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日战争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不同解说

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不同解说

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不同解说【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多,他们尤其关注中国近代历史的不同解说。

本文就海峡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进行了概述,探讨了他们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重点差异和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还分析了在学术交流中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争议,以及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共同认知和未来展望。

文章强调了海峡两岸学者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合作与发展来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新视角,促进海峡两岸学者在学术领域的共同进步。

通过学术交流,可以深入挖掘中国近代史的真相,推动历史研究的发展,为海峡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与合作提供新动力。

【关键词】海峡两岸学者、中国近代史、学术交流、差异解读、共同认知、争议、新视角、学术合作、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近代史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逐渐增多,并展现出丰富多元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对象,海峡两岸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和解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峡两岸学者的学术交流不仅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参考。

通过海峡两岸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和解读方式,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和意义。

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探讨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这些争议不仅可以激发学者们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并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海峡两岸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和交流学术观点的平台,促进了学术合作与共同发展。

1.2 研究意义近年来,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促进两岸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与共同发展,更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海峡两岸学者拥有不同的研究背景和学术传统,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重点和解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丰富了学术研究的视野,也为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中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叙事比较

中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叙事比较

中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战争叙事比较作者:张煜陆敏蔚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09期摘要: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国民,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教科书。

二战以来,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抬头,不断篡改历史,美化侵略事实,尤其是对近代战争的叙事,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文章以甲午战争的叙事为例,探讨中日两国主流教科书中的叙事差异与其差异背后的叙事逻辑。

关键词:甲午战争;历史教科书;中日比较1894年,日本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和对外扩张的野心,转移国内矛盾纠纷而发动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让中国人真正开始有了亡国的危机意识,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真正开始自行探索救国之路的契机。

对于日本来说,打败大清帝国,改变了东亚几千年来的华夷秩序,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大国意识的原点。

甲午战争在中日两国历史教育中又是如何呈现。

两国历史认识的差异,在历史教科书这一媒体上得以反映,历史教科书担负着“叙述”历史,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使命。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甲午战争的相关叙述进行文本分析、比较,试图探讨两国间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产生差异背后的原因所在。

一、《课程标准》与《指导要领》中的甲午战争中日两国教科书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编写大纲来编纂教科书,并由教育部门审核发行。

中国现行的编写大纲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日本是由文部省制定并发行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导要领》)。

《课程标准》中将高中历史课程定性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要求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该要求明确体现我国教育观,即提供历史知识以及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历史观,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实现政治决策提供历史依据。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孟茹日本在台湾地区的殖民统治始于1895年,长达50年。

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在国民党和民进党执政的不同时期有所差异,影响着台湾民众对日本及中国大陆的认知。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95—1904年)现代化基础建设;第二阶段(1905—1930年)农业改革和米糖经济;第三阶段(1931—1945年)战时体制的工业化建设。

当前,祖国大陆学界对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研究成果丰硕,但多是从实证的角度,揭示殖民经济殖民性本质。

如周翔鹤的《日据时期台湾工业化评析》,通过对比分析日本和台湾的国民经济构成,指出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曾润梅的《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发展刍议》,驳斥了日据时期殖民经济促进台湾现代化的认识;王键的《“米糖相克”与总督府米糖统制——日据后期台湾殖民地农业之初探》,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米糖产业发展,总督府处理米糖相克问题措施的分析,揭示了日据时期经济政策掠夺性的目的;于彤的《日本统治下的台湾金融业》,通过对日据时期货币制度的分析,指出金融业是日本榨取台湾经济的工具。

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关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深化对台湾地区教育史、政治史、社会史的认识。

一、日据时期殖民经济的表述差异李登辉执政时期陈水扁执政时期马英九执政时期现代化基础建设土地、林野调查。

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日本加强控制、掠夺台湾资源的重要手段。

货币金融。

1904年,初步完成基础建设,包括关税、度量衡、货币与日本的整合。

交通建设。

除修筑各式道路外,纵贯铁路完工及基隆港两期的筑港整建工程、高雄港第一期筑港工程,对台湾的交通发展大有助益。

土地、林野调查。

开启日本财阀投资坦途,加速产业开发,达成台湾财政自给自足。

货币金融。

设立台湾银行,为台湾第一个现代化金融机构,负责统一币制。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海峡两岸的交往》是八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台湾问题依然是我们当今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焦点问题,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也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

