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 居住区规划

合集下载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ppt课件
城市规划原理(A)
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系 二OO五年九月——二00六年一月
1
教学参考书
I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概论》
李德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郭彦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Hale Waihona Puke II 城市发展历史与理论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二版) 《外国城市建设史》 《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城市规划导论》
7
巴格达
8
1绪 论
北京
9




1绪 论

10
1绪 论
五角大楼
11
巴黎
12
豫园
人民广场
13
1-2 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1-2-1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 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
1-2 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1-2-2 “城市规划”的特性
综合性 政策性 前瞻性 长期性
15
1-2 对“城市规划”的理解
1-2-3 当前城市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的结构变化。
19
1-4 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与阶段划分
法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SDAU) ——又可称战略规划,是对城市地区、城市周边郊区和农村地区以 及城市周围各种开发区的战略性发展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POS) ——用于指导城市的日常建设,即作为建设许可证的审批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原理的分析(很经典的)一.总体规划原理六大专题考试题目近期建设规划:1 论述: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2003)2 论述: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2004)3 简答:近期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对规划实施的影响.(2006)发展用地综合评定:(都是简答,并且都只是用地适用性评定)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的内容和目的。

(2000)2 土地适用性评定考虑的因素。

(2001)3 描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与城市用地布局的关系。

(2005)4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2006)5 限建区(2007)人口调查与预测:(简答)1 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的作用。

(2007,2008)城市用地布局原则:(都是简答)1 工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2003)2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2004)3 体育中心布置应考虑那些因素.(2006)道路交通与空间结构:(都是论述)1 城市道路系统中外环路的作用,你对外环路控制城市蔓延的看法.(2006)2 论述城市交通政策(比如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政策以及私人小汽车政策等)与城市布局结构和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2005)城市总体布局模式:(论述)1 环形放射状城市布局模式的特点以及 (2007)二.真题剖析1 近期建设规划是前几年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围绕实施问题进行研究的,但是近两年已经不再是热门话题,所以考的可能性并不大.这部分内容只有在原理2课程上有所提及,如果想深入研究,可以在规划汇刊上查找孙施文老师关于近期建设规划的文章.2 土地使用性评价是永久的重点,考的几率极大,不要以为前三年都考过了就不会再考,因为即使我们压中这个范围,不同的提设答案是很难捕捉的.所以建议深入研究,尤其是新的规划编制方法出台后,空间管制中的禁建区,限建区以及空间管制本身都会与土地适用性评价有很大的关联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近一两年考试的重点.3 人口预测在总规中的作用是十分突出的,没有人口规模就无法确定用地规模,那么规划就没有依据落实在空间上。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居住区规划原理

2-3 城市详细规划
(三)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1)用地性质 2)用地面积 3)建筑密度
4)建筑限高 5)容积率
6)绿地率
7)公建配套项目
8)建筑后退红线
9)建筑后退边界
10)社会停车场
11)配建停车场
12)地块出入口方位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王建国
《城市建筑》
A.罗西著,施植明译
《城市意象》
K.林奇著,项秉仁译
《城市设计》
E.培根著,黄富厢、朱绮译
《市镇设计》
F.吉伯特著,程里尧译
《外部空间设计》 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
《建成环境的意义》A.拉普普特著,黄兰谷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1 城镇体系规划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市发展战略,划分城市经济区 4)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职能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规划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2-4 城市规划的作用
——宏观作用 ——微观作用 ——城市规划师作用
1-3 “城市规划是一个过程”
城市规划的真正意义在于建设和发展 的引导、指导和控制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和快题考试大纲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和快题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是为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

二、评价目标考查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考查考生应用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解决和分析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 答题时间:3小时3. 考试内容的比例基本概念:约30%基本原理:约50%实际问题:约20%4.题型构成①名词解释:约10%②选择题或填空题:约20%③问答题;约40%④论述题及分析题:约30%四、参考书目《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2001《城市规划哲学》,孙施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中国城市建设史》,董鉴泓,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外国城市建设史》,沈玉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二版,1996《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城市及城市发展1. 城市、城市化的概念2. 世界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3. 中国现阶段城市化发展特点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2. 主要理论与实践(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卫星城、新城的理论与实践(3)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及《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4)马丘比丘宪章(Charter of MachuPicchu)(5)有机疏散思想(6)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7)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8)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分析(9)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0)从交往型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到合作性规划(collaborative planning)(11)全球城(Global city)和全球化理论3. 当代城市规划方法的变革三、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序列1. 城市规划的任务2.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3.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1)城市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要求。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和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新城市主义2.城市化3.城市化水平4.逆城市化5.再度城市化6.城乡一体化7.城乡二元结构8.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9.城市化进程中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三、论述1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前景。

