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住 各地民居与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民居知识点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民居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民居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总结高考地理中的民居知识点。

一、民居类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居住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各有特点。

北方平原地区以院落式的四合院为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文化。

而南方水乡地区则以水上建筑为主,如江南的围屋和扬州的独院等。

西南地区以土坯房和木结构多见,而西北地区则以蒙古包为代表。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的民居类型反映了当地气候、地形、文化等因素对人们居住方式的影响。

二、民居与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对民居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海洋气候地区的民居常常采用木结构,并设置一些特殊的建筑形状,以抵御海风的侵蚀。

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常常采用深埋地下、建设密闭的特殊形式,以避免夏日的高温和沙尘暴的侵袭。

不同的地理环境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这是民居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典型体现。

三、民居对文化的体现民居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古代的民居中,往往构筑有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和建筑元素,如吉祥的门楼、传统的庭院、建筑物上的彩绘等。

这些都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文化传承的意识,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民居与社会经济民居建设往往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农业发达的地区,民居常常以农舍、农庄等为主,体现了农民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而在工业城市地区,高层建筑、公寓等则更为常见,代表着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

五、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民居与居住环境问题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房问题逐渐凸显,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在考察民居知识点时,还需要关注城市规划、住房政策、居住环境等相关问题。

六、世界各地的民居中国民居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文化,但各国各地也有独特的民居风格。

例如,草原地区的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主要建筑;日本的传统民居“榻榻米”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非洲的茅草屋则反映了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惯。

高中地理高考微专题007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高考微专题007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
1. 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C.降雨强度大
B.高温多雨的气候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马头墙、小青瓦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流行于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等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 以木构架为主,它在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造型丰富,
南方的雨水多,屋顶坡度大,易于排水; 南方冬天不是很冷,屋内一般没有取暖设备; 南方空气潮湿,房子开窗大,墙壁高,要通风防潮。
东北地区的民居
由于东北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 西北风猛烈,所以居住环境力求 保温,屋内设有火炕、火墙,北 窗小或无窗,南窗一般为双层玻 璃,屋门、檐较为低矮。东北是 我国最大的林区所在地,木材丰 富,所以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该区的鄂伦春族居住的圆锥形窝 棚极具特色,它被称为“仙人 柱”。冬季四周围以狍皮,夏季 为桦树皮,且易搬迁,符合其按 季节狩猎的特点和逐兽的行动规 律。
有些地方为了防御严寒或暑季纳凉,将房子修建成半地穴式。 (如陕西“地坑院”、冰屋)
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 圈房檐 ,房檐上砌一圈矮 墙(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 内,在地面活动安全)。
地坑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 青砖(防渗),院心挖坑 井(积蓄雨水,污水排 渗)。门洞设圆拱和高窗 (便于采光),屋内设火 炕(除湿保暖)。
读下面地坑院示意图,回答1-6题。
1.地坑院能反映的当地环境是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稀少 D.木材短缺 2.该地最可能位于 A.山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3.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A.挡风 B.防水 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阻沙 D.遮阳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和地理环境 6.1聚落的形成(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必修一、丰富多彩的民居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多,种类也多,而且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民居。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各地的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因此我国的民居形式也十分丰富。

下面摘要介绍几种最主要的:1.北京四合院这种住宅形式,称得上是我国最典型的传统住宅了。

其标准形式是:有两进(两个院子),南北向中轴线布局。

大门开在宅的东南角,进屋以后须转两个弯才能到里面的“仪门”,即垂花门。

这有个说法,因为转弯抹角,不让外人一眼望见宅内的情况。

门外小院之南是一排朝北的房子,叫倒座,多用作杂物间、仆人用房或客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门内大院之北,是一个大厅,这里是家中人们举行家族大事的地方,所以建筑很宽敞。

大院东西两侧是厢房。

大厅后面又是一个院子,院的北面是卧室,是家中长辈住的地方。

院子东西两侧也是厢房,一般都是晚辈居住的。

这种住宅,住的人家一般至少有三代。

2.江南水乡民居江南一带是我国的“鱼米之乡”,文化也很发达,所谓钟灵毓秀之地。

古代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美的评价可归纳为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

