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
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七章结语与讨论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及旅游开发研究是陕西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及韩城市大力发展地区旅游业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工作。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古村落基本理论及党家村古村落现状的研究,分析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以打造特色党家村古村落为最终目标,着力研究古村落特有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及文化底蕴,进而探讨党家村景观规划的建设方法。
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古建筑方面,通过对党家村的古建筑进行分门别类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改善策略,来改善古村落建筑风格参次不齐的现象,对时代特征鲜明的古建筑应加强保护力度,对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古建筑通过局部改造来提升此类建筑的地域特征,对于坍塌较严重的建筑应予以拆除。
(2)绿化环境方面,根据党家村的不同保护分区,建立不同形式的绿化建设方式,将党家村古村落打造成为“原真性保护核心区”、“生态型保护缓冲区”、“多元化保护开发区”相结合的乡土绿化模式。
(3)旅游交通方面,考虑到党家村景区与梁代村古墓遗址相距不远,通过改善两者之间以及从市区到两景区的交通状况,不仅为两者的旅游业提供最基本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两个景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4)游客管理区,以党家村现有的游客管理中心为基础,对党家村的停车场进行扩建;将现有的游客办公区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较高“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中心”的两大区;并对周边原有的垃圾场重新规划,形成休闲兼娱乐的小游园。
党家村期待文旅新价值时代到来
党家村:期待文旅新价值时代到来深秋渭北高原的色彩是红黄绿交替,一派北国风光。
特别是第一眼看到笼罩在清晨薄雾中的党家村,让来自广西梧州的党励云惊呼起来。
到党家村寻根,是党励云多年的夙愿。
党励云的故乡在广西玉林市下辖的北流市,从小家族里很多人告诉她中国党姓家族有两个聚居点,一个在北方中原地,一个在北流市。
虽然党家村的祖先也是移居至此的,但他们就是北方中原地区的一支,且保存下来如此精致、隽秀、完整的古村落,这是她来之前根本无法想象到的。
游览党家村,党励云一路不停地惊呼:“在党家村,我居然还找到我爷爷那一辈排行的字,这让我感觉太亲切了!”对于党家村当下的保护方式和洒落在党家村里村民们自然的生活状态,党励云非常欣赏。
“我是一个外来者、旁观者,走过他们身边,也没有打扰到他们原来的生活,◎ 本刊记者 呼东方党家村被称为“东方人类传统民居的活化石”,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作为一个主要依靠门票收入维持运转的风景区,党家村的文旅价值显然还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专家认为,建筑本身具有居住功能,如果让社区人和旅游居住进去,建筑的功能发挥出来了,村民也有了适当的收益。
这是不是也是党家村更好的出路呢?党家村鸟瞰(摄影丨杜明)纤尘不染,符合“风水学”规制,遵循“礼”制,村巷、路、哨门等公用设施排列整齐,古塔、暗道、古井、祠堂、私塾、看家楼、贞节碑等18处古建罗列其间,123座古民居四合院保存至今,完整率达83.4%,其中一级、二级院落占54%。
党家村依地形地貌而建,主巷、次巷、端巷等水路流向合理,蜿蜒曲折,曲径通幽,共建有巷道14条,其中村中巷道11条,寨子巷道3条。
清咸丰元年(1851年)为避匪患,村中富户集资购地,在村东北塬头修筑寨堡,寨门洞额石刻“泌阳堡”三字,同时建起了寨堡中26座四合院。
至此,党家村就以富有与住宅群独特闻名遐迩了。
2010年6月,央视10套播出《解密党家村》,从现代科学角度解析了党家村地处黄土高原却少有尘土、深处黄河边缘的低洼地带却从没有遭受过洪水灾、文星阁的铃声能预报天气等神奇现象,从而实证了党家村选址、村容、房屋建造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阴阳八卦之精髓。
国家文物局关于党家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2005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党家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的批复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党家村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2005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上报〈传统村落党家村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4〕18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总体方案。
二、对该方案提出以下修改意见:(一)结合村落历史沿革和文物建筑、环境景观等要素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价值评估,研究提炼村落保护利用原则和目标,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其它相关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和展示利用措施。
(二)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对象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
进一步说明村落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及其文物构成,明确拟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范围及工程性质。
文物保护工程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避免过度维修,并注意对原材料、原工艺的传承。
此外,建议根据村落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传统民居修缮和改造技术导则,(三)环境整治项目限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主要包括民居建筑外立面改造、道路和排水系统整饬、池塘清淤、环境绿化、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等项内容。
环境整治应以改善文物保存状况为前提,并注意保留各个历史阶段的典型文化遗存。
景观设计应突出村落的乡土特征和地域、民族特色,避免大拆大建,且不宜过多使用现代景观、园林设计手法和新型建筑装修材料。
