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康德 第三节 歌德 第四节 席勒 第五节 黑格尔
第一节 概述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生于18世纪末 至19世纪30年代(1790年康德《判 断力批判》出版为标志,1838年黑 格尔的《美学讲演录》出版为尾声)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是德国古 典哲学的组成部分。
在我上者 璀璨星空
道德准则 在我心中

康德的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770
年以前是前批判时期,主要关心的自然科
学,提出了“星云假说”;1770年以后进
入到批判时期,写出了三部批判著作。即
《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 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他认为在人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之间是可以协 调的,这就是独特的艺术领域。1790年康德写成了 《判断力批判》,完成了自身的哲学体系建构。
判断力指两种:一是规定判断力,它 要分辨某一特殊事物是否属于一普遍规律 的能力;另一个是反思判断力,它是从规 定的特殊去寻找普遍规律的能力。
反思判断力又包含两种。
一是:审目的的判断力,指从概念上认识 事物符合它自身的目的(即完善)
另一是:审美判断力,指从情感上感觉事 物形式符合我们的认识(即美)
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
1、知 知性 自然 认识论 《纯》1781 自然秩序 2、情 判断力 艺术 美学 《判》 1790 协调上下 人 3、意 理性 道德 伦理学 《实》 1788 道德秩序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是德国新兴市民资产阶级的理论, 表达的是德国市民阶级既要求革命又害怕暴力 革命的双重性格,带着对古希腊审美理想的幻 觉和对现实的妥协。
德国古典美学是西方古典形态美学的集大成和 最高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德国古典美学文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首先,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于英国革命之 后和法国大革命发生之际。马克思说:德国 古典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第一 人类世界确有一个自然秩序; 第二 人类世界确有一个道德秩序; 第三 人类的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可以互
相协调,它的领域就是不同于自然领域和道 德领域的艺术领域。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康德自1770年后,经过十二
年的沉思写作,于1781年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
部著作的目的是要证明:虽然我们的知识中没有丝毫能够
康德相信当时一种流行见解:如果有两种相反 的意见相持不下,真理必在其中间。因此, 他想取两派的合理成分,摈弃其弱点,构成 一种新的哲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和”即创 造一个新的体系。
(三)康德的哲学体系
在重新建构哲学体系发毕生劳动中,康 德刻意追问和回答的是这样三个以人为中 心的基本问题:
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 服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1804年,康德在故乡去世,他的墓碑上刻着一 句话:“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
康德(1724-1804)出生东普鲁士的哥尼斯 堡。父亲是马鞍匠。父母都是虔敬派的教徒, 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1740年进入 大学, 学物理学、数学、地理学、哲学和神学。 毕业后,从1746年到1755年,他当了九年家 庭教师。1755年,他到大学当讲师。教过数 学、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 地理学、人类学和自然神学等课。1770年, 提升为教授,主要讲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康德说:卢梭是另一个牛顿…….卢梭发现 了人的内在本性,必须恢复人性的真实观念。 哲学不是别的,是关于人的实践知识。
从这种科学可以学会,为了成为人应该做什 么。康德赋予自己的沉思以意义。
理性派主张所谓天赋观念,人的理性有无限 的潜力和可能性,人靠理性就能获得普遍必 然的真理。康德把他们称为独断论者。经验 派反对天赋观念说,认为一切观念都来自感 觉经验,人的心灵只是一块“白板”,要由 经验把印象或知识刻印在上面。这一派的极 端分子甚至根本否认有所请普遍必然的真理, 也不承认因果联系。康德称他们为居无定所 的游牧民族。
英国经验主义以培根、洛克和休谟为代表, 主张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经验开始
唯理论肯定人的理性,在本质上有反宗教的、 神学的性质,但把人的理性来源归于“天赋观 念”,归于神,用人的理性、头脑中的观念证明 上帝的存在,陷于循环论的独断论;
经验论否定我们的认识能够来自于感性 经验并能超越感性而达到理性认识,它认 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它否定一切宗教 神学关于心灵、上帝的知识的可靠性,但 同时也否定了一切知识的可靠性。这样不 可避免的走向了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四)、康德美学、文艺思想例说
1、关于美的本质
在《判断力批判》第一章“美的分析”中, 康德对审美对象作出了规定。他从“知性”范畴 的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指出:审美具有 不涉利害而愉快;不涉概念而有普遍性;无目的 的合目的性;来自“共通感”的必然性这样四个 特点。

四者中,核心是“质”的特征。即美是不涉
康德的美学思想不是从艺术实践中来的, 而是从他庞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中来的,所 以理解其美学,需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而 要理解其哲学体系,还需先要理解其哲学 产生的思想语境。
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对近代两大哲学流派的调和。 二是他的思想中的人本主义。
1、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
大陆理性主义以法国的笛卡儿、荷兰的斯宾 诺莎、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为代表,认为先 天的、先验的理性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知识的基础;
通过审美判断力,康德将知性和理性、自然的 必然和道德的自由、现象界和物自体、认识论和伦 理学结合起来。从而填平了哲学中的两个领域(自 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的 鸿沟。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人的最后目的, 而艺术是经由自然达到自由的桥梁,或叫做中介。
依照康德的理论,自由作为最高的道德律令 (法则)的最高目的地,它往往只是人的理性理想, 只是形而上的乌托邦梦想,它在现实中无法证明, 具有无法企及的彼岸性(正义、灵魂不朽亦如此)。 这一切无法从感性的现象世界实现,只能在艺术领 域中实现。所以,艺术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人的 栖居地。
结论:每个人的意志行为应该服从先验地存 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律令。
wenku.baidu.com
康德的第三个批判是《判断力批判》。他在这部
书里的《导言》中说:“我的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 域,即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两个领域,因为它们是通 过这两者提供先验的法则的。哲学现在也顺应着这两 个分类而区分为理论和实践的两个部分”。以上我们 所介绍的两大批判就是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它们是各 自独立的,似乎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何在自然 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两个世界 连接起来,就成了康德哲学所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也是他致力于解决的第三个哲学问题。
超越我们的经验-------就象英国经验论者所说的那样,然
而,仍有一部分东西是先天的(如自在之物、物自体、本
体界)。

