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概论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 :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 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组织切片观察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不同植物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游戏:设计植物体结构层次知识竞赛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 PPT: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PPT课件,展示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图片、动画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改进措施与建议:
1.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植物的生长变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使学生能够形成以下核心素养:
1.建立生命观念: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命观念。
2.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探索植物体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理学考点答案

生理学考点答案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简述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3.机体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生理意义及其常见例子。

(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如:体温调节、血糖浓度调节、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稳定)意义: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调节方式。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如:排尿反射、血凝反射、分娩等)。

意义: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名词解释: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膜外带负电,膜内带正电。

极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保持的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状态,并使得两者的电位差稳定于静息电位时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去极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值比极化状态时减小的变化超极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值比极化状态时增大的变化复极化——细胞膜先发生去(或超)极化后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的过程2.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特点及各自转运的典型物质。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自由扩散。

特点: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取决于物质的脂溶性和分子大小)典型物质:水、CO2、NH3、O2(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特点:(1)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2)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在静息状态下,大多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受到某种刺激时才引起闸门开放。

生理学-感觉功能

生理学-感觉功能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 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⑴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
瞳孔近反射: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意义:
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 转移到感受器电位以及神经冲动的可变参数 之中的过程。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 逐渐降低的现象。
即感觉阈渐升、反应渐降,主观感觉也可 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第2节 一般感觉
• • • • • 即浅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即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引起的触、压觉 由温度刺激引起的冷觉和热觉 以及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
实际上 , 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 , 使物像仍落在视网 膜上,看清近物。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远视眼: 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过弱。故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后 方,•以致视远物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发出至眼的辐射 光线,眼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 膜上而看清近物。因此,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 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2.3-1【生物笔记】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被动运输

2.3-1【生物笔记】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被动运输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3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1. 被动运输知识点1. 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渗透作用(1)扩散作用: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称为扩散作用。

扩散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2)半透膜: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能否透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物质分子直径的大小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拓展】常见的半透膜玻璃纸(赛璐玢)、鸡蛋膜鸡的嗉囊、鱼鰾、蚕豆种皮、青蛙皮、动物膀胱、肠衣、蛋白质胶膜、火棉胶膜以及其他一些可从生物体上剥离的薄膜类物质均为半透膜。

半透膜种类不同,则其孔隙直径大小不同。

如葡萄糖分子在有的半透膜中能通过,在有的半透膜中不能通过。

(3)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区别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要有半透膜,扩散作用则不一定需要;渗透作用仅指溶剂分子的扩散,扩散作用适用于各种物质的扩散。

(4)渗透现象示意图①渗透作用的对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

②渗透作用的方向: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③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一层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关于渗透作用膜两侧的浓度差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实质是指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差。

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小,故水可通过半透膜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5)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人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于由蔗糖溶液进人清水中的水分子,导致蔗糖溶液的液面升高。

2.水进出动物细胞分析(以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为例)(1)水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

(2)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①细胞质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一个生理学上的概念,具有生物活性,即使是小分子,只要不是细胞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

生理学考试试题

生理学考试试题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D.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答案]D2.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是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和结构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答案]A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C.研究某个系统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答案]B4.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E.讨论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答案]E5.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发热B.水肿C.缺氧D.心力衰竭E.代谢性酸中毒[答案]D6.病因学的研究是属于A.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B.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内容C.病理生理学各论的内容D.疾病的特殊规律E.研究生物因素如何致病[答案]A7.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A.病人B.病人和动物C.疾病D.动物实验E.发病条件[答案]DB型题A.各个疾病中出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B.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C.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D.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机制1.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研究的是3.疾病概论主要研究的是[答案]1D 2B 3CC 型题A.呼吸功能衰竭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基本病理过程包括2.系统病理生理学包括[答案]1B 2Ax 型题1.病理生理学主要从什么方面来揭示疾病的本质A功能方面B形态方面C代谢方面D细胞结构方面E超微结构方面[答案]AC2.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A.临床观察B.动物实验C.流行病学调查D.病变器官形态学变化的研究E.尸体解剖[答案]A B C二、填空题1.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3节2课时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3节2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2章第3节二[基础达标]题组一试管动物技术及体外受精1.(2023·河北张家口期中)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叙述,正确的是()A.给实验动物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产生更多的精子B.采集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受精C.获能的精子和成熟的卵子要在适当的培养液中完成受精D.卵母细胞与精子受精前均已完成减数分裂Ⅱ【答案】C【解析】给实验动物注射促性腺激素,目的是使其产生更多的卵细胞,A错误;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一般培养到成熟后才与精子共同培养完成受精,B错误;体外受精是指获能的精子和成熟的卵子在相应受精溶液或获能液中受精,C正确;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和卵子结合过程中完成的,D错误。

