所示摆放,观察每个图形中的“〇”的个数,若第n 个图形中“〇”的个数是78,则n 的值是_____.16.有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2,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积的3倍刚好等于这个两位数,求这个两位数.17.一个矩形的长和宽相差3cm ,面积是24cm .求这个矩形的长和宽.18.向阳村2010年的人均收入为12000元,2012年的人均收入为14520元,求人均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 19.如图,利用一面墙(墙的长度不限),用20m 长的篱笆,怎样围成一个面积为250m 的矩形场地?20.要组织一次篮球联赛,赛制为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计划安排15场比赛,应邀请多少个球队参加比赛?21.一个长方体的长与宽的比为5∶2,高为5cm ,表面积为240cm ,画出这个长方体的展开图.22.一个直角梯形的下底比上底长2cm,高比上底短1cm,面积是28cm.画出这个梯形.23.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和是14cm,面积是24cm.求两条直角边的长.25.两个相邻偶数的积是168.求这两个偶数.26.某种植物的主干长出若干数目的支干,每个支干又长出同样数目的小分支,主干、支干和小分支的总数是91,每个支干长出多少小分支?27.一个菱形两条对角线长的和是10cm,面积是212cm.求菱形的周长.28.参加足球联赛的每两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29.青山村种的水稻2010年平均每公顷产7200kg,2012年平均每公顷产8450kg.求水稻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30.要为一幅长29cm,宽22cm的照片配一个镜框,要求镜框的四条边宽度相等,且镜框所占面积为照片面积的四分之一,镜框边的宽度应是多少厘米(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31.如图,线段AB的长为1.(1)线段AB上的点C满足关系式2=⋅,求线段AC的长度;AC BC AB(2)线段AC上的点D满足关系式2AD CD AC=⋅,求线段AD的长度;(3)线段AD上的点E满足关系式2=⋅,求线段AE的长度.上面各小题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AE DE AD32.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kg,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kg,针对这种水产品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2)商品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为多少?。

人教新课标A版《必修1》第一章章末复习课

人教新课标A版《必修1》第一章章末复习课

知识梳理
二、函数章节核心考点
3.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1)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法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2)掌握函数奇偶性的两种判断方法: 代数法:若f(-x)= -f(x),则f(x)为奇函数;若f(-x)=f(x),则f(x)为偶函数.
图象法: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象关于y轴对称. (3)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关系: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在
(2)已知函数y=f(x+1)定义域是[-2,3],则y=f(2x-1)的定义域是(
A.[0,]
B.[-1,4]
C.[-5,5]
D.[-3,7]
典例精讲:题型二:函数定义域问题
1 【解析】 (1)由题意得 1-x>0,, 3x-1≠0, 解得x<1且x≠3. (2)由-2≤x≤3,得-1≤x+1≤4, 5 故-1≤2x-1≤4,解得0≤x≤ . 2 【答案】(1)D (2)A
知识梳理
一、集合章节核心考点
2.集合的关系:子集、集合相等问题,子集的个数问题.
①若集合A有n个元素,则其子集个数为2n,真子集个数为2n-1.
② ∅的特殊性,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掌握用数轴求交集、并集的 方法,注意Venn图的运用.
典例精讲:题型一: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k- 1
2k+ 1 - 2
5 k- 1
2k+ 1
3 综上所述,k的取值范围为{k|k<- 或k>6}. 2
知识梳理
二、函数章节核心考点
1.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 (1)定义域是使函数表达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集合. (2)对应关系f可以是解析式、表格、图象,对应函数的三种表示 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3)函数的值域由自变量和对应关系确定. 2.分段函数问题.

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章末复习课

高中数学《基本初等函数》章末复习课

考点回扣
要点突破
【例 4】 (1)函数 f(x)=log21x-2的定义域为(
)
A.(-∞,2)
B.(2,+∞)
C.(2,3)∪(3,+∞)
D.(2,4)∪(4,+∞)
1
(2)设 0≤x≤2,y=4x-2 -3·2x+5,试求该函数的最值.
(1)解析

题意知
log2x-2≠0, x-2>0,
解得xx>≠23,,
考点回扣
要点突破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图 象
0<a<1
考点回扣
要点突破
a>1
0<a<1
定义域是(0,+∞)
值域是R
性 当x=1时,y=0,即图象过定点(1,0)
质 当x>1时,y>0;
当x>1时,y<0;
当0<x<1时,y<0
当0<x<1时,y>0
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考点回扣
要点突破
4
1
【例 1】
(1)化简: 2 4b3
a3 -8a3 b +23 ab+a32
÷1-2
3
ba×3 ab;
(2)求值:12lg3429-43lg 8+lg 245.
