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文化是我国新炻器时代中晚期的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类型之一

合集下载

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

半山型彩陶
半山型彩陶
最初乃于甘肃宁定县半 山地区出土,与较早时期在 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型彩陶 不同。半山型造型及纹饰凝 重敦厚,予人一种原始的力 量感;多数彩陶罐为大腹长 肩短颈,显得饱满协调。 其 纹饰基本结构多为螺旋纹, 起伏旋转,互相接连;也有 以曲线纹或葫芦纹为主;红 黑对比,艺术效果甚强。
半坡型彩陶
•半坡型彩陶:因在西安半坡
村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而得名 人面与魚形的组合是它的代表性 纹饰。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和 圆底盆,此外还有小口尖底瓶、 敛口束腰葫芦形瓶等,诸如杯、 钵、罐、瓮、盉、甑、釜、壶等
也都烧制.
庙底沟彩陶
庙底沟彩陶:主要有盆、碗、罐
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 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 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鲜明,韵律 感很强。二方连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 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半山型彩陶半山型彩陶半山型彩陶最初乃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出土与较早时期在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型彩陶不同
——原始人的艺术明珠
彩 陶 概 述
所谓彩陶,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烧前绘彩的原 始陶器。它是在陶器烧制前先把各种颜色的纹 饰绘在陶坯上,经过晾晒、压磨,然后入窑烧 制,这样,彩绘纹饰可牢固地附着在烧成的陶 器上,变得永不褪色、磨损。正因为如此,考 古 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彩陶,虽历经数千年 风雨,仍然保持着浓郁的色彩,十分引人注目。 尤其是彩陶纹饰,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 格,熟练的装饰技巧,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新 石器时代先民的劳动和生活情景。
彩陶文化
仰仰韶韶文文化化
马马文家窑窑文文化化
大汶口文化

马家窑文化简介

马家窑文化简介

马家窑文化简介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明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进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进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要紧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连续进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进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进展的顶峰。

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进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马家窑文化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浅谈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袁春睿(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马家窑文化属于我国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文化,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的造型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三方面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纹样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艺术特点一、马家窑文化概况1924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首次发现一处新石器晚期的古文化遗址。

按照考古学惯例,使用首①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

故而,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以这个文化遗存所反映的特征为内涵,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

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

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为代表。

迄今为止,在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彩陶出土的数量最多,大多是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等。

根据考古学家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全球气候变暖,远古先民选择临近水源的地点建造房屋,开始定居生活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定居生活需要器物储藏食物和水,于是先民们尝试将土与水混合制成各种器物形状,干燥后经火焙烧制成陶器。

陶器的发明给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陶器产生之初,并没有刻意进行装饰,但在加工过程中,手捏、拍打器壁等行为,往往会留下一些不规则的印痕。

随着当时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他们逐渐将这种不规则的印痕变为有意识的纹样,使陶器不仅仅是实用品,还具备了审美价值。

在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许多制作陶器和绘制陶器纹样的工具。

如,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转轮等。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马家窑文化包含四种文化类②型。

以马家窑遗址为代表的马家窑类型;以半山遗址为代表的半山类型;以马厂塬遗址为代表的马厂类型;以石岭下遗址为代表的石岭下类型。

从时间和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的情况看,石岭下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家窑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中期,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属于马家窑文化晚期。

半山文化是我国新炻器时代中晚期的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类型之一

半山文化是我国新炻器时代中晚期的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类型之一

陶器是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也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

它充分体现了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先民物质文化水平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彩陶的出现,不仅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且改变了石器时代单一的审美要求,表达了先民复杂的审美感受。

同时体现了中国陶器深刻的文化意蕴。

在复杂纷繁的彩陶世界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精彩,它们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

从目前发现的遗址来看,黄河流域是彩陶文化遗址最多、分布也最密集的地区,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最具特征的文化,其中大量的彩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制上,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马家窑文化后,彩陶逐渐走向衰落。

彩陶与一般陶器属性上的区别,也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不同,即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同时彩陶的纹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及其有机组合展示了它们深刻的内涵,在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广泛分布的、以卓越的彩陶艺术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学术界通常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它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这三个类型也依次为马家窑文化在时间历程中的先后三个时期。

但是,在马家窑、半山和马厂诸类型文化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多种观点。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提出:“我以为后二者是一个文化的前后紧接相承的两期遗存, 可以称为‘半山——马厂文化'。

