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合集下载

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生“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研究

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生“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研究

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生“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研究陈娜,胡畅霞,王学军(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43)摘要: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计算机技术正逐步延伸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与之而来的计算思维也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当中。

在结合我校申请“2011计划”的过程和实际实施“卓越计划”的情况,重点阐述我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计算思维在教育教学应用实例对培,养出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要求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计算思维;卓越工程师培养;2011计划;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7-0085-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1引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在贯彻落实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时的重大改革项目,是推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打造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并且能够良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适应能力”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这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实现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除此之外,在继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高等学校建设之后,2011年我国又提出了在高校开展“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这依然是意在提升我国创新意识。

“2011计划”的核心思想是以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为载体,面向科学研究前沿、面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向实际行业和产业和面向区域的协同发展。

由此可以清晰地知道,卓越工程师和“2011计划”是一脉相承,息息相关的,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的规格和目标。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011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2011计划”全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2013年4月11日,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

中文名: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创办时间:2012年启动(四年为一个周期)类别: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主管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学校属性:以各类高校为实施主体出发点、目标: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核心三位一体:人才、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四类协同创新: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区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目录计划简介基本要求启动背景媒体解读创新中心类型首批名单多方评价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

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1-3]。

舆论解读形象的称,“2011计划”是“产学研一体化”的2.0版[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9.24•【文号】•【施行日期】2015.09.24•【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9月24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改革决策,形成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改革部署和工作格局,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通道,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与潜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为实现发展驱动力的根本转换奠定体制基础。

(二)基本原则激发创新。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根本目的,以改革驱动创新,强化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问题导向。

坚持把破解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增强针对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进展,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体现了团队内部从事创新活动的实施效果。

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典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能力评价提供概念模型。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007-0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尹洁(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016年4月April ,2016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5-08-27[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江苏省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C-b/2013/01/03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共享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证分析”(2012SJB6300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13YJC880098)。

[作者简介]尹洁(1984-),女,江西赣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高等教育。

一、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概念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以共同的科学研究为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通常由技能互补、愿景一致、责任共担的教师与学生组成。

[1]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目标往往具备交叉性、多元性,其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具备不同学科特长,需团队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努力、协同创新,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以提升团队整体创新能力。

[2]“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

[3]随着“2011计划”不断推进,部级、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纷纷挂牌成立,运行已日趋规范。

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

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

中科院“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实践进程与优化对策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启动实施的“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是协同创新的新举措。

相关调查表明,各类主体对这一战略均持肯定态度,高校教师和参与协同培养学生的收获较大。

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待遇、培养制度、理念更新与协作模式等方面,需要对评价标准、激励与资助政策、培养制度和协作模式等采取优化措施。

[标签]协同创新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激励与评价协作模式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这为我国科教界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启(简称“2011计划”)。

2012动了旨在推动协同创新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年8月29日,教育部、中科院在京联合启动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

笔者对该计划实施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的评价、存在的问题、改进策略等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研究,以期为该计划的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一、科教结合与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合作框架1.协同创新是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中科院与教育部联合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协同创新的过程也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其本质是“通过构建各种创新平台打破学科阻隔、体系壁垒,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共享,通过加强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多元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创新”。

协同创新有利于实现跨学科、跨组织、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国外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与产品开发等科教活动的各个环节。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曾指出,这一计划“使高校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势互补,这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利于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1计划首批仅17所高校获得发展资格

2011计划首批仅17所高校获得发展资格

2011计划首批仅17所高校获得发展资格华大在线讯(见习记者李芳月)3月7日,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处长邰忠智莅临我校,在逸夫会议中心一楼进行了对我校各院系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20 11”计划的相关工作程序的指导。

会议由科技处处长曹青林主持。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继“985”和“211”之后探索出的又一个推动高校持续发展的模式。

2012年度高校牵头申报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在此两天前发布了最终入选名单,167家单位仅有17家单位获得了第一批“2011计划”的发展资格。

邰忠智分析了我校的“2011计划”筹备工作,希望在下一批计划中能够入选以此来推动我校工作实现大的跨越。

邰忠智指出,“2011计划”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争取能够成为继“985”和“2 11”之后高校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

通过人才、科研和学科这样三位一体的模式来达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以此来实现人才的培养和聚集以及适应多学科交叉的发展需求。