(四)文物展示利用项目应充分体现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并注意避免干扰村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不应以文物展示利用为理由外迁原住民,同时防止将村落整体打造为旅游景点。
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
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规划党家村景观规划建设不仅要考虑原有的历史及自然环境,更应充分发掘人文景观,并将其渗透到景观规划建设中,实现景观规划建设的人文主题,达到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的和谐共生。
在此,本文通过对党家村古民居、绿化景观、游客服务中心、人文景观及河道景观五方面进行研究,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制定提升并优化党家村环境的规划建设方案。
5.1 规划意义鉴于党家村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对其景观规划建设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随着其知名度的日益上涨,每年接待游客量逐渐增多,强大的旅游冲击逐渐超出了党家村所能承受的接待能力,现有的旅游设施已成为制约党家村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整天置身于忙碌的工作中,他们渴望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中游走并能体验到别具风格的特色景观。
因此,打造以乡村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以吸引游客来此并达到放松身心为目的的党家村旅游景区很有必要。
5.2 规划指导思想5.2.1 突出历史文脉及地域特色结合党家村古村落复杂的地势、水体、田地等资源,注重古朴风格、历史印记、本土特色的文化展示,充分挖掘党家村的历史人文景观,为打造强有力的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提供支撑论点。
以乡土、人文、浑厚的特征为党家村的规划宗旨,打造集观光游、休闲游、体验游于一体的旅游景区模式(朱峰1997),从而保证党家村地域特色长期发展的稳定性。
5.2.2 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党家村的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古民居、公共设施等地域资源完整性的基础上,在景观规划过程必须保证古建筑的完整性,实行分区保护和开发,将民风民俗的景观展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现代化设施安排在古建筑的保护区外,尽量不要将现代化元素带入到古建筑群的参观区域中,形成参观区域与管理区域相互分离的景区模式。
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发展与村民参与问题研究
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发展与村民参与问题研究作者:赫松婷来源:《祖国》2017年第08期摘要:党家村是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上具有超过600年历史的古村落,随着党家村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发现,党家村开始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是随着党家村古村落旅游的发展,一些矛盾与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而在这些问题中比较明显的就是党家村村民对党家村古村落旅游的参与问题。
村民对古村落旅游的参与态度很多程度上影响着古村落旅游的发展,因此,有效地解决村民参与问题可以推动党家村古村落旅游的有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党家村古村落旅游居民参与党家村位于韩城市西庄镇,距今已有683年的历史,西南距韩城新城区约为9公里,东北距韩城市约为10公里,东距黄河约为3.5 公里。
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处的一个葫芦形川道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灌溉条件以及土壤条件较好,对当时的农业发展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村中主要有党、贾两大姓,其中党姓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左右,贾姓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剩余10%为杂姓。
村落的形态由从历史走来的“下村上寨结构的古民居”和新时代下的“新村”组成。
古民居中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建筑。
党家村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村,以其保存完整的四合院及其村内独具特色的建筑而闻名于世,自上世纪被中日联合调查团推其于世后,多年来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学术宝地。
除了具有极高的建筑学价值之外,党家村还是具有超过600年历史的古村落,具有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的文化魅力,同时也具有社会学研究的价值。
党家村目前旅游发展状况总体上是不尽人意的。
自1992年5月党家村开始正式对游客开放以来,虽然前期党家村的旅游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村民的收入虽然增幅不大,但有了一定的增加,村民每年能够拿到人均300元的旅游分红。
但是之后党家村旅游发展就持续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可以说党家村的旅游业并没有起到一个预想中能够带动整个党家村经济发展的效果。
韩城党家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张 泽
( 延 安 职 业 技 术 学院
陕 西延 安 7 1 6 0 0 0)
【 摘 要】 古村 落是一种独 特而又脆 弱的的文化旅游资源 ,具有很 高的观 赏与科 学价值 ,已成为旅游开发 的热点 。随着 市场经济和城 市化 的不断发展 ,
的旅游观赏价值 。从旅游 的角度来看 , 古村 落的景观无疑是一种 不可多得且能较好满足 当代都市 人景 观需 求的人文旅游资源 。
2 . 古 村落发展动态 古村落是历史遗 留下来 的不可再 生的重要 文化遗产 , 是 中华 民族 的宝 贵 财 富 。回顾 近 几 年 对 古村 落作 为 一种 以 小农 经 济 为依 托 的传 统 聚 落 形 式 , 已经 逐 渐 退 出 了历 史 的 前 沿 舞 台。 而 古 村 落 作 为 千 百年 来 中 国社 会 一 种 重要 聚 落形 式 ,却 承 载 了 太 多 了历 史信 息 , 具 有 重 要 的 历 史 价 值 、 文 化 价 值 、 艺 术 价 值 、 社 会 价 值 等 。 通 过 对 韩 城 党 家村 遗 产 价 值 特 性 和 旅 游 开 发 特 色 的 浅析 , 浅谈 古村 落保
及一种抽象的文化 内涵 、风格 、古韵 氛围等组 成的综合景观体 。
