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压影响巷道底鼓机理及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压影响巷道底鼓机理及防治措施
摘要:从围岩应力的角度分析了底鼓发生的机理,并对底鼓的治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底鼓;动压;防治措施
目前,随着支护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将顶板下沉和两帮移近控制在某种程度内,然而对于防止底鼓却一直缺乏既经济又有效的办法。强烈的巷道底鼓不仅带来了大量的维修工作,增加了维护费用,而且还影响了矿井安全生产。
寺河矿为了满足瓦斯治理及运输等要求,采用了大采高工作面多条巷道布置(三进二回)方式,计划把其中两回风巷留下,作为相邻大采高工作面的两进风巷道,但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回风巷受到强烈的采动影响,其中底鼓是最为突出的动压显现之一。局部地段底鼓量达1m以上,巷道断面收缩率达到30%以上,甚至发生巷道坍塌,维护极为困难。回风巷道能否正常复用,关系着寺河矿采掘衔接、资源回收和高产高效等重大问题,因此分析动压区巷道底鼓机理,并对防治措施进行探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动压区巷道压力显现的特点
在多条巷道布置方式中,复用的两回风巷一般要经过开挖巷道影响、超前压力影响、滞后压力影响和二次采动影响,影响强度与地质条件、煤柱宽度和开采技术等因素有关。通过对寺河矿已经开采的2301,2302和正在开采的3302三个大采高工作面分析,发现动压区巷道压力显现一般有如下特点:
(1)回风巷底鼓显现一般发生在滞后工作面时,滞后采动影响时间长、强度大,其巷道表面变形有如下趋势(见图1):在工作面前方,巷道底鼓量、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都很小,分别占整个变形量的3.2%,30%和1.5%;工作面后方根据巷道变形程度可划分为3个区,0~200m为变形加剧区,巷道底鼓量、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急剧增大,分别占整个变形量的82%,63.6%和90%;200m~300m为变形趋缓区,巷道底鼓量、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占整个变形量的10.7%,6%和5%;300m以后为变形稳定区,巷道表面变形基本趋于稳定,此阶段巷道底鼓量、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分别占整个变形量的4.1%,0.4%和3.5%。
(2)巷道底鼓与围岩地质力学性质有关。不同的地质条件,动压显现不同。在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围岩完整性好,强度相对较大,巷道底鼓量较小;但在围岩破碎的地段,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底鼓量明显增大。
(3)底鼓与巷道断面积有关。断面积越大,巷道底鼓可能性越大,底鼓量也越大。(4)煤柱宽度对巷道底鼓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煤柱宽度的增大,煤柱传递给底板的力增加,煤柱对底板的反力起着抑制底鼓的作用。
(5)底鼓量与横川间长度有关。在相同条件下,煤柱的完整性越好,整体的支撑性能也越好,从而可一定程度上控制底板的上移,但联络横川破坏了煤柱的完整性能,并在横川与巷道的交会处,很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加剧巷道底鼓。
2受大采高采动影响底鼓机理分析
大量的现场观测和实验室试验研究表明[1],由于巷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底板围岩性质和应力状态的差异,底板岩体鼓入巷道的方式及机理也不同,一般可分为4类:挤压流动性底鼓;挠曲褶皱性底鼓;遇水膨胀性底鼓;剪切错动性底鼓。
大采高工作面巷道受力特点为水平应力均大于垂直应力,并且,水平应力的集中系数大于垂直应力的集中系数。笔者认为大断面回风巷在动压高应力作用下发生了挤压流动性底鼓。在采动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的作用下,巷道两帮首先发生破坏,整个巷道都位于较松软破碎的岩层中,这时巷道周边的围岩松动圈很大,两帮的应力集中区转移到岩体的深部,煤柱对底板的约束作用减弱。然后,在强大的水平应力作用下挤压底板岩体向巷道内流动。
3动压巷道底鼓防治措施探讨
3.1大煤柱与跳采和起底等方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场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大采高动压影响范围大,大煤柱留设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巷道的维护,但仍然会受到采动影响,并且当煤柱超过50m后,效果将不再明显,另外从资源回收等方面考虑,煤柱也不宜过大。
采用跳采,虽说可以避开相邻工作面的采动影响,但会造成巷道掘进率高,矿井采掘衔接紧张等问题,同时,留下了孤岛工作面,给今后高应力区内工作面开采造成困难,因此跳采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巷道底鼓的问题。
过去寺河矿处理底鼓的主要方法是起底,多次起底不仅会使巷道维护费用显著增加,而且还会影响巷道两帮和顶板的稳定性,间接导致巷道围岩整体失稳。
3.2治理底鼓的方法
综上所述,只有在动压区对巷道底鼓进行一定的治理才是根本之策。目前,治理底鼓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型,即:支护加固法、卸压法及联合支护法。
3.2.1支护加固法
支护加固法就是对巷道底板岩层支护或增强其强度,从而提高底板岩层的稳定性,减小底鼓
量。它包括底板锚杆、底板注浆及封闭式支架、混凝土反拱等形式。
寺河矿当前33022巷道底鼓治理,就是采用树脂端部锚固水泥浆全长锚固组合锚杆加固系统,对于地质条件困难地段,采用混凝土浇注底板。这样支护的工作原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将软弱底板岩层与其下部稳定岩层连接起来,抑制因软弱岩层扩容、膨胀引起的裂隙张开及新裂隙的产生,阻止软弱岩层向上鼓起。其次是把几个岩层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组合梁,起承受弯矩的作用。此组合梁的极限抗弯强度比各个单一岩层的抗弯强度的总和大。最后,通过加注水泥浆,浆液渗透到岩层裂隙之间,增加了破碎岩石之间的黏结力,在底板中形成一强度比加固以前大的整体结构。
3.2.2卸压法
卸压法与支护加固法控制软岩巷道底鼓的机理不同,它的实质是采用一些人为的措施改变巷道围岩的应力状态,使底板岩层处于应力降低区,从而保证底板岩层的稳定状态。它特别适用于控制高地应力的巷道底鼓。
目前出现的卸压法有切缝、打钻孔、爆破及掘巷卸压等形式。
3.2.3联合法
如果单独使用支护加固法或卸压法还没有取得满意的效果,则需要采用联合支护法,即把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联合支护法通常是两种方法的结合,如底板爆破注浆、切缝与锚杆、封闭式支架与爆破等。
在大采高动压影响区巷道底鼓的治理必须采用联合的治理方法,一方面利用卸压法降低围岩的应力集中系数,另一方面,采用支护加固法对巷道围岩进行支护和加固,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
4结语
(1)动压区巷道表面位移一般分为三个区段(加剧区,趋缓区和稳定区),当工作面推进超前300m后,巷道表面位移量才趋于稳定。
(2)受大采高动压影响,底板岩体鼓入巷道的机理为挤压流动性底鼓。首先,两帮在垂直应力作用下被破坏;其次,在水平应力作用下挤压底板岩体向巷道内流动。
(3)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巷道底鼓破坏形式及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理方法,但最终从根本上治理底鼓应采用支护加固和卸压相结合的方法,因此,应加强对巷道底鼓联合治理方法的研究力度。
(4)影响底鼓的主要因素有底板围岩性质、应力分布、巷道断面和工作面的开采强度等。(5)在满足通风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小联络横川的数量,加大横川之间的煤柱长度,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