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

合集下载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

【优选文档】陈子昂诗歌理论陈子昂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主张抒发真情实感,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真情实感的表现陈子昂主张诗歌应该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反对虚伪和形式主义的表达方式。

他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即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这种主张与当时流行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诗歌创作方式不同,陈子昂主张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二、反对拟古主义陈子昂对拟古主义的反对是他诗歌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拟古主义是一种过于注重古代文学传统,而忽略现实生活和自身感受的创作倾向。

陈子昂认为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使诗歌失去了生命力,而且还扼杀了诗人的创造力。

他主张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发挥诗人的创造力,创造出具有现实意义和独特个性的诗歌作品。

三、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陈子昂提倡“兴寄”和“风骨”的文学审美观念,这也是他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寄”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指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种观念下,诗歌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达思想、感情和体验的工具。

而“风骨”则是指诗歌所具有的一种雄浑、豪放、阳刚之美。

四、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陈子昂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也值得称赞。

他认为,文采是附丽于意义而存在的,不管是平淡还是奇丽,都需要符合情理。

他倡导“理”,这是指内在的意义或思想,而文采则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陈子昂看来,辞藻应该为表现意义或思想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对于辞藻与诗歌之关系的理解,体现了陈子昂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五、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陈子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教化作用。

他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和社会弊端。

他认为诗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应该发挥其教化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

陈子昂

陈子昂

古代文学史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有何影响?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

陈子昂的思想相当复杂,他糅合了儒、道、墨、纵横、阴阳各家于一身。

随着境遇的改变,适时地调整,熟练地在各家思想之间纵横穿梭飞翔。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又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在如此多的思想影响之外,透浸于骨子里的侠义之气贯穿其里。

他在侠与隐中蕴藏着对现实社会政治参与的欲望,与一般的侠义有别,故而能超越流辈,终成大器。

他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陈子昂对齐梁文风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在批评齐梁诗歌时,陈子昂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诗歌创作主张:一是“兴寄”说,二是“风骨”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诗歌创作探析.他论诗主张“兴寄”、“风骨”。

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

“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我们来看看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

从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价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所追求的「风骨」的含义。

他说, 一昨於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及其意义一、主张1. 通用简约陈子昂认为,唐代诗歌要追求简约、雅言,不要多余用字。

他认为诗词要写出所想所写,不可拖泥带水,不可半量减半,也不可过分繁复。

他说:“避免不要多用字,也不下变字,用老字即可。

”2. 讲究贴切性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笼统而贴切,能准确地宣揚野心抑或愁绪。

他认为,诗歌作家书写诗歌时,要调和信句,使其充满感情,不可脱离其实,不然显得不贴切,大大伤了文章的精美。

汪成实曾说:“陈子昂的精神在于贴切抒情。

他不断贴切穆穆,就像蛇行鱼跳,诗语一道人心,非常实从,心中难催得出一句。

”二、其意义1. 丰富了诗歌类型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突破了以往传统唐人写诗的唯美虚无主义,而是讲究情感的表达,让诗歌丰富多彩,增添浓重的情感内涵。

他的诗歌和以往的不同,语言精简,笔调优美,不拘一般,神思清爽,就像一只丰澹流畅的小溪,从而使古代诗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活力。

2. 提高了诗歌的文采陈子昂认为,“贴切性”是诗歌最重要的质量,是写出精彩完美诗歌的保证。

他以贴切为基础,谨记“用老字即可”,大胆地突破传统,使其诗歌文采更加高雅,不受传统束缚。

他用简洁而清爽的语言,写出了深含抒情的佳作,使唐代诗歌的文采更加雅致而脱俗。

综上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和其意义为:他提倡诗歌应该追求简约、雅言,不要多余用字;讲究贴切性,诗歌要准确地宣揚野心抑或愁绪;诗歌要用老字即可,不可过分繁复;用简洁而清爽的语言,写出深含抒情的佳作,让古代诗歌更加贴切、活泼丰满,脱俗而雅致。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使唐诗歌得到新的活力,在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

陈子昂(1127-1193)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他反对传统诗歌的修辞手法,主张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自由。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主张自然真实。

陈子昂认为,传统诗歌过多地使用修辞手法,
使诗歌显得矫揉造作,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情感。

因此,他主张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自由,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

2.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
实情感。

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并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

3.追求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美妙的意象。


的诗歌作品多关注自然和人文,并以描绘意境和意象为重点。

总的来说,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的修辞手法、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追求诗歌的意境和意象三个方面。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应该追求自然、真实和自由,并具有深刻的意境和美妙的意象。

这些主张为宋朝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在盛唐的接受

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在盛唐的接受

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在盛唐的接受摘要陈子昂在唐代文学革新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于有唐一代盛名不衰,其出生地、性情风貌、思想资源和自身的传播意识、交游经历、政治活动等都作用于他在唐代的传播和接受。

而陈氏提倡的以“风骨”、“兴寄”为代表的复古主义诗论,夺汉魏之风骨、变陈梁之绮丽,在初盛唐文坛引起巨大反响,其千古名篇《登幽州台歌》及《感遇》等五言古诗创作更奠定了“盛唐之音”的发展基础。

