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文化:利弊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化网上传播的巨大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或接受信息。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每天24小时可以更换上千条消息,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一分钟内将其报道出来。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等,使人们在身临其境中取得多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在活跃、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中接受新的信息和知识。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网络文化所提供的空前优越的文化环境,也是别的文化环境无法比拟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使个人朦胧的想象变成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利用强大的软件提供的各种工具,青年学生能最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创造能力。青年人通过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

另外,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使青年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展览馆和歌剧院,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在BBS上,他们可以阅读更多的网上个人论点,可以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思想,增强判断能力。由于网络查阅没有时间上的限制,这就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宽松的时间。它所构成的没有地理空间限制的协同学习环境,使学校的“围墙”概念逐步消失。不同学校、不同国家的学生,可以在网上一起探讨交流某个问题。这种不受时空、场合限制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精神,培养良好的精神素质。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网络文化对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出更大的优越性。在互联网上,不存在传统教育模式那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差别,也不存在“我说你听”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网络上完全平等的人际关系,能淡化讨论者的身份意识,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的缩短,使各种观点和情感的交流更具有真实性和直接性。特别是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治疗心理疾病方面,网络文化更能显示其优越性。通过网上聊天、版面文章抒发与E-mail等方式,青年人既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能讨论常常困惑自己的一些难题。总之,互联网可以成为学生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或心情不好时宣泄的场所,从而避免心理问题引起的各类事故的发

生。

当然,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校园网络文化在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同时,它的弊端也是明显的。特别在我国网络文化刚刚起步的今天,它对青年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更不容忽视。

首先,在思想内容方面,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产生的发源地,网络文化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它们文化扩张的领地。现在,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是美国提供的。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目的即是为了开辟“思想战场”,用“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念去占领世界、统治世界,最终实现“思想的征服”。1994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载文指出:“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并不大肆声张,也不使用枪炮,便在发展中国家里扩张了势力。这种势力要比任何武器所能达到的大得多和阴险的多”。事实上,西方一些信息大国,尤其是美国,利用其经济实力,加速发展信息网络,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进而控制着强大的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地倾销自己的文化,传播其政治、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力图抹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对于思想活跃、好奇心强、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其欺骗性和蒙蔽性是很大的。

其次,垃圾信息污染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消极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一些黄色、黑色、暴力、黑客信息也借助互联网而广为流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曾花了18个月时间,调查了网上92万条信息、图片及影片,判定其中83.5%的内容带有色情成分;电子公告牌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污秽内容。互联网上一年有45万个色情图片和文件,这些材料被查问过600万次,平均每天可以收到1232个色情信息。我国也曾有人非法搞色情网站,每天点击率高达近万人次。另外,网上的黑色信息——国内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散布的政治谣言和恐怖言论,加上枪战、暗杀、绑架、武装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等暴力文化,对于是非判别力和道德约束力较差的青年学生来说,危害是难以估计的。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得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经“发布了不健康的信息”。网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已充分说明校园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另外,一些青年人上网成瘾,也是网络文化带给校园最大的弊端之一。调查表明,几乎有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当他们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比现实多时,自然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交往之中,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倾向于在网络中寻求慰藉。在网络中,他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终极关怀。久而久之,导致一些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完美的人生,而更加消极失望地对待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在不少学校里,痴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的学生屡见不鲜。不少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在玩网络游戏。而当前网上游戏大部分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青年人痴迷于此很容易养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

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不少上网成瘾的学生,都养成了深夜上网精神抖擞,白天学习无精打采的习惯,以致身体素质下降,疾病缠身。除了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外,上网成瘾还会对学生的心理性格产生危害。

面对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一味地采取消极的堵截方式是不明智的,也是行不通的。积极的对策应该是在利用网络促进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尽力做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使校园网络文化在青年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用我们的主旋律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让互联网成为传播时代精神和优秀知识的课堂。有关部门应将我国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料放在网上,让青年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与此同时,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立法部门应加快网上立法,根据网络特点,尽快加强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以便于采用法制手段来制止和处罚网络信息犯罪。面对网络上精华和糟粕并存、良莠掺杂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有关的监控机制,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的软件。以尽量减少网络文化在校园中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各级各类学校应尽快把网络伦理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以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面对信息技能吸引的自控、自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遵守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道德,以时代的信息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另外,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健康现象进行谴责,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扬善惩恶的网络舆论环境,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学校有关部门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上网成瘾的学生吸引过来,使他们既能走进网络,又能走出网络,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减少校园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根本措施。网络文化信息的判断力是面对复杂信息能够作出全面审视和迅速选择的能力。在互联网上,如果不具备敏捷的判断力,就有可能被大堆的垃圾信息所淹没。美国学者T·R·莫斯森认为:“大学的力量并不在它传播信息的方式上,而是体现在有助于挑选、阐释已获得的信息的方法上”。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应重视网络知识培训,提高学生使用网络的水平。在培养学生具备网络使用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一方面,面对网络信息要有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对自身信息需求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御信息污染的能力,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更新、更有用的信息,达到学习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目的。

总之,随着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加强青年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网络文化交流中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能力,才能真正使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作者:孙延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