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合集下载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新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二) 英国新城建设的教训 从 密 尔 顿·凯 恩 斯 的 规 划 建 设 中, 我们也得到以下教训: 分散布 局虽然使就业和居住用地结构适 应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 但难以组织高效率的公共交通; 密 尔 顿·凯 恩 斯 虽 然 有 完 善 的 人 车 分 流系统, 但设计初衷是以车为主, 因此步行系统只能在局部地段发 挥作用, 难以在大范围内有效组织; 就业平衡的问题难以解决, 目前本 地约 1/3 的就业人员仍需要到伦敦 等地上班, 另有 1/3 的就业人员从 外地通勤进入, 因此导致今天新城 的人口仍没有达到当初规划的规 模; 整齐划一的道路结构, 缺乏特
3.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就业环境, 吸引足够的人口。
无 论 是 建 设 于 20 世 纪 60 年 代的第一代新城汉莫尔, 还是第三 代 新 城 密 尔 顿·凯 恩 斯 , 都 通 过 建 设充分的绿地系统和环境美化设 施, 使新城具有良好的居住和就业 环境, 达到吸引外来人口的目的, 保证能够有足够的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 2006.5 37
城市 城市管理
city
脱以往单纯作为中心城市郊外住 区的角色, 密尔顿·凯恩斯就是最 为典型的例子。
2.新城规划关注区域发展和城 市未来成长空间。
从英国的新城规划中不难发 现: 制定新城的发展目标要充分考 虑区域内的主要城市, 力求错位发 展 , 比 如 , 密 尔 顿·凯 恩 斯 与 伦 敦 、 伯明翰在功能上形成了互补关系, 有利于相互的发展; 新城规划应有 较远的预见性, 从空间上为城市未 来发展预留足够的发展备用地, 为 今后的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 展提供保证。
1980 年, 在密尔顿·凯恩斯兴 建了火车站, 并建立起欧洲第一个 美国式购物中心, 使只有 20 万人 口 的 密 尔 顿·凯 恩 斯 每 周 能 够 吸 引 60 万人次 来 购 物 。 此 后 又 新 建 戏 院、人造滑雪场, 举办建筑展览会, 使城市更具活力。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产业的优惠政策方面 ,伦敦采取开发简单廉价住宅 (初期 ) 、住宅供暖免费等措施 ; 法国明确规定了新 城与母城之间的距离 (20 - 40公里 ) 、配套大型公共 设施等措施 ;日本一方面提高中心城区的土地价格 , 限制新建工厂和大学 ,另一方面全面配套新城的生 活设施 ,创造与中心市区相当甚至更加优越的工作 和居住条件 ,吸引中心市区人口和产业的进入 。
·96·
外国城市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 》2005 年第 6 期
国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担 ,国外新城建设也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的渠道 ,鼓励 和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 。如在伦敦密尔顿凯恩斯的 开发成本中 ,中央政府直接投资占 49% ,地方政府 投资占 21% ,私人投资占 30%。从新城的有效开发 模式来看 ,主要存在三种主要模式 ,即以政府为主 体 、事业化运作的开发模式 ———以伦敦为代表 ;政府 控股 、商业化经营的开发模式 ———以香港为代表 ;以 私人开发商为主体 、政府政策倾斜的开发模式 ——— 以东京为代表 。
一 国际新城建设的主要经验
1. 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功能定位 :新城建设 的初始动机
国外大都市的新城建设 ,一方面 ,是适应城市郊 区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 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和功能配置合理化的政府行
为 。因此 ,每一座新城的规划建设 ,政府对其都有明 确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 ,对整个新城的规划 、建设 和管理发挥总体性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 ,新城建设 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疏散中心城区高密度人流 ,解决 诸多城市问题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 ,发挥大城市产 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职能 ,使其成为新的地区经济 增长点或者成为振兴当地正在衰退经济的复兴地 。 但这种目标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 。英国大多数 新城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从伦敦 、伯明翰 、曼彻斯特 、 利物浦等大都市区那些过于拥挤 、堵塞 、甚至不卫生 环境中疏解人口 ,以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有的新城 (如伦敦艾克利夫 、彼得利 、昆布兰 、科比等 )主要是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2 ] ;而有的新城建设则是为 了解决当 地特 殊问 题 , 如 增加 就业 等 [ 3 ] 。与 此 同 时 ,西方国家比较注重新城的功能定位 ,以便发挥其 独特功能 ,保持自身特色 。日本在东京大都市圈内 开展的“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置 ”计划 ,对规划建设 的新城都做出了明确的主导功能定位 ,如多摩新城 为大学 、商业职能 ;千叶市为国际空港 、港湾 ,工业集 聚 ;茨城为科学城等职能 [ 4 ] 。而香港 8个新城中 ,荃 湾 、屯门是以货柜码头与仓储运输为主 ;元朗 、大埔 新城是以制造业为主 ;将军澳新城依托香港科技大 学向高科技园方向发展 ; 大屿山北部东涌 、大壕新