在陈子昂逝世近半个世纪的盛唐前期诗坛上,开元贤相张九龄自觉继承、弘扬了风雅比兴的优良传统,更集中创作兴寄体式的《杂诗》和同名《感遇》组诗,“首创清澹之派”。

陈子昂提出的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理论,通过张九龄的继承与革新,迅速到达了盛唐诗国。

之后的盛唐诸大家继续高举汉魏风骨大旗,宗风雅兴寄以彻底清扫六朝绮靡之风,使陈子昂一派的复古诗学渐趋主流,其倡导的“兴寄”观不仅成为基本的诗歌艺术手法,当中关于文学干预社会现实、寄托政治理想的要求也进一步得到发扬;至于“风骨”美学准则,在主气势壮阔、情感豪雄的盛唐诗坛更成了诗歌创作的主导旋律和共同经脉所在。

从五言诗的发展历程而言,李白基于同乡文化情节,与陈子昂“先后合德”,全面接受其复古诗学观念,他批评“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文学发展情况,同时极力呼吁清新诗风,创作上以五古大型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为代表,“多效陈子昂”。

杜甫用“终古立忠义”一语高度评价陈子昂的《感遇》诗,将人品、文品结合而论;他主要接受其宣扬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推祟“比兴体制”,要求书写“微婉顿挫之词”,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维度提升了陈子昂诗学的美学内涵。

安史之乱后杜甫致力于写作长篇五古,具有直陈世事、感讽时政、关心民生疾苦、表现讽喻之旨的特征,即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伦理观念融入“兴寄”理论之中。

总体来看,盛唐诗人对陈子昂的接受呈现出全面性继承、超越性发展的特点,他关于怀古、边塞、幽居、山水等的创作题材也构成盛唐诗最重要的几条发展脉络。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兴寄”是陈子昂在继承《诗经》比兴手法的基础 上提出的一条诗歌表现的审美标准。在《喜骖军相 遇醉歌序》中,他讲到:“夫诗可以比兴也,不言 曷著?”陈子昂不提“比兴”而言“兴寄”,实质 是强调诗歌应寄托深刻的思想意义。
精品
“兴寄”说
六朝人关于“兴”的论述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 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 以生。”《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兴既起情又起意,《诠赋》:“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刘勰讲“兴”侧重于“兴”的起 情或起意。
唐代文学批评
陈子昂诗歌理论
精品
一隋唐初关于文学发展的争论
两种争论 1 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人为代表,全面否
定六朝文学,主张重回到儒家经学文艺观的 立场。 2 以魏徵、李百药等人为代表,认为新文学 的发展应该结合南北文学之特长,走文质彬 彬之路,反映了政治家、史学家对于新文学 的期待。
精品
二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总结:陈子昂的“风骨”论,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情感的激越慷慨、语言的清爽刚 健、风格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陈子昂的审美追求。
精品
“兴寄”说
在强调“风骨”的同时,陈子昂还提出了“兴寄” 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 是专门针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这主要是针对齐梁 文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整体 的审美形象塑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 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 表现。
钟嵘也多次讲到“兴”,《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他评谢灵运诗“兴多才高”,谢眺“意锐而才弱”, 这里的“兴”主要是指情而言。评价陶潜“笃意真古,辞兴 婉惬”,也是从感情方面来说。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鉴评
及 . 开 创唐 代新 的诗 歌道 路起 到 了重要 的作 用。 对
这 种 作诗 的题材 取 向 , 主 张诗 歌要 善 于 表现 真 实 的人物 情 感 , 二是 发 自肺 腑 之 言才 能产 生 亘久 的 艺术 魅 力 。与 此 同时他 也深 深 的感 觉 到 正是 这 种绮 靡 的齐 梁诗 风 和初 唐 的宫 体 诗严 重 阻 挠了 诗歌 的 正常 发展 , 只有通 过 变革 才能 保证 诗 歌 的稳 步发 展 。 也 他在 一篇 文 章叫 《 与东 方 左史 虬修 竹篇 并 序》 中明确 提倡 恢 复汉 魏 古文风 : “ 东方公 足 下 : 文章道 弊 。 百年 矣。汉魏风 骨 , 宋莫传 , 文 五 晋 然 献有 可征 者 。仆 尝暇 时观 齐 梁 间诗 , 丽 竞繁 , 寄都 绝 , 以永 彩 而兴 每
叹 。 古人 , 恐逦 逶颓 靡 , 雅 不作 , 思 常 风 以耿 耿 也 。 昨 于解三 处 , 一 见
关键 词 : 陈子 昂; 骨 ; 风 兴寄 ; 诗歌 唐代
中图分类 号 : 2. 文献 标识 码 : 1 2 2 2 A
文 章编 号 :6 3 2 (0 0 - 0 6 O 1 7 — 1 2 1 ) 6 0 6 一 2 I 1 1
古代 诗歌 的长 河 中具 有 开创 意 义的 改革 者 不计 其数 。删诗 的 孔子, 沉江 的 届原 , 菊 的陶渊 明 , 采 穷途 而 哭 的阮 籍 等等 , 们都 为 他
明公 咏孤 桐 篇 , 气端 翔 , 顿 挫 , 英 朗练 , 骨 音情 光 有金 石 声 。遂 用 洗
心 饰视 , 挥 幽郁 。 不 者 , 视 相 而笑 。解君 云 : 张茂 先 、 敬祖 , 何 东方 生与 其 比肩 , 亦以为 知 言也 。 仆