马家窑类型在陶器的形式和纹饰方面另具一种面貌,或可称为马家窑文化。

”我认为夏鼐先生的这一观点仍是值得重视的.本文即采用夏先生提出的“半山——马厂文化”的名称。

以便于对盛行于半山——马厂时期、而显然有别于马家窑时期的彩陶艺术纹样及其所呈现的观念内涵的具体研究。

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以大圆圈纹、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等为最流行的纹样母题.只有具体分析这些纹样母题的表现内容,才能揭示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的观念主题。

第五章 马家窑文化

第五章 马家窑文化

第五章彩陶的鼎盛期——马家窑文化一、考古发现、分布范围及文化分期1.发现、命名及分期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

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

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遗址虽发现较早,但以其命名却是20世纪40年代的事。

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到甘肃进行考古工作,为了确定马家窑期与寺洼期墓葬的关系,发掘了临洮寺洼山遗址,认识到所谓甘肃仰韶文化与河南仰韶文化有颇多不同,认为应将临洮的马家窑遗址作为代表,另定名称,称之为马家窑期或马家窑文化。

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开始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并将半山、马厂类划归人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

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2.分布范围和特点⑴分布范围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

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

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

马厂类型的分布则更为向西。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接近水源,土壤发育良好。

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

墓葬体现男女分工: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艺术是距今六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艺术是距今六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艺术是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但它对现代人来说还具有非凡的魅力。

一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仰韶文化晚期发展的一支地方类型。

它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文化,依据发展的地层迭压关系和C14年代测定,马家窑早于半山,半山早于马厂。

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地递变发展的亲密关系。

从始至终延续二千余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在继承仰韶文化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艺术,以纹饰优美、布局完善、结构丰富、色彩鲜明、技巧精湛、手法多样、形式感强而著称于世。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艺术闪烁着远古文明的光辉,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工艺技术水平,凝聚着陶工们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显示出他们在装饰形式方面的杰出成就。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装饰形式一开始就沿袭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石岭下类型的象征、写意抽象性装饰形式。

继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抽象形式风格,并且一直沿着自己风格向抽象化、几何化、规范化的深度和广度演变。

“半坡彩陶纹样中,在人面纹两侧的相向着带有齿状鳍的写实的鱼纹,经过庙底沟和石岭下类型长期的提炼、概括、变形,成为一双斜向而共用着一头的图案化了的鱼纹,鱼鳍也变为用三角形组合的大锯齿纹。

这种纹样,到马家窑时期已很抽象。

原来共同的鱼头变为旋心,斜对的鱼身简化为曲纹线,形成旋纹。

锯齿纹也逐渐成为单独的纹样。

到半山时期,锯齿纹发展成熟,成为抽象的几何纹。

最后发展到马厂期,旋纹演变为四大圈纹,锯齿纹逐渐衰退消失。

马家窑文化的旋纹和锯齿纹,从半坡类型到马厂类型,经过二千余年一脉相承的发展变化,由简单的写实纹样,发展演变为复杂的几何形变体纹样,其产生、兴盛和衰退的发展过程是脉络分明的。

”“鸟纹图案是从写实到写意到象征再到几何化。

”“马家窑文化主要的几何形图案纹可能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的,有代表性的几何纹饰可分两类;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

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帐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的。

把半坡期到庙底沟期再到马家窑初期的蛙纹和鸟纹联系起来看,很清楚地存在着因袭相承依次演化的脉络。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原始艺术奇葩——马家窑文化彩陶每当人们谈起中国原始文化、原始艺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它那亮丽的色彩、丰富的图案、精湛的制作工艺,都让人为之赞叹,都能引起人们很多的遐想,马家窑文化将史前彩陶推向了巅峰,马家窑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珠,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一支古文化遗存,从距今约5000多年开始到距今4000多年结束,持续时间长达1000多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很强的独立性,其分布遍及省内的许多地区,尤以兰州地区最为集中。

在兰州市辖的三县五区内,该文化的遗存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马家窑文化的遗址、墓葬已达千余处之多。

丰富的文化遗存使兰州地区成为了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文化类型,各文化类型在内涵上有相同之处,彩陶器形与纹饰上有明显的承袭关系,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和差异。

马家窑类型就其时间而言应为马家窑文化的早期阶段。

该类型在兰州附近的黄河、大通河、庄浪河沿岸有较多的分布。

在兰州地区经过正式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曹家嘴和王保保城遗址。

二十世纪80年代,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在市内各区及榆中、永登等地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遗址。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从出土器物及所采集的标本看,多以橙黄色细泥为底色,器表一般打磨很光滑,图案彩绘普遍采用单一的黑彩,装饰纹样以鸟纹、勾叶圆点纹、弧边三角纹、带状网纹、漩涡纹及旋纹较为多见。

