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合集下载

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

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作者:杨连生姜林陆凯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7期摘要:大学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精神家园。

大学本身也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具有育人功能,该系统主要由学科文化、制度文化、场域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子系统构成。

学科文化和制度文化分别通过外显的知识传递功能和规范保障功能,实现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目的;场域文化和行为文化皆以隐性的展示功能和内化功能,实现环境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文化;生态系统;育人功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大学是通过文化培养人才的,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大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生态,在具有自身特殊性质的同时又具备文化生态的一般功能,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就文化本身来说,实质上是一种“有而无在”,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实实在在地引导和制约意识和行为。

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和表现形式,文化这种“有而无在”在大学中主要体现为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因而唯有将大学这一文化生态系统作为载体,使文化这种“有而无在”通过知识传递发挥效力,从而实现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换言之,文化育人作为素质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模式,其实质是在知识教育中,通过文化价值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介入,发挥促进人才发展的良好内在驱动作用,并与培养对象共同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的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从而达到“文而化之”的目的。

[1]大学文化生态系统—育人的载体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大学文化育人的载体—“大学文化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

目前,我国关于文化生态方面的权威论著不多,各领域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也不相同。

但基本可以形成的共识是: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特定的情况和传统所规定,一系列的文化特质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个文化要素系统。

该有机系统的诸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关联和作用呈现出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同时,还伴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和价值观念。

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其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意义、现状及其发展策略,以期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阐述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念,明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定位和任务要求。

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揭示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将回顾和总结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改进和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将提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发展方向。

强调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生态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核心理论。

环境科学则通过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教育学则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实践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意蕴及价值
人与 自然 、 与 人 、 与 社 会 和谐 共 生 、 人 人 良性 循 环 、 面 发 展 、 续 繁荣 为 基 本 宗 旨 的文 化伦 理形 态 。” 是 指 人 类 实 践 生 态 文 全 持 【更 明的 具 体方 式 与 实 现 生 态 文 明 的具 体 应 用 。
任 何一 种 文 化 的 形成 、 展 与传 承 , 要 以某 种 社会 组 织 为 载 体 , 过 具 体 的 社 会 组 织 进 行 有 关 知 识 与理 念 的创 造 、 践 发 都 通 实 与 传播 。大 学 校 园就 是 生 态 文 化优 良的载 体 , 是 生 态 文 化重 要 的 发 源 地 , 创 造 与 实践 生 态 知 识 , 承 与 传 播 生 态 观 念 , 也 是 传 倡
O9 B44 。 Y 2)
[ 者 简 介] 刘 月 岭 ( 9 3 , , 西 理 工 大 学 文法 学 院 讲 师 , 要从 事 伦 理 学 与 道德 教 育 研 究 ; 立 敬 ( 9 3 , 作 1 7 ~) 男 江 主 武 1 7 一) 女 , 士 , 西 理 工 大 学文 法 学 院讲 师 , 要从 事 伦 理 学 与 思想 政 治 教 育研 究 。 硕 江 主
第 2 2卷
第 4期
长 春 工 业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Cha g hu n v r iy o c no 0 y( 0 i lS inc s Ed o ) o r a o n c n U ie st fTe h l g S ca ce e hi n
环 境 的 和谐 关 系 , 是 也 注重 生 态 文 明 理念 在 人 际 和 谐 中 的 广 泛 应 用 。 以生 态科 技 发 展 、 态 人 文 进 步 为 特 色 , 学 校 园 生 而 生 大 态 文化 成 为 建基 于其 它 文 化 之 上 的新 型 文 化 。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及实施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及实施

书名:高校生态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路径探索作者:章旭ISBN:9787122400772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定价:71元调了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高校应该将文化育人作为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主题演讲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该书对于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理解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基于上述对于书籍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杜绝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做法,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需要为中心,认真细致地规划。

高校生态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首先是人文主义,即在构建高校校园的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于现实,以生态学思想为导向,扬长避短,以求在高校校园中构建出更好的生态人文文化。

其次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新时期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是建设高品质生态文明的必要因素,高校应积极运用科技,将科技融入教学过程、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使教师和学生意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进而转变人们对科技的认知和观念。

三是营造多元、动态的良好高校校园文化,以形成一个和谐、亲切的形象,使之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同。

高校生态文化建设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制定教育目标和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还要建立一条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

一是教育的新媒介方式。

新媒介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利用新媒介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符合和谐共进的生态文化理念,也是推进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是思想育人途径。

思想育人的目的在于帮助高校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实现自我发展,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使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

