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总结
运动训练学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的概念和意义(一)运动训练的概念: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的意义(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要构件(主体要素)。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和训练效应等多元途径,其中训练效应是运动员获得与提高竞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科学的训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达到较高水平,创造优异成绩。
2、运动训练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
成功的选材的是成功的运动训练的前提。
没有科学的训练,再好的素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选手。
3、运动训练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1)每名运动员从事着特定专项的训练,其训练目标就是在特定的专项上夺取比赛的胜利和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具有鲜明的专一性。
同时,运动员的选材必须注意训练的专一性。
(2)选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方法、手段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专项竞技水平。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1)无论哪一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术能力、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构成。
(2)各子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良好发展的优势子能力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滞后的劣势子能力产生补偿作用。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1)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不论所包含的时间跨度有多大,不论是多年的训练过程还是周、课时的训练过程,它总是连续发生和不断进行。
(2)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训练过程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训练任务、内容、手段、负荷彼此相连又各具特点。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结构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竞技能力: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五个方面。
训练理论体系: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这个理论体系包括运动训练的主体构成(内容、负荷、方法、过程)和基本原则。
训练过程: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需要包括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六个基本环节。
以上三个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体系。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归纳一、运动训练学总论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特点运动训练是指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以达到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2)鲜明的竞技性和竞赛性。
运动训练是一种竞技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训练过程中需要紧密围绕比赛进行,使训练尽可能接近比赛的要求。
(3)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运动训练是一项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工作,需要有明确的训练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以确保训练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4)全面参与和科学指导。
运动训练涉及运动员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参与和指导,同时还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训练更加有效、科学、合理。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积累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积累和总结阶段,各种体育项目开始逐渐形成,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科学探索阶段(20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开始对体育训练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
博士生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生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体育学是一门关于运动与身体的学科,而运动训练学则是体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博士生在攻读体育学专业时,运动训练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博士生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博士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基本概念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旨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使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 运动训练学的目标: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技能、体能和心理素质,使其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二、训练原理1. 超量负荷原理:通过对身体的超负荷训练,迫使身体适应并提高自身能力。
2. 连续性原理:训练应该具有连续性,不能间断,以保证训练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3. 专项性原理: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与方法,以提高专项能力。
三、训练内容1. 技能训练:包括基本技能的练习和专项技能的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和模仿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2. 体能训练:包括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 智能训练:注重训练与智力的结合,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技战术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训练方法1. 分层训练法:根据运动员的水平和特点,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 反周期训练法:通过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类型的训练,以调整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3. 循环训练法:将训练周期划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内容,形成周而复始的训练循环。
4. 变量训练法:通过改变训练负荷的强度、周期、方式等因素,以促进运动员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训练评价与监控1. 训练评价: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测量和评估,以了解训练效果和运动员的进步情况。
2. 训练监控: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和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学
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业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争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4、运动成绩: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以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且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原则: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7、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以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等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系统持续的、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9、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11、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12、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3、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4、试述依研究内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
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运动训练学——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人体运动科学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教育科学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Ø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对象是运动训练 活动的规律以及运动训练活动的组 织行为.
Ø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可在理论覆 盖领域以及构成要素这两个维度上 进行构建.
Ø 理论覆盖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 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第一章
INTRODUCTION TO SPORTS TRAINING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目录
CONTENTS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概述
概念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目标
创造运动成绩.运动训练的结果只有在运动竞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教练 员和运动员关注的具体目标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和提高。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 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揭示运动训 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 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 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比水平.