伦敦绿化带政策实施评价及其对北京的启示和建议

伦敦绿化带政策实施评价及其对北京的启示和建议
带 土地 环境质 量 、 绿化 带 土 地 不对 公 众 开 放 等也 是
问题 。
立别 墅 的住 宅建设 项 目, 特威克 机场 2 1 盖 0 9年后 跑 道扩建 将 导致 2 0 m 4 h 的绿 化 带 土地 被 占用 。进 入 20 0 0年后 , 大伦 敦 地 区 中发 展 快 的 地 区 ( 东 南 方 如 向的上李 谷 地 、 教 斯 托 福 德 周 边 地 区 , 北 部 的 主 西
21 0 0年左 右 , 口规模 已达 到 5万 ~ 0万人 之 间 。 人 1
绿 化带 的风 险极 大 。事 实 上 , 个 论 断 不 幸 言 中 , 这
发展 规划不 断 被 调 整 , 斯 蒂夫 尼 奇 , 莫 汉 普 斯 将 汉
泰德 , 顿 等 城 镇 的 绿 化 带 内 的 部 分 土 地 重 新 规 卢
础设施 如 飞 机 场 、 电 线 路 和 新 住 宅 的 占用 。 比 输 如 , 蒂夫 尼奇镇 周边 的绿 化带正 在 审核 6 0 斯 0 0个 独
校 ;2 没有 购物 中心 和商场 ;3 没有 邮 电局 。 4% 4% 保 护绿化 带 的措 施 使 得城 市 垂 直 发展 , 听起 这
新 空气 、 开放 空 间 、 良好 质 量 的住 房 和 一 些 就 业 机
由于发展 的压 力 和 绿 化 带 之 内可 以 用 于 发 展
的土地 很 有限 , 支付 住 房 问 题 变得 日益 严 重 。这 可 使得 绿化 带 的保 持 难 以维 继 , 特别 是 当 划定 绿 化 带 时没 有充 分地考 虑 到未 来 土 地 需求 , 绿化 带 以 内 使
14 9 7年镇 和郡 规划法 要 求 地方 政 府 制定 2 0年 发 展规划 , 许地方 政 府 将 绿 化带 纳 入 地 方发 展 规 允 划中, 同时赋 予地方 政 府 法 律权 力 划 定 绿 化带 而 不 需 要政府 土 地 购 买 。这 意 味 着 通 过 政 府 购 买 土 地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伦敦都市区新城发展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各国的大城市在持续扩张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许多典型的城市问题,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心理疾病、娱乐用地缺乏、公共绿地不足、地价飞涨等。

当城市的这些负面效应超过了其经济集聚效益,城市扩展的速度便开始减慢。

此时,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市民为了接近自然,纷纷把目光投向乡村[1],这为城市周围乡村区域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然而,乡村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足、经济活力不够、发展滞后的问题。

为此,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能规避乡村和城市的缺点且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聚落模式,始终是国内外学者和决策者孜孜以求的课题。

田园城市和新城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英国在18世纪就进行了工业革命,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郊区化过程较早,新城的理念起源于该国,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该文以英国的首都伦敦为例,分析其新城的发展、功能等,意在为我国新城发展提供参考。

1英国新城概念的发展在19世纪早期,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就提出创建新社区(合作村庄)的概念。

为区别于污秽和拥挤的城市社区,这种村庄的规模应为1200个居民,为工人提供健康和令人愉悦的居住环境。

这个提议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1851年,第一个合作村庄萨尔泰尔(Saltaire ,位于英国中部地区的约克郡)才开始兴建,在随后的20年中,萨尔泰尔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2],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世纪的工业村庄模式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构想提供了素材[2-3]。

1902年霍华德的作品《明天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 orrow )》发表,该作品集成和发展了英国19世纪的研究成果。

其中心思想非常清晰:吸收城镇和乡村的优点,摒弃他们的缺点;在农村田野上,建立规模约3万人口的开放镇[3]。

霍华德作品在规划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发扬和推进霍华德思想,发表了大量著作和文献。

在实践中,1903年和1919年,英国建立了两个田园城市,即莱奇沃思(Letchworth )和韦林田园城(W elwyn ),后者位于伦敦的北部(图1),现发展成为伦敦的一个新城。

伦敦都市区环境治理经验及其启示(1950~)

伦敦都市区环境治理经验及其启示(1950~)