2.(2023·吉林名校期末)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培育克隆猴的基本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待重组细胞发育至原肠胚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B.对A猴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C.试管猴和克隆猴都需要将猴卵母细胞培养至减数分裂Ⅱ中期D.克隆猴的成功培育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答案】A【解析】胚胎移植的时间为桑葚胚或囊胚时期,A错误;用促性腺激素对A猴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B正确;不管试管猴(体外受精)还是克隆猴(核移植技术),都要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期)才可使用,C正确;克隆猴培育成功说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即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题组二胚胎移植3.下列关于胚胎工程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胚胎工程技术包括胚胎移植、胚胎分割、体外受精等技术B.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属于克隆过程C.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叫“受体”D.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答案】B【解析】胚胎工程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技术,A正确;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属于有性生殖过程,而克隆是无性生殖,B错误;胚胎移植过程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C正确;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D正确。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第二节 生命与健康
一、生命
生命定义: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 式,由物质、信息、能量3种基 本要素组成的综合运动,具有自 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内外环境 选择性适应的属性。
生命从何时开始? 社会学家认为从分娩并得到社会 承认后开始 生命神圣论者认为从受精卵开始
生命的基本表现(P7):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既 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生长发育 生殖遗传与变异 反应性: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精力充沛;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意承担责任;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牙齿清洁,无龋齿;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第三节 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水平
2.特点:强度弱,范围小,灵敏度低,仅局 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内。 举例: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四、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作用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 控制 指 令 受控
部分
部分
机能 活动
特点:对受控部分活动无法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中 极少见,仅在反馈机制受抑时出现。
(二)反馈控制系统
特点: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双向信息联系。 受控部分影响控制部分,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 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 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研 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
2.生理学研究方法——实验
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在体、离体实验) 慢性实验
人体实验
人群资料调查 特殊研究
历史上第一部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 ——心与血的运动(哈维,英)
他估計心脏搏动72次/ min,每次 搏动泵血量约兩盎司,每h有540 磅血液從心脏泵入动脉。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  疾病概论

第二章疾病概论一,名解1,disease(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和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的过程。

是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包括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

2,health(健康)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即: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3,sub-health(亚健康)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4,etiology (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5,cause(病因)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6,condition(条件)是指能促进或缓解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7,pathogenesis(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8,molecular biology(分子病)由于遗传物质或基因(包括DNA和RNA)的变异引起的一类以蛋白质异常为特征疾病。

9,brain death(脑死亡)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0,precipitating factors(诱因)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11,risk factors(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有可能是原因或条件。