因此,必须建立思想帮助平台,完善思想咨询功能,使更多同学能够使用并进行解惑。

校园环境育人总结

校园环境育人总结

校园环境育人总结在过去的学期中,我们深入理解了校园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对校园环境育人的总结。

一、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宁静和舒适,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运动和休闲空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例如,绿树成荫的校园小道、宽敞的运动场和设施齐全的体育馆,都为学生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场所。

二、校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学校的建筑风格、雕塑、壁画等环境元素,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气息的环境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观的影响清洁整齐的校园环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公共空间,维护公共秩序。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例如爱护公物、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等。

四、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

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例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在美丽的校园中茁壮成长。

浅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可持续发展

浅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可持续发展

来促 进各个生态因子的 良性 互动 、 和谐共 生 , 一个 良好 建立

建 设 校 园 生 态 文 化 与 大 学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关 系
校 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大学可持续发展两者关系密切 、 相 辅 相成 , 可以说 , 建设好校 园生态 文化是 当今大学 面临 的一
个 迫切 的现 实问题 。 ( ) 一 建设校园生态文化是大学 实现可持续 发展 的必然
目标的需要 。第三 , 校园生态 文化建设 是实 现大学 生全面 、 自由发展的重要 途径 之一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 , 具有 良好 的育人功能 , 即能够将正确 的世界 观 、 生观和 价值观 内隐 人 于具体的 、 闻乐见 的校 园文化 活动中 , 而能 够培养 出具 喜 从 有正确世界观 、 价值观 、 人生 观 以及创 造能 力的人 才。在校 园生态文化的创建过程中 , 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校园生态文 化建设还有助于大学生智力 发展 , 有助 于大学生 人格完 善。
关键词 : 园文化 ; 态文化 ; 校 生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4 G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8— 6 1 2 1 )6—03 0 10 4 8 ( 0 1 0 12— 2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 近 1 的跨 越式 发展 , 0年 实现 了规模 和数量的快速增长 , 足 了学 校规模迅 速扩展 的需要 , 满 但在 谋求快速发展 同时也走上了一条反生态之路。可以说 , 园 校 生态文化伴随着高校 的发展和整个 文化生 态系统 的变迁 而 出现 了一定程度 的失衡现象与不 良倾 向, 而作 为高校现代 办 学 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校急 须构建 良好 的校 园生态 文化 , 以 适应 自身 的快速发 展 、 可持 续发展 。可 见 , 求高 校校 园生 探 态文 化建设 与大学 可持续发展关 系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

浅析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浅析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

浅析校园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指在校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学习氛围、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对提高学校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校园活动作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能够有效地促进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校园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园,学校文化是学生感受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

校园活动可以为校园文化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校的艺术氛围,增加校园的人文魅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展览、讲座等,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增加校园的文化厚度,提升校园的人文气息。

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建立和发展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推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可以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各种宣扬优秀德育故事、校园英雄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情感投入,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信念和追求,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校园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地方,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通过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智力、道德、美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体育竞赛可以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和意志品质,文艺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科技创新比赛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校园活动,学生可以在全面的发展中得到实践锻炼和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能力需求。

校园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校园活动中,学生需要配合集体完成任务,共同完成组织各项活动所需的准备工作,克服困难,努力追求成功。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与表达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与表达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与表达高校校园景观是高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与表达,旨在借助校园景观的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首先要注重表达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和理念,校园景观应该能够体现这些特色和理念。

一所注重人文精神的高校,可以在校园内布置一些人文雕塑或书法石碑等,以弘扬人文精神;一所强调创新创业的高校,可以搭建一些创新实验室或者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通过校园景观的表达,让学生在整个校园中感受到高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主体意识。

高校是学生的主要成长环境,他们应该成为校园景观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体。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景观设计和建设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设计的过程和结果。

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景观的维护与管理,让他们有机会体验管理的过程和责任。

通过学生的参与与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的建设将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还应该注重创造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

高校中的学生在校园内长时间的学习和生活,校园景观的建设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校园中应该有充足的绿化植被和整洁的环境,以提供学生良好的休闲和交流的场所;校园中应该有多样的活动空间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

通过创造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的建设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高校校园景观育人环境建设与表达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高校从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进行思考和规划。

高校应该经常对校园景观进行评估和改进,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

通过校园景观育人环境的建设和表达,高校将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目前,广西正大力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对于广西高校而言,要实现“美丽广西”的美好家园之梦,助推“清洁乡村”活动,就必须建设好高校生态环境。