近年来 , 古村落旅游 随着 乡村旅游 的兴 起而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 热点 。我 国古村落 数量 多 ,分布地域 广 ,历史文化 价值高 ,古朴 的民俗民风与美丽如画 的乡村 田园风光交织在 一起 , 表现 出独特
要来 自新增 居民和旅游公共服 务设 施的配置两个方面 。 新增住 宅 采 用分离式的布局 ,借助新 村增设 ~部分宅基地建设新增住宅 , 在 新区中增 加了原居 民,还可 以提 高新村 的人气 。同时在新村 与
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
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摘要陕西党家村古村落始建于公元1331 年,拥有近700 年的历史,是典型的北方传统古村落。
自1992 年日本建筑界着名学者青木正夫的《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农村集落》一书正式出版之后,党家村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于2001 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又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日益上升的党家村旅游热促进了政府及民间组织对其环境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村落整体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商业化倾向明显,部分区域却无人管理。
针对党家村如此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探索适宜党家村的景观规划系统及旅游开发策略变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利于实现党家村地域风貌的永久延续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分析国内外古村落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探讨了有关古村落景观规划及旅游开发相关的理论基础及技术手法。
通过对党家村整体资源概况、建设现状及发展制约因素三方面的分析,指出党家村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理论及技术的支撑下,归纳总结出适宜党家村长远发展的建设方法及策略,并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实践。
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以下结论:1. 党家村古建筑受现代化元素的冲击较大,多体现在古建筑修缮材料及风格方面;新增的现代化民居降低了古村落的视觉存在感;部分古建筑因缺少相应的修缮工作,导致它们逐渐衰败成为危房。
2. 党家村的绿化建设受城乡绿化模式的强烈诱导,逐渐偏离乡村景观。
外来植物的过量应用对乡土植物的存在构成威胁;经济林木被忽视,一味地追求园林绿化美,导致村落的乡村氛围逐渐缺失;大树、古树较少,难以表达古村落的沧桑感;河道周边环境杂乱,缺乏景观效果。
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
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6.1 旅游开发存在问题6.1.1 古村落特色景观开发程度低党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独具特色,它们既保留了明清建筑的核心精髓,又延续了党家村独特的历史地域风貌。
但由于党家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展示村落情态景观的景点较少;二,周边田园风光、游客接待区、娱乐休闲区等,改善及建设的成效较差。
就目前景区现状来看,基本不能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及休憩功能;三,关于党家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缺乏,部分村民认为旅游纪念品仅限于当地土特产。
三方面原因导致党家村的旅游项目只局限于浏览观光方面,景区内缺乏高档次的游览项目,缺乏自己的品牌特色。
目前党家村景区只是将村落内现有散乱的景点进行拼凑,景点之间缺乏主线联系,游客在此游玩缺乏趣味性,容易产生疲劳感。
总之,面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党家村的开发深度不足,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导致游客整体的评价不高。
6.1.2 缺乏地域特色,在同类景区中知名度较低党家村拥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缺少完善的旅游产品、强大的宣传力度及有利的营销手段,导致党家村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现有的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均处于自然状态。
基本的吸引力仅局限于陕西周边的山西、河南等省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只是集中在日本,总之,党家村的吸引力呈明显的地域集中特征。
而且山西也是古村落的聚集地,其中发展成熟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一定程度上对党家村的旅游发展构成了较大威胁,增加了旅游压力,不加强党家村的宣传力度,很难让党家村在古村落群星景区中脱颖而出。
陕西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考略
陕西党家村的保护与发展考略作者:马婷婷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3期摘要:陕西韩城市党家村处于关中地区北部,距今已具有670多年的历史,属于中国北方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2003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但由于年代较久,加之政治经济等原因,党家村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从公共设施、文化定位及周边环境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党家村民居保护与发展党家村位于陕西省关中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千米,西距108国道1.5千米,东距黄河3.5千米,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当地人俗称“党圪崂”。
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1400余人,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本省原朝邑县逃荒播迁至此定居,距今已有670多年历史。
一、党家村的历史与现状清朝前期,党家村党贾两姓分几处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经商,并且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嘉庆、道光、咸丰三朝是党家村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党家村人家家户户都有了或多或少的积蓄。