伦敦都市区环境治理经验及其启示(1950~)伦敦曾经是一个污染严重的国际大都市。

以治理伦敦烟雾事件为契机,伦敦采取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包括新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伦敦的城市环境已经大为改观。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伦敦都市区的环境保护,2000年,大伦敦管理局成立之后,便开始制定伦敦不同时期的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草案,以促进都市区不同功能区之间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伦敦在大都市区环境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相似的大都市区的城市发展和环境政策的制定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一伦敦城市环境治理转型伦敦环境战略发展演化可以分为环境公害治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环境标准制度体系完善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2年)和低碳及适应气候变化阶段(2003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见表1)。

从这些环境战略阶段可以看出,伦敦环境战略转型呈线性发展,先期基于末端治理解决环境公害问题,然后从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解决传统的工业污染状况。

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伦敦开始完善环境标准制度体系,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城市环境战略的有效实现。

伦敦又是一个河口城市,近年来日益严峻的气候变暖问题给伦敦城市安全造成很大危险,因此低碳及适应气候变化成为21世纪以来伦敦主要的环境战略发展方向。

表1 伦敦环境战略发展阶段续表(一)环境公害治理阶段(1950~1969年)随着工业化的扩展,伦敦煤的产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因而煤烟和二氧化硫的污染程度和范围较之前一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此酿成严重的燃煤大气污染公害事件。

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烟雾事件等环境公害,在各方压力之下,使得伦敦开始重视环境问题。

因此本阶段内环境治理目标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查环境问题成因。

调查分析烟雾污染和泰晤士河水污染的成因,分析环境问题与能源结构、人口、企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内在联系,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撑。

伦敦世界城市建设的特征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伦敦世界城市建设的特征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现在的两个城合组 郡 , 形成了都市区。13 年大伦敦人 口已 81
1 4 : 城市观 》 02 5 3 《 察 21年第 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r ban I sgh , n i t No 2 2 5 01

SOLUTl ONS
超 过 10 。它 不仅 是 全 欧 的商 业 、金 融 5万 中心 ,也是 当时世 界 第一 大 都市 。15 年 85
成 为 制 造 业 和 港 口贸易 中心 ,伦 敦 的城 敦政 府对 新城 建 设非 常重 视 ,为 解决 伦敦
市 职能 也开 始趋 于 多样 化 ,城 市空 间的功 城 市 人 口和 工 业 过 分 集 中 的 问 题 而 修 建
。这一时期 , 对伦 敦城市整体 能分 布 也趋 于 明显 ,伦 敦建 设世 界 城 市 的 大批新 城
脱 英 国拥 挤不 堪 城市 生活 的最 佳 途径 ,伦 着 伦 敦都 市地 区急剧 扩展 ,人 口离 心化 运 敦都 市 圈得 以较 快 发展 。18年 ,英 国在 动 日益 突 出 ,外 围郊 区 迅速 增长 ,内城 则 88
全 国范 围 内改 革地 方 政府 形式 ,成 立 了伦 严 重 衰落 。2 世 纪 7 年 代 ,英 国政 府调 整 0 0
1 世 纪 下 半 叶 至 2 世 纪 上 半 叶 是 伦 划 分 了四层 地域 圈 ,即 内圈 、近 郊 圈 、绿 9 O
敦 快 速 工 业 化 和城 市 化 阶段 ,在 城 市 规 带 圈 与外 圈 。大 伦敦 的规 划结 构 为单 中心
划建设方面,伦敦也走在世界 的最前列。 同心圆封闭式系统 , 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 19 年 ,英 国新 城运 动 提 出新 城 建设 是 摆 路 与 同心 环路 直 交 的交通 网。不 过 ,伴 随 88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圈,包括伦敦及其周边县市,是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与管理经验丰富,对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伦敦都市圈注重城市整体规划。

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城市规划非常重要。

伦敦都市圈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注重绿地保护、交通规划、住房建设等方面。

在绿地保护方面,伦敦都市圈制定了严格的规划标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在交通规划方面,通过修建高速公路、建设轨道交通等方式,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在住房建设方面,伦敦都市圈通过大规模的住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住房资源,解决了居民的住房需求。

伦敦都市圈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伦敦都市圈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提供了全面、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伦敦都市圈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伦敦都市圈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延伸到城市边缘地区,确保边缘地区居民能够享受到同样的公共服务。

伦敦都市圈注重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伦敦都市圈在规划和管理中注重社会公平,推动城市各区域间的平衡发展。

伦敦都市圈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分配,提高边缘地区的投资力度,改善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伦敦都市圈注重可持续发展,倡导环保生活方式,鼓励低碳出行,推动城市建设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伦敦都市圈注重民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伦敦都市圈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注重民意调查、公众听证会等形式的民众参与。

伦敦都市圈通过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民众的需求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伦敦都市圈还注重民主决策,建立了高效的决策机制,确保政策的公正、合理。

伦敦都市圈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伦敦都市圈注重城市整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民众参与和民主决策。

这些经验对于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可为其他城市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城市圈之一,涵盖了伦敦及其周边的若干个县。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成为了一个极为复杂和重要的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规划管理的角度探讨伦敦都市圈的经验和教训。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在于其长期的规划愿景和战略规划。

