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案例五:脾胃病全身望诊案例
总结词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与黄色、长夏相应。脾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腹胀 、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精神状态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一位20岁的大学生,由于饮食不规律和暴饮暴食导致胃病。他感觉上腹部不适或 疼痛等饱胀感,同时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伴有精神疲惫乏力 、萎靡不振。经过医生诊断,被确诊为慢性胃炎。
自然光线
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全身望诊,因为自然光线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皮肤色泽 和形态。
医生自身素质与技巧
专业素养
医生应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技巧运用
全身望诊需要医生运用多种技巧,如远观、近观、动态观察等,医生需要熟练掌 握并灵活运用。
患者状态与配合程度
患者状态
全身望诊时,患者的状态也非常重要,医生需要让患者处于 舒适状态,避免疲劳、紧张等情绪影响望诊结果。
THANK YOU.
案例三:心脏病全身望诊案例
总结词
心主血脉,与红色、夏季相应。心脏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心悸 、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面色、舌 质等方面。
详细描述
一位55岁的女性,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多年。最近她感觉胸 闷、心悸、心前区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面色苍白、舌质紫 暗等症状。经过医生诊断,被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期。
望色
定义
望色是指观察患者的面色、皮 肤色泽、斑痣等,以判断病情
的方法。
分类
正常面色、病理面色。
临床意义
对于了解患者的气血盛衰、寒 热虚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望形
01
02
03
定义
望形是指观察患者的体型 、胖瘦、姿态等,以判断 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全身望诊试题及答案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 [单选题] *A目光精彩B神志清楚C颧赤如妆(正确答案)D形丰色荣E呼吸调匀2.下列哪项不是失神的表现: [单选题] *A目无精彩B形羸色败C呼吸微弱D神志昏迷E壮热面赤(正确答案)3.失神的病人,本不能食,突然能食,此为: [单选题] *A神志异常B无神C少神D假神(正确答案)E得神4.下列哪项属于少神的表现: [单选题] *A精神不振(正确答案)B两目晦暗C面色无华D形体羸瘦E动作艰难5.假神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 [单选题] *A气血不足,精津亏损B机体阴阳失调C脏腑虚衰功能低下D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正确答案)E阴盛于内,格阳于外6.病人表情淡漠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其病机是: [单选题] *A气郁化火,痰火扰心B阳明热盛,扰乱神明C肝风挟痰,蒙蔽清窍D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正确答案)E温病热入心包7.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可见于: [单选题] *A狂病B痫病(正确答案)C癫病D脏躁E以上都不是8. 病人表现为“得神”则提示: [单选题] *A. 痰迷心窍, 或痰火扰心, 精神失常B. 精气衰竭, 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属病危C. 正气大伤, 精气亏虚, 或邪气亢盛, 功能障碍, 属病重D. 正气不足, 神气不旺, 属虚证或体弱E. 精充气足神旺, 或虽病精气未伤, 属病轻(正确答案)9. 神气不足的表现是: [单选题] *A. 形体羸瘦B. 面色无华C. 两目晦暗D. 精神不振(正确答案)E. 动作艰难10. 病人表现为神气不足是由于: [单选题] *A. 精充气足神旺, 或虽病精气未伤, 属病轻B. 精气不足, 功能减退, 属虚证或体弱(正确答案)C. 正气大伤, 精气亏虚, 或邪气亢盛, 功能障碍, 属病重D. 精气衰竭, 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属病危E. 痰迷心窍, 或痰火扰心, 精神失常11. 以下何项不是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 [单选题] *A. 面色无华B. 精神委靡C. 肌肉瘦削D. 突然神识似清(正确答案)E. 两目晦暗12. 病人表现为失神是由于: [单选题] *A. 精充气足神旺, 或虽病而精气未伤, 属病轻B. 正气不足, 神气不旺, 属虚证或体弱C. 正气大伤, 精气亏虚, 或邪气亢盛, 功能障碍, 属病重(正确答案)D. 精气衰竭, 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属病危E. 痰迷心窍, 或痰火扰心, 精神失常13. 鉴别假神与病情好转的最主要依据是: [单选题] *A. 突然神识清醒, 目光转亮B. 言语不休, 语声清亮C. 欲进饮食, 想见亲人D. 面色无华, 两颧泛红如妆E. 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正确答案)14. 病人表现为假神, 主要是由于: [单选题] *A. 气血不足, 精神亏损B. 机体阴阳严重失调C. 脏腑虚衰, 功能低下D. 精气衰竭, 虚阳外越(正确答案)E. 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15. 病人狂躁妄动, 胡言乱语, 打人毁物, 不避亲疏, 属于: [单选题] *A. 狂病(正确答案)B. 癫病C. 痫病D. 惊风E. 脏躁16. 病人狂躁妄动, 胡言乱语, 打人骂詈, 不避亲疏。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失神
▪ 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 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 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 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 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 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 亦属病重。
中医诊断学
望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如 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观 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 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 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 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 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 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 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 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 之一。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 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 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
▪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 局部望诊:头颈、五官、皮肤、二阴 ▪ 望舌:舌体、舌苔 ▪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大便、小
便 ▪ 望小儿指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中医诊断学21讲 全身望诊:望姿态

