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经过了几个朝代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遭到了道教和儒教的反对和排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佛教教义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符合,如佛教对于道德修养和内心净化的关注,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主题相类似;佛教强调慈悲和慈爱,也与中国传统观念和谐共存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特点,也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简单的传播,也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弥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涉及了文艺、哲学、艺术、法律等多个领域,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佛教文化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艺术以石窟、佛塔和寺院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宗教信仰服务,而且通过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影响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发展。
佛教教义中的正义、公正、慈悲、啊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法律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佛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对于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佛教的规定和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关系,推动了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使佛教在中国扎根生存,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精品】
佛教在中国各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佛教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它在我国的影响,不仅波及政治以及经济领域,而且广泛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隋唐以后,佛教逐渐中国化,从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一,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说法不一,历史上一般以东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说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标志。
明帝一次夜里做梦,见一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
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卜梦,在场的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去访求佛法。
遇见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同到洛阳。
明帝极为欣喜。
随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
迦叶摩腾(如图所示)和竺法兰都是中印度人。
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尊之为师;二人皆以弘布佛法为己任,志趣相投,所以不怕路途遥远,随从汉使来到中国。
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影响很小;这两人到后,佛教在中国渐有影响力,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
(2)东汉末年:佛教传到中国后,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是在东汉末年了。
此后直至三国时期,佛教的流传甚为缓慢。
起初,只是在王室宫廷的狭小天地之内信奉,到西晋才逐渐推至民间。
当时佛教被认为不过是一种神仙方术,一种与黄老并列的祠祀化的东西,只是在中国传统信奉的神仙谱里,又增添了一位释迦牟尼而已。
在汉代,佛教大体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二,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隋唐时,佛教在中国通过4-5个世纪的流传,在中国佛教史上达到了顶峰。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历代皇帝扶持佛教;文化交流融洽,大量佛经被译出;寺院经济发达,使佛学离开经院而转向寺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佛教也随之走向异说求同求通求综合的趋势,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有天台宗(图为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师)、华严宗、三论宗等,判教成为各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隋唐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作为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佛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佛教不仅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在中国历代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中,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作为一种营源于印度的宗教,公元1世纪就传至中国,随着汉武帝时期中印度传教士东渡、汉朝使者西行,佛教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寺庙、庵堂、佛堂、道观、天主教堂、伊斯兰清真寺等宗教场所,佛教约占60%。
其地位之高,可见其在中国宗教领域的巨大影响。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不断探索人生意义与禅宗哲学的宗教。
由于全球化的影响,现代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和传播,形成了佛教新儒家。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仅对中国文化领域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使中国文化和佛教产生了深层次的交流融合。
1、佛教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佛教的入侵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影响极其重要。
在思想方面,佛教的理念像一条甘泉,为中国思想的发展镶上了重要的一笔。
比如“人生苦短,唯有因缘作事”等思想已成为了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另外,佛教的哲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感染的普及和共鸣作出了很大贡献。
而且佛教向中国文化输送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美学和视觉艺术,比如佛教造像、壁画等艺术形式,在中国艺术界广受褒奖,无论是对中国美术史还是世界美术史,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2、佛教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佛教对社会形态的影响尤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维系了中央集权的秩序,同时佛教组织机构的建立要求社会上所有人都必须服从中央的指挥与调控,这被孙中山称为““卡车会”组合”。
另外,佛教的论疆政策和佛教的经济规律也被秉承了几千年时间。
三、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尽管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曾遭遇过政治、文化上的挫折,但从总体上看,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佛教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层次的融合。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十分深刻,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接受和尊重。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十分重要。