伦敦都市圈在规划管理上始终坚持长期的规划愿景,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伦敦都市圈在2004年发布了《伦敦和东南英格兰规划指导》,明确了到2026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政策。

这种长期的规划愿景为伦敦都市圈提供了稳定的发展方向,为规划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在于其创新的规划工具和政策。

伦敦都市圈在规划管理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创新的规划工具和政策,以应对城市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

伦敦都市圈采用了“可持续发展评估”、“土地价值捕捉”等新型规划工具,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伦敦都市圈还采用了“绿色带”、“城市更新区”等政策,推动了城市的更新和改造。

这些创新的规划工具和政策为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在于其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

伦敦都市圈在规划管理上非常重视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见和诉求。

伦敦都市圈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公众听证会、座谈会等活动,邀请市民参与规划管理的决策过程。

伦敦都市圈还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社会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政府、企业、市民之间的多方参与和共同治理。

这种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的做法为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增添了合法性和民意基础。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在于其长期的规划愿景和战略规划、跨区域协调和合作、创新的规划工具和政策、公众参与和社会治理。

这些经验为其他城市圈的规划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为伦敦都市圈未来的规划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伦敦都市圈能够继续发挥其规划管理的优势,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大都市圈之一。

其规模、人口密度、经济活力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如此庞大的都市圈中,规划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不仅对英国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对全球其他大都市圈的规划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多层次规划体系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之一是建立了多层次的规划体系。

从整体到细部,都市圈的规划管理分为了国家级、地方级、城市级和区域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规划都相互衔接,统一发展。

国家级的规划从整体上对都市圈的发展进行规划,制定了都市圈的基本发展目标和方向;地方级的规划以县级为单位,对都市圈内各地区的发展进行细化规划,确定各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城市级规划则是对具体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核心区域开发重点;区域级规划是对城市区域内的细部规划,包括道路、交通、房地产等方面的规划。

这种多层次规划体系保障了都市圈的整体发展与细部开发的协调统一,为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力的规划保障。

二、公众参与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之二是建立了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

在规划管理过程中,都市圈政府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见,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

政府会通过各种方式向市民公开规划信息,征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市民的意见融入规划当中。

政府会组织公众听证会、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做出综合性的决策。

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政府还会根据市民的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规划能够更好地符合市民的需求和利益。

这种公众参与机制使得规划管理更加民主、透明,也提高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可持续发展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之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都市圈政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

都市圈政府将公共交通、节能环保等因素纳入规划当中,积极推动低碳环保型城市建设,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和多中心发展对北京的启示摘要:通过新城建设向多中心城市结构转型是世界城市空间拓展的共同选择,对其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分析了伦敦、巴黎和东京三个世界城市新城和多中心发展历程,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新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世界城市北京新城启示伦敦、巴黎和东京位居顶级世界城市之列,其城市空间普遍为多中心结构,各中心之间通过高效的交通系统相连接,从而形成的分散分布又相对集聚的网络空间结构。

新城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能量,集聚一定量的经济活动,承担某种或几种突出的城市功能。

本文通过对伦敦、巴黎和东京新城建设促进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变化的经验研究,对新城在世界城市建设中承担的职能和发展规律进行总结,以此为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1 世界城市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型的背景近三十年世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符合城市自组织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于集聚经济原理的单中心城市曾是主要的城市形态。

对大城市而言,该中心所具有的强大的设施条件和服务条件具有相当的集聚效应,大量的人口、工商业、服务业不断向这一中心集中,达到一定规模后,造成了通勤长距离化,由此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社会成本的提高,如城市交通堵塞、地价上升、住房紧张、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和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城市问题,产生集聚不经济。

“单中心”集中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传统的外延型空间拓展模式带来诸多问题,需要实现“分散基础上的有机集中”,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新组合。

它最初是在大都市区周围建设若干卫星城镇,后来发展为建设新城新区,从而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最终形成具有与中心区优势互补和相互竞争的郊区次中心的现代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模式。

2 世界城市新城建设与多中心发展的历程与经验2.1 伦敦伦敦地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伦敦城,由一个自治性机构管辖,包括了伦敦旧城东部地区,日常的就业人口35万;二是大伦敦市,由大伦敦市政府管辖,约1580平方公里,2000年的居民人口700万;三是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包括了三个区域管治组织,人口约1700万。

伦敦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伦敦经验对北京的启示

伦敦经验对北京的启示北京挥之不去的雾霾,总让人与上世纪有着同样经历的英国伦敦产生联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伦敦与北京确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是一国的首都,都从工业重镇转型成为服务业城市,都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危机,梳理伦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实践、应用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北京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可持续发展成伦敦全社会共识伦敦面向全社会广泛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追求目标,从理念到行动,从传播到应用,从项目建设到设施运行管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五个方面:对于减排,英国人自觉行动,伦敦率先推进。