构图方式多采用二方连续图案,结构巧妙,具有旋动的特点,或往来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旋动格式丰富多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

图案彩绘技法娴熟、线条流畅自然,多层次及对称装饰开始出现在器物上。

内彩极为发达,繁花似锦,引人注目。

至晚期白彩出现,并作为点缀出现在器物上,但不是很普遍。

器形制作很规整,以盆、钵、壶、瓶较多见,晚期出现豆与单耳瓶等器形。

在马家窑型彩陶纹饰中,涡旋纹给人印象最深,甘肃永靖三坪出土的四扳陶罐是极有代表性的杰作。

2013-1地域文化试题

2013-1地域文化试题

科目代号:6157座号:甘肃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1月期末考试开放本科各专业地域文化试卷(开卷)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说明:从下列小题中选出2-4项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请将所选答案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框内。

A.教民渔猎。

B.烹饪熟食。

C.设官理民。

D.尝百草,播五谷。

2.半山类型彩陶:A.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主要器型。

B.锯齿纹非常盛行,成为其主要特征。

C.纹饰一般装饰于陶器上腹。

D.出现了最早的打击乐器——彩陶鼓。

3.丝绸之路:A.在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后益加畅通。

B.在隋唐达到鼎盛,长安、洛阳等城市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

C.沿线重要都市都有不少胡商。

D.在明朝后走向衰落。

4.丝路重镇武威:A.马蹄寺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

B.所藏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

C.是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城。

D.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

5.长城沿线的古城遗址中:A.锁阳城是酒泉通往敦煌古道上的一座边城。

B.锁阳城、常乐古城、石包城互为策应,有鼎足之势。

C.石包城是明代所修的重要城堡。

D.居延塞主要由烽燧亭障等边防设施组成。

6.麦积山石窟:A.开创于后秦(公元384~417年)时期。

B.东、西崖摩崖大佛是隋代造像。

C.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D.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是第4窟上七佛龛。

7.敦煌莫高窟:A.大型彩塑均为唐代所造。

B.第96窟窟檐依崖而建,俗称“九层楼”,为莫高窟标志性景点。

C.大型彩塑通过体量给人一种崇高感,这是宗教信仰的需要。

D.第158窟大卧佛,又称涅槃像、睡佛,是莫高窟彩塑代表作之一。

8.河陇军事人物中:A.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出生入死,屡建战功。

B.赵充国在对匈奴、羌、氐等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C.姜维是一位颇具才略的羌族军事家。

D.吴玠、吴璘指挥的和尚原大战射杀了金兀术。

9.河陇文艺名家中:A.赵壹《刺世疾邪赋》是一篇讽刺现实的政治抒情赋。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

北大考古学试题,带答案,很有用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北大1993-2006专业题及答案,耸哥去年提供,今泽被后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Tue Oct 10 21:44:58 2006)1993年考题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4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5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辛遗址的发掘。

主要分布于泰山南北两侧及汶河、泗河流域,年代在公元前5500-4200年之间。

典型的遗址除北辛遗址外,还有泰安大汶口遗址的下文化层、兖州王因遗址的下文化层等。

北辛文化遗存的主要特点如下:房子多为带门道的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室内灶面与居住面持平。

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流行单人仰身直肢葬,晚期有少量二次葬和两个人以上的合葬墓,流行生前拔除侧门齿的风俗。

马家窑文化 名词解释(一)

马家窑文化 名词解释(一)

马家窑文化名词解释(一)马家窑文化名词解释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史前晚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陕西等地区。

这一文化的遗址以马家窑遗址最为著名,因此得名。

马家窑遗址•马家窑遗址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境内。

这个遗址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最早的细石器遗址,也是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遗址。

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古代文物。

陶器•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是其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

这些陶器多为灰陶,采用手工制作而成。

它们的形状通常是圆筒形、卵圆形、盘形等。

在陶器上常常有线刻、抹白等装饰,在成品上也可见到不同颜色的涂装,如红色、黑色等。

•马家窑文化的石器也是极具特色的一类文物。

这些石器多为细石器,包括刀、斧、锥等。

它们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多采用打磨的方式进行加工。

石器的用途主要是猎捕、砍伐和开垦土地等。

骨器•马家窑文化的骨器主要是指动物骨骼经过加工后制成的工艺品。

这些骨器可以是骨针、骨柄等。

它们常被用来做装饰品,也可以用于工具的制作。

玉器•马家窑文化的玉器是一种奢侈品,只有高级社会阶层的人才能拥有。

这些玉器多是由玉石制成的装饰品,如玉佩、玉璜等。

玉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常常通过打磨、雕刻等方式进行加工。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属于中国史前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开始使用石磨制作工具,并滚光物体表面以平滑其表面的时期。