中医诊断学21讲 全身望诊:望姿态
第五类,神乱,神志错乱。神志错乱,这个也是种精神病的表现,一个(人)笑兮兮的,在那里不知道干什么?精神失常了。有几种表现:一种是焦虑恐惧,我们讲了这种焦虑恐惧的病人,经常见于脏躁、卑惵这一类的疾病;第二类是狂躁不安,狂病、热病容易发狂;第三类是淡漠痴呆,经常见于癫病和痴呆这样的疾病;第四个是卒然昏倒,当然除了昏倒以后,还有口吐涎沫,移时自醒,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自己又醒后如常的这种,但也不完全如常,等一下神志又清楚过来了,清楚过来以后再也没感到特别的痛苦了,这是痫病。神志错乱的表现,我们书上分了这么四类表现,各自反映不同的病变。望神我们复习这么一些内容。
第四个是假神。假神是讲的精气已经衰竭,虚阳外越。这个病人是个假神的病人,脸上好象还有点红,这上面看不出来,好象人神志已经清楚了,实际上她病情很严重。什么问题呢?神虽然好象清楚了,但是烦躁不安,并不是真正地很清楚,面色好象有华,但是泛红如妆,是种假神。目似有光,但是浮光暴露,呈浮光暴露在外面,怎么样浮光暴露?靠理解。虽然想活动,但是不能够,自己动不了,想活动而动不了,这是种假神的表现。
坐的形状。动静姿态,看看坐的形状有什么特殊的改变?坐而俯首。坐着的时候,喜欢把头低着,抬不起来,不喜欢抬头,把头靠在床上、桌子上,这是坐而仰首。坐而仰首。抬起头来,那么坐而仰首的多半(是)什么问题?他可能是肺出气不赢、呼吸困难,所以多半是肺胀、哮病。不叫哮喘,哮是哮,喘是喘,哮病的病人经常是见喘,但是他主要是哮,有喘不属于哮的,所以我们称为哮病。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等等这样一些病证,坐而仰首。坐而喜俯,坐着的时候喜欢趴着、少气懒言这样的表现的,那多半是体质虚弱、气虚的一种病证。总是要俯着,抬不起头来,不想抬起头来,不愿意动,那也就是刚才前面讲到的静者、弱者、俯者、屈者这一种类型的,多半是体弱气虚。前面多半是肺气壅滞,出气困难。但卧不能坐,只能够躺着,不能够坐起来,坐起来就感到头晕,或者不能够久坐,这是什么问题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阳化风的表现;一种是气血虚衰,虚。我们讲眩晕、头晕,高血压、血压高了,肝阳上亢、气血上冲也可以晕,气血少了他也可以晕,就只能够卧,不能够坐。象这个病人,她是要躺着,坐起来就感到头晕眼花的这一种表现。坐的时候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为精神衰惫。头倾视深,抱着头,头不能够抬起来,眼睛也呆了,头倾视深,为精神衰惫,以后还要讲这个问题。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 - 第一章 望诊 - 第一节 全身望诊
机理:假神的出现是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 无所依附而外越,残精无所固摄而外泄,暴露出一时"好转"的 假象。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侯。 古人比做「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假神例图→
望神——神乱
神乱:即精神错乱,神志异常,见于癫、狂、痫病人。
癫-----表情淡漠,沉默寡言,郁闷不乐,神志痴呆,喃喃 自语,哭笑无常。多由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心脾两虚, 神不守舍。(阴证)
四、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的姿势和动态来诊察病情的方 法。 (一)原理:
阳、热、实------躁动不安;阴、寒、虚-----喜静 懒动。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1)动静姿态诊病的要点 动、强、仰、伸:多属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多属阴、寒、虚证。
(2)动静姿态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淡白:
面色淡白 无华,唇 舌色淡。
主:血虚 证或失血 证。
已主面 有虚色 好损淡 转。白 )气, 虚准 证头 ,明 逐润 渐, 康口 复唇 (淡 贫红 血。
白光 肾 络 面 阳, 睑 白: 虚 口 虚 主: 。 唇 浮 阳虚, 独 , 红隐 或阳 。 约 虚水 主 可 泛。 水 见
肿红 。色 脾浮
胖瘦:过胖或过瘦都可能是病理状态。
胖而能食,为形盛有余,脾胃健旺;
胖而食少,为形盛气虚,脾虚有痰。 瘦而能食,为中焦有火; 瘦而食少,为中气虚弱。
3、体质类型
1)阴脏人 特点:偏寒、抑郁、多静。 表现:形体偏胖,容易疲劳,面色偏白。 多见阴盛、阳虚证。 2)阳证人 特点:偏热、亢奋、多动。 表现:形体偏瘦,面色偏红,畏热喜冷。 多为实证、热证。 3)平脏人 表现:胖瘦适中,寒热中和。
戴阳证:症见久病重病,

