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及其历史选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开篇的话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一条主线: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抵御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两个了解:帮助学生了解近代的国史、国情。
即:(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进面理解中国近现代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公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面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三个选择:通过学习比较,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综述:风云变换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占支配地位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2)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在一起,在中国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冲突下,此消彼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

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实际上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 政及其奉行的内战政策,再一次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 • 《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 《和平建国纲领》 • 《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
• 《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
• 《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
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政协协议规定,改组国民党一党政府, 成立政府委员会为最高国务机关,委员的一半由国民党以外的人 士充任。改组后的政府为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到实施宪政的过 渡时期的政府,负有召集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的任务。 会议通过的宪法草案规定,立法院为相当于议会的最高国家 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并对 立法院负责;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 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中央政权的这种体制相当于英国、法国的议 会制和内阁制。这对于蒋介石的独裁政体是一种限制。 宪法草案又规定,中央同地方分权,省为地方自治的最高单 位,省长民选,省可以制定省宪等。这对于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存 在也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保障。
中国这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 的决定胜负的斗争,构成了解放战 争时期的基本内容。
2、战后和平建国的努力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翘首 望治,期待和平统一。国共两党 之间能否相忍为国、和衷共济, 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纽约华侨举行和平民主大游行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中国人民饱经战乱,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
“没有中国国民党,那就是没有了中 国,……中国的命运,完全寄托于国民党。”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 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 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 才能达到我们的任务。”
—— 蒋介石在国民党六大( 1945 年 5 月)上的讲话。 程思远:《政坛回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58 页 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方针又使战后中国充满了内战的危险
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的出发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为什么 就能获功?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 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 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 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 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 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 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民主党派主张走资产阶级共 和国道路的特点
• “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 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特权 阶级(在今日中国是官僚资本家、买办资 本家和大地主)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 展民族资本主义,奖励民生必需品的扩大 再生产,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 和发展。”
第三条道路的实质
“第三条道路”为什么破产?
• 直接原因: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展让民主党 派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说服 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促使中间势力转向 新民主主义立场。 • 外部原因:美国和苏联作为国际上两大对 立阵营,基于各自的对华战略,不支持中 国民主党派执政。
“第三条道路”为什么破 产?
国际原因 帝国主义不允许 社会主义不允许 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 国内原因 无产阶级的强大及革命 主张的彻底性
第三条道路的诞生
1946年6月出版的《再生》第118期上,发表了民盟张 东荪的《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一文,这是这一时 期正式提出中间路线的较早的一篇文章。张文说: “中国必须于内政上建立一个资本主义与**中间的政 治制度。”这个中间性的政治制度就是调和美苏二者。 “亦就是:在政治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英美式的自由主 义与民主主义;同时在经济方面比较上多采取苏联式 的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从消极方面来说,即采取民 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 产专政的革命。我们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 要斗争。不要放任故不要资本家垄断,不要斗争故不 要阶级斗争。”以上说的是“资本与共产两主义之中 间”。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是指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清政府复辟、资本主义发展和共产主义崛起三种不同的政治趋势。
针对这一题目,本文将按照论述的格式来进行阐述,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清政府复辟、资本主义发展和共产主义崛起。
一、清政府复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但很快面临着政权真空的局面。
清政府曾提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试图在兼顾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现政治改革。
清政府复辟的建国方案,主要以清帝退位,改立宪政府,并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为核心。
然而,清政府复辟方案并未能实施成功。
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缺乏真正有效的政治改革意愿,同时也遭到了各方势力的抵制,特别是革命派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最终,清政府复辟方案彻底失败,开辟了中国革命实现民主建国的新篇章。
二、资本主义发展在清政府复辟失败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强烈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
资本主义发展的建国方案,主要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核心,倡导市场经济和私有制度。
这一方案得到了一部分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政治主张。
资本主义发展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工商业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方案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劳工问题突出等,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和革命浪潮。
三、共产主义崛起共产主义崛起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建国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使得共产主义在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共产主义建国方案的核心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共产主义建国方案的实施,使得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土地改革、工业国有化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深刻改革了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共产主义建国方案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变革,为了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国方案。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讨论近代中国的三种主要建国方案,分别是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和社会主义。
首先,民主共和是一种建国方案,其核心理念是实行民主制度,尊重人民的意愿,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民主共和的代表人物有孙中山先生,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他认为,只有实行民主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在这一方案下,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三权分立,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言论自由。
然而,民主共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政治体制不够稳定,容易导致政治动荡和腐败现象。
其次,君主立宪是另一种建国方案,其核心理念是在国家中设立君主,并实行宪政制度。
君主立宪的代表人物有清朝的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他们在晚清时期开始进行改革,试图实行君主立宪,推行近代化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有利于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
