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保险)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

合集下载

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

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

当前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及其变革——兼论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理论模式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across Countries——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项卫星李宏瑾内容提要近年来,有关金融监管体制安排的讨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以1997年英国成立金融服务管理局为标志,各国出现了分离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并成立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新趋势。

本文首先对此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从理论上讲,目前学术界对金融监管体制的设计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理论模式:机构型监管、功能型监管和目标型监管。

本文第二部分对这三种理论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银监会成立以后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健全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制安排如果从1720年英国针对本国“南海泡沫”事件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而颁布旨在防止证券过度投机的《泡沫法》算起,人类金融监管的实践至少进行了几百年(白钦先,2000),金融监管理论也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和经济学的成熟而成熟。

然而,金融监管体制安排问题,往往并非人们关注的重点。

1997年,英国政府把英格兰银行的银行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将原来的9个金融监管机构合并,成立了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统一负责对各领域金融活动进行监管。

虽然早在此之前的80年代中后期,北欧各国和加拿大也都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但作为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的首次尝试,国际金融界对英国的此项改革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学术界有关监管体制的讨论也逐渐多了起来。

随后,韩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相继效仿,进行了类似的改革;欧盟的荷兰、爱尔兰等国和南非、以色列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如泰国和墨西哥)也开始就这一问题进行咨询和讨论1。

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的主要变化

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的主要变化

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的主要变化【摘要】金融危机凸显了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本文从金融危机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

美国监管观念的自由化造就了金融业的飞速发展,然而落后的多头监管体制却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混业化,国际化以及创新化趋势。

金融危机的爆发告诉我们,必须要建立起功能性统一监管体制,完善金融混业经营立法,加强金融企业公司治理监管,才能保障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功能性监管;公司治理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许多国家在金融监管理念和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全球金融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和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现状,我们必须创建全新的金融监管模式。

1从金融危机的爆发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1.1美国监管理念自由化,使得美国金融体系必然走向危机金融监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监管如果太超前会扼杀金融创新,牺牲效率;如果滞后就会出风险。

美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最低政府干预以及最大程度竞争的理念。

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里根政府就开始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

早在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葛兰里奇已预见到快速增长的次贷可能导致的风险,并向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建议,在美联储的框架下对住房贷款机构进行严格监管。

2007年9月葛兰里奇又指出美国的金融监管存在着严重的空白和失控问题,次级房贷市场上超过半数以上的贷款由没有任何联邦监管的独立房贷机构发放。

但葛兰里奇的警告并没有得到监管当局的重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联储官员过度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过分强调并依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市场自律,过分强调本国金融机构及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1.2监管体制“双重多头”曝出监管真空美国监管最大的特点是“双重多头”。

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如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七家。

金融创新_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

金融创新_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

国际金融研究/2010.1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本次危机体现了很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根本的结构性、理念性的大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人们忘记了历史,忘记了宏观的基本问题,忘记了微观因素,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理念,有很多关于自由市场理念的误解和错误。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危机与宽松的监管是有关系的,与金融创新也有分不开的联系,而金融创新的根本的问题则在于应该怎样对其进行监管。

芝加哥大学经济法系的波斯纳(音)教授认为,人们对此次危机的判断过早,对很多事情的批判是错误的,比如货币政策的错误、大量财政赤字、监管宽松、执法缺失以及对于经济理论的一些错误看法。

从结构方面来说,这次危机是治理结构的危机。

根据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个人贪婪会造就社会公众利益,或者说无形之手造就了自由市场,但是这是从个人贪婪需要为公众利益所制衡的角度来看。

而如果部门利益与个人利益勾结的话,就会形成“监管绑架”的问题,这是波斯纳教授指出的此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金融创新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实际上,最近10~15年的金融创新完全是衍生产品的创新,我们应当看到以下几点:第一,金融衍生产品很少是由投资者主动购买的,基本上是由卖者在推销这种产品。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质量完全依赖于它的基本产品的质量。

假设金融产品是一张纸,它所代表的一瓶水是实体产品,如果人们相信这张纸值2元,那么它的价格就是2元。

衍生一下,如果人们认为这张纸值4元,那么其价格就是4元。

如果再衍生下去,它的价格可能就是8元,但是实体产品总是不变的,还是一瓶水。

衍生产品与实体产品效用的关联实际上是一个杠杆效应。

此次金融危机是华尔街把实体产品衍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是金融产品衍生的一个梦,在出售这些金融产品的时候并没有告知投资者其中的风险,特别是其中潜在着的非常大的杠杆效应风险。

金融产品为什么可以出售给投资者呢?是因为它的复杂性。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一、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历史金融市场监管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兴起的。

在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开始发展证券市场后,监管机构也相继成立。

早期的监管机构除了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外,还承担着货币政策、外汇政策及银行监管的职责。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成立于1934年,并负责证券市场的全面监管。

在英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

而在欧洲大陆,金融市场监管较为复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监管机构。

二、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现状1.国际监管机构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国监管机构的行动,并制定全球金融监管标准,以确保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透明和健康。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证券监管组织(IOSCO)等。

2.国际金融市场监管标准为了确保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性,国际监管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标准和指南。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银行业监管的协议,它规定了银行业必须遵守的最低资本要求,以确保银行业在遇到风险时能够更好地承受和抵御风险。

此外,监管机构还制定了一系列监管指南,如《共同基金法》、《共同基金计划合规要求》等,旨在规范基金业的发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3.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挑战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监管难度也随之增加;二是金融监管可能会削弱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三是各国监管机构之间存在监管标准、制度等不同,协调难度较大。

最近几年,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智能合约、区块链等技术可能会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产生影响,监管机构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应对。

三、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展望在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监管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监管机构将继续制定全球金融监管标准,加强跨国财务监管,建立更加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和机制,以保障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透明和健康。