全身望诊_精品文档

全身望诊_精品文档

五色配五脏:肝心脾肺肾—青赤黄白黑。
④预测疾病转归:
轻。
荣润光泽:为脏腑精气未衰,无病或病 晦暗枯槁:为脏腑精气已衰,病重。
34
3、面部分候脏腑 (1)《灵枢·五色》划分法
庭、颜—前额 阙——眉间 明堂——鼻 藩——颊侧 蔽——耳门
35
明堂脏腑色部
(1)《灵枢·五色》划分法
庭——首面 阙上——咽喉 阙中(印堂)——肺 阙下(下极、山根)——心 下极之下(年寿)——肝 肝部左右——胆 肝下(鼻端,准头、面王)—脾
( 2 )恶色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 •表现:青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 •病机: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荣于面。 •意义:久病,重病,阴病,预后较差。
42
常色与病色鉴别表
五色
正常面色
青 如以缟裹绀
轻病面色(善色) 重病面色(恶色)
如翠羽
如草兹
赤 如以缟裹朱
如鸡冠
如衃血
黄 如以缟裹栝萎实 如蟹腹
17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1. 得神:有神,是指精充、神旺的表现。 2. 失神:虚、实之分。精亏神衰、邪盛神乱。 3. 少神: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是指精气不足,神气不旺的表现。
4. 假神:是指久病、重病患者某些症状,突然出
现暂时“好转”的现象。
18
1.得神(有神)
概念:脏腑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反映。 临床表现:
明润:面部皮肤光明润泽,为有神气。 表示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
含蓄:面色红黄隐隐,含于皮肤之内,不特别显露, 为有胃气。 表示胃气充足,精气内含。
•分类:
39
常色的分类
( 1 )主色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绪论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例四大部分。

诊法:诊法是对患者进行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简称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等情况。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活陪诊者,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掌握病情资料。

切诊是切按脉搏及病体的有关部位。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

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中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辨证: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的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证名是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症候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病症及体征病历:病历又称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病历包括病情,病史,诊断,治疗。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2,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3,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组织由于经络的联系,气血的运行,所以能保持生理上的整体性的协调一致,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形神合一的有机整体。

人体每一病症的产生无不体现整体的失调。

2,诊法合参:诊法合参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

3,病症结合:在中医学中,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

病注重从贯穿疾病始终的根本矛盾上认识病情,证主要是从机体反应状况下认识病情。

辨病有利于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重视疾病的基本矛盾。

中医诊断学_第一章_望诊..

中医诊断学_第一章_望诊..

