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灾荒史

合集下载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

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组图:盘点中国古代“末日式”的大灾难2012年12月24日09:48来源:北京晚报分享到:更多0人参与0条评论尽管“世界末日论”喧嚣一时,2012年12月21日还是安然而过。

事实证明,所谓“末日论”纯属无稽之谈。

不过,“末日式”的大灾难对人类而言确是客观存在的。

据考,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和群发期。

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尚不包括战乱等“人祸”引发的灾难。

夏禹灾难群发期――“宇宙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说到世界末日话题,人们常会引用汉乐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形容。

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属气候反常,为极端气候表现;而“天地合”,则是地质灾害地震、地裂所引发的灾难。

引发人类灾难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水灾和旱灾。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5079次。

其中,水灾1013次,旱灾1022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地震686次,饥灾397次。

陈高佣主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涉灾范围更广泛,得出的数字更大: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3504次。

事实上,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远不像学术上的统计,当大大超过。

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专家赫治清分析,秦汉至明清,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不断增多,时间间隔不断缩短。

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是人类的大死亡。

统计资料显示,仅从西汉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死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

其中,导致十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害有20次以上;仅清代死亡千人以上灾害便有413次,共造成51351547人死亡。

中国最早夏禹灾难群发期,出现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和地震。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综述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综述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综述摘要:随着我国史学的发展,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的重要方面也越来越受重视。

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此次灾荒研究的总述;其次是从灾荒的灾情描述、灾荒的形成原因、灾荒时的赈灾救荒和此次灾荒的影响方面,综合叙述历年来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史学动态;最后是通过此次灾荒的研究给我们哪些灾荒史研究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河南;灾荒;研究综述引言1942-1943年河南灾荒指的是开始于1942年7月至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旱灾。

大旱之后,又遇蝗灾,导致大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

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灾情严重的有39个县,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

据估计,在河南3000万受灾人口中,大约100至300万人死于饥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约300万人逃离河南。

这场灾荒在河南灾荒史上是危害最严重的大灾荒。

我们必须重视灾荒史的研究,因为“灾荒问题是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自然灾害不仅对千百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从灾荒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中,可以揭示出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许多本质内容来。

”①一、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总述对1942-1943年河南灾荒的研究,前人学者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

但很少有研究综述进行过回顾与总结。

灾荒指自然灾害给人造成的饥馑。

灾与荒是概念不同的东西,二者间有密切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必然联系。

有灾不一定有荒,有荒也不一定必有灾。

灾,多称为灾害。

灾害形成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关于自然界,它是通过非正常、非一般方式释放破坏性自然力的主体;二是关于人类社会,它是指受这种破坏性自然力的受体。

一般所说的灾害都是自然灾害,它是一种或数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力,通过非正常的、非一般的方式释放出来,在一定范围内危害和破坏了人类正常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自然现象。

荒,多称为饥荒,①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建国后三年灾害

建国后三年灾害

建国后三年灾害1959年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每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合15市亩,计6.8650亿亩),成灾(收成减产80%以上为成灾)面积1373万公顷(《灾情报告》第378页)。

其中成灾占受灾面积比例30.8%,与历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的旱灾,占全国成灾面积的82.9%,而且各种灾害交替出现,对粮食生长影响十分严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龙江出现严重春旱,影响300万公顷农作物,黑龙江受旱达4—5寸深,为历史罕见。

4—5月的霜冻造成华北、黑龙江50多万公顷农田受灾。

与此相反从2——6月,南方三次出现洪涝灾害,珠江、长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3—6月,东部沿海和华北地区又发生风雹灾害。

进入夏季,旱灾、洪涝情况开始对移。

6—8月出现江淮流域的大旱灾,到7月下旬受灾面积达82.2万公顷,持续到8月上旬扩大到黄河以北和西南内陆,受灾面积达2276万公顷。

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龙江地区突降暴雨,山洪骤发,200多万公顷农田被淹。

7—9月,东南沿海遭到5次台风侵袭,最高达12级,使120万公顷农田受灾。

本年灾害从受灾面积看已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更重要的是灾害种类繁多,在部分地区轮番发生。

除旱灾、霜冻、洪涝、风雹外,还出现了建国以来不多见的蝗灾、粘虫灾、鼠灾。

本年全年成灾人口为8043万,超过1949—1958年平均数80%以上,其中山东、湖北、四川各占1000万。

本年春荒人口达9770万人(主要指缺粮人口,包括外流逃荒、营养病、破产度荒、卖送儿女、非正常死亡人口),相当于1949——1958年各年平均值的2.87倍。

1960年1960年,继1959年大灾害后,全国大陆除西藏外又发生了建国后严重的,也是近百年少有的特大灾害,受灾面积达6546万公顷,成灾面积2498万公顷,受灾面积居建国五十年首位(《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第35页,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中国的旱灾和饥荒(19世纪70年代)
历史上中国所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

在1876年以及以后的两年中,中国没有出现雨季----连续降雨期,它是大部人发用水的来源。

当时中国没有储备粮食,饥荒很快便降临了。

人们不得不过着有什么吃什么的日子。

市场上少量的谷物以高价出售;有些人家只好变卖房屋和家产来保命。

数以千计的人听说东北粮价全家便乘船经河南省来到那里,但是,那里的粮价因为市场需求增加,很快便涨了解上去据过路人说,看见村里有饿毙者的尸体推在门外。

由于饥荒造成了贫困,许多人不是饿死,便是病死。

有人称,这次饥荒使中国死亡总人数在900万~1300万人。

(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世纪70年代,中国华北大旱死亡1300万人--译注)
▲在饥荒时,人们尝试各种食物来源,有些人
啃起了树皮.(右)
▲即使那些捱过饥荒活下来的人仍很悲惨.霍乱
和淋巴腺鼠疫之类疾病流行,随时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绝望的人们不管路途多远都四处为自己和家人觅食。