英国科学家通过对南极冰心的钻探研究,找到了由于受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证据。

同时,通过对生物圈——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系统的关联性研究,认为今后要实现全球气温升高不超过2℃的目标,必须要从现在行动起来,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减排,必须让人人参与减排。

在可持续发展中,伦敦采用了经济——社会——环境三层关系,金融、制造、人力、社会、自然五大资本使用相协调理论。

要求使用自然资本要消除浪费,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用社会资本要注重社区发展,增加透明度;使用人力资本要注重尊重人权,保障员工福利;使用制造资本要从产品到服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使用金融资本要注重环境成本,关注财富的公平分配。

在发展制度上,由于有顶层和系统设计,不仅推动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引导了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向节约能源资源低碳方向发展。

伦敦注重推行自然资本价值理论的应用。

如剑桥大学建立了基于水、土壤、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自然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积极向社会的各大公司、中介组织、大学研究所和民众推介自然资本价值计算评估方法,让每项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为人类产生的福利都具体化、量化,同时可以评估出大量消耗自然资本对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伦敦突出韧性。

韧性是联合国及西方国家在研究可持续发展中突出的新概念,伦敦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产业、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注重系统性的将减缓、适应、韧性等特性纳入规划、建设、管理及风险应对的各个环节,从而把减排、低碳、节约、集约、宜居、可持续等理念变为技术措施,科学推进,系统实施。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指伦敦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群体,是英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之一。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借鉴。

伦敦都市圈注重整体规划。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不仅仅关注伦敦本身,还将周边地区纳入考虑范围。

通过合理的地区划分和协调,将城市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城市体系。

这种综合规划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避免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过大。

伦敦都市圈注重交通规划。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伦敦都市圈通过优化交通路网、提供多种交通方式以及限制私人车辆进入市区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交通拥堵等问题,提升了城市的可达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伦敦都市圈还在轻轨、地铁等公共交通方面进行不断的投资与改进,保证了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

伦敦都市圈注重环境保护。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通过建立绿地系统、限制工业和交通对环境的污染、鼓励低碳出行等措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伦敦都市圈还致力于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

伦敦都市圈注重文化和社会发展。

通过投资和保护文化遗产、支持文化艺术活动、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等措施,促进了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

伦敦都市圈还鼓励创新、支持科技发展,并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医疗服务。

伦敦都市圈注重经济发展。

伦敦都市圈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为了保持和增强其竞争力,伦敦都市圈注重发展商业区、支持创新产业和外国投资,并提供优质的商业环境和服务。

伦敦都市圈还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注重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注重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只有综合考虑和平衡各个方面的需求,才能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包括了英格兰东南部大部分的城镇和市区。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整体规划思路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特别注重整体性思路。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和可持续的规划方案。

2. 统筹协调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需要进行统筹协调。

为了避免各个城市和地区之间出现竞争和矛盾,需要制定全面的规划,共同协作,确保各地的城市功能互补,实现资源共享。

3. 公众参与伦敦都市圈的规划与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公众参与。

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充分考虑民众的利益,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4. 建筑环境保护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还需要注意建筑环境保护。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5. 城市交通规划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需要重视城市交通规划。

伦敦都市圈作为全球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交通问题一直是其发展面临的难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通过规划和管理对城市交通进行优化和改进。

6. 政府引导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主导。

政府必须制定出全面、科学、可执行的规划方案,并切实落实,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保证规划的顺利实现。

总之,伦敦都市圈的规划和管理经验,注重整体性思路、统筹协调、公众参与、建筑环境保护、城市交通规划和政府引导。

通过这些经验,可以更好地推动伦敦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

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伦敦都市圈是英国最大的都市圈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都市圈之一。

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经验十分丰富。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

一、各区域协调发展伦敦都市圈包括大伦敦地区及周边的若干郡,涵盖了大片的城市和郊区。

对于如此庞大的区域,如何协调各区域的发展,是伦敦都市圈规划管理的首要问题。

在这方面,伦敦都市圈的规划管理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伦敦都市圈制定了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统一了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

各区域在具体实施中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保证了整体发展和区域特色的统一。

二、交通规划伦敦都市圈的交通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保证交通的顺畅和高效,伦敦都市圈制定了严格的交通规划,并在实施中不断优化和调整。

伦敦都市圈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了大量的地铁、轻轨和公交线路,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出行条件。

伦敦都市圈还采取了交通管控措施,限制了汽车的进入,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了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这些举措为伦敦都市圈的交通规划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伦敦都市圈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其规划管理的重点之一。

伦敦都市圈不仅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

伦敦都市圈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设立了大量的绿地、湿地和森林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伦敦都市圈还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这些做法为伦敦都市圈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四、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在规划管理中,伦敦都市圈注重社会公平与民生保障,努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伦敦都市圈在城市规划中设立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机构,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

