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_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_刘志明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 (4)二、多模态翻译理论 (5)1. 多模态翻译的定义 (6)2.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框架 (7)a. 结构主义视角 (8)b. 功能主义视角 (9)c. 概念式翻译学视角 (11)3.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模型 (12)a. 以翻译为中心的模型 (13)b. 以信息为中心的模型 (14)c. 综合性模型 (16)三、多模态翻译实践 (17)1. 多模态翻译的应用领域 (18)a.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b. 语言教学 (20)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 (22)2. 多模态翻译的案例分析 (23)a.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模态翻译 (25)b. 语言教学中的多模态翻译实践 (26)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7)四、多模态翻译的挑战与对策 (28)1. 技术挑战 (29)a.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31)b.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32)2. 理论挑战 (33)a.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4)b. 多模态翻译的哲学思考 (36)3. 实践挑战 (37)a. 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38)b. 企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39)五、结论 (40)1. 研究成果总结 (41)2. 研究展望与建议 (42)一、内容综述《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
本书通过对多模态翻译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多模态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多模态翻译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多模态翻译的理论基础等。
作者详细介绍了多模态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翻译学术文献、广告语、影视作品等,并分析了多模态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跨文化交际障碍、语言结构差异等。
作者还探讨了多模态翻译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翻译理论的关系,强调了多模态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以及文化背景对行为的影响。
参与式观察
02
与受试者一起生活、工作,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
惯。
案例分析
03
对特定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进行深入剖析,探讨文化因素在其中
的作用。
混合研究方法
01
定量与定性结合
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综合分 析文化差异对行为的影响。
02
纵向与横向结合
在时间维度上开展纵向研究,了解文 化变迁的过程和规律;在空间维度上 开展横向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行为的共性和差异。
案例五:跨文化创新研究
总结词
跨文化创新研究是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实践 的比较,以制定更为有效的创新策略的过程。
详细描述
跨文化创新研究通常涉及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创新环境 、创新动力、创新实施等方面的分析,以制定更为合 适的创新策略。例如,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氛 围、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实施过程等进行分析,以制 定符合当地创新环境的创新策略。
跨文化研究方法课件
目录
• 跨文化研究概述 • 跨文化研究方法 • 跨文化研究设计 • 跨文化研究数据处理与分析 • 跨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跨文化研究案例分析
01
跨文化研究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跨文化研究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价值观、信念和态度,以揭示人类行为的共性和差异性 的方法。
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问题及应对策略
研究结果推广的挑战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需求和特点 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 适应性问题。
应对策略
研究者应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特点和文化背 景,采用适当的推广策略和方法。例如,根 据目标受众的文化特点调整推广材料和宣传 方式,或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推广研究成果 。此外,研究者还应关注研究的实际应用价 值,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措施或政策建议 ,以更好地服务于目标受众。
《2024年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范文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视域出发,深入研究翻译的功能,分析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及面临的挑战,旨在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功能翻译最基本的功能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另一种语言的受众。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言的信息传递给目标语受众,使双方能够共享信息,增进理解。
2. 文化传播功能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
通过翻译,源语言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信息得以传递到目标语文化中,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交流促进功能翻译能够消除语言障碍,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交流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效率,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挑战1. 语言障碍语言差异是翻译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不同语言间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翻译需准确把握源语言的含义,将其恰当地传递给目标语受众。
2.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存在差异,翻译需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的背景和习惯,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3. 语义歧义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复杂性,同一信息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
翻译需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考虑到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以避免语义歧义。
四、提高翻译质量的策略1. 加强语言学习与训练提高翻译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语言学习与训练。
翻译人员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恰当地传递到目标语中。