佛教所强调的“空”、“法”、“缘”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具有相通之处,都在于强调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佛教所讲的“菩提”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即通过自我修行和超越肉体,追求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存在相似之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佛教壁画、石窟等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还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和“佛恩济世”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佛教社会文化也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佛教寺庙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控制和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佛教僧人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社会群体和精神领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所强调的对思想、艺术和社会的影响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感受,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佛教给予 扶持,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文帝曾多次下诏在各 地兴建寺院、佛塔,招请和剃度僧侣,组织翻译佛 经。武则天在争夺政权中利用佛教达到舆论效果, 在她统治时期,全国兴修了大量寺院。
西晋末年,特别是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后, 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困苦,连生 命也时常受到威胁,因此容易接受佛教关 于彼岸世界的宣传。因此佛教在这个事情 发展很快,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五世 纪初,后秦王姚兴迎西域龟兹的著名僧人 鸠摩罗什到长安,译出佛经典月有35部300 卷之多。其中有对以后大乘各宗影响较大 的《法华经》)
隋唐时期,中国和亚洲各国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 交流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佛教外来,不仅印度、日 本等国的僧人来到中国,同时不是僧人到其他地方 求佛。
最有名的是玄奘,他在公元629年从长安出 发,途径中亚一些地方,最后到达印度。 他在那烂陀寺从戎贤学习法相唯识理论, 并周游印度。645年回国,共带回佛典650 部。回国后他翻译各种经典。他最有名的 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记》,里面记载了当 时印度、中亚等地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状况。
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并且 随着佛教的深入普及,出现许多以研究某一部分 佛典为中心的佛教学派。(南朝各统治者都崇信 佛教,其中梁武帝最突出。他曾自称是“三宝之 奴”,四次舍身寺院,由朝廷和群臣以巨额金钱 赎回,并亲自登台讲经。)
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大同云 冈和洛阳龙门开凿佛教石窟,雕刻佛像、并资助 译经事业上。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一、西汉末佛教的传入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影响。
在传统的认识中,佛教被看作是来自外国的宗教,然而却在中国土地上融合、发展,并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宗教与文化的互动,更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政治局势和思想文化氛围。
本文将简单梳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当时由于受到西域文化和交通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汉代开始传播。
而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则是通过西域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
一直到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到达顶峰,总共传播了十大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西域丝绸之路所提供的文化和交通的环境,还依托于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佛教宗教、文化影响的需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艺术和建筑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融合。
从建筑和造像到绘画和雕塑,佛教运用着自己的语言和符号,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品和建筑,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
例如,远古时期的魏晋石窟和五代时期雪窦法师创造的木彩佛,都展示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2、思想和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老之后,中国哲学逐渐失去了活力和创造性。
而佛教的兴起,则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佛教教导逍遥,宣扬解脱,倡导无我。
这些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思想观念。
3、文学和散文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如《红楼梦》的“道场梦”,就和佛教故事息息相关。
另外,佛教的散文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发展,尤其是在唐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佛教充塞了大量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影响了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家。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随着一些印度僧人的到来,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该宗教以其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哲学理念,深深吸引了中国人民的关注。
佛教在中国最初的传播是通过口头传承和书信沟通完成的,这使得佛教迅速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
2. 佛教的发展和繁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各个历史时期负责推动佛教发展的各个朝代的支持。
无论是南北朝、唐朝还是宋朝,国家的统治者都积极支持佛教的传播,并且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和塔庙。
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语,为民众所了解,且佛教教义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导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巅峰。
3.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的宗教仪式和僧众生活的规范,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佛教鼓励个人修行和内心的宁静,有助于人们摆脱烦恼和欲望的困扰,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佛教思想和艺术形式渗透到中国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刻等方方面面。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推动了汉语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在绘画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大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如石窟、壁画和佛像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5. 佛教的现状和发展佛教在中国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如今在中国依然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
