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修订稿

合集下载

《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实例及教学反思【教学背景】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是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所产生的敏锐而直觉的感受和领悟。

那似乎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然而无论在人的言语活动还是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语感都具有决定性和标志性的作用。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和吕淑湘都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

叶老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因此,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语言呢?下面的几个片段也许能给人以启迪。

【教学实例】〖片段一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

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

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

教师朗读这一句。

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生:我特别喜欢这句。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师:这声音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观潮教学实践案例(2篇)

观潮教学实践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观潮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案例以某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一次观潮实践活动,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观潮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潮汐的形成原因、潮汐的类型以及潮汐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教师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潮汐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了解潮汐的基本知识。

3. 确定观潮的时间和地点,提前与观潮地点的管理部门联系,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二)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潮汐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潮汐的形成原因。

2.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三)观潮实践1. 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名组长,负责协调组内成员的活动。

2. 学生按照事先制定的观察计划,观察潮汐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享彼此的发现。

(四)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观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总结潮汐的形成原因、类型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观潮心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保意识。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观潮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反思(一)观潮教学的优势1.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观潮教学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潮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潮汐现象,培养思维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观潮教学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观潮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创新能力。

《观潮》教学设计和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和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和反思1.《观潮》教学设计和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六)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案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课文内涵。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
3.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提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观潮》的意境,我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配合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观潮现场。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此外,我还将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活动,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观潮的激动心情。通过情景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性别等因素,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任务,如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观潮作文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生词、成语、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动词、形容词的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观。

《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通用11篇)

《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通用11篇)

《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通用11篇)《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的教案设计及点评篇1一、教案背景1.学科:语文(第七册)2课题:《观潮》3.课时:二课时二、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 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观潮是一篇以观察潮汐景象为主题的散文。

这篇文章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其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蕴含着深刻的意义,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下面是一节《观潮》的初中语文教案,共分为导入、讲解、分析和巩固四个环节。

一、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并对学生进行预习。

1.引出主题:潮汐景象老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潮汐景象?那潮汐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2.预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

(1)老师:观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什么会产生观潮的共鸣?(2)老师:潮水是怎样形成的?潮水变化有什么规律?二、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1.结构分析(1)导语:通过引用古代人的描写,以及对潮水的描绘,为文章打下基调。

2.语言解读(1)字词解读:解释文中一些生僻、难懂的字词,如“潮”、“涨潮”等。

(2)修辞手法解读:解释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分析(30分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并进行深入的分析。

1.主题分析(1)发散思维: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文中的主题是什么。

如“观潮的乐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感悟”等。

(2)证据分析: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所用的例子和描写,从中判断文章的主题。

2.意境分析(2)图像比喻: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比喻和形象化的语言,分析其意义和作用。

3.语言特点分析(1)语言简练:引导学生发现文章语言简练,字数较少的特点,并分析简练的好处。

四、巩固(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

1.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文章的主题和意境进行讨论,并在班上进行展示。

2.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自然界的其他景象,用类似的方式写一篇散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

《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

《观潮》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学会观察和描述潮汐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2 教学内容潮汐的定义和原因。

潮汐的观察方法和技巧。

潮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1.3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心。

讲解:介绍潮汐的定义和原因,解释潮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实践:学生分组观察潮汐的变化,记录并描述。

总结:学生展示观察结果,讨论潮汐变化的规律,总结观察潮汐的技巧。

二、教学资源潮汐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观察潮汐的工具,如望远镜或相机。

记录和展示的用品,如白板或黑板。

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评估学生对潮汐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评估学生对潮汐变化规律的理解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发了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心和兴趣?学生是否掌握了观察潮汐的技巧和方法?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描述潮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五、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潮汐的地点,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潮汐的变化。

可以邀请专家或研究者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潮汐研究的了解和兴趣。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案设计扩展教学拓展:引入潮汐对环境的影响,如潮汐电站的工作原理,潮汐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等。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选择一个与潮汐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教学难点:理解潮汐变化规律的复杂性。

解决策略:通过实际观察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潮汐变化的规律。

八、教学准备准备潮汐变化的图像和数据,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确定观察潮汐的地点和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观察。

九、教学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潮汐电站或海滩,让学生亲身体验潮汐的变化。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潮汐研究的前沿知识和应用。