这个时期见证了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的转变。

细石器•马家窑文化的细石器是指刀、斧、锥等工具的一类。

它们通常是由石块经过打磨后制成,具有较为细腻的外表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多采用灰陶制作。

灰陶是指陶器的颜色为灰色的一类陶器。

灰陶在马家窑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它不仅用于生活和工具制作,还用于装饰和礼仪。

这是对马家窑文化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举例。

马家窑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晚期文化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工艺美术史》基础知识测试

《中国工艺美术史》基础知识测试

《中国工艺美术史》基础知识测试1.中国的彩陶出现于()时代。

[单选题] *A.新石器(正确答案)B.旧石器C.父系社会D.母系社会2.艺术的起源包括:()等。

*A.模仿说(正确答案)B.劳动说(正确答案)C.图腾说(正确答案)D.娱乐说(正确答案)3.()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

[单选题] *A.黑陶B.彩陶(正确答案)C.红山文化D.良渚文化4.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发现于()芮城的西侯度,距今180万年。

[单选题] *A.西安B.山西(正确答案)C.江西D.青海5.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在()万年的仙人洞,距今有两万年。

[单选题] *A.西安B.青海C.江西(正确答案)D.山西6.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的()较多;晚期以至商周,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灰陶较为常见。

[单选题] *A.灰陶B.黑陶C.红陶(正确答案)D.红陶7.彩陶工艺以()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单选题] *A.装饰(正确答案)B.色彩C.造型D.釉料8.()和半坡型是仰韶文化中最为典型的彩陶。

[单选题] *A.马厂型B.庙底沟型(正确答案)C.半山型D.马家窑型9.半坡类型彩陶首先发现于()半坡村,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

[单选题] *A.西安(正确答案)B.青海C.江西D.山西10.舞蹈人纹彩陶盆出土于(),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

[单选题] *A.西安B.山西C.江西D.青海(正确答案)11.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的仰韶村。

[单选题] *A.青海B.江西C.西安D.河南(正确答案)12.以下()不是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

[单选题] *A.满B.内彩C.点和螺旋纹D.光(正确答案)13.下面哪些器物及特点属于半坡型陶器的特征() [单选题] *A.人面鱼纹盆(正确答案)B.人头器口瓶C.似蛙神人纹D.舞蹈人纹彩陶盆14.舞蹈人纹彩纹盆是()陶器的代表器物。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马家窑彩陶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马家窑彩陶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马家窑彩陶
马家窑彩陶,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

它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马家窑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马家窑彩陶是人类最珍贵的远古文化,其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地带。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三个类型代表了三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和社会状态。

马家窑类型彩陶画着大量水波纹,这个时期是崇敬和赞美水的水文化时期;
半山类型彩陶初期画着大旋涡纹,之后逐渐变为四圈纹,表达田园和土地。

这个时期是先民们从水崇拜逐渐转向土地崇拜的土地文化时期;
马厂类型初期画着四圈纹,随后将四圈纹转为两圈纹,另两面画上能够战胜水患,保护土地的蛙神纹,先民表达了强烈希望战胜水患的要求,出现了战胜自然的思想。

我们可以这样说,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远古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它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半山型名词解释

半山型名词解释

半山型名词解释
半山型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类型,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和政县半山地区而得名。

它兴盛于距今4500年到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彩陶工艺中的精品之作。

半山型彩陶的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

其装饰纹样大体是从繁变简,常见的有折线纹、回纹等。

旋涡纹的流动曲线和网格纹静止的直线形成了对比,大量运用了红色彩绘,产生了极强的节奏感。

半山型彩陶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彩陶的宝库,其旋涡纹也对后世瓷器的“开光”图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美史考题精选1

中美史考题精选1

填空:来源:(/s/blog_4a62ab4c0100clxk.html) -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_孤独幻影_新浪博客1. 庙底沟类型以河南____陕县_____和陕西_____华县泉护村____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2.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先后连续的三个阶段:____马家窑类型_____、____半山类型_____、____马厂类型_____。

3. 陶器的制作方式是:__与水调和的粘土,塑造出器型,然后在火中经过一定时间的烧烤,就形成陶器。

__4. 半坡类型彩陶器形,最有特点的是:___人面鱼纹彩陶盆______5.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____ 河南_____和_____山东____。

6. 龙山文化陶器以____黑陶___为主,也有___红陶____、______灰陶___、_____白陶____。

7. 黑陶工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__彩陶的装饰纹样__、___岩画____、____地画__、__壁画____。