解 (1)原式=
1
2b3
1
a3 a-8b
1
1
1
2+2a3 b3 +a3
×1 2 a3
1
a3
1
-2b3
×a131b31=a3a>1
0<a<1
图象
考点回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复习课提纲挈领复习知识1注意区分曲线在点P 处的切线与过点P 的曲线的切线.2. 导数公式与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要注意公式的适用范围.如(x n ) = nx n -1中,n € N +,若n € Q 且n z 0,则应有x >0;(2)注意公式不要用混,如(a x ) = a x ln a ,而不是(a x ) = xa x —1.还要 f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及导数的运算法则f 导数在研究 f 函数中的应用—I 函数的单阔性与导数 —I 函数的极值写專薮 「I 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导敌导数M 其应用 定积分 [整合网络构建]一导数的计算一几个常用函数的导数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警示易错提醒] 徽积分基本定理的含义 微积分基本定理的应用特别注意(u v) u V ', (*)兔・3. 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性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注意定义域优先原则,必须在函数的定义域内解不等式 f X)>0(或 f‘ 刈V0);(2) 在对函数划分单调区间时,除了必须确定使导数等于0的点外,还要注意函数的不连续点或不可导点;(3) 注意在某一区间内f x(> 0(或f ' X V 0)是函数f(x)在该区间上为增(或减)函数的充分条件.4. 若y= f(x)在(a, b)内可导,f (x)>0 或f X)< 0,且y= f(x) 在(a, b)内导数f‘ x( = 0的点仅有有限个,则y=f(x)在(a, b)内仍是单调函数.5. 讨论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时,必须注意分类讨论.6. 极值与最值的区别和联系:(1) 函数的极值不一定是最值,需对极值和区间端点的函数值进行比较,或者考察函数在区间内的单调性;(2) 如果连续函数在区间(a, b)内只有一个极值,那么极大值就是最大值,极小值就是最小值;(3) 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导数为零,但是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4) 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极大值不一定比极小值大.7. 导数的实际应用:(1) 在求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实际问题的意义,不符合实际意义的值应舍去;(2) 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会遇到函数在区间内只有一个点使 f X)=0的情形,如果函数在这点有极大(小)值,那么不与端点值比较,也可以知道这就是最大(小)值.8. 应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要特别注意面积值应为正值,故应区分积分值为正和为负的情形.-------------- 总结归纳专题突破专题一导数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常与解析几何知识交汇命题,主要题型是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曲线上某点处切线的斜率或曲线上某点的坐标或过某点的切线方程,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抓住切点P(x o, f(x o)), P点的坐标适合曲线方程,P点的坐标也适合切线方程,P点处的切线斜率k=f' x0).1 4[例1]已知曲线y= §x3+ 3・(1) 求曲线在点P(2, 4)处的切线方程;(2) 求曲线过点P(2, 4)的切线方程;(3) 求斜率为4的曲线的切线方程.1 4解:⑴因为P(2, 4)在曲线y= 3x3+3上,且丫丄x2,所以在点P(2, 4)处的切线的斜率k=y'x| = 4.所以曲线在点P(2, 4)处的切线方程为y—4= 4(x-2), 即卩4x—y —4= 0.1 4(2)设曲线y —3x3+ 3与过点P(2 , 4)的切线相切于点1 °4、A xo,孑0+剳,则切线的斜率k= y'x= x o = x2,4所以切线方程为y—;x0+ 4= x0(x—x o),即y= x0 • x- ;x3+因为点P(2, 4)在切线上,所以4= 2x2-+ 3,即x0—3x0 + 4= 0,所以X Q+ x0 —4x0 + 4= 0,所以(x o+ 1)(x o —2)2= 0,解得X O = — 1 或X o= 2,故所求的切线方程为4x—y— 4 = 0或x—y+ 2 = 0.(3)设切点为(x i, y i),则切线的斜率k= x1 = 4,得X0 =i2・所以切点为(2, 4), —2,— 3 ,4所以切线方程为y—4= 4(x—2)和y+ 3=4(x + 2),即4x—y—4= 0 和12x—3y+ 20= 0.•归纳升华(1) 解决此类问题一定要分清“在某点处的切线”,还是“过某点的切线”的问法.(2) 解决“过某点的切线”问题,一般是设切点坐标为P(x0, y。

