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每章观点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8篇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哲学始于思想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

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

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

”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

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

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

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

”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

“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

哲学,始于问题。

(2)《中国哲学简史》,一本需要挑战读的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

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

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

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

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

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

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是入世的。

因为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

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

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

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

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中国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精选2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篇1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杨朱的根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答复下列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确实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表达。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202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最新)

2021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最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育从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

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

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开始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

现在的孩子,要按照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

虽然理解能力增强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一直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

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天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

在现在社会,我们常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富,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2距离我写哲学的意义一部分时,已经过去了两天。

再去看两天前写的,我的观点已然发生了变化。

此刻的我完全同意了冯先生所说的哲学将会取代宗教的看法。

其实我刚刚还在看一篇关于未来世界的文章,说有一位科学家预测2029年人类将实现永生。

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也无从分辨,但,若果真有一天,人类实现了永生,那么,宗教必然会覆灭。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探索。

读完这本书,我犹如醍醐灌顶,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享誉世界,成为人生必读书之一。

韩国总统朴槿惠曾特别推荐此书,使这本书在中国重新掀起了文化的浪潮。

本书分为二十八章,前十八章主要讲述古代传统的中国哲学,后十章主要阐述在古代思想上新的发展和开拓。

每一章为一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作者采用原文片段,加上自己的理解,用严谨通达的语言加以表述,呈现出中国哲学各个阶段的精粹和特点。

什么是中国哲学?这是一个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哲学就是马克思原理之类的东西,然而,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哲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而这种思考和探索,往往会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就是靠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等众多因数而形成的。

中国哲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不仅仅包括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还包括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众多思想流派。

孔子是儒家的创建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学生,西方将其称为孔子学派。

孟子和荀子分别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和现实主义派,他们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墨子创建了墨家,主要反对儒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主要指法律和法式,这一点在中国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建立了法治社会。

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他们的思想强调“名”“实”关系,这种观点在现代哲学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我见识到了中国哲学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智慧长河。

它不像我原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反倒是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独到的见解。

就拿儒家来说吧,以前我对儒家的理解特别肤浅,就觉得是一堆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孔子强调的“仁”,那可真是意味深长。

“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的经历。

那天车上特别挤,我被挤得东倒西歪。

这时候,旁边一个阿姨看到我站不稳,就主动往旁边挪了挪,给我腾出了一点点空间。

她还笑着跟我说:“小姑娘,站稳咯。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让我心里顿时暖暖的。

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仁”吗?在不经意间,用小小的善举去关心他人,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还有道家的“无为而治”,一开始我真的不太懂,啥叫“无为”还能“治”?后来仔细琢磨,才发现这其中的深意。

它不是让我们啥也不干,而是不要刻意去违背自然规律,要顺应事物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的日子。

姥姥家有一个小菜园,姥姥从来不会过度地干预菜的生长,不会天天去浇水施肥,把菜苗折腾个没完。

她就按照季节,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其他时候就让菜们自己自由生长。

结果呢,那个小菜园总是能长出又大又新鲜的蔬菜。

这可不就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治”嘛,顺应自然,反而能收获美好。

再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这让我想到了新闻里报道的那些国际冲突,要是大家都能秉持着墨家的这种思想,多一些关爱,少一些争斗,世界是不是就能更加和平美好呢?这本书里提到的哲学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诚实、友善,这和儒家的道德观念是相符的;当我们面对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心里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坚持,这又有点像道家的坚韧和顺应;而和朋友们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不正是墨家“兼爱”的体现吗?中国哲学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它就像一位亲切的老朋友,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指引和启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

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

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

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

所以,说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述为作”,而此种精神和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为作,遂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的哲学观1、哲学的内涵冯友兰认为:“哲学乃自纯思之观点,对于经验作理智的分析、总括及解释,而又以名言说出之者。

”哲学是要依靠人们的思与辩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反复的指出:“假使我们要只用一句话,说出哲学是甚么,我们就可以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换句话说,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是将人生作为思的对象,就是对于人生有所觉解。

冯友兰认为人区别于禽兽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人对于他的生活有觉解。

觉就是自觉,解就是了解,觉解就是人能够自觉他在做某事。

他将人的境界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顺应自然本能、社会习俗以及个人习惯而行事,并不能觉解宇宙人生、社会道德价值,也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第七章读后感
读完这第七章啊,就像是跟着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的奇妙世界里又拐进了一条神秘的小道。