在此项计划的实施中,要注意改革的系统性以此来创造新优势去完成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计划中提到的协同也不同于以往提及的合作,协同注重的是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和信息来实现大家共同发展的本质。

此次计划在审核中采取认定的方式,评委们评判的标准更偏重于项目和现实情况的契合,更加强调的是通过实践得出的真知,不同于以往的纸上谈兵的策略。

邰忠智说,计划的内涵就是做实在事,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能够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忠孝两全”,既能服务国家又能为高校发展做出贡献。

计划一定是满足两个条件的,能针对国家现有的需要来做项目,强调主观能动性,能够自己主动想去完成而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

用特区的方式来推动高校的发展,使此次计划既做到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又相对独立,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能力。

邰忠智在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师资力量和科研问题四个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

杨宗凯结合自己参与首批“2011计划”的亲身经历谈了我校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作的情况,并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

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

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国家继“985”、“211”计划后,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

可以说在现阶段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仍然是新鲜事物,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一文从阐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入手,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途径,最后对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途径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背景及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国际竞争更加集中地体现在高科技和创新的能力水平上。

高校是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对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也责无旁贷。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现状是,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素质不断提高,但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经费投入的绝对数量增加,但分配结构不合理,对基础研究投入较少;科技物力资源增长缓慢,资源不足与闲置并存;国际科技交流能力增强,但在前沿性领域与国际合作的水平相对较低;科技成果产出绝对数量增加,但所属层次水平相对较低;科学技术成果转化途径少,技术转让困难[1]。

由此看来,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已迫在眉睫。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2]。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了2020年国家教育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告诉你什么是985,211,111,2011,双一流学校!

告诉你什么是985,211,111,2011,双一流学校!

知道这些高等学校工程名单,逼格瞬间提高几个阶级!详细告诉你什么是985,211,111,2011和双一流!再也没有人说你没文化了!一,什么是985工程及其高校名单实施“985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985工程高校名单(39所)1.清华大学(北京)2. 北京大学(北京)3.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5.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6. 复旦大学(上海)7. 天津大学(天津)8.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9. 浙江大学(浙江杭州)10. 南开大学(天津市南开区)11.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西安)12.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13.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14.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15.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16.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17.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18. 湖南大学(湖南长沙)19.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海淀区)20.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海淀区)21.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22. 重庆大学(重庆)23.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24.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25.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26. 中山大学(广东广州)27.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区)29. 兰州大学(甘肃兰州)30. 东北大学(辽宁沈阳)31.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32.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海淀区)33. 同济大学(上海)34. 中南大学(湖南长沙)35.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海淀区)36.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3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咸阳)38.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39.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海淀区)划重点总结:985学校非常好,属于一流学校中的好学校!二,什么是211工程及其高校名单“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困境与对策作者:刘欣茹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27期【摘要】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随后各省纷纷跟进实施,成立了不同级别的协同创新中心,纷纷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与优势。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方面的困难,本文通过对现有协同创新中心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共性不足,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牵头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平台;机制体制改革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通过机制体制改革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强强联合,打破资金、人才、技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2013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牵头的14家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通过“2011计划”认定,随后各省纷纷跟进实施,成立了不同级别的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色与优势,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江苏省于2012年启动、2013年实施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门成立“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这一协同创新计划实施组织机构,省政府领导任组长,省教育厅、财政厅、科技厅协助,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推进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南京邮电大学面向行业产业的重大发展需求,牵头成立的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进入第二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各方面的困难,本文通过对现有中心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共性不足,在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中探索解决办法。

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困境1.1 经费使用进度缓慢为保证各协同中心有序建设与运行,获得立项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财政支持。

高考科普|C9、34所、985、小985、211、小211、2011计划

高考科普|C9、34所、985、小985、211、小211、2011计划

高考科普|C9、34所、985、小985、211、小211、2011计划C9联盟(九校联盟)九校联盟(C9),中国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2009年10月启动,联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9所高校,立意创世界一流大学。

九校联盟形式类似于美国常春藤联盟、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澳大利亚八校集团等,并和这些高校有合作,在出国留学方面,C9高校有一定优势。

34所“34所”即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可以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的高校,一共有34所高校因此简称“34所”。