高校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为目标,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以切实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为此,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校外资源,从观念、校园环境、教学、管理、行为等方面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美丽大学校园。

第一,树立生态观念。

生态文明观念是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具先导性、首要性的因素。

观念不到位,将会影响和制约生态文化建设。

因此,树立生态观念是构建生态文化的前提。

应引导大学生增强“地球家园意识”和环境意识,唤醒他们的生态伦理良知,培养他们健全发展的自然性,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世界观;使他们学会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增强他们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义务感,强化培育生态文明道德观。

应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促进生态意识的觉醒,增加相应的生态法律知识和科学知识,树立包括环境法制观念、环境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在内的环境法律意识,养成环境自律精神,从而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分内之事,从自在参与变成自觉参与,从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创造。

第二,建设校园生态环境。

校园是无声的育人载体,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格调高雅、富于人文气息的校园生态环境,对于增加师生审美情趣、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陶冶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方面,高校应设计美观大方的校园建筑,建设完备合用的校园设施,建造绿色的校园景观,实现学校规划、校舍布局、场馆建设、道路布置、校园绿化等方面的整体和谐,实现设施设备的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展现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精神。

另一方面,应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的建构,重视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由此形成的校风、学风,规范师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建立开放、融合、交流的校园生态环境,让师生员工保持较高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生态校园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

生态校园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

生态校园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作者:匡长用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1期[摘要] 生态校园的教育功能与社会效益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生态校园是学校整体形象和社会美誉的“宣讲使”;生态校园是学生美学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加油站”;生态校园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引燃剂”;生态校园是学生环保行为和生态意识的“催化器”;生态校园是引领社会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示范器”。

[关键词] 生态校园;教育功能;社会效益[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196-02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创设教育情境,以期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而助推社会发展。

生态校园建设是新时期达成这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一、生态校园是学校整体形象和社会美誉的“宣讲使”校园环境能给人最直观的第一印象,校园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整体设计兼顾学校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传承,折射出学校的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观察学校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整体规划布局,就能够大致看出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历史脉络,研究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人文追求。

这样校园景观和空间让社会获得认同感,使师生获得归属感,促使学校的形象在历史与现实中得到升华。

比如,白鹿洞书院是江西师范大学源起符号和文脉源头,青山湖校区标志性大楼指挥塔楼前一对可爱的白鹿雕塑,该校瑶湖新校区宾馆名白鹿会馆,会馆之前鹅湖湾的草坪上养着一对鹿,代表一种历史传承符号。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响应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创建文明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

2016年4月,为稳步推进生态校园建设,打造生态文化标识和生态文化品牌,发布了《关于开展校园道路、建筑物、景观等名称征集活动的通知》,面向校内外公开“征名招募”,为该校道路、建筑物和景观起名。

征名活动涉及校内6条道路、24个建筑物和11个景观。

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浅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摘要: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现育人的功能。

要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文化的育人功能,就必须切实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

本文主要围绕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次来展开探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园;生态文化;育人功能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学校师生在校园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学习积累的结果。

能直接反映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它是新型的校园文化。

根据生态文化与校园这个特定生态环境的关系,可以将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分为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三个方面来理解。

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

从而使“大学精神、人文环境、管理制度”成为高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

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生态文化,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完善物质文化建设,突出正确的育人效应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

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日本学者岸根卓朗提出:“文明大学校园应以物和新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为内容。

”合理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是静态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身处生态校园

身处生态校园

身处生态校园标题:身处生态校园引言概述:生态校园是指以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为宗旨,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身处生态校园,不仅可以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观,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出行、健康饮食和社区互动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身处生态校园的好处。

一、环境保护1.1 学校建设绿色植被,增加氧气释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1.2 垃圾分类、废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完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1.3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行动。

二、资源节约2.1 推广节能灯具、太阳能热水器等绿色能源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2.2 建立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3 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引导师生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资源。

三、绿色出行3.1 建设自行车停车点、步行道等便利设施,鼓励师生绿色出行。

3.2 推广共享单车、电动车等环保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3 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四、健康饮食4.1 提供有机蔬菜、无公害食品等健康食材,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4.2 推广健康饮食理念,减少油炸、高糖、高盐等不健康食品的摄入。

4.3 开展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教育师生科学饮食,提高身体素质。

五、社区互动5.1 开展环保义工活动、社区清洁日等社区服务活动,促进校园与社区的互动。

5.2 建立校园社区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环保、资源节约、绿色出行等活动。

5.3 开展社区互动宣传活动,增强师生社会责任感,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结语:身处生态校园,意味着我们要积极参与环保、资源节约、绿色出行、健康饮食和社区互动等活动,共同建设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