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丰富的史料,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激发学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以及对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学生在之前的第12课已经学习过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对于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在历史课堂中,学生容易出现疲惫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

所以,本课注意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政策。

2.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多媒体教学、合作学习等综合教学法。

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总体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3.阅读课文、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诗朗诵《乡愁》,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3】自主探究,感悟历史: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精编版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精编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一、知识梳理1.对台政策的制定:(1)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定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2)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2.海峡两岸的交往:(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的隔绝被打破;(2)20世纪90年代初期,台湾和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基会和海协会;(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5)经过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重点难点分析本课共两目: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向前发展的史实,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况。

本课的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随着时代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又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从此,以这一方针为指导解决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江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八项主张的提出等,都是这一大政方针的具体产物。

在解决这一重点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补充较为典型的历史材料,作为其发展变化的“论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发展变化。

本课的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

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的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管理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历史联系,以及1949年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分治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改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以及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理解两岸人民亲情与合作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两岸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台湾光复、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改善的具体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演变,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认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增强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以及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两岸人民情感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人民之间的亲情与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和大陆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两岸地理位置的相近,提问学生对两岸关系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近代中日关系问题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近代中日关系问题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近代中日关系问题分析作者:吴小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4年第22期摘要:中学历史在中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师在讲解中日近代史部分一定要用客观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发展观的态度对待教学,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文从中学历史教材入手,分析中日近代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探讨近代中日关系史的教学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近代中日关系;教学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2-045-1一、近代中日关系史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教材方面1.近代中日关系史内容上缺乏细节的历史背景分析。

在中学教科书上可以明显地发现,中日近代史论突出中日对峙和战争内容,着重讲述九一八事变至二战后中日建交这段时期的中日关系史。

对主要战役和阶段性重要的战略部署背后的社会大背景缺乏详细的描述,使学生只知道事件存在,而不知道为何存在,真正的根源在何处。

对于二战后中日建交以后的历史内容,中学历史教材没有采编,学生获取有关中日关系信息也大多来自新闻报道,而内容信息多以中日外交对峙为主。

另外,初中教材中并没有提到日本侵吞东三省的大背景,对日本谋划侵华的背景(日本田中内阁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而召开的东方会议),没有做详细的讲解,结合日本本土情况的史事内容较少,缺乏对日本文化的介绍。

2.近代中日史内容以“中国史”为中心。

中学近代中日史以日本侵略清朝为史端,教材内容多描述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中日战争事件、民族起义及外交事件,对于同时期的日本本土现状介绍较少,而对于日本如何一步步走上侵华道路的过程缺少系统性的铺垫描述。

在日本的历史中,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最重要的转折点,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后,才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国力才逐渐强盛,才使日本具备侵华的经济支撑,但在中学历史书中,明治维新内容只是出现在世界历史中,并没有与近代史的日本侵华形成源与果的衔接,另外,近代史教材对抗战期间的日本国内反战情况涉及较少,过于强调侵华对中国民众的伤害,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对日本侵华本质的片面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历史。

教材通过讲述台湾历史的发展,以及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和合作,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国家的基本政策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峡两岸的交往历史可能了解不多,对于台湾问题的认识可能存在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掌握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国家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台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交往,掌握台湾历史的基本脉络。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海峡两岸的交往,理解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强调我国对台湾的政策和立场。

6.情感升华:通过观看两岸交流的视频,感受两岸同胞的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

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比较研究

2019.2·学术李洁(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文言文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积淀和传承,蕴含着中国人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及文化自信。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重要性不言而喻。

海峡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岸的语文教材对于文言文选文的不同选择值得我们研究。

通过比较海峡两岸两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开拓新思路,为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语文教材文言文比较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2-0021-03DOI:10.13525/ki.bclt.201902006作者简介:李洁(1994—),女,山西太原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海峡两岸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比较研究◆教学探索2019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Feb.,2019第1034卷第2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ol.1034No.2本文的研究是狭义的语文教材。

