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理解运用(二)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表达力。
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合理运用成语不仅能够丰富语言表达,还能够展示个人的修养和语言能力。
因此,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是提高汉语水平的重要一环。
一、成语的理解成语是由单个汉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和情感。
理解成语首先需要了解其词义和来源,进而把握其文化内涵和使用场合。
例如,“亡羊补牢”这个成语,它的字面意思是指当羊走失时,修补栅栏。
在引申意义上,这个成语比喻出了问题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挽回损失。
同时,这个成语也包含着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的意味。
二、成语的运用1.加深表达力成语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一曝十寒”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
通过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迅速表达出一个人长时间不努力学习的结果。
2.增强修辞效果成语在修辞方面有很高的效果,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
例如,“独善其身”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遵循自己的原则行事,不随波逐流。
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文章的修辞效果,使其更具有说服力。
3.凝练精炼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具有非常高的语义密度。
适当运用成语可以在有限的语言篇幅中表达更多内容。
例如,“乐观进取”这个成语,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一个人的性格可以直接表达出他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文章更加凝练。
4.启迪思考成语的使用还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例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可以引发对于盲目等待和缺乏主动性的反思,激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成语的运用技巧1. 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成语的使用必须要与文章的主题和语境相契合。
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求选择与之相符的成语,避免出现牵强附会或使用不当的情况。
2. 注意成语的使用场合成语的使用场合是有限制的,不同的成语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有的成语适合用在散文或记叙文中,有的成语适合用在论述或说明文中。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 02词语(成语)运用(解析卷)

专题02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课标要求】1.理解词语(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2.体会词语(成语)的感情色彩。
3.辨析常用的近义词语(成语)。
4.正确理解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地使用词语。
5.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
【考点透视】(1)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2)辨析近义词语(成语);(3)词语(成语)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的恰当运用;(4)了解、掌握成语典故;(5)关联词语的正确运用。
【题型概述】根据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试卷中考查运用词语(成语)的题型大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较少部分以主观题的考查形式。
【分类精讲】(一)词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
【例题展示】例1.(2020·四川自贡)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
B.这次西藏之行虽时间仓促,浮光掠影,但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C.对他的错误必须提出严肃批评,不能只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了事。
D.楼阁建筑精美,雕梁画栋,尤其是砖雕图案,造型新颖,神奇多姿。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
使用正确;B项,“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没有深的印象;又指文章言论的肤浅,无真知实学。
与“留下了深刻印象”矛盾;C项,“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使用正确;D项,“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使用正确;例2.(2020·四川凉山州)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王立同学对这道数学题冥思苦想,终于妙手偶得,有了答案。
B.盛夏又至,万物蓬勃,油然而生的秧苗已然开花抽穗。
C.喜剧演员贾玲言语幽默,动作滑稽,令人忍俊不禁。
D.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陶醉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真是哗众取宠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题型的解题技巧!“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出错率却极高,很多同学在做题过程中毫无头绪,全凭感觉答题,结果可想而知。
“词语辨析”只能靠死记硬背吗?不,其实这类题也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解题方法,答题也可以很轻松!考点归纳词义的解释;同义词或近义词的辨析;具体语境中词语不同含义的理解;关联词的使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等。
解题思路(1)仔细辨析词语的细微区别,可从使用的范围、场合、程度以及固定搭配等方面考虑。
(2)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
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
基本概念1正确理解词义词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词大多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科学术语、外来词和新造词。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2引申和比喻引申义: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学习时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
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3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秀美、壮丽、谦逊、刚强等。
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
如笨、奸诈、卑劣、渺小等。
语文成语的理解与应用