然而,君主立宪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君主的权力可能会受到滥用,宪政制度可能会受到侵蚀。
最后,社会主义是另一种建国方案,其核心理念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公有制和社会公平。
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毛泽东等。
他们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国家。
社会主义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
然而,社会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和创新的不足。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各有优劣,民主共和注重民主自由,君主立宪注重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注重公有制和社会公平。
在实际建国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合国家发展的建国方案。
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国家。
中国近代三种建国方案

中国近代三种建国方案中国近代三种建国方案引言中国近代历经了多次政权更迭和社会变革,伴随着这些变革,也涌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种重要的建国方案,即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国模式、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模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模式。
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国模式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变革,它标志着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了共和制度。
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华民国成立,确立了共和国模式。
共和国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国民为主体,通过选举产生国家领导层,实行民主制度。
此外,中华民国制定了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自由。
共和国模式的出现,为中国打开了民主制度的大门,为国家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模式土地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建立了农村社会主义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实行集体化的农村经济,并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归农”的目标。
农村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农村经济的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社会关系的改革。
通过实行集体化经营,农村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此外,农村社会主义模式还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平等和文化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模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探索和建立了一种适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主义模式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中国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指导,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并实行了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全面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公平和文化繁荣。
结论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建国方案经历了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国模式、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社会主义模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模式。
每一种方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这些经验对中国近代历史有着重要的启示,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建国方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逆境中崛起的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逐渐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最终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前,还有其他两种建国方案,分别由孙中山和陈独秀提出。
孙中山的建国方案是“三民主义”。
这个方案主要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基本原则。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方案,旨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他强调了民族独立的重要性,主张摆脱外国侵略者的控制,建设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此外,他还倡导了民主政治,主张实行宪政,通过选举和平转移政权。
最后,他关注民生问题,提出需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实现社会的幸福与富强。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案,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陈独秀的建国方案则是“马克思主义”。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与李大钊一起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陈独秀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他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认为其不能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不平等问题。
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建国方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最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提出了自己的建国方案,即“新民主主义”。
这一方案综合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旨在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农民、工人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篇章的开启。
总结来说,近代中国有三种建国方案,分别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
这三种方案各具特点,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然而,最终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成功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建国方案的演变和实践,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史

两个中国之命运(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积极,农民积极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首领蒋介石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都是不能行之于中国的.他主张,”领导素无政治经验之民族”,”非藉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而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理论,”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国民任何之”,照此实行,即为”统治最有效能者”.他的党徒大力宣传”一个国家的政治,与其由民主的虚名而陷于腐败,没落,当然不如由一个才干和道德高超的领袖去执行独裁”.他们就是根据这种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实行反革命军事独裁统治,来维护帝国主义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辛亥革命的流产已经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这个方案重新提了出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国路线”或”第三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有人声称:”中国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绝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政资本主义,奖励民生必须品的扩大再生产,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生和发展.”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积极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种批判,但在实际上却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他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这种明确的主张,经历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探索过程.1922年7月,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1925年1月,中共四大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领导民主革命的明确主张.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建国方案作了系统的论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为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他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国家,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他们不能容忍的.他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运动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总起来说,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对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实际,也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连多数提出方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党.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选择题练习(第七章)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选择题练习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单选题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A. 保持中立的政策B. 扶蒋反共的政策C. 武力干涉的政策D. 遏制中国的政策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政治代表是A. 中国民主同盟B. 中国农工民主党C. 中国共产党D.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3、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A. 抗战、团结、进步B. 和平、民主、团结C.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D.