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这次真理标准“大讨 论”有什么积极意义?
(1)这场讨论,冲破“两个凡是”的束 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讨论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问题时 不再受陈旧过时的框框束缚,把注意力 放到研究新情况和实际问题,研究如何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来。
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1、背景: 背景之一:“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任务非常艰巨。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拨乱反正
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大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 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 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 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 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 放的历史性决策。
• 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 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入经济建设上来。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
人物
意义
第一次
辛亥革命
③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与反思

第三课改革开放的起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涵亚学校陈冠宇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第1课时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感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内容,影响。

对外开放的展开,相关情况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改革开放实效的展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树立拥护党的领导,爱党爱人民的情感。

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境式导入)播放《走进新时代》片段。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歌词中唱到的“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是谁吗?是谁“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抉择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合作探究】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堆积如山,人们的思想也比较混乱。

拨乱反正迫在眉睫,任务艰巨。

②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主张,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多方面得以继续。

2.讨论:对“两个凡是”方针,你们是怎么看的?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是正确的,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他确实为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所做的都是正确的,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那我们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吗?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会遇见很多的新问题,我们不可能总是用旧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反对的。

九下历史与社会7.1.2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19新)

九下历史与社会7.1.2 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19新)

海军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航母,舰长:304米,舷 宽:75米,满载排水量6万多吨。
我国第一款舰载机歼-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 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BDS),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 (GPS)和俄GLONASS之后第三 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 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 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 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 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 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 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 精度优于20m,授时精度优于 100ns。2012年12月27日,北斗 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 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 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 授时服务。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954年制定和颁布了 第一部宪法,其第十 五条规定:“国家用 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
99式主战坦克。
动力采用国产150HB型涡轮增 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 (1500马力)和新型高效传 动系统, 最大公路时速达80公里/小时。
其次是空军增添了许多自主研发的新战机
2009年11月5日,歼10的1001号首飞原型 机在中国航空博物馆 首次以实机对外公开 展出,首次以图文展 板的形式披露歼-10 的性能介绍。2004年 1月,解放军空军第 44师132团第一批装 备歼-10
2.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
中国的和平发展推动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 显著上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九社会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九社会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两个凡是” ①内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②危害:
使“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在许 多方面得以继续。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 (1)时间:1978年5月 (2)展开: 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申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理论上很本否定了“两个凡是”。 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全社会展开了一场 大讨论。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曲折发 展的十年
文革十年动乱代化建设新 时期
1966 1840年 1949年
1956年
社会主义 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恢复高考 ①时间:1977年 ②影响:高考制度的恢复,不仅使中国的人 才培养重新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也是社会 公平与公正的重建,成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 拐点,许多人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③组织上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
2、十一届三中全会
(3)意义: ①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 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②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召开: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最终完成了从“两个凡是”到实事求是,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 封闭、墨守成规到改革开放的三个转变。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从那时起,从农村到城市,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 海到内地,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 开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 放。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转折点及标志性事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转折点及标志性事件

九年级历史下册重要转折点:1.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2.《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施行,调动了农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3.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推动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6.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标志性事件: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殖民主义扩张的标志性事件:新航路开辟。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3.美国诞生的标志(美国的国庆日):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标志:1789年,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5.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6.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蒸汽机的改良应用(1785年瓦特)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8.交通工具: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车(火车)、汽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9.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0.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标志(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

1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10.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二战的规模空前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1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12.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标志: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

13.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

14.二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4.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第1课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4.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第1课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上来。 (3)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的进一步展开,如何在 现代化 建设等一道道难题摆在人们面前。 中国进行社会主义__________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______ 1978 年______ 12 月。 2.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
进行了自我批评与检讨),还有坚持发动“文化大革命”和提出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等。在人们对毛泽东盲目而狂热的 个人崇拜时期,“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使得政治生活、经济 发展等许多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地展开。 因此,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革”,没有实现历史的 伟大转折,但为历史的伟大转折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其以前的“______”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__________” 左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 ____________ 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____________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指导方针。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 (2)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果断停止使用“______________” 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__________上来、
改革开放 实行____________ 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 为核心 (3)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际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 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
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__________ 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 新中国
大转折,开启了我国____________ 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1框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第1框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人教版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二【前置作业】(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原因 2.时间 3.结果 4.意义(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 2.地点3.内容4.意义三【核心参悟】探究活动一:分角色朗读,融入情景,互问互答问题。

《北京街头的谈话》旁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们欢欣鼓舞。

张三:听说了吗?“四人帮”被抓起来了!李四:这些年,全国上下整天忙着闹革命,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国家都乱成啥样子了!张三:希望彻底纠正文革中的错误,让我们能吃饱饭!赵五:文革中,有很多人被打成反革命,整天被批斗游街。

不知道能不能平反冤假错案。

李四:是啊!不过,我们现在的领袖认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呢。

张三:“两个凡是”使全国工作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

已经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了。

赵五:我们不要乱说了。

同学提问,同学回答,同学纠错:1.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2.结合剧情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吗?3.你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吗?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4.面对这些问题,说说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探究活动二:突出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活动方式:观看十一届三中全会视频,两分钟准备,完成记者采访。