2. 深入了解目标语文化翻译人员需深入了解目标语文化的背景和习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的传递方式。
通过学习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翻译人员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源语言中的信息。
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_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_刘志明
收稿日期:2015-03-18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xs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非营利组织使用微博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的行为及效果研究”(13YJCZH116)作者简介:刘志明,男,山东潍坊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刘志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摘要:如何从海量评论中发现对用户更加有用的评论成为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电子商务全球化趋势使得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感知评论价值过程中的差异成为必要。
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分析了在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下,文化类型对不同因素之于在线评论有用性作用的调节机制,构建了跨文化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模型及相关假设。
实证分析IMDB 和豆瓣网的影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文化中,说服双过程模型同样适用,启发式线索和系统式线索同时影响了人们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评估,但是系统式线索和启发式线索在两种文化下对说服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
这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针对不同文化下的线评论进行管理和应用。
关键词:在线评论;评论有用性;跨文化;说服双过程模型;网络口碑;网络评论中图分类号:F276.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5)04-0076-10DOI :10.16388/42-1843/c.2015.04.011一、引言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口碑,在线产品评论在客户购买决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网络口碑对消除购买者的不确定、辅助做出有效决策具有重要作用[2]。
国际著名市场研究公司Jupiter Research 调查分析表明:超出75%的消费者在线购买商品之前,会通过不同的评论网站参考产品评论信息,评论信息包含了大量情感信息以及用户对产品的评价,这些信息通常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跨文化商务话语: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
跨文化商务话语: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跨文化商务话语的重要性 (3)2. 跨文化商务话语研究的必要性 (4)3. 跨文化商务话语研究的意义 (5)二、跨文化商务话语的理论基础 (7)1. 跨文化交际理论 (8)2. 文化相对论 (9)3. 语言变体理论 (10)4. 社会认同理论 (11)三、跨文化商务话语的主要研究主题 (13)1. 词汇选择与理解 (14)2. 语法结构差异 (15)3. 非语言交际差异 (16)4. 语用失误与修正 (17)5. 企业礼仪与沟通风格 (18)四、跨文化商务话语的研究方法 (19)1. 文献研究法 (20)2. 案例分析法 (22)3. 语料库分析 (23)4. 问卷调查法 (24)5. 访谈法 (25)五、跨文化商务话语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27)1. 研究方法的创新 (28)2. 跨学科合作的加强 (29)3. 实践应用的拓展 (30)一、内容概览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跨文化商务话语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它不仅关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更是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互动和文化融合的关键桥梁。
本论文集围绕“跨文化商务话语:跨学科研究主题与方法”汇集了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从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语言障碍、非语言因素、文化认同、谈判策略等多个层面。
跨文化商务话语的语言特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商务话语的词汇选择、语法结构、语用规则等方面的差异与共性。
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探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等非语言因素在跨文化商务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
文化认同与商务话语:研究个体或组织在跨文化商务互动中如何通过话语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并探讨这种认同对商务沟通效果的影响。
跨文化谈判策略:分析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如何运用各种策略来克服文化差异,实现有效沟通和共赢。
基于语料库的跨文化商务话语分析:利用现代语言学技术手段,对大量真实语境下的跨文化商务话语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模式。
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探析
《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探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概述•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高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概述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跨文化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定义跨文化教学能力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等特点。
它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特点定义与特点适应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外语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因此,外语教师需要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跨文化教学能力能够帮助外语教师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培养国际化人才外语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外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跨文化教学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其历史相对较短。
在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跨文化教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未来,外语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同时,外语教学界也需要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推动外语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历史回顾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历史与发展VS02外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总结词扎实全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详细描述外语教师需要具备扎实全面的语言知识,包括正确的发音、流利的口语、准确的语法和丰富的词汇等,能够熟练地运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和教学。