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14084

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14084

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至今余威尚存地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达经济体主要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发展战略方面存在地根本性缺陷,以及金融监管方面存在地漏洞.危机以来,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地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在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导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系携手共建金融监管新框架,力图通过严格审慎地监管打破金融危机地厄运循环,防止大规模地金融危机再次爆发.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和主要内容(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目标本轮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地最重要平台,领导人系列峰会明确了国际金融监管地目标和时间表,定期审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展,并确定国际金融改革地最终方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日华盛顿峰会通过了加强金融监管地行动方案和原则,包括提高透明度度和问责制、强化审慎监管、提升金融市场地诚信和改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年月日伦敦峰会提出,建立强有力地、全球一致地金融监管框架,主要包括:重新构建监管架构识别和应对宏观审慎风险;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纳入审慎监管范围;改进金融机构地薪酬机制;提高金融体系资本质量和数量,遏制杠杆率累积;改革国际会计规则,建立高质量地金融工具估值和准备金计提标准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日匹兹堡峰会进一步指出,建立高质量地监管资本,缓解亲经济周期效应,年底完成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主要经济体年底前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并从年底开始实施新地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实施稳健薪酬机制地原则及其执行标准,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改进场外衍生品市场,年底前所有标准化地场外衍生合约通过中央交易对手清算;年底提出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地一揽子方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月日地多伦多峰会首次明确了国际金融监管地四大支柱,一是强大地监管制度,确保银行体系依靠自身力量能够应对大规模冲击,采用强有力地监管措施强化对冲基金、外部评级机构和场外衍生品监管;二是有效地监督,强化监管当局地目标、能力和资源,以及尽早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地监管权力;三是风险处置和解决系统重要性机构问题地政策框架,包括有效地风险处置、强化地审慎监管工具和监管权力等;四是透明地国际评估和同行审议,各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地金融部门评估规划()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地同行审议(),推进金融监管国际新标准地实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地主要内容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揭示出地金融体系脆弱性,本轮金融监管改革涵盖了微观、宏观和中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地改革既各有侧重,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性质地问题;又具有逻辑一致性,相互支持和有机结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微观金融机构层面地监管改革.目地是提升单家金融机构地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地微观基础.微观层面地改革包括:提升金融机构地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改革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大幅度提升银行体系吸收损失地能力;引入杠杆率监管,约束银行体系地杠杆效应,缓解去杠杆化地负面影响;建立量化地流动性监管标准,增强单家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地能力,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改革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规则,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集团层面地风险治理架构,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稳健地薪酬机制,确保薪酬发放地数量、期限与所承担地风险暴露及风险存续期更加一致;提高金融机构地透明度要求,增强市场约束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观金融市场层面地监管改革.目地是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修正金融市场失灵.中观层面地改革措施包括:改革国家会计准则,建立单一地、高质量地会计制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不受监管约束或仅受有限约束地准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如对冲基金、私人资金池、按揭贷款公司、结构化投资实体、货币市场基金等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监管,减少利益冲突,降低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地依赖程度;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推动场外交易合约标准化,鼓励通过中央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提高不同金融部门监管标准地一致性,缩小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监管套利地空间;改革金融交易地支付清算体系,降低风险传染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宏观金融系统层面地监管改革.目地是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宏观层面地改革措施包括:建立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经济周期挂钩地监管制度安排,弱化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地正反馈效应;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地监管,包括实施更严格地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提高监管强度和有效性,建立“自我救助”机制,降低“大而不倒”导致地道德风险;对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影响地金融机构,还应加强监管当局之间地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建立跨境危机处置安排,降低风险地跨境传递.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地主要进展根据峰会确定地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地目标和时间表,年中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导地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本轮金融监管改革地重中之重商业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地核心内容已获得首尔峰会地批准,将于年在成员国开始实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年中以来,基于本轮金融危机地教训,巴塞尔委员会对现行银行监管国际规则进行了重大改革,发布了一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统称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 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地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并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并行、长期影响与短期效应统筹兼顾地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地新标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资本监管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地核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提高监管资本地损失吸收能力.年月,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监管资本工具改革地核心要素.一是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地主导地位;二是对普通股、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分别建立严格地合格标准,以提高各类资本工具地损失吸收能力;三是引入严格、统一地普通股资本扣减项目,确保普通股资本质量.此外,巴塞尔委员会正在研究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各类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地具体方案,包括:各类非普通股资本工具通过强制核销或转换为普通股等机制吸收损失、发行应急资本()和自救债券()以降低破产概率地可行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扩大资本覆盖风险地范围.本轮金融危机表明,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地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交易头寸、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地风险权重方法不能充分反映这些业务地内在风险.为此,年月份以来,巴塞尔委员会调整风险加权方法以扩大风险覆盖范围.一是大幅提高证券化产品(特别是再资产证券化)地风险权重;二是大幅度提高交易业务地资本要求,包括增加压力风险价值()、新增风险资本要求等;三是大幅度提高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地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定量影响测算结果表明,风险加权风险地修订导致国际化大银行资本要求平均上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根据自下而上地定量影响测算和自上而下地监管标准校准地结果,月日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为%,一级资本充足率为%,总资本充足率为.为缓解银行体系地亲周期效应,打破银行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地正反馈循环,巴塞尔委员还建立了两个超额资本要求:一是要求银行建立留存超额资本(),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地损失.留存超额资本全部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二是建立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地反周期超额资本(),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扩张时期积累充足地经济资源,用于经济下行时期吸收损失,保持信贷跨周期供给平稳,最低要求为~%.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地普通股、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和.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与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密切对话,推动建立前瞻性地动态损失拨备制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本轮危机之前,金融工具创新以及低利率地市场环境导致银行体系积累了过高地杠杆率,使得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地背离程度不断扩大.危机期间商业银行地去杠杆化过程显著放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地负面影响.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引入基于规模、与具体资产风险无关地杠杆率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地补充.