康德所关心的不是如何认识外在自然,而是人的认识
怎么可能。中心的是人的认识能力中的“知性”(又译悟
性、知解力)人用它作用于现象界。知性这个认识能力是
先天的(分为质、量、关系、情状四大类,里面各自有三
康德、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美学催生 德意志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歌德的自然神论、 席勒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指导德意志古典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文学各因素间的关系由外 转内。
第二节、康德
(一)康德的生平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美学的 奠基人,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 学史上的转折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 美学。
康德先是接受大论理性主义,他说;是 休谟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
2、卢梭的影响
康德的目标,就是用自己的哲学体系去重建 人文科学的殿堂。但建立这种人文科学的殿堂 需要一种为了人的激情去创造的的人文精神, 否则,这种体系建立可以说是缺乏意义的。在 这方面。康德从卢梭那里吸取了非同寻常的营 养。
受到18世纪历史主义观点和方法兴起、发展的 影响,美学的研究一方面与审美趣味和艺术的 历史变迁结合起来,一方面有了动态视角。
经历了正(普遍)-反(特殊)-合(对立统一) 的过程,感性和理性观念逐渐由外而内达成对 立统一。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四方面特征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是以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为 思想基础的文学理论,其特征为:
康德哲学的中心是人的问题。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机能有三种:即认识机能、 愉快或不愉快的机能、欲求的机能。这就是人 们一般所说的“知、情、意”。
有关“知”的部分的认识能力就是“知性”, 属于自然概念的领域;有关“意”的部分的认 识能力就是理性,属于自由概念的领域;而有 关“情”的部分的认识能力就是判断力。正象 “情”是介于“知”“意”之间的心灵机能一 样,判断力也是介于“知性”和“理性”之间 的认识能力。判断力略带“知性”性质,又略 带理性的性质,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这种情况表现为德国的思想领袖普遍表示出对 法国革命理论的向往,对早期法国大革命的热 情,以及对后期大革命的恐惧与排斥。
他们希求理想的和谐相处,因此找出的方法也 是通过改造人心、完善人性来改造社会。
西方哲学发展到18世纪,出现由自然本体论向 认识论的转变,认识论又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 义的对立。
概念、不涉存在、不涉内容、性质,只在形式。
康德提出了“纯粹美”(自由美)和“依存美” 的分类。
我们先来看“质”的特征:康德提出审美判断的快
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快感的命题。他认为:凡 是一个和事物的存在本质(性质、内容)结合在一 起的快感,都是有利害关系的,那么,由此引起的 快与不快的肯定、否定的判断,都不是审美判断。 康德认为有三种快感。一是感官上的,如饥饿的人 看到美味品产生的快感;二是善的事物引起的快感, 如一匹健壮的赛马(与它的称呼相符,具有完善性) (再比如有人做好事,我们由衷的赞美。善有直接 和间接的);三是欣赏美的事物引起的快感,比如 看到鲜花盛开。前两者快感,都涉及事物的存在 (性质),而审美快感则不涉及事物的存在(性质、 内容),只涉及形式,因而无功利的目的和利害关 系。
小类,共十二个范畴)

康德的结论:人们只能凭借先天的感性和知性认识现
象界,而不能认识超感性的本体界。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康德经过8年的思考 和写作,在1788年出版了《实践理性批判》, 在这部书里,他企图证明,人通过先天的理性, 能够达到道德上的自由。这里主要涉及的是人的 认识能力中的理性。
他认为,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知性 只能认识局部,不能认识其全体,更不能达到所 谓的“本体界”,而理性却要求人的能力超出现 象而达到对“物自体”的体性。有些东西在现实 无法证明,而在实践上与道德关联
其次,18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的社会 生产力和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为德国古典哲 学发展提供了新的丰富的营养。
再次,英国、法国哲学也为德国古典哲 学提供了思想材料和新的课题。
18世纪末的德国社会腐朽落后、缺乏生气,所 以无法造就勇于革命的资产阶级,只能形成要 求改变现状实现理想却迟于行动的市民阶级。
康德的生活史是难于叙述的。因为他既没有生活,又 没有历史。他住在德国东北边境一个古老城市哥尼斯 堡一条僻静的小巷里,过着一种机械般有秩序的,几 乎是抽象的独身生活。就连城里教堂的大时钟也不能 象它的同乡伊曼努尔·康德那样无动于衷地、按部就班 地完成它每日的表面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 吃饭,散步,一切都有规定的时间,邻居们清楚地知 道,当伊曼努尔·康德穿着灰色外衣,拿着藤手杖,从 家门口出来,漫步走向菩提树小林荫道的时候就是下 午三点半钟,由于这种关系人们现在还把这条路叫做 哲学家路。
第一,人道主义意识强烈。(美和审美、艺术 被当做完善人性、解放人类、改造社会的主要 途径)
第二,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 美学和文论为目标。
第三,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以 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创作上的古典主义,即魏 玛古典现实主义,达到德国古典文学的高峰。
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是 由主观精神逐步过渡为客观精神,一是由外在 辩证法逐步发展为内在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