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练习题
• 标点、翻译下文,并找出其中的“双音词”加以
解释:

师旷侍于晋侯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
君实甚良君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奉其君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
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匮神乏祀百姓绝望社稷无
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

《左传·襄公十四年》
同义词的定义
同义词是指语音不同,但有一个或几个概念及意义相 同或相近的词。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它们所包含的一个意义相同,
而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或用法上存在细微的
差别,就叫同义词。(赵克勤)
确定同义词的依据
1、从读音的角度来考察: • 利用古代汉语同义词音近义通的特点,从语音上考察词的同义关系。 • ①声母相同或相近的: • 零—落、会—合、祸—害、泯—灭、柔—弱。 • 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 • 还—返、命—令、源—泉、贪—婪、忧—愁。 • 古人根据汉语词汇音近义通这一规律,创造了声训法,可以帮助我们
• “杨行密入宣州,诸将争取金帛”。(《资治通鉴》卷二
五八。)
• “老师费财,亦无益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道,道理)
其他例句
• ①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 为殉”。

(《左传·宣公十五年》)
• ②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汉书·霍光传》)
• 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复音词”的定义、发展途径
现代汉语中,则是复音词占优势。 • 复音词:指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 •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途径: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新2015.11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新2015.11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给……看。
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 民
政:政事。
治:得到治理,清明。
不一定。
劝也。 贾谊(新书·大政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师说)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 丰卦)消:消减; 息:增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道。 (礼记· 学记)
知:懂得; 道:道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论语•里仁》)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
策》)

畜养 皮 肤 肌 肉 獲穫 生 产
(2)方式状态不同
[盟—誓]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 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侵—袭]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信公四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 年》
古汉语词汇构成总览 单音词
联 绵 词
词 汇
复音词
单纯词
叠 音 词 并 列 式 偏 正 式 动 宾 式 同义复词
合成词
转义复词
动 补 式 主 谓 式
附 加 式 偏义复词
(三)单音词连用貌似现汉的双音词(辨识)
小学而大遗。
(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五人墓碑记)
偏正
终岁不闻丝竹声。 (琵琶行) 保为将军破之。 (赤壁之战)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李白诗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韩非子)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活板)
(3)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素组合而成,其 中一个语素成为意义承担者,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因为这种复合式合成词的整体词义偏落在其中一个词素 上,所以被称为偏义复合词,简称为偏义复词。例如: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 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而不售,酒酸。 《史记· 匈奴列传》: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 亏则退兵。 《墨子·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列子》:无羽毛以御寒暑。 《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2012-10-24)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2012-10-24)

同义复音词
送别、怨恨、杀戮、恩惠、才能、参与 换用复音词 对-回答;治-进行;戎-战争;胜-担当; 即-接受;师-军队 词缀化 老虎、杯子、石头、老鼠、被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令尹蔿艾獵城沂,使封人慮事,以授司徒。
《左传》 君子有远虑,小人从迩,饥寒之不恤,谁遑 其后,不如姑归也。《左传》 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左传》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考虑
关关1雎鸠2,在3河4之洲5,窈窕6
淑7女8,君子9好10逑11。《诗经》 参差12荇13菜14,左15右16流17之 18,窈窕19淑20女21,寤寐22求23 之24。求25之26不27得28,辗转29 反30侧31。《诗经》
桃1之夭夭2,灼灼3其4华5。之6子
7于归8,宜9其10室家11。
衞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適陳。《左
传》 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後,行者無保其力,居 者無懼其罪 。《左传》
偏义复合词
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组成,其中一个


语素的意义成为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 语素的意义只是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多人不能无得失。《史记》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 也。”《史记》 便可白公姆,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謂六順也
秋七月,杞侯來朝,不敬。杞侯歸,乃謀伐
之。 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忧。《左传》
恐惧
君子不忧不惧。《论语》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战国策》
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
以遺天子羞 鲁人恐乎,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公懼於晉,殺子叢以説焉 。《左传》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②窈窕,扬雄《方言》卷二:“美心为窈,美状 为窕。”此亦不可从。其实窈窕是连绵词,有二 义,一是美好,二为幽深。

