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灾害监测supervision in Disaster:运用各种观察测量手段,对自然灾害孕育、发
生、发展和致灾成害全过程相关因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的观察、监视。
2.自然灾害监测系统supervision system in disaster: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
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灾前预测,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灾中监测,随时监测各种灾害,快速准确提供如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灾情信息,为紧急救援提供帮助;灾后评估,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例如我国已有了由2600个气象台组成的气象监测网,由900多个综合和单项台站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由3500多个水文站、1300个水位站组成的水文监测网等。
3.自然灾害预报和预测natural disaster forecasting and predicting:根据自然灾害的发生、
发展规律、孕灾环境的变化和动态监测资料,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影响范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和通报。
4.地面监测系统system of surface detection:灾害地面监测系统是由卫星遥感地面站、
气象雷达、地质灾害监测仪、自动雨量监测仪、中尺度天气地面自动气象站和雷电地面定位系统等组合而成的庞大的全天候灾害监测网络。网络内部信息实时共享以达到对灾害事件的实时监控。地面监测系统由灾害地面监测基准站、地面监测站、地面监测点等不同级别站点组成。
5.灾害监测工具supervision facility in disaster:灾害监测工具主要指用于监视灾害事件
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目标区域的状态,此外灾害监测工具的另一主要用途是监测灾害事件过程,监测各个自然因子对灾害事件的影响。按照灾害类型的分类灾害监测工具种类众多,其中应用较广泛的有监测雷达、监测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地震仪等,此外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等辅助工具。
6.监测雷达monitoring radar: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缩写,雷达的基
本任务是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合成孔径雷达通常安装在移动的空中或空间平台上,利用雷达与目标间的相对运动,将雷达在每个不同位置上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信号进行相关处理,就相当于在空中安装了一个“大个”的雷达,这样小孔径天线就能获得大孔径天线的探测效果,具有很高的目标方位分辨率,再加上应用脉冲压缩技术又能获得很高的距离分辨率,因而能探测到隐身目标。合成孔径雷达有广泛应用,如资源勘测、地图测绘、海洋监视、环境遥感等。在对登陆台风的监测过程中雷达的作用也十分强大。
7.监测卫星monitoring satellite: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是用运载火箭发射
到高空并使其沿着一定轨道环绕地球运行的宇宙飞行器。人造地球卫星用途广、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通信,气象,侦察,导航,测地,地球资源和多用途卫星。气象卫星可分为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每天对地球表面巡查两遍。可以获得全球气象数据。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对全球1/4的地区连续进行气象观测,实时将气象资料传回地面。人造地球卫星的“身体”和“内部器官”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种是各种卫星都共有的系统,如结构系统(像人体支撑整体的支架,使卫星具有一定外形和容积,并保证适当的强度和刚度)、姿态控制系统(像人体平衡器官,使卫星在轨道运行时保持一定姿态,不会随意翻滚)、温度控制系统(使卫星内部保持适当温度,保证仪器设备正常工作)、无线电(使卫星与地面保持联系)、无线(接收和发射无线电的设备)和电源(为卫星电子设备提供电能)等;二是各种不
同用途的卫星所特有的系统,如通信卫星的转发器、地球资源卫星和侦察卫星的遥感器、科学卫星的探测器等。
8.遥感监测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卫星遥感技术是防灾减灾的强有力手段,主要是
采用卫星提供的图像监测灾害事件的动态过程。遥感具有宏观性、客观性、综合性、动态性、数字化特性,可用于多种灾害的监测。比如通过以气象卫星云图数据的处理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有可能做到监测沙尘暴的形成、预警及其发展和评估它的危害程度。
遥感地震监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活动断层及地震破裂带调查;(2)房屋破坏调查;(3)生命线工程破坏调查;(4)干涉雷达(INSAR)技术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9.航空监测aviation monitoring:航空监测技术主要是采用航空摄影和航空录像来获取图
像信息。目前主要采用航空录像进行监测,用GPS导航,按照设计的航线飞行,同时能够在录像的同时接收GPS卫星信号,并获取地面影像,进行图像处理后,可实现灾害点的精确定位和灾害程度的判别。
10.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
地理信息的系统。地理信息是指直接或间接与地球上的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又常称为空间信息。从GIS系统应用角度,可进一步定义为:“GIS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组成,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集成、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生成并输出各种地理信息,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GIS与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开始用于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如全球变化和全球监测、全球沙漠化、厄尔尼诺现象及酸雨等。这一时期有一大批代表性的GIS软件,如ARC/INFO、GENAMAP、SPANS、MAPINFO、ERDAS、Microstation等,其中ARC/INFO已经愈来愈多地为世界各国地质调查部门所采用,并在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资源与环境评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防震减灾系统应建成一个服务于应急响应、灾情动态跟踪、数据分析、对策生成、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的防震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涉及大量的需要GIS支持的工作,包括:(1)应急指挥,迅速将获取的信息与存储的数据组织起来,粗略估计灾害的分布,做出抢救伤员、扑救次生灾害、疏散安置人员最佳路径选择,各种公用设施(生命线系统)抢修、加强重要保卫、发放救灾物资的动态方案等决定,供指挥部门参考;(2)灾害评估,根据灾害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人员伤亡、需要安置人员的分布等;(3)辅助决策,通过对生命线工程的管道进行网络连通性分析,道路网络分析(最佳路径分析)等,为领导和指挥部门提供辅助决策;(4)灾害预测,日常,可模拟设定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冲击,改进防灾预案;或将规划中的重要工程项目临时性地加入信息系统,估计出的灾害损失、伤亡会有助于评价该项目的适宜性、可行性。
11.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定位系统是本世纪70
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它能为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向速度和时间信息。全球定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1)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控制系统的工作)、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寻电文)、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2)空间部分,由24颗卫星组成,分布在6个道平面上;(3)用户装置部分,主要由GPS接收机和卫星天线组成。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特点:全天候;全球覆盖;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全球定位系统的主要用途:(1)为飞机、船舶、运载体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2)布设城市、矿山、海洋等各类控制网,不需造标观测,可灵活方便又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