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https://img.taocdn.com/s3/m/05f273f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5.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简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也是成语丰富的年代。
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表述方式,通常以四个字为单位,既有表达深刻哲理的,也有描述历史事件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成语典故。
一、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正在划船,船靠岸时,他将船锚扔进水中,随后船漂走了一段距离。
当他回过头来,发现自己的剑被留在了岸上,便以为船仍停在原地,直接向下划船,试图寻找剑。
这个故事寓意着人们对于过去的执着与固执。
同样,我们现在也常常会因为执着于过去的想法或方法,而无法适应变化和改变。
二、齐眉举案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典故中,齐国的相国鲍牛家贫,但他的妻子非常懂得节约,每次用饭都会节约食物。
一次,鲍牛受到了晋国使者的尊敬,使者不自觉地举起了案板,与鲍牛的眉毛正好齐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节约和勤俭是一种美德,而不是吝啬和吝啬。
三、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
典故中,有个人对兵法很有研究,却总是坐在桌前推演战略,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纸上谈兵是不够的。
四、三人成虎这个成语来自《淮南子·览冥训》。
典故中,有一个人告诉别人看到了一只老虎。
第一个人怀疑他的话,说“一个人能变成老虎?”第二个人表示同样的怀疑。
但当第三个人也说看到了老虎时,人们不再怀疑老虎的存在,相信了“三人成虎”的说法。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不要随意相信别人说的话,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五、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源自《庄子·逍遥游》。
典故中,有一个人南辕而车斥,以为他们走错了路,但实际上他车本来就是南辕北辙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有时会因为错误的方向而迷失自己,需要及时调整方向。
六、弄璋之喜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郑策一》。
典故中,郑国的使者将破旧的玉璋修整得像新的一样,称为“弄璋之喜”(弄璋:修整玉璋的意思)。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989edaa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5b.png)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08777fe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b.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曹刿论战成语故事——春秋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说:“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d60de6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6.png)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c2845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c.png)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462c5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1.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后来,晋国与楚国交战,重耳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情,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对人让步或回避,避免冲突。
2.一鸣惊人:楚庄王(或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问他为何如此,庄王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他果然整顿朝政,使国家强盛起来。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果然化险为夷。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回国后卧薪尝胆,最终复仇成功。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
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
后来,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两人从此和好。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748cde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11.png)
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5个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都有哪些经典成语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经典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1、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
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2、操刀伤锦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想让自己的一个小臣尹何,担任私有领地的邑大夫的官职。
因为郑子产是他晚年举荐而执政的,可能认为提拔尹何,子产不会反对。
郑子产主张“学而后入政”,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坏,才是用人稳妥的办法;如果“以政学者”,那就是拿“政”去开玩笑,这是对“政”的不负责任,这将给“政”造成危害。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子产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锦不使人学制“作比,阐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学而后作虽无可厚非,但干中求学,干也是学,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伤锦”合二为一、用来比喻才薄力单,难以预胜任。
3、楚幕有乌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伐郑,郑国得到其他诸侯国家的援救,迫使楚军连夜撤退。
楚军为了防止郑军及诸侯国援军的援救,军队于夜间悄悄撤走,却留下了空空的营幕作为掩护。
军幕空虚,所以乌鸦才栖止在上面,郑国人由此判断出楚军营内的虚实,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来用这个典故,常指败退或军事力量的空虚。
4、丁公凿井出自《吕氏春秋察传》: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
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讹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https://img.taocdn.com/s3/m/a14796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3.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15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成语作为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得以流传。
在本文中,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15个成语故事,以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
一、风雨同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国家内外交困,但凭借着民众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一起努力,最终度过了难关。
这个国家的国君感慨万分,描述了他与民众同舟共济的情景,从而形成了“风雨同舟”这个成语,用以表达困难时期人们同舟共济的意义。
二、推心置腹春秋时期,有两个国家长期相争,但国君之间的相处方式颇为特殊。
每次会晤,他们都不戴冠冕之服,将心事都摆在了桌上(即“置腹”),毫无保留地交流,以求达成共识。
这种坦诚相待的方式,形成了“推心置腹”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的坦诚相待。
三、断齑画粥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经济困难,国君只能靠描绘齑粥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尽管齑粥质朴简单,但国君的诚意和真情让人感动。
这个故事形成了“断齑画粥”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够执着追求和表达真情的意义。
四、蔓延寸草心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国君勉力抵抗,但由于战局不利,加之内政腐败,国家疆域逐渐萎缩。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百姓依然心怀自强,虽寸草命蔓延,但心中渴望保家卫国。
这个故事形成了“蔓延寸草心”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五、浪子回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国君有个浪子,沉迷于声色犬马之间,不思进取。
但后来,这个浪子洗心革面,回到了家乡,并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这个故事形成了“浪子回头”这个成语,用以表达人们能够有所觉悟,回头改正错误,重新奋发向前的意义。