语文成语的理解与应用语文是我们学习中文的课程,而成语是中文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解和应用成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语文成语的理解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成语。
一、成语的理解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结构完整的词语,它们通常由形象生动的文字描述来表达丰富的意义。
理解成语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分解成语的每个字的字义来理解成语的意思。
每个字都代表着特定的含义,通过将每个字的意义结合起来,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成语的含义。
例如,成语“井然有序”中的“井”字意味着整齐,而“然”则表示自然,两个字结合起来就表示事物有序进行的意思。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察成语的典故和背景来理解它们的意义。
许多成语都源自于古代的故事和传说,了解这些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例如,成语“班门弄斧”中的典故是孔子去拜访鲁哀公,对公车里轻重不同的斧子有了深刻的体会。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理解成语的含义是指自不量力地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二、成语的应用掌握了成语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运用它们来丰富我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
在写作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成语来增加文章的语言魅力和表达的深度。
通过恰当地使用成语,我们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印象深刻。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聪明时,我们可以使用成语“睿智过人”来形容他的智慧超群。
另外,在口语表达中使用成语也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富有色彩。
成语常常具有简洁精练的特点,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更丰富的意思。
通过合理地运用成语,我们可以使我们的口语更具表达力和说服力。
三、学习成语的方法学习成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建议:1.多读经典文学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丰富的成语,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2.积累成语词典。
成语词典是学习成语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查找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提供例句帮助我们掌握用法。
语文: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语文: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一、成语的定义与特点1.成语的定义:成语是汉语中固定搭配的短语,由四个字组成,多数源于古代文学、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凝固性。
2.成语的特点:结构固定、意义丰富、表达精炼、具有隐含意义。
二、成语的分类1.人物成语:以历史人物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命名,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
2.动物成语:以动物为主要元素,如“狐假虎威”、“井底之蛙”。
3.植物成语:以植物为主要元素,如“草木皆兵”、“瓜熟蒂落”。
4.自然现象成语:以自然现象为主要元素,如“春暖花开”、“雨后春笋”。
5.颜色成语:以颜色为主要元素,如“万紫千红”、“黑白分明”。
6.数字成语:以数字为主要元素,如“一心一意”、“五湖四海”。
三、成语的理解1.成语的本义:成语最初出现的意义,如“掩耳盗铃”原指盗铃者掩耳以避铃声,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2.成语的引申义:成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原义相关但更为丰富的意义,如“掩耳盗铃”引申为形容人故意回避事实,自欺欺人。
3.成语的感情色彩:成语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如“狐假虎威”含贬义,形容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四、成语的运用1.成语在句中的作用: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更简洁、生动、形象。
2.成语的适用场合: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如在描述人物品质时,可以使用“视死如归”、“大公无私”等成语。
3.成语的搭配:注意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如“成果丰硕”中的“丰硕”与“成果”搭配恰当。
4.成语的误用:避免成语的误用,如“不可救药”用来形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而不是人。
五、成语的学习与积累1.成语的来源:通过阅读古代文学、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了解成语的起源。
2.成语的记忆:采用联想、故事、例句等方法,记忆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3.成语的积累:积累常用的成语,并进行分类整理,便于查找和运用。
4.成语的实际运用:在写作、口语表达中,积极运用成语,提高语言水平。
中考语文复习课件(1)基础运用【第2课时】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67页)

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思路分析]
如 何 审 题
审题 要点
分析 思路 答题 依据 正确 答案
本题是词语(包括关联词语)运用类的题型,要求根据句意 做出正确的选择。 前面两个题空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出选择;关联词语 的选择要注意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代入法,看前 后句是否通顺。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思路分析]
如何 审题
审题 要点 分析 思路 答题 依据 正确 答案 本题是综合运用的题型,要求准确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 意思,然后做出判断和选择。 首先要结合自己的积累,弄清词语的本义,然后仔细阅 读句子,把握句子的意思,再做出判断和选择。 (1)文段中只有“亢奋”的意思是“极度兴奋”;(2)题 中的“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 景象;“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广为流传”意思是流传很广,多用于好的方面。联系 上文可知应用“叹为观止”。 (1)亢奋 (2)B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思路分析]
审题 要点
如何 审题 分析 思路
本题是近义词辨析类的题型,要求辨析近 义词在词义上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语境 做出正确的选择。
解答这类试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注 意题干表明测试要求的关键性词语;(2)快 速浏览句子,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3)把 备选词语进行比较,找出其细微差别;(4) 根据提供的语境推敲备选词语,以确定恰 当的选项。
如何 答题
真题例析
方法总结
第2课时┃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2014·南充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 组是( ) (1)家庭的___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 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2)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 死寂荒凉的世界________,充满快乐。 (3)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________是触犯了党纪国 法,________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A.熏染 姿态万千 只要„„就 B.熏陶 姿态万千 只有„„才 C.熏染 五彩缤纷 只有„„才 D.熏陶 五彩缤纷 只要„„就
成语分类理解运用