本文中对比研究的对象分别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和由台湾大学何寄澎教授主编、台湾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人民东方出版传媒出版的《不一样的语文》。

下文中笔者将两种语文教材分别简称为人教版和龙腾版。

另外,两种语文教材都有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分,但因选修教材自由度较大,故本课题主要研究两种语文教材的必修部分,暂不涉及选修部分。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按照以“选文”为主的结构编排的。

正如朱绍禹先生所说:“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集锦,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

两岸历史教科书的差异

两岸历史教科书的差异

翻开高中课本的古代史部分,两岸的不同立刻彰显。

因为立场不同、政治视角不同,两岸对于一些历史史实的判断、定论也不同。

李自成是闯王还是流寇?太平天国运动是具有先进性的农民起义还是祸乱?曾国藩作为打击太平天国运动的将领,究竟该如何评价?本报记者选取了几处中国古代史中体现两岸观点碰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结合两岸学者的观点,为读者一一解读两岸文化的差异。

曾国藩是地主还是“卫道士”?台湾教材摘录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深受儒家传统的熏陶,为一位讲求义理、崇尚经世济用的学者与官员。

咸丰二年,他奉命帮办湖南团练,因痛恨洪秀全的残暴与破坏礼义人伦,决心创建一支有理想、有训练的新武力,以卫乡、卫道与卫国。

经他振臂一呼,许多书生与乡农起而响应,便组成了湘军。

曾国藩辈奋斗的动机在此,其制胜的关键亦在此。

至其影响,则主要为汉人政治地位提高,满人势力减弱,与民族意识的再度兴起。

观点台湾:曾国藩打破了太平天国运动早期的不败神话,台湾的课本对他充满了赞许,认为他讲求义理,且崇尚儒家思想,一心想恢复被迫害的人伦。

另外,课本还在太平天国运动一节的最后部分,划出单独的小标题,讲述和曾国藩同期的,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主的地方督抚、士绅,对太平天国攻击儒家、民间信仰等行动的回应,并以此延伸开,讲述了他们为主的汉人势力的崛起。

大陆:大陆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章里提到过曾国藩,只有一句话、一幅图,且给他下了定论:“汉族地主武装”,与洪秀全等所代表的“农民阶层”完全对立。

除了此处,课本还在必修第二册的经济史中提到了他,他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建起军械所、制造总局,“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点评北京市101中学的历史老师孙淑松认为,大陆略去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的介绍,以及后来地方势力的崛起,是因为大陆教材在古代史的处理上,始终着眼于中央集权是如何形成的。

而督抚、士绅是地方势力,属于统治阶级的下层,并且还是汉族势力,与朝廷的满清势力不同,所以不在主要讲授的范围内,没有着重处理。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一节讲述海峡两岸关系的课程。

教材从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过程,以及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峡两岸关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对于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掌握相关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和现实状况。

2.教学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史料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历史事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海峡两岸地理位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实例,分析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4.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和图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峡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海峡两岸关系的问题。