伦敦都市圈还注重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鼓励多元文化和包容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伦敦都市圈生活功能建设经验及对我国都市圈发展的启示作者:李沛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1期一、前言英国的工业革命使伦敦快速发展,出现了中心商务区、城郊、城市系统基础设施、现代道路、环境问题等现代城市特征,而二战后经济快速恢复阶段也经历着空间上重新配置开敞空地、控制城市蔓延、安排工业增量,社会上改善居住条件、降低居住成本和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交通拥堵等需求。

从理论上讲,伦敦的规划体系沿袭传统英国人对自然的美好向往,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因地因时制宜地对空间增长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印证的空间和社会经济矛盾进行创新性的解答,创造性的提出并规划了绿带、新城,并在互联网和提倡健康低碳的时代在休闲、生活保障、居住等功能和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支撑上在都市圈范围内根据新的时代需求进行持续改进。

而部分实践的成功落实,除了空间上规划的得体,还来源于其规划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弹性的立法、严格的空间执法和积极主动的公众参与。

伦敦都市圈建设生活功能的诸多经验,值得我国都市圈借鉴。

二、伦敦都市圈最先经历国际超特大城市社会问题(一)19世纪出现最初的空间生活品质分化从公元50年凯尔特人和罗马人在泰晤士河畔建立工事开始,伦敦城市形态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伦敦形成几何形城区,构筑围墙作为界限,古罗马棋盘式布局被引入部分街区。

殖民地时期和维多利亚前期(公元16世纪至19世纪初)伦敦空间在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限制空间扩展策略和19世纪分区制影响下,城市发展水平与市政配套出现空间不均衡,形成房价分布不均,部分外来低收入群体涌入伦敦东部,形成东区贫民区,空间生活品质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贫民区成为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温床。

(二)工业革命后期人口过速集聚出现“大城市病”随着后维多利亚时期(公元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伦敦地区城市化水平迅猛提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并在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超过860万人。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047-06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谢鹏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摘要: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

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伦敦新城;经验教训;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TU984文献标识码:A1860年代,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空前的变革。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0.2%,到了20世纪初,其城市化水平更高达78.1%。

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人,猛增到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1]。

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激增带来各种“城市病”的爆发和蔓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犯罪率升高、阶级矛盾激化等。

为了治愈城市顽疾,1898年,英国人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发起“田园城市运动”。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代替,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为新城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英国的新城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被城市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世界性影响。

作为英国新城的代表,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外学者对英国新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奥斯本(F.J.Osborn )总结了新城理论的起源、新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2]。

埃文斯(Hazel Evans )概述了英国新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从巴黎_伦敦到北京_60年的同与异

从巴黎_伦敦到北京_60年的同与异

19【摘要】回顾国内外新城建设的主要历史和相关理论,比较了巴黎、伦敦、北京的城市尺度与历史沿革,新城建设的背景、过程和经验教训,并对三个城市新城建设的规律性和北京新城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讨论。

虽然三个城市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特定阶段上城市空间面临的任务和可供选择的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巴黎和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对北京在政府干预的方式、规划方案的制定、区域协调等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规划;都市空间结构;新城建设FROM P ARIS, L ONDON T O BEIJING: 60 Y EARS’SIMILARITIES AND DIVERSITIES XIANG Junbo; XIE HuifangABSTRACT: Reviewing the history and theories of new town construction (NTC),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background,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of NTCs of London, Paris and Beijing. Similarities and diversi-ties of the NTCs among the three mega cities are analyzed.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multi-center is a better spatial structure for almost all mega cities, which means a strong city core and a spectrum of new towns connected by transportation and functions. Because of its particularities, Beijing has more challenges and chances to construct the new town system.KEYWORDS: urban planning; metropolitan spatial structure; new town construction1 问题的提出:北京是迟到60年的伦敦和巴黎吗2004年3月,北京市正式公布由国内三家单位制定并经过整合的《北京空间发展战略》,并以此为依据,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进行修编①。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新城可持续发展建设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新城建设的研究,从城市选址、规模、交通、就业以及生态能源方面,详细分析新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并对我国现阶段新城建设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新城规划,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在内的各大城市纷纷提出要借鉴国外经验.建设新城或卫星城,以疏散城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为城市今后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

1、英国——密尔顿•凯恩斯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新城的典范,也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新城开发项目之一它建于1967年,用地规模88.8平方公里,实际人口20万距离伦敦1时车程,距离伯明翰1小时50分钟车程,且临近牛津大学城和剑桥。

密尔顿•凯恩斯从1967年到现在,其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5%左右,城市入住人口达21.5万人,服务业产值占城市GDP的70%,并且不负众望的发展成了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在英国一项有关最佳工作城市的调查中,密尔顿•凯恩斯名列前茅,它的排名甚至超过了伦敦、曼彻斯特以及伯明翰等大城市。