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4、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口号的A. 《对目前时局的宣言》B.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宣言》C.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D. 《将革命进行到底》5、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的基础上签署的文件是A. 《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B.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C. 《和平建国纲领》D. 《国内和平协定》6、抗战结束后,国共双方通过重庆谈判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是在A. 1945年8月28日B. 1945年10月10日C. 1946年1月10日D. 1946年6月26日7、1945年8月至10月,国共双方举行了确认和平建国基本方针的A. 西安谈判B. 重庆谈判C. 南京谈判D. 北平谈判8、为应对抗战结束后的局势变化,中共中央在1949年9月19日正式确定的战略方针是A.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B. 向南发展,向北防御C. 向西发展、向东防御D. 向东发展,向西防御9、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后不久,国民党特务就在重庆制造了破坏政协协议的A. 五卅惨案B. 较场口惨案C. 下关惨案D. 五二○惨案10、1946年,国民党当局制造的镇压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请愿团的事件是A. 五卅惨案B. 较场口惨案C. 下关惨案D. 五二○惨案11、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挑起全国性内战的起点是大举围攻A. 东北解放区B. 中原解放区C. 陕北解放区D. 山东解放区12、在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A.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 兵民是胜利之本D.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二、多选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上形成的两大对立阵营是A. 以德国为首的战败国阵营B. 以英国为首的战胜国阵营C. 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D.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存在的三种建国方案是A. 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B.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建国方案C.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D.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3、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所代表的阶级是A. 工人阶级B. 农民阶级C. 民族资产阶级D. 城市小资产阶级4、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的口号是A. 独立B. 和平C. 民主D. 团结5、在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军民打退国民党军事进攻的自卫反击战包括A. 上党战役B. 邯郸战役C. 平绥战役D. 津浦战役6、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主要党派有A. 中国国民党B. 中国共产党C. 中国民主同盟D. 中国青年党7、在1946年初召开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协议包括A. 政府组织问题B. 国民大会问题C. 和平建国纲领问题D. 宪法草案问题8、1946年2月10日,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较场口惨案中被打伤的民主进步人士包括A. 李公朴B. 雷洁琼C. 郭沫若D. 马寅初9、1946年6月23日,在国民党当局制造的下关惨案中被打伤的民主进步人士包括A. 李公朴B. 雷洁琼C. 郭沫若D. 马叙伦10、1947年2月至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A. 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B. 对东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 对中原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 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三、简答题1、美国在中国抗战胜利后采取的扶蒋反共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三种建国方案

中国近代史上三种建国方案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民主共和的巨大变革。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国方案,三种较为代表性的方案是:太平天国建国方案、辛亥革命建国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方案。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建国方案的背景、主要思想和实施过程。
一、太平天国建国方案太平天国的建国方案出现在19世纪中叶,是一个由洪秀全领导的反清救国运动。
太平天国的建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革命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追求平均分配土地的社会主义理念。
他们认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可以解放农民,减轻民众负担,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宗教集权太平天国希望以“天父天兄”为核心的天理教取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和佛教教义,建立一个宗教集权的国家。
他们认为,通过宗教的统一,可以凝聚民众的力量,提高国家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3. 中央集权太平天国主张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
他们认为,只有国家权力的集中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太平天国在建国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尽管如此,太平天国的建国方案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仍有一定的影响。
二、辛亥革命建国方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共和政体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建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共和辛亥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他们认为,只有实现民主政治,确立人民的权利与利益至上,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推动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2. 宪政体制辛亥革命主张建立宪政体制,确立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
他们认为,宪法和法治是维护人民权益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保障,能够约束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
3. 西方现代文化辛亥革命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他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明成就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辛亥革命为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由于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建国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很多挑战和困难。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3)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争取国际地位。
(4)教育文化:普及教育,提倡科学,弘扬民族文化。
3.评价: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内外因素的限制,未能彻底改变国家面貌。
四、社会主义建国方案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进入国共两党决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
第2篇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一、引言
自近代以来,我国面临列强侵略、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努力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建国方案:改良主义建国方案、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和社会主义建国方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三种建国方案,以期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四、社会主义建国方案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进入国共两党决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
2.主要内容:
(1)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民主。
(2)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
二、改良主义建国方案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腐朽没落,社会矛盾激化。在此背景下,改良主义思想兴起,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2.主要内容:
(1)政治改革:推行宪政,设立议会,实现民主制度。
(2)经济改革:发展民族工商业,引进外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教育改革: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建国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主要 内容
规定新中国的军事制度和经济建 设的根本方针以及外交民族等方面 的基本国策
作 用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9月30日,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一届全体会议闭幕,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筹备工作胜利 完成。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 与民主人士讨论国事。
通过协商,民主党派就所联系的群众 作了相对分工:
国统区的政治局势——形成反蒋反美第二 条战线 国统区经济总崩溃
官僚资本控制社会的经济命脉,国民经济严重 萎缩。 军费开支猛增,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族工商业大批倒闭,农 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
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全面防御—重点防御
100元法币的购买力
共产党
斯大林在8月22日左右电报:“中国应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毛泽东应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寻求维持国内和平的协议; 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
对于重庆谈判的意义,毛泽东指出:
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 结的方针。这样很好。国民党再发动内 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 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 们的进攻。