江南水乡民居多临水而建,这里的交通,水陆并用,有好多住宅都设“水后门”,即前门是陆路,后门是水路。

内部布局是由几个院子(天井)组合而成的,与北京四合院大同小异。

但江南民居,凡比较富裕的人家,多在家里设花园,前宅后园,或东宅西园。

如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扬州的何园、个园,无锡的寄畅园等。

3.皖南民居皖南是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一部分。

这里民居多楼房,造得比较高耸。

白墙黑瓦,镶嵌在幽隐的青山之中,安谧、秀雅,景色如画,美不胜收。

皖南民居的另一个特色是建筑物比较封闭,从外面看去,除了大门以外,只有几个很小的窗子,其余都是高高的白粉墙。

而山墙上往往造出很规则而又很美的马头墙,即顶部造出高高低低的墙脊,形象很有节奏感。

其实这种做法,其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火,也为了防盗。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民居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地理环境与民居

瓦或混凝土等耐水材料。
03
地貌与民居
地貌特征的不同影响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在河流沿岸地区,民
居可能采用水乡风格,而沙漠地区的民居则可能采用厚重的墙体和隔热
材料。
水文条件对民居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地区,民居可能采用水车、水井等设施来利用水资源;而在缺 水地区,民居则可能采用节水技术和储水设施来应对水资源短缺。
高中地理-地理 环境与民居
contents
目录
•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理特色 • 现代民居的地理因素考虑 • 地理环境与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01
CATALOGUE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对民居的影响
气候类型与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对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和布局等方面产生影响。例如, 寒冷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厚实的墙体和双层窗户,而炎热地区的民居则注重通风和遮阳。
温度与民居
气候温度的变化影响民居的室内温度调节。为了适应不同的温度变化,民居的窗户设计、 通风设施和建筑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寒冷地区,民居的窗户较小,以减少热量散失 ;而在炎热地区,窗户较大,以便更好地通风散热。
降水与民居
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民居的屋顶设计和建筑材料产生影响。在多雨地区,民居 的屋顶通常采用斜面设计,以便快速排水;而在干燥地区,民居的屋顶则可能采用平顶设 计,以减少水分蒸发。
循环经济与民居建设
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将可 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在民居建设中,充 分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浪费。
绿色建筑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

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

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

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从北方的辽阔平原到南方的湿润河流,从西部的高山峡谷到东部的海滨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

这种多样性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居建筑,使得不同地区的民居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的北方地区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北方民居更加注重保温和防寒。

典型的北方民居是四合院,它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布局紧凑,庭院内有花草树木,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

而建筑物的墙壁厚实,常常采用夯土墙和青砖,以保持室内的温暖。

此外,北方民居通常有一个独立的炕,用于供人们取暖和睡觉。

与北方相比,中国的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南方的民居建筑更加注重通风和遮阳。

典型的南方民居是建在水面上的水乡民居,如江南的水镇。

水乡民居通常有一层或两层的木质建筑,底层用于存放货物和船只,上层是居住空间。

房屋的倾斜屋顶和悬挑的檐口可以有效地防雨和遮阳,同时也方便了水乡的交通和生活。

中国的西部地区多山且海拔较高,气候多变。

这种地理环境要求民居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和防震能力。

西部地区的民居通常采用石材和木材建造,墙体厚实且坚固。

房屋的屋顶多为坡屋顶,以方便积雪和防止雨水渗透。

同时,民居的建筑也通常采用梁柱结构,以增加房屋的稳定性。

中国的东部地区是沿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东部地区的民居更加注重采光和通风。

典型的东部民居是具有悬山顶的建筑,即屋顶上方有一个突出的山形结构。

悬山顶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屋顶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此外,东部地区的民居通常有较大的窗户和阳台,以便更好地享受阳光和海风。

总的来说,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密切,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民居建筑在保护人们免受恶劣天气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这种地域特色使得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初中地理特色民居归纳

初中地理特色民居归纳

初中地理特色民居归纳
哎呀,说起初中地理的特色民居,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
你们知道吗?在咱们这个大大的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奇妙的房子。

就像咱们住的高楼大厦一样,别的地方的人们也有他们独特的家。

比如说,在寒冷的北极,因纽特人住的冰屋,那简直就像是一个冰雪做的城堡!他们怎么能在那么冷的地方生活呢?我一开始特别好奇,后来才知道,冰屋虽然外面冷,但是里面可暖和啦!这就好像冬天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袄,风进不来,温暖就留在了身边,冰屋不也是这样嘛!
还有在我国陕北地区的窑洞,那可是在山里面挖出来的家。

