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卢兰等.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需重视的关键科技问题[J].经济地理,2002,22(5):638-640,623
文章编号:1000-8462(2002)05-0638-03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需重视的关键科技问题¹卢兰1,张群英2,滕建珍1(1.贵州科学院山地所,中国贵州贵阳550001;2.贵州科学院植物园中国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喀斯特旅游资源种类多、品味高、极具珍贵性和保护价值。
为了避免盲目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造成资源破坏和环境灾害,本文就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喀斯特;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关键问题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是/加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0。
在贵州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旅游资源构成的生态子系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旅游业已作为一大支柱产业来发展。
但是石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已成为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本省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
为防止旅游资源开发向资源破坏、环境退化方向演变,当务之急是找准导致喀斯特旅游生态系统退化、失稳的驱动因子并加以遏止,对资源增值转换的有效措施加以研究,以保证资源的安全,促进我省及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背景分析1.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景观复杂多样,喀斯特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融山、峰、水、林、泉、洞、瀑等雄、奇、险、秀的自然美景和神秘、古朴的多民族文化于一体。
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多民族精髓和革命历史斗争进程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在我省8个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中有7个位于喀斯特地区,如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红枫湖等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绝大多数也位于喀斯特地区,如花溪、百花湖、香纸沟、普定梭筛、花江大峡谷等,这充分体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自然风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的垄断性、区域性和鲜明特色。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进行管理ꎬ 以及缺乏现代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ꎮ
了多个优质的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ꎬ 打造了 “ 云游
2 3 乡村旅游品牌缺失
形成了以花溪青岩古镇、 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为代表的
要ꎮ 一些知名旅游胜地和城市文化旅游景区已经形成
一批优秀智慧景区ꎬ 引领带动了贵州旅游产业的高质
了自己的知名品牌ꎬ 而对于贵州省当地的乡村旅游业
民受教育程度较低ꎬ 导致综合素质偏低ꎬ 服务水平和
地方特色的旅游主体功能区ꎬ 形成了特色突破、 多极
质量均有待提高ꎮ 同时ꎬ 还因为管理制度混乱ꎬ 缺乏
拉动的旅游模式ꎮ
规范化统一的管理制度ꎬ 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一种杂
1 2
乱无章的粗放式经营状态ꎮ 要想实现乡村旅游业的可
贵州的 历 史 文 化 底 蕴 颇 为 深 厚ꎬ 从 1930—1936 年ꎬ
达地区增长空间较大ꎬ 乡村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ꎬ 发
注: 资料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局ꎮ
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ꎮ 因此ꎬ 本文将贵州省旅游
1 1
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ꎬ 并在此
收稿日期: 2021-05-20
旅游总收 乡村旅游扶
入占比 / % 贫重点村 / 个
73 48
“ 山地旅游 +地方特色” 模式
等方面存在的问题ꎬ 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应对措施ꎬ 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借鉴ꎮ
关键词: 乡村振兴ꎻ 乡村旅游业ꎻ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 S-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处理好
“ 三农” 问题的关键ꎬ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ꎬ 按
重要产业ꎮ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ꎬ 当地的基础设施也会随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精)
收稿日期:2000-02-28;改回日期:2000-05-24。
作者简介:苏维词(1964-,男(苗族,湖南人,1990年北京师大地理系毕业,硕士,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域系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部。
Tel :0851-*******。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苏维词,朱文孝(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本文在阐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成因机理,并简要地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治理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机理;治理对策;贵州喀斯特山区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3万km 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3%,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省份。
全省95%的县(市、区、特区都属喀斯特分布区,91.7%的耕地、88.3%的农村人口、94%的粮食产量和95.7%的国民生产总值都出自在有喀斯特分布的县份,贵州的工业、农业、交通、城建、旅游、生态等各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喀斯特影响,喀斯特是贵州最大和最基本的省情之一。
受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差,可持续能力弱,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尖锐突出。
因此,探讨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及其成因,搞好喀斯特脆弱环境的治理,对于提高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容量和稳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征喀斯特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体系(地球化学过程占主导地位的双重含水介质碳酸盐岩系、能量体系(碳、钙循环交换、贮存转移强烈、结构体系(地表、地下二元三维空间地域系统[1]和功能体系(开放系统下强溶蚀动力过程的熵控自组织功能构成的多相多层次复杂界面体系,属环境相对均衡要素之间突发转接或异常空间临接的一个非线性典型域,并集中显示出环境界面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生态系统竞争程度高、生物量小、被替代概率大、环境容量低、承灾能力弱、稳定性差等一系列体现喀斯特环境脆弱性的特征。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贵州喀斯特地貌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摘要:贵州受到喀斯特地貌控制,喀斯特地貌研究的程度关系到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对喀斯特地貌成因、演化、分区,及喀斯特相关研究进行了描述,得出:地表喀斯特的研究已有规模,但地下喀斯特探测需大量研究,是今后研究重点;对于贵州受构造影响,喀斯特分区应考虑小地貌、小环境的影响;喀斯特相关研究如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旅游研究等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引言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
[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1.1成因研究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
[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
[4]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
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研究不足与展望