这章里讲的东西,真的是让我脑袋里那点哲学小细胞又活跃起来了。

一开始呢,感觉像是在雾里看花,但是越读就越能咂摸出点滋味儿来。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它讲到的那些哲学流派之间微妙的差别和联系。

就好像是一群性格各异的朋友,虽然都在哲学这个大圈子里混,但是各有各的脾气。

每个流派都像是在努力地喊着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都想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

然后呢,那些哲学家们的思想碰撞,就像武林高手过招似的。

你一招“人性本善”,我就回一招“人性本恶”,看似针锋相对,可仔细一琢磨,又都是在探寻人性这个大谜题。

这种你来我往的思想交锋,真的是太酷了。

而且啊,这章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里那种包容性。

就像一个大熔炉,各种不同的想法都能在这儿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还能互相影响、互相交融。

不像有些东西,非得争个你死我活,中国哲学里就有一种大度的感觉,大家都可以坐下来聊聊,说不定还能从对方那儿得到点启发。

不过呢,读的时候也有犯迷糊的地方。

有些概念啊,就像是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顺。

我就想啊,这些哲学家们当时想这些的时候,是不是也把自己绕进去过呢?但是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就像解谜一样,越是难懂,就越想把它弄明白。

总的来说,这第七章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复杂、更精彩的哲学天地的门。

让我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又深了一层,也让我更想去探索那些哲学家们的脑袋里到底还藏着多少神奇的想法呢。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第二章心得导言作为中国哲学的学习者,我们应该能够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哲学简史的第二章,同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心得体会。

孔子与儒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关注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我而言,孔子的思想让我意识到个人修养和自身行为道德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他人。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学说中。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个人应该顺应自然,遵循天道,达到心灵的安宁与内心的平衡。

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应该放弃过度追求权力和物质财富的欲望,寻求个人的自由与自在。

我深受老子的思想所启发。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繁忙的生活、物质的享受和权力的扩张,而忽略了自然的规律和平衡。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内心的平衡和自由,而不是为外界的物质追逐所困扰。

通过修炼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个人的潜力和生命的真谛。

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家学派中。

墨子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爱和公平的原则来治理社会。

墨子提出了“为万物表里”和“尚贤使能”的观点,强调公正和实际的行动。

墨子的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强调合作和包容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兼爱和非攻的原则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照墨子的思想来生活和行动,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平稳。

2021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

2021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

2021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9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冯友兰先生说过,他对哲学的理解便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

人若是活着,那必定会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反思。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们都对他们的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对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学、人生探索进行反思,最终才有了《论语》这本儒家经典。

道家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

这是老子对为人处世中总结的道理。

反思是促进思想的原因。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颁令以儒学为国家正统之学。

而儒学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对儒学进行了思考,所以儒学才得到了大的弘扬。

人生亦如此,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无色的,就如阴雨的天空,没有太阳的照耀变得灰蒙蒙的,没有亮丽的光彩。

可见,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从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们的大脑都是在思考的。

尽管细微,但它却证明了我们的生命存在!书的最后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才能归入潜默。

”都说沉默是金,而在成为“金”之前,必定会不沉默,甚是疯狂。

在光鲜艳丽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尝尽苦难,历尽黑暗,这样才能最终抵达成功,拥抱光明。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

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

中国哲学简史每章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每章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每章总结这章一开头呢,就跟我唠起了哲学这玩意儿在中国的起源。

我就寻思啊,那些个古人,穿着长袍大褂的,脑袋里都在想些啥呢?他们是不是整天坐在那种古旧的屋子里,皱着眉头,眼睛眯成一条缝,就像我隔壁那个爱琢磨事儿的大爷似的。

大爷一思考,那脸上的褶子都能夹死苍蝇,这些古人思考哲学的时候,估计也差不离。

我就在那跟着书里的文字走啊,感觉像是跟着一个看不见的导游。

书里说啥“百家争鸣”,我就想象着一群人啊,各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脸红脖子粗地在那争论。

有个穿着一身素白衣服的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还拿着个竹简,一边晃悠着一边大声说:“俺觉得这事儿就得这么办,这是俺们家那一派的道理。