9. ____铜_____是人类最先利用的一种金属。

10. ____青铜器_____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冶炼技术的成熟。

11. _____铁器____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得分跃和提高。

12. 青铜器门类很多,其中艺术性较强的是____礼器_____、____乐器_____。

13. 青铜器上的装饰花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__几何纹___、__动物纹__、__人面纹__。

14. 青铜器中最尊贵的器物是:____鼎_____15.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县的____莲鹤方壶_____(春秋中期)与商代青铜器的风格大异其趣。

16. 战国时期的铜镜以出土于_________的楚国铜镜最为杰出。

17. 商代的青铜立人像出土于____四川广汉三星堆______________18. 有记载的第一位有影响的画家是:____曹不兴_____简答题:1. 顾恺之的主要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成就是什么?2.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如何?3. 《古画品录》的作者及“六法”的内容。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摘要:锯齿纹彩陶在公元前四至三千纪盛行于中亚地区的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 也是公元前三千纪后期马家窑文化半山期彩陶的标志性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 彩陶; 锯齿纹; 纳马兹加二至四期文化;锯齿纹是由连续三角元素组成的彩陶纹饰, 流行于马家窑文化半山期, 是半山类型彩陶标志性特征, 也少量见于同时的菜园文化和稍晚的马厂类型早期。

20世纪20年代安特生 (J.G.Andersson) 发现半山彩陶后, 曾提出锯齿纹是一种特殊的与葬礼有关的“丧纹”, 但60年代严文明等在甘肃兰州青岗岔遗址房屋内也发现这类彩陶, 证明“丧纹”说没有根据。

李水城曾对半山类型的彩陶锯齿纹做过系统研究, 并提出其来源于当地或内蒙古中南部。

本文试图论证锯齿纹彩陶的主要源头实应在中亚地区。

一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青宁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可分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诸期。

其中半山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前2200年, 又分半山类型和宗日类型, 前者分布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 典型遗存有广河半山和地巴坪墓葬, 兰州青岗岔居址、花寨子“半山类型”墓葬、土谷台早期墓葬, 康乐边家林、景泰张家台墓葬, 柳湾“半山类型墓葬”, 循化苏呼撒“半山文化墓葬”等;后者分布在青海共和盆地, 以同德宗日遗存为代表。

前者陶器以黑红复彩彩陶占绝大多数, 后者除此类“半山式”彩陶外还有更多粗糙而独具特色的紫红色彩陶。

半山期彩陶器类有小口高领壶(罐) 、单耳或双耳长颈瓶、侈口鼓腹瓮、小口高领瓮、弧腹或鼓腹盆、单耳罐、双耳罐, 以及敛口钵、带管状流或不封闭流的钵或盆、鸮形壶、双口壶、单把杯、鼓等, 基本均为平底器, 个别为圈足器。

李水城将半山期锯齿纹彩陶细分为三类, 即齿尖朝上的狭义的锯齿纹、齿尖朝下的倒锯齿纹、齿尖上下相对的对齿纹。

这些锯齿纹均为黑彩, 齿尖多朝向带状红彩, 形成黑红复彩构图, 也有的齿尖朝向带状黑彩。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马家窑文化半山期锯齿纹彩陶溯源
马家窑文化 是分布于甘青宁地 区的铜石并 用时代文化 ,可分石岭下、马家窑、半 山、马 厂 诸 期 。其 中半 山 期 绝 对 年 代 约 在 公 元 前 2500~ 前 2200年 , 又 分 半 山 类 型 和 宗 日类
型 _5 ,前 者 分 布在 甘 肃 中部 和 青海 东 部 ,典 型 遗 存 有 广 河 半 山 _6 和 地 巴坪 墓 葬 , 兰 州 青 岗岔 居 址 、 花寨 子 “半 山类 型 ” 墓 葬 、 土 谷 台早期墓葬 ,康乐边 家林 ¨ 、景泰 张家 台墓葬 ,柳湾 “半 山类型墓 葬 ” ,循化 苏 呼 撒 “半 山 文 化 墓 葬 等 ¨ :后 者 分 布 在 青 海 共 和 盆 地 , 以 同 德 宗 日遗 存 为 代 表 。 前 者 陶器 以黑 红 复彩 彩 陶 占绝 大 多 数 ,后 者 除 此 类 “半 山式 ” 彩 陶 外还 有 更 多 粗 糙 而 独 具特 色 的紫红色彩 陶。半 山期彩 陶器类有小 口高领 壶 (罐 ) 、 单耳 或 双 耳 长 颈 瓶 、侈 口鼓 腹 瓮 、 小 口高领瓮 、弧腹或鼓腹盆 、单耳罐 、双耳罐 , 以及敛 口钵、带管状流或不封 闭流 的钵或盆、 鹗 形 壶 、双 口壶 、单 把 杯 、鼓 等 ,基 本 均 为 平 底 器 ,个别 为 圈足 器 。
ABSTRA CT:In Centml Asia,painted ceram ic with zig—zag motifs were an important and distinctive group of ceram ics used during the 4t h -3rd millennium BCE,or known as the II-IV phases of the Nam azga culture.Ceramics wit h similar motifs