北京地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地区: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地区:山东大学南京地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地区:浙江大学上海地区: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建地区:厦门大学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地区: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北地区: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黑龙江地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地区:吉林大学辽宁地区: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安徽地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地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地区:重庆大学四川地区: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甘肃地区:兰州大学国家出台这个政策的目的是给予这些大学在招生的时候有更多的优势,能够让学校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更大的自主权。

学校根据报考自己学校考生的情况和计划招生的人数来确定分数线,学校确定后上报教育部备案就可以了。

985工程985工程,是指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而实施的工程,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

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

目前“985”高校有39所,其中34所是上述中的“34所”自划线高校,这就意味着“985工程”高校中有5所并非自主划线的高校,而是按照国家线来划定其复试分数线。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教技[2014]2号【发布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发布日期】2014.04.05【实施日期】2014.04.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技[201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务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财务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现将《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各地方、高校及相关部门要依据上述文件,认真做好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划、组织和培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部署,围绕国家、行业以及区域的重大需求,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针对当前高校改革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的要求,发挥高校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落实各方面的政策支持措施,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积极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广泛汇聚创新要素与资源,深入推动机制体制改革,努力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部财政部2014年4月5日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支撑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更加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为了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明确教育部、财政部组织认定并给予支持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更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和地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与组建,经“2011计划”领导小组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规划。

“2011”工程完整名单

“2011”工程完整名单

“2011”⼯程完整名单 2012年度⾸批2011⼯程院校名单 2011⼯程⼤学【新民⽹讯】据⽂汇报,继“211”、“985”之后,教育部于去年启动的“2011计划”⼀直被全国各⼤⾼校视为第三块诱⼈“⼤蛋糕”。

昨天,教育部公布“2011计划”⾸批⼊选名单。

经专家三轮评审,共有14个协同创新中⼼从全国176个申报项⽬中脱颖⽽出。

这些中⼼的牵头⾼校,包括北⼤、清华、南⼤、天⼤、中科⼤等国内20多所名校。

让⼈感到遗憾的是,这份名单上,上海⾼校集体“缺席”。

资⾦扶持跨界新组织 “2011计划”,全称为“⾼等学校创新能⼒提升计划”,是我国⾼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介绍,“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建设为载体,包含科学前沿、⽂化传承、⾏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类。

“2011计划”在框架设计时,就表现出⼀种对⾼校扶持模式的颠覆:国家资⾦投⼊的不再是某⼀所特定的⼤学,⽽是⼀个跨界新组织——“协同创新中⼼”。

从进⼊⾸批名单的14个协同创新中⼼看,每个中⼼都由⾼校牵头,联合科研院所、⾏业企业等组成。

⽐如名单中的“量⼦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由北⼤、清华、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协同”。

在国内量⼦研究领域,这三家单位实⼒都属顶尖⽔平,某种意义上是“竞争对⼿”;⽽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标是实现“1+1>2”。

没吃透特点导致失利 去年5⽉4⽇,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2011计划”后,全国150所⾼校成⽴了协同创新中⼼,26个省市成⽴了“省级2011计划领导⼩组”。

此次进⼊⾸批名单的14个中⼼,是从176个申请项⽬中过关斩将胜出的。

名单的14个协同创新中⼼⾥,没有出现上海⾼校的名字,只有两所沪上科研院跻⾝“协同单位”,分别是:“长三⾓绿⾊制药协同创新中⼼”⾥的上海医药⼯业研究院,以及“量⼦信息与量⼦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的中科院上海技物所。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
[
“2011计划” 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高等教育系统 实施的第三项国家战略工程。2011年,国 家主席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 话最早提出计划构想。该计划以人才、学 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 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 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4类 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 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 机制体制壁垒。
在办学性质方面分为公办本科和民办本科。 包括4种类型:公办一本、公办二本、民 办二本、民办三本。 本科办学等级(部属、省属、市属)的不 同、本科办学体制以及性质(公办、民办) 的不同,由办学体制决定的本科学费高低 的不同,本科各大学毕业证书“本簿和颜 色”的相同与不同等等与本科高校的层次 和“学历、文凭”水平的高低无关。 我国高考统招本科学制分为:四年制 (一般类),五年制(医学类,建筑 学)。
本科即大学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 部分,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开展,极少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 应用型本科侧重于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 际技能教育,学生正常毕业后一般可获本 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在中国,本科学历主要分为全日制本科和非 全日制本科两种。全日制本科(又称普通本 科)通常是由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自主招生或保送等方式进行 招生,学制4—6年;另外应届专科毕业生 可以通过统招专升本选拔考试接受本科阶段 教育,学制2年。
大学,是指综合性的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 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现在的大学 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 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 的一个本科生院。高等学校也包括高等专科 学校。