③辗转,朱熹《诗集传》因郑笺将“辗转反侧” 拆成四个词,“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 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其实, 辗转为连绵字,反侧是同义(近义)词连用。 ④望洋,又作望阳、望羊、望徉、盳洋等。 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对“望洋”解释说: “洋、羊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 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
(一)复合词语素不太稳定,时分时合。 在不同的语句中要注意辨析它是词还是短 语。如甲兵,也作兵甲。《国语· 吴语》: “其民殷众,以多甲兵。”但在同一篇文 章里又作“兵甲”(“又非慑畏吾兵甲之 强也。”)有时还是一个短语,指甲胄和 兵器。如:“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 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国语· 齐 语》)再如:“人民”也写作“民人”, “安慰”也说“慰安”。
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 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 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 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 它由语素组成。一个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 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我们把前者 叫做单纯词,后者叫做合成词。

(2)加一实词素。即加上一个实词素(等 义或近义的词素),与原来的单音词构成 双音词。如: 月—月亮 许—许诺 胜—胜利 民—人民 整—整齐 明—明亮 时—时候 死—死亡 女—女儿 师—师傅 思—思念 俘—俘虏

(3)加一虚词素。即加上一个虚词素,作 为前缀或后缀构成双音词。如: 加“阿”—阿母、阿爷、阿姊、阿谁 加“老”—老虎、老鼠 加“尔”—率尔 铿尔 加“如”—晏如 粲如 加“者”—强者、学者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侵、袭、攻;诛、杀、弑 6、语法功能不同。 适、往 “往”一般不带宾语,“适”带宾语。 耻、辱

同义词的辨析
1、互换法 兵、卒 2、对举法 贫、穷 3、察源法 世、代在父子相承的意义方面是同义词,但“世” 的本义是三十年为一世。而“代”的本义是更也。 在此意义上,世为数词,代为动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單音詞 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是單音詞,如 “人”“曰”“道”“車”等等,由兩個及兩個以 上音節構成的詞是複音詞,如“社稷”“天 下”“諸侯”“司馬”等等。在古代漢語中,單音 詞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在上古漢語中尤為突出。而 在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有優勢。我們在學習古代
漢語時,要注意兩種相反的不同情況,一種情況

一個音節,而不表示意義。
三、同义词
所謂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但語音形式不同的詞。其
中意義相同的那部分又叫“等義詞”。在古代漢語中這一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義詞是非常少見的。如:“盗”和“窃”,在“盗窃”的
意义方面为同义词,除此之外,就不是同义词了。词义是发 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些词起初同 义,后来可以变得不同义,如:我后不恤我众(后:帝王); 故百王之法不同。(王:帝王);天子之妃谓之后(帝王的
正妻)。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变得同义了。如: 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n;履:v) 《诗经》 ;郑人有且置履者。(n)《韩非子》
同义词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同义词 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人 民 在人类社会成员方面,二者是同义词, 但其适用范围不同。“人”是相对于禽兽来说的, 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使用范围大。而“民”是 人中愚昧无知的部分,也指不做官的人,是被治理 的对象,适用范围小。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学古代汉语需要掌握词汇相关的知识,有三个需要掌握的关键点: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总结的重点,如有错误,感谢指出修正。

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该文章也会逐渐补充完整。

今天先来说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单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复音词:由多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占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双音词多由古代单音词构成。

切记不要把两个古代单音词当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成后世的单音词。

单音词细说: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等。

第二种是加上词头词尾。

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

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儿子”。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可以认为和词一样死了;但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的。

如:“虑”字,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存留在“顾虑”、“考虑”等复音词里,或者出现在“深谋远虑”、“沉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像古代汉语里《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

