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读后感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读后感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是一部经典的著作,阅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读后感旨在总结我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首先,我深深被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所震撼。
马克思通过详细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等核心概念。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的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这使我对现实社会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对马克思在本篇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研究和预测深感敬佩。
他通过对利润率下降、过剩资本和产能过剩等问题的论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和自我矛盾。
这使我对当前世界经济中的困境和周期性危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反思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可持续性。
此外,我对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的关注和呼吁深感动容。
他强调工人阶级的劳动价值和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提出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追求。
这使我对工人权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产生了更大的关注。
综上所述,阅读《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让我深入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内在矛盾,对社会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唤起了我对社会公平、劳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篇读后感让我深感马克思的思想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激发了我对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进一步研究兴趣。
第一章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论第二卷课件山东大学,李增刚)
第一章 货币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简短的导言,讲述三方面内容: 1、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及其内容。(31) 简述资本的运动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上的 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
6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2、本篇的研究对象。本卷研究的对象与第一 卷是同一的,都是研究产业资本。但是研 究侧重点不同。第一卷侧重于揭示本质, 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生产中的 阶级关系。这里侧重于资本运动形式的分 析,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通过运动 来实现。
19
Ⅰ.第一阶段 G—W
从以上马克思的论证,可以看出,资本 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数量关系, 不仅仅由技术关系决定,更主要的是由剩 余劳动的数量决定。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 主义生产的本质,这种反映着剩余劳动量 要求的比例,当然就成为“最具特征的量 的关系”。
《资本论》选读
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
1
第一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 及其循环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
2
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在第一篇里,马克思把现实的资本运动 抽象为三种循环形式,从各个角度全面地 研究了资本的运动,揭示了通过资本的运 动所展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各方面特 征。 第一篇的内容使“资本不是物,是体现 在物上的生产关系”这一原理变得更加具 体。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章 3
第一篇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篇共包括六章: 从第一章至第四章是一个从分析到综合的 过程,前三章分别研究货币资本的循环、 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 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说明资本的运 动是三种循环的统一,以及这种统一对资 本运动的要求。 第五、六章是补充说明,说明资本流通过 程在资本增殖运动中的作用。
资本论》第二卷讲义精品PPT课件
• 第一章 货币和资本的循环 • 本章研究货币资本循环G—W—…P…W —G 。货
币资本循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种特殊形式, 又是其最一般最典型的形式。首先考察货币资 本循环有利于揭示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特征和 实质,也符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 本章由一个前言和四个小节组成。前言简述了 本章(实际是第一篇)的研究对象和分析的必要 条件,扼要指出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货 币资本循环公式以及本卷研究的流通与第一卷 涉及到的流通的区别所在;还扼要指出了进行 分析的必要条件。
• • (四)小结。
• 把握处在资本循环第一阶段上的货币资本的职能, 一方面要把握住它的资本属性以Pm 和A的资本主义 分离为前提,另一方面要把握货币的购买职能和支 付职能;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资本的本质混同于它采 取的形式或者把其形式当作本质,才能使货币资本 的职能与其他形式的资本职能相区别。
• 二、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运动过程中经历的不同阶段、执行的不同的职能、采取的不同 形式以及实现运动的条件。本篇是考察资本流通过程的基础, 因此十分重要。
• 第二篇:资本的周转,侧重从量上对单个资本运动进行考察。 考察的重点在于剖析决定资本运动时间和速度的各种因素以及 资本周转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影响。
• 2、第二部分即第三篇研究的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考察在研究单个资本运
• 一、第一阶段 G—W • 需要把握第一阶段的性质、货币资本的职能以及对第一
卷中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深化分析。 • (一)G—W 作为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不在于货币购买商
品的行为,而在于它的物质内容。 • 1、它的物质内容表现为 • G—W(A+ Pm)即G—A 和G—W(A+ Pm)。
《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本卷是由马克思写作、恩克斯整理出版的,出版于1885年。
由于马克思先后留下了八分手稿,但都残缺不全,故本卷的一些节、段落之间联系不太紧密。
《资本论》第二卷结构•本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分别从宏、微观角度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