六、蛟龙得水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只蛟龙长期居住在山中的溪流中,但由于干旱,溪流干涸,蛟龙垂死挣扎。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f56aa2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6d.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1.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643941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f.png)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富有故事性的成语,以下是其中的20个成语故事:1. 齐头并进:战国时期,齐国的两位将军田忌和孙膑联手作战,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最终成功击败敌人。
2. 杯弓蛇影: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单受到吴国使者的威胁,他以为杯中有蛇,结果错手打翻了酒杯,因此形成了这个成语表示多疑无谓。
3. 画蛇添足:战国时期,郑国的人在画蛇的图片上加上了蛇的脚,本来已经足够完整的事物被多余的添加弄得不当。
4.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鲁国的农夫发现兔子撞树而死,他误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5. 掩耳盗铃:战国时期,有个小偷盗窃了一口钟,他捂住耳朵以为没有人听到了钟声,从而以为自己不会被发现。
成语用来形容自欺欺人。
6.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有人坐船过河时,剑掉入水中,他却在岸边刻了个记号,认为剑在船上。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固守旧观念,不顾事物的变化。
7. 囊中羞涩: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无忌计划偷窃一样宝物,但事后才发现被偷的是自己带在身上的东西。
8. 三人成虎:战国时期,有人散布谣言称见到了三只老虎,结果成群的人们都相信了谣言。
9. 坐井观天:战国时期,楚国的庄子以井为天,以水为天空,表示个人眼界狭窄或者对世界认知的片面。
10. 狐假虎威:战国时期,一只狐狸借势虎威吓唬其他动物,显示权威的时候就表现出傲慢的色彩。
11. 守株待兔:战国时期,有个农夫发现兔子撞在树上而死,他以为兔子会自己上门,结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没有得到任何收获。
12. 金屋藏娇:战国时期,楚国的公子勾践被吴国俘虏,他被迫藏在一个金屋中,并通过隔铜砧与人交流。
这个成语表示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隐藏着心灵的苦闷。
13. 纸上谈兵:战国时期,有人只是在纸上谈论兵法,而没有实际的实践和经验。
14. 返璞归真:战国时期,管仲在晚年时放言自己要去返璞归真,并倡导实行简朴度日的生活方式。
15. 兔死狗烹:战国时期,兔子死了可以吃肉,而狗却被烹煮以供奉祭祀,用这个成语表示人与人的待遇不公。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16206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6.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是中国汉字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成语产生与流传的丰富时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的奥秘。
1. 杞人忧天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位名叫杞梓的人。
他生性多疑,经常以为天将要塌下来,人将要灭亡。
他的担心总是超越了现实,因此人们形容杞人忧天,来形容那些过度担心的人。
2. 断齑画粥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齐会的大夫,他刚刚被任命为齐国丞相。
一次,当他带了很多人来到自己贫困的父亲家时,父亲的妻子刚好在厨房准备饭菜。
齐会见到粥的时候,他大声地说:“快停下来!用那点齑唤人,简直是画粥!”这个成语指的就是做菜时,把菜名与齑(即粗大的豆粉)混淆起来,夸大其词。
3. 拔苗助长战国时期,齐国有个非常聪明的农夫,他在田地里种植稻子。
一天,他发现有一些稻苗长得很慢,他急于想要让稻苗尽快长高,于是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所有的稻苗都拔了起来,希望它们会更快地长高。
然而,这种做法恰恰破坏了稻苗的生长环境,最终导致了它们的死亡。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急于求成,不顾后果地行事。
4. 草木皆兵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断,人们过度戒备。
据说有一个人,他走进一片树林里,看到树木的影子,竟然以为是敌人的军队,拔剑相向。
这个故事形成了成语“草木皆兵”,用来形容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过度疑虑和恐惧。
5. 鹏程万里周朝末年,齐国有个名叫鹏,他是一个灵巧的建筑师。
他向国王建议修建高大的楼房,以便人们可以看到远方的风景。
国王采纳了他的建议,鹏为国王打造了一座高楼,成为齐国的地标。
从此以后,人们用“鹏程万里”来形容一个人的前途光明,前途无量。
6. 唇亡齿寒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相邻。
燕国经常遭受齐国的侵略和掠夺。
有一次,燕国的国王得到消息,说齐国即将袭击。
他非常害怕,决定发动一场攻击,试图消灭齐国,以保护自己的国家。
然而,他没有收集足够的情报,决策过于急躁,因此失败了。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80a7a5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b.png)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暗箭伤人春秋时,郑国的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
(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
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那年夏天,五月里,郑庄公在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
一位老将军颍[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将军公孙子都,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
颍叔考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向来瞧不起人,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
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
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间,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
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叔考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
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来,便抽出箭来对准颍叔考就是一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叔考是被许国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
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亡到了卫国。
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24bc4c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3b.png)
春秋战国有关成语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
这些成语典故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智慧。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成语典故。
一、李代桃僵(lǐ dài táo jiāng)“李代桃僵”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鲁国的故事。
相传,鲁国有一个李姓大夫,他与一个叫桃姜的妇人私通,被人发现后,为了躲避责罚,他决定让自己的儿子被桃姜养育。
后来,他儿子成为一个勇敢有为的人,导致鲁国得以安定,因此人们形容李姓大夫以李姓替代桃姜,从而形成了“李代桃僵”的成语。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人替代另一个人的意思,同时也寓意着勇敢正直的人可以在困境中逢凶化吉。
二、囫囵吞枣(hú lúntūn zǎo)“囫囵吞枣”的典故出自《列子·天瑞》篇。
故事是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叫列御寇的人,他曾在深山里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向他讲述了天瑞的预言,告诉他在天瑞发生后,一定要囫囵吞枣,才能获得好运。
于是,列御寇回到家乡后,果然遇到了天瑞,他照老人的嘱咐,将很多枣子整个地吞下去。
结果,他获得了齐国的官职和财富。
这个成语意味着不假思索地接受,毫不分析地去行动,也可用于形容迅速解决问题或接受信息的能力。
三、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画蛇添足”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相传,楚国有一位画师,他的画技非常出色,画蛇尤其厉害。
一天,他接到一个人的委托,要求他画一幅蛇的画。
画师本来就擅长画蛇,但他想要在画中增加一些独特的东西,于是他在蛇的身上画了一双脚。
然而,这使得原本完美的画作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成语意味着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多此一举,或者在完美的事物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东西。
四、吴牛喘月(wú niú chuǎn yuè)“吴牛喘月”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34f8524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3.png)
春秋战国时的成语典故
1.郑人买履