), 然后求其切线斜率k= f'x0),写出其切线方程.而“在某点处的切线”就是指“某点”为切点.(3) 曲线与直线相切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公共点,当曲线是二次曲线时,我们知道直线与曲线相切,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这种观点对一般曲线不一定正确.[变式训练]若函数y= f(x)的图象上存在两点,使得函数的图象在这两点处的切线互相垂直,则称y= f(x)具有T性质.下列函数中具有T性质的是()A. y= sin xB. y= In xxC. y= eD. 3 y= x解析:设函数y = f(x)图象上两点的横坐标为 x i , X 2•由题意知只 需函数 y = f(x)满足 f ' x i ) •' x 2)= — 1(x 1 工x 2)即可.y = f(x) = sin x 的导 函数为 f ' x)= cosx , f ' (0) • n )=— 1,故 A 满足;y = f(x) = In x 的1 i导函数为 f'x = x , f ' (x i ) • ’x) = x x >0,故 B 不满足;y = f(x)= e x x X 1X 2 的导函数为 f d", f '(X 1) •'(X 2)= ex q + X 2>0,故 C 不满足;y = f(x) = x 3 的导函数为 f = 3x 2, f ’(X 1)f'x ( = 9x 1x 2>0,故 D 不满 足.故选A.答案:A专题二 导数在研究函数单调性中的应用利用导数的符号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进而求出函数的单调区间,是导数几何意义在研究曲线变化规律时的一个重要应用,体现了数形 结合思想.这类问题要注意的是 f(x)为增函数? f ’ (x)>0且f'W = 0 的根有有限个,f(x )为减函数? f ’w 0且f'x )= 0的根有有限个.[例2] (2016北京卷)设函数f(x) = xe a —x + bx ,曲线y = f(x)在点 (2, f(2))处的切线方程为y =(e — 1)x + 4.(1)求a , b 的值;⑵求f(x)的单调区间. 解:(1)因为 f(x) = xe a —X + bx , 所以 f'x (= (1 — x)e a —x + b. f (2)= 2e + 2, f ’( 2)= e — 1,解得 a = 2, b = e.(2)由(1)知 f(x) = xe 2_ x + ex.由 f' X)= e 2—X (1 — x + e x — 1)及 e 2—x >0 知,f ’(x)与 1 — x + e x —1 同号. 令 g(x) = 1 — x + e x —餐 则 g ,X = — 1 + e x —1. 所以,当 x € (— x, 1)时,g f (x)<0, g(x)在区间(—x, 1)上单 调递减;依题设,知 即 + 2b = 2e + 2 —e a + b = e — 1.当x€ (1,+x)时,g‘ (x)>0, g(x)在区间(1 ,+x)上单调递增. 故g(1)= 1是g(x)在区间(一x ,+x)上的最小值,从而g(x)>0, x€ (— x ,+x).综上可知,f‘(x)>0, x€ (— x,+x).故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一x ,+x ).•归纳升华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的一般步骤:(1) 确定函数的定义域;(2) 求导数f 'x;(3) ①若求单调区间(或证明单调性),只需在函数f(x)的定义域内解(或证明)不等式f 'x(>0或f ' x)<0・②若已知函数f(x)的单调性,贝y将原问题转化为不等式f'W》0或f 'x)< 0在单调区间上恒成立问题,再进行求解.[变式训练]已知函数f(x) = x2+ x(x M 0,常数a€ R).若函数f(x) 在[2,+x)上是单调递增的,求a的取值范围.2x3一aa解:f ' x)= 2x—二= 2 —,XX,要使f(x)在[2,+ x]上是单调递增的,只要f'x(>0在x€ [2,+ 00 )时恒成立,戸2x3— a即x2 > 0在x€ [2,+x)时恒成立.所以2x3—a> 0,即a< 2x3在x€ [2,+x)上恒成立.所以a< (2x3)min・因为在x€ [2,+x )上, y= 2x3是单调递增的,所以(2x3)min= 16,所以a< 16・2x3一16当a= 16 时,f' (x) =——x2 >0(x€ [2,+^))有且只有f' (2)0,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一「16].