你们能想象吗?住在山的肚子里,多神奇呀!窑洞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夏天凉快,冬天暖和。

这难道不比我们家里的空调还厉害?
再说说东南亚的高脚屋,那房子下面有高高的柱子,就像长颈鹿的长腿一样。

为什么要这样盖房子呢?原来是为了防止洪水和虫子呀!这是不是很聪明?
在非洲,有些地方的人们住的是圆锥形的草屋。

那草屋就像一个大大的草帽扣在地上。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晚上看着星星,一定特别美!
你们说,这些特色民居是不是特别有趣?难道不比那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有意思多啦?每个地方的民居都和当地的环境、气候、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这不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一样吗?
我觉得呀,了解这些特色民居,就好像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能看到各地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多去了解,多去欣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然环境的关系2021届⾼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然环境的关系⼀、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们在适应改造⼤⾃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总结⼀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温,降⽔较少,黄⼟直⽴。

②北⽅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

反映的环境特点:⽓候⼲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阔,居民以游牧⽣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较多,便于排⽔),门窗多且⼤,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动物、⾍类多。

⑦青藏⾼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多⽊桩⽀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温B.暴雪C.酷寒D.⼤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较⼩且离开地⾯,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原多⼤风天⽓,同样的风⼒,圆形的蒙古包受⼒较⼩,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原夏季⽓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BC错。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一、基于地形地势的民居模式分类(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布在山岭之间的田峒或谷地边缘的山脚缓地上,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

桂中、桂西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山遍布,人们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带,以便于将平整土地开辟为耕地。

盆地聚落规模较小,河谷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较为规整。

丘陵型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块构筑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有些地区由于汉化较深,如玉林地区、钦州地区以及南宁东部横县等地已选择了硬山搁檩的汉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布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等地区。

其建筑选择沿等高线分台发展的聚落模式,尽可能地顺应地形。

建筑一般为全木结构、底层架空,木柱落地支撑的.干栏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挖方。

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房屋分上下两层,二层住人,设梯而上;底层架空,圈养猪、牛、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异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地形地势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干栏。

因为各地地形地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别。

在山地,为节约稀少的坡地(多开发为梯田),当地居民会选择在较陡的位置建设民居,以干栏式、半干栏式为主。

猪牛圈通常设置在干栏底层,人在干栏上层居住。

人畜共居适应了山区平地稀少的情况,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优点预防山区的多发自然灾害,如火灾、滑坡等。

在山区,多为单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浓厚。

在山地,随着地势的升高,干栏往往越建越小,这适应地势越高风力越大的实际。

山上的干栏建筑,独立存在,互不连接,而山脚的多连在一起,相互间相隔较近,这是因为山上比山下灾害多一些,房屋相隔远点避免一户发生意外灾害事故连累邻里。

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较多、地势开阔,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来预防大的自然灾害,也能创建较好的卫生居住条件。

由于地形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人们思想开阔;该区域基本上不是民族聚族居住,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产活动的能力要强些,方式要复杂和多于山区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

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

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的民居知识在高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了解民居的类型、特征、分布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于理解人类的居住行为和地域分布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就地理高考民居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民居类型民居是指人类居住、生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民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简住式民居: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如丹麦瑞典、芬兰等地,它们通常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外墙通常涂抹着红色或者白色的颜料,给人一种朴素而又温馨的感觉。

2. 茅屋: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茅屋以其简单、廉价的特点而广受欢迎。

它主要由茅草、竹子等自然材料构建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3. 石屋: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的一些山区和寒冷地区,如瑞士、挪威等地。

石屋以其坚固、耐寒的特点而闻名。

它们通常由石块堆砌而成,整体给人一种稳重、厚重的感觉。

4. 农舍: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农舍是农民的居所,通常由普通的砖石和木材构建而成。

农舍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舒适实用。

二、民居特征不同类型的民居具有各自独特的特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民居特征:1. 地理环境适应性:不同类型的民居建筑通常会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建筑材料和构造方式。

例如,茅屋适应热带雨林的湿润气候,而石屋则适应高山寒冷的气候。

2. 结构稳固性:民居的结构稳固性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一些地震频发地区的民居通常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钢结构,以增加其抗震能力。

3. 空间布局合理性: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民居的使用效率。

例如,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民居通常会将建筑物围绕一个庭院或者天井,这样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提供人们的休闲和娱乐。