运动训练学概述— 运 动 训 练 学 的 主 要 学 科 特 征
分类
职业训练、专业训练、业余训练
活动
训练内容、运动员个人或训练团队
运动训练概述—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 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管理4个组成部分
运动员选材 竞
技
体
运动训练
育
管
运动训练学第一章
运动成绩 (竞技水平+名次)
教 练 员 的 指 挥 水 平
不 可 控 制 因 素
对手在比赛中的 表现
运动员在比赛中 的表现
比赛结果的评定 行为
竞技能力
比赛发挥
竞 赛 规 则
评 定 手 段
先天性
后天性
竞技状态
比赛条件
裁 判 员 道 德 业 务 水 平
形机素协战技心智 态能质调术术理能
训 练 安 排
生 物 节 律
返回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竞技体育的起源
•1、生物学因素 •2、个性心理因素 •3、社会学因素
基本动因
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 展 2、建立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
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4、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5、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
化水平不断提高
6、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 化趋势
2、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 和补偿效应
1.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的意义
(1)状态诊断的概念: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 及目标状态的评价。分:起始、阶段、终结三段。 (2)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1 建立客观、准确的训练出发点。 2 对训练效果的及时检查与评价。 3 对训练实施有效的控制。
项目
第一个世界纪录
现在世界纪录
提高%
年度
100米 400米 1500米 10000米 跳高 撑杆跳高 铅球 铁饼 1912 1900 1912 1904 1912 1912 1909 1912
成绩
10.6 47.8 03:55.8 31:02.4 2 4.02 15.54 47.58
运动训练学笔记重点
运动训练学笔记重点一、运动训练学概述1.定义: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提高运动技能和竞技水平的应用科学。
2.目的: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战术素养和心理素质,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服务。
3.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有效的训练方法,评价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运动员。
二、运动训练原则1.个体化原则: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技术水平等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循序渐进原则:训练强度、量、难度等应逐步增加,避免过大的跳跃。
3.系统化原则: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应形成完整的体系,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超负荷原则:训练负荷应超过运动员的原有水平,以促使运动员不断突破自我。
5.反馈与调整原则:及时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
三、运动训练方法1.基本技术练习:针对运动员的技术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技术水平。
2.体能训练: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
3.战术训练:培养运动员的比赛意识和应变能力,提高比赛水平。
4.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比赛稳定性。
5.恢复训练:通过合理的休息、营养补充、按摩等方式,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四、运动训练计划1.年度训练计划:根据运动员的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全年的训练安排,包括训练周期、阶段目标、主要任务等。
2.阶段训练计划:将年度训练计划细化为各个阶段的训练安排,明确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和任务。
3.周训练计划: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制定每周的训练安排,包括训练天数、每天的训练内容和负荷等。
4.课时训练计划:根据周训练计划,制定每次课的训练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核心概点总结运动训练的定义- 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计划和组织,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为目标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其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使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 运动训练还有助于培养运动员的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原则: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2. 渐进负荷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负荷,以适应运动员的身体和能力发展。
3. 过程性原则:注重训练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而不仅关注最终结果。
4. 系统性原则: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周期,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5. 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具有可逆性,不训练则退化。
6. 多样性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运动训练的内容1. 技术训练:包括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和提高,以及比赛技术的训练。
2. 体能训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3. 心理训练: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技巧的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的方法1. 分析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和比赛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模拟方法:通过模拟比赛情境和对抗训练,提高运动员在实际比赛中的应对能力。
3. 反馈方法:及时给予运动员关于训练表现和成绩的反馈,帮助其改进和提高。
4. 计划方法: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强度、时长等,以保证训练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运动训练的评价与调整1. 评价方法:通过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评估,了解其训练效果。
2. 调整方法: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以适应运动员的进步和变化。
以上是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的核心概点总结,简要介绍了运动训练的定义、重要性、基本原则、内容、方法以及评价与调整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第一章运动训练学概论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对象•定: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方法的科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务:探索运动训练的科规律,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研究对象:运动员及其训练过程。
.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古代:经验积累,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
•近代:科学研究,注重训练方法的改进。
•现代:理论体系完善,注科学训练和个性化训练。
1.3 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训练负荷:运动训练中对人体施加的刺激,包括强度、时间、密度、频率等。
•训适应:人体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训练原则:科学训练的指导原则,包括循序渐进、超量负荷、专项性、个体差异性等。
•训练方法:实现训练目标具体手段,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竞赛训练等。
1.4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收集数据。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研究训练因素的影响。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章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2.1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肉、关节等。
* 人体能量代谢: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 人体运动能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 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肌肉生长、心肺功能增强、神经系统调节能力提高等。
2.2 运动训练的心理学基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
•运动心理状态:焦虑、紧张、兴奋、自信等。
* 运动心理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3 运动训练的生物力学基础•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力、运动、能量等。
•运动技术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效率,减少运动损伤。
* 器械设计与选择:符合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