12,病因的先天性因素能够损伤胎儿发育的各种有害因素。

13,不完全康复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

二,单项选择题1,关于疾病原因的概念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E)A.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B.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C.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D.引起疾病发生的体内外因素E.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2,下列哪一项不是脑死亡的诊断标准(B)A. 呼吸不可逆停止B.心跳不可逆停止C. 脑电图零电位D. 脑血流停止3,疾病的概念是指(C)A.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B.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出现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的异常生命活动E.生命活动中出现的表现形式,体内各种功能活动进行性下降的过程4,从病因侵入机体到最初症状出现的一段时间是指:( A )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转归期5,死亡的是指:(E)A.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止B.细胞死亡C.意识永久消失D.脑电波零电位E.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6,健康是指:(E)A.没有疾病和病痛B.体格健全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D.社会适应力强E.强壮的体魄、精神和社会上的良好的状态7,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B)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C.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D.某些条件也可以叫诱因E.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8,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些叙述是错误的(E)A.贯穿疾病的始终B.相互联系,相互斗争C.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D.同时出现,不断变化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9,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C)A.疾病的数量与强度B.存在的诱因C.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D.机体的抵抗力E.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10,不完全康复时(C)A.致病因素已完全消失B.功能、代谢和结构的障碍完全消失C.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D.机体的自稳态完全恢复正常E.劳动力完全恢复正常三,填空题1,常见的病因有生物性因素、理化因素、遗传性因素、营养性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先天因素、免疫因素;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性因素。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完整版

病理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一) 主要任务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基础医学学科。

◆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地位桥梁学科正常人体患病人体疾病诊治形态结构解剖、组织病理解剖学功能代谢生理、生化病理生理学临床各科(三)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1. 疾病概论:又称病理生理学总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2. 基本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又称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称病理生理学各论主要讲述体内重要系统的不同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机制。

风湿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如何学好病理生理学★概念要清楚第二节主要研究方法1. 动物实验◆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的自发性疾病临床观察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观察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第二章疾病概论◆病因学◆发病学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health)的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疾病(disease)的概念:疾病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symptom):是指疾病所引起的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sign):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第二节病因学(et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及其作用的规律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一) 致病因素的概念:能够引起某一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二) 病因的分类1. 生物性因素:指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和蔓延的能力毒力(toxicity):是指致病因素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的能力2.理化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机械力、温度、气压、电流、电离辐射、噪声等★化学性因素:无机及有机物、动植物毒性物质3.营养性因素指各类必需或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5.低动力型休克
又称低排高阻型休克。具有心排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增高、脉压明显缩小等特点。临床上表现为皮肤 苍白、四肢湿冷等
6.高动力型休克
又称高排低阻型休克。指病原体或其毒素侵入机体后,引起高代谢和高动力循环状态,即出现发热、 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脉压增大等特点
7.自身输血
休克早期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肝脾等储血器官收缩,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回心血量。有利于动脉 血压的维持,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6.钙反常(calcium paradox) 用无钙液灌流组织器官后再用正常含钙液灌流,可造成细胞和器官的代谢和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更加 严重,这种现象称为钙反常。
7.pH值反常(pH paradox) 缺血后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称为pH反常
8.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指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
3. 受体上调:持续高浓度的配体与受体结合,除引起自身受体下调外,可引起其他受体明显增多
4. 受体增敏: 受体对配体刺激的反应增强
5.受体减敏:受体对配体刺激的反应减弱
6.GPCR:G蛋白耦联受体。又称七次跨膜受体,是指激活后作用于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引发一系 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应,从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
4.内生致热原(EP) 指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5.热限(febrile ceilin)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幅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
6.热惊厥 是指幼儿高热时易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称为高热惊厥,多在高热24h内出现
7. 炎症(in ammation)
3.心肌顿抑:指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灌注后,心肌舒缩功能要经过较⻓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称为 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称为心肌顿抑

生理学:第二章 3节细胞的电活动

生理学:第二章 3节细胞的电活动

影响RP水平的因素
1)跨膜K+浓差: Ek [K+ ]o ↑→RP↓
2)膜对K+ 和Na+的通透性:
K+通透性↑→RP↑ Na+ 通透性↑,则静息电位↓ 3)钠泵活动水ion potential)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 概念: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 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 A:电—化学驱动力:某种离子在膜两侧的 电位差和浓度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
• B:平衡电位:当电化学驱动力为零,离子 净扩散为零时的跨膜电位差为该离子的平 衡电位。
平衡电位可由Nernst 公式计算
EK= RT/ZF• ln [K+]o / [K+]i
EK = 60 log
[K+]o [K+]i
兴奋的共有标志: 动作电位
0mV
AP
stimulator
神经纤维
-70~- 55mV:膜电位逐步去极化 达到阈电位水平
-55~+30mV:动作电位快速去极相 +30 峰电位
+30~- 55mV:动作电位快速复极相
-55~- 70mV:负后电位
后电位
(后去极化)
负值大于-70 mV : 正后电位 (后超级化)
= -95mV
Em-Ek: K+离子流动的驱动力
1944年 Hodgkin 在枪乌贼神经纤维上实测值为-77mV.
RP实测值略<计算值 why?
静息状态下,存在处于开放状态的非门控钾通道: 神经纤维的钾漏通道,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
对K+通透性 >> Na+的通透性
-90 mV