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对因偷窃食物而被捉的人处以酷刑。

窃贼被钉在木笼内挨饿。

转自:/bzqg/bdzn/bdzn.htm。

中国历史上的灾荒(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灾荒(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灾荒(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灾荒两汉是有史记载的继夏禹之后第二大灾害群发期,水、旱灾,风暴潮,蝗、雹、疫灾和地震呈多发、并发趋势。

如西汉建始四年九月,黄河在馆陶及东郡金堤决口,洪水泛滥,淹没农田15万余顷,毁官亭庐舍4万所。

东汉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决魏郡,洪水淹清河郡以东数郡。

由于王莽不堵决口,听任洪水泛滥,致使兖豫平原受灾长达60年之久。

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秋,河南连降大雨,伊、洛、汝河特大洪水,造成41郡国315县大涝。

永兴元年(153年)七月,黄河泛滥数千里,死数十万人。

又如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四月,关东大旱,40余郡国饥,“人相食”。

本始四年(前70年),继上年大旱,河南、北海、琅邪等49郡地震,今山东昌乐、诸城一带被压死6000余人。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关中、南阳、荆州等大旱蝗疫饥,“人相食”,流民人关数十万,死亡十之七八。

东汉建武十三、十四年(37-38年),扬、徐、会稽连续两年大疫灾,其中会稽死疫者以万计。

二十二年和二十八年,先后八九十郡国遭蝗灾。

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死亡相枕,甚至出现“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的惨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三国时偏涝并有223年黄河支流伊河龙门段发生千年一遇大洪水外,旱、疫、饥灾格外突出。

如西晋咸宁元年(275年)十一月,京都大疫,死10万人。

永嘉三年(309年)大旱,“江、汉、河、洛皆可涉”。

四年五月蝗灾,自幽、并、司、冀至秦、雍,草木牛马毛鬣皆被吃尽。

东晋咸和七年(332年),太原至巨鹿千余里惨遭雹灾,行人被砸死者以万计,树木摧折,禾稼荡然。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海啸,涛水涌人石头城,上万艘船只倾覆,溺死者相望。

北魏皇兴二年(468年),豫州疫,14万人死亡。

景明元年(500年)、二年,青、齐、徐、兖四州连续两年大饥,各死万余人。

南齐大疫,郢城死七八万人。

梁天监十五年(516年)九月,淮河中下游大水,淮堰破决,淹死10余万人。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

中国历史上严重的8大自然灾难,其中包括3大地震、3大饥荒自然灾难是人类存在后一直要面对的挑战之一,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大大小小的自然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许多次,给人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我国历史上有那么8次大的自然灾难,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三大地震华县大地震1556年嘉靖统治时期,陕西华县发生8级地震。

这次地震引一系列地质破坏,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人数高达83万,这次也是世界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海原大地震1920年12月16日,甘肃省海原县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强烈的震动使得房屋全部倒塌。

而当时正值冬日,后又天降大雪,天气寒冷,人和牲畜冻死者无数。

此次地震共造成28.8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

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当地房屋大多顷刻间变成平地,虽然地震级别未到8级,但是因为地震发生的时间是在凌晨,所以造成了惨烈的伤害。

此次地震共造成约25万人死亡,44万人受伤。

•三大饥荒西北旱灾大饥荒1928-1930年,中国发生了最严重的旱灾,同时还并发蝗灾、水灾、雪灾、时疫等灾难。

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同时波及到华北地区,受灾总人口达1.2亿,饿死300万人以上,这次灾难使得西北地区农村经济濒临破产。

南方大饥荒1946年及1947年,南方发生大饥荒,粤桂湘三省仅两年时间就饿死1750万人。

草根、树皮大部分被饥民吃完,有些甚至以“观音土”充饥。

河南大饥荒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饥荒,这次饥荒主要是由于大旱造成,同时伴有蝗灾,导致受灾总人数达1200万人,约150万人死于饥荒和因饥荒引起的疾病。

•咸丰时期云南鼠疫从咸丰六年发生战争以来,因为战争的作用,导致云南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动。

