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蛲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及丝虫

合集下载

人体寄生虫学-鞭虫-广州管圆-旋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鞭虫-广州管圆-旋毛虫
1、流行病学史: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有吞食 或接触含本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2、病原学检查:病原检出率很低,仅为2.5%左右 3、免疫学检查及辅助检查: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乳白色,白细胞 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六、流行与防治
流行:
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在台 湾、香港、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天津、黑龙江、 辽宁、湖南等地,呈散在分布。出现爆发流行的仅见 于温州市区,1997年在一次聚餐中105人因半生食福 寿螺而导致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中55人发病;同一 地点,1998年从一名2岁女孩脑积液中检出43条广州 管圆线虫第四期幼虫和1条发育期成虫。据调查,我国 大陆褐云玛瑙螺对管圆线虫幼虫的自然感染率为 29.7%和24.76%, 福寿螺为65.5%。
2、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经口
三、致病与诊断
• 致病:肠粘膜损害,消化道症状 • 诊断:病原学检查 • 治疗:同蛔虫,但疗效较差。
一、寄生部位和所致疾病
成虫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的肺动脉内, 尤其是鼠类的肺部血管。
中间宿主:螺类或蛞蝓
人为其非正常宿主,幼虫可侵入人体引起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二、形态:
成虫细长,呈线状,雄虫小于雌虫, 尾端略向腹面弯曲,交合伞对称,呈肾形。 雌虫尾端呈斜锥形,子宫双管型,白色、 与充满血液的肠管缠绕成红、白相间的螺 旋纹,颇为醒目。
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二、形态
成虫:1、微小线状。雌虫长3-4mm 2、咽管长占体长1/2-1/3,咽管后段背侧有 杆状体 3、两性成虫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雌虫 直接产幼虫---新生蚴
幼虫:寄生于宿主横纹肌细胞内,形成幼虫囊包

第一章 线虫

第一章 线虫

似蚓蛔线虫
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引起蛔虫病。蛔虫 分布广泛,感染率高,人群感染的特点为 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一、形 态 (一)成虫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二)虫卵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第三节
蠕形住肠线虫
寄生于人体小肠末端、盲肠和结肠, 引起蛲虫病 蛲虫呈世界性分布,感染率儿童高于 成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聚集的儿 童感染率更高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一、形 态 (一)成虫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1.成虫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成虫形态相似: 虫体丝线状,乳白色,体表光滑 雌虫较雄虫大,雄虫尾部向腹面卷曲
一、形态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模式图
2.幼虫——微丝蚴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
头间隙
尖细,外被有鞘膜
(2)消化道症状 (3)异嗜症 (4)婴幼儿钩虫病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四、实验诊断 1.粪便直接涂片法 2.饱和盐水浮聚法 最常用 3.定量透明法 4.钩蚴培养法 可以鉴别虫种 5.痰液查钩虫幼虫
全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教育部卫计委规划教材
《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56
体核
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 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不等, 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人体寄生虫学-副本丝虫、旋毛虫、广州管圆线虫
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管壁及周围 炎症细胞浸润,管壁增厚
急性期 幼虫、成虫的分泌物、代谢物过敏反应 逆行性淋 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
• 慢性期 淋巴系统阻塞,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增生
1. 象皮肿 2. 睾丸鞘膜积液 3. 乳糜尿、乳糜腹水 • 隐性丝虫病
阻塞性病变致病机制
淋巴系统阻塞 炎症反应
b . 新鲜血滴法
c. 浓集法
d. 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 . 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
3 . 成虫检查法 a. 直接查虫法 b. 病理切片检查
• 免疫诊断
1 . 皮内实验
2 . 检测抗体
3. 检测抗原
流行 1. 地理分布
2. 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a. 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人(带虫者和病人) b. 传播媒介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嗜人按蚊、中华按蚊 c. 易感人群
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25
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象皮肿 晚期丝虫病最常见的体征,多发生于下肢和阴囊
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淋巴液肿
26
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 皮下组织显著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
象皮肿
鞘膜积液 常见于班氏丝虫感染