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

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

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20分钟,重点掌握)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病理生理学(pathoph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需要用正常人的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有关知识去分析、认识疾病。

病理生理学又同临床关系密切,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四、病理生理学的内容1.病理生理学总论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

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病理过程又称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如发热、缺氧、酸碱平衡紊乱等。

3.病理生理学各论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主要论述体内几个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

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教案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0分钟,了解)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

是病理生理学的最主要研究方法。

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探讨疾病时机能和代谢变化,并可实验性治疗。

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用于临床,只有与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

2.临床观察应在不损伤病人的前提下,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和一些必要的临床实验研究,有时需要对病人长期随访来探讨疾病动态发展的规律。

3.疾病的流和病学调查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群体流体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概述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

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

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

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病因、发病机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

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学时:4学时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病因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病因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病因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病因的致病特性。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病因素蔓延的常见途径。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康复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学时:3学时一、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以及与电解质的调节。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第九版课件0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第九版课件02 第二章 疾病概论
腺垂体促甲状腺素的过度分泌将引起甲状腺实质细胞大量增生,甲状腺肿,T3、T4分 泌过多,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
病理生理学 (第9版)
(二)损伤与抗损伤并存
1.因素
机体常见的损伤与抗损伤机制
病理生理学 (第9版)
2.作用
损伤作用:特殊部位炎症或严重的超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如脑炎可压迫生 命中枢、声带炎症阻塞喉部导致窒息、严重心肌炎影响心脏功能
务与照顾,使病人在较为安详、平静中死亡
病理生理学 (第9版)
(五)美国老年病学会制订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减轻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 采取病人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尊严 避免不适当、有创的治疗 在病人还能交流时,提供家属相聚时间 给予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 将经济负担减少到最小程度 医疗费用要告知 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病理生理学 (第9版)
二、健康和亚健康
健康(health)指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state of complete well-being) 亚健康(sub-health)指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躯体性亚健康状态: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等 心理性亚健康状态: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 社会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
第三节
发病学
病理生理学 (第9版)
一、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内稳态失衡(homeostatic deregulation) 损伤与抗损伤并存 (damage and anti-damage concomitance) 因果交替 (causal alternation) 局部与整体关联(organ and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生理学全部教案文档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的分界处,能够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呼吸节律的形成与呼吸中 枢的放电节律有关。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运动可以受到多种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
特殊状态下的呼吸调节
在特殊状态下,如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等情况下,呼吸运动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 适应机体的需要。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01
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
02
细胞在受到刺激时,膜电位发生迅速、可逆、可传播的波动性
变化。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03
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的活动有关,这些活动导致膜
两侧离子浓度和电荷分布的改变。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肌细胞结构
肌细胞包括肌原纤维和肌质网等 结构,其中肌原纤维是肌细胞收
04
循环系统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动周期是指心脏完成一次收缩和舒张所需的时间,心率则是指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通过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再通过舒张将血液吸回心脏,完 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等 。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咀嚼和吞咽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混 合,形成食团后吞咽入胃。
胃内消化
胃的结构
胃是一个囊状器官,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 幽门等部分。
胃液的作用
胃液中含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和黏液等成分, 能进一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胃的运动
胃通过蠕动和搅拌运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逐步排入小肠。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能够诱导细胞膜大量Na+离子通道开放的电位称为阈电位,只有刺激诱导Na+ 内流使细胞膜内电位到达阈电位,才能够诱导动作电位形成,使得神经纤维刺激部位兴奋。