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
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跨文化传播是指在多个不同文化之间传递信息和交流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跨文化传播在商业、文化和社会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传播效果,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言和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文化内涵,因此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传播时,语言的使用必须经过仔细的考虑。
研究可以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障碍,以及如何通过语言选择和语言翻译等手段来克服这些障碍。
其次,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还可以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来进行。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习惯,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研究可以探讨在不同文化中,不同的符号、象征和礼仪行为的含义,并分析它们在传播中的效果。
此外,研究还可以探讨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视觉传达方式,以及它们在传播中产生的效果。
此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研究还可以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进行。
不同文化的接受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诠释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差异。
研究可以探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者如何理解和解读信息,以及他们在接受信息时的情感和态度变化。
此外,研究还可以探讨不同文化中的个人特点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对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通过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的范围广泛且多样化,可以从语言、非语言和接受者等不同角度进行探讨。
研究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对于促进全球化进程中的交流和理解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世界。
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法
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孔晶;杨媛;廖倩;刘家亮【期刊名称】《现代教育技术》【年(卷),期】2024(34)6【摘要】近年来,跨学科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学习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但研究者在其内涵、学科整合本质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为此,文章聚焦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跨学科学习实践中学科整合、项目实施、目标达成三大问题,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梳理分析。
研究发现:相关课程和广域课程是目前学科整合的两大模式,相关课程是基于学科大概念、结合学生生活形成问题,广域课程是基于学生真实生活,结合自然生态、社会热点、科技产品等形成问题,技术和工程是实现学科整合的关键途径;基于项目、问题、探究、设计的学习均是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的常用模式,但相对而言,国外强调工程设计实践,国内较为关注产品创新思维;学生对STEM学科的理解、态度、学科素养、21世纪技能、自我效能感、自信心、STEM职业兴趣等是研究者所普遍关注的培养目标。
文章通过研究,旨在为一线教师打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升教学法和技术整合能力以深入开展跨学科学习实践提供支持。
【总页数】8页(P63-70)【作者】孔晶;杨媛;廖倩;刘家亮【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7【相关文献】1.如何支持与评价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基于2007-2020年国内外共享调节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2.数字人文在我国档案领域的综合应用研究:基于CNKI 的系统性文献综述3.近十年国内外羽毛球教学研究最新进展及启示——基于2011-2021年29篇文献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法4.“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规律与原则--基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系统性文献综述5.高校在线课程中的同伴互动——基于国内外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1.4 论文结构安排 (7)二、国际跨文化能力的理论框架 (8)2.1 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要素 (9)2.2 跨文化能力的理论基础 (10)2.3 跨文化能力的测量工具与方法 (12)三、国际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分析 (14)3.1 不同国家间的跨文化能力差异 (15)3.2 不同行业或领域的跨文化能力特点 (16)3.3 跨文化能力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关系 (18)3.4 跨文化能力与国际合作项目的影响 (19)四、国际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20)4.1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能力的发展趋势 (21)4.2 新兴技术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22)4.3 文化冲突与融合中的跨文化能力挑战 (23)4.4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政策建议与实践案例 (24)五、未来展望与建议 (26)5.1 加强跨文化能力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7)5.2 提升企业跨文化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 (28)5.3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优化跨文化能力评估与培养策略305.4 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能力人才 (31)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与协作的能力,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与发展。
本论文首先回顾了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框架。
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跨文化能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还探讨了培养国际跨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语言学习、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技巧培训等。
