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及影响2016届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1203614090 徐应运

指导老师:史宏伟

摘要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理论革新和实践的诗人,从初唐到盛唐的诗风发展转变中是一个不可避过的存在。他在《修竹篇》中标举风骨,力倡兴寄,批评了齐梁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弊病,开风气之先,为唐代诗歌繁荣开辟了道路。《感遇诗》是充分实践陈子昂的“风骨”“兴寄”,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许多弊政,表现对人民所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悲愤激情和深深的感慨。这组诗歌“风骨”“兴寄”兼备,为唐代文艺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陈子昂,兴寄,风骨,《感遇诗》,《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陈子昂是在初唐四杰之后更加鲜明坚决的反对初唐盛行的齐梁诗风,并且在理论的革新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贡献。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朝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1]这是对陈子昂对唐代诗歌由初唐向盛唐转变做出的贡献表现了极高的赞誉。在当时陈子昂不是一个闻名天下的著名诗人,他的光芒被沈宋、杜审言等人掩盖住了。但是陈子昂彻底否定宫廷诗,反对齐梁诗风的靡靡之音,提出了一套改变唐诗诗风的诗歌理论——“兴寄”、“风骨”。使唐诗风气为之一变。

一、“兴寄”说的内涵与其在《感遇》诗中的表现

陈之昂的诗歌理论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续》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 [1](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五[M].

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 作《修竹诗》一篇, 当有知音以传示之。[1]

这篇序文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纲领,他对五百年以来文风“彩丽竞繁”风雅不做的痛心疾首,标举“风骨”“兴寄”,希望变革五百年来的诗风达到“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风。

“兴寄”不是一般的要求诗歌要重视作品的社会内容,而是充分展现诗歌的艺术的本身的特点,要求诗歌创作要用审美形象来感动读者并且从中感受到充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兴”,就是指抒发自己的感情,即通过自身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感悟来兴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寄”就是寄寓,即通过诗歌作品中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寄寓深刻复杂的思想感情。“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寄托。陈子昂认为五百年来诗风颓靡的原因都在创作中“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反对诗人创作中只讲究华丽浮夸的辞藻,而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寄托。陈子昂是“兴寄”的提出者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我们可以通过陈子昂的诗歌作品来看“兴寄”的实践。例如《感遇诗》是陈子昂慨叹自身遭遇和关心时政的诗歌系列,是“兴寄”最好的实践作品。如《感遇》之三直接描写了军队在边塞的遭遇: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2]

这首诗作于陈子昂第一次从军征讨叛乱的时期,诗中描绘了诗人来到西北边塞看到的景象:远看西北边陲,道路破败不堪连古时的道路也已经荒废了,边关的堡垒巍峨险峻,但是士兵奋战而死却暴骨荒野。漠南的狂风卷起滚滚沙浪,遮住了黄昏的太阳。只看见士兵为国奋战而死,而塞上留下大量孤苦的人却得不到抚恤。首句指出西北边塞道路荒废不堪,连原有的古道都已破败讽刺了当政者不重边防,不修边备。第二句虽然赞叹了边关堡垒的巍峨坚固,但是随后又指出了士兵战死沙场,暴尸荒漠,死无全尸的悲怆景象,暗示了边疆虽然拥有巍峨坚固的堡垒但是武后朝廷用人不明、将帅无能、军备不良、士卒不精,致使大量大唐士兵“暴骨无全尸”。第三、四句,描写了西北大漠凄凉荒芜的景象加上诗人

[1]朱志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131.

[2]

前面所见,不由联想到了汉时西北大军在此地与匈奴交战失败后的景象是不是与眼前景象一样。表现了诗人对由古及今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士卒的无限悲伤。最后一句的目光由战死沙场的士卒转移到了因为战乱而孤苦无依的人的身上。这些孤苦的人可能都是因为战乱而孤苦,但是他们却得不到国家的体恤,直接谴责了当政者的无情冷酷。这首诗描写了边关战争后的景象,抨击了武则天不修边备,不任贤人,不能阻挡突厥的侵扰致使士卒牺牲,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表现了对广大遭受战乱的人们的同情。再如《感遇》其四: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1]

这首诗中诗人列举了两个鲜明对比的历史典故:乐羊和秦巴西。乐羊是一个为了军工,忍心吃掉自己儿子肉羹的人。骨肉之间的感情到可以薄离到如此,这种人怎么可能忠于别人的?秦巴西因为怜悯孤兽私自放掉了国君的猎物,被重用为国相。一个对孤兽都有怜悯之心的人,必然会忠君到底。这看起来是一首平淡的咏史诗,其实是有着深层的社会背景,陈子昂有感而发的:当时武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任用酷吏,杀害大量宗室子弟。在大规模屠杀中,许多无辜的人被杀害如太子弘、太子贤和李孝逸等。因此这首诗实际上是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抨击武后滥用酷吏淫刑杀害宗室。《感遇》诗的创作时间纵跨武后一朝,诗歌的内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和广泛的反映。《感遇》的每首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如:“深居观群动”讽刺了世人为了名利,极尽诬陷欺诈、蝇营狗苟的丑态和诗人自己无力回天的无奈。“圣人不利己”篇痛斥武后搜刮挥霍民资民膏大量建造宏伟浩大的庙宇,崇尚佛教愚弄民众。“圣人秘元名”揭露谶纬之学的欺诈,讽刺封建统治者的无知愚昧。“呦呦南山鹿、“蜻蛉游天地”篇抨击了武后朝廷任用小人,大兴冤狱,残害无辜,实行恐怖统治;“兰若生春夏”篇诗人托物言志,饱含诗人壮志不酬,怀才不遇,理想破灭的惆怅。

二、“风骨”说内涵与《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风骨”最早是品鉴人物的术语,指人的风度、气质、品格、操守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飘逸、俊朗、清秀、刚毅等个性特征。后来刘勰和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将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