这足以见得,凯恩斯新城规划有它成功的必然性,值得我们去分析和学习。

1.1、密尔顿•凯恩斯成功的因素密尔顿•凯恩斯作为第三代新城,是少数成功的案例之一,而它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然而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区位、经济和环境三方面。

首先,密尔顿•凯恩斯选择在区域间的大城市群和著名的牛津和剑桥之中,因此拥有大量人口的来源和智力技术的支持。

新城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力量和人气。

其次,凯恩斯新城建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和铁路交通体系,使得其1小时经济圈内的人口达到了800万人口。

而凯恩斯利用这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兴办零售、信息、咨询、保险、科研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业,为新城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

目前,该镇人口的失业率不到1%,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高达76%。

另外,凯恩斯新城提倡可持续发展,拥有超前意识和环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1-0047-06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谢鹏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100871)摘要:以有关资料文献为基础,对伦敦新城规划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包括人本主义思想与实践、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着重指出伦敦新城建设的教训和不足,包括新城思想、规划手段、管理体系、区域协调和社会规划都存在问题。

可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出有益启示。

关键词:伦敦新城;经验教训;北京;启示中图分类号:F292;TU984文献标识码:A1860年代,首先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给英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空前的变革。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已达50.2%,到了20世纪初,其城市化水平更高达78.1%。

伦敦地区的人口,由19世纪中期的250万人,猛增到20世纪中叶的近800万人[1]。

城市人口的集聚和激增带来各种“城市病”的爆发和蔓延—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犯罪率升高、阶级矛盾激化等。

为了治愈城市顽疾,1898年,英国人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提出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发起“田园城市运动”。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1940年代,田园城市理论被新城理论所代替,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为新城运动,在英国各地蓬勃开展起来。

英国的新城理论与实践是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被城市规划界誉为“规划皇冠上的明珠”,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世界性影响。

作为英国新城的代表,伦敦的新城规划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能为当今北京的新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中外学者对英国新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

奥斯本(F.J.Osborn )总结了新城理论的起源、新城建设的实践及取得的经验[2]。

埃文斯(Hazel Evans )概述了英国新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3]。

布莱克(R .B.Black )介绍了英国第一座新城斯蒂文乃奇的规划建设过程[4]。

张捷阐述从“田园城市”到“新城”的理念演变与实践发展,总结英、美、法、日等国新城建设的经验[5]。

类似的还有布朗[6]、巴克斯腾[7]、肖亦卓[8]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英国新城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正面(成功经验)总结多,反面(挫折教训)总结很少;②缺少对伦敦新城的专项研究;③结合北京新城的研究少。

本文拟希望弥补以上不足。

1伦敦新城规划建设概况二战后,英国面临经济恢复和城市重建的艰巨任务。

由于大量退伍军人返乡,城市人口骤增,住房极其短缺。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合理疏散伦敦市区的人口和产业,1946年,工党政府颁布《新城法》(New Towns Act ),正式投入新城建设。

从1946年底到1949年6月,英国政府在伦敦地区投建了首批8座新城(英国第一代新城),1968年又增建了1座(英国第三代新城)①,自此伦敦共有9座新城(表1,图1)。

伦敦首批8座新城全部由政府投资,是政府实施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手段。

伦敦新城发展了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在选址和规划上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都位于交通便捷之地;一般规模不大(人口5万左右),采取低密度发展模式;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严格分区,居住区以邻里单位布局;一般都有宽敞的城市中心区;重视城市景观建设,城市中心及周围规划有大片绿地和开放空间,所有新城都有绿带环绕;道路网多采用曲线和直线结合的方式(图2)。

虽有《新城法》保障,一些新城在初建时仍因征地、①英国共造有三代新城,但建在伦敦地区的只有两代,即第一代和第三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全造在伦敦以外地区。

1968年新增的密尔顿·凯恩斯新城属于英国第三代新城。

北京市科委博士论文资助专项(编号:ZZ0806)。

收稿时间:2009-10-18;修回时间:2009-12-22第30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30,No.12010年1月ECONOM IC GEOGRAPHY Jan.,2010表1伦敦地区9新城Tab.1The9new towns in Greater London新城\项目指令时间距母城中心距离/km规划人口规模/万人规划用地规模/km2斯蒂文乃奇(Stevenage)194650625.3克罗利(Crawley)194751.5524汉默·汉普斯泰德(Hamel Hempstead)194742623.9哈罗(Harlow)194737625.9海特菲尔德(Hatfield)194832 2.59.5韦林田园城市(Welwyn Garden City)194832.2517.5贝丝尔登(Basildon)194948531.7布莱克奈尔(Bracknell)194948 2.513.4密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1968722589(伦敦新城平均值)—45.1 6.627.6资料来源:[英]迈克尔·布鲁顿、希拉.布鲁顿著,于立、胡伶倩译,英国新城发展与建设,城市规划,2003(12):78-81.图1伦敦地区的新城Fig.1New towns in Greater London注:此图由作者根据资料绘制,资料来源:Colin M.Brown,Industry in the New Towns of the London Region:A Study in Industrial Decentraliza-tion,Master of Science Thesis,University of London,1965:16。