2.4 运动训练的营养学基础•运动营养学:运动员的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调整。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题型:概念4-10’简答6×5’论述2×15’方法应用1×30’一、概念题1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3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5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6运动训练周期:以重要比赛次数为依据;将比赛划分为周期;按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消失将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7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8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二、简答题概念、基本内容1竞技体育4个要素1运动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2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4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2竞技能力、运动能力和训练水平之间的异同①与运动能力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为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称为竞技能力..因此可以说;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②与训练水平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运动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3系统训练1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见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2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②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③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4周期训练1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2周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①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②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在一次负荷后;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负荷周期..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的刺激;就会引起机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由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与到训练过程中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高度竞技状态之后;即需要休息和恢复;以消除生理和心理的疲劳..③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5区别对待1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2科学基础: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③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6具体训练方法有哪8类1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2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完整、分解、持续、间歇、重复、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8种..7运动训练的基本内容: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心智训练①体能:是以人体三大功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②技能: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动作要素: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速度、~力量、~速率、~节奏..技术结构:动作基本结构、技术组合..③心理能力:即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智能:是智能中的一种;是脂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构成要素:战术观念、战术指导思想、战术意识、战术知识、战术形式、战术行动..三、论述题概念、基本内容、科学基础1、力量训练强度确定1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2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度的确定:A负荷强度: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可控制在75%左右..第一;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少儿训练;先是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第二;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如90%~95%的负荷强度的训练..B负荷数量次数与组数:练习的重复次数与负荷的强度有很大关系;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重复次数则要减少2次..C组间歇时间: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应越长..此外;间歇时间的长短与参与工作的肌肉数量有关;局部肌肉参与工作;间歇时间可短些;参与工作的肌肉越多;间歇时间也应越长..3主要方法手段:A负重抗阻练习 B对抗性练习 C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D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E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F克服自身重力的练习 G电刺激2、耐力训练种类、方法有氧耐力方法、无氧耐力方法1定义: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有机体自我保护的反映..训练会导致机体疲劳;疲劳的产生则限制着有机体继续承受训练负荷..2包括有氧耐力、无氧耐力..3有氧耐力训练方法:①持续训练法:A 负荷强度:采用持续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强度相对较小;心率可控制在145~170次/分之间..这个训练强度对提高运动员心脏功能特别有效;对改进肌肉的供血能力、改造肌肉的直接吸收氧的能力也有特殊意义..B 负荷数量:负荷数量取决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可承受大负荷量..发展运动员有氧耐力训练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C 工作方式:匀速持续跑;越野跑;变速跑;法特莱克跑..②间歇训练法A 负荷强度:采用间歇训练法发展有氧耐力;在工作进行中;心率可达170~180次/分..B 负荷量;C 间歇时间:一般要求机体尚未充分恢复120次/分左右;便可进行下一次练习..D 休息方式E 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③循环练习4无氧耐力训练:①负荷强度:80%~90%;以使运动员机体处于糖酵解供能状态..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若以跑为训练手段时;其距离一般以400米为宜..②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3~4次;以保持必要的训练强度..练习的重复组数应视运动员训练水平而定;2~3组或3~5组..③间歇时间:一种是次间间歇时间以恒定不变的方式安排;如每次练习之间休息4分钟等..另一种是采取逐渐缩短时间的方式安排;这样做有利于使体内乳酸堆积;达到较高值..组间的间歇时间一般要长于组内间歇时间;以利于恢复..3、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A直观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借助运动员的各种感觉器官;使运动员建立起队训练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其形成正确思维;掌握和提高运动水平的方法..B语言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训练方法..C完整法:是指运动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D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E想象法:是指在训练前;通过对技术要领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激活这些痕迹;使技术动作完成得更为顺利和正确的一种训练方法..F表象法:是指运动员在头脑中对过去完成得准确技术动作得回忆与再现;唤起临场感觉..G减难法: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领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H加难法: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领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4、年度周期划分;举例一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基本任务就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时间:1.5~2个月..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准备时期的素质训练;以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这两种训练方法的特点是负荷的量较大;强度相对较小..准备时期的技、战术训练;均以分解主为主..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训练任务包括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和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表现自己已具有的竞技能力这样两个方面..时间:不少于1 个半月..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与准备时期训练方法的特点相联系;比赛时期训练发展体能主要采用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采用完整法;并较多地采用比赛法;以便综合地发展与竞赛密切相关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的量较小..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1、训练任务和时间:训练任务:1通过负荷内容、量度、组织形式及训练环境的改变;达到从心理上和生理上消除疲劳的目的..2是认真总结全年训练经验与教训;并制定下一年度的训练计划..时间:单周1~1.5个月双周2~3周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为了达到恢复的目的;在恢复时期宜以游戏、变换法为主进行训练..四、方法应用概念、基本内容、科学基础、训练学要点运动员特点、项目特点、不同位置特点以下内容作为参考资料:1.系统训练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是指持续地、循序见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因此;要想获得理想的训练效应;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就必须注意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系统地、不间断地参加训练..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为了在重要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总是为求通过科学的训练与安排;使自己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的准备;在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的潜力;把自己在训练中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创造优异的成绩..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一、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保持训练系统性: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动机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为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运动员只有具有强烈的训练动机;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坚持多年系统训练;从而攀登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有力的社会保证也就成为坚持系统训练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运动员学习、职业、经济收入、婚姻、家庭等各个方面的状况;都对他的训练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会给训练活动以有力的支持..二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特点;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而这一步骤则是按固有的程序排列的..如全程性多年训练系统依次分为基础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及竞技保持阶段;一个持续4-12个月的训练大周期;依次分为准备时期及恢复时期次训练课也依次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等等..训练过程的程序性表现在训练的各个方面..