久病脏腑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 阳上越(假神)。 脾胃气虚 脾胃湿盛 湿热,属阳黄 寒湿,属阴黄 血虚证或失血 阳虚 阳虚水泛 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阳虚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温煦, 属肾阳虚 肾精久耗,虚火灼阴,属肾阴虚 肾虚水泛、痰饮或寒湿带下


虚证寒 证脱血 夺气 肾虚寒 证水饮 血瘀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 络。 肾阳虚衰,水寒内盛, 血失温养,脉络拘急, 血行不畅。
动作反应
饮食
9/24/2018
5.神乱的表现和主病
(1) 焦虑恐惧——多属虚证,见于卑谍、脏躁等病。
(2) 狂躁不安——多属阳证,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 (3) 淡漠痴呆——多属阴证,见于癫病、痴呆等。 (4)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 神乱的特点:反复发作而缓解期不出现神志异常。其神志异常的 表现只能作为诊病依据而不据有“失神”的临床意义。
恶色
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称为“气 不至”。属久病、重病、阴证,难治,预后差。
9/24/2018
(四)五色主病 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Δ 1.面白: 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1)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失血证。(2)面色昧白虚浮一一阳虚水泛。 (3)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 2.面黄 主脾虚、湿证。 (1)面色萎黄——脾胃气虚。 (2)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3)面目一身俱黄——黄疸病。面黄鲜明如橘皮色属阳黄(肝胆湿 热); 面黄晦暗如烟熏属阴黄(寒湿困脾)。 3.面赤: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1)满面通红——实热证。 (2)午后两颧潮红——阴虚证。 (3)久病重病面色苍白而两颧泛红如妆——戴阳证。 4.面青: 主寒证、痛症、气滞、血瘀、惊风。 (1)面色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 (2)面色与口唇青紫——多属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3)面色青黄——肝郁脾虚。 (4)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惊风。 5.面黑: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 (1)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 (2)面黑焦干——多属肾阴虚。 (3)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 (4)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中医四诊的认识

中医四诊的认识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且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它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旨在通过记述患者外在表现,即望诊,倾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即闻诊,以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舌象,即问诊,还有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即触诊,以全面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诊法可全面系统地反映患者的情况,它不仅使医生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了解患者身体和病情,而且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相互比较,全面掌握患者身体的变化和对应治疗方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肌肤、粘膜、舌象、神情、动态等方面来判断病情,望诊分为面部、舌象以及全身望诊,其中面部望诊包括面色、神色、目色、唇色、鼻色、齿色、口唇干湿以及形体等;舌象望诊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状、颜色、舌苔情况、还有舌下脉络、颈部痣等来判断患者的情况;全身望诊包括三部分,即外观、姿势、和行走姿势等。

总之,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表象的信息,来了解患者身体变化。

闻诊是中医较为特殊的诊断方法之一,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气味、体味等方面来判断病情,闻诊常用于诊断鼻喉、胸腹及皮肤疾病等,闻诊分两种,即闻气和闻声,其中闻气是指
通过嗅闻患者呼吸时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来判断患者的情况;闻声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如夜间咳嗽、呼吸声等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闻诊是比较难的一个诊断方法,它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及病史,来判断病情的发展及疾病的程度,问诊包括病史回溯、症状询问、舌象及脉诊等,。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全身望诊实训报告

全身望诊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全身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全身的观察,了解其健康状况。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提高我们对全身望诊技巧的掌握,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诊断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全身望诊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培养观察病情的能力,提高诊断准确率。

3. 了解常见疾病的望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三、实训内容1. 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体型、精神状态等。

2.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皮肤、毛发等。

3. 观察患者的姿势、动作、步态等。

4. 观察患者的呼吸、脉象等。

5. 分析全身望诊结果,提出初步诊断。

四、实训过程1. 实训准备实训前,我们首先了解了全身望诊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包括望诊的顺序、注意事项等。

然后,我们分组进行实训,每组由一名医生指导。

2. 实训操作(1)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我们注意到患者的年龄、性别、体型、精神状态等。

例如,患者为中年男性,体型偏瘦,精神状态较好。

(2)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皮肤、毛发等:我们发现患者面色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皮肤弹性良好,毛发浓密。

(3)观察患者的姿势、动作、步态等:患者站立时姿势端正,动作自然,步态稳健。

(4)观察患者的呼吸、脉象等:患者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

3. 分析与讨论根据观察结果,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我们认为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情况:(1)面色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表明患者气血调和,脾胃功能良好。