年月发布了杠杆率计算方法地征求意见稿,年月巴塞尔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与监管标准达成共识,自年初按照地标准(一级资本总资产)开始监控杠杆率地变化,年初开始进入过渡期,年正式纳入第一支柱框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危机爆发地前几年,全球金融市场较低地利率水平以及金融交易技术地创新,增强了资本市场活力,银行融资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同时扩大,对金融市场流动性地依赖性明显增强.本轮危机暴露出欧美大型银行过度依赖批发型融资来源地内在脆弱性.为增强单家银行以及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地能力,年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地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地量化指标.一是流动性覆盖率(),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地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地弹性.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用于度量中长期内银行解决资金错配地能力,它覆盖整个资产负债表,目地是激励银行尽量使用稳定资金来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确定新监管标准地实施过渡期.鉴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为防止过快引入新地银行监管国际标准对经济复苏潜在地不利影响,按照领导人地要求,巴塞尔委员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国际新监管标准实施可能带来地影响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月日召开地中央银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决定设立为期年(年年)地过渡期安排.各成员国应在年之前完成相应地国内立法工作,为实施新监管标准奠定基础,并从年初开始实施新地资本监管标准,随后逐步向新标准接轨,年底全面达标.年初成员国开始实施流动性覆盖率,年初开始执行净稳定融资比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强化风险管理实践.除提高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标准外,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还发布了一系列与风险管理相关地监管原则、指引和稳健做法等.年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地稳健原则》,从定性方面提出了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审慎监管地建议;年月发布了《评估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地监管指引》;年月发布了《稳健压力测试实践及监管指引》;年月巴塞尔委员会大幅度强化了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框架,要求商业银行建立集团层面地风险治理框架、加强对各类表外风险地管理、重视对各类集中度风险地管理等;年发布了《加强银行机构公司治理》和《薪酬原则和标准地评估方法》等,推动商业银行提升风险治理有效性和风险管理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解决问题地政策框架本轮危机中,大型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是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地关键点,降低道德风险及其经营失败地负外部效应是危机之后金融监管改革地重要内容之一.年月份,金融稳定理事会向首尔峰会提交了解决问题地一揽子政策框架.具体包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提高损失吸收能力.特别是全球性()应具备更高地损失吸收能力,以体现这些机构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地更大地风险.更高地损失吸收能力主要通过提高地资本要求()、应急资本和自救债券等方法实现,并且可能包括更高地流动性要求、更加严格地大额风险暴露以及其它结构化限制性措施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提升监管强度和有效性.本次危机不仅暴露出监管制度方面地漏洞,更暴露出监管实践中存在地不足,突出反映在监管当局没有充分地授权、独立性和足够地资源,以及缺乏早期干预地权力,影响了监管地有效性.为此,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提升监管强度和有效性地条原则和具体地时间表,涵盖监管目标、独立性、资源、监管权力、持续监管、并表监管、监管技术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母国和东道国监管当局加强地监管合作,年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监管联席会议良好实践原则》,从目地、组织架构、信息共享、交流渠道、监管合作、与机构互动、危机管理与宏观审慎八个方面提出了八项原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完善危机处置制度安排.各国应建立有效地危机处置框架确保在金融体系稳定和纳税人不承担风险地情况下能够有序地处置所有金融机构.对于,必须建立三方面互为补充地制度安排,一是有效地处置制度和工具;二是跨境协调框架;三是持续地恢复和处置计划().年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跨境银行处置工作组地报告和建议》,从加强各国处置权力和跨境实施、金融机构应急计划以及降低传染性三个方面提出了条建议.年月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处置问题金融机构地条原则,包括处置体制和工具、跨境合作和协调、评估并提高处置效果地行动框架等主要内容,为各国重组或处置各类问题金融机构初步建立了较为系统地处置框架和相关机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强化核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强化全球金融体系地相互关联性,扩大了金融危机地波及范围和影响程度,成为推动公共干预来防止倒闭地重要因素.支付清算体系委员会()和证监会国际组织()正致力于改进金融市场核心基础设施,弱化之间地关联性以降低风险传染,这些基础设施包括支付体系、证券交易和结算体系、中央交易对手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外,各国对地监管政策以及单家地危机管理措施、恢复和处置计划等都必须接受金融稳定理事会组建地同行评估理事会()地审议.根据审议结果,金融稳定理事会可以对单家提出相应地监管建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金融监管改革其它主要领域地进展、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按照领导人地要求,为增强场外衍生品地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年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地报告,提出了项建议,涵盖场外衍生品标准化、交易所电子平台交易、中央交易对手集中清算以及向交易信息库报告四个方面内容,该报告还年底前完成改革目标设置了适当地时间安排,并明确了各项建议地执行主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扩大金融监管范围.一是为避免监管套利,提高不同金融市场监管标准地一致性,年月联合论坛将公布《金融监管范围和性质》,就推动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监管标准地实质性趋同提出明确地建议.二是加强对冲基金地监管,年月证监会国际组织发布了《对冲基金监管原则》,包括强制注册要求、持续监管、提供系统性风险信息以及监管者之间信息披露和交换,年月又公布了对冲基金信息收集模板,目前正在各国执行《对冲基金监管原则》情况进行评估.三是加强评级机构地外部约束.证监会国际组织修订了《信用评级构基本行为准则》,提高评级机构地透明度,降低利益冲突,采取合适举措确保信用评级地质量、对新产品地评级建立评审机制、对复杂地新金融产品或缺乏有力数据地产品谨慎评级;年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降低信用评级机构依赖性地高级原则,对中央银行、审慎监管当局以及市场参与者提出了明确要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改革国际会计标准.本轮危机暴露出公允价值为基础地会计规则扩大了金融体系地亲周期性,为此,领导人呼吁建立全球统一地、高质量全球会计标准,要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标准理事会()在年底前完成会计标准地趋同.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对会计准则改革地原则性建议.年月,两大会计机构宣布调整趋同计划,大部分项目将于年月前实现趋同,但部分项目将延至下半年或年.目前两大会计机构在金融资产减值、终止确认、公允价值估值不确定性处理、金融工具地净额结算冲销等方面地趋同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公允价值运用范围这一核心问题上还存在明显分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推动国际监管标准地实施.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都专门成立了标准实施机构,以推进所发布地国际监管标准实施.年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加强国际标准执行框架”,要求所有成员经济体范围接受金融部门稳定评估和同行审议,包括专题审议和国别审议.年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启动了金融监管领域地国际合作及信息交换标准执行地评估.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已经完成了薪酬机制和风险评估两项专题审议,目前正在进行第三项专题审议按揭贷款发起;并完成了对墨西哥地国别评估,年初前将对意大利和西班牙进行国别评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下一阶段主要任务(一)完善降低道德风险地监管框架随着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进入尾声,完善和细化监管政策将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地重中之重.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公布地时间表,年底前巴塞尔委员会将发布评估地临时方法论;年中完成对所需地损失吸收能力研究,并评估应急资本、自救债券在提高损失吸收能力中地功能.年中金融稳定理事会将与标准制定机构、国家监管当局共同确定地名单;年底前组建同行审议理事会,并完成监管政策地设计工作.为配合金融稳定理事会地工作,各国监管当局应评估并于年月前向金融稳定理事会报告本辖区处置地法律框架,金融稳定理事会将年中制定评估可处置性和有效处置制度特点地相关标准,其中包括为顺利实现跨境处置而必须达到地最低法律协调标准及最低地法定前提条件;各国监管当局应据此于年底前提出解决本辖区处置框架缺陷需要做出地法律、法规修改地改进建议.此外各国监管当局应评估相关金融监管国际标准地实施情况,并于年中向金融稳定理事会报告存在地缺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监控影子银行体系地发展相对于本轮危机之前,影子银行体系地规模已有所萎缩,但影子银行体系对融资规模、信贷流动性和期限转换仍然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对银行体系审慎监管要求地强化以及会计准则地改革有助于降低银行体系对影子银行体系地参与程度,但新监管标准地实施可能为影子银行地重新抬头提供了机遇.金融稳定理事会将监控影子银行体系地发展,包括:要求影子银行体系执行更高地资产减记标准、对货币市场基金以及其它具有期限转换功能地投资基金工具设立流动性要求、限制抵押融资再抵押、对银行向非结构性融资投资基金工具提供地隐形支持设置资本要求等.日前,法国作为下一次东道主建议金融稳定理事会成立专门工作组,向提交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地报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修订《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巴塞尔委员会年发布并于年修订地《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是公认地银行监管国际标准.为应对本轮金融危机,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监管标准和指引,其中大部分内容需要纳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将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和强度地建议纳入《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使之成为银行监管地国际标准.为此,巴塞尔委员会计划在年初启动《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地修订工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强化交易业务监管以及信用集中度监管标准本轮危机揭示出现行交易业务监管存在地漏洞,虽然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强化了该领域地监管要求,但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对交易账户监管框架进行全面地.根本性地评估,内容涉及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地划分标准和必要性、交易业务地定义、交易业务地资本要求等,将根据评。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和改革方向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和改革方向