蛞蝓

人食入未熟的
虾 蜗牛 (含第Ⅲ期幼虫)
穿肠壁
神 经
螃蟹
随血流
系 统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 脑膜炎。 特征: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
36
感染方式之一: 食生螺或未熟螺
因螺肉熟后,变得又老又硬, 不脆难咬,故饭店多炒半熟, 有的甚至还将螺片置冰块上 让食客生食,故极易感染

线虫概论、蛔、蛲

线虫概论、蛔、蛲
• 内含一个卵细胞(蛔虫卵、鞭虫卵)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二)生活史特征

虫卵 基本发育阶段 :
(在外界发育)
幼虫
(在宿主体内寄生)
成虫
-----------
感染期虫卵 虫卵 感染期幼虫
幼虫
成虫
有些线虫为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丝虫、旋毛虫)
● 幼虫只发育不增殖,蜕皮是其显著特征
• • • •
虫卵产出后不久即具有感染性,如:蛲虫 虫卵产出后需要在外界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性 如:蛔虫、鞭虫 虫卵产出后需在外界发育并孵出幼虫才具有感染性 如:钩虫 既有自生世代,又有寄生世代,如:粪类圆线虫
肠道内寄生性线虫多属土源性线虫
2.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属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生 活史较复杂,如:丝虫、旋毛虫。
雄虫:15 31×0.2 0.4cm
新 鲜 排 出 的 蛔 虫 成 虫
口孔位于虫体顶端,由排列成品字形的三个唇瓣围绕。 唇瓣内缘有很多细小的齿,外缘有乳突一对。 消化系统:口孔连接食管,食管呈圆桶状,中肠为直管状, 直肠较短,雌虫开口于肛孔,雄虫开口于泄殖腔。


蛔虫生殖器官
2. 虫卵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原因:钻孔
喜苦、酸 ,嫌甜、辣 遇氧麻痹 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 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可刺激虫体,使虫体 的活动力增强,乱窜乱钻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 :
• • • • •
胆道蛔虫症:占并发症的 64% 蛔虫性肠梗阻:占并发症的32.8% 蛔虫性肠穿孔
蛲虫卵检查

钩虫、旋毛虫、蛲虫

钩虫、旋毛虫、蛲虫

生 活 史
幼虫
(胃中) 猪 主 等 食 宿 入
于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中发育一段时间后返回
感染后30~40小时,蜕皮4次
成虫♂♀
(肠腔)
猪鼠等相 互感染
20d
随血、淋巴移行
感染后
5天
幼虫囊包
(横纹肌内) 人 食 入
幼虫
(横纹肌)
幼虫 幼虫囊包
(横纹肌内)
幼虫 (胃)
感染后
30~40h
成虫
感染后 5天
钩虫、旋毛虫、蛲虫 广州管圆线虫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吴 玉 龙
二零一三年九月


Hookworm
两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大小 雄(mm) 10~13×0.6
大小 雌(mm) 8~11×0.4 体形 口囊 背辐肋 头尾端均向背面弯 曲,“C ” 腹侧前缘2对钩齿
幼虫
随血、淋巴移行
20d
幼虫
(肠腔)
(横纹肌)

旋毛虫致病过程分三期。

1.侵入期 幼虫在小肠内脱囊并钻入肠黏膜发 育为成虫的过程,因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 空肠,故又称为肠道期。感染后1-2天
致病机理:受累部位机械性损伤。
临床表现:出现急性胃肠道症状,并伴有厌食、 乏力、低热等全身性反应。易误诊。 病程一周。
2、幼虫移行期: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移行至全 身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为囊包幼虫,同时导致 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
因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肌肉,又称肌肉期。
感染后7-11天。
致病机理:幼虫移行时机械性损害及分泌物的毒性作
用,引起所经之处组织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浮肿、发热、水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病人突出且最多发症状为全身肌肉酸痛、压痛, 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明显。 有的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还可表现肺部

广州管圆线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脉管系统寄生虫
广州管圆线虫
一形态
1. 雌雄异体
2. 雌虫后半部分有红白相间的螺旋纹
3. 雄虫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二生活史
1. 成虫寄生于终宿主鼠的肺动脉中。

2. 一期幼虫侵入中间宿主螺蛳或蛞蝓体内继续发育。

3. 人食入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感染。

4. 人是本虫非正常宿主,幼虫主要寄生于眼前房、后房、视网膜等处。

5. 中间宿主:福寿螺和褐云玛瑙螺、蛞蝓
三致病
1.该虫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重要寄生虫。