国际跨文化能力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跨越国界的频率越来越高,跨文化交往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国际跨文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4年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范文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翻译的功能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分析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和价值,以期为翻译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功能翻译作为沟通工具,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传递信息。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能够消除语言障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理解和掌握彼此的信息。
这种信息传递功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文化传播功能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
通过翻译,源语文化得以传播到目标语文化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文化传播功能有助于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融性。
3. 交际润滑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往往会产生误解和沟通障碍。
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能够起到交际润滑的作用,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有效沟通。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1. 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文化背景和传播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这些策略的应用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2. 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词汇转换、句式调整、语篇衔接等。
通过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更好地适应目标语文化和读者的需求。
四、案例分析: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实例以某国际合作项目为例,该项目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该项目成功地将源语文化传达给目标语受众,促进了项目顺利推进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这充分证明了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作用。
跨文化比较方法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的研究视角对两个不同社会进行比较,确定其共性 和差异,发现共同的和各自的规律。
研究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 法,后者是更主要的方法。孙秋云教授曾指出:人 类学家花上数月、半年,甚至一整年的时间,深入 当地民族的生活之中,学习使用当地的语言,研究 其社会结构,利用跟踪观察和访谈,获得大量定性 和定量信息、数据。社会就是社会文化人类学家的 实验室 [2]。这即是构成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基础。
具有两三年以上教学经历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师 笔者将学生在英语翻译课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大
都会注意到,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 体归纳为如下三类:
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学生对于英文文献原文
其一是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的欠缺,包括
的理解总有欠缺,轻则理解不透,仅仅停留在字面 但不限于词汇量不足,语法规则掌握不熟练或不准
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融,它不仅仅是符号编码 中国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方面的欠缺相当于冰山未
的语际翻译,更是源语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冲突和 露出水面的部分,它难以被直观地发现,进而难以
接纳;译者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恰如其分地体现“自 唤起足够的警觉和重视。不幸的是,恰恰由于这方
我”和“他者”的平衡,从而使译文在不失源语品 面欠缺,经常成为翻译能力长期低水平徘徊的重要
(二)跨文化比较方法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如前所述,鉴于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也是 文化的构成要素,因此,无论从原理上推导,还是 从实践中观察,都应认为跨文化比较方法能够并且 应当在英语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英语翻译的 特点,可以进行的比较研究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 英语和母语各自产生发展基础的比较;二是语言要 素本身的比较。比较过程中所发现的相互联系和作 用经常带有明显的规律性。以英汉翻译为例,具体 的比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英语国家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 本条件和社会类型。如果做进一步划分,英语国家 又包括英国及其在世界各大洲的原殖民地和事实上 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从纵向看,不同历史时 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对语言的发展变化都会产生 相应的影响。 第二方面是文化类型。英语和汉语分别孕育于 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华夏文化。文化的各个构成要 素以及作为其灵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系统与语言 之间的关系,不仅密不可分而且呈双向影响。许钧 教授在《翻译论》中指出:汉语在意思表达上相对 比较委婉,英语则较为直接。而同是作为英语国家, 英国英语较美国英语又相对委婉,这与其具有的长期 封建社会历史以及作为其产物的贵族阶层不无关系 [3]。 第三方面是语言要素。包括词汇、语法、句型、 修辞等。例如,英语以字母组成的单词作为基本单 位,由若干单词构成句子,进而发展为段落以至文 章;汉语则是以单声发音的方块儿字作为基本单位, 进而构成词和词组,再进一步形成句子以至文章。 英语中经常出现倒装句式,以疑问句为典型。汉语 中则鲜有此类现象。然而,主语、谓语、宾语、定语、 状语的称谓和基本用法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共性。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及其规
《2024年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范文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工具,其功能与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对翻译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及挑战。
二、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功能翻译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能够克服语言障碍,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理解并传递信息。