“里一样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复音词细说:古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举例: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

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意义。

很多人没有得失就活不下去。

(《史记·刺客列传》)*人多了不能无失。

“得”字无意义。

也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或偏义组合)”。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

20.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0.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纯复音词,含有两个以上语素的是合成复音词。
1.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又分为:联绵词、音译外来词两种。 (1)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
节构成,两个音节连缀成义。包括:

双声 叠韵


双声兼叠韵
重言
非双声叠韵连绵词

双声联绵词:
参差 仿佛 伶俐 陆离 坎坷
犹豫 唐突 匍匐 踌躇 倜傥 叠韵联绵词: 逍遥 彷徨 依稀 从容 须臾 蹉跎 徘徊 龙钟 窈窕 逶迤

④重言联绵词与单音词的重叠形式是不同的。
单音词重叠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
夷《代悲白头翁》) “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蝶恋花》) “


⑤两音节无语音联系的联绵词中,有个别词是 由原单音词分裂而形成的。
“孔——窟笼、窟窿” “瓠——壶卢、壶芦、葫芦、瓠芦”,“
返回本章目录
速度: 步 <
跑 : 动物以足爬地,读pá o,如虎跑泉。
情态不同-泣、哭…
泣 哭 号
有泪无声 有泪有声 有泪有声有言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
沬(h uì )血饮泣。 《报任安书》
范仲淹《渔家傲》
睡=寝
注:中古以后,睡=寐
情态不同-望、视、见…

远看 近看
故愿望见太后。《战国策· 赵策》
视 观
览 察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左传· 庄公十年》
有目的地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壮观的场面 《观沧海》 无目的地看 仔细地看 看的结果, 看见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 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 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 《说文》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寻常 原来是两个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相 对的单音节词,“寻”是八尺,“常” 是十六尺。 • 后来“寻常”由短语变成复合词,同时 意义也发生了转化,被用来表示“平常、 普通”的意思。
• 消息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单音节词, “消”指消亡,“息”指生长。如《周 易· 彖辞》:“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丰· • 后来“消息”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表 示“音讯”。蔡琰《悲愤诗》:“有客 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 复非乡里。”
• 荀子:“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 兼。” • 汉代以后的训诂家不再象《尔雅》那样 主要以单音词训释单音词,而是经常采 用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训释单音词, 也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 其次,词汇系统本身的急剧发展还表现 在词义的发展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 体现在多义词的产生。过多的单音多义 词的存在势必影响交际。汉语双音词比 单音词表义精确、明晰。一个单音词有 多个词义,一旦进入复音词中其意义也 就单一了。因此为了明确表义,也促使 汉语词汇的双音化。
• 转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复合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词素 合成的,其复合词的意义既不同于两个 词素中的任何一个,也不是两个词素义 的简单相加,出现词义转化的现象,这 种复合词叫做转义复词。
• 春秋 原来是两个意义相对的单音节词, 分别指“春季”和“秋季”。如《礼 记· 王制》:“春秋教以《礼》《乐》, 冬夏教以《诗》《书》。” • “春秋”由短语变成为复合词,同时意义 发生了变化,被用来表示“光阴、岁月” 的意思。
• • •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这类同义词原本不同义,后来一方经过 引申便变得与另一方同义了。 官:吏: “官”本义指“官署”,即 政府办公和收藏文书的地方。后来引申 指“官员”才与“吏”同义。“吏”本 义“官员” 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 《韩非子· 八说》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同义词:(1)几个词在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上 相同,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只是所表达的概念(理性意义)大致相 同,而在文化意义、情感意义等其他方面却不 一定相同。
【沐 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荀子· 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 弹其冠。” 今 古 洗手 盥guàn 洗腳 洗 洗衣 浣
同义词的辨析






1.汉语双音节化的影响 2.避讳 《后汉书· 何进传》:先帝常与太后不快,几 至成败。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 3.修辞的需要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 乡。举趐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同义词的概念



