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退化,“用工荒”现象进一步显现,产业转移也逐渐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探索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黄艳(2009)引入了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I i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C 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I i=L i/C i。劳动-资本系数I i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i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2

——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发展阶段性。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只有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

给”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

——存在广泛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覆盖城乡两大地域。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如光学、精密零件的研磨、抛光等,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争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总体上遵循了劳动密集比较优势原则。江小涓(2008)认为,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支撑了我国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比较优势理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存在争议,对我国的劳动密集比较优势战略也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战略以来,争论更为激烈。

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观点,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樊纲(2008)在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不合时宜,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这些产业。”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也指出,“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处于低教育水平,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少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是错误的。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基本的劳动力来源是农村,农民进城打工,他们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就是初中水平,能够胜任的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所在。国外不怕你有高科技,怕就怕你那些价廉物美的产品。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相当必要的,当世界工厂不丢脸。有些地方将产业进行划分,把有些归为朝阳产业,而把另一些比如纺织、皮革制造业等划为夕阳产业。在我看来,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只要人要吃、要穿,这些都不属于夕阳产业,而且这也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所在。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的纺织业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我国的外贸顺差今后仍将要依靠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获得。”5

林毅夫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应当多发展。“要让穷人收入增长快于富人,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目前发展阶段,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的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资本相对短缺,如果按比较优势发展,就要多发展一些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是中国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活动方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低收入群体能充分就业,才能分离经济发展的果实,这种方式资本积累的速度会最快。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由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短缺,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才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就业,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随着经济

发展而提高,同时达到增长和公平的双重目标。而且,遵照比较优势,整个国民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都会最有竞争力,国民经济也就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6

国内知名学者也比较支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曲如晓(2005)和吕政(2008)认为,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上。李钢(2009)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我们也不能丢掉技术含量低但仍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蔡昉(2009)认为,如果考虑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比较优势也有所差异,还可以通过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来延续劳动密集优势。

然而,也有不少对此观点的反对者。陈超(2007)认为,虽然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还保持着相对优势,但中国依靠低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的出口增长是以消费者福利流失为代价的。贺聪(2009)认为,利用廉价劳动力扩大对外出口,是对本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不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素质提高,应该全面看待我国劳动力成本竞争力问题。张其仔(2008)认为,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优势强调保持低劳动成本,两者之间显然存在政策悖论。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比较优势,改变比较优势就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因此,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要推动要素禀赋结构的高度化,而不是保持劳动密集比较优势。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理论观点

1、大国优势与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只是中国继续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要条件,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能否对中国出口敞开大门才是充分条件。为避免遭受外国市场俘获,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些学者十分强调我国的大国优势。兰宜生(2003)认为“如果只在现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使用这一优势,由于绝大多数此类产品的国内外需求皆呈饱和态势,要大幅度增加生产供给量,会遇到需求瓶颈的严重制约,既会激化与他国的贸易矛盾,也会加剧国内各地区、各厂商的削价竞销,恶化贸易条件,影响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推进。解决的途径就是引导和鼓励国内厂商积极开发创新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新型的、多样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引导新式消费,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项新的比较优势。”

陈耀(2004)注意到“我国产业增长目前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趋势,在可预见的3年至5年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萎缩。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