2. 幼虫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

3. 临床症状:高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头痛、颈强直等。

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四诊断
1. 主要依据为有无生/半生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史+临床症状。

2.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20%~70%)也是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3.本病的病原学检查较困难,较难获得虫体。

4. 在所食福寿螺或褐云玛瑙螺中可以尝试检查虫体
5. 已有的免疫学诊断试剂盒也可提供辅助诊断支持。

五流行与防治
1. 关键:不吃生/半生螺肉。

2. 此外,幼虫可经损伤或完整的皮肤侵入,应加强螺蛳加工中的防护。

3. 目前仍未有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仅能采用对症及支持疗法。

4. 可以尝试使用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

20104线虫概述、蛔虫、鞭虫、蛲虫

20104线虫概述、蛔虫、鞭虫、蛲虫

主要内部器官 消化系统 由消化管和腺体组成,具有完全的消化道, 包括口孔 口腔(口囊) 咽管(食道) 中肠 直肠 肛门 生殖系统 雌虫 双管型 卵巢 输卵管 受精囊 子宫 两子宫汇合成 阴道 阴门 雄虫 单管型 睾丸 输精管 贮精囊 射精管 泄殖腔
(二)虫卵 egg
外形 多为卵圆形。 颜色 因种而异。 卵壳主要由三层组成。 外层为薄的卵黄膜(受精膜),厚的壳质层是 卵壳的主要组成部 分,能抵抗外界的机械压力,内层为薄的脂层或蛔甙层, 此层主要具有调节渗透的功能(防止水溶性物质从外界 侵入卵内,也防止卵内的物质向外漏出)。 内含物 卵内细胞发育的程度因种而异。
(三)生活史类型 根据生活史中有无中间宿主可将线虫发育过程分两类 土源性线虫(直接发育型) 生活史中不需中间宿主,主要是寄生 在肠道的线虫,如蛲虫、蛔虫、钩虫。 生物源性线虫(间接发育型) 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主要是寄生 在组织内的线虫,如丝虫、旋毛形线虫。
似蚓蛔线虫
Ascaris lumbricoides
或温州医学院首页-行政部门-教务处-课程建设-课程 人体寄生虫学
线虫 Nematode
一.形态
(一)成虫
Morphology
adult
外部形态 两侧对称的圆柱形,体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 雌虫尾部 尖直或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或膨大呈伞状。 体壁 由角皮层、皮下层及纵肌层组成。 皮下层在背面、腹面和两侧面的 中央均向内增厚、突出,形成四条 纵索(背索、腹索和侧索), 侧索粗大,其内有排泄管通过。 原体腔 procoele 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 有腔隙,无体腔膜覆盖,腔内充满 原体腔液。
虫体两侧有明显的侧线,形似蚯蚓。
颜色——活虫略带粉红色
口孔——口孔周围有三片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 尾部——雌虫尾端钝圆,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 有交合刺一对。

丝虫、旋毛虫-蛲虫 ppt课件

丝虫、旋毛虫-蛲虫  ppt课件
内 (幼虫-营养细胞复合体) 长梭形,其长轴与肌肉 纤维相平行 大小约0.4x0.3mm 囊内卷曲有1-2条幼虫
幼虫
丝虫
通过蚊传播,引起淋巴丝虫病
中间宿主 蚊体发育至感染期 丝状蚴
成虫
雌虫 雄虫
微丝蚴结构
班氏
马来
头隙 神经环
体核 尾核
微丝蚴形态特征
蛲虫
虫体前端有三个小唇,它的两侧有角皮 隆起的头翼,食道有两个膨大部分。阴 门开口于虫体腹面前1/3处。
雌虫
雄虫
返回
返回
蛲虫卵
椭圆形,透明 无色,
两侧不对称, 一边略扁平, 另一边较隆起
卵内含蝌蚪期 胚胎或感染期 幼虫
卵壳 线形幼虫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寄生人、多种哺乳动物小肠 旋毛虫病 人畜共患病 死亡率高
The draft of the anterior of fem ale w orm
成虫体表 环纹
A nnulation of the surface of adult w orm
实验五
1. 蠕形住肠线虫(蛲虫) 2. 丝虫 3. 旋毛形线虫 4. 结膜吸吮线虫
目的要求: 1. 掌握蛲虫成虫、虫卵形态特征 2. 掌握马来微丝蚴、班氏微丝蚴形态特征及鉴别 3. 掌握丝虫病传播媒介 按蚊形态特征 4. 掌握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 5. 熟悉旋毛虫成虫和初产蚴的形态特征。 6. 掌握蛲虫病检测方法 玻璃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7. 掌握丝虫病诊断方法 厚血膜法 8. 了解肌肉检查旋毛虫幼虫法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旋毛虫、丝虫》课件