(2)皮肤弹性良好,毛发浓密,说明患者体质较好,抗病能力较强。

(3)姿势端正、动作自然、步态稳健,表明患者精神状态良好,生活作息规律。

综合以上观察结果,我们认为患者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

五、实训总结通过本次全身望诊实训,我们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们的总结:1. 全身望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望诊技巧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2. 观察病情要全面、细致,注意观察患者的各个方面,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全身望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望姿态
观察患者的姿势、动作和体位等, 以了解患者的气质和
五脏与人体各部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 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形态可以了解五脏气血阴 阳的盛衰情况。如肝病可见两胁下膨隆;脾 病可见腹部胀满;肾病可见腰部沉重等。
六腑与形的关系
六腑与人体各部位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 过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形态可以了解六腑功能 情况。如胃病可见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肠
望体态
注意观察身体的挺拔程度、姿势是否自然 等。
神与脏腑的关系
肝主疏泄
肝的功能正常,则情绪稳定、 精神愉快。
肺主气
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顺畅、 精神振奋。
心主神明
心的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脾主运化
脾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 精神饱满。
肾藏精
肾的功能正常,则精力充沛、 头脑清晰。
03
望色
作用
通过全身望诊,医生可以获取病人整体情况和病情的 初步印象,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全身望诊的未来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诊断学的不断发展,全身望诊将更加注重定量 化和标准化,例如制定更加详细的望诊规范和标准等。
未来展望
未来,全身望诊可能会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 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技 术对中医诊断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中医诊断学的 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神的概念
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神的表现
通过观察人的眼神、面色、言语、声音等,可以判断神是否充足、是否安详、是否清晰。
望神的方法和技巧
望眼神
注意观察眼神的明亮程度、集中程度、灵 活程度等。

中医诊断学-望诊

中医诊断学-望诊
(6)舌下络脉 正常舌下络脉色淡红,润而有津。 舌下络脉青紫曲张 —— 气滞血瘀
舌下络脉青紫曲张
舌诊
(六)望舌质 4、舌态
舌态变化有:强硬、痿软、歪斜、颤动、吐弄、短缩。
(1)强硬舌
舌象: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
主病:热入心包——舌强硬而色红绛
热盛伤津——舌强硬而色红绛 风痰阻络——舌强而歪斜
舌强硬色红
全身望诊
(3)五色主病
主病 寒证 痛证 瘀血 惊风
青色
特点 青紫 青黑 青紫 眉间、鼻柱、唇周色青
(3)五色主病
主病
热证
实热 虚热
戴阳证
赤色
全身望诊
特点 满面通红 面部潮红 颧红如妆
(3)五色主病
主病
湿证
(血虚) 脾虚
(湿阻)
黄疸
湿热 寒湿
全身望诊
黄色
特点 面黄而垢 萎黄: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黄胖:面黄虚浮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薰
舌诊
(四)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方法 (1)伸舌姿势 (2)顺序 (3)刮舌与揩舌
2、注意事项 (1)光线 (2)饮食影响 (3)染苔 (4)季节、时间 (5)年龄
舌诊
(五)舌诊的内容
望舌质——舌的神、色、形、态 (候脏腑气血的盛衰) 望舌苔——苔质、苔色 (候邪气的浅深、胃气的有无)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淡红舌、薄白苔
疹 —— 麻疹:风热时邪
风疹:外感风邪
隐疹:营血亏虚,风邪入络
五、望皮肤
(三)白 ——湿郁,汗出不彻
(四)疮疡 痈:—— 湿热火毒 疽:—— 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疔:—— 外感风热,或内生火毒 疖:——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第二章 望 诊〔概说〕1.何谓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一、望神(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神色形态 脏腑功能 活动(三)望神的主要内容:1.两目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反应迟纯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5.神乱:临床表现:(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一全身望诊( 1望神)

一全身望诊( 1望神)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 望

一,望神☆
(一) 概念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 活动. 活动.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神与精, (二) 神与精,形的关系 神

(先天, 后天) 先天, 后天) 物质基础 外在表现
(四)望神的方法和内容
神的表现: 目光,面色,表情,体态,感觉,言谈,声息,脉象
望神的重点:神情 眼神☆ 气色 体态
为什么望目为望神重点? ①目为心神之外候.所谓"神藏于心,外候在目". 人的精神活动往往无意中流露于目光,所谓"眼能传 神".《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之使也""心 者,神之舍也" 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通过经脉而上注于目 ③目系通于脑
(五)望神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以神会神:一会即觉 以神会神: 以神会神 (2)神形合参:体健则神旺, 神形合参:体健则神旺,
体弱则神衰
(3)抓住关键症状和体征:神 抓住关键症状和体征: 抽搐等. 昏,抽搐等.
小 结
1,搞清概念 搞清概念 2,掌握内容 ☆ 临床表现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神乱 目 神 形 色 语 气 动