如发展周期性耐力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应以一般耐力和最大速度为基础;体操运动员学习旋空翻;则必须首先掌握后空翻两周及后空翻转体360度的技术..练习内容的程序性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不可逆的;必须按照固有的程序进行;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忽视训练活动的程序性;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2.周期训练一、释义: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二、科学基础: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在一次负荷二;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负荷周期..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的刺激;就会引起机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保持阶段;由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与到训练过程中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高度竞技状态之后;即需要休息和恢复;以消除生理和心理的疲劳..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三、训练学要点: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按照一个训练周期所包含的时间跨度的不同;可以把其区分为多年训练周期、年度训练周期、大训练周期、中训练周期、小训练周期及日训练周期..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基本训练周、比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周期安排原则的依据是人体竞技能力变化和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其中后者是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而前者则是变异因素..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3.区别对待一、释义: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二、科学基础: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三、训练学要点:为什么区别对待一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1、运动专项:包括专项成绩的决定因素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2、训练对象:都来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方面的特征;3、训练条件..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更要注意通过课上观察、记录与运动员的成绩;通过批阅运动员的训练日记;以及通过专门组织的测试;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的变化;为科学地贯彻区别对待原则提供必要的依据..。
运动训练名词解释
历年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为提高运发动的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方案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说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学科4、项群训练理论:提醒具有共同特点的工程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5、竞技水平:运发动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组成局部6、运动成绩:是指运发动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发动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发动在比赛中的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运动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7、竞技能力:运发动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训练水平:运发动在训练过程中所到达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反映训练中运发动竞技能力的开展程度。
9、竞技能力非衡构造的补偿效应:运发动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开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发动竞技能力非衡构造的补偿效应。
10、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构造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开展的必然趋势。
12、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发动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鼓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发动主动从事艰辛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4、试述依研究内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
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3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拨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4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6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7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包括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
8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9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10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则成为竞技能力。
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2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3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以展的必然趋势。
14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5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整理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源起:(概念)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概念)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简)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自于遗传效应、生活效应及训练效应多元的途径。
(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和后天训练获得性竞技能力两个部分。
科学的选材出了具有优势的先天性遗传能力的可造之材,还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使得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的竞技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系统的体育运动活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改善运动技能水平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并通过适当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进行训练,使个体能够获得身体健康、身心舒适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运动训练学是指研究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效果,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运动训练的规律和运动训练的优化途径,以提高运动表现和运动健康水平的学科。
运动训练学的目标是为运动者提供合理、科学的运动训练指导,促进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成长和发展。
运动训练和运动训练学的定义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运动训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通过一系列的运动活动来达到特定的目标。
训练需要按照科学规律进行,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2.科学性:运动训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指导训练的实践。
科学性体现在运动训练的制定、监控和评价过程中。
3.目标导向性: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特定的训练目标,如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能素质、改善技术水平等。
运动训练需要针对具体的目标进行计划和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4.个体化:运动训练需要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体能和技术水平,所以训练计划应针对个体的特点进行调整,以达到最适合个体的训练效果。
5.健康性:运动训练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通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心理状态。
健康性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社会对运动训练的要求。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的核心是研究运动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提供合理的训练指导。
运动训练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动训练的原理:研究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如适应性原理、超量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这些原理指导着训练的计划和安排。
2.运动训练的方法:研究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运动技术的训练、体能的训练、心理的训练等。
运动训练应考最全归纳记忆
一、名词解释: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专门的研究,从而形成系统性的理论。
状况的综合评定。
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的反应,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能力的训练原则。
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进行训练的方法。
训练方法。
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作快慢等要素。
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特长技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运动技术评价: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诱导训练法: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某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可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模拟训练法:指模拟设置未来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条件进行的训练。