《旋毛虫、丝虫》课件
分类
旋毛虫属于线形动物门,丝虫属 于节肢动物门。
分布与传播
分布
旋毛虫和丝虫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分布 ,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传播途径
旋毛虫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动物肉 制品传播,丝虫则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
生物学特性
生命周期
旋毛虫和丝虫的生命周期都较长,通 常需要数周或数月才能完成一个完整 的生命周期。
经验总结
防控旋毛虫、丝虫需要政府、 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协
调配合。
某地区旋毛虫、丝虫研究案例
案例概述
某地区开展旋毛虫、丝虫生物学特性 及防治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研究内容
研究旋毛虫、丝虫的生态习性、传播 途径、致病机制等,开发新型检测技 术和防治方法。
研究成果
成功研制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为早期 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禁止食用或接触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严格控制食品的卫生质量,防止感染旋毛虫、丝虫的动物产品进 入食物链。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食等,以降低感染风 险。
环境卫生改善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蝇等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旋毛虫、丝虫》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旋毛虫、丝虫概述 • 旋毛虫、丝虫对人类的影响 • 旋毛虫、丝虫的预防和控制 • 旋毛虫、丝虫研究进展 • 案例分析
CHAPTER
01
旋毛虫、丝虫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旋毛虫和丝虫是两种常见的寄生 虫,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群 ,但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公众对旋毛虫、丝虫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旋毛虫、鞭虫、广州管圆线虫、检查技术

《寄生虫学检验》课件——旋毛虫、鞭虫、广州管圆线虫、检查技术
寄生虫学检验
线虫纲
01
旋毛虫
02
鞭虫
03
广州管圆线虫
04
检查技术
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01 旋 毛 虫
定义
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
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成 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 和肌肉中,是一种肠内兼组织内寄生 线虫。
形态
1、成虫形态 ①成虫微小;②雄虫尾端具有一 对叶状交配附器,无交合刺; ③旋毛虫消化道的咽管长度约为 虫体长的1/3-1/2。 其结构特殊。
02 鞭 虫
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形态
1.成虫 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后端明显粗 大;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 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 雌虫长35~50mm 雄虫长30~45mm 二性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形态
2. 虫卵 外形:纺锤形 大小:50~54x22~23 颜色:黄褐色 卵壳:较厚,两端具盖塞 内含物:一个尚分裂的卵细胞
盖塞
卵细胞 胞 卵壳
形态
与蛔虫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幼 虫无需经肝、肺移行
幼虫
肠粘膜 10±
成虫 (盲肠)
经口 人体内 1~3M
外界土壤
感染期虫卵
3~5w 虫卵
生活史特点
1. 宿主:人 2. 土源性线虫:外界土壤(虫卵)、人体(幼、成) 3. 感染期:感染期虫卵 4. 感染途径:经口
生活史特点
5. 寄生部位:盲肠(重感时,可上行或下移) 6. 产 卵 量:1~7千个/天/条 7. 幼虫体内移行: 无 8. 成虫以组织液和血液为食,寿命3-5年
福寿螺
致病性
✓ 幼虫移行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医用寄生虫线虫部分总结,个人亲手总结