当前研究对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和具 体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对于如何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和规划。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优惠 的旅游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
提高科技含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 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
05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策略 与建议
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总结词
多元化农业发展
详细描述
根据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发展多元 化的农业模式,如种植特色农作物、发展畜牧业和渔业 等,以增加农业经济的产值和附加值。
发挥自然资源优势
详细描述
利用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生物 多样性等,开发具有独特性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更 多的游客前来旅游。
总结词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详细描述
结合西南地区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打造具 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
总结词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资源状况分析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 林、矿产、动植物等。
此外,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 源,如煤、铁、铜等,但开发利用程度也较低。
其中,森林资源是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优势资 源之一,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 受到保护措施不足和过度开发的影响,一些珍稀 物种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
08第八章贵州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开展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创新试验
开展脱贫制度创新试验
开展生态文明对外交流合作示范试验
开展生态文明大数据建设制度创新试验 开展绿色绩效评价考核创新试验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贵州经验”
1、建立系统完整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有助于守住生态底线的 制度
1
建立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 际交流合作机制
5
建立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建设
(三)贵州能源转型举措和案例
贵州能源转型案例:遵义清洁能源建设 1、转变发展方式与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 2、建设美丽乡村与清洁能源应用相结合 3、培育产业与清洁能源建设相结合
PART THREE
贵州生态产业实践
贵州生态农业案例
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种植一季稻, 放养一批鱼, 饲养一群鸭。
2
制度
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地方
4
生态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司法
保护制度
3 建立大生态与大扶贫的深度 融合制度
建立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
2、试验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1
狠抓产业规划布局
狠抓绿色金融支撑
4
2
狠抓生态环保重大项目建设
狠抓绿色改造升级
3
建立培育激发绿色新动能的制度
2、试验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
贵州生态旅游案例
梵净山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
1、理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理顺管理部门与开发单位的责权利益 关系 3、加强梵净山 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宣 传工作
2020
谢谢聆听
多彩贵州欢迎你!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的建设
(二)贵州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
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
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
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作者:吴琼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
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一、贵州旅游业的现状分析(一)丰富的旅游资源1. 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
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
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
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二)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 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
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三)丰富的水资源贵州水资源丰富。
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
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
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
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在旅游业的管理体制上,要做到“三权”分离,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行业主管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主导和行业主管是旅游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证条例之一。
所谓政府主导,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旅游业要正确定位,给旅游业发展予宽松的产业政策和较多的投入。
毕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毕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作者:赵曼邹细霞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1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2005年我国政府把循环经济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
循环型旅游也称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当前旅游界的热点,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通过分析毕节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误区与盲点,初步探讨毕节市喀斯特流域型景区中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方法与可操作对策。
关键词:毕节市;喀斯特;循环型;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一、理论基础(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毕节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及开发利用毕节市是黔西北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开发潜力较大。
毕节属岩溶地貌,开发历史悠久,具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岩溶景观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高原明珠”之称的威宁草海,被誉为“地下天宫”的织金洞,有“天然公园”之称的百里杜鹃(包括奢香博物馆),“古,野,奇,曲”的纳雍总溪河风光(乌江第一漂),叹为观止的大方九洞天及十里溶洞探险漂、大屯土司庄园风景区和众多的史前文物、古建筑群、古石刻,这些风景名胜与安顺龙宫,黄果树瀑布一道构成了贵州西线旅游区。