共包括三篇21章。
•第一、二篇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运动;第三篇分析宏观资本运动。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包括1-6章。
•Ⅰ.1-3章考察三种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Ⅱ.第四章综合分析三种形态变化及实现条件;•Ⅲ.第5-6章考察资本的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费用问题。
•特征: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运动与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包括7-17章,可分四部分。
Ⅰ.第7章为导论部分,对资本周转作基本介绍;Ⅱ.第8-11章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及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并分析了古典学派的有关理论;•Ⅲ.第12-14章研究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Ⅳ.第15-17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特征:以动态分析为基础•具体——抽象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第18-21章。
•Ⅰ.第18章分析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Ⅱ.第19章批判古典学派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结构•Ⅲ.第20章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Ⅳ.第21章阐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特征: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方法•1、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企业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2、均衡分析微观与宏观均衡相统一•3、动态分析以资本的持续运动为基础研究方法同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目标:当事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一般标准: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特征: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不同标准缺陷:垄断、外部性等资本循环1、资本循环个别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循环过程。
即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不同阶段的运动,以更大数量的货币资本返回的运动过程。
资本论第二卷
• 另一方面要组织好技术上的分工协作,调动职工积 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 (3)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即售卖阶段告诉我们, 加快商品销售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证。如果售 卖过程受阻,商品积压,会造成企业生产过程中断。 所以,企业要视市场为生命,努力开拓和扩大市场, 不断更新产品占领市场。 • (二)产业资本三种循环的统一 •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中心是将产业资本循环综合起 来分析,揭示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之间的对立统 一关系,说明产业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条件。 • 1、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包括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 的各项费用支出。商品只有通过运输变更使用价值 的存在地点,它的使用价值才能进入消费。因此, 商品的运输过程应该看作是一种追加的生产过程, 即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与保管费用一样, 运输虽不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它却是完成使用 价值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所必需的,因而也是一 种生产性的费用。保管费和运输费这些生产性费用, 会追加商品的价值,因而通过商品出售即价值的实 现而得到补偿。 • 3、流通费用原理的现实意义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要花 费生
• 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减少流通费 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社会物资财富的一个 重要方面。 • 二、 关于资本周转理论(第二篇)7-17章 • 目的要求:通过对第二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 周转与资本循环的关系,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特 点、区别以及预付资本总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 (一)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 这是第七章的内容。中心是阐述资本周转的概念以 及同资本循环的关系,对资本周转时间、速度作了 一般的规定和说明。
• 这三种资本循环形式共有的特点是; • 第一、“总过程表现为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 一。”[183] • 第二、“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点、经过点和复 归点。” [183] • 第三、“价值增值是决定目的,是动机。” [163] • 2、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的条件 • (1)必须把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使它们 在空间上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即资本的并存性。 • (2)资本的每一部分在时间上必须相继通过循环 的各个阶段,完成各自的循环,即资本的继起性。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资本的循环”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还表现在供需不匹配上,即生产的产品不符 合消费者的需求或偏好,导致市场销售不畅。
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剩余价值生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通过雇佣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但 如何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一个关键问题。
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和利润,需要不断创新和 提高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和价格。
2
购买阶段是资本循环的起点,它决定了生产的规 模和方向,以及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水平。
3
资本家在购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价格 变动、产品质量等因素,以确保所购买的商品能 够带来最大的利润。
生产阶段
01
在生产阶段,资本家将购买到的原材料、劳动力和生产设备等 生产要素结合起来,通过劳动过程转化为新的商品。
资本家购买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 做准备。
生产阶段
