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传播

作者简介:李青华(1986-),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专业,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舆论学。

摘要:《金陵十三钗》自上映前就引发了人们讨论的热潮,上映后更是反响空前。张艺谋可以说是华语电影的领军人物,也是在世界范围内最优秀的华语导演之一。本文着重分析张艺谋在新作《金陵十三钗》中民族性与女性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希望可以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镜鉴。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电影;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认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前六项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文学、舞蹈的综合艺术。在中国的电影导演中,张艺谋可以称得上是集大成者。

张艺谋电影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对小人物的关注。他目光会集中在生命存在的某一特定点,并将其夸张放大,推向极致。《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的目光主要集中到了南京大屠杀时在天主教堂中避难的社会最底层的妓女身上。她们在生与死的关头,挺身而出,唱出了“商女亦知亡国恨”的大风歌。当然,影片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妓女,还有拼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军人、担当起牧师职责的美国殡葬师约翰和小杂役,他们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

一、《金陵十三钗》中民族性的传播

由于媒介及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传播成为主流趋势。文化是历史和现实的集合体,是人们繁衍不息中与自然相处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轨迹。[1]

马未都在他的私人博物馆落成仪式上说了这样一句话:“随着世界的发展,文明应该是求同的,但文化必须是求异的,我们需要有不同的文化丰富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保护它,传承它。”可以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有很多具备民族性的东西,就《金陵十三钗》中,我们肯定会对那极具色彩冲击力的旗袍吸引,“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还有能把钢筋铁骨化作绕指柔的琵琶。

音乐是电影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艺谋在电影中用民族乐器弹奏着东方韵味使得听觉享受达到了极致。[3]所有看过影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会忘却演员的容貌和情节,但是影片中由倪妮等十二位“谋女郎”用苏州评弹的演唱方式演绎歌曲《秦淮景》的情景,历经岁月也依然会血肉丰满。

真正的民族性传播,不仅仅停留在视听方面。就像评判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会有“芒果人”和“香蕉人”。外表都是黄色,可扒开外皮,内心却有白有黄。张艺谋的电影,总是有对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刻挖掘。

中华民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忍辱负重、包容性强的民族,勤劳勇敢、舍生取义、讲求男尊女卑、追求功利实用主义等等。

[4]张艺谋在影片中贯注了他对民族思维的思考。

在《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表现的是一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文化,牺牲文化。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孟子则把“羞恶之心”作为人之为人的依据。“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6]他强调耻感对个人的意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6]也就是说,没有羞耻感是一个人最大的耻辱。而在《金陵十三钗》中,十三个妓女,表面上放荡、毫无廉耻,可是在内心深处,她们也渴望着尊重与被尊重。正是由于羞耻于自己的身份,所以,在她们替学生去死时,她们穿上学生的服装,梳上学生的发型,洗去铅华,她们不再是低贱的、受人歧视的妓女。越是没有经历的人生轨迹,越渴望经历。她们强烈渴望改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评价,让人们改变对她们的看法,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一次心灵的自我救赎。

《金陵十三钗》里还有对中华民族牺牲精神的刻画。俗语说: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剧中的中国军人,和十三钗都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为了十三个学生,死的人远远比十三要多。面对生命,不是小时候数学考卷中的比大小,而是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任何人能替自己活着,但是却有人愿意替别人去死,这就是牺牲。生命。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不分高低贵贱,都应该被珍惜、被尊重,如何选择没有答案。影片给了我们这样的思索。

二、《金陵十三钗》中对女性文化的传播

文化其实是人的生活方式,如今文化的交流与接触随着媒介的发展愈发频繁,而女性作为所有人类文化都关注一个符号,承载着

多种文化的共鸣。[8]张艺谋通过作品中女性文化符号吸引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注意。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电影起步的落后使我们无法否认电影领域的话语权掌握在欧美的手里,寻求欧美的肯定,迎合西方文化中人类共同的价值肯定,将会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开启一扇大门。

女性文化是普世文化。张艺谋的电影恰恰是迎合了西方对东方的这种猎奇心理,通过女性文化符号向西方人展示了异域风情,与西方心理期待保持了一致。[9]

如今的电影题材总体上是趋向边缘化的。《金陵十三钗》中只是以南京大屠杀为大的时代背景,但是主要讲述的却是日本侵华时候的南京妓女。尽管在传统文化中,讲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性在这种桎梏下是心酸与隐忍的。但是张艺谋却赋予了影片中十三钗的反抗与独立。张艺谋是在用西方的现代价值观念来诠释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文化,引发人们的思考。

国际上把“南京大屠杀”叫成“the rape of nanking”。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八万左右的中国女性被强暴。女性在战争中是绝对的弱者。可是这部电影却展现了女性的不同面。尤其让我觉得最欣慰的就是,它在刻画这些女性时不是在说教,而是全方位的展现。它有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女性的思考:女学生们引开日本兵时,躲在地窖里的妓女们并没有出手相救;妓女们要代替女学生时,准备自杀的学生们也没有拒绝。表现出了女性在战争中作为弱者真实而自私的一面——还是自己活着好。同时也刻画了在危难面前,女

孩没有选择两败俱伤,救了她们一命。也就有了后来的妓女替学生“慷慨赴宴”。人性,不是充满光辉的,但是,它是健全而饱满的。写出了中国女性的单纯的善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写出了中国女性的血性情谊——有恩必报。而中国女性在影片中传达的这种精神,我想,也恰恰是具有普适性的。人无完人,但是总是性本善的,无论出身高低,职业贵贱,在生命的关键点,总会有光亮的一面引导你,吸引你,成全你。

三、结语

总体上来讲《金陵十三钗》可以说是张艺谋的优良之作。在海内外都获得了赞誉。张艺谋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一件事,电影的民族性只有在与他民族的交往中,在表现人类共通性的思想感情中,选择具有普适性与普世性的东西,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才能够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相信《金陵十三钗》的成功为中国电影如何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中找寻平衡支点提供了镜鉴。

参考文献

[1] 刘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金振邦.从《功夫熊猫》看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报,2009(1).

[3] 蔡志英.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人类学价值[d]复旦大学,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