中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和改革方向中国的金融监管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掌握金融风险,稳定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金融监管的现状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由中央银行、证券监管机构、银行监管机构和保险监管机构四大部分构成。

这四大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中央银行:负责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管理外汇储备等。

证券监管机构:管理证券市场,维护市场秩序。

银行监管机构:管理银行业,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保险监管机构:管理保险业,保障消费者权益。

然而,在现实中,这些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存在一定的重叠和不清晰,监管的效率和协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同时,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给监管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二、金融监管的改革方向针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需要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协作。

1、加强监管协调与合作。

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掌控,真正实现全面监管。

2、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评估机制,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措施,及时解决风险点。

3、推动金融科技和监管相结合。

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同时也带来新的监管难题。

应通过技术手段,更好地管理金融风险。

4、增强监管透明度和公正性。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行力度,落实责任,严厉惩处违规行为,确保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5、坚持审慎监管原则。

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保持稳健的发展方向,避免过度的放松监管和过度的扩张,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

三、结语金融监管是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金融监管的必然趋势,不断完善和加强监管制度和手段,才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维护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法规的国际比较

金融监管法规的国际比较

金融监管法规的国际比较金融监管法规在各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旨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投资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法规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受到国家经济体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监管机构设置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美国、欧洲和中国的金融监管法规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各国金融监管的特点和差异。

一、美国金融监管法规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

美国的金融监管主要由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等机构共同负责。

美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主要包括《证券法》、《银行法》、《商品期货法》等,这些法规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在美国,金融监管的原则是市场导向,政府主要通过监管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强调市场的自律和透明度。

美国的金融监管法规相对较为灵活,监管机构有较大的自主权,能够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监管政策,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欧洲金融监管法规欧洲作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金融监管体系由欧洲央行和欧洲银行管理局等机构共同负责。

欧洲的金融监管法规主要包括《巴塞尔协议》、《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条例》等,这些法规旨在统一欧洲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欧洲的金融监管原则是以风险为导向,注重风险管理和监控。

欧洲的金融监管法规相对较为规范和严格,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较大,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加强内部控制,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三、中国金融监管法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监管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共同负责。

中国的金融监管法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这些法规旨在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的金融监管原则是稳健审慎,注重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的金融监管法规相对较为谨慎和保守,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较高,要求金融机构注重风险管理、加强内部合规,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市场监管国际对比分析

金融市场监管国际对比分析

金融市场监管国际对比分析在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监管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对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监管制度的分析比较,探讨各国的监管模式及其效果,并总结出国际市场监管的一些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美国金融市场监管美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为核心,该机构负责监督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

美国的监管模式以市场自律和自由竞争为基础,强调信息披露、透明度和公平竞争。

然而,由于监管规则繁琐,监管部门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暴露了许多弊端。

二、英国金融市场监管英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构为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其主要职责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保持金融市场稳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英国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监管模式,强调市场自律和创新。

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得到了很大的重视,这使得英国金融市场规范化程度较高。

三、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一直备受关注。

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CBIRC)等多个部门组成,各部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

中国的监管模式较为强制性,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较大。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监管力度在逐渐加强。

四、日本金融市场监管日本的金融监管机构为日本金融服务局(JFSA),其职责是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促进金融创新。

日本的监管模式强调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金融稳定。

近年来,日本金融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虚拟货币、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的监管力度,以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五、国际金融监管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从上述国家的金融市场监管模式可以看出,国际金融监管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1. 市场自律和政府监管相结合:各国普遍采取市场自律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2.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各国都在加强金融信息披露和市场透明度方面进行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2022高级经济师考试题型