2022考研历史学-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晚期)

2022考研历史学-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晚期)

2022考研历史学专业课的复习,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内容,考生复习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历史的复习时间、事件比较多,很容易使考生产生混淆,考生在备考考研历史学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下面与考生的就是关于考研历史学的相关内容,供考生参考。

晚期文化遗存以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和良渚文化为代表。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时期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

出土有漆黑光亮的轮制黑陶和蛋壳黑陶。

1950年以后,根据文化面貌、分布地区和文化渊源的不同,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4000年。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以彩陶最具代表性。

主要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尖底瓶多为平口或侈口尖瓶。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1936年首先在浙江省余杭县的良渚镇发现并得名。

良渚文化出土有陶器、农作物种子和玉器等,并出现了城池。

农作物种子有水稻、蚕豆、芝麻、西瓜子和葫芦等,玉器种类有壁、琮、钺等,是财富和军权的象征。

良渚古城遗址总第为290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建筑水平最高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1。

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

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

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去过甘肃省博物馆,或者初对马家窑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有一个疑问:陶制品上这么多的线形图案,纹形图案到底代表什么意思?有什么神秘的解读?作为当代人我们完全看不懂。

选瓷人即将为你揭开5800年前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神秘面纱。

先来简要讲一下马家窑文化的历史和地理位置:马家窑文化出现于距今58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是大地湾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主要有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以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以及湟水流域一带。

地理位置决定了后续的文化发展。

在马家窑彩陶发现之后,面对彩陶上那诡异的纹饰,人们不知道先民究竟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似乎这一个个彩陶就是一部部神秘的无字天书。

这一段历史时期,留下了大量的传说,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可以考证。

彩陶就成了解开这个时代秘密的唯一天书。

绝大多数的远古彩陶,都不是传世之品,基本来源于墓葬。

它是虔诚之物,神秘之物,神圣之物。

先民们在绘制这些彩陶时,怀着极其严肃、神圣和崇拜的心理在进行绘制。

他们所画的每一笔线条,都不是随意之作,而是寄托着他们的情思,表达着他们的理念。

他们绘制的图案,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基本思潮,并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对水(生命之源)的崇拜和敬重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器型多以瓶、罐为主,多画有工整的黑色线条,描画水波纹、大漩涡纹等纹饰,说明这是一个水崇拜的时期。

这个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大多还是以渔、猎为生,从画面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有两种生活场景。

一种是在和熙的阳光下男人狩猎,女人制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另一种就是无情的滔滔大洪水来临,大水吞噬了亲人的生命,毁坏了家园。

悲痛过后,活下来的人们在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青蛙能够在大水过后安然无恙。

青蛙不仅比人类多了一种生存能力,而且,它还有着非常强大的生殖能力。

慢慢的被视为一种神灵。

代表性的有如下文物:贝形纹彩陶罐神人纹鸟形彩陶壶条纹鸟形罐网纹束腰彩陶罐圆圈网格纹鸟形彩陶壶折线纹桶状彩陶杯锯齿纹是先民们对山的崇拜,这是古羌人的一种普遍崇拜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器是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也是人类迈向文明门槛的见证。

它充分体现了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先民物质文化水平和丰富的精神世界。

而彩陶的出现,不仅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而且改变了石器时代单一的审美要求,表达了先民复杂的审美感受。

同时体现了中国陶器深刻的文化意蕴。

在复杂纷繁的彩陶世界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最为精彩,它们不仅造型优美、纹饰奇特,色彩绚丽,制作精良,而且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

从目前发现的遗址来看,黄河流域是彩陶文化遗址最多、分布也最密集的地区,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丰富。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最具特征的文化,其中大量的彩陶,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形制上,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马家窑文化后,彩陶逐渐走向衰落。