浅论陈子昂的诗学观点1

浅论陈子昂的诗学观点1

浅论陈子昂的诗学观点(终稿)在唐代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诗歌理论家。

他的文学革新总纲领《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道尽了他的文学主张。

基于这一点,笔者拟以《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为纲,从思想、声律这两个方面对陈子昂的诗学观点进行解读。

(一)思想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首先对西晋到初唐这五百年间文学的历史过程的回顾,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这“道弊”具体表现在:“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风雅不作”“兴寄都绝”。

面对着这一文坛现象,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要求继承诗经的优良创作传统,提出了“风骨论”和“兴寄说”。

建安时期,曹氏父子和以王粲、刘桢为首的“七子”称雄诗坛。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变”,他们都“雅好慷慨”借诗言志(《文心雕龙·时序》),写作了大量“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龙·明诗》)抒发经国济世之抱负的诗篇。

在这里其实“汉魏风骨”,说的就是以表现民瘼、抒写情志为诉求的“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诗风。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为我们提出的“风骨论”,其实正是他向诗坛提出的关于承袭“建安风骨”的文学主张。

他明确表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表现人生,继承遗失已久的现实主义精神,指出诗人应该直言国事,要求诗人能以诗言王政之兴废。

在这里陈子昂已经从思想的角度指出了诗歌创作的内容要求,强调诗歌要反映现实,揭露社会矛盾,通过讽喻、美刺,反映民生疾苦。

“兴寄”即比兴寄托,是《诗经》的重要创作手法,讲究因物起兴,寄寓作者的喜怒爱憎和作者深沉的感慨。

我国传统的观点,认为诗歌的特质在于言志抒情,“兴寄”则是从这一层面上对诗歌的思想提出言志充实、深沉的要求的。

对于“兴寄”,自古以来人们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而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及其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直抒胸臆的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及其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直抒胸臆的
2012-5-8 wangwz@ 8
(《蜀记》) (《蜀记》) 蜀记 劝归→隐虑) (劝归→隐虑) 剑阁: 又东南经小剑戌北, 剑阁:“又东南经小剑戌北,西去大剑三十里 连山绝嶮 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连山绝嶮,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 水经注》) 《水经注》) “‘一人守 一人守嶮 万夫趑趄。 信然。 “‘一人守嶮,万夫趑趄。’信然。故李特至 剑阁而叹曰:‘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岂 剑阁而叹曰: 刘氏有如此地而面缚于人, 不奴才也。’”(张载《剑阁铭》) 不奴才也。’”(张载《剑阁铭》)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 “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张载《剑阁铭》) 。”(张载《剑阁铭》) 锦城: 在成都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锦城:“在成都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
2012-5-8 wangwz@ 11
立教本旨。若第取一时一人事实之,反失之细而 立教本旨。若第取一时一人事实之, 不足味矣。 不足味矣。” 唐诗授》: 太白创体,空前绝后。 》:“ 《唐诗授》:“太白创体,空前绝后。诸说纷纷 不一,然细观此诗,定为明皇幸蜀而作。 不一,然细观此诗,定为明皇幸蜀而作。”
2012-5-8 wangwz@ 13
杜甫《兵车行》 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 哭声直上干云霄” “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送别的情景 耶娘妻子” 注意古语中的复音词义蕴涵。 “耶娘妻子”,注意古语中的复音词义蕴涵。 尘埃不见” “尘埃不见”,显示出行队伍的盛大 盛大的行军队伍(尘埃) 盛大的行军队伍(尘埃)与上干云霄的哭声两相 对举,勾画出一幅极度哀恸的离别图。 对举,勾画出一幅极度哀恸的离别图。 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 被驱不异犬与鸡” “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设以 问答体, 问答体,说明征夫的痛苦行役生活和凄苦心情 。 过者” 可隐指作者自身(不必拘泥) “过者”,可隐指作者自身(不必拘泥) 但云”——后文 敢申恨” 后文“ “但云”——后文“敢申恨”

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

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

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复古”,即回归到古代的文学传统,提倡“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

他主张去除唐代文学中的浮华和艳丽,回归到古代文学的朴素和自然,提倡以诗歌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要有益于人民。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批评和思考。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陈子昂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唐诗的健康发展: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和“建安风骨”,提倡回归到古代文学的传统,这对唐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诗歌创作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唐诗的健康、自然、朴素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陈子昂认为文学应该为政治服务,同时也强调了文学的教育作用。