成语分类理解运用成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含义的一种固定短语。
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甚至更多字的成语。
如“莫须有”、“真金不怕火炼”、“英雄无用武之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成语的结构比较固定,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变换字序、增减字数,也不能随音换字。
【典型例题】1、写出下列成语的主角。
毛遂自荐( ) 指鹿为马( ) 破釜沉舟( )望梅止渴( ) 卧薪尝胆( ) 完璧归赵( )思路点拨:完成这道题,必须要重视积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了解许多的历史故事。
例如“安步当车()暗渡陈仓()按图索骥()纸上谈兵()程门立雪()班门弄斧()兵不厌诈()三顾茅庐()2、在括号里填入动物名,将成语补充完整。
骑( )难下气冲斗( ) 群( )无首狡( )三窟( )贯而人闻( )起舞 ( )奔( )突 ( )立( )群思路点拨: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自身有大量的成语积累。
做题时,首先要读读懂:题目意思,然后调动自己的记忆体系,结合成语中前后出现的字,在理解与记忆相结合的情况下把成语补充完整,最后别忘了把成语读一读,用心检查一遍,看看是否填错的地方。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①谢天谢地②惊天动地③昏天黑地④花天酒地有一个县官离任,有人送德政匾一块,上面写着“四大天地”。
县官高兴地问这“四大天地”是何意思。
有人回答说:“大人上任呀,( );大人在任呀,( );大人办事呀,( );如今离任呀,( )”县官听后,呆若木鸡。
思路点拨:这道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对成语的理解,以及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同学们一定要反复读题,在理解成语意思和句子含义的基础上恰当选择词语。
【指点迷津】一、根据成语所涉及的事物进行分类(一)含有动物的成语:狐假虎威狼心狗肺鸡犬不宁兔死狐悲狼狈为奸鸦雀无声万象更新抱头鼠窜鸡鸣狗盗千军万马亡羊补牢杯弓蛇影鹤立鸡群对牛弹琴如鱼得水鸟语花香为虎作伥黔驴技穷画龙点睛抱头鼠窜虎背熊腰守株待兔鹤发童颜狗急跳墙鼠目寸光盲人摸象画蛇添足(二)含有人体器官的成语:手忙脚乱耳目一新眼疾手快掌上明珠足不出户腰缠万贯眼高手低目瞪口呆胸无点墨头重脚轻手足情深口是心非耳闻目睹头破血流眉清目秀袖手傍观口出不逊(三)含有方位的成语:居高临下里应外合外强中干上行下效左右为难雪中送炭中流砥柱责无旁贷袖手旁观世外桃源旁敲侧击旁若无人吃里爬外内忧外患前赴后继外圆内方置之度外喜出望外承上启下上下其手不榴上下上窜下跳举国上下纸上谈兵寄人篱下旁门左道左右逢源左顾右盼天上人间力争上游后来居上五内俱焚秀外慧中表里如一冷眼旁观触类旁通瓮中捉蹩空中楼阁美中不足东张西望南来北往左邻右舍(四)含有人名的成语: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班门弄斧江郎才尽伯乐相马南柯一梦后羿射日杞人忧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叶公好龙霸王别姬女娲补天夜郎自大大禹治水毛遂自荐庖丁解牛塞翁失马孟母三迁项庄舞剑(五)含有一组近义词的成语见多识广察言观色高瞻远瞩左顾右盼调兵遣将粉身碎骨狂风暴雨旁敲侧击千辛万苦眼疾手快生龙活虎惊天动地七拼八凑胡言乱语改朝换代道听途说(六)含有一组反义词的成语千呼后拥东倒西歪眼高手低口是心非头重脚轻有头无尾前倨后恭东逃西散南辕北辙左顾右盼积少成多同甘共苦半信半疑大材小用先人后己有口无心由此及彼天经地义弄假成真举足轻重南腔北调声东击西转危为安东倒西歪反败为胜以少胜多二、根据应用范围分类对于那些带有描写意味的成语,可以按照它们所表现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初中语文讲练本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专题二 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教材重点成语梳理及训练

