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汉时期的内朝政治
摘要: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具备内朝官资格的官员大致有大将军、大司马、给事中、诸吏、诸曹、侍中、散骑、常侍等,而他们自身与内朝的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内朝对西汉后期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影响汉武帝以后的历朝历代。
关键词:内朝;加官;专制;外戚;汉代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皇帝专制发展的产物,在西汉内朝这一方面的研究中,专论方面有劳干先生《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辑1948年)、苏诚鉴《论西汉“中外朝”的形成及其作用》(《江淮论坛》1983年第4期)、韩养民《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罗义俊《论汉武帝时代内朝的创置和健全》(《先秦秦汉史》1988年第8期)、李宜春《论西汉的内朝政治》(《史学月刊》2000年第3期)、乔国华《汉武帝时期中朝形成过程简析》。另有吕思勉《秦汉史》、钱穆《秦汉史》、林剑鸣《秦汉史》、李玉福《秦汉制度史论》、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职史稿》、卜宪群《秦汉官僚制度》中都论述过。对西汉内朝的出现、形成原因、内朝官的组成及其影响都做了较为精辟的论述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如内朝官是否应包括尚书就一直没有定论。因此虽有如此多前辈对此问题论及到,但没有能够将这一问题完全论及清楚的。该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以上前辈的文章。该文在前人的基础上着重就内朝的形成所引起的汉代中央政权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后果作一初步论述,望方家指正。
公元前221年秦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一整套的封建制度,汉承秦制,沿而用之,七十余年未而有变,汉兴七十余年,至汉武帝(前140——前87年)时,西汉进入了全盛时期,各种封建制度也有待调整,中外朝制度也就应运而生。
一、内朝的缘起及其性质
西汉时期的内朝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而内朝的形成又直接影响了汉武帝以后西汉的政治格局。
(一)内朝的形成原因
汉武帝即位后,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推恩令”,及颁布《左官律》后“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卷37百官公卿表)[1];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提倡“大一统”思想。思想大一统后,就该政治“大一统”,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如何实现政治统于中央,中央统于皇帝,汉武帝首先以官制改革为其突破口。
汉武帝时期官制方面的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建立中外朝。即在皇帝的统治官僚机构中,出现了两个系统:一个是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真正的决策机关;另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由决策机关变成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于是便形成了中外朝。
《汉书·刘辅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此处的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有出入宫禁的自由,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
内朝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汉武帝之前,中央政权中,除皇帝之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总管政务,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汉初,丞相位尊权重,辅佐天子助理万机。论位尊,朝臣见三公皆拜。论权重,“入朝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懂是非,”(卷46郭躬陈宠列传)[2]有权得戮二千石。且汉初丞相全由功臣宿将出任,并形成了因功而侯、因侯而相的格局。汉制“常以列侯为丞相”(卷58公孙弘传)[1]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显然在朝廷政事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初各帝与丞相总体是和睦相处,但是在朝堂之上仍有权力之争。有时皇帝的意见与丞相相左,便会遭到丞相的拒绝。如汉景帝(前156年——前141年)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前206年——前195年)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之对,“上(汉景帝)默然而沮”(卷40周亚夫传)[1]汉武帝初期,田蚡为相时,更是“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卷52田蚡传)[1]可见丞相之相权对皇帝之皇权的威胁。因此要保障中央集权强有力,首先必须“尊君”。早在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在《韩非子·心度》中就指出:“夫国之所以强者政也,主之所以尊者权也”。法家强调的是权、术、势,而国家要想加强权力就必须集权于中央,中央必须集权于帝王。而在中央皇帝要想集权自然要削弱丞相的权力。因此“尊君”的第一步便是削弱相权,使朝政独断于皇帝。汉武帝作为一位雄才大主,面临这种相权威胁,如田蚡为相时,“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因此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在以丞相为首的官僚系统外另建一套可托为心腹的、恭谨从命的官僚系统,以分丞相之权,这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就出现了“中朝”,也即“内朝”。
(二)内朝的形成过程
西汉内朝的出现是逐渐形成的,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首先,汉武帝重用侍从之臣,让所谓“天子宾客”参与谋议,这些“宾客”本来在政府组织中没有什么地位,但由于侍从于皇帝左右,成为皇帝的心腹,往往挂着侍中、常侍、散骑、给事中头衔参与谋议。上述这些官职在汉代均是加官。如严助、朱买臣等往往挂着侍中的头衔参与谋议。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散骑骑并乘舆车。给事中亦加官,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有了这些加官名位的人,就可以出入于皇帝的宫禁之中,在皇帝左右侍从。所以汉武帝常将这些官衔委任给一些天子的宾客,让他们参与谋议。汉武帝“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卷64严助传)[1]。于是逐渐形成了中朝。
其次,有一些皇帝的心腹之臣,因得到宠信,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成为中朝官。如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等,有时也被加上侍中或给事中的头衔,参与中枢决策,成为中朝官。如吾丘寿王,就因上书为郎,后迁光禄大夫加侍中头衔成为中朝官员。
这样,形成有侍中、给事中、常侍再加上被汉武帝信任而授予侍中头衔的一些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共议军国大事,汉武帝“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拙”掌握实权成为决策集团,这就是“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朝臣只负责处理和执行一般政务,这就是“外朝”。
内外朝的形成,使统治权进一步集中。而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是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并不是通过某一道诏令建立起来的。所以不能也不必确指其“建立”的时间,不过,一般的看法是以元朔五年(前124年)为内朝开始形成的时间。一般学者都持这种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