他的主张提高了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唐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陈子昂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意境深远,对唐代诗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复古主张推动了唐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丰富了唐诗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也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
影响
明朝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对陈子昂在 唐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作了概括总结: “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 下决开元之正派。”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说到:“追建安 风骨,变齐梁之倚靡,寄兴无端,别有天 地。”
.
文献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
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 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 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 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 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 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 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与东方左史 虬修竹篇序》 在这段序言中,陈子昂明确提出了恢复风雅和汉魏风骨传统, 纠正齐梁间“彩丽竞繁”的不良风气,标举“风骨”和“兴 寄”两条创作原则,为初唐诗歌摆脱靡丽的形式之风,沿着 健康道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影响
李白就直接继承了陈子昂诗歌理论,认为:“自从建安来, 倚丽不足珍。”李白的许多直抒胸臆,气势豪迈之作更是对 陈子昂诗歌理论的发扬光大。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 云》更是直接倡导“蓬莱文章建安骨”。
殷璠在总结盛唐诗歌创作实践中指出“开元十五年,声律风 骨始备焉”。可见,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盛唐不断被完善充 实,发展壮大,成为整个盛唐诗歌的共同经脉所在,成为整 个盛唐文人的共同精神所在。
总结:陈子昂的“风骨”论,强调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形式的高度统一,体现的是情感的激越慷慨、语言的清爽刚 健、风格苍凉悲壮的艺术特征,体现了陈子昂的审美追求。
.Leabharlann “兴寄”说在强调“风骨”的同时,陈子昂还提出了“兴寄” 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这 是专门针对诗歌创作提出来的,这主要是针对齐梁 文学中存在的两个弊端:内容不够充实;缺乏整体 的审美形象塑造。“兴寄”既是强调作品要有充实 的社会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审美形象的 表现。

初唐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生涯概论

初唐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生涯概论

初唐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生涯概论陈子昂故事陈子昂摔琴扬名据《独异记》记载,他21岁时从家乡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令他忧愤交加。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

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

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

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

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陈子昂名满京城。

后来武攸宜就召他去做了书记。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后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他的《感遇》诗为学习物件。

杜甫对他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陈拾遗故宅》)杜甫不少关心国事民生的诗篇,可明显地看出是受了他的影响。

白居易《与元九书》、元稹《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

白居易还把陈子昂与杜甫相提并论,说:“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初授拾遗》)陈子昂诗歌理论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都说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旗手、倡导者、前驱者,这个总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但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诗歌理论时,却只注意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很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

在具体论述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时,各家的提法基本一致,都是根据《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指出两点:一是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反映现实,创作“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有思想内容的诗篇;二是风雅比兴——恢复《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对社会民生积极发表意见,进行美刺讽谕,“以义补国”,发挥诗的社会作用。

浅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创作实践

浅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创作实践

浅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创作实践[中文摘要]标举风骨,倡导的是一种现实的积极的创作精神,强化诗歌的感教力;倡导兴寄,强调的是诗歌的美刺讽喻功能,要求体现创作者的情感意志和价值追求,反映其所处时代的人文精神。

陈子昂在隋末唐初绮错婉媚的诗风中提倡革新,标举风骨,力倡兴寄,以复归诗歌风雅传统为己任,是反对齐梁文风的理论倡导者和创作实践者,为指引唐诗走上健康昂扬之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陈子昂;诗歌革新;标举风骨;倡导兴寄The ChenZiAng poetic reform advocates discuss withcreation practice【English Abstract】Touted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promote the creation of a real positive spirit, and strengthen a sense of poetry teaching force; advocacy Xing, emphasized the beauty of poetry barbed allegory features, requirements reflect the artist's feelings and values will reflect The era in which the human spirit. Early in the Sui-chi Chen Zi Wan Mei's poetic style in the wrong to promote innovation, touted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pushed Xing, to revert to the traditional poetic elegance mission is to advocate against the theory of Qiliang wind and creative practitioners, as a guide to go Tang healthy high-spirited way to play a huge role.目录前言 (1)一、诗歌革新的主张 (1)(一)、标举风骨,强化诗歌的感教作用 (2)(二)、倡导兴寄,强化诗歌的人文精神 (2)二、创作实践 (3)(一)、感怀身世,书法报国理想的感遇诗 (4)(二)、慨叹理想破灭的感伤诗 (4)三、革新理论的局限 (5)四、中国历代文人对陈子昂的评价 (6)主要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谈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创作实践前言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顶峰时期,但在初唐阶段,整个诗坛却秉承齐梁柔媚诗风,弥漫着靡靡之音。

陈子昂专题论述

陈子昂专题论述

陈子昂(字伯玉)(陈拾遗)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韩愈《荐士》:“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方回: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

陈绎曾《文荃.诗谱》: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胡震亨: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吴乔《围炉诗话》:虽有陈子昂复古,其诗伤于重滞。

黄子云《野鸿诗的》:不愧骚雅元勋。

杜甫:“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

”陈子昂的诗歌(郭本补充)主要内容:1.陈子昂诗歌的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

在揭露初唐的种种弊端方面,其深度广度,有过于四杰。

2.《蓟(ji)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均作于随军北征契丹之时。

他为国杀敌、立功边陲的理想落空,失望怅惘之时,等幽州台,吟咏有关的古人古事,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

后人指出:“伯玉《蓟丘览古》诸作,郁勃淋漓,不减刘越石。

”3.陈子昂的送别诗如《送魏大从军》、《春夜别友人》、《送客》等五律,也都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特色。

其五律骨力之遒劲、风格之雄浑,自在沈宋之上。

影响:1.陈子昂的诗歌,以其深刻充实的内容和质朴刚劲的风格,廓清了六朝余风。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语),所以享有“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的赞誉。