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让生态校园的理念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实践,为我们的地球和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浅议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使“ 环境保护” 、 “ 节约资源” 、 “ 生态文 明” 和“ 科 学发
展” 等 一 系列 理念 深 入 人 心 , 提 升 整个 社 会 的生 态 文
明意识 。
大学 生 生 态 。校 园生 态文 化 是 生 态 文 明 的重 要 组 成 部
积极 、 合理消费。建议把大学生 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 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要把消 费观 念纳 入 校风 教育 与 思想 政治 理论 课 教学 的范 畴 , 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 如在人生 目的、 人生责任 、
人 生 价值 的 教学 中渗 透 消费 观念 的教 育 , 强调 适 度 消 费, 反 对 无度 消费 、 高消 费 、 超前消费 , 强 调 勤 俭节 约
动, 必 须把 绿 色 教 育贯 穿 在 整个 教 学 、 科 研 和 日常 工 作 中去 。从 某种 意义 上 看 , 实践 比书本知 识更 能启 迪 人 的 心灵 , 更 能 培 养 大学 生 对 自然 生 态 的情 感 , 树 立
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 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 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 , 引导大学生养成“ 绿色” 行为习 惯, 从 小事做起 、 从身边做起 ,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 活 动, 在 保 护环 境 、 节 约 资 源 的 实践 活 动 中提 升 生态 文 明 素质 , 逐 步使 建设 资 源节 约型 和环 境 友好 型社 会 的
学生 培养 生 态文 明 的基 础 ; 又建设 学 校 良好 的生 态 文 明环 境 。在 学校 中建立 起相 互 尊重 的人 际关 系 、 爱树
必须把绿色教育课程设 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 课程 。尤其是师范院校 , 更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 程, 使将来从事各种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 的环境 教育 的基本 知识 和 技能 。 要将 绿色 理念变 成有 效 的行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构筑大学育人生态环境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构筑大学育人生态环境

期 的争论 , 国人类 学 家克鲁 伯 和克拉 克洪 在《 化 美 文
— —
关 于概念 和定 义 的检讨 》 一书 中 , 总结了 学者 对
“ 文化 ” 的定 义就 有 1 4种 。 管如 此 , 6 尽 人们 比较 普遍 接受 关 于 文化 是“ 人类 创 造 的 物质 财 富 和精 神 财 富 的总 和”I 以及 “ L, j 文化 是人 类 的全 部生 活方 式 ” 的广 义理解 。后来者 如《 文 化传通 》 跨 的作 者 萨姆瓦 等一
化前进 方 向的使 命 。 本文从 大学 文化 的 内涵及 属性 、 大学 文化 的作用 、 强化 大学 文化 育人 功能 三个层 面 , 来 论述 如何 构筑 大学 育人 生态环 境 的基本 问题 。
的物 质 没施 和 物理 环 境 在 内 的物 质 文化 。 校 各种 学 规范性 、 系统性 的 规章 制度在 内 的制度 文化 , 学校成
方 面 , 代大 学 的 本质 是 一种 功 能 独特 的 文 化 机 现
构 , 本 质上说 , 从 现代 大学 应全 面承 担起 时代 赋予 的
文化 传启 、 文化 育人 、 化融 合和文 化 引领的 重大 文 文 化使命 。 学作 为最 重要 的文 化组织 , 大 责无 旁 贷地 负 有推进 中国先进 文 化发展 的重 任和 代表 中 国先进 文
高校 的发 展 目标 , 理 制度 创 新 是 实现 发展 目标 的 管
制 度保 障 , 么大 学 文 化 建设 则依 附 于 主 导 文 化 , 生 于 主 导 文 它 衍
化 , 又是 对 社会 主 导 文化 反 复 选择 加 以 吸 收并 融 它
得 的和所 获得 的 一切精 神 财富 和物质 财富 。 1 2 大 学文 化的 内涵 . 从 文 化学 角 度 考 察 , 大学 文 化从 属 于 社会 主导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探析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探析

一、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定义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是指在高校校园内,由师生共同创造并共享的一系列物质、 精神和制度文化。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社团 活动、科技竞赛、文艺演出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 的表现
4、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 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应该注重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的组 织,例如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科技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吸引更多 的学生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力。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实现 这种功能,高校应该注重物质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多样化 的文化活动的建设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 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高校榜样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 有显著作用。然而,当前高校榜样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未来,高校应更加重视榜样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和优化教 育方式等措施,充分发挥榜样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感谢观看
3、激励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表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种激励可以促使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更好的发展 机会和更高的成就。
4、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还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它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文化 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这种约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 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校育人与校园生态文化