《鄭伯克段于鄢》: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 也。” 《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又收貳以為已邑。 《齊桓公伐楚》: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晉靈公不君》: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 《戰國策》: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诗· 齐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晉靈公不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晉靈公不君》: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左傳· 昭公二十七年》:屏王之耳目,使不聰明。 《戰國策· 魏策四》: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

【负】 负荆请罪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负约 忘恩负义 胜负乃兵家常事
(二)漢語詞匯的複音化經歷了一個很長 的過程,由詞組逐漸凝固為詞的過程。





1.古漢語複音詞沒有固定的組合形式 《左傳· 成公二年》:“擐甲執兵。” 《左傳· 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 《孟子· 公孫丑下》:“兵革非不堅利也。” 《韓非子· 初見秦》:“昔者紂為天子,將率 天下甲兵百萬。” 《韓非子· 初見秦》:“兵甲頓(疲乏),士 民病(貧困)。“ 《戰國策· 秦策一》:“兵革大強,諸侯畏 懼。”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汉语的单音词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

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

例如:《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

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至——到来以——认为视——观看殆——危险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道——道理叹——感叹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

例如: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不是组成他们的两个单音语素意义的简单拼合, 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左传》:“天下之恶一也。”旧说地在天之 下,故称大地为天下。古籍中经常以家、国、天下 连称,指的则是最高统治者所管辖的范围。此外还 有“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但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复音词概念
单音词: 复音词: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中古时期,社会剧烈运动,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
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 等各种因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 量新的词汇来承载纷繁复杂的新生概念。这就是汉 语词汇复音化形成的外在动因。(受多音节语言的 影响)

联绵字的特点:


1)从语音形式看,绝大多数联绵字的两个音节在语音上都是有联系的, 有双声:参差、犹豫、倜傥、仓猝; 有叠韵:即韵部相同,而不考虑韵头:望洋、逍遥、窈窕、绸缪、逶迤; 有双声兼叠韵的:辗转、缱绻、燕婉; 有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权舆、跋扈、狼藉、滂沱。
2)从意义上看,表示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解释,实 际上只是记录音节的标音符号:马虎:办事不认真;萧瑟:景色凄凉或指 风吹树木的声音(萧,艾蒿;瑟,古代弦乐器);艾蒿:一种含有香味的 草本植物。琵琶,一种乐器;


A:同义复合词
由两个同义语素组成,它的意义与两个语素的意 义相同或相近。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临时 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同义词多次地长期并列 使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
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颠倒。 如教材所举“险”、“阻”、“隘”之例,又如: “人民”也作“民人”,《西门豹治邺》:“民人 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淹没,溺其人民’ 云。”
B、有的属于概念的外延不同,例如“人”和“民”, “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礼记》:“鹦鹉能言 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不亦禽兽 乎?”而民是指人中比较愚昧者,《说文系传》:“民者, 氓也,萌而无识也。”《论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 知之。” C、泛指与特指的不同,段玉裁称泛指为“浑言”或“统 言”,称特指为“析言”。浑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 词所共有的含义,析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 词所特有的含义。