12.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意义。

13.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2.霍华德3.马丘比丘宪章4.北京宪章5.城市规划区6.人居环境科学7.城市规划体系8.区域规划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2.分区规划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控制性详细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16.结构规划17.远景规划18.战略规划二、简答题19.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

三、论述21.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22.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用地2.风玫瑰图3.热岛效应4.逆温层5.城市绿地系统6.绿地指标(三项)7.竖向规划8.工程管线综合9.结构规划二、简答题10.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11.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

(4)地形条件:山地、平原、丘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分析,A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条件与数量的状况,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发展,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济大学城市计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计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计划期末试题带答案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计划原理1》试题专业:学号:姓名:成绩:一、名词说明(每题5分)日照间距绿地率容积率效劳半径户室比二、简答题(每题10分)一、阻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二、什么缘故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计划中提倡“顺而不顺畅”的原那么?3、绘制“居住区计划用地平稳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别离为多少米?五、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效劳设施的效劳半径别离为多少米?三、计算题(25分)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

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

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

请计算: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进程。

试题答案:一、名词说明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用地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1、阻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建筑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什么缘故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计划中提倡“顺而不顺畅”的原那么?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计划用地平稳表”。

用地面积(ha) 比重(%) 人均面积(m2/人)居住区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别离为多少米?居住区级: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路面不小于米。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九章 居住区规划
4)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5)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
车的坡道;
41
3、
• 道路是住宅区内外各种路径的统称,包括小 径、车路和街道。
• 道路在住宅区中的作用极为重要,它在规划
结构中是住宅区的空间形态骨架,是住宅区
28
公共服务设施
• 住宅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公益性设施和盈利性设施 两大类。按其服务的内容,又可分为商业设施、教育设施、 文化运动设施、医护设施、社区设施五类,见下表:
29
公共服务设施
30
公共服务设施
31
公共服务设施
• 社区中心(中心会所):是一种集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社区活 动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设施。它是达到住宅区社区发展目标和 社区系统组建的重要物质设施。
4、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 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24
5、居住区配套公建各项目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性质和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应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
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局。并应利于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 扰;
不宜小于10m; 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
不宜小于8m; 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39
2、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
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归纳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 归纳总结

第一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1.住区的概念与类型 1.1住区的概念住区是城乡居民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1.2住区的类型1.2.1 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划分(1)城市住区:可以只设置为住区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2)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职工及其家属,对象单一;远离城市,较强独立性;需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食品、豆制品加工厂,综合性医院等设施;(3)乡村住区:与农业生产经营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1.2.2 按建设条件不同的划分新建筑区 旧住区1.2.3 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层住区、多层住区、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1.3住区的规模1.3.1 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最大800—1000m );(2)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m ,城市干道间用地在36—100hm2(3)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4)其他影响:住宅层数(容积率影响人口规模),自然地形条件,城市历史街区环境,居民社会心理感受。

1.3.2 美国城市土地使用规划中所划分的三种规模住区(1)住宅单体和小组群住宅(2)邻里: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多元交通网络系统;公共空间环境。

(3)都市聚落,由邻里聚集而成1.3.3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住区规划的划分(1)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期末试题带答案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城市规划原理1》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日照间距绿地率容积率服务半径户室比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5、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和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别为多少米?三、计算题(25分)某住宅区用地面积为12公顷,有三个居住组团。

第一个组团为3层住宅,用地为4公顷,建筑密度为20%。

第二个组团为6层住宅,用地为8公顷,容积率为1.4。

请计算:整个住宅区的住宅建筑总面积。

整个住宅区的容积率。

须列出计算过程。

试题答案:一、名词解释日照间距:前后两排住房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时日获得所需日照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住宅区绿地与住宅区总用地的比值为绿地率,住宅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专属绿地。