(三)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的体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业中综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旅游业清洁生产方面;(2)旅游资源循环型开发方面;(3)旅游产品生态设计方面;(4)旅游者绿色消费活动方面。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质景观,以其奇特的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洞穴系统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然而,在对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实现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的同时,保护好这一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喀斯特地貌区通常具有壮观的峰林、奇特的溶洞、地下河等自然景观。
这些景观不仅形态各异,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地质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例如,广西桂林的山水以其秀丽的峰林和清澈的漓江而闻名于世,贵州的织金洞则以其宏伟的洞穴景观和多彩的钟乳石而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喀斯特地貌区还常常与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等人文资源相互融合。
如云南石林周边的彝族火把节、广西阳朔的西街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二、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喀斯特地貌区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繁荣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如餐饮、住宿、交通等,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
其次,旅游开发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和媒体的宣传报道,喀斯特地貌区的独特魅力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再者,旅游开发还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通过发展旅游业,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三、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在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过度开发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扩大旅游设施建设规模,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旅游设施建设不合理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例如,在景区内修建过多的道路和建筑物,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此外,游客数量的过度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大量游客的涌入,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和污水,超出了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以雷山公自然保护区为例
《商场现代化》2012年6月(中旬刊)总第686期自然保护区是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也是自然生态景观之一,其结构和功能十分独特。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科学旅游”、“生态旅游”开始出现。
上世纪90年代后,生态旅游年平均增长率为20%,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的部分。
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无疑成为了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黔东南中部,地跨雷山、台江、剑河及榕江4县。
保护区北起台江县的南刀寨,南至雷山县的开屯、高岳山,西抵雷山乌尧、乌东、猫鼻岭一线,东达台江县乌迷寨、剑河县大坪山、榕江县小丹江一线,总面积47300公顷。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是毛泽东在诗作《十六字令》中对雷公山自然景观特征的描述,赋予了雷公山神奇的色彩。
雷公山处于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地质地貌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保存有大量珍贵的生物种群和珍稀动植物。
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它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外它还具有科学研究、科普宣传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近年来随着雷公山生态旅游的开展,游客人数大幅度增长,由于规划和管理的滞后,导致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明显退化。
这样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生存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二、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1.雷公山。
雷公山,被当地苗族同胞认为是雷公居住的地方。
它是苗岭山脉东段主峰,最高峰海拔2178米,登临峰顶,可以观日出、佛光、云海。
雷公山植物保存完好,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列为国家濒危珍稀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如秃衫、马尾树、水青树、金佛山兰等等。
论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论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喀斯特溶洞作为一种自然地质景观,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生态资源,成为了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之一。
然而,在开发利用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其保护,避免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本文将就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进行探讨。
一、喀斯特溶洞资源的特点喀斯特溶洞是一种以石灰岩、石膏岩等为主要岩石类型的地下溶洞,其形成是由于长期的化学侵蚀和物理侵蚀所造成的。
喀斯特溶洞因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地貌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生态和文化价值。
在喀斯特地区,溶洞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表水循环、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溶洞内还存在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如地下河流、地下湖泊、地下瀑布等。
此外,喀斯特溶洞还具有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如壁画、化石、遗址等。
二、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喀斯特溶洞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旅游观光、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等方面。
其中,旅游观光是喀斯特溶洞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喀斯特溶洞的独特地貌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形成了旅游产业链。
在旅游观光方面,可以开发出游览线路,设置导览牌、标识牌等,为游客提供便利。
同时,也可以开发出一些特色项目,如地下漂流、探险等,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提高旅游的吸引力。
另外,喀斯特溶洞也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场所。
喀斯特溶洞的形成和发展与地质、水文、生态等方面的科学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
通过对喀斯特溶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和演化,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喀斯特溶洞还可以进行资源开发。
喀斯特溶洞内存在着丰富的矿藏和地下水资源,如石灰石、石膏、石英等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河、地下湖等水资源。
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但也需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喀斯特溶洞资源的保护喀斯特溶洞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8.4贵州(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册精品教学设计(湘教版)
- 发展战略:实施“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七、板书设计
1. 标题:《8.4 贵州》
- 地理位置与地形:西南部,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