而此时云南正好多地爆发鼠疫,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得鼠疫带来大面积流行。

在这16年的战乱期间,云南地区因鼠疫而死亡的人口总数达到了147万。

•嘉泰元年临安(今杭州)大火嘉泰元年(公元1201)春,临安府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厍等官舍起大火,大火燃烧了几天几夜。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第 18卷第 3期 2 2 年 5月 0 1
苏州科技 o i ea Junl f uhuU i  ̄i f cec n ehooy( oi c ne ora o zo nv t 学院学报 ( dT cnl) Sc ̄S i c ) S e y S n 社会科学版 g e
V 1 8N . o. o3 2
现代学科意义 的灾荒史研究 , 肇始于 2 0世纪 2 0 年代 。当时的研究缺乏体系性与连贯性 , 仍不 但 乏上乘之作 , 以邓拓 的《 尤 中国救荒史》 商务 印 ( 书馆 13 97年 版 ) 冯 柳 堂 的 《 国历 代 民食 政 策 、 中 史》 商 务印 书馆 13 ( 94年版 ) 等论著 影 响巨 大。
中国灾 荒纪年》 李文 海等 著, ( 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 90年版) 《 、 中国近代 十大灾荒》 李 文海等著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19 年版) 94 为灾荒史的研究提供
了丰厚 的资 料 来 源 。新 世 纪 以来 , 类 灾荒 史 料 各 陆 续 出版 。 主要 有 :0 2年 火 恩 杰 、 昌森 主 编 20 刘
改革 开 放 以来 , 文 海 等 学 者 有 感 于 “ 学 危 李 史
国黄河 大事记》 黄河 水利 出版社 20 ( 04年版 ) , 20 05年天津 市档 案馆 主 编 的《 津地 区重 大 自然 天
灾 害实 录》 天 津人 民出版 社 20 ( 0 5年版 )20 ,06年 骆 承政 主编 的 《 国历 史 大 洪 水 调 查 资 料 汇 编》 中 ( 国书 店 出版 社 20 中 06年 版 )20 ,0 7年徐 泓 主 编
史 的研 究呈 现 出百 花齐 放 的局 面 , 出版 专 著达 十
余部 , 各类论文达五十余篇。新世纪以来 , 灾荒史

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足在灾荒史领域的研究者并不多。

80年代后,随着社会史的复兴,这种情况逐渐有所改观。

近十年来,一些矢志于近代灾荒史研究的史界同仁,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灾荒史的研究中去,使近代灾荒史研究硕果累累,并呈方兴未艾之势。

一近十年来,有10多部近代灾荒史(或含近代灾荒史部分)论著问世。

现将主要论著简介如下(见下表)。

表 1 近十年来近代灾荒史论著简表著者书名出版者出版年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1840-1919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李文海、林敦奎、程附图、宫明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李文海、程附图、刘仰东、夏明方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以编年形式,分别省区,综合、系统地记述了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80年间自然灾害的状况,具体再现了水、旱、风、雹、火、蝗、震、疫等各种自然灾害,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范围和程度、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以及清政府的救荒措施和弊端,是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的拓荒之作。

《灾荒与饥馑:1840-1919》是在《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对中国近代史上历次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程度、影响范围、造成的危害以及清政府救灾措施和弊端做了具体充分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纲要式近代灾荒简史的性质。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是《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的姊妹篇,它记载了《纪年》未涉及到的1919-1949年的灾荒记述,力求尽可能准确地反映这30年的灾荒面貌,它同《纪年》一道,成为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代灾荒史的巨著。

《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甄选了近代史上灾情十分严重、影响极为巨大的十次重大自然灾害,分析了灾荒频发的原因、灾荒和政治的关系、灾荒和社会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对灾荒发生发展的成因、过程、后果以及各种灾害的频率及相互间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我国近代灾荒的规律。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18年(1929年)。陕、甘、豫、晋、察、绥、皖等大旱。灾民3400万人。其他各省均有波及。川、鲁及陕北等省有局部水灾。苏、皖、鲁、赣、豫、晋、鄂,冀受虫害,沿湖一带损失达2026.5万元。汉中留坝灾民因饥不择食地采挖野草,中毒而死的达5000余人。16年开始的旱灾总计死亡1000万人以上。
19年(1930年),陕、晋、察、甘、湘、豫、黔、川、热、苏、赣等均水早,被灾县份达517,灾民2111.3078万人,不完全统计死亡1. 086万人,损失两亿余元,陕、甘灾尤重,居民初则食树皮,继则卖儿裔女,终则裂陷死尸,易食生人。税。据陕西籍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1930年l月9日在南京的一次报告中揭露,两年中由陕西卖出的饥民儿女,在山西风陵渡一带,可查的就有40余万,陕西省军政当局特设人市,每人收取5元税,共计渔利200多万元。以上各省有虫患县份共188,灾民872.477万人,死亡2.1392万人,损失1.53387705亿元。患风雹灾民达300万人,损失3000万余元。
17年(1928年),绥、晋、赣、黔、湘、皖、川、浙、滇大水,皖尤重,仅稻作一项就损失400余万元。冀、鲁、像、陕、甘、察、热、黔、闽、鄂、苏、粤、桂遭早被灾535县,灾民3339万余人。共计是年水旱被灾区达21省,共1093县,灾民约计达7000万人以上,被灾县份占全国百分之十四,灾民占百分之八。浙省受虫害最重,约损失1亿元。察哈尔本年饥民90万,次年激增到230万,死亡率占饥民总数的3l0。
5年(1916年)8月,江苏水.江北、淮河、运河一带大水。灾区达3. 4万平方里。
6年(1917年),冀、鲁、晋水。冀为最重。全国受灾达1万平方里,灾民635万人,死者无数。冀省被灾县份共103县。2月,皖、鄂及长江沿岸一带各省地震,云南地震长达3小时之久。新疆和田瘟疫流行。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旱灾的困扰。

大旱与灾荒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痛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大旱灾荒入手,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曾多次遭遇灾荒。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曆十年大旱”。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北方大片的农田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

人们不得不以采食草根、树皮等野菜为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情景。

这场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唐代政府开始加强水利建设,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改善民生和抵御旱灾的侵袭。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代时,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旱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永乐大旱”,这场旱灾造成了京津两地的大面积失收,在河北、山东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旱灾导致了饥荒与疾病的爆发,粮价暴涨,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明代政府通过减税、赈济和开辟新的农田等措施缓解了饥荒,但这场旱灾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旱灾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农田面积有限,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

