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解析
xī
①<名>女奴隶。《周礼·秋官》:“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戮其犯禁者。”
【又】泛指奴仆。《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
②<代>什么。《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③<副>怎么;为什么。《归去来兮辞》:“既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奚啻】何止;岂但。
【奚落】讥讽嘲笑。
wáng
①<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②<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⑤<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
wú
①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亡命】逃亡(在外)。又指逃亡在外的人。不要命的人,同“亡命之徒”。
qù
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动>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③<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
④<动>除去;去掉。《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⑤<动>舍去;舍弃。《五蠹》:“去偃王之仁。”
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⑦<动>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jǔ
<动>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
yù
①<动>明白。《兰亭集序》:“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②<动>比喻。《寡人之于国也》:“王好战,请以战喻。”
③<动>表达。《淮南子·修务》:“故作书以喻意。”
zhù
①<动>车马停止行进。《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②<动>停止;停留。《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③<动>军队驻扎;屯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率诸军北驻汉中。”
【驻跸】帝王出行中途停留暂住。
【驻泊】⒈军队驻屯。⒉停船。
【驻罕】帝王出行在途中停留暂住。
【驻气】敛气;屏息。
【驻颜】保持青春的容颜。
除chú
①<名>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②<动>清除,去掉。《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师表》:“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③<动>扣除。《[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④<动>逝去,过去。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⑤<动>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⑥<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当无见期。”《陈州粜米》:“,则除是包龙图那个铁面没人情。”
⑦<动>任命,授职。《<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除拜】授官。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桓帝)七年南巡园陵,特诏秉从……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宫】1.清除宫殿。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2.比喻宫廷易主。《后汉书·天文志上》:“是时郭皇后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废为中山太后,立阴贵人为皇后,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凭,犹今之委任状。《宋书·颜延之传》:“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湛之取义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称除月。
gōng
①<名>身体。《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
②<代>自身;自己。《诗经·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副>亲自。《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zú
①<名>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
②<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③<名>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动>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卒。”
⑤<动>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陈情表》:“庶刘侥幸保
卒余年。”
⑥<副>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cǜ
<副>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卒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xiâ
①<动>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动>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③<动>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④<动>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⑤<动>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
⑥<动>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谢病】因病引退或谢客来访。
【谢事】辞去官职。
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