专题三导数在求函数极值与最值中的应用利用导数可求出函数的极值或最值,反之,已知函数的极值或最值也能求出参数的值或取值范围.该部分内容也可能与恒成立问题、函数零点问题等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例3] 已知函数f(x)= ln x+ a(1 —x).(1) 讨论f(x)的单调性;(2) 当f(x)有最大值,且最大值大于2a—2时,求a的取值范围.1解:(1)f(x)的定义域为(0,+「), f‘ (x) = —a.若a< 0,则f'x)>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增.若a>0,则当x€ 0, 1■时,f(X)>0;< a>当x€ B, +「时,Fx)v0.a丿「们11、所以f(x)在0, 1片单调递增,在订,上单调递减.(2)由(1)知,当a<0时,f(x)在(0,+「)上无最大值;当a>01 i1、 1 『1)时,f(x)在x=匚处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fa h ln 1+ a 1 —- =— ln a a ©丿a< a丿+ a— 1.因此 f > 2a— 2 等价于In a+ a — 1 v 0.a令g(a) = In a+ a—1,贝S g(a)在(0,+「)上单调递增.又g(1) = 0,于是,当0v a v 1 时,g(a)v 0;当a> 1 时,g(a)>0.因此,a的取值范围是(0, 1).•归纳升华(1)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x)的极值的步骤:①先求函数的定义域,再求函数y=f(x)的导数f (x);②求方程f'X) = 0的根;③检查f'X)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2) 求闭区间上可导函数的最值时,对函数极值是极大值还是极小值,可不再作判断,只需要直接与端点的函数值比较即可获得.(3) 当连续函数的极值点只有一个时,相应的极值点必为函数的最值.b 1[变式训练]设函数f(x)= 2ax—二+ In x,若f(x)在x= 1, x=2处取得极值.(1) 求a, b的值;(2) 在4,1上存在x o使得不等式f(x0)—c< 0成立,求c的取值范围.解:⑴因为f(x) = 2ax— + In x,b 1所以f'x(= 2a+^+ 1x x1因为f(x)在x= 1, x= 2处取得极值,所以 f (時0, f' = 0.1 1所以所求a , b 的值分别为一3,— 3.1(2)在4,1上存在x o 使得不等式f(x o )— c < 0成立,只需 C >f(X )min ,2 1 12x 2— 3x +1 (2x —1)( x — 1) 由 f 刈=—3 —3x 2 + x =—3x 2 = — -------- 3x 2所以当x € ¥,3 [寸,F (x)<0, f(x)是减函数;当x € ;, 1时,F (x)>0, f(x)是增函数;们 1 1所以f 2是f(x)在4, 1上的最小值.11111 1 而 f 2 = 3 +1°2= 3— l n 2,所以 O 3— In 2. 所以c 的取值范围为3— In 2,+. 专题四 导数在证明不等式中的应用 在用导数方法证明不等式时,常构造函数,法证明不等式.利用单调性和最值方 [例4] (2015福建卷)已知函数f(x) = Inx - (x — 1) 2 2 .2 证明:当 x > 1 时,f(x)v x — 1.1 — x2 + x + 1(1)解:f x) = x — x +1= x , x € (0,+x ).3 求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 即羽+ b + 1 = o ,2a + 4b + 2=0,解得 3' b =-3,由 f f X)> 0 得]x >0, 1 0 I — x 4+ x +1 > 0, 故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0,(2)证明:令 F(x)= f(x)— (x — 1), x € (0,+^). 当 x € (1,+乂)时,F ‘ (x)v 0, 所以F(x)在[1,+乂)上单调递减,故当 x > 1 时,F(x)v F(1)= 0,即当 x > 1 时,f(x) V x — 1. •归纳升华本题中,证明当 x > 1时,f(x)v x — 1•只需构造函数 F(x) = f(x) —(x — 1),证明函数F(x)在[1,+乂)上单调递减即可.一般地,如果证明f(x)>g(x), x € (a , b),可转化为证明F(x) = f(x) — g(x)>0,若F 'x)> 0,则函数 F(x)在(a , b)上是增函数,若 F(a)>0,则由增函数的定义知,F(x)> F(a)>0,从而f(x)>g(x)成立, 同理可证 f(x)V g(x), f(x) > g(x).[变式训练]当x € 0, n 时,证明:tan x >x.4 2 . 2“ cos x + sin x “ sin x , 2 —1= 2 — 1 = —2 = tan 2 x > 0cos x cos x所以f(x)在 o, 2上是增函数.