2022高级经济师考试题型

2022高级经济师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金融调控的特点不包括( )。

[单选题] *A.调控主体是中央银行B.调控手段以宏观审慎政策为核心(正确答案)C.调控必须依法进行D.调控目的是稳定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答案:B。

解析:金融调控是指以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为主导,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水平,间接调控金融市场的活动。

金融调控的特点包括:①调控主体是中央银行;②调控手段以货币政策为核心;③调控必须依法进行;④调控目的是稳定币值以促进经济发展。

2.金融工具的特点不包括( ) [单选题] *A.期限性B. 流动性C.稳定性(正确答案)D.收益性答案解析:金融工具有四大特点:①期限性,是指一般金融工具具有规定的偿还期限。

②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能够迅速变现而不受或且少受损失的能力。

③风险性,是指金融工具本金和预期收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违约风险、市场风险、购买力风险、流动性风险。

④收益性,是指金融工具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特性。

3.金融风险是指( )。

[单选题] *A.企业未来盈利的不确定性B.企业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C.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正确答案)D.企业现在收益的不确定性答案解析:金融风险就是指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而收益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包括了盈利的不确定性以及损失的不确定性,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关注了损失的不确定性。

因此可以说狭义的金融风险指的是企业或者机构在未来一段时间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4.《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中,从 ( )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

[单选题] *A.两(正确答案)B.三C. 四D.五答案解析: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从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有效性入手,在充分立足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开展情况和监管实践的基础上,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独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按照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近年来,全球经济一直处于变革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频繁爆发,也让国际社会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为此,国际社会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着力构建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意义金融市场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和健康发展对于全球经济体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爆发,是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和管理所导致的结果。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加强金融监管不仅可以避免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还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降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

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之一。

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管理者和协调者,IMF监督着全球货币政策、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问题。

IMF的主要职能包括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协调全球经济政策、监测全球经济形势和风险、促进国际金融合作和改革等。

2. 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是由G20成员国于2009年成立的一个独立机构,旨在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和协调。

FSB的主要职能包括监测全球金融稳定局势、提出金融改革建议、协调全球监管政策、制定全球监管标准和指南等。

FSB还与其他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3. 巴塞尔银行间清算所委员会巴塞尔银行间清算所委员会(BCBS)是由全球主要银行监管机构组成的一个独立机构,旨在加强银行业监管和协调。

BCBS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全球银行监管标准、协调监管政策、提出改革建议等。

BCBS还与其他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合作,共同推动银行业监管的改革和完善。

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1. 加强全球监管协调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变化,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协调,提高监管合作水平,构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共同体。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金融危机是指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其具有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导致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这种危机不仅会使金融机构陷入危险,也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改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监管的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标准和规则存在差异,导致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其次,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不完善。

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一些监管漏洞,比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不足,私募基金监管缺失等。

此外,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问题,没有完全预测到危机的爆发,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改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相继对金融市场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各国纷纷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框架。

各国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此外,加强金融市场宏观调控。

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的影响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融危机后,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监管的合作与协调。

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意识到金融市场监管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金融危机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各国为了规避危机的风险和冲击,纷纷加强与外国金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

此外,金融危机也对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引起了对金融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质疑,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更加谨慎和审慎。

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监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维稳金融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和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1. 发展现状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经历了从国内监管到跨国监管的变革。

过去,国际金融监管主要依靠各国自身监管机构,无法有效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活动。

这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的爆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加强协调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监管架构。

2. 国际合作与机构在国际金融监管中,国际合作与机构是关键要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提供政策建议、技术援助和金融支持等方式,协助各国改善金融监管体系。

同时,各国之间也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加强合作,形成跨国监管网络。

3. 新兴技术与金融创新的挑战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技术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产生了挑战。

互联网金融、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不断扩大,这为金融活动和市场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效率,但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监管难度。

因此,国际金融监管需要密切关注这些新兴领域,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技术标准。

4. 数据共享与监管合规数据在金融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多个司法管辖区和隐私保护的要求,数据共享仍然是一大挑战。

然而,通过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跨国合作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建立跨境数据共享框架和机制,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

此外,合规方面的监管也日益受到关注,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合规要求,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等非法行为。

5. 金融监管的未来趋势未来,国际金融监管将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和技术监管。

金融机构的合规性和风险管理将成为监管的核心关注点。

监管机构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市场风险和违约风险等进行监管,并加强监管科技的应用,以提高监管的准确性和速度。

全球金融治理研究综述

全球金融治理研究综述

全球金融治理研究综述全球金融治理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系统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实现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金融治理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综述全球金融治理的主要内容、挑战和前景。

全球金融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金融组织、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等方面。

国际金融组织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

这些组织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技术援助来引导和监督全球金融体系的运作。

金融监管是保障全球金融系统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手段,包括监管机构的设置和规则的制定。

金融稳定是全球金融治理的终极目标,通过减少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发生,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着许多挑战。

全球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使得金融治理变得更加困难。

金融体系中的各种主体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关联使得金融风险的传播速度加快,对全球金融稳定造成了新的挑战。

全球金融治理中存在着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导致全球金融合作的困难。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和政策差异,使得全球金融治理难以达到统一和协调的目标。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也对全球金融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和方式,对全球金融治理造成了重大影响。

尽管全球金融治理面临着众多挑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前景和机遇。

全球金融治理的改革和完善正在进行中。

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的深化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加强对金融治理的研究和改造,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需求。

第二,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全球金融合作和创新将进一步加强。

金融科技为金融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透明度。

国际金融组织和跨国公司的积极参与,使得全球金融治理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参与性。

国际金融组织通过制定全球性政策和规则,引导全球金融体系的运行,而跨国公司则通过资本流动和投资,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金融市场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金融市场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金融市场监管的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金融市场监管备受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监管环境不断变化,监管措施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探讨金融市场监管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监管的现状1.监管制度完善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

在证券、期货、保险、银行等各个领域,监管机构积极推进不同领域的监管细则和监管标准,创立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的制度体系。

此外,监管机构还不断优化法规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测和信用体系建设,对股票、期货、债券等市场实行公开透明等措施,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

2.信息化监管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不断扩展、创新和复杂化,传统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监管的需求。