这一功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文化交流功能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等得以传播和交流,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3. 语言转换功能翻译能够实现在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在跨文化传播中,语言转换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三、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挑战1.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等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2. 语言复杂度带来的挑战语言的复杂度也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
3. 语境理解的重要性语境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否则,可能会出现字面意义上的误解。
四、提升翻译质量的策略1. 加强文化意识培养翻译者应加强文化意识培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信仰等,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2. 提高语言能力翻译者应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知识。
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3. 注重语境理解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好的语境分析能力。
五、结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对翻译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4)1.2 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5)1.3 研究的新进展的定义 (6)2. 认知心理学的新进展 (7)2.1 记忆的研究 (9)2.2 注意力的研究 (10)2.3 决策制定与认知偏差 (12)2.4 语言处理的研究 (13)3. 情感与行为心理学的新进展 (15)3.1 情绪调节与影响 (16)3.2 社会行为与人际关系 (18)3.3 人格发展的新视角 (19)3.4 心理健康与疾病 (20)4. 发展心理学的新进展 (22)4.1 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时期 (23)4.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新视角 (25)4.3 成年期的心理变化 (26)4.4 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 (27)5. 神经心理学与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29)5.1 神经科学与心理健康 (30)5.2 大脑功能的神经机制 (31)5.3 脑部疾病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33)5.4 脑成像技术的新应用 (34)6. 心理治疗与干预的新方法 (35)6.1 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 (36)6.2 正念疗法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38)6.3 心理社会干预的策略 (39)6.4 虚拟现实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41)7.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新进展 (41)7.1 实验设计的创新 (43)7.2 数据分析的新工具 (45)7.3 跨文化研究的难点与方法 (46)7.4 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8)8. 心理学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49)8.1 教育心理学的新应用 (50)8.2 工作心理学与幸福感 (52)8.3 犯罪心理学与社会控制 (53)8.4 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角色 (54)9. 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 (55)9.1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结合 (57)9.2 心理学的跨学科融合 (58)9.3 伦理与法律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59)9.4 心理学研究的需求与社会发展趋势 (61)1. 内容描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2024年《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范文
《《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篇一《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_多模态视角概述》(节选)翻译实践报告《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翻译实践报告(节选)一、引言本报告主要介绍一次以《如何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概述》为主题的翻译实践。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学术研究领域。
本文将通过对翻译任务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翻译任务概述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为一篇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的学术文章,主要从多模态视角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概述。
文章内容涉及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多媒体分析等多个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我力求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三、多模态视角下的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视角下的批评话语分析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进行话语分析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符号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我注重对原文中语言符号的准确理解,包括词汇、句法、语篇等层面的分析,确保译文的语义准确性。
2. 非语言符号的转化:除了语言符号外,原文中还包含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图像、图表、声音等。
在翻译过程中,我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将这些非语言符号转化为读者可以理解的形式,以保持原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3. 批评视角的体现:在翻译过程中,我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批评视角和立场,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将原文的批评意图传达给读者。
四、翻译策略与方法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翻译策略与方法: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保证语义准确的前提下,我尽量采用直译的方法,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汇或句子,我采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的流畅性。
2.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翻译过程中,我注重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原文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准确地进行翻译。
跨文化研究的三个概念综述
- 4-
论坛特稿