资本家组织生产,劳动者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形 成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
资本家将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 价值的增值,并回收预付资本。
资本循环的必要性
资本循环是实现价值增值的必要过程,只有通过循环,资本才能不断实现价值的增 值。
资本家在销售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价格策略等因素,以 确保销售能够带来最大的利润。
04
资本循环中的矛盾与问题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会过度生 产,导致产品过剩,无法被市场完全消化。
消费不足
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导致有 效需求不足,消费者无法购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资本循环是维持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循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 费等环节得以相互连接和协调。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二卷 第三篇
I.重农学派
魁奈在《经济表》中揭示了一国的年产品如何通过流通进行分配,从而保证简单再生产的持续进行。马克思指出,魁奈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将年终的农产品作为生产期间的起点,这实际上是选择了商品资本循环形式进行研究,表明魁奈找到了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正确途径。第二,《经济表》中包括了社会各阶级的收入来源以及这些收人在流通中表现出的相互关联,这对于理解社会总资本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很有启发。第三,《经济表》中一部分农产品不投入流通而是留在租地农场主那里作为下一年的生产资料,这表明魁奈认识到社会生产过程包括再生产条件,社会生产过程被看作一个不断重复和更新的过程。第四,《经济表》中生产剩余价值的唯一领域是农业,这个部门在魁奈的分析中完全采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实际上说明了剩余价值是来源于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领域。 与魁奈相比,斯密克服了把资本局限于农业的片面,但他依旧重复了重农学派的错误,甚至还有所退步。斯密将资本的“固定”和“流动”视为决定性区别,看不到不变资本价值以更新的形式再现出来,实际上偏离了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过程的正确立场。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
第一篇 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 《资本论》第二卷前四份写于1865-1870年之间,后 四份写于1877-1881年之间。
• 所谓资本循环,就是资本从一种形态出发,经过一系 列形态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 研究资本的循环,关键在于说明要使单个资本的生产 和流通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 第一,三个循环过程的前提都表示三个过程的结 果,都表现了原因和 结果的相互关系。
• 第二,三个循环中的每一个因素,都表现为出发 点、通过点和复归点。
• 第三,三个循环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 第四,三个循环都以价值增殖为目的,也就是都 是为了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 这里研究的资本循环侧重于货币资本的循环。这 是因为货币资本, 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产 业资本循环最典型、最片面和最一般的表现形式。 最典型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产业资本的动机和 目的,即赚钱发财表现得最醒目;最片面是因为 它强调的是这个过程的货币形式,是强调资本家 金银数量的增加;最一般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 复,已经包含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 环。
•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能够生产出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 品,也就是通 过生产阶段使生产资本变为具有更大价 值的商品资本。“因此,产品不只 是商品,而且是孕 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它的价值= P+M,等于生产这 种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本的价值P,加上这个生产资 本产生的剩余价值 M。”(第2卷第45页)
• 3、销售阶段
• 资本家把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去 出卖,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 其公式 是: W'—G',就是销售阶段。
• 这里的W',是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它不仅包 含原有价值的补偿, 还有个剩余价值。“W'这个 价值,等于生产它时保存的价值加上生产资本提 供的剩余价值。它的价值大于这个资本价值,多 了这个剩余价值 W。”(第2卷第47页)因此,W 代表了预付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关系,也就是包含 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表示一种价值关系, 表示商品 产品的价值和生产它所消耗的资本的价 值的关系,就是说,表示它的价值是由资本价值 和剩余价值构成的。”(第2卷第47页)
《资本论》第二三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二三卷读书笔记《资本论》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解说。
最近,我在课余时间阅读了《资本论》,着重读了其中的第二、第三卷内容,在深深感叹马克思杰出思想的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的思想境界。
《资本论》第二卷讲述了资本的循环,劳动期间、扩大生产等方面。
在这里我了解了,资本的增值的职能,就必须不停地运动、循环,形成资本循环。
产品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固定资本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变为货币,是和他的价值承担者商品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
我了解了w-g 的转化过程。
资本的循环周期的时间,下一次重新回到这个起点花费的时间。
在我看来资本周期循环一次就体现了资本增值的过程。
第三卷主要讲述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利润转化、商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利润利息、资本主义地租、各种资本主义收入等问题。
通过阅读我大致理解了: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似的,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之间的矛盾问题是加剧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矛盾的问题。
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的问题。
剩余价值率所表现的关系与年剩余价值率所表现的关系是不同的。
剩余价值率是表示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则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这是一个例子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商品的增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问题。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竞争的结果。