中国的佛教活动包括诵经、修行、禅坐等,吸引了许多人寻求心灵安宁和修身养性。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变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影响了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是东晋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危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佛教中强调的“解脱人生苦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普及不仅仅是学习佛经,更是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自我修行与慈悲为怀,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
三、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在中国境内,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并存,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
其次,佛教通过僧侣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以“利他”为宗旨,倡导慈悲与善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最后,佛教的文化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保护佛教遗址、寺庙和文物,同时鼓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上也有不少佛教文化保护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
东汉末年,楚王刘英首开官方信佛之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后,佛教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同时,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道教所借鉴,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3. 佛教宗派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
这些宗派各具特色,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1. 重视修行实践中国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实践,认为修行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各宗派都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禅宗的参禅打坐、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净化心灵,实现生命的升华。
2. 倡导慈悲为怀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强调关爱众生,尊重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3. 融合多元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如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注重保持传统,又不断进行创新。
各宗派在继承前人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佛教思想。
这使得佛教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吸收与发展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统国家之一,随着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经过了长期的接触和磨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土文化的强大吸纳力使佛教得以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而使佛教文化在中国得以融合和繁荣。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文化,最早传到中国是汉代(公元1世纪)时期。
当时,汉武帝废黜百家,推崇佛教,命令国内贵族士人和外来僧侣进行佛教文化的交流和传输,于是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得到了广泛传播。
进入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佛教得到了许多中国皇帝的大力支持,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二、佛教在中土文化中的融合和传承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发现佛教的观念可以和自己的文化传统相容合,于是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中土文化的影响和吸收。
在语言上,佛教的汉译文本有许多取材于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从而让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使佛教的文化特色在中国得以本土化。
在思想上,佛教的外来文化融合了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使得佛教的教义和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和深邃。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随着佛教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渐趋完善和融合,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繁荣。
在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许多重要城市建立了大型佛寺和塔庙,佛教刻经楼和佛像造像等造型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由于佛教强调的智慧和宽容,很多华夏文化之外的民族和传统文化也因此得以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原有文化相融合。
总之,“佛教中土化、中华化”的发展历程,使佛教以中国特色的面貌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如今的中国佛教已经成为世界佛教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进而推动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东汉汉明帝在洛阳兴建白马寺,是佛教进入华夏文明的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
而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云岗石窟、莫高窟以及龙门石窟,古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山岩间开凿出一尊尊佛像,表达自己的对佛门的崇高致敬与皈依愿望。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在自身传达的思想深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一个高峰。
佛教文化不同于基督教文化,不同于伊斯兰教文化,因为佛教文化不仅仅拥有自己的教义,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有着自成一派的哲学思想。
我们甚至可以把进入中国的佛教文化称之为一门学派。
与儒家、道家一样,佛教也在传播自己的人生观念、道德体系。
正所谓有“儒释道”三教的说法,恐怕也是古人也早已承认这个观点。
因此,我们更不应仅仅把佛教简单视为宗教迷信,而应看到其中宝贵的思想感悟。
胡适先生当年写《中国哲学史》便打算把佛学加入其中,无奈他对佛家文化研究不深,因此包含佛学的《中国哲学史》的下卷迟迟不能完成,而此事也侧面印证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
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
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的脉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疆域。
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用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早在两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东汉汉明帝在
洛阳兴建白马寺,是佛教进入华夏文明的一个值得纪念的事件。
而晋南北朝期间,佛教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云岗石窟、莫高窟以及龙门石窟,古人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在山岩间开凿
出一尊尊佛像,表达自己的对佛门的崇高致敬与皈依愿望。
佛教进入中国之后,历经发展,在自身传达的思想深度方面,都已经达到一个高峰。
佛教文化不同于基督教文化,不同于伊斯兰教文化,因为佛教文化不仅仅拥有自己的教义,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有着自成一派的哲学思想。
我们甚至可以把进入中国