至此,英国的文化研究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Kramer,1997)与此同时,根据美 国(Nelson and Grossberg,1988 ;Grossberg,Nelson and Treichler,1992), 澳 大 利 亚 (Turner,1992), 中 国 台 湾(Chen,1992), 意 大 利(Baransky and Lumley,1990), 德 国(Kramer,1997), 欧 洲 的 其 他 国 家(Journal of the Study of British Cultures, 1999)以及世界各地(British Studies,199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1998 年起至今)的具体需求,文化研究与各地不同的特定环境下的本土传统和文化相 融合,对各国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作用。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段,文化研究被引入(或 被再次引入)外语教学(Buttjes,1981 ;Byram,1989 ;引自 Kramer,1997)和其他国 际科目的教学中(Aronowitz and Giroux,1991)。
从上面 Hofstede 和 Taylor 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个体赖以生存的文化 含义的模式或者说是关系网。Taylor 以文化交往中的“协商”(negotiations)为例,指 出个体行为被看作“协商”“终止协商”“提议”等。这些协商被看作对于构成整体活动 规范的遵从。这些规范并非仅仅存在于个人的头脑里,而是都具有相互理解的含义。继 Taylor 之后,Hofstede 还提出了文化中更多的属于社会现实的一部分的意义范围,譬如: “共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体现文化的物质遗产(artefacts)。他说:“我所指的 共有意义其概念的重要性,首先是其共有性不仅在于人人拥有这些含义。共有性的含义 更应该体现在身处在一个共有的参照世界里。”(Hofstede,1973 :30)
思政元素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案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第二单元文化和交流的关系为例
492021年35期总第579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本文重点论述课程思政视角下《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案例教学方法。
以第二单元文化和交流的关系为例,探索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学法【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course“Intercultural BusinessCommuni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 Unit 2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colleges,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educating students.【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张哲,广州商学院。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1XJKCSZ0026)。
学术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
标题:学术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术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理论框架、方法论以及实际应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为理解和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讨论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其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探索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引言全球化使得人们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进行交流成为常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跨文化研究旨在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行为的差异,以期促进跨文化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冲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发展。
二、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跨文化研究通常基于文化差异理论、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适应理论等框架进行。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价值观、信仰和认知提供了基础。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
三、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采用访谈、观察、民族志等方法,以深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定量研究则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跨文化现象进行客观的测量和比较。
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跨文化现象。
四、跨文化研究的实际应用1.语言教学与语言习得:通过跨文化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为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供依据。
2.商务与国际关系:在商务和国际关系领域,跨文化研究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业决策和谈判风格,从而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
3.医疗保健:在医疗保健领域,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4.媒体与传播:在媒体和传播领域,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效果,为媒体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五、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践
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践一、内容概述引言:介绍数字人文服务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数字人文服务在跨媒介叙事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梳理跨媒介叙事的相关理论,包括媒介融合理论、叙事学、传播学等,以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跨媒介叙事方法:介绍目前在数字人文服务领域中常用的跨媒介叙事方法,如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知识图谱构建等,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数字人文服务项目,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运用跨媒介叙事方法,提高数字人文服务的效能。
挑战与展望:分析在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践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如数据质量、技术难题、伦理问题等,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强调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服务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A. 背景和问题陈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人文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践,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对各种媒介形式的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呈现,从而为研究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在数字人文领域中,跨媒介叙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跨媒介叙事研究关注如何将不同媒介形式的故事、历史事件、文化现象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