当时,中国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旱灾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架设抗旱管线、演出抗旱节目等,以此来振奋民众的抗旱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在缓解灾情方面效果有限,大量人口因饥荒而死亡,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时期的旱灾问题,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吁。

然而,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旱灾荒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旱灾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趋于频发。

比如,近几年持续的旱灾给中国北方的农田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

为了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推行了节水措施,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的国家,历史上多次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侵袭。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更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1. 黄河洪水黄河流域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自然灾害多发区之一,而黄河洪水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自古以来,黄河多次泛滥成灾,造成了无数生命和财产损失。

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次是在公元1931年至1938年期间,这段时间里黄河发生了一连串的洪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据统计,当时的洪水导致了数百万人丧生,数千万人无家可归。

这场灾难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仅经济遭受重创,社会秩序也受到破坏。

2. 杨泽泽风暴潮杨泽泽风暴潮是中国历史上另一场重大自然灾害。

这次自然灾害发生在1957年,飓风导致的风暴潮在江苏、浙江等地引发严重的海浪和洪水,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据统计,这场风暴潮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数千人,数十万人被迫离家。

3. 丰县大地震丰县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发生在1976年。

这场地震造成了大规模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据统计,死亡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人,受伤和无家可归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这场地震不仅使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4. 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地震之一,发生于2008年。

这场地震的震级极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根据报道,汶川大地震导致了近7.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这场地震不仅对灾区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和援助行动。

5. 海啸中国位于太平洋环火山带,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2004年的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这场海啸波及了中国的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这次海啸仍然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难。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

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1942—1943年河南灾荒研究引言:河南灾荒是指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期间的中国河南省范围内的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场灾荒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

本文将对这场灾荒的原因、影响以及人们应对灾荒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灾害的原因1. 自然因素:降雨异常:在1942年和1943年期间,河南省遭受了三年来最为严重的旱情,全年降雨量明显减少。

尤其是1942年秋季到冬季期间,河南省基本上没有降雨,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

风沙侵袭:河南省经历了严重的风沙侵袭,沙尘暴对农田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土地被严重侵蚀,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威胁。

2. 社会因素:日本侵略: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紧要关头,河南省作为抗日前线,遭受了敌军的严重破坏和掠夺。

战争造成了农田的失火和损毁,导致农业无法正常进行。

3. 经济因素:过度征粮:为了支持抗战,国家征粮过度,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产。

二、灾害的影响1. 人口伤亡:折磨人们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疾病的传播。

由于长期饥饿和不良的生活条件,许多人死于饥饿和疾病,灾难造成了大量人员的伤亡。

2. 经济受损:灾荒期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商业和交通几乎完全瘫痪,造成了大量财产的损失。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社会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

3. 社会秩序紊乱:由于灾荒造成的贫困和饥饿,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出现了大量的盗窃现象。

社会治安恶化,人们互相争斗,大量社会秩序失控。

三、人们的应对措施1. 政府粮食调度:当发现灾荒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配粮食到灾区,确保人们基本的生活。

2. 邻里互助:在邻里之间,人们相互帮助,进行粮食和资源的分享,减轻了灾民的痛苦。

3. 知识分子的宣传:一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宣传工作,鼓励人民团结抗击灾荒,增强大家共同抵抗灾难的信心。

中国历史上的灾难与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灾难与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灾难与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历过许多灾难和自然灾害。

这些不幸的事件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上的灾难和自然灾害的简要介绍。

一、黄河洪水面对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人民。

黄河流域常常发生洪水,给沿岸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尤其是在历史上,黄河洪水造成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公元1931年,黄河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导致大约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淹没,数百万人丧生。

二、唐山大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造成了数十万人丧生和大量的财产损失。

估计约有24万人遇难,多达16万人受伤。

这次地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恢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汶川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造成了超过8.7万人死亡,约37万人受伤。

地震还导致了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许多学校的严重损坏。

这次地震震惊了全世界,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四、长江洪水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每年夏季,长江流域都面临洪水的威胁。

特别是在1998年,长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洪水,导致大约24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600亿元人民币。

这次洪灾使得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更加重视洪水防治工作。

五、雾霾污染近年来,中国城市面临着严重的雾霾污染问题。

工业发展和交通尾气等因素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质量恶化。

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水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以上仅为中国历史上一些灾难与自然灾害的概要介绍。

这些灾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也使得中国政府和民众更加重视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确保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中国灾荒史研究书目