高校育人与校园生态文化
数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安排应放到大学第六或第七学期中开设课程的讲傅里叶变换基本理论衍射的角谱理论菲涅耳衍射与傅授耍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处理问题的方法为主尽量不里叶变换关系夫琅和费衍射与傅里叶变换关系光学成要纠缠在复杂的数学理论中并要注意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像的相干传递函数光学全息原理和光学信息处理原理合起来
・68・2006年lo期中国西部科技
学者在治学和学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必须不断完善学校
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切 实加强用人上的民主制度建设,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 优的选人用人机制;高度重视人才为本、人才强校战略,建 立更加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人才工作制度。 6优良严谨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生态文化的关键 大学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 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 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 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教风、学风、作 风是学校教师、学生和管理工作者行为的集中体现。教师 的行为垂范有主导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抓教 风建设,就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大力提倡“笃学敬业、教 书育人”的精神,不断提高教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 正确的教育导向、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师德水平。学风是学校学习风气 的体现,是学校办学质量与办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学风不 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学校的招生、就业和社会地
深刻的影响;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跨国度、多民族的文
化沟通成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新内涵。 认识大学文化对育人的重要性,认识大学文化在学校 发展中的地位,我们要格外重视学校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 展,重视新时期校园文化的创新,就会自觉地把大学的文 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用优秀的、充满 活力和生气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4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 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 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 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 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大学校园将责无旁贷地 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 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 中,构建和谐的大学育人生态环境。大学的育人(教化)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虽不 见诸文字却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 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 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文明大学的校园应以物和心 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 学(真)、人文(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 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 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造就学 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 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灌输了 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 育因素。可以说,为大学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 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 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校

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大学环境文化及其育人功能摘要:大学环境文化是关于大学环境的价值理念、存在形态、心理认知等文化要素的总和,其内容主要有学校的地理环境、规划与布局、校舍建筑、校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设施、生活设施、绿化美化等。

大学环境文化具有陶冶性情、历练品行、培养情趣和激发潜能等隐性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环境文化;涵义;主要内容;育人功能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大学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体现大学人的智慧、力量和意志,它们在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一、大学环境与大学环境文化的涵义大学环境是以大学校园为空间范围,以社会文化、学校历史传统为背景,以大学人为主体,以校园特色物质形式为外部表现,制约和影响着大学人活动及发展的一种环境。

大学环境育人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校园各种物质形态的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和合理配置,构成校园自然和谐、错落有致的园区,形成各种美的实体形象与蕴涵其中的文化神韵,对置身其中的大学人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使其体验到事物的美好,从而扩展到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

作为关于大学环境的价值理念、存在形态、心理认知等文化要素的总和,狭义的大学环境文化则只单指物质环境文化。

大学环境文化是指融有大学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绿化美化等综合而成的物化的静态文化,是大学人对象化活动的结果。

一方面,人建设、创造了物质环境,并通过活动使物质环境打上人类思想的烙印;另一方面,人又是物质环境文化的受用者,时时刻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环境文化就是大学人智慧、力量和意志的象征。

二、大学环境文化的主要内容大学环境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地理环境。

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教育功能的发挥直接相关。

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校址的选择。

在古代,我国的书院大多设在依山傍水之地、山林僻静之处。

“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胜;岳麓书院在岳麓山抱黄洞下,背陵向壑,木茂而泉洁;嵩阳书院在太室山南;石鼓书院在回雁峰下;茅山书院在三茅山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摘要: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它包括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观的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它具有科学化与前瞻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和谐性与持续性的特点。

校园生态文化重在建设,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生态文化是指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能直接反映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表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

与以往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同,校园生态文化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既是主动者又是受动者,也就是说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协调一致的关系。

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内涵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管理、社团、科研和校园环境等形成的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并在领导者的思想方法、治学态度、办学举措及师生员工身上具有的普遍性意义的行为、气质和观念等方面呈现出来,其内容包括,“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观念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2]。

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特点及优势
1.科学性与前瞻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是一项巨大的事业,对人类命运具有强烈的影响……如果人们集中力量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人又会自觉地争取他们个人和集体的解放,那么教育就可以对改变社会和使社会具有人性做出巨大的贡献。