跨媒介叙事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历史学、文学、艺术、传播学等,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的数字人文服务中,跨媒介叙事研究与实践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整合和管理大量的多媒体数据,是跨媒介叙事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和对话,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对这些联系和对话的有效呈现,也是跨媒介叙事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跨媒介叙事研究中充分考虑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跨国界、跨文化的跨媒介叙事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跨文化情境下教师教学调适实证研究--以赴美汉语教学为例
跨文化情境下教师教学调适实证研究--以赴美汉语教学为例刘宏伟;王晓敏【摘要】Based on a case study on the Chinese teachers’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in US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actors and strategies of teaching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in an intercultural context. 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wo cultures is the decisive point for the effective teaching abroad.%文章以赴美汉语教师(志愿者)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跨文化角度探讨了教学调适的诸要素和调适策略。
研究认为中国教师海外教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中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125-127)【关键词】教学调适;跨文化情境;文化融合【作者】刘宏伟;王晓敏【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河北邯郸 056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5伴随全球“汉语热”,美国的汉语教学发展迅速。
中国教师赴美汉语教学为提高世界汉语教学水平、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交流做出了贡献。
中国教师在迥异的文化中如何教学并满足中美双方对汉语教学的期望值得探讨。
跨文化适应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旅居人在地主国的工作与生活,教育领域有关跨文化适应的研究,国内外关于留学生的学习调适(learner shock)的研究已对留学生在地主国的工作和生活发挥了较好的实践指导作用,但目前对跨文化情境下教师的教学调适研究仅限于欧美教师在东方文化中的适应,或以研究教师个体跨文化能力培养为主(如态度、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3-18本刊网址·在线期刊:http :///jhxs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非营利组织使用微博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的行为及效果研究”(13YJCZH116)作者简介:刘志明,男,山东潍坊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刘志明(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2)摘要:如何从海量评论中发现对用户更加有用的评论成为当前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电子商务全球化趋势使得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感知评论价值过程中的差异成为必要。
基于说服双过程模型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分析了在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下,文化类型对不同因素之于在线评论有用性作用的调节机制,构建了跨文化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模型及相关假设。
实证分析IMDB 和豆瓣网的影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文化中,说服双过程模型同样适用,启发式线索和系统式线索同时影响了人们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评估,但是系统式线索和启发式线索在两种文化下对说服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
这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有助于电子商务企业针对不同文化下的线评论进行管理和应用。
关键词:在线评论;评论有用性;跨文化;说服双过程模型;网络口碑;网络评论中图分类号:F276.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15)04-0076-10DOI :10.16388/42-1843/c.2015.04.011一、引言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口碑,在线产品评论在客户购买决策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
网络口碑对消除购买者的不确定、辅助做出有效决策具有重要作用[2]。
国际著名市场研究公司Jupiter Research 调查分析表明:超出75%的消费者在线购买商品之前,会通过不同的评论网站参考产品评论信息,评论信息包含了大量情感信息以及用户对产品的评价,这些信息通常会影响用户的购买决策。
因此,产品在线评论对产品的销量造成了影响,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3-9],主要从聚合层面(aggregate-level )考察了在线评论与产品销量之间的影响关系[10],分别探讨了评论情感倾向、评论数量等客观特征对产品销量的影响[5,11,12]。
尽管在线评论对客户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随着大量在线评论网站的出现,信息爆炸的问题随之出现。
面对海量评论,评论阅读者可能“迷失”其中,无法利用有价值的评论来判断商品的真实质量[2]。
因此,企业以及学术界开始将关注重心从提供在线评论转移到在线客户评论的评估和推荐上[13]。
提供更有价值的在线评论对电子商务网站至关重要,有用性越高的在线评论信息对消费者的说服效果越好[14]、对购买决策影响更加显著[15]。
为此,Ama⁃zon 、Tripadvisor 、京东商城、豆瓣网等开始通过消费者对评论的有用性投票来推荐有用的评论,消费者能够根据这种评价机制选择更加有用的评论,极大地减轻了信息过载问题[16-17]。
但是,这种有用性指标需要长时间积累,无法及时提供最新发布的评论的有用性信息,应用效果欠佳[7]。
为此,近几年,学术界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及方法探讨“什么样的评论更有用”这一问题[18-20],研究影响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对在线评论的有用性进行预测,研究对象从在线零售网站[13,21]、旅游网站[22]到电影评论网站[23],研究特征从评论语义特征、评论结构特征到评论情感特征,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研究缺乏一个明晰的理论分析框架,难以解释有用性评价的影响机制。
出于这种不足,殷国鹏基于说服的双过程模型构建了在线评论第34卷第4期2015年8月江汉学术Jianghan AcademicVol.34No.4Aug ,2015网络出版时间:2015-06-23 14:19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42.1843.C.20150623.1819.011.html2015年第4期刘志明: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有用性理论模型,从而为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10]。
然而,已有研究的实证分析多基于单一在线评论数据集,且大多是英文评论,对中文评论有用性的研究很少[10]。