参加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束部分组成。
一、竞技体育1 6答: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27答: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性、观赏性39答: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二、运动训练413答:成功的参加竞赛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总结————————————————————————————————作者:————————————————————————————————日期: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定义汇总第一章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组成部分。
运动选材:“运动员选材”就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选材时,应注意考虑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努力提高选材的成功率。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
竞赛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同时满足民众对竞技观赏的社会需求。
运动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而,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团队:运动训练团队通常由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组成。
思考题:1、试述近百年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表现2、试述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与现代社会价值3、试述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及主要学科特征4、试述依研究内容组构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5、试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三层次结构及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基本概念。
但是,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实践中,不同项目的人们对运动成绩的解释和应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为了保持理论表述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从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一般训练学的角度,我们将“运动成绩”这一概念定义为“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也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
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束时都必须要分出名次。
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不论是竞技水平,还是比赛名次,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各种练习施加于运动员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训练刺激。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模式训练法: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叫做模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或工作的步骤叫做“程序”。
程序训练法是一种依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和训练过程的时序性特点,按照预定的程序安排前后衔接的练习内容,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完整训练法:对于一项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不分部分或环节,完整地进行训练的方法叫做完整训练法。
分解训练法: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练习分解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则叫做分解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即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叫做持续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与间歇训练法:即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则为间歇训练法或重复训练法。
如果分段(次)负荷之间的休息相对比较充分,则称为重复训练法,如;如果分段(次)负荷之间的休息明显地很不充分,则称为间歇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比赛训练法有两种主要的组织形式:一种是在类赛条件下进行训练,另一种是赋予某些比赛以训练的任务和意义。
变换训练法:是指通过变化负荷量度、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训练环境,提高运动员训练的趣味性和积极性或促进运动员疲劳后更快恢复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按照预定的路线和顺序,分站依次连续完成不同练习,组间间歇,多组进行的训练方法,称作循环训练法。
运动训练过程:是运动训练活动在时间维上的表现,是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
思考题:1、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挥、参赛对手竞技能力水平及其发挥以及成绩评定行为三个因素各对参赛运动成绩有什么影响?请以某一专项为例,提出获求理想参赛成绩的相应对策。
2、运动员竞技能力由哪些子能力构成?如何理解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3、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在运动训练负荷中各居什么地位?运动训练负荷控制的基本理念有哪些?4、试述常用训练方法的分类。
5、试述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结构。
6、试述运动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检查评定的程序和要点。
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称为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对于运动训练活动的方式方法予以指导和规范,告诉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如何思考,如何操作,能够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是指以实现予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期待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系统组织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思考题:1、试述我国运动训练原则三个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2、试述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3、试述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试述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5、试述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依据以及在训练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直接任务是根据各个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
为此,亦须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并力求使得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运动项目的要求。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躯干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时,身体躯干部位有效传递能量和保持身体姿势的能力。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快速运动反映着机体运动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
根据动力学公式f=m*a,机体加速度受到身体质量和力量的影响,因此,速度素质和力量有着密切的联系。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
协调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不同系统、不同部位、不同器官协同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协调能力是形成运动技术的重要基础。
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的能力。
灵敏素质:是指在突然变换条件情况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的能力。
思考题:1.什么是体能?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什么?2. 什么是力量素质?力量素质的基本分类有哪些?3.什么是速度素质?试述移动速度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
4.什么是耐力素质?儿童少年耐力素质训练要注意什么问题?5.什么是协调素质?协调素质的好坏是由哪些影响因素决定的?6.什么是柔韧素质?试述拉伸练习的做法与要求?第五章运动技术:是指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完整法:是指运动员从技术动作的开始姿势到结束姿势,完整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
分解法:是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运动技术的持续创新:是指特定创新主体在专项运动技术演进的历史过程中,不满足于单一运动技术的创新,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从创新中获取效益的过程。
运动技术创新缺损:是指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现创新的现象。
思考题:1、简述运动技术的定义及其构成。
2、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有哪几条?请详细叙述其中两条。
3、阐述运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4、结合所学专项,思考运动技术学习和训练的关系。
5、结合所学专项,思考该专项的运动技术训练要点。
第六章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和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竞技战术能力:是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术知识:战术知识是项目理论中有关战术规律和战术运用的知识体系。
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自成体系的项目理论,战术知识是项目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术知识包括战术的发展过程与发展趋势、战术原则、战术内容、战术形式和方法、战术的运用以及比赛中技术的合理运用。
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运用技术和战术的思维决策活动。
它是指导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各种技战术行为,解决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逐步构建和完善的特殊能力,亦可称为战术意识能力。
战术形式:战术形式指项目战术中具有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战术行为:战术行为是运动员为了完成预定战术目的和方案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动作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