三、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民居建筑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以下是一些民居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例子:1. 气候条件: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民居建筑有所不同。

选修课程地理趣味生活(三):民居与地理

选修课程地理趣味生活(三):民居与地理

(三)傣族竹楼
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 还可以御虫和野兽的侵害。傣家竹楼造型 美观,简朴而又不失雅致,且有冬暖夏凉 和防潮防震的特点。
三、房屋选址与环境
“风”是指大气环境,“水”是指水环境
居住区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 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 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 因素。
第三节 民居与地理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环境
(一)北方院落民居——北京四合院
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 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
老人住北房(上房), 中间为大客厅 长子住东厢, 次子住西厢, 佣人住倒房, 女儿住后院
北房是正房?为什么?
北房是正房?为什么? 坐北朝南
光照好 通风 防风沙
毡包
游牧生活
“春洼、夏岗、秋平、冬阳”
春洼 夏岗 秋平 冬阳
地势低的地方,避开风沙,且牧场融雪早,或有地 表、地下水源,往往水源足,牧草返青早。
Hale Waihona Puke 高山草原凉爽,牧草生长旺盛,蚊蝇少。
气候适宜,山腰、山麓、河流两岸的 平地牧草很丰富。
气温暖和,有利于牲畜过冬。
二、中国南方民居与环境
(一)水乡民居
(二)陕北民居——窑洞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 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 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 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 冬暖夏凉
墙体厚而坚硬,不易传热
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黄土高原的窑洞是为适合当地的什 么特征? 黄土疏松 直立性好
(三)内蒙民居——蒙古包
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江南水乡民居。

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房屋住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

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从北京的红墙黄瓦城到江南的白墙黑瓦,从西双版纳的空中竹楼到青藏高原的白色碉塔,各自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

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

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

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

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接下来大家跟随历史的脚步,去领略领略不同环境下的住宅建筑吧!传统川西民居川西地处四川盆地,四周群山环抱,生态条件独特,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川西平原地势低平。

这样的生态条件要求人居环境与之适应,主要体现在通风除湿,地形利用,遮阳保暖等多方面。

同时传统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体现了家庭的伦理秩序、内外区别、生活习俗。

与盆地气候炎热多雨、潮湿阴雾相适应,川西民居追求敞开外露,多外廊,深出檐,屋顶舒展轻巧。

根据地形房屋常分段跌落,木材以熟桐油涂刷,天然木纹,与白墙青瓦、飞檐、大屋脊、方格窗一起成为川西民居的标志符号。

徽派建筑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决定的。

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这一非常实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

题正确答案为D。 建筑物密闭、门窗小,为了防寒保暖;因此可推测该建筑位于高纬度地区 降雪量大,门前台阶的设计是为了适应冬季降雪量大的自然环境。
1. 甲地民居采用设计门前台阶的建筑形式,主要考虑的自然原因是( )。 A: 夏季洪水多发 B: 夏季高温潮湿 C: 冬季降雪量大 D: 冬季光照时间短 2. 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降水 B: 光照 C: 地形 D: 台风
【练习2】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 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下图所示)。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 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 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 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 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练习8】 (1)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 主要作用是 A. 遮挡风沙 B. 遮阳挡雨 C. 防外人跌入 D. 美化建筑 ( 2) 建造"地坑院"民居的自然条件是 A. 土质黏重,不易挖掘 B. 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 塌 C. 地下水浅,易挖出水 D. 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 水 ( 3)地坑院四周修建栏马墙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A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B防止人们跌入院内; C使地坑院美观协调 D阻挡风沙、雨雪
1. 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 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 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 节省建筑材料 D: 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C.降雨强度大
B.高温多雨的气候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骑楼是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 是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下期末专项复习(中图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知识梳理】-七年级地理下期末专项复习(中图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各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既是满足这总需求的建筑。

3、气候对民居的影响气候影响民居的建筑形式,这种情况在传统民居中反映得尤其明显。

(1)南方地区①气候特点:降水多,气温高。

①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大,窗户较小。

①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利于排水,减少阳光照射、降低室内温度。

①代表:傣族竹楼,江南水乡民居。

(2)北方地区①气候特点: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①民居特点: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窗户较小。

①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农民可以在上面晒粮食;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①代表:北京四合院。

4、地形对民居的影响地形对民居影响也非常大。

例如,在山区盖房时,要考虑坡向、坡度等因素。

(1)山区民居的特点:贵州和湘西的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因而顺山坡地势盖起吊脚楼。