2.他的《感遇诗》在以兴寄无端、寓旨遥深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抒发幽愤方面,与阮籍的《咏怀》一脉相承,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和李白的《古风》。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诗歌革新理论方面,陈子昂是继“初唐四杰”之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位重要而关键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元好问《论诗绝句》曾以“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来高度评价其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的杰出历史贡献。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集中体现在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此序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见解深刻,特别是诗人在这方面的许多真知灼见,使其在唐代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萧涤非、吴明贤就称其反六朝、斥齐粱、倡风骨、重兴寄的诗歌革新主张在“初唐诗坛无疑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

它既是扫荡形式主义诗风的战斗檄文,也是开创唐代新诗歌的有力宣言。

”一、抨击齐梁绮艳遗风。

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陈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是继“初唐四杰”后反对齐梁及唐初绮艳柔靡之宫廷诗风的旗手,是他使诗歌回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大胆干预时事政治,关注民众疾苦。

唐初因立国不久,朝廷所征用的文人大多是前朝的旧臣,他们不可避免地把由梁陈以来长期形成的绮艳柔靡的纤弱诗风带到初唐诗坛上来,并凭借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和威望给当时的文坛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形成初唐浮靡轻艳的宫廷诗风,并由此蔓延至整个社会。

要使唐初诗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清除和扫荡当时诗坛上广为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当时虽然太宗君臣也曾明确地提出反对浮靡文风和合南北文学之两长的主张。

然而因传统积习的巨大惯性和深远影响,诗坛仍弥漫着梁陈“宫掖之风”。

“初唐四杰”登上文坛后曾对宫廷绮艳诗风大加挞伐和批判,提出诗文应有“刚奖的“骨气”。

虽然诗坛曾经过“四杰”那充满变革激情的狂风暴雨的冲刷,然却未能有大的改观。

“四杰”发动的诗歌革新运动也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

“上官体”依然存在和流行。

就连“四杰”自己的诗歌也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柔靡宫廷诗风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仍存在着“词旨华靡”(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的弱点。

革新之路_试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革新之路_试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历史哲学
革新之路
———试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
栾天舒
摘 要: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代,不但在政治、经 济、外交等方面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达到了鼎盛 时期,特别是对于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发展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 性作用。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清除齐梁文学中的不良 倾向。其中的代表人物陈子昂,他是唐代初期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的先行者,采取辩证的态度来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从而形成了 “兴寄 论” 与 “风骨论” 这两大诗歌理论,也为唐代后期的诗歌创作和理论 批评奠定了基础。
年.
作者简介: 栾天舒,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1 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 98 ·
!"295#
inTia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关键词: 陈子昂 齐梁文学 兴寄论 风骨论 唐初在继承齐梁文学的丰硕成果、批评齐梁文学错误的过程中,出 现了多位杰出的代表人物,其中陈子昂更是将反齐梁文风的问题作了进 一步的深化。他的诗歌理论主张是针对六朝文学中忽视社会内容、不够 充实,以及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这两方面提出来的。这是他在文学思想 发展上的一大贡献; 其二也是作为唐朝初期文艺思想发展的核心思想, 就是他从正面提出了 “兴寄论” 和 “风骨论”。 一、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前驱者———陈子昂 陈子昂 ( 659 - 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 ( 今属四川) 人,是唐代 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少年时期家境较为殷实的陈子昂,为人慷慨大 方。在成长过程中可以说是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写作,但他更加渴望在 政治上有所建树,为国效力。少年得志的他在 24 岁时就考取进士,被 封官为麟台正字,后升迁为右拾遗。他为人正直不阿,敢于上谏。却因 直言上书当时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滥用酷刑,而被株连入狱。之后经历 了老父重病而亡,辞官回乡等等人生挫折之事,最终被人迫害而惨死狱 中。 在初唐时期,文坛还一直保持着南北朝时期的华丽之风,此时,陈 子昂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陈子昂提倡 “兴寄” 是与他的思想和 为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直面人生,敢于讽 喻社会、政治现实。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也是一个 有思想有远见的文学家。他的 “兴寄论” 可谓是 “勃兴得李杜,万类 困陵暴① ”,使得李白、杜甫等人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诗歌理论,并逐渐 成为唐代诗歌中关心国家、民生等重要社会内容的普遍美学理想。 二、诗歌革新之 “兴寄论”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② ” 这正是陈子昂 针对诗歌创作所提出来的,也是明确的指出前面提到过的齐梁文风中存 在的两个问题。这里的 “兴寄” 本是由 《诗经》 中的 “比兴” 这个概 念发展而来的,陈子昂将 “比兴” 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加入了 “美刺③ ” 的意蕴,形成了 “兴寄”。陈子昂反对诗歌创作中只有 “彩丽竞繁” 而 忽视 “兴寄” 的重要性。“兴寄” 充分体现了诗歌艺术本身的特点,并 区别于一般对于重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内容,它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审美 性形象来感染读者,并让读者从中体会到积极的思想意义。但 “兴寄 论” 是不能与儒家传统的 “美刺” 划等号的,“兴寄” 不是普通意义上 的提倡以理为主或是以意为主,它本身是更符合文学的基本规律的。况 且 “美刺” 一说有很多不恰当的地方,“美刺” 常与 “比兴” 放在一起 进行言说,认为 “美” 就是 “兴”,“刺” 就是 “比”,混淆了思想与 艺术的区别。而 “兴寄论” 则是要求诗歌的创作要将深刻的思想内涵隐 藏在审美意象中,这也恰恰切中了齐梁文学中存在的弊病。 “兴寄论” 中的指 “兴” 是诗人浮想联翩、缘事而发的情性,是形 象思维非常活跃的一种状态,可以理解为感兴或者意兴; “寄” 是指寄 托,是诗人将现实的寓意寄托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有一种隐含的味 道。“兴寄论” 虽然也强调了艺术表现手法的重要性,但是更多的是注 重诗歌的思想内涵上具有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内 容,同时也重视诗歌整体的审美性的表现。 三、诗歌革新之 “风骨论” “文章 道 弊 五 百 年 矣。 汉 魏 风 骨, 晋 宋 莫 传, 然 而 文 献 有 可 征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陈子昂,作为唐代文坛的杰出代表,其诗歌主张与创作特色为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