3、《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阐明 了中共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构成《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 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 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 联盟,推翻帝国主义和 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工 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政治协商 格局的形成(新的政党制度)
1946年7月,李公仆和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 1946年11月,国民党单独召开了国民大会; 1947年5月到10月,民盟在各地的许多盟员被 捕、被杀; 1947年10月,国民党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 强令解散民盟; 1947年11月5日,民盟发表《中国民主同盟总 部解散公告》,民盟的解散标志着第三条路 线彻底破产。
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

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动荡,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本文将介绍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西方民主制度、苏联共产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分析与比较,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在建国道路上的选择与实践。
西方民主制度: 自由与平等的追求西方民主制度是一种以人民意志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
这种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和倡导。
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上,西方民主制度的倡导者主要出现在清末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
这些知识分子认为,通过吸收西方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思想,可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
西方民主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三个方面:1.平等的政治权利:西方民主制度倡导人人平等,不论阶级、财富或出生背景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通过普选制度,人们可以选举代表来管理国家事务。
2.公民自由和人权保障:西方民主制度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例如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
此外,个人人权也得到尊重和保护。
3.独立的司法体系:西方民主制度强调独立的司法体系,用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司法机构独立于行政和立法机构,可以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实践与挑战在中国的实践中,西方民主制度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的推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适应。
此外,西方民主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问题,例如政治腐败、利益集团的干扰等。
苏联共产主义制度: 阶级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共产主义制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旨在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共产主义制度主要影响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初期。
20世纪初,由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成功,苏联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党的启发,也在1921年成立,并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运动。
论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论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如今中国,作为一只强有力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及政治强国,正强烈的冲击着世界的视角。
回首展望,中国的发展在经历波涛曲折之后最终找到了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这建国纪念之际过去的一页页历史正向我们年轻的一代叙述着她曲折而强有力的发展。
历史,首先严肃而庄重的向我们呈现了关于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其中的任何一种无不以一种未名的力量导向着未来中国的前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地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跟买办性地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它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地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地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地某些领导人物跟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跟城市小资产阶级,它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地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口号。
在此,我们首先将发言权授予代表地主阶级跟买办性地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地大资产阶级地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道路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倒行逆施的袁世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为了争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悖逆历史潮流称帝复辟,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其后继者表现为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主张建立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继续维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的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其统治下,民不聊生经济附庸,千疮百孔,经济和政治方面无法独立,受制于人,民怨四起,无法顺应当时历史前进的步伐。
历史证明,一切不已历史进步为导向的各种活动,最终必将走向灭亡。
解放战争国民党的惨败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下面该轮到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身上,在他们的口号中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使中国像西方列强一样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抵制侵略,独立自强。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

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引言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包括对建国方案的不同尝试和探索。
这篇文档将介绍近代中国的三种主要建国方案,分别是辛亥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革命制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个阶层都希望在新政权下建立一种合适的国家制度。
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建国方案中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旨在建立一个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多党制度,提倡普选、民主宪政、法治等原则。
在这个制度下,政府权力受到限制,国会和政府相互制衡,确保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未能很好地运作,政党之间的分歧和内部纷争使政治局势不稳定,最终导致了这种建国方案的失败。
二、农村革命制度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农民一直处于极度贫困和剥削的状态中。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农民领袖发动了一系列农村革命运动,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农民力量的国家制度。
农村革命制度的核心是土地革命和农民群众自组自决的原则。
土地革命旨在消灭地主阶级的剥削,实现土地的公有化和分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农村革命制度还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在生产、政治和军事上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治。
农村革命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农民群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和发展。
然而,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冲突,这种制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败。
在中国革命的后期,中共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取得了胜利,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改革和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国家制度,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协调发展,追求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和政治运动,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三种建国方案

中国近代三种建国方案引言中国在近代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其中之一就是建立现代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分别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文将以文献和历史资料为依据,对这三种建国方案进行介绍和比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三民主义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建国方案。
三民主义包含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三个基本原则。
民族独立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实现近代化建设,首先必须摆脱外来的压迫和控制。
他主张推翻满清政权,恢复中华民族的独立地位。
孙中山以《建国方略》为基础,提出了以联合防卫为主要内容的“联俄抗日”。
他建议中国与苏联建立联盟,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民主政治孙中山认为,民主政治是现代国家的基石。
他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选举制度。
孙中山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主张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
民生幸福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强调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民生幸福是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