又 f(x) = tan x — x 在 x = 0 处可导,且 f(0)= 0. 所以当x € 0,时,f(x)>f(0)恒成立.所以 tan x — x >0, 即卩 tan x >x.解得0V X V 1+ 52 则有F ,x (= 1 —x 2x证明: 设 f(x) = tan x — x , x € 0,专题五定积分及其应用定积分的基本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求坐标平面上曲边梯 形的面积,另一个是求变速运动的路程(位移)或变力所做的功.高考 中要求较低,一般只考一个小题.[例5]已知抛物线y = x 2— 2x 及直线x = 0, x = a , y = 0围成的 平面图形的面积为£求a 的值.解:作出y =x 2— 2x 的图象如图所示.(1) 当 a v 0 时,S = / 0(x 2— 2x)dx = ;x 3—x 2 |0=a34—3 + a 2=3,所以(a + 1)(a — 2)2= 0,因为a v 0,所以a = — 1. (2) 当 a >0 时,① 若0v a <2,则 S =— / a (x 2— 2x)dx =—^x 3— x 2 If = a 2— a =- -3x x |o -a - 3 = 3,所以 a 3— 3a 2 + 4 = 0, 即(a + 1)(a — 2)2 = 0.因为a >0,所以a = 2.② 当a >2时,不合题意. 综上a = — 1或a = 2. •归纳升华Sin x ” ©osxj(1)用微积分基本定理求定积分,关键是找出被积函数的原函数, 这就需要利用求导运算与求原函数是互逆运算的关系来求原函数.(2)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步骤如下:①画出图形,确定图形范围;②解方程组求出图形交点坐标,确定积分上、下限;③ 确定被积函数,注意分清函数图形的上、下位置;④计算定积分,求出平面图形面积.(3) 利用定积分求加速度或路程(位移),要先根据物理知识得出被积函数,再确定时间段,最后用求定积分方法求出结果.[变式训练]⑴若函数f(x)在R上可导,f(x)= x3+ xf ⑴,则/0f(x)dx= ____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 a(a> 0)与抛物线y= x2 所围成的圭寸闭图形的面积为8^2,则a= _______ .解析:⑴因为f(x)= x3+ x2f' (1),所以f'x(= 3x2+ 2xf'x(,所以 f (時3+ 2f' (1)所以f (時—3,所以 / 0f(x)dx= :x4+ :x3F( 1) |?= —4.y= x2, 厂厂⑵由可得A(—a, a), B( a, a),y= a"'fa r /aS= (a —x2)dx= ax—3x31 & =解得a = 2. 328 23 ,答案:(1) — 4 (2)2专题六化归与转化思想在导数中的应用化归与转化就是在处理问题时,把待解决的问题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解决或易解决的问题,最终求得问题的解答.xe[例6] 设f(x) = 齐农,其中a为正实数.4(1) 当a= 3时,求f(x)的极值点;(2) 若f(x)为R上的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1 I ax2—2ax解:⑴对f(x)求导得 f 'x) = e x• (4 + ax2)2•①当a= 4时,若f,x(= 0,贝卩4x2—8x+ 3= 0,3 1解得X q= 2,X2= 2综合①,可知:所以,禺=3是极小值点,X2= 2是极大值点.⑵若f(x)为R上的单调函数,则f ’K)在R上不变号,结合①与条件a> 0,知ax 2 — 2ax + 1> 0在R 上恒成立,因此△= 4a 2 — 4a = 4a(a —1)< 0, 由此并结合a >0,知0v a < 1. •归纳升华本题中,将f(x)为R 上的单调函数转化为其导数f ' (x) >0在R 恒成立,使问题得以解决.与函数相关的问题中,化归与转化思想随 处可见,女口,函数在某区间上单调可转化为函数的导数在该区间上符 号不变,不等式的证明可转化为最值问题等.[变式训练]如果函数f(x) = 2x 2— In x 在定义域内的一个子区间 (k — 1,k + 1)上不是单调函数,则实数 k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解析:显然函数f(x)的定义域为(0,+^),y '= 1 4x 2 — 14x —x = x .由y >0,得函数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Q ,+x j ;( 们由y 'v 0,得函数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0, 2J ,由于函数在区间(k — 1,k +1)上不是单调函数,k — 1> 0,3解得1< k < 2・所以k — 1v 2< k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