说服传播理论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因素的说服效果是有所差异的[24],因此,来自西方背景下的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结论是否也适用于中方背景,需要做进一步地探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大量在线零售商在不同国家开通了网站,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设计有用性推荐机制,对销售商全球策略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为此,笔者在已有研究文献基础上,以说服双过程模型的跨文化理论为分析框架,围绕“文化类型对在线评论有用性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在跨文化视角下,分别研究了信息源可信度、评论及时性、评论极端性等启发式线索,以及信息长度、信息情感倾向等系统式线索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进而构建了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理论模型。
笔者选取IMDB以及豆瓣网影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本文结论对跨文化视角下在线评论有用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同时,在实践上可以指导电子商务企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更合理地管理和应用在线评论数据。
二、文献综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在线评论有用性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们可以从研究视角和研究特征两方面对文献进行回顾:(一)研究视角在线评论有用性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主要来自计算机领域和管理学领域。
前者主要侧重于对在线评论信息特征的分析,通过逻辑回归模型或者分类模型,发现影响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文本特征。
比如,从在线评论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及情感特征三方面定义了大量变量,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得到了影响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因素,其不足是对研究结论缺乏理论上的解释[25]。
管理学领域的学者致力于从不同理论视角来解释在线评论有用性,以发现有意义的结论。
比如,将在线评论有用性看作是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感知价值,利用信息诊断力理论对在线评论有用性进行分析[13]。
而将在线评论有用性看作是一种说服过程[26],更进一步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说服双过程模型,对在线评论有用性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模,分别从系统式模式和启发式模式讨论了影响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因素[10]。
本文也将使用说服的双过程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其研究内容。
(二)研究特征已有研究对不同特征在在线评论有用性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按照说服双过程模型对评论有用性的解释,可以将特征归纳为评论内容特征和评论上下文特征。
当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评论内容特征[10],即与评论文本信息相关的特征,包括词汇特征、语义特征、结构特征和情感特征。
词汇特征关注与评论词汇相关的特征,受Pang[27]研究启发,Zhang[28]定义了大量词汇特征,并构建回归模型考察了这些特征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
Zhang[25]在此基础上,从词汇角度刻画了评论与产品描述之间的相似性,并探索了这种相似性对有用性的影响。
语义特征关注评论的语言特征,发现评论的不同语言风格,比如比较语句、形容词的使用对在线评论有用性都存在影响[21,25]。
结构特征尝试捕捉评论结构方面的特征来反映评论的可读性,这包括评论的长度、评论句子的平均长度、评论句子数等特征。
Mudambi[13]基于不确定性理论分析了评论长度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并发现商品类型(搜索型与经验性商品)对这种影响起到了一种调节效应。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在线评论长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与消费者对其有用性评价之间是负向相关关系[10]。
除了提供对产品的客观描述之外,在线评论体现了评论者对产品的态度,因此会包含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这篇评论有用性的评价。
Kim和Zhang通过情感分析技术对评论的情感进行了不同的分析,但是结果发现,在线评论的情感特征对评论有用性贡献很少[21,25]。
与此结论不同的是,郝媛媛发现在线影评中积极的情感倾向、较高的正负情感混杂度等情感特征对评论有用性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2]。
除了评论内容特征之外,近几年学者们开始关注评论的上下文特征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这些特征作为一种启发式线索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评论有用性的评价,包括星级评分/评价极端性、评论及时性、评论者特征。
基于Amazon数据的计量模型,Mudambi发现评论极端性对在线评论有用性存在直接影响,而产品类型调节了这种影响效果[13]。
殷国鹏进一步根据豆瓣影评数据分析了正面和负面评论极端性对评论有用性的影响,发现正面评论极端性具有正向影响,而负面评论极端性具有负面影响[10]。
Hu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在研究在线评论有用性问题时,发现评论者在网络中的专家身份、活跃程度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对评论有用性的评价[8]。
而O’Mahony和Connors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结论[22,29],殷国鹏基于说服的双过程模型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10]。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特征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且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然而,随着国际化战略发展的趋势,大量电子商务网站以及第三方评论网站开始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部署自己的业务,而说服传播理论的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别是中西文化差异对说服传播效果会产生影响,这就要求这些企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设计不同的在线评论有用性推荐机制,以提升企业国际化竞争力。
而现在的在线评论有用性跨文化研究恰恰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视角,为此,本文针对这一局限,在殷国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社会心理学中的说服双过程跨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跨文化视角下对在线评论有用性进行分析。
三、模型及假设(一)启发式线索1.信息源可信度信息源可信度是指信息源及来自此信息源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可靠和令人信服的,在信息的传播说服过程中,信息源的可信性在提升传播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0],它影响了消费者对目标的认知及态度[31]。
说服的双过程模式表明,当信息接收者按启发式模式处理信息时,信息源的可信度往往是最重要的线索,直接影响接收者的基本判断[32]。
产品评论体现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主观认知,因此,一定程度上,单凭阅读评论的内容很难获得对产品客观可信的评价[8]。
为提升评论的可信度,消费者需要关注评论的作者。
评论者的专业能力、可信任度是决定其发表评论有用性的关键因素[33-34],也是消费者进行评价判断时会采用的重要启发式规则[35-36]。
评论者可信度越高,其评论越易于被消费者接受,进而会得到更高的有用性评价。
说服的双过程理论表明,在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下,信息源可信度都会作为一种启发式线索影响消费者的判断[24],但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信息源可信度所发挥的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