(×)
2.舞台上他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
3.载誉归来的他在演讲时侃侃而谈、目.空.一.切.,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 ×)
4.刚刚裱好的这幅画,被他不.修.边.幅.地镶嵌到了画框里。
(×)
5.生态环境保护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它和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携手并进,
相.辅.相.成.。
(√ )
8.麻木不仁:肢体麻木,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反应迟钝。 9.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10.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11.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12.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判断下面成语使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
2.)中国展商利用数字化平台,向世界呈现中国眼.花.缭.乱.的旅游资源。 ( × )
3.回到阔别三十年的故乡,眼前的沧.海.桑.田.让他激动不已。
(×)
4.经过老师深.恶.痛.疾.的一番教导,他下定决心改正错误,争取用好成绩回报
父母。
(×)
5.南岳景区内,每个景点都各具特色,其中祝融峰最壮观,给人以鹤.立.鸡.群.
10.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11.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13.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判断下面成语使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音乐放到一半,突然戛.然.而.止.。
劣相等。 10.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11.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判断下面成语使用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坚决不.屑.置.辩.地说:“说什么我也要跟你学,就算我是你的累赘也罢。”
成语的理解运用

再见
D
6、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这条街成了商业街后,行人从早到晚川流不息。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入胜。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适得其反。
C
7、下面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A
13、下面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我军坚守阵地一天一夜,牺牲惨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后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这个扫街的老妈妈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 北国人民连续30年用他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铺设了这道宽达100公里的防护林,防止沙漠的南侵。 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9、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一笔赔偿费了。 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李望水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问啦!
D
01
“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
01
02
昨晚,在上海音乐厅,一场惟妙惟肖的“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乐会带着人们畅游了迷人的音乐长廊。
语文小学二年级课堂教案: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词汇与成语 (2)

语文小学二年级课堂教案: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词汇与成语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词汇与成语一、引言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词汇与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这些词汇与成语不仅有助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篇教案将围绕着此主题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力。
二、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若干常见的词汇与成语;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常见词汇和成语进行交流;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短文、听取故事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和成语。
三、教学内容1. 常见的词汇:- 乐观、悲观、勤奋、懒惰、友谊、团结等;2. 常见的成语:- 动手动脑、井底之蛙、叶公好龙、争风吃醋等;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词语或成语卡片的游戏,让学生猜测卡片上的词汇或成语。
学生可以结合所给的线索进行猜测,并解释其意思。
2. 让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几个与情感相关的词汇,如乐观、悲观等,并请他们简单描述一下这些词汇的特点。
二、呈现与理解(10分钟)1. 呈现常见的词汇与成语,逐个给出其拼音和意思,并要求学生跟读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词汇或成语。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词汇与成语中字的组合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3. 通过举例子或图片等方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三、运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个有关某一常见词汇或成语的小故事。
-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经验,以及对词汇或成语的理解和想象,展开故事创作。
2. 学生分别分享并朗读自己小组编写的故事,鼓励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有趣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四、运用与交流(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短文或故事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中找出所学过的常见词汇和成语。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基础知识复习卷(二)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基础知识复习卷(二)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得分________卷后分________评价________七年级上册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同学们非常喜欢听语文老师讲课,因为他讲课时有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B.下雪了,同学们呼朋引伴....,在操场上玩起了打雪仗。
C.气势恢宏的国庆大阅兵,让屏幕前的师生看得热血沸腾,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D.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很少和同学交流。
【解析】“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当今,有些年轻人的看法和传统的观点大相径庭....。
B.取得冠军后,队员们个个眉开眼笑....。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解析】“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之路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B.我市因经济建设成效好而获得国务院“点赞”,这骇人听闻....的消息令全市人民欢欣鼓舞。
C.他这个人遇事就喜欢刨根问底....,非要弄个明白。
D.他做事总是反复思考,不轻易随声附和....。
【解析】“骇人听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看似怪诞不经....,实则意蕴丰富。
B.夏天,古城拉萨花团锦簇....,雪域高原焕然一新,各族人民纵情歌唱。
C.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敢于直面问题,做事如果拈轻怕重....,前怕狼后怕虎,就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D.在亚洲艺术作品展上,中国画家的作品创意独特,见异思迁....,受到专家一致好评。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