中国灾荒史研究书目

中国灾荒史研究书目1.《百年中国史话——灾荒史话》刘仰东夏明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09-012.《西北灾荒史》袁林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1-013.《灾荒与饥馑:1840-1919》李文海、周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灾荒与晚清政治》康沛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9-015.《中国减灾史话》高建国著大象出版社1999-08-016.《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李文海刘仰东夏明方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017.《中国流民史古代卷》江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018.《中国流民史近代卷》江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019.《中国流民史现代卷》王俊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0110.《中国流民史》曹文柱广东人民、华夏出版社1996-07-0111.《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张波、冯风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08-0112.《中国灾荒辞典》孟韶华彭传荣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08-0013.《中国灾荒史记》孟昭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113.《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胡鞍钢、陆中臣等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7-0114.《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15.《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16.《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陈高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06-0117.《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18.《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李文海、林敦奎、程附图、宫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9. 《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李文海三联书店2007-01-0120.《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蔡勤禹商务印书馆2005-1-121.《农业灾荒论》卜风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01-0122.《山东近代灾荒史》王林齐鲁书社2004-8-123.《灾荒与晚清政治》康沛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124.《北京历史灾荒灾害纪年》于德源学苑出版社2004-10-0125.《三千年天灾》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00-0026.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骆承政国书店出版社2006-10-0127.《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王振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01-0028.《中国灾害研究丛书》马宗晋、郑功成主编《灾害经济学》郑功成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管理学》刘波姚清林卢振恒马宗晋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社会学王子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统计学》许飞琼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保障学》曾国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医学》廖皓磊鲁业生傅明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历史学》张建民宋俭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中国交通灾害》曾国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李鄂荣姚清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张家诚周魁一杨华庭张宝元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9《中国矿山灾害》隋鹏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学导论》马宗晋张业成等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2-0930.《中国近代流民》池子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1.《古今大灾难实录》王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09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33.《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赫治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9-0134.《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篡组:农业出版社,198835.《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范宝俊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06-36.《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史》张波、冯风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08-0137. 《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宋正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07- 0138.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1981-01-0139. 《二十四史》40.《清史稿》41.《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徐鸿福建人民2007-07-0142.《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7-1243.《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0944.《广西自然灾害史料》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编1978-06-0145.《北京灾害史》于德源同心出版社2008 -01-2346.《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印198247.《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1976-10-01 48.《桂林史志资料第一辑桂林自然灾害史料专辑》桂林市地方史志总编辑室、桂林市地方史志协会、桂林市档案馆合编1987-06-49.《宜宾自然灾害史(公元223——1993年)》周孝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宾地区工作委员会编印1995-03-0150.《徐州自然灾害史》赵明奇气象出版社1994-12-0151.《石家庄地区自然灾害史记》(公元前28-1985年)石家庄地区档案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11-3052.《承德两千年自然灾害史记》陈久来承德市档案馆编印1995-06-0153 .《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气象出版社1985-12-01论文: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6);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J].近代史研究,1990,(5).戴逸.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N].光明日报,1988-11-23.刘仰东.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J].清史研究,1995,(2).吴德华.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J].武汉大学学报,1992,(3).王方中.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J].近代史研究,1990,(1).魏宏运.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J].史学月刊,1998,(5).胡克刚.试论晚清时期灾荒及其政治后果[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2,(5).林敦奎.晚清福建水灾概述[J].福建论坛,1993,(5);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4).康沛竹.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J].北方论丛,1995,(6).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J].历史研究,1994,(6);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1991,(5).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J].清史研究,1998,(1);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J],清史研究.1999,(1).钟钢.保路运动前十年四川灾荒及其影响[J].文史杂志,1992,(5).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旱荒的影响及成因[J].西北大学学报,1994,(3).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1991,(5).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J].史学月刊,1990,(5).李文海.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J].清史研究,1992,(4).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J].清史研究,1995,(4);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3,(2).王承仁,胡克刚.试释孙中山的备荒救灾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1991,(5).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J].文献,1994,(2).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J].黄淮学刊,1992,(4).吕美颐.略论清代灾赈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1995,(4).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J],清史研究,1993,(3).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J],史学月刊,1997,(2).康沛竹.晚清时期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1997,(4);战争与晚清灾荒[J].北京社会科学,1997,(2);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J].社会科学战线,1996,(3);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9,(3).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J].湖北大学学报,1994,(2);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J].历史档案.1996,(2).中国灾荒史: 1927~1937 张水良1990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夏明方,唐沛竹主编福建教育2001中国全史: 简读本. 16, 赋税史灾荒史救灾史[专著] / 曹健民主编1999焦作文史资料. 第4辑, 1943年前后焦作地区大灾荒专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焦作市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4年曹树基: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光绪筹办各省荒政档案2008年7月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作者:朱奎泽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伴随着无尽的自然灾害。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自古及今,灾荒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威胁。

纵观近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灾害更加频繁,灾情也更为严重。

而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中,旱灾尤重,为害尤烈。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近代时段内,中国的旱灾竟达60余次,而就全局性影响与危害程度重大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被夺去生命,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

历史上有4次重大旱荒无需我们沉痛哀念。

“丁戊奇荒”历数近代中国的大旱荒,首当其冲的就是“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华北地区尤重)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

这场大旱荒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现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此后持续,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以光绪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最为严重,而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丁戊奇荒”。

局部地区的旱情持续到1879年。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和川北,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旱荒区,总面积超过百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又以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因而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

这次旱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被认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来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简述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简述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

简述人文视野下的灾荒史研究中国灾荒史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灾荒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19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的兴起,这种情况已有所改观。

在随后的20余年里,灾荒史研究渐渐升温,成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新兴领域。

经过学者努力耕耘,灾荒史研究成果迭出,新材料、新观点不断涌现,增加了我们对历史灾荒许多感性的认识,亦加深了对中国社会变迁的了解,并为一些相关理论的探讨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基础。

但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灾荒史研究者在理论视角、方法等层面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时代性的问题。

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办法,是加深灾荒史研究的一个前提。

目前,有关灾荒史研究的评述文章已有10多篇①,足以使我们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有非常清晰的印象。

不过由于多数文章着重于观点介绍,对研究发展史的梳理以及研究取径的评述着墨不多,因此本文拟从这一方面试作初步探讨。

一、研究史的回顾前人对灾荒的关注最初从防灾贩灾开始,目前所知最早系统总结历史救荒经验的是宋代董谓的《救荒活命书》。

迄至清末民初,此类救荒书籍约有百余种之多,“均被当时的统治者奉为救荒佳肴和贩灾指南。

” 20世纪20年代,人们始从科学角度研究灾害,但在当时天灾人祸交织并发的情况下,灾害的严重社会影响亦引起了学者重视。

因此,在1930年代灾荒史研究已达到一个高潮。

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不过自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这种研究又被迫中断。