与此同时,党家村翻旧盖新,进入了一个持续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时期,一并筑起了祠堂、庙宇、文星阁等配套建筑。
咸丰初年,村中集资筑建泌阳堡,同时建起了寨堡中几十座四合院。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50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后来“文革”的影响,村中相当一部分厅房、哨门、戏楼被拆毁卖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现在村子共有各个时期的125院四合院,此外,还有祠堂12座,庙宇、戏楼各2座,以及文星阁、节孝碑、看家楼等一批古建筑。
使党家村饮誉中外,首先应归功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和日本九州大学的共同努力。
1986年他们联合组团来此进行了两次深入细致的调查。
1991年,由该团日方团长青木正夫教授执笔用日文写成的《党家村》一书问世,标志着对党家村的重新发现。
而后,国内各级传媒机构相继对党家村作了专题报导,党家村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且在国内外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古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 古村落保护现状通过对多个古村落的实地考察和访谈,可以发现,目前古村落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规划:许多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维护和修复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系统性。
同时,也缺乏对古村落的长远发展规划,导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保护工作不到位:许多古村落的建筑物存在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缺乏定期维护和修复。
部分古村落还存在违法建设和破坏历史建筑的问题。
(3)人员缺乏:由于古村落保护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但目前很多古村落保护基地的人员配置不足,无法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
2. 古村落保护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制定全面规划:对于每个古村落,应制定全面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避免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加强维护和修复:对于古村落的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非法建设和破坏历史建筑的监督和处罚。
(3)加大人员培养: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古村落保护工作,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要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提高古村落保护基地的人员配置。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公众和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古村落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培训等活动,提高古村落保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论古村落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改进空间和机会。
只有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和加强人员培养,才能够实现古村落保护的长远发展目标。
我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的提出的建议和措施,能够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古村落规划情况汇报
古村落规划情况汇报古村落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村落资源,我们对古村落的规划情况进行了汇报,以便更好地推动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对古村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规划。
通过对古村落内部的建筑、文物、历史遗迹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绘,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案,确保古村落的原貌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古村落周边环境的保护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保护了古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
其次,我们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进行了规划。
古村落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访。
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我们对古村落的旅游设施进行了优化和改造,提升了古村落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古村落的宣传推广工作,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古村落的产业发展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通过对古村落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我们促进了古村落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我们积极引进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和特色手工艺品制作,为古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古村落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古村落居民的生活保障工作。
通过改善古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还加强了对古村落居民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我们对古村落的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党家村