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和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成感染阶段生物源性线虫:丝虫旋毛形线虫必须在中间宿主内发育才能感染宿主蛔虫的生活史蛔虫卵在外界潮湿,荫蔽,氧气充足的土壤中,受精卵中的卵细胞发育成幼虫,经过第一次蜕皮,发育成第二期幼虫这种虫卵就做感染期卵人吃感染期卵,虫卵先到达胃和小肠,在小肠诶幼虫释放出孵化液,幼虫孵出,侵入肠粘膜及粘膜下层,进入静脉或者淋巴管,气管,进入肺,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开始第二次第三次蜕皮,幼虫沿着气管支气管逆行到达咽喉部,随着吞咽下行到胃和小肠,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脱皮,称为童虫,经过数周发育,形成成虫毛首鞭形线虫生活史成虫常寄生于盲肠,但是感染严重时,也可以在结肠,直肠,甚至回肠下端寄居,以宿主的组织液和血液卫视虫卵排出后在土壤中发育成感染期卵,经口食入,幼虫在小肠内孵出,自肠腺隐窝侵入肠粘膜,摄取营养,之后返回长枪,移行至盲肠发育成成虫。

钩虫生活史两钩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其他适宜条件,温度在25-30 经第一次蜕皮可变为第二期杆状第二次蜕皮可以变成丝状幼进入感染阶段钻入宿主皮肤,进入血液护着淋巴管,随着血液进入肺部,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此后,它的穿刺能力逐渐消失,沿着湿润的肺泡壁,向阻力最弱的方向前行,借助支气管,器官上皮细胞的纤毛向上运动移动至咽,随着吞咽,经食管,胃,到达小肠,到达小肠的幼虫,第三次蜕皮,形成口囊第四次蜕皮发育成虫蠕形住肠线虫生活史成虫寄居与人体的盲肠和阑尾以及结肠直肠回肠下段,也可出现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处,以其头端附着于肠粘膜或者呈游离状态以肠腔内容物,血液,组织为食雌雄交配后,雄虫多即死亡,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后脱离宿主肠壁,在肠腔内向下移行,在肠内温度和低氧环境下,一般不排卵或者只排少数卵,当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比较松弛,雌虫可以从肛门爬出,受到温度和空气的刺激,开始大量的排卵。

雌虫排卵后大多干瘪死亡,少数雌虫可以爬进肛门或者阴道或者尿道,开始异位损害虫卵在肛门附近,氧气充足,很快可以发育成感染期卵,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附近的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自身感染,虫卵进入十二指肠内孵出幼虫,幼虫沿着小肠下行途中蜕皮两次,再到结肠蜕皮一次发育成成虫丝虫生活史旋毛形线虫生活史幼虫:刚产出的幼虫为新生幼虫在骨骼肌发育成为成熟的幼虫称为感染性幼虫成囊期幼虫肌肉期幼虫成熟幼虫蜷曲于骨骼肌内的梭形囊包一个囊包通常有1-2条幼虫,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而外层薄成虫寄居于小肠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幼虫则寄居于同一宿主的骨骼肌细胞内因此被旋毛形线虫寄居的宿主是终宿主也是中间宿主旋毛虫在完成生活史过程中不需要再外界发育,但是必须转换宿主才能继续下一代生活史宿主主要是由于食入含有活幼虫囊包的肉制品而感染,囊包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幼虫从囊包中出来,并钻入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的肠粘膜中,之后又返回肠腔,幼虫经过4次蜕皮发育成成虫,少数虫体可以侵入腹腔或肠系淋巴系统,之后雌雄虫交配,雄虫就死亡,雌虫子宫内的虫卵发育成幼虫之后雌虫产出又幼虫,产生于肠粘膜的幼虫,侵入局部淋巴管或者静脉,随着血液或者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有到达骨骼肌的幼虫才能进一步发育,,在幼虫周围形成囊包,幼虫最终定居于骨骼肌,成熟囊包对新宿主有感染性幼虫若侵入骨骼肌以为的器官组织,则不能形成囊包,并且很快会死亡,人体感染一般是旋毛虫的终结三个时期侵入期肠道期幼虫在小肠内脱去囊并钻入肠粘膜发育成成虫,脱囊幼虫和成虫侵入肠粘膜,成虫以肠绒毛卫视,加上虫体的分泌排泄大量幼虫的刺激引起十二指肠或者空肠的炎症,病变局部会充血水肿灶性出血甚至出现表浅溃疡幼虫移行症肠外期肌肉期新生幼虫随着淋巴,血液循环到达各个器官及侵入骨骼肌发育成幼虫囊包的过程新生幼虫在移行过程中可以穿破个脏器的毛细血管,其毒性代谢物质可以引起全身中毒症状以及过敏反应,导致全身性血管炎与肌炎囊包形成期恢复期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肉修复过程随着虫体长大蜷曲,寄生部位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