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不仅可以丰富语言表达,还可以提高交流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理解成语首先需要理解其内在的意义。
成语通常由几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含义,而组合在一起则形成了独特的意义。
因此,正确理解成语需要对其中每个字的意思有清晰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成语,可以查阅成语词典或者相关的字典,了解每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文学作品或者历史事件,来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避免在使用成语时出现错误的情况。
二、掌握成语的用法掌握成语的用法是正确运用成语的关键。
成语虽然有独特的意义,但使用的方式和其他词语并无太大区别。
因此,在运用成语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语境相适应:成语的使用应该符合语境,与上下文相适应。
如果成语的使用与语境不符,可能导致误解或者产生歧义。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语境来决定是否适合使用成语。
2. 用法灵活多样:虽然成语有固定的意义,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可以通过改变语序、增减修饰语或者结合其他成语来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变通的同时要保持成语原有的意义和形象。
3. 注意成语搭配:成语在运用时,搭配的词语也需要注意。
正确的搭配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而错误的搭配则可能造成语言上的不协调或者不通顺。
因此,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搭配的合理性,并且尽量避免搭配上的错误。
三、培养成语的运用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因此,培养成语的运用能力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积累。
1. 广泛阅读:阅读是积累成语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各种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以及专门介绍成语的书籍,可以学到更多的成语,并且了解其正确的用法和意义。
成语理解与运用

成语专题:成语理解与运用一、成语常见误用类型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义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如:(1)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分析]“一念之差”的意思是一个念头的差错。
多指引起严重后果的念头。
“差”是差错,而不是差异、差别,命题者利用了考生望文生义的心理,将“一念之差”曲解为“一个观念上的差异”,以示农民和服装厂对“下脚料”一者抛弃、一者变废为宝的不同态度。
由于有这样的语境干扰,考生容易以误为正,掉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
(2)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分析]事情在将近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这是成语“功败垂成”的意思,常含惋惜意味。
“垂”是接近之意,这是准确理解该成语时不可遗漏的一个关键字。
但大多数考生恰恰忽视了这个关节点,只注意了其他三个词,这样,该成语在他们的眼里就成了“成功”“失败”的意思。
此处的陷阱,极具迷惑性。
(3)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分析]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
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2.错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
例如:(1)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分析]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
轮:高大;奂:众多。
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专题12 成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备战小升初语文精讲精练必刷题(全国通用)原题版

专题 12 成语、谚语、歇后语的运用一、精讲知识(一)成语1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成语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一般驶四个字,也有四个字以上的。
2 成语的理解:a有的成语可以用语素分析法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即先逐字理解,再综合起来理解。
b有的成语则要在了解其来源的基础上,理解它的本义、引申义或比喻义。
3正确的书写成语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书写时要注意,不能变换说法。
(二)谚语1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一般能揭示客观真理,富于教育意义。
2特点: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整,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3作用:适当的运用谚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三)歇后语1歇后语:是一种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口头用语,一般不把要说的意思明说出来,而借助别的话来表示。
2 特点: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比喻成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真意所在好像谜语里的“谜底”。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通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3 作用:说话或写文章能恰当的使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注意不要滥用,在庄重的场合也不宜使用。
二、精练专题1.“第一次看到他设计的方案,大家觉得,但经过,才发现其实他的方案非常有创意。
”填入句子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A.精妙无比争论不休B.纸上谈兵若有所思C.匪夷所思深思熟虑D.夸夸其谈各抒己见2.看图猜成语,下列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一窍不通五湖四海无独有偶度日如年B.七窍生烟缺衣少食无中生有日行千里C.鬼迷心窍七上八下无事生非拨云见日D.七窍玲珑三心二意无坚不摧重见天日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B.苏州园林巧夺天工....,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精粹。
专题二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解析版)-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