记者:我现在位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场。

大家可以看到,前面坐着许多出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

下面我们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采访几位代表。

1.这位代表您好!请问这次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了怎样的转移?请你说一下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3.这次会议还形成了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的核心是谁?记者: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2015新教材九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015新教材九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路线
②政治
路线
③伟大
决策
实行改革-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全会关键点
邓小平后来总结到:“一九七八年我们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过去作了系统的总结,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 的改革。”
4、历史意义:
①三大

转折
思想转折: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 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背景 2、召开:
3、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内容 4、历史意义: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原因:
2、过程: 3、格局: 4、特点: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1、背景:
历史知识小补充
“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质:坚持“左”的错误,反对否定“文革” 危害:①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维护个人崇拜,并制造新的个人崇拜; ②在实践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得不到纠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 结束了中国的半 政权,迅速恢复国民 殖民地半封建的 经济,建立社会主义 社会历史 制度。
十一届三 我国进入社会主 第三次 中全会的 义现代化建设的 新时期 召开
发展生产力,实 现四个现代化
华国锋的政治轨迹
•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共 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 职务。 • 1980年9月,华国锋同志不再兼任国务院总 理职务。1981年6月,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 会上,他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职务,至1982年9月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共中央副主席。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6.2.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6.2.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 6.2.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第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第二子目“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解:1. 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

3. 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理解抗美援朝战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于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认识。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与学生所学的国际关系和战争理论等相关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全面的学科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分析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和论证。

同时,本节课也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全面地理解和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意义。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新中国成立和巩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考虑到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一段较为遥远的历史,学生可能对其知之甚少,因此需要在教学前对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具体过程、战役以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学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战争的全貌。

其次,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差异。

有的学生对历史知识较为熟悉,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而有的学生可能对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教授。

初中历史伟大历史转折教案

初中历史伟大历史转折教案

初中历史伟大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几个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2. 掌握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3. 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几个伟大历史转折事件;2. 掌握这些事件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 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些伟大历史转折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世界的发展方向,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有哪些历史事件被认为是伟大历史转折?二、学习重点(25分钟)1. 第一个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1)背景: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崩溃,人民获得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2)过程:学习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和导致事件爆发的原因,了解革命的主要阶段和形势发展。

(3)影响:分析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思考法国大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2. 第二个历史事件:美国独立战争(1)背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5年爆发,是美国独立于英国殖民地的战争。

(2)过程:探讨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过程,了解战争的主要战略和决定性战役。

(3)影响: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对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探讨美国独立对世界的启示。

三、巩固提高(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两个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2. 小结归纳: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老师进行总结归纳。

四、课堂延伸(5分钟)1. 请学生展示自己对伟大历史转折事件的理解和想法。

2. 鼓励学生思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这些伟大历史事件中学到什么?五、作业布置(5分钟)1. 作业:以法国大革命或美国独立战争为例,写一篇文章描述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预习:下节课将继续学习其他伟大历史转折事件,提前预习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几个伟大历史转折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提高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内 容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开辟农村革命根 第一次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据地,走农村包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围城市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 工作重心由乡村 第二次 将胜利,1949年3 转移到城市 月七届二中全会 粉碎“四人帮”后, 把工作中心转移 第三次 1978年12月十一届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三中全会
3、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的是
A、平反冤假错案 B、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C、 “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于 A、1976年 B、1977年 C、1978年 D、1979年
5、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最重要的意义是
A、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 6、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 A、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 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1、“文革”结束以后“左”的错误继续发展的表现是 A、大搞斗私批修 B、坚持“两个凡是” C、制造冤假错案 D、阻止邓小平复出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 A、对“文革”的评价 B、冤假错案问题 C、阶级斗争问题 D、两个凡是”问题


3.重大成就--实现三个转变 “两个凡是”
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改革开放
以阶级斗争为纲
封闭、墨守成规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 议”。你是如何理解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讲话
……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 导集体,揭开我国改革开放序幕,实现新 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4.历史意义
这次会议,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 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 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①新道路: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三新” ②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③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 领导集体
3.现代化建设的难题 阅读课本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现 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哪些困难? ①科学技术水平低; ②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 ③生产力水平低下。 如何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二、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 、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
北京
2、基本内容
①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这次大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 倾错误,坚决地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 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 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 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历史性决策。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第一次 辛亥革命 新中国 成立
结 果 结束两千多年封建专制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历史,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二次
十一届三中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第三次 设的历史新时期 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开放-经济特区
1.各条战线拨乱反正
意义
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思想基础) 实践是检验真 “两个凡是” 理的唯一标准 实质:坚持“左”倾 错误,反对否定“文 革”。 危害: ①违背马克思主义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 ②使毛泽东晚年的错 误得不到纠正。
内容:重申了社会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从理论上根本 否定了“两个凡是”。 意义:冲破“两个 凡是”的束缚,极 大地解放了人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