当某个部门利润高时,必然引起大量后续资本投入,导致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利润降低;某个部门利润低时,资本家必然不愿意投入资本,导致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上升。
两者作用的结果,就是各生产部门利润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利润与该部门投入预付资本成正比。
意义就是,表面上看来利润只和投入预付资本大小有关,与工人劳动无关。
西方经济学家于是认为,价值是由资本家的预付资本产生的,而不是工人劳动产生。
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通过这一理论解释了利润平均化的原因,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瓜分的实质。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篇一:资本论收获体会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
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
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
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
资本论第二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二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二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被《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深深吸引。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是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成为雇佣劳动者,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
这一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这种追逐利润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产过剩和市场萎缩,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这一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也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
最后,我被《资本论》第二卷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所震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不断地进行生产扩张和资本积累,从而导致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均衡分配,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不稳定。
这一分析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也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
通过对《资本论》第二卷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也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资本的循环”
• 在生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必须结合起来,才能 进行生产。“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 何,劳动者和生 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 情 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 必须使它们结合起 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 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 经济时期。”(第2 卷第44页)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 义所有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只有通过资 本家购买劳动力, 在生产过程中作为资本的生产的存 在形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 合起来。在资本主 义制度下,“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 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 是怎样和在什么条 件下结合起来的——就是作为他的 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 的。”(第2卷第44页)
• 这个结合进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任何商品生产的 经营都同时成为剥削劳动力的 经营;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 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第2卷第44页)
• 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 剥削方式。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 主义结合,由于劳动组织和科学技术的巨大 成就, 使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并且 大大地超过了以前 任何社会。
• 2、生产阶段
• 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就是生产阶段。 资本家作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者进行活动,使他的资 本完成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 大于 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 G – W<APM …P…W’(W+w) • 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
• 这个生产阶段,不是 一般的生产阶段,是商品生产阶 段;但又不是一般商品的生产阶段,而是 资本主义的 商品生产阶段。这个阶段从物质内容来看,是生产消 费阶段, 通过这个生产阶段生产出新的商品。这个阶 段从生产关系来看,其过程 直接表现为资本对劳动的 奴役和剥削,体现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只有 这个阶 段资本家才能达到取得剩余价值的目的,所以,这个 阶段是资本循 环的关键性阶段。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第2卷
《资本论》第二卷教学提纲孔陆泉总体介绍和第一篇一、总体介绍1、研究对象《资本论》第二卷,由恩格斯整理出版于1885年,距第一卷的出版相隔18年。
其副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表明这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流通中的表现及其运动规律,它是第一卷的继续和补充,又是第三卷的基础,构成一、三两卷的桥梁和纽带。
2、体系结构第二卷共3篇21章。
从资本运动角度看,第1篇资本循环,揭示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第2篇资本周转,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第3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资本运动内在规律和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第1、2篇属微观经济范畴,主要研究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3篇属宏观经济范畴,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从资本的角度看,第1篇侧重研究货币资本的运动,第2篇侧重生产资本的运动,第3篇侧重商品资本的运动。