图2伦敦8新城总体规划图Fig.2Master plans of the8new towns in Greater London 注:图片由作者根据资料加工而成。

资料来源:Frederic J.Osborn& Arnold Whittick,New Towns:Their Origins,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Great Britain:Leonard Hill,1977。

拆迁等原因与当地市民发生矛盾,延缓了建设进度。

首批新城多数未达成规划的人口目标,但仍疏散了市区的少数人口和产业。

1960年代,英国经济繁荣。

政府着力构建真正“独立”、“自足”、“平衡”的大型区域“反磁力中心”城市。

密尔顿·凯恩斯是英国新城的典范,它的成功主要表现在规划技术方法的发展、城市规模的合理扩大及经济与社会规划相对较为成功。

密尔顿·凯恩斯规划(图3)具有以下6个特点:①采取疏松分散的城市布局模式;②居住区与工业区平均分布于城市各处;③城市主干道采用网格状模式,城市交通实行机非分流;④约60个“居住区活动中心”提供了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⑤城市中心采取集中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⑥大面积连贯成片、平衡分布的开放空间。

密尔顿·凯恩斯达到了规划的人口规模,并发展成一座次级区域中心城市。

图3密尔顿·凯恩斯总体规划(1970)Fig.3Master plan of Milton Keynes1970注:同图2。

1970年代中后期,英国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1978年,工党政府通过《内城法》(Inner Urban Areas Act),宣布政府要将更多资源投入内城地区,以促进内城复兴,今后将不再兴建新城,新城运动从此终结。

2伦敦的经验与教训2.1成功经验2.1.1人本主义的思想指导原则和人本主义实践。

48经济地理第30卷第1期谢鹏飞:伦敦新城规划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北京的启示49英国新城的理论和实践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的光辉。

公众参与和合作式住房制度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允许公众对城市规划发表意见和看法。

1968年,著名的“斯凯夫顿报告”(The Skeffington Report)加强了公众参与的方法、途径和形式,它被认为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发展的里程碑[9]。

斯蒂文乃奇新城初建时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国公众参与的强势。

这种参与能够使政府在追求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维护公共利益。

田园城市的合作式住房制度(Co-operative Housing)实质上是为城市中低收入居民提供廉价住房的制度。

2.1.2较为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理念、技术和方法。

主要包括:建设与保护并重的理念;绿带规划及体现区域规划思想的“社会城市”设计理念;“职住平衡”理念;宽敞的城市中心区设计及“人车分流”的步行街设计;重视城市景观与开放空间建设;注重产业结构平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分布;城市中心集中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主干道采用网格状模式,城市交通实行机非分流;居住区与工业区平均分布于城市各处等。

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2.1.3高效的立法与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

英国政府立法迅速高效,且能根据形势变化对法律做出及时修改。

政府执法公正严明,保证了新城规划的有效实施。

从1951年到1977年的26年间,英国先后8次颁布新《城乡规划法》,3次修订,平均2—3年就制定一部新法,表现出很高的立法和执法效率。

伦敦新城具有较为灵活的经营机制。

韦林田园城市已开始尝试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韦林田园城市还设立了许多专业化的子公司,这使母公司能够“抓大放小”,得以统筹协调重大事务。

2.2教训和不足2.2.1新城思想带有乌托邦色彩,理想和宏观的成分太多,缺少量化和微观的分析。

英国的新城思想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过于理想和宏观,实践起来较为困难。

如霍华德提出以建设田园城市来实现土地集体所有,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的新社会。

现在看来,这个百年前的主张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幻想的色彩太浓[10]。

再如新城的“自足”、“平衡”目标在现实中难以绝对实现,它只能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

新城思想的先驱中,真正建筑或规划科班出身的较少,霍华德、盖迪斯、昂温、奥斯本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规划教育,他们是通过自学或学徒生涯成为了“博学的杂家”,他们的规划思想难免渗入理想化、公式化的成分。

霍华德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虽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之作,但全书都在谈财务计划和社会改造,却没有一处涉及田园城市建设的工程问题,这反映了英国新城思想的一大缺陷。

2.2.2规划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①城市规模过小。

伦敦首批8座新城的规划人口仅在6万以下,用地规模也在31.7km2以下。

规模过小,又要以一个完整的城市的职能运作,这显然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维持,需要有一定人口规模支撑。

“独立”、“自足”、“平衡”目标的实现,也要求城市达到相当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