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法国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法国大革命(华东师大版)
袁建平于都县第二实验中学
教材分析
一。课标中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
1.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
2.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作用。
3.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二.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
1.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导火线。
2.《人权宣言》的内容、核心思想、作用(进步性和局限性)。
3.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历史作用。
4.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国内和国际的)。
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法国大革命是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一次重要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并树立了榜样,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重要一环。它与前面的13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4课“美国独立战争”相呼应,共同印证了“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这个单元专题。进一步说明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力。
四.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1.本节课通过学习《人权宣言》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基本人权、法治和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树立了维护基本人权(包括现代公民权),树立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观念。这点在当今社会是可以吸收借鉴的。
2.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学情分析
一.教师主观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难理解的一是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为什么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而不是作为开始的标志?而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议会的重新召开”就作为革命的开始呢?二是《人权宣言》的内容的进步性和阶级性比较难理解,既然这场大革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什么《人权宣言》的颁布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维护资产阶级的地位的(局限性)?三是如何正确拿破仑?拿破仑是世界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个伟大人物。尤其是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更是一个难点?
二.师生交流与问卷调查:
课前几分钟与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他们也纳闷三级会议的召开怎么就是导火线,而不是革命开始的标志呢?同时也表示对拿破仑很感兴趣,但流露出不太好评价的看法。所以上课应重点讲解这些问题,多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务必让学生理解。课后通过作业反馈,大部分同学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原理和方法,但也存在把握不住以主要事迹来论证论点。看来还得利用下一节课通过讲评作业补充讲解评价人物的注意要点。
三.学生认知情况及认知发展线: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博览群书,从很多课外读物中了解了拿破仑的事迹。所以讲到拿
破仑帝国的兴衰时,学生肯定很感兴趣。老师教学设计时可以考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待”层层设计问题?带领学生由浅入深解读“拿破仑”。比如“拿破仑是怎么掌握政权的?为什么能掌权?你怎样看待他上台?
四.认知的最主要障碍点:
本节课我认为学生认知最主要的障碍点是对拿破仑的评价,有可能说不全面,或者说不到点子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历史影响,
2.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客观评价他的历史作用。
3.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异同,让学生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总结的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鲁迅先生曾这样形容一个人的孤陋寡闻:“……就像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一样……”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并用历史史实来进行证明。
2.对拿破仑的评价:(1)可以在本节课内完成,(2)也可专门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查找有关拿破仑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将其制成课件、网页或写成人物小传,在课上分组进行展示交流后再进行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
2.使学生认识到法国人民在整个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2.教学难点::对拿破仑的评价。
板书设计
一、
二、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三、拿破仑和他的帝国
四、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全班共分四个组,哪一组讨论的气氛最热烈,参与的更积极?每个小组成员有没有发言?组内有没有整理出来相应结论?组与组之间相互监督,老师针对不同情况巡视指导,对于不参与讨论的小组或学生要问清原因,最后大家一起评价,老师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1.用一节课讲完,确实有点困难,虽然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如对处死国王,雅各宾派专政,只一笔带过,不多讲,多挤出时间分析《人权宣言》和如何评价拿破仑。但即使这样,老师感觉还是在赶鸭子似的。没有讲深讲透。尤其是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和历史作用。没有大量引用史料来论证,感觉是个遗憾。关于拿破仑近年来又是中考热点。所以我觉得一节课不够,就再一节课讲解。
2.有几个讨论的环节,如何评价拿破仑是个重头戏。学生讨论并不是很热烈,很积极?反思一下,应该合理分好组,在讨论前可以口述或者投影展示出一些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外人对拿破仑的评价:有人说他打个喷嚏,整个欧洲都会感冒。这是为什么?还有人说:“欧洲人有人对“顶礼膜拜”,也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你怎么理解?进而让学生理解对外战争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学生讨论起来题更热烈,气氛更活跃。
3.课后作业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写个拿破仑小传或“我看拿破仑”的小论文。写好后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这不但可以弥补老师上课时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共享资源,丰富了大家的课外知识,这说不定对于语文提供了好的写作素材。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讲“拿破仑”这一块内容时,理清完这一线索后,在进入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时前,投影出有关他相关资料再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讨论。可能学生更有兴趣,讨论也更深广。评价起来也更全面、中肯。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讲一讲拿破仑死之谜。扩展一些课外史料,学生就有了促使查阅资料的动力。当时听课的老师对我这节课的建议:可以多引用课外相关史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或讨论做了铺垫。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建议。历史要想扩展知识,提升能力就需要老师课前精心备课,广泛搜集相关史料辅助我们教学。我们历史教学就由可能鲜活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出现高效。教师就能轻松的教,学生就能快乐的学。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