3、研究方法动态分析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数量分析的方法。
4、现实意义斯大林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文中还有许多地方直接提到将来社会主义社会应当如何处理再生产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本篇研究资本的形态变化和循环。
共6章,第1一4章研究资本形态的变化,先分述三种资本的循环,再综述三种循环的统一,第5章研究资本的流通时间,第6章研究流通费用。
这里的资本是个别的产业资本,又侧重于货币资本。
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本章研究货币资本的循环,包括序言和4节,前3节分析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第4节总结。
序言:(1)指明货币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2)指明货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G -W…P…W'一G';(3)指明本卷研究对象;(4)指明研究时的假定前提。
A1、第一阶段:G一W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1)G-W A和PmPm二者的质的区别和量的关系;(2)货币资本G向生产资本P的转化;(3)货币的一般职能向资本职能的转化及其条件。
《资本论》第二卷 第一篇
资本论第二卷第一篇主要探讨了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相互转化,以及其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和影响。
该篇论述了货币资本的决定性作用,即通过货币资本的购买,实现了劳动力的购买,从而将货币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进而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在该篇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货币资本的运作机制和规律,强调其对经济生产和运转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指出,货币资本的增殖必须依赖实物资本的生产和增值,只有资本的有机构成得到提高,实物资本的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资本的增殖才能得到实现。
同时,马克思还揭示了货币资本与商品价值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指出货币实现生产的过程
中往往存在过度流通和粮草压制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加以调节和控制。
此外,该篇中还探讨了货币资本流通的各种形态和方式,以及货币资本与信用、利润、利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马克思对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的相互转化进行了科学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撑。
资本论第二卷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反映全社会生产的连续 进行,包括消费和生产要素的补偿
《资本论》第2卷第18章第1节
• 2、在单个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中,货币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本论》第2卷第18章第2节
• 3、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首要的是明确两 个前提条件 《资本论》第2卷第21、28章 • 4、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依据规模的不同,分为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此外还可能出现有 缺陷的再生产 《资本论》第2卷第20章第1节
《资本论》第二卷选读的理论要点
• 一、资本循环理论 • 二、资本周转理论 •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
• 1、资本循环是资本在生产经营中的往返运动
《资本论》第2卷第1章第1至3节
• 2、资本在其总循环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商的条件是并存性和继起 性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
• 5、运用两大理论前提,揭示社会总资本简 单再生产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第20章
• 6、运用两大理论前提,揭示社会总资本扩 大再生产的规律
《资本论》第2卷第21章
《资本论》第2卷第1章第4节
二、资本周转理论
• 1、资本周转反映资本周期性的运动
《资本论》第2卷第7章
• 2、资本周转速度受生产资本构成和周转时间 的影响
《资本论》第2卷第7、8、13、14章
•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的平均周转
《资本论》第2卷第9章
• 4、资本周转速度影响企业盈利和投资量
资本论第二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进而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依次通过3个阶段:购买、生产和销售3个阶段,一次采取3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各自完成一种特殊职能,最后回到原来的起点,这一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
资本循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进行就是资本周转。
2.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综合就是社会资本,社会总产品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起点。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由C+V+构成(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与此相应,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两大部分。
《资本论》第二卷 第一篇
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转化的关键
二、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生产资本的形式 相结合
■ 结合的前提:必须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高度发 展为前提 。具体包括:
■ 资本家不仅是货币所有者,而且必须是商品生产 者 。因为他投入货币,目的是为了取的更多的货 币,而更多的货币的取得只有依靠商品生产实现价 值增值。这就需要商品生产的广泛和高度的发展。
第二节 第二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 主要内容: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 段的相互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以生产 资本的形式相结合→生产资本的职能
一、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相互 关系
■ 货币资本循环经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 产资本,资本价值取得了A和Pm的实物形式,这种 形式的资本价值不能继续流通,必须进入生产阶 段。因为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在一定 时间内的使用权,而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资本 家不能再把工人当作商品出卖,而劳动力的使用 权只能在劳动过程中实现。同时,资本家购买的 生产资料也只是作为劳动吸收器来使用,而不是 为了转卖。所以,第一阶段的结果是进入第二阶 段,即生产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劳动力与生产 资料的结合,生产出一种新的商品。
四、货币执行资本职能的前提基础