钩虫、蛲虫、丝虫

钩虫、蛲虫、丝虫

三、致病性
多症) 3、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4、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 乳糜尿 睾丸鞘膜积液
四、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夜间 采血检查微丝蚴
1、新鲜血滴法---厚血膜法 浓集法
2、体液、尿液中微丝蚴的检查—直接 查虫法 成虫的检查—病理切片检查
四、实验诊断(病原学检查)
粪便检查:直接涂片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第五节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俗称蛲虫(Pinworm) 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 分布特点:呈世界性
儿童感染高于成人 城市高于农村 集聚的儿童高于散聚的儿童
一、形态
蛔虫 小肠 游离 小肠,24万/日 卵-感染性卵 感染性卵 经口 60-75天 1年
钩虫 小肠上端
固着 小肠,1万-3万/5千-1万
卵-杆状蚴-丝状蚴 丝状蚴
经皮、粘膜、口、胎盘 5-7周
5年/15年
三、致病性
两种钩虫的致病作用基本相似,但以 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更大一些。 可表现:
钩虫感染(hookworm infection) 钩虫病(hookworm disease)
二、生活史
生活史特点---决定流行特点
生活史周期短(2-6周)
产卵部位特殊(肛门) 钩虫的感染方式
体外发育快(6小时)
简捷多样
虫卵抵抗力强(比重低)
经肛-手-口、吸入、逆行
*极易重复感染与相互感染---不易根治
因此,预防重复感染比治疗更重要
三、致病性
蛲虫寄生回盲部,局部症状不明显, 蛲虫病地主要症状是: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
第四节 钩虫(hookworm)

蛲虫旋毛虫2011-02xu

蛲虫旋毛虫2011-02xu

螺卵
褐云玛瑙螺
蛞蝓 福寿螺 福寿螺原产南美洲的 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 入我国,该螺食性杂,繁 殖快,每只母螺可年产卵 数数千粒,生长快,幼螺 经45天饲养可达30-50克。 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1999年11月,温州市出现一起广州管圆线虫 病爆发流行,经调查发现在聚餐人员中,有生食 福寿螺螺肉的105人中,47人发病占44.8%;未生 食福寿螺螺肉的77人无1人发病;生食福寿螺螺 肉4块以上的29人中,有25人发病(86.2%);生食 福寿螺螺肉4块以下的76人中,有22人发病 (28.9%)。生食福寿螺较多的人群的发病率是生 食福寿螺较少人群的2.98倍。
生活史简图:
成虫 蝌蚪 期卵
蜕皮
6h
感染 期卵
幼虫
成虫
生活史特点:
蛲虫生活史简单,无需中间宿主,也不需血肺移行
1、感染
阶段:感染期虫卵
方式:异体感染
自体感染
经口 (如公用玩具) 吸入(易导致异位寄生) 经口 (肛门-手-口途径) 逆行感染(retroinfection)
2、寄居
阶段:成虫
部位:盲肠、升结肠和回肠末端 食性:以血液、组织液、肠腔内容物为食 习性:雌虫爬出肛门产卵 寿命:雌虫寿命约2-4周,一般不超过2个月
本病分布广泛,从埃及至古巴,跨越南北回归线地带,发 现确诊和可疑病例的国家与地区达20多个。其幼虫可引起 脑炎症状, 有散在病例或暴发流行,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 期才渐次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有关。
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野村和林氏于1944年在台湾省 发现的,1944~1978年我国台湾省共发现管圆线虫病及嗜酸 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共259例,其中8例死亡。与此同时,在 日本、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太平洋、 印度洋各岛屿均发现病人,因而该虫逐渐被重视。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丝虫-蛲虫-旋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钩虫-丝虫-蛲虫-旋毛虫
(1) 细小,乳白色 (2)口孔 (3)虫体前端的角皮膨大形成“头翼” (4)咽管末端膨大呈球形,称“咽管球”
2、雌雄虫的区别点
大小 外形 末端 生殖器官
雌虫 较大 梭形 细长直 双管型
雄虫 微小 “6”字形 稍卷曲 单管型
(二)虫卵
1、无色透明,中等大小 2、呈“D”字形 3、卵壳厚 4、内含蝌蚪期幼虫
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不出 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 而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夜 多昼少的现象。
班氏微丝蚴:晚10 时至次晨2 时 马来微丝蚴:晚8 时至次晨4 时
两种微丝蚴的区别
生活史
蚊再次叮咬吸血,经皮肤
感染性蚴
(蚊口器)
蚊人
成虫
(淋巴系统)
腊肠蚴
(蚊胸肌)
蚊叮咬吸血
虫卵
6
8 小 时
肛周
雌虫
成虫
(回盲部)
感染性卵
经口
幼虫
1、寄生部位:回盲部 2、产卵特性:夜间、肛周 3、感染时期:感染期虫卵
感染途径:肛 手 口 4、完成生活史约需2-6周,雌虫寿命2-4周 5、雌虫产卵后的去向: (1)死亡 (2)爬回肠道
(3)进入女性阴道、尿道、腹腔、盆腔等,即异位寄生
1、儿童集体机构聚集性,易重复感染 2、防止再感染 3、治疗: (1)内服:甲苯咪唑、阿苯哒唑 (2)外用:蛲虫膏、2%白降汞膏、
龙胆紫等
班氏丝虫主要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主要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
(一)成 虫
1、丝线状,乳白色 2、雌虫生殖器管为双管型
雄虫生殖器官为单管型
(二)微丝蚴
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便可确诊
(1) 最常用:饱和盐水漂浮法 (2)其次: 钩蚴培养法