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划重点(部编版)专题二词语(成语)辨析及运用一、关于词语理解与运用的解题方法汇总:中考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已经不再是对语言静态的分析,而是提供的语境,让考生加以辨析。
因此辨析成语使用,除了对成语本身的含义、功能等把握外,还需在语境中准确解读与把握。
一、审视成语的意义与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否一致。
有些成语,由于不了解成语的准确意思,容易因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而误用,使之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一致。
如:我们俩分别将近三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的意思是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该句在使用中,只断取了“相逢”的意思,却抛弃了“不相识的人”之义,这与句意是不一致。
二、审视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
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
如: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句中“美轮美奂”的“轮”指高大。
“奂”指众多。
这个成语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
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
三、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
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
如: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雨后春笋”是褒义词,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而本句是指垃圾食品厂大量出现,所以这个成语属于褒词贬用的错误类型。
四、审视成语的语义是否包含句子中某些词语的含义。
有些句子中已包含某些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再用该成语就会造成重复啰嗦的毛病。
如: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
四成语的积累理解与运用 (2)

四、成语的积累、理解和运用1.下面是100个容易读错的成语,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安步当.车( ) 百花争妍.( ) 断壁残垣.( ) 暴殄.天物( ) 顿开茅塞.( ) 暴露.无遗( ) 反躬自省.( ) 卑劣龌龊..( ) ( ) 病入膏肓.( ) 戛.但是止( ) 功亏一篑.( ) 风流倜傥..( ) ( ) 供.不该求() 长吁.短叹( ) 蛊.惑人心( ) 步履蹒跚..() ( ) 差.强人意( ) 鬼鬼祟祟..( ) 归心似.箭() 参差..不齐( ) ( ) 称.心如意( ) 含情脉.脉() 瞠.目结舌( ) 铿锵..有力( ) ( ) 汗流浃.背() 讳.疾忌医( ) 处.心积虑( ) 呼天抢.地() 窗明几.净( ) 吹毛求疵.( ) 金蝉脱壳.() 大腹便.便( ) 敛声屏.气( ) 推本溯.源() 蜕.化变质( ) 良莠.不齐( ) 万象更.新() 为.虎作伥( ) 买椟.还珠( ) 踉.踉跄.跄() ( ) 麻痹.大意( ) 文以载.道( ) 无的放矢() 形单影只( ) 宁缺毋滥( ) 弄巧成拙.() 咬文嚼.字( ) 虚与委蛇.( ) 引吭.高歌() 前仆.后继( ) 强.词夺理( ) 亲密无间.() 曲高和.寡( ) 人才济济.( ) 载.歌载舞() 审时度.势( ) 莘.莘学子( ) 惴惴不安() 博闻强谬( ) 身陷甲甲( ) 咄.咄逼人( ) 自怨自艾.( ) 脍.炙人口( )婀娜多姿( ) ( ) 垂涎.三尺( ) 唾.手可得( )..满志( ) ( ) 有条不紊.( )耳濡.目染( ) 迟疑..( ) ( )一曝.十寒( ) 自惭形秽.( ) 末雨绸缪..数.见不鲜( ) 否.极泰来( ) 孑.然一身( )相遇( ) ( ) 谬.种流传( ) 风驰电掣.( )邂逅..作态( ) ( ) 诲.人不倦( )贻.笑大方( ) 忸怩..毛骨悚.然( ) 万籁.俱寂( ) 尔虞.我诈( )自给.自足( ) 一唱一和.( ) 兴.风作浪( )三年五载.( ) 弥.天大谎( ) 舐.犊情深( )深恶.痛绝( ) 相形见绌.( ) 杳.无音讯( )素昧.生平( ) 心旷神怡.( ) 栩栩如生( )色厉内荏( ) 高瞻远瞩( ) 相辅.相成( )同仇敌忾.( )2.下面是100个容易写错的成语,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复习(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习题