海峡两岸当代中日战争书写比较

海峡两岸当代中日战争书写比较

维普资讯
创作研究
战 后第三 代作 家 :约略指 6 “ 0年代 末期 到 7 0年代 中 期 出现 者… …除取 材 现 实 外 , 出黑 暗面 具带 有 批 剔 判性 的 内 涵 越 来 越 鲜 明 , 后 还 演 变 成 ‘ 叛 最 反 性 ” 。如宋泽 莱 、 醒夫 、 锦发等 。 一 洪 吴 殖 民 的战争经验 的书写 , 已渐从 战后 第 一 代作 家 写 当年 的 自传 形态 演 变成 第 二 代 自发 性 、 观 角度 的 宏
为读者喜爱的优秀小说, 敌后武工队》 《 如《 、风云初 记》 《 、平原烈火》 《 、 吕梁英雄传》 《 、 地道战》 《 、 地雷 战》 《 、铁道游击队》 《 、不屈的昆仑山》 等。但是整体 看来 , 战后 三十 多年抗 日小说 的发 展并不 尽如人 意 , 尤其是为郁达夫所期待的 、 体现着 巨大历史深度 与 独特 审美 艺 术价 值 的 “ 大小 说 ” 终 没 有 出现 。原 始 因在 哪里 ?根本 的原 因就在于 文学 界没有 及 时改变 和调整其战时形成 的创作理 , 战争化走向文学 从 化, 从对战争价值 的追求 , 向对文学价值 的实现。 转 而是依然沿着战时的文化传统继续滑行 , 结果导致 了抗 日 小说审美表现上的时代错位。
2 O世纪 8 O年代是作家逐渐掌握 自己命 运的开 始。中国作家从被指定的代言人身份中解放 出来 , 中国的抗 日小 说 开 始迈 向新 时期 。从 “ 革 ” 束 文 结 到8 O年代 中期 , 是抗 日 小说的前突破期 , 虽然也有 《 最后一幅肖像》 等探索性文学出现 , 但大多是一种 悄悄 的变 化 。到 8 O年代 中期 , 随着 《 城 万 里 图》 长 、 《 新战争与和平》 等长篇小说 ,红高粱》 《 《 、 黑太阳》 以及《 军歌》 《 、 大捷》 中篇小说 的出现, 日小说 等 抗 开始 进入 了后 突破期 , 由政 治化走 向了文学 化 、 性 人 化的重新书写。作家开始把战争中的人 以及特殊境 遇下人的心灵世界作为其艺术表现和关注的中心, 并 且开 始准 确公 正地 勾 勒 日本 人 形 象 , 这 场 用 无 对 数 中国人血和肉堆砌成 的战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代表作品有 : 邓贤《 大国之魂》 和《 日落东方》 陈道 、 阔《 河 落 日》 叶广芩 《 长 、 战争 孤儿 》 叶楠 《 、 花之 殇》 、 )俊然《 等长篇小说 , 殇》 尤凤伟《 生存》 生 和《 命通道》 叶兆言《 、 日本鬼子来 了》 岳恒 寿《 、 跪乳》 、 肖平《 归来》 张华亭《 、 葬海》 等短篇小说。 台湾当代文学没有这么明显的转型阶段 , 因 但 作家生长背景 的殊异 , 也形成 了不 同时代 的风貌。 大致可以分为三代 : 战后第一代作家:他们都是从 “ 小 接受 日本教 育长 大 , 战后 始从 日本 文 开始 学 习 中 文, 堪称是从层层障碍中, 以披荆斩棘 的姿态杀出一 条血路来的” 如廖清 秀、 , 叶石涛 、 钟肇政 、 陈千武

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

历史教科书有关中日战争之比较分析

四、「旅顺大屠杀」:
版别 要点大陆版 日军在战争结束前,入侵辽东半岛,在旅顺展开大屠杀,「连续屠城四天,二万多居民仅留下三十六人埋葬死尸。日军的兽行震惊了世界」。 台湾版 未提及。日本版 未提及。
在战争中屠杀平民百姓,如果属实,明显违反国际公约;教科书应该带上一笔。 ຫໍສະໝຸດ 五、满清政府战败的原因:
九、三国干涉还辽
版别 要点台湾版 割让辽东半岛涉及列强利益,结果引来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在列强压迫下,中国得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上海版 沙俄垂涎辽东,不愿日本独吞,便联络法、德两国,以中国再偿付三千万两赔款为条件,逼日本将辽东半岛交还中国。日本扶桑社 虽说打败了清廷,但日本尚未拥有可以单独对抗三国的力量,逼不得已,只好放弃辽东半岛换取赔偿金。日本以中国故事「卧薪尝胆」做为抵抗俄国的口号,发动政府与民间努力充实国力。
三、台湾被割让的原因,两岸教科书都未说明
甲午战争是因日本入侵朝鲜引起的,一直到战争结束,与台湾都没有关系,为什么〈马关条约〉中要求割让台湾与澎湖呢?
林子候指出,战争发生后,日本有心之士便主张将台湾卷入战争之中。尤其日本海军,更是认为台湾是日本南进不可缺少的基地,因此割让台湾便成了和谈的绝对要件。
为了偿还赔款,当年的满清只得向外国举债,包括俄、法、英、德等,均提供借贷,以致债台高筑,举国穷困。教科书应该稍加说明......。
近因:
版别 要点台湾版 朝鲜东学党之乱,中、日同时派兵、「丰岛」运兵船被日军轰炸之事。大陆版 「黄海海战」作为甲午战争的开头、「丰岛」运兵船被日军轰炸之事日本版朝鲜东学党之乱,中、日同时派兵。
二、「甲午战争」的经过
版别 要点台湾版 「甲午一战以三个战役为重心」,包括平壤陆战,统帅叶志超不战而逃;黄海海战,统帅丁汝昌身受重伤;三个月后日军又攻下威海卫海军基地,至此中国海军,尽付流水。大陆版 和台湾版同,都提到「甲午战争」有海战及陆战,但,对「黄海海战」描述较多。日本版 未提到战争经过,但都提到日本战胜。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书写——以“人教版”为核心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台湾史”书写——以“人教版”为核心