(三) 望神的意义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疾病的预后. 失治, 失治,误治 精足病轻) 无神(精亏病重) 有神 (精足病轻) 治疗养护得当
☆临床意义 得神 正气充盛 少神 失神 正气虚弱 正气衰败

中医诊断-望诊

中医诊断-望诊

邪气亢盛 扰及神明 正不胜邪
(4)假神☆ ※
• 概念: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 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神志不清 精神转佳 面色晦暗 颧红如妆 阴不敛阳 瞳仁呆滞 目光浮露 脏腑精气将绝 语言断续 语声清亮 不思饮食 饥不择食
(5)神乱 • 癫——文痴。精神痴呆,淡漠寡言,
• •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蒙心窍。 狂——武痴。狂躁不安,疯狂怒骂, 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少卧 不饥,妄行不休——痰火扰心。 痫——癫痫。羊癫风。肝风夹痰。

一、望神☆
(一) 概念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二) 神与精、形的关系 神

(先天、 后天) 物质基础 外在表现

(三) 望神的意义
1.神的盛衰是形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 精充气足神旺──健康、体健 精亏气虚神耗──衰老、有病 2.望神可以了解──精气的盛衰、 病情的轻重、 疾病的预后。 失治、误治 有神 (精足病轻) 无神(精亏病重) 治疗养护得当
中医诊断学
望诊
中医诊断学诊法望 全身望 Nhomakorabea 闻 问 切
辨证
局部望诊
神 色 形 态
第一章


概念:运用视觉观察病情 原理:内外相应 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 (神圣工巧) ☆一、 全身望诊—— ☆神、☆色、形、态 二、 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 四肢、二阴、皮肤 三、 望排出物 四节 望小儿指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 望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假神与“失神转有神”的鉴别
━━━━━━━━━━━━━━━━━━━━━━━━ 假 神 失神转有神 ──────────────────────── a.整个病情与个别现象不相符 a.整个病情变化比较一致 b.好转现象是局部、暂时的, b.好转是整体的,持续的 病情仍最重。 c.变化比较突然 c.变化较慢,为逐渐好转 , (有一个过程) d.多见于临终前 d.多见于慢性病好转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色
常色——正常生理情况下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正常面色:明润、含蓄
光明润泽──有神气,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含蓄不露──有胃气,精气内含而不外泄 常色分主色与客色 主色——一生不变,是谓主色 客色——四季转移,名为客色
病色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可反映不同性质的疾病和不同脏腑的疾病 病色特点:晦暗、暴露 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 鲜明暴露,或独呈一色,而无血色相兼── 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中 某种异常明显外露) 观察病色的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 病。
知常达变,综合判断 整体为主,荣枯为要
排除干扰,辨别假象
(1)光线 (2)昼夜 (3)情绪 (4)饮食
望形体
定义: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
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形体的变化及意义 强——抗病力强,不易生病,病则易愈,预后较 好 ——实证、热证 弱——抗病力低,容易生病,病则难愈,预后 较差——虚证、寒证 胖——形盛气虚,肥人多痰——易患中风、眩晕 瘦——形瘦阴虚,瘦人多火——易患劳嗽
中医诊断学
望 诊
望诊是指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如 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观 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 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 特别是面部、舌体等与脏腑的关系最密切,局 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 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 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观察神、色、形、态 的变化,不仅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情况,而且 可作为分析气血、脏腑等生理病理状况的依据 之一。
望神的注意事项
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
做到神形合参。
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 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二、望色
定义: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
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原理:1、色泽是脏腑气血之外荣 2、面部与脏腑有内在联系 意义: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病邪的性质 色泽正常——脏腑气血未伤,预后较好 色泽失常——脏腑气血耗伤,预后较差
神乱
临床表现 焦虑恐惧 狂躁不安 淡漠痴呆 卒然昏倒 病因 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痰火扰乱心神 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 赋不足 脏气失调,肝风挟痰上 逆阻塞清窍 常见病证 脏躁证 狂病 癫病、痴呆 痫病
得神——脏腑精气未伤,虽病亦预后良好 失神——精亏气虚、邪盛神乱,预后不良 假神——脏腑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 虚阳外越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熟悉生理,以常衡变。
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诊的内容
全身望诊:神、色、形态 局部望诊:头颈、五官、皮肤、二阴 望舌:舌体、舌苔 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大便、小 便 望小儿指纹