以科技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全面推进我校“2011计划”的实施——在“2011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

以科技机制体制改革为突破全面推进我校“2011计划”的实施——在“2011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
育 与科技 、经 济 、文化 的有机结 合 ,大力提升 高等学校 的创新能力 ,支撑创 新型 国家建设 和人 力 资源强 国建设 。“0 计划” 21 1 是继“ 1 工程” 9 5工程” 2 1 、“ 8 之后 ,我 国高等教育 系统 又一项体现 国家意志的战略行动 。


“01
21 0 2年第 2期
成立了相应 的组织机构 ,主动加强同教育部有关部 门的沟通联 系 ,了解信息 ,指导工作 ;为加
强协 同,学校 主动 出击 ,先后与铁科 院、北方交大 就围绕 轨道交通安全 、开展协 同创新 签订 了
战略合作协议 ,并且 得到了铁道部领导 的认可 和支 持 ,尤 其是同北方交大就协 同创新 内容 、机 制体制改革等方 面进 行 了多次 的深入研讨 和交 流 ,双方初步达成 了两家共 同牵 头 、联 合 中南大 学和铁科院等多家单位 申报和实施 “0 1 2 1 计划” 的合作意 向。 6月 1日下 午 , 教育部杜 占元副部长
台 ,支撑 了学校 的学科 建设 、科学研 究和人才培养 ,并在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 的建设 中发挥 了 重要 的作用 ,进 一步彰显 了学校 的办学特色 。我校划 归到教育部管理 以后 ,由于没能进入 9 5 8 高校建设序列 ,错 失了 国家对学校 建设与发展强有力 的支持 ,我校在平 台建设 、学科发展 、汇
技 与经济 社会发展结合 不紧 以及科研资 源配置分散 、封 闭 、低效等问题 ,把协 同创新 机制建设
作为重点 ,突破高校 内部以及 与外部 的机 制体制壁垒 ,大力 推进高校与高校 、科研 院所 、行业
企业 、地 方政府 以及 国外科研 机构 的深度合作 。第三 ,以管 理改革推动协 同创新 ,冲破 陈旧的 机制体制束缚 ,大力推进 高校在组织管理 、人 事制度 、人才 培养 、人员考评 、科研模式 、资源

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思考

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思考

地方高校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的思考作者:吕剑红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3年第08期摘要:文章分析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意义,并从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瞄准目标与加强协作、建立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更加重视优秀年轻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贯彻实施“2011计划”参与协同创新对策。

关键词:“2011计划”;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08-02“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胡锦涛同志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为了落实胡锦涛同志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并于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即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模式,重点推进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

一、“2011计划”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意义按照目前约定俗成的分类,我国高校被区分为“985高校”、“211工程高校”、教育部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等几类。

其中地方高校通常是指行政关系隶属于各省、市、自治区,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

据有关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级各类地方高校2500多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95%以上。

高等学校如何推动协同创新

高等学校如何推动协同创新

高等学校如何推动协同创新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协同创新的定义、本质、优点和关键因素,解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根据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现状,找出高等学校推进协同创新的途径和实施要点。

关键词: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管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34-01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为贯彻落实胡书记的讲话精神,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教计[2012]6号)。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堡垒,是知识创新重要力量。

高等学校如何推进协同创新,是高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协同创新的定义、本质、优点和关键因素协同创新三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实现的以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从实践情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或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与协作。

从上得出协同创新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创新,通过构建创新网络系统,实现主体的局部最优,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协同创新的优点在于一方面通过构建各种创新平台打破学科阻隔、体系壁垒、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及共享,通过加强创新主体间的多元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面创新;另一方面,协同创新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了技术交易成本,使合作主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更直接高效。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2]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11工程“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全国重点大学、“211”“2011计划”、“985”“985创新平台”