- 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 水文特点:河流众多,放射状流向,喀斯特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探究贵州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点,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将能够运用地理视角,分析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形成及其对生态环境、人口分布的影响;培养人地协调观,理解当地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提升综合思维,通过研究贵州特色农业及经济发展案例,认识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并强化区域认知,掌握贵州在中国地理格局中的位置及其特点,形成对区域差异的深刻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结合课本知识,提升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在板书下方提供空白区域,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要点或总结。
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等,以评价学生对贵州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贵州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等问题的见解和创新思维。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
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 教师通过PPT展示贵州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生动形象的讲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 安排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针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生态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
探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探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疫情政策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出门旅游,尤其是那些自然风景保护区,备受青睐。
这些旅游景区既是国家风景保护区,也承担着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任。
如何能够在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这些自然景区,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一、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指我国对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等海陆或两栖的地区,依法划分来特定面积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自然保护区在经过相关专业人员的保护和规划后,可以为当地旅游业都带来一定的收益。
所以通常作为一些自然景点对外开放。
由于早些年意识淡薄,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有过度开发或者超负荷承载的现象。
同时,如果关闭这些旅游景区,又会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
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历史人文景观,濒危动植物生存,提出了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
生态旅游管理是指以生态思想为宗旨,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或者风景区进行旅游线路生态化的规划,把生态系统的保护设为根本目标的管理行为。
在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可以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路线和服务的同时,能更长期的保护自然景区生态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使其不会被人为活动过多的干扰。
查阅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约有六成左右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资金缺口。
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四分之一是每年持续的存在资金缺口。
如果不通过生态旅游的模式进行开发旅游业,仅凭国家财政支持是不足以弥补的。
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不仅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筹集到相应的维护资金,还可以促进保护区周边群众的就业的机会。
同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当地特色文化制造业的发展。
能够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现状及治理措施刘建忠;郭颖;王六平;韩德军【摘要】生态修复一直是脆弱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贵州省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典型代表,分析了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治理措施,为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其他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参考.%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always the key and difficult control measure in frail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Guizhou Province i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so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of Guizhou were studied,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existing problems,meanwhile,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other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19【总页数】3页(P11684-11686)【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作者】刘建忠;郭颖;王六平;韩德军【作者单位】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贵州财经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占全球陆地面积15%和居住着10亿人口的特殊地域—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无疑占据全球性的战略地位[1]。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景区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
它不仅仅关乎景区的经济利益,更涉及社会、环境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于景区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景区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其经济效益直接关系到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合理规划和管理景区资源,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其次,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景区通常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景区的生态修复和保护,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也有重要意义。
景区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是保持社会和谐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景区的发展也需要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相结合,形成合力,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文化冲突、人员素质等问题。
首先,资源过度开发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挑战。
由于旅游业的火爆发展,很多景区出现了过度开发的现象,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就要求景区管理者在规划和发展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可持续性,制定合理的游客限流政策,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
其次,环境污染也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游客的涌入不可避免地会对景区的环境产生影响,如垃圾乱扔、水源污染等。
因此,景区管理者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设置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
此外,文化冲突和人员素质问题也需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