在面对初唐“上官体”盛行、诗坛多受齐梁浮艳文风影响的背景下,他勇敢地举起了反对的旗帜,倡导“汉魏风骨,风雅兴寄”,力求诗歌回归质朴刚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陈子昂的诗歌主题广泛,涉及人生、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人性、人情、友情的抒发,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在艺术表现上,陈子昂的诗歌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他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思考和情感体验具象化,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陈子昂的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他的诗歌主题和思想的深度,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共鸣和深远的影响力。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提倡风骨和兴寄。

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他明确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认为诗歌应当追踪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之气,而非仅仅局限于美刺比兴的传统。

这一主张不仅为当时诗风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深度。

陈子昂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他倡导诗歌要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起到“兴寄”的作用,即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主张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因为许多诗人还停留在狭窄的宫廷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上。

在实践上,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确实体现出了其主张。

他的诗歌质朴刚健,内容广泛,不仅涉及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深入到社会、历史等各个层面。

例如,《感遇》三十八首就是一组内容深沉、风格古朴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然而,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也有其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诗歌的风骨和兴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作者:高宏涛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10期摘要: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陈子昂鲜明地提出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在创作上积极地实践这种新的理论,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也对初唐以后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诗歌理论兴寄风骨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一个重要的人物。

金人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绝句中,第一首就写到了陈子昂:“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陈子昂是开创时代的先驱者,他在唐代诗坛上,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死于武则天久祝元年(公元770年)。

陈子昂是一位具有卓越见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提出诗歌革新理论的杰出诗人,在初盛唐诗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子昂主要生活在武则天时代,这正是唐帝国繁荣昌盛、逐步上升的时代。

唐初的统治者慑于农民起义的巨大威力,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比较开明的经济、政治措施,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出现了繁荣景象。

特别是在高宗显庆以后,政权逐归武后,武则天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为了夺权需要,她采取了压制士族,打击宗室功臣勋戚的政策,广开言路,使中下层知识分子跻身政治,使得社会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

同样,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荒淫享乐,他们鼓励诗人大量写应制奉和一类的作品来为自己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由于六朝诗风的影响,“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新唐书·文艺传上》),初唐诗坛仍然是宫体泛滥,充满着毫无生气的靡靡之音,先后出现了“绮错婉媚”(《新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和“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文艺传上》)的沈宋体。

初唐以来文学事业的缘步不前与唐王朝强大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逐渐不相适应,诗文革新是势所必然的了。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简述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及其得失。

陈子昂的诗歌主张是兴寄,风骨。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所谓"风骨”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的本质特征。

“兴寄”要求言志充实深沉。

“风骨”与"兴寄”的提出,既扫荡了初唐形式主义诗风,也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陈子昂是在一片六朝绮丽之馀习中,第一一个自觉起来提倡汉魏风骨的诗人。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健性人物。

他首先来倡导改变六朝到初唐的形式主义作风,一反初唐艳丽纤弱的诗风,而开盛唐朴素雄健的诗风,把诗歌引向朴实而具有真实生命的道路上。

为以后盛唐诗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就是带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充满进取精神的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_陈子昂的文学贡献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_陈子昂的文学贡献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_陈子昂的文学贡献陈子昂对唐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陈子昂非常不看好南北朝时期的诗词篇章,他主张诗词篇章应该从宫廷中走出去,不要老是写一些奢靡的宫廷生活。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陈子昂的文学主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陈子昂的文学主张陈子昂对唐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初唐时,有骆宾王等人开唐诗风气,虽然陈子昂不是四杰之一,但是却也是开创唐诗风气的人。

唐朝的前面是南北朝和隋朝,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因此唐朝的文风继承自南北朝。

南北朝的诗词篇章都是华丽有余,但是没有真材实料。

陈子昂非常不看好南北朝时期的诗词篇章,他主张诗词篇章应该从宫廷中走出去,不要老是写一些奢靡的宫廷生活。

陈子昂提出既要吸收南朝诗篇的柔美,又要吸收北朝诗篇的刚劲,要兼收并蓄。

陈子昂在写景文章上也有主张,他主张写景要寓情于景,不能只单纯地写景色,要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因此,他写的诗中总是情景交融。