■ 对货币资本理解的两种错误观点:第一,把货币 资本采取货币形式而执行资本职能,理解是由资 本性质产生的;第二,把作为资本的货币执行资 本的职能理解为是由货币的本性决定的。这两种 错误既平行地谈资本与货币,又是交叉地谈它们 的职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本卷是由马克思写作、恩克斯整理出版的,出版于1885年。
由于马克思先后留下了八分手稿,但都残缺不全,故本卷的一些节、段落之间联系不太紧密。
《资本论》第二卷结构•本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分别从宏、微观角度考察产业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实现条件。
共包括三篇21章。
•第一、二篇从微观角度分析资本运动;第三篇分析宏观资本运动。
•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包括1-6章。
•Ⅰ.1-3章考察三种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Ⅱ.第四章综合分析三种形态变化及实现条件;•Ⅲ.第5-6章考察资本的流通时间,分析了流通费用问题。
•特征: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个别资本的形态变化资本运动与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包括7-17章,可分四部分。
Ⅰ.第7章为导论部分,对资本周转作基本介绍;Ⅱ.第8-11章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及对资本周转的影响,并分析了古典学派的有关理论;•Ⅲ.第12-14章研究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Ⅳ.第15-17章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特征:以动态分析为基础•具体——抽象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包括第18-21章。
•Ⅰ.第18章分析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主要内容;•Ⅱ.第19章批判古典学派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第二卷结构•Ⅲ.第20章阐述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Ⅳ.第21章阐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特征:以社会总资本为研究对象以均衡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方法•1、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企业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2、均衡分析微观与宏观均衡相统一•3、动态分析以资本的持续运动为基础研究方法同主流经济学的比较:目标:当事人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经济当事人的行为及判断标准一般标准:社会福利最大——帕累托最优特征:不同市场条件下的不同标准缺陷:垄断、外部性等资本循环1、资本循环个别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循环过程。
即从货币资本出发,经过不同阶段的运动,以更大数量的货币资本返回的运动过程。
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Ⅰ.购买阶段:G----W资本运动的起始阶段,也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准备阶段。
货币既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也执行资本的职能。
Ⅱ.生产阶段:W----P-----W`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形式。
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Ⅲ.售卖阶段:W`----G`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
实现剩余价值的速度和规模对资本的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G----W----P----W`----G`※资本的运动过程是以增殖为目的;※在不同阶段资本执行不同的职能;※只有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
2、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产业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存※产业资本在时间上的继起性——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依次转化过程对资本的理解:“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着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形式。
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比较: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本含义资本正常运动的条件3、“价值革命”的影响※价值变动对资本投入量的影响。
价值变动—生产要素价值降低—资本的最低投资界限下降。
※价值变动对资本再生产规模的影响。
※对货币资本储备的影响。
4、资本周转理论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研究资本周转问题,主要是分析资本运动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运动速度主要受资本周转方式和周转时间的影响。
Ⅰ.资本周转方式固定资本:价值逐步转移——货币资金积累——固定资本更新流动资本:一次全部转移——一次全部更新•特点——转移方式不同——转移速度不同——价值预付和回收方式不同——使用价值更新的频率不同•影响预付资本周转是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
这是其一般规律。
•两种资本比例不同,运动速度不同。
※悖论:比例变化——技术进步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Ⅱ.资本周转时间※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周转次数= 1年时间÷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前者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后者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生产时间:劳动时间——创造价值非劳动时间流通时间:购买时间售卖时间——实现价值资本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5、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生产规模的大小追加资本数量※年剩余价值的数量:主要是通过可变资本的运动实现的。
※影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热点问题讨论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92)理论界的争论:外延:——生产资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劳动量,使产量增加——追加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内涵:——生产资料效率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追加投资而扩大生产规模应综合考虑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
联系实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集约型任何经济增长都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的,而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水平、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
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不同的要求。
2、资本运动的现实作用货币是发动社会再生产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第一,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为资本开始其运动过程的形式。