陕西人文景观赏析与旅游文化系院:文学院专业: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学号:01101100107姓名:韩凌霄考察地点:陕西韩城党家村考察时间:2012年5月2日考察目的:研究明清建筑风格样式考察人: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韩凌霄我所认识的党家村一、党家村概况: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侧,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
南北两侧均有土塬,形成依塬傍水之势。
且村址北高南低,有利于排水。
党家村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
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明正统年间到民国时期所建,面积近160公顷,其中村落居住用地34公顷。
日本建筑专家赞其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党家村2001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2003年入选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单。
党家村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党家村始建于元1331年,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同时又具有陕西民居的特色。
因此其内的民居建筑主要以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现存的四合院就有123院,321座。
党家村即由这些四合院构成完整的村落。
党家村民居既不同于山西晋商大院又区别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单坡四合院,由于党家村农商兼营的经济形态,它的四合院民居在空间构成、结构布置、装饰手法等方面兼有市镇四合院、农村宅院的特征。
是一种介于城市和农村型之间的一种典型。
呈现出古村落的地域属性。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
总有一个狭窄的前院,多带偏院,穿过“垂花门”才能进入内院,内院又是通道又是花树,要宽敞豁亮得多。
党家村四合院院门多为走马门楼,因为它临街有“上马石”,墙上安有“栓马环”,有的竖着“栓马桩”,因而冠以“走马门楼”的大名。
走马门楼高大气派,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集木雕、砖雕、石雕为一体。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及对策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困境及对策作者:马晶刚家斌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27期摘要: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阐述了其历史价值和建筑特色,分析了保护和开发的困境。
其中保护意识淡薄,过度旅游开发,原真性的破坏,空巢现象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党家村的地域特色研究探讨了解决的对策,为其他类似传统村落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困境对策党家村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9(c)-0152-02传统村落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艺术、生态智慧及经济价值,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典范。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及古镇商业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传统村落遭到破坏,失去了生活的“原真性”,甚至有些村落逐渐在消亡。
因此,结合地域特色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对传统村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韩城党家村的概况和历史文化价值1.1 韩城党家村概况党家村是坐落于黄流流域边的古老村落,黄河流域的支流沁水河绕村南而过,村落距离韩城市城区9km,西距108国道1.5km,东距黄河3.5km,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
村落始建于元顺二年(1331年),党氏家族从陕西朝邑迁来定居,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
明成华年间,党、贾两姓结亲并且一同经商,成为当地的巨商富族,明清期间大范围修缮扩建。
1.2 历史文化价值党家村的四合院民居建筑被国内外学者誉为世界民居的瑰宝,且在2003年作为陕西省传统村落代表首批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见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和地域、民族、文化特色。
党家村古建筑群的村落选址、整体布局、规划建设在建筑艺术和生态理念等方面均有研究探索的价值。
党家村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彰显了中华的传统文化,是地区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党家村现存的明清四合院125院,321座,保存完整率约83.4%,其中一级26院,二级42院,三级57院。
浅谈韩城党家村建筑
浅谈韩城党家村建筑浅谈韩城党家村民居【内容摘要】:党家村的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它的特点讲究是房子“上七下八”,“五脊六兽”,“四檐八滴水”。
在经过600年的沧桑变迁,党家村现今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125院,按等级分为三级:一级26院,二级42院,三级57院,以集中紧凑、错落有致、保存完好而扬名中外,是罕见的人文景观。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如今党家村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成为旅游参观的重地。
【关键词】:党家村民居四合院建筑【正文】: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距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始建于元朝的至顺二年,即公元一三三一年,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全村有320户人家,1400余人,其中主要有党、贾两族,因党姓定居比贾姓早一百多年,故名为党家村。
俯视整个党家村的总体布局,村子南北两边是平原,处于避风低凹处,选址合理,村貌如舟,瓦屋干字,不染尘埃,布局集中紧凑,风貌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厚。