第一节 全身望诊
神的具体表现
两目:目为脏腑精气汇聚之处,目之视觉功能可反映脏
脏精气的盛衰,故望神重点是观察两目。凡两目神光充 沛,精神内含,运动灵活,视物清晰者为有神,是脏腑 精气充足之象;凡两目浮光外露,目无精彩,运动不灵, 视物模糊者为无神,是脏腑精气虚衰之征。 神情:指人的精神意识和面部表情,是心神和脏腑精气 盛衰的外在表现。思维有序,表情自然,反应灵敏;反 之如心神失常,则神识昏蒙,思维混乱,表情淡漠,反 应迟钝。 气色:皮肤的色泽荣润或枯槁,是脏腑精气盛衰的重要 表现。 体态
黑色主病——寒证、肾虚、水饮、血瘀
青色主病
主病 肝病 寒证、痛证 瘀血 惊风 特点 正病正色 青黑 青紫 眉间、鼻柱、唇周色青
赤色主病
主病 热证 实热 虚热 戴阳证 特点 满面通红 面部潮红 颧红如妆
黄色主病
主病 湿证 特Leabharlann 面黄而垢脾虚 黄疸萎黄 黄胖
阳黄 阴黄
面色淡黄,干萎无泽 面黄虚浮
五色善恶
五色 青 正常面色 如以缟裹绀 善色 如翠羽 恶色 如草兹

黄 白 黑
如以缟裹朱
如以缟裹栝蒌实 如以缟裹红 如以缟裹紫
如鸡冠
如蟹腹 如豕膏 如乌羽
如衃血
如枳实 如枯骨 如炲
五色主病
青色主病——寒证、血瘀、气滞、疼痛、惊风 赤色主病——热证、戴阳证 黄色主病——脾虚、湿证、黄疸 白色主病——虚证、寒证、脱血、夺气
黄色鲜明如橘子 黄色晦暗如烟薰
白色主病
主病 虚寒(阳虚) 气血亏虚 特点 晄白 淡白无华
脱血
夺气
苍白
苍白
黑色主病
主病 寒证 特点 青黑
肾虚
阳虚 阴虚
黑而暗淡 黑而干焦 眼眶黑 青黑、黧黑
水饮 血瘀
望色十法
浮沉——表里
清浊——阴阳
微甚——虚实
散抟——久近
泽夭——轻重(成败)
望色的注意事项
望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肢体的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动静姿态
动、强、仰、伸——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阴、寒、虚证 痛证的特殊姿态——护处必痛 衰惫姿态 异常动态 半身不遂——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昏厥——中暑、气脱、血脱 抽搐——动风、动风先兆 痿证——肌肉痿废不用——肺热、脾虚、肝肾不足 痹证——关节红肿热痛——风寒湿邪
神的分类及判断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神乱
得神
其临床表现为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
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 肌肉不削,反应灵敏。提示精气充盛,体 健神旺,为健康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衰, 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其临床表现为两目晦
滞,目光乏神,面色少华,暗淡不荣,精 神不振,思维迟钝,少气懒言,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提示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多 见于虚证患者或疾病恢复期病人。
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是医生 在诊察病人时首先对病人的精神、色泽、 形体、姿态等整体表现进行扼要的观察。
全身望诊
神——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 面色——脏腑气血的反映
形体——五脏精气的反映
动态——邪正盛衰的体现
一、望神
神的概念: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 神的产生和形体的关系: 先天(化生) 表现于外 精气 充养形体 神 后天(滋养) 诊神的意义: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盛衰 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精亏、气虚、神耗——脏腑功能衰退
失神
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或邪盛神乱的重病表现,可见
于久病虚证和邪实病人。 精亏神衰而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 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反应迟钝,手撒 尿遗,骨枯肉脱,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衰减, 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预后不良。 邪盛神乱而失神:临床表现为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 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 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皆属机体功能严重障碍,气血津液失调,多见于急性病人, 亦属病重。
假神
久病、重病之人,精气本已极度衰竭,而突然出
现某些神气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者是为假神。 如原本目光晦滞,突然目似有光,但却浮光外露; 本为面色晦暗,一时面似有华,但为两颧泛红如 妆;本已神昏或精神极度萎靡,突然神识似清, 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原本身 体沉重难移,忽思起床活动,但并不能自己转动; 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 增等。比作“回光反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