(2)平原民居的特点: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且多院落,如北京四合院。

5、就地取材人们在建房时,总是尽量就地取材,以降低造价。

例如:(1)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岩石建造石屋。

(2)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士建造窑洞。

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好、结构均匀、富含钙质等特点,在坚实的黄土沟谷的崖面上挖掘而成的。

它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

(3)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4)西部牧民逐草而居,放养牲畜,帐篷和蒙古包拆卸方便,便于运输,同时抗风能力强,牧民青睐。

建造蒙古包。

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1、服饰主要包括衣、裤、裙、鞋和袜等,也包括头、颈、胸和手等部位佩戴的各种饰物2、服饰的基本功能是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美化自身等。

3、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

(1)傣族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2)藏族: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

地理环境对壮族民居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壮族民居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壮族民居的影响一、基于地形地势的民居模式分类(一)丘陵型丘陵型人居模式多分布在山岭之间的田峒或谷地边缘的山脚缓地上,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

桂中、桂西南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石山遍布,人们多居住在盆地、河谷地带,以便于将平整土地开辟为耕地。

盆地聚落规模较小,河谷聚落规模较大,聚落形态较为规整[2]。

丘陵型民居建筑大多是以土坯、夯土或石块构筑而成的半地居式硬山搁檩建筑;有些地区由于汉化较深,如玉林地区、钦州地区以及南宁东部横县等地已选择了硬山搁檩的汉式地居。

(二)山地型山地型人居模式主要分布在高山峻岭的山崖、山腰和陡坡上,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等地区。

其建筑选择沿等高线分台发展的聚落模式,尽可能地顺应地形。

建筑一般为全木结构、底层架空,木柱落地支撑的干栏民居形式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挖方。

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房屋分上下两层,二层住人,设梯而上;底层架空,圈养猪、牛、羊等家禽。

二、民居差异的地理环境解释(一)地形地势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干栏。

因为各地地形地势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别。

在山地,为节约稀少的坡地(多开发为梯田),当地居民会选择在较陡的位置建设民居,以干栏式、半干栏式为主。

猪牛圈通常设置在干栏底层,人在干栏上层居住。

人畜共居适应了山区平地稀少的情况,又可利用牲畜警惕性高的优点预防山区的多发自然灾害,如火灾、滑坡等。

在山区,多为单一民族聚族居住,民族特色浓厚。

在山地,随着地势的升高,干栏往往越建越小,这适应地势越高风力越大的实际。

山上的干栏建筑,独立存在,互不连接,而山脚的多连在一起,相互间相隔较近,这是因为山上比山下灾害多一些,房屋相隔远点避免一户发生意外灾害事故连累邻里。

在平原或谷地,空地较多、地势开阔,居民多采用人畜分居型,不需要牲畜来预防大的自然灾害,也能创建较好的卫生居住条件。

由于地形较平坦,交流方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人们思想开阔;该区域基本上不是民族聚族居住,居民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地方,其生产活动的能力要强些,方式要复杂和多于山区居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

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

依据各地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我总结的不同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

一、青藏地区藏族人民居住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就在一天里,也经常有风雨雪晴的变化.藏区人民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气候变化.藏袍的衣料好,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气温,同时有利于起居旅行.藏袍腰襟大,白天当衣穿,保温防寒,晚上当铺盖,和衣而眠.另外,它也有利于劳动生产.藏人放牧、干活、耕作、遇天气多变,需要调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把袖子褪下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由此慢慢形成了习惯,即在气温正常时,藏族人穿藏袍一般也只穿一只袖.藏袍是藏族人民的平常衣着,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征.住在拉萨等地的人由于受外来人口的影响,吃的东西被一定汉化,也经常在吃米饭面食火锅等,川菜为影响力最大的一系。

当然还会经常吃些藏族的传统食物,糌粑、酥油、牛肉等。

而住在牧区的人受到的影响相对小了很多,他们吃得东西主要是藏族传统食物,在牧区的帐篷里,你才有机会吃到最好的酥油,最棒的酸奶。

有些地理环境艰苦地方的牧民一年内可能吃得蔬菜很有限。

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层。

底层养牲口和堆放饲料、杂物;二层布置卧室、厨房等;三层设有经堂。

由于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诵经拜佛的经堂占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杂物,所以都设在房屋的顶层。