进入党家村,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等三雕俱全。
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那布局合理的四合院;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及夹层墙哨门,都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
在经过600年的沧桑变迁,党家村现今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有125院,按等级分为三级:一级26院,二级42院,三级57院,以集中紧凑,错落有致,保存完好而扬名中外,是罕见的人文景观。
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
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
党家村的j建筑保护与发展思考
党家村的建筑艺术与发展思考摘要:党家村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古村落保护难度大。
本论文基于对原有保护规划的分析和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党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必要性,并对保护区划的调整提出具体方案。
本文还对古城功能的疏散与调整、古城墙修复、步行体系建立、古城建筑风格控制及环古城景观带建设等重要命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今后党家村的保护和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党家村保护发展规划1.党家村基本情况党家村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西南距新城区9公里,西距108国道1.5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坐落在东西走向的泌水河谷北测,所处地段呈葫芦形状,俗称“党圪崂”。
党家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党家村现属韩城市西庄镇,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约670年历史。
党家村民居四合院是韩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韩城在乾隆年间曾经被称为陕西的“小北京”而党家村因农商并重经济发达则又被称为“小韩城”,可见当年之盛况。
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文,党家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1.1现状党家村是韩城市西庄镇东南、泌水河谷北岸的个村落,该村位于南、北有塬(塬高30 m—40 m)的狭长形沟谷中,沟谷为东西走向并呈“葫芦”状。
党家村位于陕西韩城市西庄镇东南,地处南、北有塬的狭长形沟谷中,占地面积近160 hm ,其中居住用地34hm。
,农业用地126 hm。
村南有泌水绕行,形成依塬傍水之势(如右图)。
党家村冬季避风向阳,日照充分;夏季,谷中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因其低凹地形和气候环境,加之地势较高的北源多为红色胶泥土,有风不起尘,诚可谓“绿树掩映中,青瓦干间,不眷尘埃”,故有“避尘珠”之美称。
其实,这是由于它的选址符合我国传统的“风水”学说,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地、人和谐统观点的体现。
党家村传统民居营造技术与艺术元素浅析
党家村传统民居营造技术与艺术元素浅析摘要:传统民居营造技术与艺术元素具有以下几种特征:必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在历史的变迁发展中具有生命力,我们研究的党家村传统民居营造技术与艺术元素主要是指在党家村的历史沿革发展中后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仍然具体一定的传承、研究、欣赏价值的技术与艺术元素。
通过对这些传统元素从形式、寓意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归纳与梳理。
从而为党家村纷繁复杂的传统元素的研究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而为其它的研究提供基础素材。
关键词:传统民居;营造技术;艺术;元素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art element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e, history in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 have vitality, we study party’s traditional residence village build technology and art element is mainly refers to the party’s historical evolution in the village of development after enduring, until today still specific the certain inheritance, research,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technology and art eleme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from the form, meaning and so on serious summed up and comb. Thus for the party home village the complexity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the research sort out a clear context, then for other research provides a basis for materials.Keywords: traditional houses; Build technology; Art; elements1党家村传统民居概况1.1党家村传统民居1.民居建筑特征党家村传统民居集落的形成演变,虽只有670多年历史,但从土窑陋屋到青砖青瓦的高大四合院,都显现直观、深博隐喻。
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古村落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吴冰;马耀峰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2)001
