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第三章 《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源氏物语》与《今昔物语》的时代
3.1 复习笔记
【本章考点】
1.日本最早的锁国时代的概况以及各方面的特征
2.平安佛教相关内容
3.简述这一时代文学的制度化
4.《落洼物语》和《宇津保物语》相关内容
5.平安朝女性日记相关内容
6.《源氏物语》相关内容
7.《源氏物语》以后200年平安朝贵族社会文学的特征8.《源氏物语》之后物语文学的发展方向
9.《荣华物语》《大镜》相关内容
10.《今昔物语》相关内容
【内容索引】
一、最早的锁国时代
二、文学的制度化
三、小说世界的成立
四、女性日记
五、《源氏物语》
六、《源氏物语》以后
七、《今昔物语》的世界
【主要内容】
一、最早的锁国时代
1.概况
(1)奈良时代,大陆文化占据优势,日本统治阶层忙于将其消化。9世纪,日本把引进的大陆文化加以“日本化”,在政治、经济、语言的表述法、文艺和美的价值的领域里,形成了日本式的文化类型。
这种日本式的文化在10世纪、11世纪(摄关时代)完全定型,并延续到12世纪末(院政期)。这期间远东的日本同大陆几乎没有联系,在整个亚洲中是孤立的。这300年的孤立是日本历史上的第一个锁国时代。
(2)这一时期日本内部进行的工作包括:
①贵族统治阶层使外来文化与土著的习惯相互融合,并创造出一个一致性的、显著的自我完善的文化体系,即平安朝文化或王朝文化。这种综合性的体系的明显特征,是涉及政治权力机构、经济背景、信仰体系、生活方式、文艺形式和内容、美术的所有模式等等。
②本来从大陆引进的文化要素,特别是佛教,渗透到广泛的大众阶层中,结果大众的世界观改变了,佛教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这个时代,佛教的统治阶层和非佛教的大众之间的平行线以佛教“日本化”为媒介而接近了。正如这个时代统治阶层内部知识分子中的大陆型与土著型以将汉文和汉文化“日本化”了的日本文为媒介而接近一样。
2.时代特征
(1)政治方面
这个时代的权力结构,10世纪和11世纪可以概括为“摄关政治”,11世纪末到12世纪可以概括为“院政”。
“摄关政治”没有破坏律令制的制度框架,天皇既保存形式上的权威,藤原氏家族实质上又行使了完全排他的专制权力。“院政”,天皇、藤原氏政府的权力均等,隐退了的天皇建立独立的权力机关。
(2)经济方面
这个时代的经济特征是“庄园制”。在律令制的框架之外,对“庄园”这种私人大土地所有的依存程度很大。
总之,贵族统治阶层内部从9世纪开始出现的政治、经济权力集中的倾向,使10世纪以后的律令制徒具形式,同时更加剧了天皇家与藤原氏、大贵族与中下层贵族官僚、中央贵族与地方名主、武士之间的矛盾。12世纪,日本原有的政治形态以“院政”为界走向自我崩溃。
(3)文化方面
通过政治联姻,藤原氏把天皇纳入自己的家族,垄断了权力,至少创造了200年的稳定期。以宫廷为中心的封闭的贵族社会,无论在广纳成员方面,还是排他性方面,在日本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宗教、艺术、文学、风俗都作为一个互相关联的文化整体被组织到该社会中来。社会为了使这些文化制度化、形式化、永恒化,发挥了惊人的力量。
搅乱宫廷社会内部文化秩序的因素既不是从大陆来,也不是从大众中来。在亚洲的孤立岛国内,宫廷社会是孤立的,在该宫廷里,女房社会形成了独立单位的小集团。锁国中有锁国(贵族社会),其中有更小的锁国(女房社会)。在锁国的条件下,文化的“日本化”过程与走向文化集团的过程并行。
(4)大众的生活
农民生活穷困。同时神道的土著信仰和念咒术的佛教在地方大众中逐渐普及,他们拥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的理智和旺盛的生活能力。这种实际的现世主义、此岸的世界观结构在《今昔物语》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日本发生了佛教的大众化。
(5)艺术
平安朝贵族社会不仅创造了净土教艺术,而且在非宗教的美术领域也制作了配上和歌和绘画的屏风,在假名物语里画插图并制作绘卷,开创了“大和绘”的新风。即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技法上,都把绘画从中国模式中解放出来,转而向日本式的绘画下工夫。
3.平安佛教
(1)平安佛教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符咒祈祷。
(2)平安时代佛教也加入了新的因素。一是“本地垂迹”,二是净土教。
①“本地垂迹”
a.“本地垂迹”说的发展阶段
“本地垂迹”说不仅兼用佛教和神道,还从佛教的立场说明神道的神,并使二者融合起来。其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把神纳入佛而作为众生的一部分,由佛来拯救。
第二阶段给神安上菩萨号,并看成是佛的转世,但不把特定的佛和特定的神结合在一起。
第三阶段把特定的神作为特定的佛的化身。
这种兼用神佛思想不是一方征服另一方,而是把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信仰体系调和起来。先有神、佛两道并存,后在其间产生调和,但不是一方被另一方吸收,这样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的“神佛分离”。
b.“本地垂迹”说产生的社会基础
只有在使土著的神和佛并存也不以为怪的社会里,具有谋求文化内在一致性的机制,才能产生“本地垂迹”说。神佛调和是在封闭的贵族社会及其文化基础上发生的。即神佛调和思想的流行暗示着不论神或佛根本上都不会超越贵族的日常生活。
②净土思想
a.净土思想的构成
唐代繁荣起来的净土思想从10世纪以后在日本的天台宗内部盛行,并渐及平安贵族阶层。净土思想的根本由3点构成:
第一,厌倦此世,惧怕地狱。
第二,祈望死后走向西方极乐净土。
第三,为了实现愿望而仰仗阿弥陀佛。
即强调否定现世、死后得救、阿弥陀佛的超越性,这同日本社会以往所受容的念咒术的、现世的佛教形成鲜明的对照。
b.净土教的代表僧侣
★慈觉大师圆仁强调“常行三昧”。
★源信编写的《往生要集》是天台宗净土教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用汉语书写。内容分为“厌离秽土”部分、“欣求净土”部分和极乐往生的方法问题。
《往生要集》在叙述的绘画性和生动性方面很出色,受到当时一部分贵族的喜爱。
(3)除了天台教团之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念佛唱名”的游行僧,出现了很多民间传道者。
(4)贵族统治阶层和大众在不否定现世这点上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