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相关研究成果仍寥寥无几27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决定整理编辑地震历史资料,委托历史学家范文澜、金毓敝主持其事。

与此相应,各地气象局、文史馆、水利局或农科院也因兴办农田水利,掀起了整编旱涝灾害史籍的高潮。

中国灾荒史研究书目

中国灾荒史研究书目

中国灾荒史研究书目1.《百年中国史话——灾荒史话》刘仰东夏明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09-012.《西北灾荒史》袁林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1-013.《灾荒与饥馑:1840-1919》李文海、周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灾荒与晚清政治》康沛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9-015.《中国减灾史话》高建国著大象出版社1999-08-016.《中国近代十大灾荒》李文海刘仰东夏明方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2-017.《中国流民史古代卷》江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018.《中国流民史近代卷》江立华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019.《中国流民史现代卷》王俊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01-0110.《中国流民史》曹文柱广东人民、华夏出版社1996-07-0111.《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张波、冯风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08-0112.《中国灾荒辞典》孟韶华彭传荣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08-0013.《中国灾荒史记》孟昭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1-113.《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胡鞍钢、陆中臣等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07-0114.《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615.《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16.《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陈高佣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06-0117.《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李文海、林敦奎、周源、宫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18.《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李文海、林敦奎、程附图、宫明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9. 《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李文海三联书店2007-01-0120.《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蔡勤禹商务印书馆2005-1-121.《农业灾荒论》卜风贤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01-0122.《山东近代灾荒史》王林齐鲁书社2004-8-123.《灾荒与晚清政治》康沛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9-124.《北京历史灾荒灾害纪年》于德源学苑出版社2004-10-0125.《三千年天灾》邱国珍著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00-0026.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骆承政国书店出版社2006-10-0127.《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王振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01-0028.《中国灾害研究丛书》马宗晋、郑功成主编《灾害经济学》郑功成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管理学》刘波姚清林卢振恒马宗晋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社会学王子平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统计学》许飞琼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保障学》曾国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医学》廖皓磊鲁业生傅明华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历史学》张建民宋俭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中国交通灾害》曾国安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李鄂荣姚清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中国气象洪涝海洋灾害》张家诚周魁一杨华庭张宝元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9《中国矿山灾害》隋鹏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01《灾害学导论》马宗晋张业成等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2-0930.《中国近代流民》池子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1.《古今大灾难实录》王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09 《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33.《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赫治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9-0134.《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篡组:农业出版社,198835.《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范宝俊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06-36.《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史》张波、冯风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08-0137. 《中国古代自然灾异群发期》宋正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07- 0138.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1981-01-0139. 《二十四史》40.《清史稿》41.《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史料新编》徐鸿福建人民2007-07-0142.《山西自然灾害史年表》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7-1243.《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0944.《广西自然灾害史料》历史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编1978-06-0145.《北京灾害史》于德源同心出版社2008 -01-2346.《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内蒙古历代自然灾害史料续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编印198247.《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1976-10-01 48.《桂林史志资料第一辑桂林自然灾害史料专辑》桂林市地方史志总编辑室、桂林市地方史志协会、桂林市档案馆合编1987-06-49.《宜宾自然灾害史(公元223——1993年)》周孝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宜宾地区工作委员会编印1995-03-0150.《徐州自然灾害史》赵明奇气象出版社1994-12-0151.《石家庄地区自然灾害史记》(公元前28-1985年)石家庄地区档案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11-3052.《承德两千年自然灾害史记》陈久来承德市档案馆编印1995-06-0153 .《海河流域历代自然灾害史料》河北省旱涝预报课题组编气象出版社1985-12-01论文:李文海.论近代中国灾荒史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6);中国近代灾荒与社会生活[J].近代史研究,1990,(5).戴逸.重视近代灾荒史的研究[N].光明日报,1988-11-23.刘仰东.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J].清史研究,1995,(2).吴德华.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J].武汉大学学报,1992,(3).王方中.1931年江淮大水灾及其后果[J].近代史研究,1990,(1).魏宏运.1939年华北大水灾述评[J].史学月刊,1998,(5).胡克刚.试论晚清时期灾荒及其政治后果[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2,(5).林敦奎.晚清福建水灾概述[J].福建论坛,1993,(5);社会灾荒与义和团运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4).康沛竹.灾荒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J].北方论丛,1995,(6).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J].历史研究,1994,(6);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1991,(5).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J].清史研究,1998,(1);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J],清史研究.1999,(1).钟钢.保路运动前十年四川灾荒及其影响[J].文史杂志,1992,(5).李德民,周世春.论陕西近代旱荒的影响及成因[J].西北大学学报,1994,(3).李文海.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J].历史研究,1991,(5).张九洲.光绪初年的河南大旱及影响[J].史学月刊,1990,(5).李文海.晚清诗歌中的灾荒描写[J].清史研究,1992,(4).夏明方.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J].清史研究,1995,(4);清季“丁戊奇荒”的赈济及善后问题初探[J].近代史研究,1993,(2).王承仁,胡克刚.试释孙中山的备荒救灾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1991,(5).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J].文献,1994,(2).谷文峰,郭文佳.清代荒政弊端初探[J].黄淮学刊,1992,(4).吕美颐.略论清代灾赈制度中的弊端与防弊措施[J].郑州大学学报,1995,(4).李文海.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J],清史研究,1993,(3).刘五书.论民国时期的以工代赈救荒[J],史学月刊,1997,(2).康沛竹.晚清时期对灾因中社会因素的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1997,(4);战争与晚清灾荒[J].北京社会科学,1997,(2);清代仓储制度的衰败与饥荒[J].社会科学战线,1996,(3);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9,(3).王振忠.河政与清代社会[J].湖北大学学报,1994,(2);郑师渠.论道光朝河政[J].历史档案.1996,(2).中国灾荒史: 1927~1937 张水良199020世纪中国灾变图史夏明方,唐沛竹主编福建教育2001中国全史: 简读本. 16, 赋税史灾荒史救灾史[专著] / 曹健民主编1999焦作文史资料. 第4辑, 1943年前后焦作地区大灾荒专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焦作市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4年曹树基:田祖有神——明清以来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机制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光绪筹办各省荒政档案2008年7月张艳丽: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