【摘要】根据古村落旅游是我国特色的文化旅游之一,其资源内涵丰富、吸引力强,产品结构和特色符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的趋势,重点分析了我国古村落旅游景点景区开发和保护现状.分析认为:古村落旅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旅游产品不成熟、旅游规划水平低、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经营管理体制混乱、旅游宣传不足、旅游意识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短缺等方面.依据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基本数据,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古村落旅游为例,提出了对古村落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建议.
【总页数】4页(P121-124)
【作者】吴冰;马耀峰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
【相关文献】
1.古村落旅游发展中文化与品牌建构探讨——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J], 刘迎辉;杜江
2.古村落旅游规划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J], 孙盼盼
3.古村落旅游规划的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J], 孙盼盼;
4."后乡土社会"下的乡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为例 [J], 王挺; 任泽玉
5.城镇化进程中古村落旅游社区发展的“去权”与“增权”——以陕西省韩城市Y 村为例 [J], 吴媚;郭占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陕西古村落旅游景观规划探究【第一章】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绪论【第二章】特色古村落景观营建技术及理论探讨【第三章】党家村古村落资源概况【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第五章】党家村景观资源规划利用【第六章】党家村古村落景区的旅游开发【结语/参考文献】古村落景观规划与开发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第四章党家村古村落景观规划现状探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古村落成为热点旅游景区,关于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也进入热忱化状态。
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古建筑资源、聚落景观受到强烈开发,面对高强度的开发,古村落的保护政策不够完善,开发体制不够健全,很难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合理的开发将不能够保证古村镇发展的永续性。
因而探讨党家村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有利于保证村落长期稳定的发展,主要包括党家村古建筑现状、绿化环境、游客管理中心、交通状况、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并指出制约党家村发展的因素。
4.1 党家村现状分析4.1.1 党家村古建筑现状党家村共有古民居125 户,包括私人四合院和公共展览馆,其中四合院民居分为四大级,同时一、二级又分别分为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及二级乙等;其中展览馆共9 家,包括党家祠堂、贾家祠堂、民俗馆、党蒙故居、书画馆等以供游人参观的景点,其种类及数量如表4-1 所示。
一级、二级古建筑地域特色鲜明,从院落布局,建筑装饰、材料、风格等方面都展示了党家村的时代特征,此类建筑多为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筑建而成的,是党家村最珍贵的地域资源精髓,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级、四级古建筑特色感稍弱,甚至有部分建筑与韩城当地普通四合院外形相近,这不仅不利于党家村古建筑特色氛围的保持,甚至会让部分韩城当地的游客产生疑惑,降低党家村在他们心中的年代感和古朴性。
4.1.2 党家村绿化现状党家村绿化景观多受到城乡绿化模式的影响,致使其绿化建设出现偏离,部分区域绿化现状已打破了村落原始风貌、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形成较为城市化的乡村绿化景观。
经调查统计,村落中绿化植物共46 种,隶属26 科38 属,其组成如表4-2 所示。
其中,乡土树种共有17 种,外来树种共有29 种;经济树种8 种,共112 株,绿化树种38 种,共1902 株;古树共有12 株,其中石榴 4 株,国槐 5 株,皂荚 2 株。
对比常绿乔灌木、经济树种与绿化树种、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三方面,结果如图4-1 所示。
通过对党家村植物组成及景观特点的调查,探索出村落绿化建设存在4 方面问题。
4.1.2.1 乡土树种逐渐消失党家村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比例相当,约占植物总种类的45%,多集中分布在河道周边、庭院周围,而在旅游管理区及通往老村的坡道两侧乡土树种应用匮乏。
且关中地区“四大金刚”乡土植物--椿、榆、楸、槐中(褚泓阳1997),除了槐树被很好应用外,其余均未被重视,楸树甚至没有出现,对乡土植物的不重视导致古村落植物景观乡土特色的减少甚至消失。
4.1.2.2 经济树种少,缺少乡村氛围通过分析党家村经济植物与绿化植物的树木数量比为1:17 可知,绿化植物已成为党家村植物的主体,占据明显优势,而经济植物则成为辅助。
经资料查阅可知,经济林木对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创造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优美乡村生态系统有着积极的作用(折小园等2014)。
因此,长此以往,经济林木的逐渐弱化将导致党家村丧失乡村氛围,不利于其原真性的保持。
4.1.2.3 大树应用少,缺乏沧桑感党家村历史悠久,村落本应是巷道幽静,古树环绕,然而部分古树在村庄建设中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花灌木、外来小乔木等。
大量古树,如香椿、垂柳、构树等因地形限制,生长在壕沟内或河道周边杂草堆中,极大地浪费了古树资源,导致村落缺乏沧桑感。
4.1.2.4 植物造景手法简单党家村植物景观的营造然相对简单,多数地方的植物配置只是单纯的植物组合,尤其是旅游管理区的绿化,植物散乱栽植,没有从平面构图进行考虑,形成三五成群的配置方式。
植物搭配随意性强,在植物景观上没有达到艺术和美学的景观要求。
4.1.3 游客管理中心现状党家村近几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量增长速度较快,在旅游高峰期阶段,停车场等游客管理区域已无法满足需要。
党家村的游客管理中心设置乡村路的一侧,在旅游高峰期很难保证交通的顺畅。
其中:服务中心设有生态停车场100 个、游客医疗服务室(40m2)、售票中心(18m2)、餐饮住宿区(40 m2)、导游服务区(18m2)。
目前的游客管理中心存在一些问题(如图4-3 至4-6):一,部分办公建筑面积相对较小,多为新型的农村建筑,与党家村明清青灰色调的建筑风格相背离;二,广场铺装简易、道牙施工粗糙、草坪地段地皮裸露;三,与游客服务中心不远的区域是个大型垃圾场,造成党家村景区的气味污染。
而且它毗邻着从党家村通往梁代村的乡村路,非常影响景观视觉;四,缺乏公共卫生间及景区风光展示牌;五,游客中心部分办公建筑安排不合理,尤其是售票中心与导游服务工作室相距较远,这给游客造成了很多不便。