专项复习(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花枝,比喻美丽的女子。
招展,迎风摆动。
2.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3.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4.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5.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6.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胜,完、尽。
7.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8.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煞,极、很。
介,这。
9.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拈,抓、捏.10.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迁,改变。
1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12.怪诞不经: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13.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14.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二、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是荒园,人迹罕至(少有人来),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2.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3.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上涌出的神秘泉水.4.不管是那只家养的白鸭还是麝香鸭,都和真正的水鸭长得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
5.等它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起来.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D)A.这些小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更增添了节日欢快的氛围.B.有些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在他们发表见解的时候太咄咄逼...人..C.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试着强迫睡意到来。
D.这里人迹罕至....,连草坪都被踩烂了.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A.他是一个喜欢随声附和....的人,总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河北省2015届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二 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5.新词的理解运用
(1)新造词,如:网民、扶贫、放心肉、雷人、给力、豆(逗)你玩、甄嬛
体等。也有一部分词的形式是旧的,但在新时期产生了新义,即所谓 “旧瓶装新酒”,使得新产生的意义一时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
比如,“下课”,新义指被解职;“内功”,新义指自身的素质、实
力;“变脸”,新义比喻事物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2)外来词:外来词有音译的 ,如,克隆、镭射、麦当劳;有音意兼译的
意,而用了克服困难后的美好前景 ,用在这里是准确的。关键是 C中
,“百废俱兴”是说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而句中强调的是
“重建工作千头万绪”,意味着还没有兴办起来,成语用在这里欠妥 ,用“百废待兴”更合适。
【例2】(2011,河北)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B ) (1)春天来了,天气________变暖,冰雪开始融化,树枝上也绽出了嫩芽 。
【例1】(2013,河北)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 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
B.在一次大型电视诗歌朗诵会上,殷之光先生声情并茂的朗诵,深深打
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了强烈地震 ,房屋倒塌,交通阻塞,
7.关联词的固定搭配 并列关系:“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既„„ 又„„” 递进关系:“不但(不只,不光)„„而且„„”, “不仅„„还„„” 选择关系:“不是„„就是„„” , “要么„„要么„„” , “或者 „„或者„„” 转折关系:“虽然„„但是(可是、却)„„” 假使关系:“如果„„就„„”,“即使„„也„„” 条件关系:“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 也)„„”,“不管„„都(总)„„” 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就„„”,“„„因此 „„” 取舍关系:“宁可……也不……”,“与其……不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的理解运用(二)
本文是关于成语的理解运用(二),感谢您的阅读!
6、搭配不当,不合习惯
有些成语由于词性的限制,要注意它的用法。
如:
例1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2: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98年全国卷)
[例9中“司空见惯”的意思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
后面不能带宾语。
而例10中的“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或问句中,常与否定词搭配,不符合其使用习惯。
]
7、夸大其辞,不知轻重
例13: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例14: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
特指人的死亡。
]
8、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如:例15:①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1992年高考题)
②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句①中的“灯红酒绿”用在“饭店”之后,本义便“复活”了,不再有贬义。
因而使用是正确的。
句②中“一针见血”通常是比喻说话、写文章言辞直截、简要,能切中要害,但它的本义是一针就见到血,形容医务人员技术熟练。
这里正好适合使用本义。
当然是正确的了。
]在语言流传过程中,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这就决定了它们能适用于两种以上的语境。
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
例如:
例16:①“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2000年高考题)
②蹇叔老谋深算,弦高勇敢机智,先轸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的栩栩如生。
[“淋漓尽致”只理解为“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因而认为不适合句中的语境。
其实,“淋漓尽致”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用来形容“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对伪科学的揭露恰到好处。
“老谋深算”形容计划周密,办事干练,富有经验,是中性词。
它常用来形容反面人物,使用于正面人物,也算恰当]
另外,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
“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
滑,善于投机。
这些词还有“按图索骥”“如虎添翼”“高视阔步”“旁若无人”“指手画脚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解析:答案:A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春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偃旗息鼓,一指放倒军旗,停止打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可指停止战斗;二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错解分析:错选D,未把握成语的确切含义及使用对象。
方法技巧:成语的正确使用要靠扎实的平时积累,要多记成语,并准确把握成语的出处、本义、比喻义及感情色彩等,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掌握有关命题方面基本规律和解题技巧,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使用成语的能力。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鸿篇巨制:鸿、巨,大。
谓篇幅很大的著作。
差强人意:还算能振奋心意。
比喻大致令人满意。
“差”是稍微、较、尚之意,如天气差暖、差可告慰等。
趋之若鹜:趋,奔赴,归附。
鹜,鸭。
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3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95年全国卷)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答案:D。
辨析:“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自然不当。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多含贬义。
首当其冲: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
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想入非非: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
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
四、小结
如果说前面的成语设误类型使我们在平时复习成语时有了目的性,那么在临场解答成语题时,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
2、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词生义”;
3、看语义轻重是否得当;
4、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
5、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
6、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
7、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8、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五、布置练习(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