时代呼唤更成熟的中国灾荒史学_夏明方教授访谈录

时代呼唤更成熟的中国灾荒史学_夏明方教授访谈录

导语:目前,灾荒史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方面,不断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向人们提示着灾荒史研究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灾荒史研究也向社会奉献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但是,生态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对灾荒史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学术发展角度来看,灾荒史研究的学科体系应该更加完备,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一领域里的理论创新,更是一项严峻挑战。

夏明方教授是当代灾荒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近年来,他在继续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同时,还积极从事研究资料的整理,此外,他还非常重视借鉴国外同行的最新成果,并进行了大量的总结、梳理,多方面的积极努力,让他对深化灾荒史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

此次,夏先生接受本刊采访,就是集中阐述他的这些独到看法。

李卫民时代呼唤更成熟的中国灾荒史学———夏明方教授访谈录————————————————————收稿日期:2010-07-16夏明方教授简介:男,安徽庐江人。

1982年6月毕业于安徽省庐江师范学校,曾从事多年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

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清史研究所,分别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清史所副所长、历史学院副院长。

2004年当选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首届灾害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8年任常务理事长。

2007-2008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明尼苏达大学人口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灾荒史、环境史以及社会经济史。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代灾害研究”课题组的成员,曾参与撰写《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近代百年史话·灾荒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主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灾变图史》(上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以及《中国荒政书集成》(共12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出版),出版专著《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到底是一九四二年大灾荒还是一九五八年大白话

到底是一九四二年大灾荒还是一九五八年大白话

到底是一九四二年大灾荒还是一九五八年大白话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大灾荒发生在1959年至1961年期间。

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归纳,在1949-1990年的长时期内,“全国受旱面积超过2000万hm的有23年,成灾面积超过1000万hm 的重旱年有12年,成灾面积超过1500万hm的大旱年有5年,按成灾面积大小。

1959-1961年属于该序列的重旱和特大旱年,成灾面积名列前茅,而在建国初期17年(1950-1966年)的统计里,该时段的受旱面积、成灾面积、粮食减产量、受旱人口的统计数值,则更居于首位。

当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取消了土地的私有化,实行农民集体生产,且生产出的粮食由公社存储,并于每年的11月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中央政府。

剩下的粮食用来做大锅饭养活农民,农民也不再享有生产报酬。

由于整个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环节全部受中央政府控制,且农民迁移受到限制,只能依赖自己所在的生产地区剩下的粮食获得生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角度看,每一次灾荒都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摧残和破坏。

李文海分析了灾荒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主要是对人民生命的摧残和戕害、对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社会正常秩序的震荡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作者还用统计数字说明灾荒对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1]刘仰东用“十岁九荒”和“无时不在”来形容近代灾荒的频发性,进而指出灾荒对农业、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构成的严重冲击和致命打击,强调由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口骤然失衡必将引起局部或全局社会机制的紊乱,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步伐。

[1]吴德华分析了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深远影响,指出灾后人民大批死逃,大片良田和生产资料被毁,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城市遭浩劫,交通和工程设施遭中断和破坏。

强调灾荒成为土地集中的杠杆,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里,军警、商人也趁机购买大批灾民土地,成为有权有势的新地主。

[4]王方中以江淮大水灾为例,指出江淮大水是30年代地价下跌的一个因素,而地价下跌又是农村经济状况不妙的标志。

[5]魏宏运探讨了华北大水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为带有周期性的灾荒,是华北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经常出现间歇、甚至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关系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阶段性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开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三个大的阶段。

一、第一阶段(一八四○——一八九四年)这是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制度转化的阶段。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虽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还十分微弱,没有形成一种能够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力量。

当中国还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并积极向东方开辟殖民地市场.中国成了它们最好的猎取目标。

英国最早成为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势力。

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输入迅速增加,通商口岸附近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在外国商船的排挤下,中国沿海的运输业趋于衰落,运输工人大量失业。

外国殖民主义者开始在中国开办一些船舶修造厂之类的近代工业。

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下,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买办商人,在外国企业里出现了第一批中国的产业工人。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向外国侵略者支付巨额赔款,地主阶级为了满足日益腐化的生活需要,都加紧对农民进行压榨和剥削。

外国商品倾销和鸦片输入的激增,使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贵钱贱,商人和高利贷者更是乘机加紧剥削。

这些都给农民和手工业者带来严重的损失,使他们日益贫困破产,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