第一节 广州管圆线虫

第一节  广州管圆线虫

(三)致病性 部分患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视 部分患者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 觉损害、 眼部异常、 觉损害 、 眼部异常 、 缓慢进行性感觉 中枢损害、面瘫等体征。 中枢损害、面瘫等体征。 此外,还有鼻部、 此外,还有鼻部、 眼部或肺部广州管 圆线虫病的报道。 圆线虫病的报道。
(四)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有吞食或接触含 本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本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典型症 状与体征,如脑脊液压力升高, 状与体征,如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 浊或乳白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 浊或乳白色,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 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10%; 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免疫学检查 阳性或从脑脊液中、 阳性或从脑脊液中、眼或身体其他部位 查出幼虫、幼龄成虫或成虫, 查出幼虫、幼龄成虫或成虫,但病原检 出率很低,仅为2.5%左右。 2.5%左右 出率很低,仅为2.5%左右。
. Adult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recovered from rat lungs. A.
Adult female worm with characteristic barber-pole appearance (anterior end of worm is to the top). Scale bar = 1 mm. B. Tail of adult male, showing copulatory bursa and long spicules (arrows). Scale bar = 85 µm.
(五)流行 管圆线虫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我国南方和南方沿海地区人体感 染并不罕见。1944~1978年在台湾省 染并不罕见。1944~1978年在台湾省 共发现管圆线虫病及嗜酸细胞性脑炎 或脑膜脑炎259 259例 死亡8 1997年 或脑膜脑炎259例,死亡8例。1997年 在浙江温州市区发生一起依据感染史、 在浙江温州市区发生一起依据感染史、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确认的 暴发性流行,发病人数达55 55人 暴of land snails collected in Jamaica and examined for Angiostrongylus larvae. A. Thelidomus asper. B. Orthalicus jamaicensis. C. Dentellaria sloaneana. Scale bar = 1 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
传染源:

传播媒介(主要)
班氏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
影响因素:
防治
普查普治
药物:海群生Hetrazan、呋喃嘧酮等
防蚊灭蚊
加强人群监测
广州 管圆线虫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流火”、
“红线”
丹毒样皮炎
皮肤浅表微淋巴管发炎
弥漫性红肿
血性乳糜尿 乳糜尿 正常尿
成囊期幼虫(囊包幼虫)
感染途径: 食入含幼虫囊包的未煮熟猪肉及肉制品 寿命: 雌1-2 months 保虫宿主: 猪、鼠、猫、犬、马等
致病
主要是幼虫致病:
侵入期: 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
幼虫移行期: 发热、眼睑及面部水肿、肌痛、 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皮疹
囊包形成期: 肌痛
诊断
成虫
微丝蚴(Microfilaria)
体态: 马来蚴:弯曲僵硬 头间隙 班氏蚴: 长:宽≤1:1
马来蚴: 长:宽≈2:1 班氏蚴: 均匀,可数
马来蚴: 密集,不易数 班氏蚴:弯曲自然
体核
尾核 班氏蚴: 无尾核,尾尖
马来蚴: 具2个尾核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生活史类型: 间接型 中间宿主(传播媒介): 蚊 终宿主: 人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途径: 经皮(间接)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浅部及深部淋巴系统 夜现周期性(Nocturnal periodicity):
肛门-手-口直接感染 间接接触感染和吸入感染 逆行感染
防治
驱虫治疗,防止再感染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普及预防蛲虫的知识,讲究卫生
个人卫生习惯;
定期烫洗和清洗玩具、被褥等
丝虫
丝虫 Filaria
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寄生性线虫 致丝虫病(filariasis) 我国仅有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诊断
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 嗜酸粒细胞超过10% 患者血液与脑脊液的ELISA试验呈阳性反 应 脑脊液检查可找到幼虫
防治
治疗 药物:阿苯达唑 预防本病主要为不吃生或半生的螺类
Trichinella spiralis (旋毛形线虫)
俗称旋毛虫 致旋毛虫病(trichinelliasis) 旋毛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
by mouth
虫体离开人体的方式: 雌虫移行至肛周产卵
致病
典型症状: 肛周瘙痒及炎症
异位寄生: 阴 道炎、输卵管炎
诊断
晨查卵,夜捉虫 肛周查虫卵 透明胶纸法 棉签拭子法 ※取材时间:清晨排便前 粪便或肛周检获成虫 ※取材时间:入睡1~3小时后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 感染率:城市﹥农村,儿童﹥成人 集居儿童高于散居儿童 感染具儿童群体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 人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方式:
பைடு நூலகம் 诊断
病原诊断
血液查微丝蚴 厚血膜法 新鲜血滴法 浓集法 海群生诱出法
体液和尿液查微丝蚴
组织内活检成虫法
实验诊断
免疫诊断
检测抗体 检测抗原
流行
分布:
世界性分布: 班氏—热带、亚热带; 马来—东南亚 国内分布:山东、河南以南16个省市 山东、海南、台湾只有班氏丝虫 特点:呈点状分布 ※我国199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
防治
治疗药物: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甲苯咪唑mebendazole 开展卫生教育,把住“口关” 加强肉类检疫和食品卫生管理
病(parasitic zoonoses)
♀ 2.5-3.5mm ♂ 1.0-1.8mm
成囊期幼虫(encapsulated larva)
生活史小结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 内,但完成生活史需转换宿主 寄生部位: 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内
感染阶段:
病原学检查
肌肉活组织检查(muscular biopsy)
(取材:腓肠肌、肱二头肌、三角肌)
人工消化法
免疫学诊断:
IHA;LAT; IFA
ELISA
流行
流行
分布:呈世界性;欧美发病率较高 流行因素: 主要传染源:猪 可在动物间相互传播 人体感染和爆发流行与食生肉有关 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
致病
主要是成虫致病 致病机制:淋巴管扩张,淋巴管、淋巴结炎, 淋巴结阻塞
急性期 (过敏反应 ): 发热 (丝虫热) 急性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elephantiasis)
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 乳糜尿(chyluria)
广州管圆线虫
A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鼠类是适宜终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
幼虫侵犯人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 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及脑膜炎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final host): 鼠类(肺动脉分支内) 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 :
螺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蜗牛等)、蛞蝓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俗称蛲虫(pinworm)
蛲虫病(enterobiasis)
成虫


成虫
虫卵
50 µ m
生活史
生活史小结
终宿主:
寄生部位: 盲肠、 结肠、直肠及回肠下端 感染阶段: infective egg human
感染途径:
转续宿主(paratenic/transport host) : 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鱼、 虾、蟹等
福寿螺产卵
褐云玛瑙螺: 俗称“东风 螺” 、“花 螺”、“海猪 螺”和“南风 螺”。肉质鲜 美、酥脆爽口。
致病
病变部位: 大脑、脑膜、小脑、脑干及脊髓等 主要病理改变: 充血、出血、脑组织损伤 由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所组成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症状: 急性剧烈头痛或脑膜脑炎表现,可伴有颈 部运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