近年来,监管机构积极推进信息化监管,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防控,提高监管的效率和精度。

例如,证监会推出“雪球计划”,采用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并通过与运营商合作,收集了数以亿计的市场数据和交易信息,以便更好地识别和防范市场风险。

3.跨机构监管金融市场监管需要协调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政策和监管行动。

为此,监管机构正在探索跨机构监管的模式,以便更好地协调、沟通和解决监管问题。

例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家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了协同监管机制,共同处理和解决跨领域、跨市场的金融问题。

二、金融市场监管的未来趋势1.全面监管全面监管是指将监管范围从传统的机构监管扩展到全金融市场,实现市场的全方位监测和预警,加强跨市场、跨领域的协调与合作。

在全面监管模式下,监管机构将不再是单一角色,而是既是监管又是参与者,既要制定监管规则,又要参与市场竞争,通过监管推动市场改革,实现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智能监管智能监管是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市场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和模型识别,既能预测市场风险,又能实现快速响应和防控。

在智能监管下,监管机构的监测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监管周期也将更快和更精确。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_王志成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_王志成

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王志成徐权赵文发内容摘要:本文简要回顾和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英等国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主要措施,分析了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金融监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在对比几种主要的金融体制改革方案利弊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金融体系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并据此提出了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监管协调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75/ki.1006-1029.2016.07.003引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政府和经济学家都致力于研究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很多理论思考和行动措施。

谢平、邹传伟(2010)从九个方面系统综述了全球主要金融监管当局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代表性文献;尹哲、张晓艳(2014)、胡再勇(2014)分别总结介绍了金融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措施。

在我国,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相对较为有限,但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老问题更加突出,新问题不断涌现,国内对于金融监管改革的研究和讨论也在不断升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课题组(2010)总结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主要缺陷,并从加强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政策建议;丁志杰(2016)认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应该反思权责割据逻辑和金融监管与金融救助分离的逻辑,从系统稳定角度提出了构建新型中央银行监管架构的政策建议;卜永祥(2016)系统论述了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提出“单一央行”方案是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最优选择。

本文从回顾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开始,着重探讨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独有问题,尝试提出一种适合中国现实需要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

一、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金融改革实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很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危机的成因,并提出了监管改革的建议。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15-3 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金融学第十五讲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本讲导读一三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二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五四金融监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内容三、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与发展趋势01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03主要国家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04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金融监管体制是由一系列监管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与对象组成的体系⚫完备的法律是监管体制的基础和依据⚫监管当局是监管体制的核心⚫所有从事金融业经营和投资交易活动的企业、组织、单位和个人都是监管对象,其中银行、券商、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是主要对象金融监管体制的各种类型都是基于上述要素而言:⚫监管模式的种类主要是针对监管对象而言⚫监管体制的类型主要是针对监管当局而言掌握金融监管模式:对于监管对象是功能监管或机构监管⚫机构监管➢定义:机构监管是按照不同机构的类别来划分监管对象,如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优势:监管门槛相对较低,易于实施➢不足: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问题监管模式的演进趋势:由机构监管逐渐发展成为功能监管从功能和机构的组合中,可派生出以下三种监管当局与职权界定的模式:⚫牵头监管模式:设置不同的监管当局,并指定一个监管机构为牵头监管机构,负责协调不同监管主体,共同开展监管,如法国等国家⚫“双峰”监管模式:设置两类监管当局,一类负责对所有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控制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类负责对不同金融业务开展监管,从而达到双重保险的作用,如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伞式”监管模式:对特定金融机构,由一家监管机构负责综合监管,其他监管机构按企业经营业务的种类开展具体监管熟悉金融监管体制:监管当局的设置与职权界定⚫按监管机构的设立划分:单一监管体制和多元监管体制⚫按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划分:集中监管体制和分业监管体制⚫根据金融监管权力的分配结构和层次,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线多头模式:全国的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几家机构共同负责,如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双线多头模式:中央和地方都有监管权,每一级又有若干机构共同来行使监管的职能,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集中单一模式:由一家机构集中进行监管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英国等02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金融监管体制变迁的背景是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变化⚫历史上金融监管体制的变迁:➢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混业经营与集中监管: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证券业、保险业不发达,金融监管职能基本上归中央银行履行,中央银行是唯一的监管机构,是典型的集中监管体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在经济大危机对银行和证券业的毁灭性打击后,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为标志确立了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在金融创新的高潮推动下,金融再度形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格局,的监管体制变革。

2023年中级经济师之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中级经济师之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中级经济师之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金融租赁公司可以吸收非银行股东()(含)以上定期存款,经营正常后可进入同业拆借市场。

A.1个月B.3个月C.6个月D.12个月【答案】 B2、金融监管不力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的重要根源之一。

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强烈呼吁强化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秩序。

2009年6月17日,美国奥巴马政府公布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构建新的监管体制框架:成立金融服务管理理事会(FSOC),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美联储的监管权力,由美联储对一级金融控股公司进行并表监管;在财政部设立全国保险办公室(ONI),弥补保险业监管在联邦层面的真空;取消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投资银行的监管,并将监管权力转移至美联储。

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专注于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以此来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保护。

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计划一经推出,便引起激烈的争论和多方面的批评。

奥巴马希望国会在年底前通过该计划,但能否如其所愿,仍有待观察。

2003年9月以来,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采取()制度。

A.中央银行监管B.主监管C.统一监管D.集体监管【答案】 B3、2008底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了H国,导致中国外贸出口大爆度下降。

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为保障经济增长和提升就业,H 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如增加国家基础建设投资支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2010年M2余额比上年增长19.7%. M1余额比上年增长21.2%)等,造成市场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

与此同时,在国际上,由于美国不断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泛滥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猛涨,传导到H国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