“ 人教版 ” 中学历 史教 科 书 中的 “ 台湾 史 ” 书 写 内容
“ 人教版 ” 中学历史教科 书 中有关“ 台湾史 ” 的内容并 不是太多 , 而且 比较集 中。 为 了后文评 述方便 , 现将 字数少的地方全部 录入 , 字数 多的地方介绍梗概并摘 录 。此举也 可 以集中呈现 中
台湾是 中国不可分割 的一部分 。 解决台湾问题 , 实现祖 国统一 , 是 中华 民族 的根本利益。 在 学校教育上 , 尤其 在历史教学 中 , 梳理 台湾 的发展历史 , 展现 海峡两岸在历史 长河 中荣辱与共 、 命运相连 的历史史 实 , 宣传 台湾 自古是 中国 固有领土 , 是历史教育职责 之所在 。 这样的教育 , 对 于中学生而言 , 尤其重要且必要 。 那么, 中学历史教育是如何进行 台湾史 教育 的 , 是否达到了如 上效果 呢? 本文 即首先 以学校教育 的主要载体教科 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 以人 民教育 出版社出版 ( 简称 “ 人教版 ” ) 的中学历史 教科 书 中的“ 台湾史 ” 书写为主要研究 内容 , 希冀管窥此问题 。

5 l・
闽 台 文 化 研 究
2 0 1 4年第 1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元 朝 正 式 的行 政 区 时 并 述 : “ 还 加 强 对 琉 球 的 管辖 。 ” 页下加注 : “ 琉球 , 即今 台 湾 ” 。[ z ]
七年级下册第 1 8 课《 收复 台湾和抗击沙俄》 “ 开辟荆榛逐 荷夷 ” 条 目, 较详细地描述 了 1 6 2 4 年荷兰殖 民者用诡计侵 占台湾 , 1 6 6 1 郑成功领兵登 台湾 岛 , 称“ 台湾者 , 中国之土地也 。” 驱逐荷 兰殖 民者后 , 在 台湾设府 县进行管理。 “ 1 6 8 3 年, 清兵人 台, 台湾归顺清朝 。 第二年 , 清政府设置 台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研究的学术综述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研究的学术综述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研究的学术综述————————————————————————————————作者:————————————————————————————————日期: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研究的学术综述-历史论文海峡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内容比较研究的学术综述信阳师范学院张熙【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教科书问题的探讨日益兴盛。

在此背景下,文章从3个方面着手对大陆与台湾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进行归类整理,并通过比较研究互相借鉴,促进双方历史教科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缩小两岸由不同意识形态带来的历史认同差异。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大陆历史教科书;台湾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3-004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度科研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4KYJJ38)的研究成果。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科书日益成为学者们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时发现,自2001年至2014年,中国知网收录的对历史教科书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章多达4468篇,其中期刊1737篇,硕博论文1650篇,报纸281篇,相关会议纪要和外文文献若干篇,研究成果日益丰硕。