东晋时期的谢晋写的篇章虽然很华丽,描写景色的时候也特别擅长,但是因为没有抒发情感的缘故,显得非常肤浅。

陈子昂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复古,他非常喜欢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方法,还提倡建安风骨,认为要把情感写出来,不能只是单纯地描写。

陈子昂的主张赢得了当时很多文人的赞同。

唐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政治的需要,朝廷对文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不再提倡南北朝时期那种奢靡的诗篇,认为写诗词文章要有实际应用性。

而陈子昂的主张与朝廷的主张很相似,因此得到了朝廷的推举,唐诗经过陈子昂等人的实践,最终走向了最高峰,脱离了南北朝时期诗词篇章的华而不实。

陈子昂的文学贡献陈子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写作了很多不朽的篇章,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陈子昂属于唐诗开创者那批人中的一员。

南北朝时期,文化最发达的是南朝的政治中心,但是南朝的文人们创作的诗篇都是华而不实,都是渲染奢靡的达官贵族生活,并没有写到底层人民的生活。

唐朝建立以后,很多文人开始摒弃南北朝以后的华而不实的创作风格,开始创作一些贴近实际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及影响2016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203614090 徐应运指导老师:史宏伟摘要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革新和实践的诗人,从初唐到盛唐的诗风发展转变中是一个不可避过的存在。

他在《修竹篇》中标举风骨,力倡兴寄,批评了齐梁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开风气之先,为唐代诗歌繁荣开辟了道路。

《感遇诗》是充分实践陈子昂的“风骨”“兴寄”,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许多弊政,表现对人民所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愤激情和深深的感慨。

这组诗歌“风骨”“兴寄”兼备,为唐代文艺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陈子昂,兴寄,风骨,《感遇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陈子昂是在初唐四杰之后更加鲜明坚决的反对初唐盛行的齐梁诗风,并且在理论的革新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贡献。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朝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

”[1]这是对陈子昂对唐代诗歌由初唐向盛唐转变做出的贡献表现了极高的赞誉。

在当时陈子昂不是一个闻名天下的著名诗人,他的光芒被沈宋、杜审言等人掩盖住了。

但是陈子昂彻底否定宫廷诗,反对齐梁诗风的靡靡之音,提出了一套改变唐诗诗风的诗歌理论——“兴寄”、“风骨”。

使唐诗风气为之一变。

一、“兴寄”说的内涵与其在《感遇》诗中的表现陈之昂的诗歌理论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 [1](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五[M].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

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 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1]这篇序文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纲领,他对五百年以来文风“彩丽竞繁”风雅不做的痛心疾首,标举“风骨”“兴寄”,希望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达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风。

“兴寄”不是一般的要求诗歌要重视作品的社会内容,而是充分展现诗歌的艺术的本身的特点,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审美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且从中感受到充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兴”,就是指抒发自己的感情,即通过自身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感悟来兴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

“寄”就是寄寓,即通过诗歌作品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寄寓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

“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寄托。

陈子昂认为五百年来诗风颓靡的原因都在创作中“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他反对诗人创作中只讲究华丽浮夸的辞藻,而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寄托。

陈子昂是“兴寄”的提出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我们可以通过陈子昂的诗歌作品来看“兴寄”的实践。

例如《感遇诗》是陈子昂慨叹自身遭遇和关心时政的诗歌系列,是“兴寄”最好的实践作品。

如《感遇》之三直接描写了军队在边塞的遭遇: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孤。

[2]这首诗作于陈子昂第一次从军征讨叛乱的时期,诗中描绘了诗人来到西北边塞看到的景象:远看西北边陲,道路破败不堪连古时的道路也已经荒废了,边关的堡垒巍峨险峻,但是士兵奋战而死却暴骨荒野。

漠南的狂风卷起滚滚沙浪,遮住了黄昏的太阳。

只看见士兵为国奋战而死,而塞上留下大量孤苦的人却得不到抚恤。

首句指出西北边塞道路荒废不堪,连原有的古道都已破败讽刺了当政者不重边防,不修边备。

第二句虽然赞叹了边关堡垒的巍峨坚固,但是随后又指出了士兵战死沙场,暴尸荒漠,死无全尸的悲怆景象,暗示了边疆虽然拥有巍峨坚固的堡垒但是武后朝廷用人不明、将帅无能、军备不良、士卒不精,致使大量大唐士兵“暴骨无全尸”。

第三、四句,描写了西北大漠凄凉荒芜的景象加上诗人[1]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131.[2]前面所见,不由联想到了汉时西北大军在此地与匈奴交战失败后的景象是不是与眼前景象一样。

表现了诗人对由古及今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士卒的无限悲伤。

最后一句的目光由战死沙场的士卒转移到了因为战乱而孤苦无依的人的身上。

这些孤苦的人可能都是因为战乱而孤苦,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国家的体恤,直接谴责了当政者的无情冷酷。

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战争后的景象,抨击了武则天不修边备,不任贤人,不能阻挡突厥的侵扰致使士卒牺牲,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表现了对广大遭受战乱的人们的同情。

再如《感遇》其四: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1]这首诗中诗人列举了两个鲜明对比的历史典故:乐羊和秦巴西。

