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公平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的提出及其含义

早在17世纪,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的税收原则,18世纪尤斯蒂提出的六大税收原则就包括了“平等课税”,亚当·斯密从经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四大课税原则。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原则是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其中社会公正原则包含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普遍原则是指课税应毫无遗漏地遍及社会上的每个人,不能因身份、地位等而有所区别,平等原则是指社会上的所有人都应当按其能力的大小纳税,能力大的多纳,能力小的少纳,无能力的(贫困者)不纳,实行累进税率。1美国当代著名财政学家理查·穆斯格雷夫也提出:“税负的分配应该是公平的,应使每个人支付他合理的份额。”2穆斯格雷夫进一步指出:“根据纳税能力原则的要求,拥有相同能力的人们必须交纳相同的税收。而具有较高能力的人们则必须交纳更多一些。前者即称之为横向公平,后者则称之为纵向公平。在这一原则下,横向公平只适用于最基本的平等方面。”3

我国有学者对税收公平原则作了如下定义:税收公平原则通常是指纳税人的法律地位必须平等,税收负担在纳税人之间公平分配。4那么,如何衡量税负的公平呢?通常所说的衡量税负公平的准则或标准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机会原则、受益原则和负担能力原则。机会原则要求以纳税人获利机会的多少来分担税收。获利机会相同的纳税人纳相同的税,获利机会多的纳税人多纳税。进一步来说,纳税人获利机会的多少是由其拥有的经济资源决定的。受益原则要求按纳税人从政府公共支出中获得的受益程度大小来分担税收。负担能力原则要求按照纳税人的负担能力来分担税收。5

笔者认为,不同性质的税收衡量税负公平的标准并不相同,受益税以受益

1郭庆旺等编著:《当代西方税收学》,第209-217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2[美]理查·A·穆斯格雷夫、皮吉·B·穆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邓子基、邓力平编译,第188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3[美]理查·A·穆斯格雷夫、皮吉·B·穆斯格雷夫:《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邓子基、邓力平编译,第195-196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4刘剑文:《财税法专题研究》(第2版),第19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袁振宇等编著:《税收经济学》,第30-3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原则来确定税负,即按照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准公共产品中的受益程度确定税负,矫正税以责任原则来确定税负,即按照纳税人的负外部性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损失程度来确定税负,而狭义税收(即本文所指的一般目的税)则按照经济能力来确定税负,即实行量能课税原则,而机会原则从总体而言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

二、量能课税原则作为宪法原则和税收立法基本原则的争议

量能课税原则能否作为宪法原则和税收立法基本原则,在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

第一、肯定说。日本税法学者北野弘久认为,应能负担原则(即量能课税原则——笔者注)属于立法理论标准上的原则,它在租税立法上起着指导性原则的重要作用。因此,有时已经成立的租税立法若违反了该项原则将会导致违宪无效的后果(如违反宪法第13条、第14条、第25条、第29条等情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能负担原则构成了宪法水准上的法律解释方面的原则。以日本宪法为基础,我们应认识到应能负担原则不再单纯是财政学中租税论上的原则,而是宪法规定的原则。6我国台湾学者葛克昌认为,税法不能仅仅视为政治决定的产物,更不能经由形式上的立法程序即取得正当合法依据,相反,它必须受正义等价值观念的拘束,而量能课税正是税法体现伦理要求的基本原则。量能课税不仅应成为税收立法的指导理念、税法解释的准则,同时还是税法漏洞补充的指针和行政裁量的界限。量能课税原则还使税法成为可理解、可预计、可学习的一门科学。与体现“受益者付费”的税收利益原则不同的是,量能课税原则以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税收,旨在创设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以确保国家对每一国民的给付无偏无私,不受其所纳税额的影响。量能课税原则确保税课的平等性,同时也用于防范税课的过度。7我国台湾学者陈清秀也认为,税法上税捐正义要求税法的规定应以合乎事理的各项原理原则为基础,并应前后一致的贯彻适用该原则。在税法上有关财政目的规范,应受量能课税原则的支配,此项原则可谓是“宪法”第七条平等原则的表现,其要求课税应趋向于纳税人的经济上的给付能力。其中所得、财产及消费(所得暨财产之使用)可

6[日]北野弘久著,陈刚、杨建广等译:《税法学原论》,陈刚、杨建广等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7参见葛克昌:《量能原则与所得税法改革》,载台湾《中原财经法学》第1期,1995年6月,第31-41页。转引自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第13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作为衡量其经济上给付能力的指标。8

第二、否定说。部分学者则否认量能课税原则作为课税的基础原则,例如德国学者认为,量能课税原则并不是课税的基础原则。一项基础原则并无法忍受强烈限制的适用范围。然而联邦法院却将量能课税的原则上要求特别限制于所得税法上。消费税以及一切其他的间接税、交易税包括销售税以及不动产税,则不考虑税捐义务人的给付能力。联邦法院固然认为在各种消费税,给付能力表现在消费者上,然而此种见解并不切实际。正由于间接税并未考虑个人的给付能力,因此从十七世纪以来即在政治上被抗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学者Erzberg想要使公共的财政需要的四分之三,透过直接税加以满足,但并未实现。其发展趋势却相反,间接税占总体收入的比例日愈增加。在此范围内,量能课税原则与税法上竞争中立性原则互相竞争。9我国学者刘剑文、熊伟认为,虽然量能课税的各项主张在宪法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依据,但各种依据综合起来是否就能催生出一个宪法上的量能课税原则,这实在值得怀疑。量能课税原则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学界对何谓“税收负担能力”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财政需要。因此主张,税法应当恢复平等主义作为普遍原则的地位,将量能课税从整体上作为一种有待追求的财税理想。即便在所得税领域,也应当明确其法律依据,规范负担能力的衡量标准,使之统一在税收法定主义体系之下,避免法律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恣意和轻率。10

三、一般目的税的量能课税原则写入宪法条款的可行性

一般目的税实行量能课税原则,那么,如何衡量纳税能力?有“主观说”和“客观说”两种学说。“主观说”认为,政府征税使纳税人的货币收入和满足程度减小,即使纳税人牺牲效用,因而效用牺牲程度可作为衡量纳税人负担能力的标准。如果征税使每一纳税人的效用牺牲程度相同或均等,那么,税收便达到了纵向公平。由于对效用牺牲程度相同或均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形成了绝对均等牺牲、比例均等牺牲和边际均等牺牲三种不同的理论。绝对均等牺牲论认为,不同的纳税人,其总效用量的牺牲应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不管纳税人

8陈清秀:《税法总论》(第3版),第37页,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4。

9Heinrich Wilhelm Kruse, Lehrbuch des Steuerrechts, Band ⅠAllgemeiner Teil,1991, S.51f.转引自陈清秀:《税法总论》(第3版),第24-25页,台北: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4。

10刘剑文、熊伟:《税法基础理论》,第13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