一、有关大陆历史教科书的研究1.整体性研究在此类研究中,作者多将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发展及其趋势等作为整体研究的对象。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王宏志的《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及其趋向——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历史教科书谈起》,该书从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体例结构的改革、历史教科书的语言文字这3个方面,阐述了“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改革趋向;朱煜的《六十年来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研究分为3个阶段,即初步探索、研究的发展、视野的开拓,并对该领域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成果作了整体梳理。

不可漠视的比较与思考_以海峡两岸历史教育中的_抗战史_内容为例_何成刚

不可漠视的比较与思考_以海峡两岸历史教育中的_抗战史_内容为例_何成刚

不可漠视的比较与思考———以海峡两岸历史教育中的“抗战史”内容为例□何成刚 马千里 历史教育具有强化民族记忆的功能。

对于我们的紧邻日本的历史教育,我们总是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万分的戒心,如果出现了肆意篡改历史教科书的行为,进行个案比较分析,肯定出现义愤填膺、强烈反应,这当然是应该的。

不过奇怪的是,与祖国大陆处于对峙状态下的台湾的历史教育及历史教科书的具体情形如何,我们倒是有点漠不关心和熟视无睹,应该说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

本文自然不可能全面反映台湾历史教育的全部,但笔者希望通过对海峡两岸历史教育中“抗战史”的叙述进行个案比较分析,旨在呼吁大陆同仁关注台湾的历史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反思乃至反省我们大陆自己的历史教育。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件具有转折点性质的大事。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长期以来一个备受欺凌和侵略的国家,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有学者甚至断言,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意义是近代任何历史事件都无出其右。

所以我们觉得选择“抗战史”进行个案比较分析是具有极强的代表性的。

我们感兴趣且有必要加以关注的是,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教育(下文中简称台湾)是如何描述这一段历史的?和祖国大陆的历史教育(下文中简称大陆)有没有异同点?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翻阅了台湾历史教育中有关抗日战争史的文献,并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教育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从中诱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在此就教于诸位同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有关台湾“抗战史”的资料,主要取材于台湾“教育部”所修正颁布的高级中学《历史科新课程标准》,并参考台湾有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初高中历史教科书。

大陆历史教育相关观点来源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标准解读》,并参考了国内的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

一、总体上对于抗日战争的观点从总体上看,大陆对于抗日战争的观点体现在《标准解读》里。

《标准解读》非常详细,但其中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

一是《标准解读》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指出,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育之抗战史比较研究——基于现行课标及教材的观察

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育之抗战史比较研究——基于现行课标及教材的观察

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育之抗战史比较研究——基于现行课标及教材的观察薛伟强【期刊名称】《《台湾历史研究》》【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在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他任何途径无法取代的。

有关抗日战争,海峡两岸的课程标准、教材观点、重点史实叙述等诸多方面异多同少,尤其是关涉国共关系时,两岸基于各自立场看法迥异。

意识形态差异是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最大的阻碍。

台湾历史教材的内容虽然视野广阔,但抗战史部分并未重点讲抗战,而是刻意淡化国军抗战英勇事迹及日军侵华暴行,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更是避而不谈。

这当然与台湾多年的“蓝”“绿”恶斗、“台独”势力猖獗的特殊政治生态有关。

相较而言,大陆教科书不吝篇幅描述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英勇抗战,显然大度有加。

海峡两岸应努力克服意识形态束缚,在“共享史料、共写史书”的基础上,共同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以此凝聚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相通。

【总页数】13页(P183-195)【作者】薛伟强【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18【相关文献】1.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教材与现行教材课后习题比较分析 [J], 聂明珍;张文华;彭丽娟2.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育之抗战史比较研究——基于现行课标及教材的观察 [J], 薛伟强;3.海峡两岸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选编比较研究——以统编版与龙腾版教材为例 [J], 陈巧云4.海峡两岸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诗歌选编比较研究——以统编版与龙腾版教材为例[J], 陈巧云5.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与新课标生物教材(必修)比较分析 [J], 肖邦国;张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两岸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关中日战争的比较研究
一、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一)大陆历史教科书概况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使用国定制,即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确定教科书的编写和发行。