彩陶与一般陶器属性上的区别,也决定了它在功能上的不同,即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同时彩陶的纹样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及其有机组合展示了它们深刻的内涵,在黄河上游甘青地区广泛分布的、以卓越的彩陶艺术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学术界通常称之为马家窑文化。

它包括马家窑、半山和马厂三个类型,这三个类型也依次为马家窑文化在时间历程中的先后三个时期。

但是,在马家窑、半山和马厂诸类型文化的区分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多种观点。

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提出:‚我以为后二者是一个文化的前后紧接相承的两期遗存,可以称为‘半山——马厂文化’。

马家窑类型在陶器的形式和纹饰方面另具一种面貌,或可称为马家窑文化。

‛我认为夏鼐先生的这一观点仍是值得重视的.本文即采用夏先生提出的‚半山——马厂文化‛的名称。

以便于对盛行于半山——马厂时期、而显然有别于马家窑时期的彩陶艺术纹样及其所呈现的观念内涵的具体研究。

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以大圆圈纹、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等为最流行的纹样母题.只有具体分析这些纹样母题的表现内容,才能揭示半山——马厂文化彩陶艺术的观念主题。

半山文化是我国新炻器时代中晚期的著名的马家窑文化类型之一,距今5000-4200年,最早发掘于甘肃省广河县半山(瓦罐咀)而命名。

出土于广河瓦罐咀的半山彩陶是陶器中的上品,胎器坚硬别致,红黑色彩艳丽多变,水旋纹、云纹、球纹,葵纹、神人纹、蛇纹、鸟纹等为主要纹饰。

特别是红黑相间的彩绘中的黑色锯齿纹是半山彩陶独有的特色。

半山彩陶是半山文化的最主要的艺术珍品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半山彩陶的经典造型是小口,宽胸,锥形底,在纹饰表现艺术形式上,红黑相间,透出大气,凝重的艺术风格。

显现出西部中国先民对于器形的实用和审美上达到了一定高度。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

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0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

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

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锯齿纹最早出现在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流行于半山时期,结束于马厂早期。

马家窑类型的锯齿纹锯齿大而疏朗,呈大三角状,为单一的黑彩,多装饰于壶的颈部。

半山类型的锯齿纹为黑、红复彩,以红色线条勾勒花纹主框架,两侧再配以黑色线条,红、黑线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在黑色线条上面向红色的一侧绘锯齿纹。

半山早期的锯齿纹规整,锯齿开始变小,齿间的夹角较大。

半山中期齿间夹角变小,锯齿窄长,齿尖锋利,锯齿斜向一侧。

到半山晚期锯齿变得细小密集,齿尖变得较钝。

进入到马厂时期,锯齿纹已很少使用,锯齿排列稀疏、粗大,普遍绘制粗率,只有个别的较规整,多为黑色单彩。

神人纹最初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时间很长。

始见于马家窑类型中、晚期,是半山和马厂类型彩陶中最具特征性的纹饰。

也有学者把神人纹称为蛙纹。

早期的神人纹描绘比较具体,有表现人形整体的,也有只表现面部的。

面部描绘较细,接近人的形象。

这时的神人纹多装饰在盆、钵内,如甘肃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和青海出土的舞蹈彩陶盆等。

半山时期神人纹较为抽象,将头画成圆形,躯体和四肢用红、黑相间的带纹、折带纹表示,大多装饰于壶、罐的上腹部和盆、钵内壁。

这时的神人纹,虽然比较抽象,但身体的比例协调。

头部以圆圈代表,面部没有具体的五官,身体以宽带代表,四肢多以两节折带代表,向上斜伸。

到半山晚期,神人纹出现变异,头部变大,无五官,内填各种纹饰,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肢端有数目不等的指爪。

在壶罐上的装饰手法除了独立的神人纹外,还出现了二方连续的神人纹,围绕壶或罐的上腹一周,俯视时像一群人手拉手在聚会、歌舞。

发展到马厂时期,神人纹演变得更为抽象,有的仅以局部的变体纹样表现。

完整的神人纹已少见,大多以各种变体形式出现,代表头部的圆圈变得更大,有的将代表头部的圆圈省略,以罐口或壶口代表,在器物的上腹部只绘肢体,下肢由两节变为三节。

到晚期头部被完全省略,四肢有的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成直角曲折;有的不仅将头部省略,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被省略,演变为肢爪纹;有的演变为三角折带纹。

神人纹最后演变为几何纹样。

扩胸状神人纹罐,半山类型扩胸状神人纹罐,半山类型半山类型的墓葬发现较多,形制除常见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外,还有石棺墓。