容积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是一个反映单位用地面积上开发强度的指标。

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户室比:住宅区或住宅建筑内各种不同户型的住宅所占的比例。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1、影响住宅通风的因素有哪些?建筑的间距、排列的方式、通风的方向等。

2、为什么要在居住区道路系统规划中提倡“顺而不畅”的原则?保证住宅区通行方便,避免穿越性交通。

3、绘制“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

用地面积(ha)比重(%)人均面积(m2/人)居住区用地其中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其他用地4、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和宅间道路的宽度分别为多少米?居住区级:路面10-14米;红线20-30米。

小区级:路面6-9米;红线10-14米。

组团级:路面3-5米;红线8米。

宅间:路面不小于2.5米。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2003城规原理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8. 城与廓的概念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6.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7.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8.我国总体规划编制过程存在的问题9.城市设计与开发控制的关系。

后5道题中有两题15分,余每题10分。

城规原理》2001年试题简答:1,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课程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同济大学城市总体规划课件 课程2-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其四,要确定所有新增建制镇的建镇具体时期; 其四,要确定所有新增建制镇的建镇具体时期; 其五, 其五,要从城镇体系的整体与新设镇的局部两方 面的结合点上考虑与确定新设镇的城市(镇 性质 面的结合点上考虑与确定新设镇的城市 镇)性质 及发展方向. 及发展方向.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规划实施的措施可包括行政措施, 规划实施的措施可包括行政措施 , 政策措施和组织 措施等. 措施等. 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作用 通过行政管理系统的强化 , 建立与加强城镇体 通过行政管理系统的强化, 系的发展; 系的发展; 通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 ,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 通过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影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与其它基础设施的系统 , 影 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与其它基础设施的系统, 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响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政府对工业与公共项目的直接投资 , 影响 通过政府对工业与公共项目的直接投资, 城镇体系的发展; 城镇体系的发展; 通过对收入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变以影响城 镇体系; 镇体系; 通过鼓励 , 支持商品农业生产以影响城镇体系 . 通过鼓励,支持商品农业生产以影响城镇体系.
7, 制定专项规划 , 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 , 制定专项规划, 提出各项建设的限制性要求; 交通网络规划 给排水,电力,电信工程设施规划 给排水,电力, 教科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其他专项规划 ( 有选择开展 ) ——广播电视 , 其他专项规划(有选择开展)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 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 供热供气,科技发展,水利,风景旅游,文物古 迹保护, 迹保护,园林绿化等规划 8, 制定近期发展规划 , 确定分阶段实施规划的 , 制定近期发展规划, 目标及重点; 目标及重点;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地
面积(公顷)
一、居住区用地(R)

1 住宅用地(R01)

2 公建用地(R02)

3 道路用地(R03)

4 公共绿地(R04)

二、其他用地(E)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所占比例 (%) 100 ▲ ▲ ▲ ▲ -
人均面积 (平方米/人)
▲ ▲ ▲ ▲ ▲ -
居住区用地组成
4. 居住区的环境组成 内部居住环境 住宅内部环境和住宅楼的公共内部环境 外部居住环境 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小气候环境、邻里 社会环境
居住规模 类别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
用地面积 建筑面 用地面