”[3]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阶段,生态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生态文化教育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注重信息资源,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让生态意识进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中,构建和谐的大学育人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的育人(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如果历久积淀的弥漫于校园的舆论氛围和为多数人所认同的行为原则是和谐的、健康向上的,那么生活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的个体,将受益无穷。

文明生态的大学校园应以物和心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人文(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作为办学精神。

从校园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学应建立“绿色人际关系”,即人与人相互关心、和谐合作、协同进步的生态环境,造就学生自己把握自己的文化氛围。

成功大学的最大秘密与其说是“精神物质化”,不如说是“物质精神化”;只有形成某种精神后,校园的一切才变得有了生气,成为积极的教育因素。

可以说,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氛围是21世纪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

2.系统性与规范性。

社会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多元性和系统性。

显然,作为社会文化一部分的校园生态文化,除了具有鲜明的多元的系统结构外,还具
有更明确的规范性特征。

校园生态文化能根据教育的既定方针和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范地按照与之相适应的系统要求,精心设计和安排,并通过特定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

而更为重要的是,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步形成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成为具有学校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传统,成为有别于他校的文化特征,并存在于大学人的潜意识中,打上了学校的“文化烙印”。

这种“文化烙印”即是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法律,成为约定俗成的评价是非曲直、真假美丑和调节、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

因此,人们便会产生一种“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并不断地调节或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意志和品格。

3.和谐性与持续性。

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持续性和和谐性。

面对这种新形势,学校教育的文化观应调整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环境,建立新的生态文化观,并用这种生态观去规范、控制和优化教育,使之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运行。

生态文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个富有弹性和代谢性的有机体,它能不断地调节自我运行机制,不断调节同环境的关系,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

构成学校教育的每一因素都不是孤立的,组织者、观察者和学习者同处在一个网络中,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从而增强人的协调性和主动性。

这样的思想观念将引起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变革,它更注重未来、注重综合平衡和信息资源,从而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在建设,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1.建设生态化的校园环境。

日本学者岸根卓朗提出:“文明大学校园应以物和新取得调和的自然共生型社会系统为目标,以知识系统的科学(真)、宗教(善)与艺术(美)三位一体化的自然——空间——人类系统——学会系统为内容。

”[4]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涵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大学校园环境的塑造应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学校的个性与精神,让校园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大学荣耀的历史、不俗品格和高等学府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时时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与进步。

一个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人文与自然和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不仅给人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且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弘扬和谐自由的学术文化。

大学是传递深奥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的机构,学术是大学的逻辑起点。

新世纪的大学必须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学术生态;无论是群体生态,还是个体生态都应秉承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

“学术自由是大学生态中核心的生态因子,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孕育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创新的土壤”[5]。

一方面,大学要着力培育和营造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创新的治学氛围,把校园变成自由精神的学术殿堂,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无限自由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师生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创新的
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自尊自律和珍惜学术声誉的意识,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加强合作,培育学术团队。

通过教风引导学风,鼓励教师不断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和小发明竞赛,开办丰富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或支持大学生科协、学术型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创新人才的涌现提供更多的机会。

3.加强校园行为生态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科研、学习、生活及娱乐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

在高校校园中,能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构建的行为主要是学校行为和个体行为。

其一,学校行为。

每个学校都要以生态观来看待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引导师生形成良好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改善学校的生态管理,加强生态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突出教学改革的生态化进程,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手段合理化、思维方式多元化、学科建设最优化的生态教育教学格局;同时还应结合各学校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办学精神和文化传统创建学校的生态品牌,形成良好的生态育人环境。

其二,个体行为。

在校师生是个体行为的直接责任者,是校园生态文化构建的生力军。

师生员工都应积极参与学校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养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制订相关的生态建设活动实施计划,结合各种文体竞赛、教学活动、学术讲座和日常行为,把持续和谐的生态观念传播到每一个行为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在生态建设活动中的教育、宣传、激励和监督作用,大力普及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绿色行为,使大学成为社会生态行为的表率。

新世纪的大学日益走向社会的轴心,理应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理论的重要摇篮,同时应承担起拯救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面对历史的呼唤,大学校园应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探究与建设,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让生态文化注入校园人的心灵之中,谋求人——教育——环境的和谐与平衡,造就校园生态文化的新天地,推进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覃逸明,吴文亮.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构思[J],高教论坛,2003(1):134~13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岸根卓朗.我的教育论——真、善、美德三位一体化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1.
[5]林莉,论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新文化构建[J],教育与现代化,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