动作电位形成后,神经纤维刺激部位需要及时恢复为静息电位,以便及时感知后续刺激。

此时,细胞膜上的Na+离子通道关闭。

由于此时细胞膜内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细胞膜上的K+离子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从而使细胞膜内电位快速下降,由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重新恢复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在恢复为静息电位后,神经纤维刺激部位需要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大量内流的Na+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运输到细胞外,将由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大量外流的K+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运输到细胞内,从而恢复原有的细胞内外Na+和K+离子浓度分布,以便在之后刺激时能够继续形成动作电位。

2 分钟小结总结本节课程内容,回答课程开始的问题。

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起跑线。

运动员从听到发令枪响到做出起跑反应。

在这一过程中,兴奋在感受器如何产生的呢? 兴奋时声音传播至内耳,引发分布于内耳内液体振动进而引发听神经末梢兴奋产生的。

起跑这一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

那么,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发令枪响后0.1s 内起跑为抢跑,这一规定的生物学依据又是什么?从内耳的听神经末梢兴奋至兴奋传导至腿部肌肉执行起跑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应在0.1s 左右。

因此,如果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后0.1s 内起跑,应是在发令枪响前抢跑。

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1. 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

2. 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上任意一点兴奋可双向传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脉冲式发放:给予连续刺激后,产生的多个动作 电位彼此分离,不会融合起来。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条件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离子浓度差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电位差
① RP条件下Na+受到很强 的内向驱动力。
② AP的锋值处,K+受到很 强的外向驱动力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2.机制:去极化—上升支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 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Nernst 公式 E k= 60 Log [K+ ]o/[K+ ]i (mV)
Q:RP的形成机制:
RP: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形成基本条件 ⑴ 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 ⑵ 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⑶ 钠-钾泵活动的生电作用 2.形成机制 ⑴ 离子驱散的动力 :膜两侧浓度差 ⑵ 离子扩散的阻力 :膜两侧电位差 ⑶ 当驱动力=阻力 :RP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静状 态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的变 化,这种电的变化是伴随着细胞生命 活动出现的,称之为生物电。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
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与RP相关的概念:
极化: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 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 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 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 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 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 的期间。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 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 制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迅速内流,超射达Na+平衡电位 快Na+通道失活、 K+通透性增加 K+外流、复极化至静息电位水平 Na+ - K+泵活动、恢复离子分布
超射
上升支 下降支
后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触发
超射
阈电位: 使快钠通道大量激
活,形成膜的去极化 和Na+通道开放之间 的再生性循环的临界 跨膜电位水平。
阈强度(阈值):
K+
Na+
Cl-
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最高 静息膜电位值≈K+的平衡电位
2.机制
膜两侧存在K+的浓度差 膜对K+有通透性
膜对有机负离子不通透
浓度差的驱动,K+ 外流
膜外正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引起细胞兴奋 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
(四)兴奋性及其变化
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息状 态转入活动状态,称为兴奋。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 特性,称为兴奋性。
阈值可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阈值∝1/兴奋性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兴化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 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 奋的期间。
缝隙连接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超常期
>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
低常期
<正常 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五)动作电位的传播
1.AP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无髓神经纤维的AP传播—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有髓神经纤维的AP传播——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
2. AP在细胞之间的传播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 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பைடு நூலகம்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离子泵活动
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内向电流 外向电流
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膜电导(Gx 膜电阻的倒数) 欧姆定律 Gx=Ix/Em-Ex
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静息态 激活态 失活态
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
阈刺激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Na+内流、膜去极化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Na+内流
正电位增加到足以对抗由 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

膜电位达平衡 Na+平衡电位 (+50-+70mV)
复极化—下降支: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减小 ,对K+的通透性逐渐增大, K+外流
Na+泵活动
3.AP产生的离子基础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位的波形
超射
(1)静息相 -70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 变为正的数值。
(3)复极相(下降 支): +50 -70 mv
锋电位:短促而
尖锐的脉冲样电
超射
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
在完全恢复到静 息电位之前所经 历的微小而缓慢 的电位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