总指标
1605~2700 2065~4680 1176~2102 1282~3334 363~85 502~10
(2165~36 (2655~545 (1546~2682)(1682~4084) 4
70
20)
0)
(704~ (882~
3. 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1) 规划布置的要求和方式 布置应按照分级、对口、配套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① 便于居民使用,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 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② 交通方便人流集中的地段,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 ③ 如为独立工矿区或地处郊区,则要兼顾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
方便和居住区内部的安宁。 ④ 公共服务中心宜与公共绿地相邻布置。
规划布置的方式: 布置的方式分两种:二级或三级布置。 第一级(居住区级)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 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邮电、银行等为全区民服务的机构。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 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店、小吃店、物业管理等。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
a.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b. 空间的借用 c.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d. 高低层住宅混合布局 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北京青年湖小区住宅组——高低层住宅混合布局
地下空间利用
10.3.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局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按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性质分
文化馆 俱乐部 运动场
医护设施
医院 门诊所
社区管理设施
物业管理 派出所 街道办事处 市政管理所 绿化环卫所 工商税务
小学 幼儿园
托儿所
社区活动中心 文化活动站
门诊所
文化站
卫生站
物业管理 居委会
分类
住宅区主要设施及分级 教育
医疗 卫生 文化 体育 商业 服务
金融 邮电
项目 托儿所 幼儿园 小学 普通中学 门诊所 卫生站 医院(200~300床) 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 文化活动站 社区活动(服务)中心* 居民运动场 粮油店 燃气站 菜市场 食品店 综合副食店 24小时小型超市* 小吃部 饭馆 小百货店 综合百货商场 大中型超市* 照相馆 服装店 日杂店 中西药店 理发店 浴室 洗衣店 书店 综合修理部 旅店 银行 储蓄所 邮电局
居住区规划
10.1 居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
1. 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
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2. 编制内容
•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 规模,确定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 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
1.现代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演变
“邻里单位”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制定了邻里关系的六条 基本原则,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 安宁。 居住小区和新村 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
佩里的邻里单位
上海市曹杨新村居住区
芬兰马尔明卡塔区-居住综合区
5. 美观要求 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 建筑群体的组合 建筑群体与环境的结合
10.3.3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1. 住宅类型的选择 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1)住宅: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 2)宿舍: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如学生、单身职工 低层住宅:1-3层 多层住宅:3-8层(低于24米) 高层住宅:8层以上(超过24米)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10.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10.3.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念和设计要点
1. 基本原则、观念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居民营造“居住环境”,因此必须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注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
2.设计要点
整体性 经济性 科学性 生态性 地方性与时代性 超前性与灵活性
成组团布置
成坊布置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a.对比 b.韵律和节奏 c.比例和尺度 d.色彩 e.绿化 f.道路 g.建筑小品
韵律
2)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
措施 a.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 b.利用地形 c.利用绿化
最小比例:传统街巷 比例 内聚感
二、三层公共服务设施通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二级布置
三级布置
分类 分级
居 住 区 级
居住 小区级
居住 组团级
商业服务设施 超市 饭店 百货 食品 菜市场 储蓄所 银行 理发 邮电所(局) 药店 书店 旅馆 修理等
小吃 菜市场 理发 百货 副食 储蓄所 邮电所等
小吃 理发等
教育设施 中学
文化运动设施
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土建造价和平面 利用系数、层高、长度、进深等技术参数 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容积率
相关因素: 1)住宅层数 2)进深 3)长度 4)层高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1)住宅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建筑风貌的要求
节约用地,结合地形--山地建筑竖向处理方法
2.住宅的规划布置 1)住宅群体的组合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
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a.行列布置(线性) b.周边布置(中心式) c.混合布置(散布式) d.自由式布置
行列式布置
周边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
自由式布置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 a.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b.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c.整体式组合方式
2.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决定因素) 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重要因素)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一 般因素)
3.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
居住区——居住小区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
10.3.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 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最基 本的要求。
2.卫生要求 良好的日照、通风,防止噪声干扰,防止空气污染
3.安全要求 防火 防震灾 防空
4. 经济要求 居住区规划的经济合理性主要通过对居住区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和综合造价等方面的分析来表述。
40~60
18~24 40~60
商业服务
700~910
600~940
金融邮电
20~30
(含银行、 (60~80)
邮电局)
25~50
450~570 16~22
100~600 22~34
150~37 0

100400

市政公用 4050~80
9~10 20~30
(含自行车 (460~800) (500~900) (400~700) (450~700) (350~ (400~
小学 商住楼 社区中心
沿街商业
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示意
居住区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居住小区级 ★ ★ ★ ★ ■
★ ★
★ ★ ★
★ ★ ★

居住组团级 ■ ★
★ ■ ■
■ ★

■ ■ ■ ■ ★
2)规划布置 ① 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② 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 沿街线状布置 • 独立地段集中成片布置 • 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③ 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 住宅或其它建筑的底层 • 独立设置
1354) 1590)
教育
600~1200 1000~2400 600~1200 1000~2400 160~40 300~50

0
0

医疗卫生
60~80
100~190
20~80
40~190
6~20 12~40
(含医院) (160~280) (260~360)
文体
100~200 200~600
20~30
10.2.2 居住区的规模
人口和用地两个指标。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指标
决定规模的因素: 1.公共设施的公共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合理的服务半径: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一般为800~1000米。 2.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城市干道包围的用地往往是决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一个重要条件。 3. 居住区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影响 5.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对居住区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式 • 拟定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 • 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 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