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由于周转时间的长短不同,必须不断以货币形式推动的生产资本数量不同,即连续进行的生产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不同。
第三,货币资本是在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无论是社会地考察还是个别地考察,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的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
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
”现实性:※创业贷款的提出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致力于自我创业的城乡人口增长,但新开办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启动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这种“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会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
3、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运动资本流动方向——行业选择资本运动形式——重建、收购等资本运动手段——实物、金融产品资本运动过程——生产、整合等案例:三九集团的成功1996年以900万控股兼并了四川雅安制药厂,当年赚2000万,97年追加投资800万,又赚了近5000万,98年又追加部分投资,赚了9000万。
三九雅安年产销量约6亿元、年出口量达2000万美元,是个竞争力很强的大型企业。
成功经验:知名品牌的竞争力;资金的推动力;销售网络的转化能力;管理机制的灵活性;案例:北京裕兴※行业:北京裕兴现有主要产业是VCD。
该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资本运行:裕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拿回几个亿现金。
※资本流向:裕兴决定进行产业调整,从VCD转向电脑。
※资本运行方式:收购方正科技的流通股,成为第一大股东,然后改组董事会,接管方正科技的经营,将裕兴的科技、生产、销售网络等装进方正科技。
※结局:仅成为方正一个大股东4、没有积累的扩大再生产※由于科技进步而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原有固定资本的价值降低※折旧基金利息用作积累,扩大再生产※通过折旧基金再投资而扩大再生产资本周转一、研究对象及结构对象: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周转方式和周转速度问题。
资本周转是指预付资本的价值周转,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结构:由7——17章共十一章组成,可分为四部分。
1、第七章导论部分。
提出了资本周转的一般性定义,及衡量资本运动的两个指标。
2、第8---11章考察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及其对资本周转的影响,着重考察固定资本的周转。
3、第12---14章研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对资本周转的影响,主要是考察流动资本。
4、第15----17章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该篇采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叙述方法。
二、主要理论1、资本周转的内涵资本周转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是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可由资本周转时间和资本周转次数表示。
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周转次数= 1年时间÷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前者与周转速度成反比,后者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周转方式资本周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转移方式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部分资本的比重不同直接影响预付总资本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使用价值不参加流通,始终在生产领域中发挥作用;价值随使用价值的磨损逐步转移。
固定资本的磨损:使用价值的磨损和价值的磨损。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是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统一。
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固定资本的价值尚未转移完毕,资本家不愿提前更新。
这是新技术推广的一个障碍;一是由于竞争的加剧,迫使资本家提前进行更新,这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流动资本:使用价值一次投入、一次耗费;价值随使用价值的消失一次全部转移。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方式的差别:————周转形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回收方式不同————使用价值更新的频率不同预付资本周转是固定资本的平均周转,与固定资本的比重成反比,与流动资本的比重成正比。
这是其一般规律。
3、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时间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它们对资本周转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又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即生产一件产品所需要的工作时间。
首先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其次是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
非劳动时间包括三部分,在资本周转中起不同作用:——产品受自然力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停工时间非劳动时间尽管是客观需要,但在这一时间生产资本并不发挥作用,资本呈闲置状态,所以要尽可能缩短非劳动时间,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售卖时间,资本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时间,是流通时间中有决定意义的部分。
流通时间受下述因素的影响——商品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交通运输条件——市场因素4、资本周转的影响资本周转对资本运动和剩余价值的影响表现在:——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影响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 预付可变资本的数量——影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三、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1、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外延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马克思:“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的效率提高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192)理论界的争论:外延:——生产资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劳动者人数和劳动量,使产量增加——追加投资,生产规模扩大内涵:——生产资料效率提高——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追加投资而扩大生产规模应综合考虑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