2010年H国各月CPI同比增长的数据如下: 1月增长1.5%,2月增长3.1%,3月增长3.3%,4月增长3%,5月增长3.4%,6月增长3.5%,7月增长3.7%,8月增长3.7%,9月增长3.9%,10月增长4.4%,11月增长5.1%,12月增长5.2%。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七方面重大任务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七方面重大任务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七方面重大任务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5)2.1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6)2.2 优化监管协调机制 (7)2.3 提升监管效能 (9)三、深化金融市场改革 (10)3.1 推进股票市场改革 (11)3.2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13)3.3 促进衍生品市场发展 (14)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15)4.1 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6)4.2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18)4.3 拓宽金融扶贫服务 (19)五、推动金融机构改革 (21)5.1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 (22)5.2 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23)5.3 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24)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25)6.1 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 (26)6.2 优化外汇市场管理 (27)6.3 提升金融服务业竞争力 (28)七、保障金融稳定和安全 (30)7.1 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 (31)7.2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33)7.3 提升金融基础设施安全 (34)八、结论与展望 (36)8.1 主要成果 (37)8.2 未来展望 (38)一、内容简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推动国有金融机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构建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跨行业、跨市场的监管协同,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运行。

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

健全金融科技监管机制: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完善金融科技的监管模式,保护消费者权益,防范新型金融风险。

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企业和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

金融行业金融监管改革与趋势分析考核试卷

金融行业金融监管改革与趋势分析考核试卷
A.加强监管部门的独立性
B.提高监管政策的透明度
C.促进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
D.减少监管政策变动
5.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监管带来了哪些挑战?()
A.增加了金融监管的复杂性
B.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C.促进了金融监管的现代化
D.要求监管技术同步更新
6.以下哪些机构属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A.中国人民银行
2. ABC
3. ABC
4. ABC
5. AD
6. ABC
7. ABC
8. ABCD
9. AD
10. ABC
11. ABC
12. ABC
13. ABCD
14. ABC
15. ABCD
16. ABCD
17. BCD
18. ABC
19. ABCD
20. ABCD
三、填空题
1.稳定、安全
2.充足率、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4.金融监管改革中,______和______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措施。()
5.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监管带来了______和______的挑战。()
6.金融监管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从______监管向______监管转变。()
7.为了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需要加强监管政策的______和监管资源的______。()
A.技术更新迅速
B.监管政策滞后
C.跨境监管困难
D.金融市场参与者多样化
14.以下哪些是金融监管改革中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措施?()
A.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B.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
C.提高金融产品透明度

浅议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浅议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欧盟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欧 洲 系统 性 风 险 管 理 委 员会 ( S C) 欧 洲 金 融 监 管者 体 系 ( S S , 宏观 和微 观 两 个层 面加 强监 管 。 文在 分析 欧 ER 和 E F )从 本
盟金融监 管体 制改革的主要动 因、 演进 过程和主要框 架的基础上 , 讨 了新 欧盟金 融监 管体制 的主要 特点和 对深化 探
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的要求 ,而且通过 了关于加强信用 评
级 公 司 权 威 性 和 监 管 的提 案 。为 了增 强 对 冲 基 金 和 私 人
的监管能力 , 现对跨 国金融机构 的有效监 管。E F 实 S S由

出风险处 置方 案。这个单独 的机构就是欧洲系统性风险
设想 的核心是 加强各 国监管者 的合 作和协调 . 包括建 委 员 会 ( S C 。 设 立 的 E R E R )新 S C负 责 在 欧 洲 层 面 实 施 宏 济和金融 市场发展背景下 评估 欧盟金融体 系的稳定性 。
如 果 可 以 预见 显 著 的金 融 风 险 , S C会 提 供 早 期 预 警 , ER
2 1 年第 1 01 2期
南舷
N0 1 . 0 1 .2 2 1 S ra o 2 7 e ilN .7
总第 2 7期 7
HAI NAN NANCE FI
浅议 国际金融 危机 后的欧盟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符 瑞 武
( 中国人 民银行 海 口中心支行 , 海南 海 口 50 0 ) 7 1 5

系已基本建立并 开始履行职责 。该新体系 旨在为欧洲金
2 0 年 , 源于美 国的次贷危 机演变为全球 性金融 融业 的有序复苏提供更优 良的监管环境 ,并避免再次发 08 起 危机 , 融危机充 分暴露 出了欧盟金融监 管各 国条块分 生大规模 的深度金融危机_ 金 1 】 。 割 的弊端 , 由此造 成的后果是 欧盟对 于在欧洲金 融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保险)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综述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至今余威尚存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达经济体主要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根本性缺陷,以及金融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

危机以来,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的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主导下全球主要经济体系携手共建金融监管新框架,力图通过严格审慎的监管打破金融危机的厄运循环,防止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再次爆发。

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目标和主要内容(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目标本轮危机以来,二十国集团(G20)取代七国集团(G7)成为国际经济金融治理的最重要平台,G20领导人系列峰会明确了国际金融监管的目标和时间表,定期审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进展,且确定国际金融改革的最终方案。

2008年11月15日G20华盛顿峰会通过了加强金融监管的行动方案和原则,包括提高透明度度和问责制、强化审慎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诚信和改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2009年4月2日G2O伦敦峰会提出,建立强有力的、全球壹致的金融监管框架,主要包括:重新构建监管架构识别和应对宏观审慎风险;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纳入审慎监管范围;改进金融机构的薪酬机制;提高金融体系资本质量和数量,遏制杠杆率累积;改革国际会计规则,建立高质量的金融工具估值和准备金计提标准等。

2009年9月25日G20匹兹堡峰会进壹步指出,建立高质量的监管资本,缓解亲经济周期效应,2010年底完成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主要经济体2011年底前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BaselII),且从2012年底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实施FSB稳健薪酬机制的原则及其执行标准,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改进场外衍生品市场,2012年底前所有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合约通过中央交易对手清算;2010年底提出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道德风险的壹揽子方案。

2010年6月25日的G20多伦多峰会首次明确了国际金融监管的四大支柱,壹是强大的监管制度,确保银行体系依靠自身力量能够应对大规模冲击,采用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强化对冲基金、外部评级机构和场外衍生品监管;二是有效的监督,强化监管当局的目标、能力和资源,以及尽早识别风险且采取干预措施的监管权力;三是风险处置和解决系统重要性机构问题的政策框架,包括有效的风险处置、强化的审慎监管工具和监管权力等;四是透明的国际评估和同行审议,各成员国必须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同行审议(peerreview),推进金融监管国际新标准的实施。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揭示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本轮金融监管改革涵盖了微观、宏观和中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改革既各有侧重,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又具有逻辑壹致性,相互支持和有机结合。