全国重点大学、“211”“2011计划”、“985”“985创新平台”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州大学
“211工程”大学名单(红色为“985”)
江西(1所) 南昌大学 山东(3所) 山东大学 河南(1所) 郑州大学 武汉大学 湖北(7所)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湖南(3所) 湖南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4所) 华南师范大学 广西(1所) 广西大学
“985工程”简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 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 程。 1998年5月4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 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 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随后,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中,将此规划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 讲话时间命名为“985工程”。

中国大陆39所985大学的详细分类

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7所: 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 以行业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2所: 国防科技4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农林科技2所:中国农业大学(二)、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二);


“211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 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211工程”于1995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 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 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 的国内、国际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高瞻远瞩的重 大决策。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和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2011计划”的支持力度,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高校创新能力的 持续提升。
THANKS
感谢观看
建立创新团队
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 能力。
推进高校科研创新
加强科研投入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水平。
鼓励自主创新
支持高校教师和学生开原创性、前瞻性研究,培养自主创新能 力。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 应用。
加强产学研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改进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 养方案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个性化培 养等。
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01
部分高校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导致科研人员
的创新积极性不高。
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
02
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
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案例
总结词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详细描述
某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与企业合作、技术转让、创办科技企业等方式,将多项科研成 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创造了经济效益。
某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案例
总结词
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与产业界的互利共赢
未来展望
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未来应继续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 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深化产教融合
高校应进一步与企业、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推动产学研 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
频会议上的发言
2012-06-02 10:46:33
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在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的发言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2012年5月7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着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教育部、财政部认真贯彻讲话精神,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我们认为,实施“2011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头等大事,将对高校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要抓住契机大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在这里,谈三点认识:
一、实施“2011计划”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迫切需要
胡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推动协同创新,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内涵发展的方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协同创新不同于过去主要关注技术创新,更注重组织制度创新,特别是要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科研和国家经济建设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脱节等问题,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提高办学质量
提供制度保证。

同时也为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即通过协作和大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平台和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在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实际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二、实施“2011计划”要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协同创新,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

清华建校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牢牢坚持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明确了“顶天、立地、树人”科研宗旨,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了多种协同创新模式。

一是校企协同创新。

1995年我校建立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国内外成员单位近100个;累计与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机构90多个。

高温气冷堆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都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二是校地协同创新。

我校与深圳、北京、河北、浙江等地政府共建了4个研究院,依托苏州、无锡市新建2个研究院。

例如深圳研究院累计获授权专利100多项,孵化企业600多家、2010年产值达260多亿元,创造了“四不像”等经验。

三是大学间协同创新。

我校以主持国家重大项目为契机,吸引兄弟高校参与。

例如,与北京大学共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进行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到目前已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60篇,取得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

四是国际协同创新。

我校与很多大型跨国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联盟,2009年与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组建低碳能源大学联盟,应对
气候变化。

我校实践表明:第一,成功的协同创新要能够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的专业化向多样化系统化发展,促进多层次、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成长。

第二,成功的协同创新依赖于高校作为非市场利益主体的纽带作用和学术引
领作用。

例如,我校最近成立燃气轮机与煤气化国家工程中心,吸引了国内多家燃气轮机制造企业参加。

第三,成功的协同创新不能以短期效益为目的,要全过程、全方位、长时期、整体性地加以推进。

我校很多校地、校企协同创新成果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第四,成功的协同创新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核心作用,形成自主自愿的结合与协同,在竞争中协同、在协同中竞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创造性。

三、实施“2011计划”要加强政策引导、切实落到实处
实施“2011计划”的核心是大力推进高校自身的改革。

面对新形势,我校确立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全面推动学科、教学、科研、资源配置、行政管理等6项综合改革,通过协同创新促进学科交叉和团队建设,释放学术活力,大力提高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对此,我们有几点体会:
一要充分认识到协同创新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要突破现有的各层面的科研和人才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两个脱节”的问题。

二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集聚和协同作用,打破学科、单位、区域界限,以学术而非行政为纽带,释放和激发学术活力,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自下而上推进,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质量优于名额配置,加大培育过程和范围,分阶段建设。

我们相信,在教育部、财政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实施“2011计划”必将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