《观潮》教案范文

《观潮》教案范文

《观潮》教案范文教学目标:2.理解并解读诗歌《观潮》的主题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诗歌《观潮》的内容和内涵。

2.理解并解读诗歌《观潮》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观潮》的结构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通过提问或引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对潮汐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引发他们对潮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导读(10分钟)三、朗读与理解(2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观潮》,让学生跟读,重点讲解其中的生字生词和句子理解。

然后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共同讨论《观潮》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让全班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他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诗歌赏析(15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观潮》相关的诗歌或文章进行赏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对潮汐和大自然的认识和体验,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诗歌《观潮》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激励学生热爱文学,提高文学修养。

拓展延伸:1.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写一首关于这个景观的诗歌,并和同学分享。

2.组织观看一个与潮汐有关的纪录片或电影,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潮汐的形成和变化。

3.鼓励学生到海边亲身感受潮汐的魅力,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形成一篇游记或随笔。

4.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诗歌《观潮》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观潮》教学案例与反思

《观潮》教学案例与反思

《观潮》教学案例与反思一、案例背景《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

文章记叙了作者于1953年9月26日午后去海宁观潮的情况,以“潮”为观察线索,通过对大潮来前、来时、来后的景象进行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案例描述片段一:上课伊始,我告诉孩子们,老师将带他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人山人海,大家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马上想到“潮”。

我趁机揭示课题:《观潮》。

接着,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作者观潮的顺序。

在充分交流后,我顺势引导:那么作者是怎样把潮水写成一幅幅画面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就是关键所在。

片段二:在理解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浩浩荡荡”、“横贯江面”、“水天相接”、“人声鼎沸”、“沸腾”等词语,想象潮来时气势非凡的景象;通过品读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体会作者比喻的妙用;通过配乐朗读,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

片段三: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作者站在岸边看到的是静态的景象,你能通过想象把钱塘江大潮写成动态的场景吗?学生写完后交流、点评。

我接着引导:其实,大自然的神奇奥妙还有许多许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只是打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大潮,还可以展开想象,将大潮这壮美画卷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下来。

三、教学反思1. 注重朗读感悟,培养语感《观潮》是一篇极富文采的文章。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

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细致、形象地描绘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气势的特点,还初步学习了作者观察事物和表达的方法。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观潮”这个词组写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观察自然、欣赏自然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 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 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观潮”这个词;(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3)学生再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体会:(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5. 总结拓展:(1)学生谈对本课的收获;(2)教师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发音、语调、情感表达等,关注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投入。

3.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词语运用能力。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课文内容,并发音准确地朗读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案例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案例(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案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观潮》教学案例 1【目标】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2、感悟领略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都知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诗句,李白也说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可钱塘江的水那么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d)写观潮人数之多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

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三、研读欣赏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观潮》教学案例(通用13篇)

《观潮》教学案例(通用13篇)

《观潮》教学案例(通用13篇)《观潮》篇1《观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32课,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形象,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尤其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时,我通过各种方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入阅读状态,收到了“情理自然渗透,朗读激情无限”的效果。

案例描述: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课一开始,我先让在海边长大的学生们描述自己亲眼见过的海水涨潮的情形,几名学生起来回忆描述了在生活中、电视上见到过的各种海潮。

当学生们纷纷赞叹海潮的壮观雄伟时,我用富有激情的声音引导:“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海潮气势雄伟,令人赞叹.知道吗?我国的钱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伟,更壮观!想不想去欣赏?”全体学生高呼:“想!”此时的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我心中暗喜,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问题阅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分句指导朗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正确解答了我提出的写作顺序的问题后,我问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部分中,你最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潮来时,并各抒己见,阐述了喜欢的理由——“这部分写出了大潮的雄伟气势!”“这部分语言优美生动!”……我说:“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潮来时,那咱就先来学习这一部分。

”学生一听,眼睛变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我接着引导:“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

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有声有色的读出来,就连平时怯懦胆小的学生也不例外。

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

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观察、体验的方式,了解潮汐的变化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观潮》的阅读与理解。

2. 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讲解。

3. 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的掌握。

(3)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潮汐的成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潮汐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潮汐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潮汐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并进行示例分析。

5. 练习与巩固:(1)进行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等练习题。

(2)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练习与巩固评价:对学生的练习和写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内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课堂实录1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非但要使学生增加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受到语文水平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照,特别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排山倒海之力。