为了扩大室内空间,二层常挑出墙外,轻巧的挑楼与厚重的石砌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建筑外形因此富于变化。

藏族民居色彩朴素协调,基本采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黄色,石块的米黄、青色、暗红色,木料部分则涂上暗红,与明亮色调的墙面屋顶形成对比。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

云南地理气候与云南民居

云南地理⽓候与云南民居云南地理⽓候与云南民居1,云南地理⽓候及其特点。

2,云南少数民族情况及其分布。

3,云南民居及其分布。

4,云南民居及其⽓候的具体分析。

1,云南⽓候及其特点。

1、类型: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低纬度⾼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候也很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压⽓流影响形成的⾼原季风⽓候,全省⼤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候特征。

全省⽓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原⽓候区共7个⽓候类型。

2、特点:云南⽓候兼具低纬⽓候、季风⽓候、⼭原⽓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云南年降⽔量①⽓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分明显。

这⼀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这种⾼纬度与⾼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致,即⽔平⽅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向上的海拔增⾼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沙江河⾕和红河河⾕外,⼤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温相差达19℃左右,表明了“⽴体⽓候”的特点。

②年温差⼩,⽇温差⼤。

由于地处低纬云南⼀⽉平均⽓温⾼原,空⽓⼲燥⽽⽐较稀溥,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太阳⾼度⾓的变化⽽增减外,也受云、⾬的影响。

夏季,最热天平均温度在19~22℃左右;冬季,最冷⽉平均温度在6~8℃以上。

年温差⼀般为10~15℃,但阴⾬天⽓温较低。

⼀天的温度变化是早凉、午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温差可达12~20℃。

云南七⽉平均⽓温③降⽔充沛,⼲湿分明,分布不均。

全省⼤部分地区年降⽔量在1100毫⽶,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量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是极不均匀的。

降⽔量最多是6~9⽉份四个⽉,约占全年降⽔量的60%。

11⽉⾄次年4⽉的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量只占全年的10%~20%,甚⾄更少。

