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数目众多的植物玻片制片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色体数目众多的植物玻片制片技术摘要:探究体积较小且数目众多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方法,摸索一套适合这类植物的制片方法,为这一类植物的染色体鉴定提供资料。
关键词:染色体;制片;技术
中图分类号:q9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31-1
目前,针对部分染色体数目众多、体积太小或染色体过于细长,容易缠绕的植物,其玻片制作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国外在这方面也早有研究[1]。本文以杨柳科杨属的滇杨(populus yunnanensis dode)[2]作为例子简介这一类植物的制片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为西南林业大学校园内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成年大树的两年生滇杨枝条,剪取后置于水桶中于室温下水培。
1.2 方法
参考李懋学[3,4],李国珍[5],康向阳[6,7]等在文中所提到的实验方法,结合改良后的部分操作步骤进行制片。实验前将从室外采集的枝条下半部约10cm高的部位浸入水中培养,待其根长约1~1.5cm时,选取生长良好、粗壮的根,截取整个根部置于装满蒸馏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1.2.1 预处理分别用0.2%秋水仙素、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
0.002mol/l 8-羟基喹啉、8-羟基喹啉0.002mol/l+秋水仙素0.2%、8-羟基喹啉0.002mol/l+对二氯苯饱和以及低温4°24h作为预处理组合,分别对滇杨根尖处理1.0、1.5、2.0、2.5、3.0、3.5、4.0 h ,从而确定最佳预处理的药剂和时间的组合。
1.2.2 固定将经过预处理后的材料转入固定液中进行固定,固定液组合为(ⅰ:冰乙酸:无水乙醇为1:2;ⅱ:冰乙酸:无水乙醇为1:3)于冰水混合物、4℃以及常温中固定1.0、2.0、4.0、20.0、24.0h ,从而确定最佳的固定药剂和固定温度的组合。
1.2.3 解离将上一步骤中经过固定的材料,利用hcl和酒精混合的解离液进行解离(组合ⅰ:1mol/l盐酸:无水乙醇=1:1;组合ⅱ:浓盐酸:无水乙醇=1:1),于常温、40℃±1℃、60℃±1℃中进行解离,以期获得最佳的解离时间及温度的组合。
1.2.4 染色及压片从根尖部位起截取约1mm左右长度的根,置于洁净的载玻片上,用镊子稍做按压铺平,滴加一滴碱性改良卡宝品红染液包埋材料静置,之后洗净材料上的染液,盖上盖玻片后进行常规压片。
1.2.5 封片保存将效果良好的玻片置于-20℃的冰箱中冷冻
24h,之后取出在玻片解冻之前撬开盖玻片和载玻片,在自然状态下干燥后浸入叔丁醇中进行透明处理15min左右,自然风干后用中性树胶进行封片。
2 结果与分析
2.1 预处理
经过上述试验得出,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于冰水混合物中处理材料1.0h可以获得良好的制片效果,能够得到较多的形态清晰、收缩较好的中期分裂相细胞。综合三个处理温度来看,在冰水混合物条件下预处理材料时,总体效果优于在常温和4℃时。
2.2 固定
实验表明在冰水混合物条件下,染色体的总体形状较好,优于常温和4℃条件下,由此得出,低温条件有利于染色体的沉淀和保持固定形状。
2.3 解离
实验表明利用组合ⅱ(浓盐酸:无水乙醇=1:1)于常温下解离18min可以获得良好的解离效果。且常温下解离效果优于40℃±1℃及60℃±1℃。
2.4 染色及制片
实验表明利用改良碱性卡宝品红染色9min可以获得良好的染色效果,如图1所示。
3 讨论
(1)由于该材料取自水培苗,且是在室内进行培养,受温度和光照等的影响较大,因此取材时最好在细胞分裂的高峰期,一般认为在温度较高时细胞分裂比较旺盛。(2)通常情况下,秋水仙素对纺锤丝的作用效果较强,但实际试验过程中发现对二氯苯饱和水溶液的效果优于秋水仙素,这可能与处理温度,材料差异等有关。(3)固定液的组合ⅰ(冰乙酸:无水乙醇=1:2)效果优于组合ⅱ(冰
乙酸:无水乙醇=1:3),这与材料的染色体细小,数量众多,需要不同配比的固定液等因素有关。(4)在解离过程中组合ⅱ的效果优于组合ⅰ,说明浓盐酸条件下植物细胞间的果胶质更容易被溶解,这与滇杨细胞较小,且排列致密等因素有关,其深层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akamoto k,shimomura k.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sex chromosomesin a dioecious plant,cannabis saliva
l.[j].l.plant physio1,1997,114(sl):243.
[2] 张忠涛,孙乐智.我国的杨树资源与开发利用[j].林业建设,2001,(5):21-24.
[3] 李懋学,张赞平.作物染色体及其研究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李懋学,张学攵方.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
[5] 李国珍.染色体及其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6] 康向阳,王君.杨树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
[7] 康向阳.杨树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观察[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6b,43(6):67-70.
作者简介:陈杰(1985-),男,西南林业大学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林木遗传育种。
网络出版时间:2013-1-31 9:53:37
网络出版地址:http:
///kcms/detail/22.1186.s.20130131.0953.002.ht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