1、微观金融机构层面的监管改革。

目的是提升单家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强化金融体系稳定的微观基础。

微观层面的改革包括: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改革资本充足率监管制度,大幅度提升银行体系吸收损失的能力;引入杠杆率监管,约束银行体系的杠杆效应,缓解去杠杆化的负面影响;建立量化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增强单家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能力,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改革金融机构X公司治理监管规则,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集团层面的风险治理架构,推动金融机构实施稳健的薪酬机制,确保薪酬发放的数量、期限和所承担的风险暴露及风险存续期更加壹致;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要求,增强市场约束等。

2、中观金融市场层面的监管改革。

目的是强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修正金融市场失灵。

中观层面的改革措施包括:改革国家会计准则,建立单壹的、高质量的会计制度;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将不受监管约束或仅受有限约束的准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体系”),如对冲基金、私人资金池、按揭贷款X公司、结构化投资实体、货币市场基金等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加强外部评级机构监管,减少利益冲突,降低金融监管以及金融机构对外部评级的依赖程度;改革场外衍生品市场,推动场外交易合约标准化,鼓励通过中央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提高不同金融部门监管标准的壹致性,缩小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监管套利的空间;改革金融交易的支付清算体系,降低风险传染性。

3、宏观金融系统层面的监管改革。

目的是将系统性风险纳入金融监管框架,建立宏观审慎监管制度。

宏观层面的改革措施包括:建立和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安排,弱化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效应;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实施更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提高监管强度和有效性,建立“自我救助”机制,降低“大而不倒”导致的道德风险;对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仍应加强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建立跨境危机处置安排,降低风险的跨境传递。

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主要进展根据G20峰会确定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目标和时间表,2009年中以来金融稳定理事会主导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已获得G20首尔峰会的批准,将于2013年在成员国开始实施。

(壹)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2009年中以来,基于本轮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委员会对现行银行监管国际规则进行了重大改革,发布了壹系列国际银行业监管新标准,统称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III)。

BaselIII体现了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监管新思维,按照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且重、资本数量和质量同步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且行、长期影响和短期效应统筹兼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新标杆。

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资本监管在巴塞尔委员会监管框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也是本轮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

(1)提高监管资本的损失吸收能力。

2010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监管资本工具改革的核心要素。

壹是恢复普通股(含留存收益)在监管资本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对普通股、其他壹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分别建立严格的合格标准,以提高各类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三是引入严格、统壹的普通股资本扣减项目,确保普通股资本质量。

此外,巴塞尔委员会正在研究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各类资本工具损失吸收能力的具体方案,包括:各类非普通股资本工具通过强制核销或转换为普通股等机制吸收损失、发行应急资本(contingentcapital)和自救债券(bail-indebt)以降低破产概率的可行性。

(2)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

本轮金融危机表明,新资本协议框架下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交易头寸、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权重方法不能充分反映这些业务的内在风险。

为此,2009年7月份以来,巴塞尔委员会调整风险加权方法以扩大风险覆盖范围。

壹是大幅提高证券化产品(特别是再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权重;二是大幅度提高交易业务的资本要求,包括增加压力风险价值(S-VaR)、新增风险资本要求等;三是大幅度提高场外衍生产品交易和证券融资业务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定量影响测算结果表明,风险加权风险的修订导致国际化大银行资本要求平均上升20%。

(3)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根据自下而上的定量影响测算和自上而下的监管标准校准的结果,9月12日巴塞尔委员会确定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为4.5%,壹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

为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效应,打破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正反馈循环,巴塞尔委员仍建立了俩个超额资本要求:壹是要求银行建立留存超额资本(capitalconservationbuffer),用于吸收严重经济和金融衰退给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

留存超额资本全部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为2.5%。

二是建立和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counter-cyclicalbuffer),要求银行在信贷高速扩张时期积累充足的经济资源,用于经济下行时期吸收损失,保持信贷跨周期供给平稳,最低要求为0~2.5%。

待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普通股、壹级资本和总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7%、8.5%和10.5%。

此外,巴塞尔委员会仍和会计标准制定机构密切对话,推动建立前瞻性的动态损失拨备制度。

2、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本轮危机之前,金融工具创新以及低利率的市场环境导致银行体系积累了过高的杠杆率,使得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背离程度不断扩大。

危机期间商业银行的去杠杆化过程显著放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负面影响。

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决定引入基于规模、和具体资产风险无关的杠杆率监管指标,作为资本充足率的补充。

2009年12月发布了杠杆率计算方法的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就杠杆率计算方法和监管标准达成共识,自2011年初按照3%的标准(壹级资本/总资产)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2013年初开始进入过渡期,2018年正式纳入第壹支柱框架。

3、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危机爆发的前几年,全球金融市场较低的利率水平以及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增强了资本市场活力,银行融资流动性和资产流动性同时扩大,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依赖性明显增强。

本轮危机暴露出欧美大型银行过度依赖批发型融资来源的内在脆弱性。

为增强单家银行以及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2009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引入了俩个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

壹是流动性覆盖率(LCR),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中断的弹性。

二是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用于度量中长期内银行解决资金错配的能力,它覆盖整个资产负债表,目的是激励银行尽量使用稳定资金来源。

4、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鉴于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为防止过快引入新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对经济复苏潜在的不利影响,按照G20领导人的要求,巴塞尔委员会从宏观和微观俩个层面对国际新监管标准实施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9月12日召开的中央银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GHOS)会议决定设立为期8年(2011年-2018年)的过渡期安排。

各成员国应在2013年之前完成相应的国内立法工作,为实施新监管标准奠定基础,且从2013年初开始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标准,随后逐步向新标准接轨,2018年底全面达标。

2015年初成员国开始实施流动性覆盖率,2018年初开始执行净稳定融资比例。

5、强化风险管理实践。

除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外,危机以来巴塞尔委员会仍发布了壹系列和风险管理相关的监管原则、指引和稳健做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