乐羊是一个为了军工,忍心吃掉自己儿子肉羹的人。

骨肉之间的感情到可以薄离到如此,这种人怎么可能忠于别人的?秦巴西因为怜悯孤兽私自放掉了国君的猎物,被重用为国相。

一个对孤兽都有怜悯之心的人,必然会忠君到底。

这看起来是一首平淡的咏史诗,其实是有着深层的社会背景,陈子昂有感而发的:当时武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杀害大量宗室子弟。

在大规模屠杀中,许多无辜的人被杀害如太子弘、太子贤和李孝逸等。

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抨击武后滥用酷吏淫刑杀害宗室。

《感遇》诗的创作时间纵跨武后一朝,诗歌的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和广泛的反映。

《感遇》的每首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深居观群动”讽刺了世人为了名利,极尽诬陷欺诈、蝇营狗苟的丑态和诗人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

“圣人不利己”篇痛斥武后搜刮挥霍民资民膏大量建造宏伟浩大的庙宇,崇尚佛教愚弄民众。

“圣人秘元名”揭露谶纬之学的欺诈,讽刺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愚昧。

“呦呦南山鹿、“蜻蛉游天地”篇抨击了武后朝廷任用小人,大兴冤狱,残害无辜,实行恐怖统治;“兰若生春夏”篇诗人托物言志,饱含诗人壮志不酬,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惆怅。

二、“风骨”说内涵与《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风骨”最早是品鉴人物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品格、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秀、刚毅等个性特征。

后来刘勰和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将[1]之用于表现文学作品的某些特质。

“风”就是情志,指文学作品中拥有流贯其中,刚直强劲的感情力量。

再来看”骨“就是指文学作品词采精练、条理明晰、内容充实,就是文学作品的骨骼。

所以“风骨”是指诗文学作品通过文辞精炼的语言,条理明晰的结果使作品达到内容充实和充分激越的思想感情,形成一种劲健清俊,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陈子昂为了反对唐初诗坛“彩丽竞繁”绮艳华靡诗风的需要,特地提出并高举“汉魏风骨”的主张和旗帜。

“汉魏风骨”应该是指“三曹”、“七子”诗文作品的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社会内容与精神质朴、刚健有力的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慷慨激昂、气势深沉奔放、语言劲健豪迈、风格悲壮苍凉的艺术特质。

[1]陈子昂的“风骨”就是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骨气端翔”,是说作品应该具有充实的内容和飞动的气势。

“音情顿挫”,则指诗歌作品音韵和感情都要具有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之美。

“光英朗练”,是要求诗歌作品语言光彩鲜明,文辞精炼朗畅,“有金石声”是指诗歌诵读起来音韵铿锵,发声如击金石。

由此可见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已不只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力量,它实际上是对诗歌作品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陈子昂标举和坚持“风骨”是为了消除唐初诗坛沿袭齐梁诗风而形成的艳丽绮靡,华而不实的弊病。

所以他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是:诗歌作品应该拥有充足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刚健有力的感情力量。

陈子昂所处的时代,是宫廷诗走向衰落前的最后繁荣的时期,在陈子昂之前,因为“初唐四杰”等诗人的努力革新,唐朝的诗歌风格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新的唐诗风格已经开始萌芽,统治诗坛数百年的齐梁诗风需要革新和改变,陈子昂诗歌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唐朝诗歌风格的发展准备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的范例,不仅抵制了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影响,还为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在陈子昂的诗歌作品中有着很好的实践,如其《感遇》第三十五首“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蓬莱”的诗句就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舍身为民、抱才用世、捐躯报国的壮烈思乡情怀,风格遒劲,气势豪迈,骨气端详。

再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136.[2]彭庆生.陈子昂诗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208.这是陈子昂诗歌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

这首诗气势雄浑阔大,语言铮铮作响,掷地有声,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

在《登幽州台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这样的诗人形象:一个独自前行,步履维艰,孤独徘徊,环视四野,不遇贤主,难觅知音,报国无门,功业未建而慨然泪下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写于公元697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反武后攻陷重镇营州。

武后派遣武攸宜率军讨伐,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跟随军队征讨叛军。

武攸宜领军不当,致使大军惨败,在前锋覆灭,国家危难的危险关头,陈子昂请求派遣万人作为前锋击退敌人,但是武攸宜却畏敌如虎,不但没有采纳,反而把陈子昂降为军曹。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诗人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登上古时燕昭王为招贤纳士所建的黄金台上,极目远望,想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的君主已经逝去,而现在并没有贤明君主的出现,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在幽州台上俯瞰天地万物,自己在广阔无垠的宇宙时空之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不禁感到孤寂和落寞,悲愤涌上心头,情不自禁流下泪水。

这首诗寥寥22个字,没有浮夸艳丽的词藻,没有雅致的风景描写,只有简简单单的朴素诗句,但是诗人将自己置身于时空之中,站在时间的长河中慨叹古今,感叹“古人”的不在即那些招贤纳士的贤明君主都已逝去和今日没有“后人”的出现后诗人又迅速的回到了永恒无垠的天地时空之间,这使诗人情不自禁的感到了自己的渺小、短暂、微不足道,以至于怆然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因为反映的是古往今来都有的怀才不遇,落寞无依的思想感情,很能使人产生共鸣,获得时空上的永久生命力。

三、诗歌理论的局限和影响陈子昂的诗歌创作理论也不是尽善尽美,他的理论也存在这不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