3、感情色彩的不同
例如“杀”和“弑”,“杀”是中性词,指一般 的杀死;“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 是贬义词。《礼记· 檀弓下》:“臣弑君,凡在官 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左 传· 桓公二年》:“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娶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二例综的“杀”和 “弑”的区别很明显。
B:叠音词
由两个相同汉字重叠而成的词叫做叠音词,或称为
叠字。
叠音字常用来摹仿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描写事物的形貌状态。如 “关关”仿鸟鸣;“丁丁” 拟伐木声;“依依”形容杨柳枝叶摇曳的轻柔貌。
再如《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
夭夭,其少壮也;灼灼,华之盛也。
2、合成复音词(双音词)
B:偏义复合词 由两个近义或反义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在表
达上只用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词 素的意义消失,只起陪衬作用,凑一个音节, 如缓急、动静、成败、得失、爱憎、作息、 进退等。又如《礼记》“大丈夫不得造车 马。”“车马”只指车子,“马”字无义。
C:词组演变而来的复合词
这一类复合词由偏正结构的词组演变而来,它们的
三、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几种形式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左传》:“蹇叔之子与师。”与——参加、师—
—军队。克——战胜、弈——下棋、日——太阳、 头——脑袋。
B、加上前缀、后缀(词头或词尾): 《战国策· 楚策》“虎求百兽而食之”:虎:老虎。
《战国策· 齐策》“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兔: 兔子。石——石头、鼻——鼻子、鼠——老鼠。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左传· 僖四》“齐侯陈诸侯之师”。陈:陈列。朋
友、道路、逃亡、桥梁。
四(或称连绵词、骈
词),它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 的双音节单纯词。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 个音节,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 的联系。


1、概念的不同
A、概念内涵的不同,例如“府”和“库”,“府”是收 藏财货的地方,《国语》:“府仓实。”韦昭注:“货财 为府,米粟为仓。”“库”是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礼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 朝。”郑玄注:“官谓版图文书之处也,府谓宝藏货赂之 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朝谓君臣谏政事之处也。”
3)从书写形式上看,联绵词的写法比较自由,从无定字;由于联绵词本 身的音变,也由于时代、地域等造成的书写习惯的不同,一个联绵词常有 多种写法: 匍匐、扶服、蒲扶、匍伏、蒲服、蒲伏、俯伏 委蛇、逶迤、逶蛇、逶移、威夷,《联绵字典》:“委蛇83体,音同而义 迩;崔嵬十有五体,音近而义无殊。”

联绵词的训释:


2、程度轻重的不同
例如“饥”和“饿”,“饥”指没有足够的食物吃,
即吃不饱,《孟子· 公孙丑》:“饥者易为食,渴者 易为饮。”而“饿”常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经濒 临死亡的边缘,《论语· 季氏》:“伯夷、叔齐饿于 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这里“饿于首阳之 下”,与《史记· 伯夷列传》“饿死于首阳山”是同 义。
一要把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作为意义的整体来看,
不能强加分拆; 一方面要摆脱字形束缚,因声求义,因为联绵词字 无定形。 王念孙《广雅疏证》云:“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 见义,不求诸声而求诸字,固宜其说多凿也。”又 《读书杂志· 汉书卷十六》:“凡连语之字,皆上下 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而失其 本指。”


4、使用条件的不同
例如“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 力所及,《论语· 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 的容许,《论语· 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显示在语法的差异,例如 “耻”和“辱”,两者用作名词时候同义,用作 动词时候,“耻”一般用于意动,《史记· 司马相 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 出。”“辱”一般用于使动,《论语· 子路》: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并非完全相同,同义词彼此之间没有同也有异。例 如教材所举“畏”、“惧”都有怕的意思,但它们 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有所不同,意义也不完全相 等。
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
度分析会看到不同的差别,但其中必有一个主要的 差别。抓住主要方面进行分析是辨析同义词的基本 方法。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古人对于并列使用的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例如,“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说文》还说 “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定的独立性。在这个地方,它是复音词的语素,在 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教材所举 “恐惧”、“恭敬”、“朋友”等,这种可分可合 的情况,和单纯的复音词是大不一样的。
第三、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个语素,往往保存着一
(二)内在原因
汉语原有的少量的双音词和大量的单音词难以满足
以上社会发展要求,汉语中音节的数量是有限的, 如果不断打造新的单音词,势必造成同音词的增加, 加剧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这对于在词形上缺少丰 富形态变化的汉语而言,必然造成交际上的混乱, 暴露了汉语在发展过程中缺点; 另一方面,汉语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具有强大生命 力的语素,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此时发挥了关 键作用。即,用已有的单音词作为构词语素,合成 新的复音词来表达新的概念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