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等具体政策,以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他还强调了普及教育和国家保障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并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国方案。
毛泽东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毛泽东认为,资本主义是剥削和压迫的体制,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他主张通过土地革命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他提出了“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强调要实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发起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集体化和群众运动来推动社会主义的进程。
实用主义经济毛泽东对经济发展持有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参考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及参考答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答:帝国主义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
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
中国近代史论文——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最终选择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就是在做出无数的选择,虽然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出生在何时何地,但是,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开始在无数选择题中成长和壮大。
对的选择帮助我们扶摇直上,错的选择让我们越战越勇。
我常常在想,是经过多么细致的思考与多少次的磨合,使我们国家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究竟是人民的选择,还是历史的选择,又或者,这是一条早已注定的必然之路,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社会主义,这个不让人陌生的名词。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
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
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以群体利益为目标,按劳动分配为根本的非个人获利模式,以是否对社会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标准的社会。
苏联在伟大的列宁的带领下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可是今天的苏联早已解体,俄罗斯,作为苏联解体后重新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一世界强国的身份矗立在世界强国之列。
对于中国,最终的命运不得而知。
但个人认为现在的中国在制度上还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尤其是在执政党的党风这方面值得引起重视。
i而我国,在反复实践之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ii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世界历史深入发展的结果。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局势与国内的阶级关系变动来分析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及其历史选择
如今中国,作为一只强有力的独立自主的经济及政治强国,正强烈的冲击着世界的视角。
回首展望,中国的发展在经历波涛曲折之后最终找到了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这建国纪念之际过去的一页页历史正向我们年轻的一代叙述着她曲折而强有力的发展。
历史,首先严肃而庄重的向我们呈现了关于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其中的任何一种无不以一种未名的力量导向着未来中国的前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地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跟买办性地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它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地对象。
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它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地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地某些领导人物跟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跟城市小资产阶级,它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地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口号。
一、代表地主阶级跟买办性地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地大资产阶级地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道路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倒行逆施的袁世凯,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为了争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出卖国家主权,悖逆历史潮流称帝复辟,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其后继者表现为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主张建立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继续维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的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在其统治下,民不聊生经济附庸,千疮百孔,经济和政治方面无法独立,受制于人,民怨四起,无法顺应当时历史前进的步伐。
历史证明,一切不已历史进步为导向的各种活动,最终必将走向灭亡。
解放战争国民党的惨败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二、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他们的口号中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使中国像西方列强一样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最终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抵制侵略,独立自强。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建立类似英国一样的资本主义强国的呼声,可以追溯到早期王韬和郑观应等清朝末年的一些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身上。
在经济发展方面他们主张由抑商到重商,经济上主张和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发展到光绪年间,后期梁启超和康有为等人的主张以及清末的民族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张謇的呼声,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济方面的发展的基础的建立,为后来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要求奠定了基础。
在解放战争时期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旧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转为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加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自身先天发展的不足以及国外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及小农经济的阻碍。
国内外的诸多条件的不允许,在两大对立阶级的搏斗中,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国家的理想迅速幻灭。
三、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提出构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方案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民族独立。
在抗战胜利的基础上,民族取得独立,接下来就是民主的问题。
在统一的国家内,采取民主集中制,将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手中。
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使各级政府集中地处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所委托的一切事务,并保障人民的一切必需的民主活动。
在此思想基础上,中共建立的“三三制”原则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在此指导下主张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统一。
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得到了各阶级、阶层的拥护,亨廷顿曾指出:政府行为只有代表人民利益才具有最高权威。
新民主主义建国方案的提出,使各阶级逐渐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现代化中坚力量。
并最终使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国方案得以确立。
毛泽东构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民族独立、具有高度主权的权威国家。
在众多建国方案中是最符合国情的建国方案,也是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建国方案.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矛盾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亦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出现了两个中国之命运。
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到的,那是正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中国面临着如何建国的问题,两个中国之命运就是,一个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想要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独裁的政府,另一个是,共产党主张建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府。
抗战胜利后,美国以“扶蒋反共”的基本方略,继续推行其全球霸权战略。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企图要建立的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党独裁的政府。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所指导的中国命运,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另一个是,共产党主张建立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府。
主张联合一切进步的力量,通过实现政治民主化联合各个进步的阶级建立统一、联合、进步的各个阶级专政的统一政府。
经过国共两党的较量和各个阶级的斡旋考虑,最终历史的进步性站在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边,毛泽东的民主联合政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经过奋力斗争最终确立起了代表中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总之,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