这个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2.刻舟求剑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4.悬梁刺股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5.狡兔三窟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https://img.taocdn.com/s3/m/c56b1ac1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9.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成语是我国历史文明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则,欢迎大家阅读!1、完璧归赵--战国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c9e91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4.png)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们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传达着智慧和道理。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也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女性。
据说,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曾经三次搬家,以求能为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母爱是无私的。
成语故事二,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著名政治家,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据说,他们曾经一起耕田,互相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他们一起辅佐吴国君主,使吴国强大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
成语故事三,齐桓公与管仲。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管仲是他的大臣。
管仲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伟业。
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友谊,但也有过矛盾和分歧。
最终,他们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取得了共同的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和大臣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成语故事四,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在教育孟子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培养孟子的品德和修养。
她常常用故事和成语来教育孟子,使他懂得孝顺、诚实、宽容和礼貌。
孟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对他日后的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成语故事五,韩非子与李斯。
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曾经是同窗好友。
但后来,他们因为思想和立场的分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甚至成为了政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是需要真诚和理解的,而不是只看表面的利益。
通过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这些成语故事不仅传承了古代智慧和文化,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https://img.taocdn.com/s3/m/a6ce7c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67.png)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朝代,诞生了很多成语故事。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精选整理的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
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然后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
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纸上谈兵【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然后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负荆请罪【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
然后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4379ef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9d.png)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掌握成语,既可以丰富汉语词汇,提高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汉语的表达能力,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唇亡齿寒春秋战国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
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
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
”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
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
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
”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乐极生悲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
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b7f970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9.png)
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经典成语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退避三舍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大义灭亲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
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
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
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
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
原来,这是石的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
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协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
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
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
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
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协助训
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
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
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
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
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
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
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
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
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
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
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
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
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
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
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
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
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
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
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
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
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
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
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
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