葬具有木棺。

葬式以侧身屈肢葬和二次葬为主,其次为仰身直肢葬,还有一定数量的合葬墓。

随葬品以彩陶为主。

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

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

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

圆圈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旋涡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旋涡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垂弧纹单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葫芦折线纹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旋涡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类型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

半山时期的经济生活与马家窑时期基本相同,仍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由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的定居生活.制陶业相当发达,使彩陶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彩陶出土量最高,有的遗址中彩陶占全部陶器的85%,最高达到90%。

彩陶的造型美观,图案具有华丽精美的艺术风格,多以黑红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纹饰以旋纹、锯齿纹、菱形纹、葫芦纹、网纹为主,花纹一般饰于器物上腹。

器形丰富多样,形体匀称,高低、宽窄比例协调。

大型贮藏器壶、瓮、罐等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也反映了农业定居生活的进一步发展。

在半山期,鸟形壶开始出现,后期有所增多,其腹部有双耳,代表双翼,尾部由一小錾来显示尾翼。

这一时期器型饱满凝重,曲线优美柔和,重心降低,最大径在腹部,直径与高度基本相等,器表打磨得很光滑,制陶技术有了显著提高。

关于半山彩陶器形的造型,一部分人的分析看法是:由于半山文化所在地是气候干燥,而且少雨的西部,并且影射出这种造型的盛行是典型的水源距离远、水源匮乏的表现。

在器形上小口可以减少水以及液体的蒸发,和在运输途中的泼洒。

并且便于存放食物时的保存。

因此,大家可以从彩陶的器形上推测到每种造型所衍射的地理环境。

另外色调搭配也与中国西部的远古色彩喜好所结合,秦汉时中国政权的发源在西部,而且当时的帝王服饰是以黑红为主。

根据不确定的推测,黑红色调是汉以前的文化以及生活中是主色调。

锯齿旋涡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半山彩陶鼓,泥条盘垒分段制成,国家一级文物红陶素面鼓,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国家一级文物菱格十字纹耳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垂纹锯齿纹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纹双耳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神人纹双耳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与安全网纹双耳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平行线纹彩陶鼓,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这是甘肃出土的“双蛇盘耳”造型的半山文化彩陶壶(3月3日摄)。

近日,考古专家在甘肃临洮发现了一件罕见的彩陶壶,壶身两侧以“堆塑”的手法塑造出两条酷似蛇形的耳把。

经考证,该彩陶壶距今已有4500年历史,其“双蛇盘耳”造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马家窑半山文化黑红两彩纹罐半山文化鸟型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纹陶鼓。

器物的喇叭口外沿有八个大小相同距离相等的鋬,是蒙鼓面时用的;在小口、喇叭口处的同一侧各有一个耳,两者是水平的,估计是为栓带子挎肩用的,像背着一个腰鼓。

是舞蹈时的乐器,还是围猎时发信号用的响器?一定是两者兼备。

关键是它的发明者或制造者对声音和传声的理解与应用,极像一位今天的科学家。

鼓面较大,击打时声音通过细长的颈部从小口传出,声音浑厚、悠扬,在那个几乎没有嘈杂之声的时空中一定会传得很远,很远……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葫芦水泡纹彩陶罐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葫芦水泡纹彩陶罐。

这件器物上的葫芦似乎是深深地埋在了水里,数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水泡泡在四周晃晃悠悠地往上浮去,清晰可见,依稀能听到“咕咚咕咚”的灌水声……这是说明了这件器物的用途,还是一个生活场景的记录?总之,它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创作的自由。

马家窑文化的图案、纹饰在半山时期开始变的相对自由、热情,富有表现力。

旋涡纹彩陶半山类型,高23厘米,口径1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此壶泥质红陶,手制,为盛储器。

壶张口,缩颈,阔肩,鼓腹,平底,腹下左右各有环形耳。

腹部以黄、红、黑彩绘连续的旋涡状纹,颈部饰平行线纹。

壶外表柔滑而富有光泽,极其雅致,风格端正大方。

双耳高颈侈口带流罐半山类型,高30厘米,甘肃东乡族自治县范家塬出土,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橙黄陶,黑红复彩,纹饰带齿边,线条红、黑相绕,形成大型旋涡。

图案波动,彩饰浓重,这是半山类型典型器形和彩绘特征。

典型纹饰。

弧线齿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繁星闪烁--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单耳罐旋涡锯齿纹陶鼓,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网格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网格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回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类型菱格网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芦苇鱼纹双耳彩陶瓮,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