一八五一年终于爆发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

在鸦片战争后的最初几年,外国商品的输入曾有一些增长。

但从一八四六年起,又开始下降。

基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核心对外国商品的输入给予了顽强的抵抗。

外国侵略者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和扩大在中国所取得的权益,寻找借口,又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输入显著增加。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出口商品茶叶开始为工业原料棉花、生丝等所代替。

对外贸易也由出超变成入超。

这时,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沿江沿海经营起航运业,继续开设一些工厂,开办银行,并企图修筑铁路。

在洋货倾销打击下,中国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遭到破坏,城市手工业趋于衰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在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分解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所需要的前提条件:扩大的商品市场和雇佣劳动力。

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了。

先是清政府的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和巩固其封建统治,在外国支持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创办军事工业。

后来又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下创办起民用工业。

与此同时,一部分地主、官僚和商人,看到创办新式工业有利可图,也开始投资兴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也产生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得不到迅速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生,中国也出现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的出现,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了。

二、第二阶段(一八九四——一九二七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完全形成并不断加深的阶段。

它又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即从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起到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一九二七为第二段。

先看第一段。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于是更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一八九四年发生的中日甲午之战,就是外国列强由资本主义侵略转变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标志。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被迫订立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列强拥有在华设厂的权利,于是,大量“过剩”资本纷纷投入中国。

帝国主义除加紧资本输出外,还划分势力范围,企图瓜分中国。

只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中国才一时未被瓜分,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下,中国变成了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对中国是政治投资和经济投资双管齐下。

甲午战争后,中国政府为偿付赔额,对外借款激增,帝国主义则争相对中国贷款。

贷款条件极为苛刻,中国政府须以多种税收或厘金作为担保。

于是中国主要财政收入的关税、盐税管理权,就落到了帝国主义手中。

中国的财政命脉为帝国主义所控制。

帝国主义还在中国直接投资修建或间接贷款给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铁路事业。

帝国主义利用中国丰富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直接投资开矿设厂,产品就地销售。

这样,既攫取了高额利润,又直接压迫中国的民族工业。

各国还在中国开设银行、发行纸币、输出入白银,向中国银行贷款等,直接控制中国的国内外汇兑和金融市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也没有放松。

从通商都市到穷乡僻壤,形成了一个买办的商业高利贷网。

通过这个网,由为它们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对广大中国农民和其他人民大众进行剥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这是因为,在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下,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破坏,国内市场进一步扩大,投资兴办新式工业有利可图;清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放松了对兴建新式工业的限制;这一时期还发生了抵制美货运动和“收回权利”运动。

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政治保障,资力薄弱,技术低下,市场有限,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束缚下,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帝国主义侵略引起的。

帝国主义为了在中国搜括原料,尽力使中国的农业生产服从它的需要,操纵农产品市场,并与地主、买办商人、高利贷者相结合,通过贷款、预购、包销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控制。

帝国主义在许多地方还侵占中国的农田,利用中国农村廉价劳动力直接进行经营。

所以,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实质上就是殖民地化的过程。

中国农村经济虽然日益商品化,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仍然保持了下来,这也是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

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极力支持中国的封建政权,并和它们结成反动联盟,利用它们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经济上则允许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长期保持下来。

地主、官僚和军阀,在农村占有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

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农民还要受到商人、高利贷者以及买办阶级的剥削。

在这样双重压迫下,农民的生活极端困苦。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一九二七年是第二小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主要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以及全国人民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结果。

不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仍带有很大局限性,主要限于纺织、面粉等轻工业,重工业没有什么发展;资力也很薄弱,多半是一些中小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都很低,对帝国主义还有很大依赖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银行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引起的,而是承销北洋军阀政府的公债和向政府贷款的结果,它的发展是畸形的。

中国银行业一方面进行公债投机和向政府贷款,支持反动政府进行内战;另一方面又从事商业投机和地产投机,以获取高利。

它对民族工业的贷款很少,利息也很高,具有高利贷性质,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中国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又有了提高,农业中资本主义经营也有所发展,但封建关系仍占着统治地位。

这时军阀、官僚、地主、商人曾在农村经营一些“垦殖公司”,这些公司大部分实际上是将土地出租,从事封建剥削。

富农经济这时也有所发展,但很有限,在农村中所占比重很小。

大部分富农都出租土地,放高利贷,对雇农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质。

封建军阀、官僚、地主在农村中占有较多的土地。

他们利用武力压价收买和圈占了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封建剥削。

帝国主义也进一步侵占中国的农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活动更为明显。

这一时期,地租剥削日益加重,封建地主的买办化倾向更加突出。

农民不仅受到封建地租和商业高利贷的剥削,还受到北洋军阀政府横征暴敛、滥发纸币、拉夫抽丁等强加给农民的负担。

上述种种情况,都促使农民运动走上新的高潮。

在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也出现了新的形势,中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工农革命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

三、第三阶段(一九二七——一九四九年)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壮大以及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阶段。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前;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先看一九二七——一九三七年一段。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两大变化: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武装斗争,在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另一个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东北,在东北出现了殖民地经济。

此外还有国民党蒋介石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我国东北的经济势力已经很大。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实行军事性的经济统治。

日本许多大垄断组织如“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等,将东北的工业、矿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以及贸易等完全控制起来,对农业也实行殖民地化的措施。

这样,就使东北完全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还把侵略势力伸展到华北。

在蒋管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在这两种经济的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但是官僚资本却迅速地发展起来。

官僚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附属于帝国主义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