4.1.4 旅游交通现状4.1.4.1 旅游交通建设薄弱前往党家村游玩的游客中,40%自驾而来,30%乘坐城乡公交到路口行走至目的地,30%选择租车前往。
通过交流,他们中间很多游客提出党家村的路线不好找,来往很不方便等说法;党家村缺少旅游专线,致使党家村游客量流失严重,同时车辆运行不规范,游客经常会收到黑车拉客的困扰,想坐又怕不安全,不坐又没有简捷的交通方式,导致游客经常会感觉自己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车票价位也得不到正规合理的解释。
4.1.4.2 周边道路系统不合理一方面,从108 国道进入党家村的乡村路宽约5m,不方便相向而来的车辆通过。
通往与党家村古村落距离较近的梁代村古墓遗址的道路随处可见拉货大车,对道路的碾压非常严重,造成现有道路坑坑洼洼,不利于保证交通的畅通。
另一方面,而且就目前梁代村通往党家村的道路路线来看,绕路较多,这样不仅浪费去往梁代村古墓遗址游客的时间而且也不利于目的地的寻找。
4.1.4.3 村落内部的道路系统党家村的旅游线路和其余的巷道的交通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村落内部的旅游线路美观性强、干净整洁,符合党家村建村铺装、排水、防御等功能的宗旨;其余的交通巷道因常年无人打理,杂草甚至掩埋整个路面,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
沿着游览路线基本只能观赏到村落整体的1/2,需要重新改善周边巷道的交通状况,才能保证游人观赏的完整性。
4.1.5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泌水河是一条东西走向、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水体,它位于党家村古村落老村的南侧。
由于党家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慢,河道周边还未开发,导致河道周边景观效果较差,且因所处位置比较隐蔽,很少有游客知道泌水河的存在。
河道周边存在以下具体问题:一,河道两侧地势不平,忽高忽低,随处可见村民堆放的生活垃圾,有损视觉效果,很不利于后期河道周边环境的打造;二,河道两侧的植被没有经过统一规划,植被类型单一,无人管理,出现杂草丛生、道路被淹没等萧条景象,直接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和视觉景观;三,泌水河的上空架起的石桥,仅1.2m 宽,两侧没有扶手,桥面没有休整,雨天之后,泥泞难行,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行走功能。
因此,对河道周边的景观进行规划与开发不仅有利于丰富党家村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可增加党家村悠然自得的田园野趣。
4.2 党家村发展的制约因素4.2.1 保护力度不够党家村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建设是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因前几年政府部门的不重视、投入少、参与力度弱的原因,致使党家村的保护系统不够完善。
因缺乏展业人才,党家村很难与西安地区发达的旅游业接轨,一直孤立无援,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当地政府对于党家村的保护体系缺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国家针对历史文化名村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对古村落的保护并没有明确的保护规则(任俊卿2012),导致党家村的保护与开发存在较大矛盾,开发商借此加快了对古村落地域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另一方面党家村缺少整体的保护及改善体现,使得村落内原有的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公共设施已经消失,有的逐渐荒废。
如,村内的私塾仅剩党家村小学一处、祠堂及庙宇逐渐荒废并受到人们的嫌弃,如果不加以改正,党家村仅有的特色资源终将逃脱不了被抛弃、被铲除的命运。
4.2.2 同类型景点的竞争压力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类似于党家村旅游性质的古村落景区琳琅满目。
一方面,山西省与陕西省毗邻,是古村落的聚居地,其中发展成熟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与党家村的旅游性质相似,这给党家村古村落的发展造成较大的省外威胁,让其在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多了一份阻碍,因此,党家村必须开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摆脱成熟古村落的笼罩。
另一方面,陕西省政府着力开发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旅游品牌,目前省内涌现了一批新的古村落旅游景点,关中地区礼泉袁家村、户县东韩村;陕北富商大院中的化觉巷125 号、北院门144 号民宅、榆林的姜氏庄园;陕南古镇的汉中上元观古镇、三元镇,商洛的白浪镇、漫川古镇等(郑芬丽2008)。
同类型旅游景点的增多虽给来陕西旅游的游客提供了较多的机会,但一定程度上对党家村构成了威胁,增加了其旅游发展的压力。
4.2.3 景观类型单一党家村人文旅游资源虽丰富,但目前开发的可供游玩观赏的景点偏古偏专,这对消遣休闲的游客吸引力较弱,致使此类游客望而却步,成为党家村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王帆等2009)。
景区的展示内容仅限于古民居和少量陈猎物,开放的展览馆、祠堂、文星阁、惜字楼等公共设施,游客获得游玩感受的方式仅来源于静态陈列物及导游的解说,不能满足游客娱乐放松的游玩目的。
党家村的不仅景观类型简单,而且缺少自然田园风光,游客部分体现古村落民俗的景观没有被挖掘,游客难以理解党家村的文化内涵。
现有的旅游资源不能满足游客的游玩需求,导致游客在党家村游览停留的时间长达半天,花费较少,平均60 元,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4.2.4 旅游设施不健全韩城市以煤矿为主要的经济来源(马婷婷2011),地方政府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性不高,力度较小,导致党家村虽一直立志改善村落环境并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总因资金缺乏而导致改善效率低,成效差的结果。
目前党家村的旅游设施存在一些问题:一,沿途缺少景区指引标志牌,这给游客的游玩造成很大困惑,让游客因找不着目的地感到不舒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游客游览的积极性;二,经调查,很多游客指出党家村的食宿服务不规范、接待能力有限、匮乏公共空间、公共绿地,无法满足他们暂停休憩的功能,让他们很难在此长时间驻足。
总之,党家村的旅游配套服务设十分缺乏,游客对党家村总体印象不好,影响了党家村的知名度。
4.2.5 现代元素对党家村的冲击党家村已经历了近700 年的历史沧桑,其村落环境及古建筑等都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风、霜、雨、雪等自然因素对其古建筑造成的损害外,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村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