为了充沛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烘托人们观潮的欢跃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澎湃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小朋友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宏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能够借鉴,不只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艰难。

所以,需使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动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貌》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相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浮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宛如“战马疾驰,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第一遍按由远和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晰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

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和近的推动变化、发展有一个联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观潮》的教学案例

《观潮》的教学案例

《观潮》的教学案例《观潮》的教学案例《观潮》是鄂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

它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是一篇很好的训练朗读,培养语感,加强情感熏陶及美的熏陶的范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因此,笔者在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注重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赏析,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充分获得个性体验的基础上,感悟文章的情景美、语言美。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一]教学过程:一、承上启下,由景存疑,切入文本。

(呈现:潮来前人山人海的盛况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潮来之前观潮的人群已经是人山人海。

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点,让人如此期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通过品读文字、想象画面深入地去感受一番。

二、精读课文,入境入情,感悟文本。

师:请同学们默读3—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描写潮水特点的句子,再从中选择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全文,师巡视辅导)师:来,让我们交流一下各自喜欢的句子吧!生:从“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一句感受到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响。

师:大到什么程度?生:好像闷雷滚动。

师:“闷雷滚动”是怎样的声音?想想夏天下雷阵雨时的雷声。

谁来试试?谁来读读这个词?再读读这句话。

生:隆——隆——(再沉闷地读句子)师:大家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这正像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形容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还有喜欢的句子吗?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我也感觉到潮水声音大,很有气势。

师:除了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还体现在什么地方?生:形态是“一条白线”。

师:想想水怎样流才能呈现出雪白的颜色?用手势比划比划。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观潮》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增长见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相关信息,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壮丽景象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观潮》的理解与欣赏。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钱塘江大潮成因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2)提问:学生分享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引出课文《观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观潮》,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成因。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讨论成果。

(2)小组分享:学生分组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强调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加以注音。

2. 写一篇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小练笔,可以描述大潮的景象,也可以分享自己对该景象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壮丽景象,增强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
以下是一份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观潮》教案:
《观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潮的雄伟壮观。

2. 难点: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 分钟)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受,引入课题《观潮》。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 分钟)
(1)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潮的句子,思考:大潮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4.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7 分钟)
(1)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2)教师总结:本文通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布置作业(5 分钟)
(1)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按照时间顺序写一篇作文。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

〔观潮〕教学实录与评析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表达出来。

比方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

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

还比方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

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情愿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表达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

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

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含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表达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累积和运用,强化言语文字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

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言语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言语实践活动。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言语的累积和运用。

比方课文言语的累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根底上,比较轻松地到达累积课文言语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言语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案例分析篇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为我们编选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叙述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有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壮观和雄伟。

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文中不但运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写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声威,还从观潮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的反映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由衷的发出了“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重点段落,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

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1.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学会“潮、称、盐”等13个生字,认识“罩、屹、鼎”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词语。

2.通过“三读(读准、读通、读懂)”,自主学习,乐于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的阅读中,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课堂教学案例及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观潮》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
潘新菊(南安市国专中心小学,福建泉州362300)
一、教材说明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

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古文翻译而来的。

因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学这篇文章的乐趣,同时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以及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三、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1):天下奇观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多媒体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生1:“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生2: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3: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4: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多媒体播放潮来的过程。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
有什么感受生5: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6: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评点:创设情境,运用设疑法,巧妙设置悬念,通过声音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其探知钱塘江大潮的欲望,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刺激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的心里投入了一颗石子,平静的水面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先前的经验被激活了,于是新的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片断(2):潮来景象
师: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

生2: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3: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

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生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5: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

(板书:战马)生6:“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生7:“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

生8:“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就像高高的城墙。

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

(板书:城墙)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

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生9: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生10: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评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获得,丝毫不受传授、灌注的框束;方法的预设,巧妙地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

老师的“插言”“拨问”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片断(3):相关拓展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1: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

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

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

越来越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

不一会儿,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

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

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则更妙了。

生2: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哟。

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

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

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

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简直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

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评点: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使学生搜索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作品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的文本,是与他人的沟通。

四、教学反思
本案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揣摩欣赏,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的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现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过程性。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

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能提高教学效率。

整节课就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的意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