全国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和大纲,即一纲一本。

对于激烈竞争的升学率,教育水平发展均衡的地区,此种高度统一的教科书模式,更能体现平等竞争的原则。

但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各地区经济教育等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学生和师资力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因此一纲一本出现了许多问题。

针对此种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

自从 2003 年秋季以来,全国许多省市陆续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课程也不列外。

全国高中历史新课程出现了一标四本的状况,即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四个版本的教材。

四个版本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

(二)台湾历史教科书概况
2002 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教科书完全由民间业者发行,全面实施审定制,其中历史教科书也是如此。

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方面,根据台湾课程标准规定,高一学习台湾史和中国史,高二学习世界史,高三学习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

参与审定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主要有八个版本,即通常所称的康熙版、三民版、南一版、龙腾版、翰林版、全华版、泰宇版、东大版。

二、两岸教科书关于中日战争的比较研究
(一)中日战争课文系统比较研究
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内容,即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和 1931 年1945 年中日战争。

1、中日战争内容在两版教科书中均占重要地位,中日战争内容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中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分为两课,第 12 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和第 15 课抗日战争,占据了本单元四分之一的内容。

而在台湾康熙版教材中,中日战争内容也是分为两课,即第14 章第二节甲午战争与乙未割台和第 17 章第一节抗日战争,占据每章三分之一的内容。

中日战争内容在两版教科书所占篇幅大体相似,都是教学的重点。

2、康熙版教材单元结构更加精
两版教科书中关于中日战争内容在子目安排上大体相似,均是从中日战争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呈现出来。

不同的是两版教科书对于细节的处理。

人教版教科书将中日战争内容过程简化,对知识点点到即止,为教师展开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权。

而康熙版教科书,可谓是面面俱到,具体入微。

甚至介绍了大院君和闵妃的两派斗争,以及中日订立的天津条约。

这部分内容可留待大学课堂进行教学。

此种设置有些限制教师的发挥,灵活性相对也较差。

(二)比较研究中日战争编撰的优缺点
人教版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上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来编写的,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通过必修和选修课本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两次中日战争的内容,从日本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过程都有所描述,把整个两次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展现在学生面前。

首先,人教版教科书构建全新的内容体系,突出重点,大跨度、跨越式的内容呈现两次中日战争,摒弃了旧版教科书烦、杂、难、旧的内容,减少抽象,繁杂的历史理论概念的灌输,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情操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教版教科书注重多元化栏目的设计,有课前导入设置,课中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和资料回放栏目设置,课后模块链接、本课要旨和探究学习总结栏目设置。

通过多元化栏目设置,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便于学生从多角度全方法观察历史,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但有些内容分布在选修课本上使学生很难把握,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地压力。

康熙版教科书对两次中日战争内容全面充实,比较客观。

例如在介绍抗日战争爆发时,叙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全国抗日精神的影响;详细介绍了抗战时候国民政府的内政外交,给学生一个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面貌。

康熙版教课书很好将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历史学习有机地衔接起来,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运用精細的地图,介绍甲午战争过程,抗日战争前夕形势图,日军侵占区等,使学生一目了然。

通关小字内容,准确地介绍了甲午战争事情中日战舰对比情况,三国干涉还辽,有助于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

康熙版教科书全面得介绍了两次中日战争内容,有其优点,但也有缺点。

例如在介绍甲午战争爆发地原因时,详细得解释了朝鲜问题,部分内容在大陆应该是大学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其次,意识形态的问题。

由于国民党溃逃台湾之后,两岸走上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

美国给予台湾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使台湾地区经济得以腾飞,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美国影响很大,冷战时期与美国为敌的苏联也成为台湾的敌人。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中日战争内容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两岸历史教学的一幅全景图,可以看出两岸历史教科书各有特色,值得互相学习、研究。

希望通过教科书的比较,可以增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岸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