不仅如此,在⼩范围内,由于海拔⾼度的变化,降⽔的分布也不均匀。

地质地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体上,西北部是⾼⼭深⾕的横断⼭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1、正方、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两边的耳房,有左右各一间的,称“三间两耳”; 有左右各两间的,称“三间四耳”。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2、正房、耳房均高两层,占地很小,很适合当地人口稠密、用地紧张的需要。 正房底层明间为堂屋、餐室,楼层明间为粮仓,上下层次间作居室;耳房底层作厨房、 柴草房或畜廊,楼层作居室。正方与两侧耳房连接处各设一单跑楼梯,无平台,直接由楼梯 依次登耳房、正房楼层,布置十分紧凑。“三间四耳倒八尺” 3、大门居中,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倒座深八尺。“三间四耳倒八尺”是“一颗印”的最 典型的格局。天井狭小正房面向天井挑出腰檐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耳房腰檐和门廊 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住太阳大高度角 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观上罄墙高耸, 宛如城堡。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在屋面做斜沟, 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 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客家民居
• 客家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为土楼。客家人修建的土楼,数量最 多的是方形土楼,方形土楼规模庞大,土墙单面墙的长度一般在 20-50米之间,楼层一般为三到四层,最高可达五层半。方形土楼 的瓦顶屋檐通常一样高,屋顶为悬山顶式,木穿斗结构,也有的屋 顶九脊歇山顶。方形上楼一般底层作厨房,二层作谷仓,一二层均 不开窗,三层以上是卧室的底层,对外开小窗。祖堂一般设在院内 的底层,正对着大门,位于中轴线的尽头。整座方楼的采光通风, 都是依靠内院的天井。
• 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一般人家,冬季要 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 的竹门帘。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门帘可吊起,上、中、 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后来,门 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 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北京糊顶棚是 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 称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几年裱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 易”。 •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炕洞,炕床便被烤热, 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烧炕用煤多产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 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煤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徽州民居
• 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 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 纹样富有生活气息。宅院大多依地而建,分三合院、四合院,合院 又有二进、三进之分。徽州民居屋顶的处理以“四水归堂”的天井 为特点。四水归堂是指大门在中轴线上,正中为大厅,后面院内有 二层楼房,四合房围成的小院称天井,目的是为了采光和排水。四 面屋顶的水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圆形居多,也 有方形
装 饰 简 朴 , 也 有 复 杂 的
少数民族民居—干栏式住宅
• 竹楼 竹楼主要指两层或以上的竹结 构楼房,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 种。根据用途及造型差异,可分为 宾馆楼、餐酒茶楼、观景楼及景致 楼等等,非常适用于旅游景区的观 赏,住宿,餐饮等用途,绿色环保, 贴近自然。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 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州的傣族、基 诺族等民族地区。由于傣族竹楼的 代表性,现在的竹楼一般都指的是 傣族竹楼,又称傣家竹楼。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 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 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 美建筑形式。
晋中民居
• 晋中一带最出名的是晋商们修建的豪宅大院。 建筑规模较大,设计精巧,具有独特的建筑造型 和空间布局。晋中民居建筑,以四合院居多,一 般为砖木结构,砖墙上多为清一色的青砖,墙体 厚实,院落中也多用青砖铺地。晋中民居的一大 特色是单坡屋顶,不是人字形坡顶,墙体就是屋 脊的高度。其次是院落纵深,即南北长,东西窄。 • 晋中大规模的民居建筑,有乔家大院、王家大 院等,院中有院,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卷 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
少数民族民居—云南“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特点:由正房、厢房、倒座组 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 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故称为“一颗印”。
• 滇中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最常见的形式是 毗连式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耳房东西各两间,有些还在正房对面,即进 门处建有倒座。通常为楼房,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 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 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滇中地区标准的土木结构房屋称为"一颗 印",为三间四耳一倒座,实际因经济情况有所增减,正房和耳房均为二层楼房, 倒座多数为平房,少数为楼房,但空间极矮。正房较高,耳房矮一些,这样 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 作为洗菜洗 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 采光。 •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 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 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做的好的内外墙均以石灰粉平,一般的 仅将内墙粉平。屋内没什么装饰,好的人家地面可以铺青砖(非常少),一 般的就用土打实。楼板以木板做槽拼装,走起来很响。楼上的房间分隔和朝 向天井的板壁也以木板做成。正屋前向天井的那一面有厦子,瓦面刚好接上 二楼正房的窗户,可以晾晒东西。 • 图片为近代所建造的“一颗印”民居,为三间两耳无倒座,俗称“小三间”
2.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 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 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 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3.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 种掩土的拱形房屋, 有土墼土坯拱窑洞, 也有砖拱石拱窑洞。 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 崖, 能自身独立,又 不失窑洞的优点。可 为单层,也可建成为 楼。若上层也是箍窑 即称“窑上窑”;若 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 称“窑上房”。
门楼
影壁
北京民居
•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四合院的代表作品。四合院严格按照中轴线布 局,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 严格遵循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在房间的使用上家庭成 员从尊卑、长幼等进行分配。
•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 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 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 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 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 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 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 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 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 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 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 有一道隔墙。

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 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 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 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 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 便于通风。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 层做卧室。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条件、气 候条件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加上 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影响,造成各地 居住房屋样式以及风格的不同。按区 域分,中国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包 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 华南民居、以及少数民族民居等。
江南民居
• 江南因为地理原因,水资源 丰富,所以大部分的村镇、 城市的建筑基本上立于河岸 两岸,两岸的建筑将河流围 成一条水街。周庄古镇就是 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这里 建筑多临河而建,为了防水 防潮,墙壁下部分一般使用 大块石或用石料贴面。
建筑环境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内容: (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理 现象和地震基本烈度; (2)场地的场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理 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 (3)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侵蚀性和土层的冻结深 度; (4)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 (5)常年和最大洪水水位,地面排水、积水和沼 泽地情况,以及饮用水源情况; (6)场地的合理建筑范围,合理的交通出入口; (7)区域内气候的场地微气候; (8)景观和绿化植被,生态状态。
• 吊脚楼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干栏式建筑又有所不同。干栏式建 筑为全悬空,吊脚可称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整体风水布局讲究“左青龙,右白虎, 前朱雀,后玄武”。形式包括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 式、平屋起吊式等。吊脚楼一般底层用来堆放物品,二楼住人。二 楼设有厅,用来接待客人,三层的吊脚楼,除在三楼设起居室外, 还有隔出来的小间用来储存粮食或物品。
1.高筑墙
2.单坡顶(肥水不外流)
3.院子东西窄、南北长
乔家大院
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 筑群体,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 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8平方米,建筑 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 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 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 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 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 与伦比的艺术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