”旁边呢,又有个穿着青布衫子的,眼睛瞪得老大,反驳道:“你那算啥,俺们这才是正理呢。

”那场面,就跟村里头吵架似的,热闹得很。

这第一章里还讲了好多那些个哲学家的思想根源啥的。

我就想啊,他们是不是走在路上,看着路边的花花草草,突然就悟了呢?就像我小时候,看着树上的鸟儿,就琢磨着为啥它们能飞,我不能飞呢?我猜那些哲学家也是这样,不过人家琢磨的事儿可比我这高深多了。

比如说吧,有人看到老百姓过得苦哈哈的,就开始琢磨怎么让大家过得好,这就有了一种哲学思想。

我还跟我朋友聊起这第一章呢。

我朋友就说:“你看你,看个哲学书,还看得这么带劲,跟看大戏似的。

”我就白了他一眼说:“你懂啥,这可比大戏有意思多了。

大戏就图个乐子,这哲学书里可都是古人的智慧,说不定学着学着,我也能变得像那些个哲学家一样聪明呢。

”我那朋友就笑我,说我是做白日梦。

哼,他懂个啥,我就偏要在这哲学的世界里好好闯荡闯荡。

再说到第二章啊,这就像是走进了另一个小胡同,但是又和第一章那个大院子有点联系。

这章开始更深入地讲那些个哲学流派的细分了。

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在树林里迷路的小兔子,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大树,每棵树都代表着一个流派。

这时候书里就跟我介绍了一个新的哲学家,那模样啊,我就想象他是个瘦高个,眼睛里透着一股精明劲儿,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的。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哲学入门经典。

在本书中,冯友兰先生以简练的文字、清晰的条理和深入浅出的阐释,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

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和理解,还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认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类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功利性的束缚,从更高的层面去审视人生和世界,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而是伦理。

伦理和道德都是外化的规范,哲学则为自身行为指定规范,同时掌控外在规范的规律。

哲学家们各执一词,无所谓绝对的对错,而是在伦理道德之上找到一种自我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孤独的、内化的,通过自我修习后再与世界、他人相处得更和谐。

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内圣外王”之道,即个人如何通过自我修养达到道德的完善,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与柏拉图的“哲学家—国王”模式相似,强调了哲学对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性。

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可称为“入世的哲学”。

另一种哲学则追求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这种哲学可称为“出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自我修养应遵循出世哲学,对外交往应遵循入世哲学,这样可以使入世而不流俗,出世而不虚幻。

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政治制度等。

大陆国家的农耕制度形成了家族制度,而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则使家族制度更加固定。

这种地理和经济环境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哲学更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和伦理道德,而相对较少关注外在的自然世界和科学知识。

中国哲学在表达上多以名言隽语、比喻例证来作为逻辑依据,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注重形式逻辑和论证推理。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 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再到后来佛教的传入与融合,每一种哲学思想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仁”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任务是去养老院看望那些孤独的老人。

当我们走进养老院时,看到的是老人们落寞的眼神和孤独的身影。

我心里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

我们开始和老人们聊天,给他们表演节目,帮忙打扫卫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老奶奶,她总是默默地坐在角落里,很少与人交流。

我走过去,坐在她身边,轻轻地握住她的手,微笑着和她说话。

起初,她只是淡淡地回应我,但渐渐地,她开始打开了话匣子,和我分享她年轻时的故事。

在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仁”的力量。

我对她的关心和倾听,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本能,一种想要让她感受到温暖和关爱的渴望。

这种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态度,不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仁”吗?道家的“无为而治”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追求,不停地忙碌,仿佛永无止境。

然而,道家告诉我们,有时候适当的“无为”,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回归内心的平静。

就像有一段时间,我工作压力特别大,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却感觉什么都没做好。

于是,我决定给自己放一天假,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鸟儿的叫声,感受着微风的吹拂。

那一天,我没有完成任何工作任务,但当我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自己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始终是世界各高校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爱好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进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由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才智。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关心。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许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方:人不满意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如今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制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那么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由于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需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赐予他这种觉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每章观点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额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 ___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___,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着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 ___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 ___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

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

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

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

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尽管经过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标。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

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

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 ___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

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 ___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

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 ___,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

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

此时 ___沸腾, ___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 ___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

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

在墨子的着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

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

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

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 ___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

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

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 ___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 ___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

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

,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