的佛教文化称之为一门学派。
与儒家、道家一样,佛教也在传播自己的人生观念、道德体系。
正所谓有“儒释道”三教的说法,恐怕也是古人也早已承认这个观点。
因此,我们更
不应仅仅把佛教简单视为宗教迷信,而应看到其中宝贵的思想感悟。
胡适先生当年写《中
国哲学史》便打算把佛学加入其中,无奈他对佛家文化研究不深,因此包含佛学的《中国
哲学史》的下卷迟迟不能完成,而此事也侧面印证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宣扬众生要通过修持,以求从迷惑、烦恼、痛苦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进入大
自由大自在的“涅”理想境界。
而这其中带有的人文关怀正与儒家的人本观念相契合,其
中的“涅”的理想境界也带有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的影子。
可以看出,佛教起初作为一种
外来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终于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其中一只不可或缺
的脉络。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许多文人都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大诗人王维,就有“诗佛”的称号,他的诗中不乏佛家学派里禅宗的思想,如著名的《过香积寺》中就有“安禅
制毒龙”一句,“毒龙”指妄心,“安禅”指一种修行手段,此二词都是佛家术语,用在
此诗中却显得一气呵成,可以说诗为佛教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佛学也为美学开拓了巨大的
疆域。
苏轼也与佛教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他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二字,本是佛门
用语。
苏轼自青年时期就开始习佛,被贬黄州之后,更大量阅读佛家典籍,希望从中求得
心灵的平静,也寻求一种更加平和的人生态度。
在贬谪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名僧佛印。
佛印的思想对苏轼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苏轼在创作文章的过程中也带有深刻的佛学思考。
曾有人做过统计,自汉魏六朝到清末,大诗人大作家与佛教有联系的不下40人,他们包
括曹植、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灵运、刘勰、柳宗元、李白、杜甫、孟浩然、贾岛、
吴道子、白居易、李煜、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赵孟頫、马致远、唐伯虎、王船山、
宋濂、王阳明、吴承恩、梁启超、章炳麟、李叔同、胡适等。
这些人都对中国文学史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佛教文化的传承很大一部分是经由这些人的文字而流传至今。
而我们今人在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小说时,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佛教文化的
熏陶。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曾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
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百分之九十以上。
”如世界、实际、如实、相
对、现象、觉悟、解脱、顿悟、众生、六道、有情、无情、净土、彼岸、知识、唯心、比
量等都来自于佛教典籍。
而源自与佛教的成语也很多,如六根清净、拖泥带水、大慈大悲、生老病死、心猿意马、唯我独尊、不可思议、冷暧自知、皆大欢喜、菩萨心肠、大千世界、天龙八部、当头棒喝、现身说法、借花献佛等等。
这些词语与成语都简炼地表达了古人文
章的思
想,极大的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取材唐朝玄奘去天竺取经的故事,其中唐僧带领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以及沙僧。
如果取他们的法号来看:悟空、悟能、悟净,表明他们跟随唐
僧能醒悟佛教中的道义。
可见吴承恩在创作的过程中,是寓有丰富的佛学思悟的。
曹雪芹
创作《红楼梦》,开篇讲一僧一道将一顽石投入人间,开始了一段轰轰烈烈最后又不免令
人感伤落泪的奇妙旅程。
僧道也或许也就寓意着曹雪芹在这本包含他深刻强烈的人生感受
的书中,是抱有佛教中的“色空观念”以及“因果报应”思想的。
传统名著中,佛教文化
展现其广阔的思想以及丰富的感悟。
而近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中,也传承了不少佛教文化的精华。
比如当代最有
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金庸先生,他写过一本很出名的书叫做《天龙八部》,书名其实就
是出于佛家术语。
天龙八部是指八种神道怪物,是佛教的护法神。
书中的八名主要角色暗
合八部各自的性格,就构思来说是相当巧妙的。
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文学创作方面,在书画、音乐、建筑等领
域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就绘画而言,佛经中的故事经常成为古代画家们的创作题材。
顾恺之、阎立本、吴道
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为传世名作,讲述了释迦
摩尼降生为净饭王王子的故事。
而阎立本即使在创作《历代帝王图》这种并非佛教主题的
画中,也运用了重色设色和晕染衣纹的方法,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就书法而言,佛教文化对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
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
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
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代写,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
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抄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抄写的《金刚
般若经》、《清净经》,苏东坡抄写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抄写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抄写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抄写的《华严经》。
这些手抄经卷都是当今
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需要理论、哲学的指引,而佛教思想也深深地
熏陶了许多书法名家,如王羲之、怀素、弘一法师,而后二人也正是一代高僧。
可见佛教
文化与书法艺术也是相互促进的。
音乐方面,佛教音乐是整个音乐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悲咒》作为佛教音乐,也进入现在很多学生、白领的MP3中,作为一剂平和内心的良药。
建筑方面,各地的寺庙、石窟可以说是建筑学的瑰宝。
不同地区的寺院修建总是因地
制宜,借势而建,给人一种自然而成的美感。
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里,常常是借
势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筑由几重院组成,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层层递进,形成了层
层叠叠的纵深感。
寺庙的建筑艺术可以说是佛教文化的具体的凝结的表现。
佛教文化至今仍在当今中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现在的青年们也许并不信教,但他
们的手腕上往往佩戴一串佛珠,也许这代表着佛教在人们心中也许并不是一种宗教,而仅
仅是仅仅守候着人们对它的寄托。
几千年来,无论在乱世还是太平,国人的潜意识中都有
对求得平安的最朴素的心愿,而佛教文化在千年的演变中,也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之中,成为他们寄托的对象。
每当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孩子高考,家长的往往也愿意在内
心求得佛祖的保佑,而考试结束之后,若孩子取得好成绩,则去寺庙还愿。
这些是中国日
常生活都可以经常看
到的例子。
这些例子表明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人们的日常
生活习惯都与之息息相关。
现而今,佛教文化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它给予人们的人文关怀以及高僧
的推动呼吁。
例如台湾的星云法师,上世纪90年代至今,星云法师在大陆发起捐建了数
百所希望小学、中学与佛光医院。
洪涝灾害、冰雪灾害、地震灾害……每当大陆同胞深陷痛
楚之时,常常能看到星云法师四处捐款济困的身影。
这些举动给予人们的感动,使得人们
对人类之间无私互助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佛教文化中包含的慈悲为怀的意义有了更
真的认可,而这些无疑也推动了佛教文化的向前发展。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可能在科技进步的未来消失。
而作为有着深刻哲学思
悟的佛教文化,在未来也应有着更大的发展。
我们现代人在了解佛家文化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