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依赖于大量劳动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本投入获取产业优势的产业集群。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就业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及具体的升级模式。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概述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那些以手工操作、简单机械使用为主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制造等。

这些产业具有高劳动力依赖性、高就业吸纳能力等特点。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转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提高产业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进行升级。

升级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还能推动产业链的优化与延伸,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一)技术创新驱动模式技术创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进生产流程,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推动产业的持续创新。

(二)产业链整合优化模式产业链整合优化是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

同时,通过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人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

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力。

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四)绿色发展模式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实现绿色发展。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地位研究论文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地位研究论文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地位研究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升级显得越发迫切。

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抛弃,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同等重要。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要求产业发展应该梯度转移,中西部区别对待。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国情;产业升级一、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几个说明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界定。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中主要依赖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在生产成本中,与设备折旧费用和研发费用相比,工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主要集中在农林业以服装、纺织、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按照马克思主义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理论,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相对较少,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依赖于资金投入的行业或部门,这些部门大型装备多、资金周转慢,主要集中在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3.区别于“两高一资”。

“两高一资”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这一类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负面作用较大,基本属于限制或禁止的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分依赖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不高,但对社会并无坏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仍值得提倡和鼓励。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仍有一席之地1.人口众多。

2006年,世界人口为65亿,而中国就拥有13亿,占世界的1/5。

发达国家、西方七国以及欧元区的人口总计分别为10亿、7亿和3亿[2]。

显然,让13亿人口一下子都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很不现实。

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讲,持续时间或将更长。

2.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众多,以2006年为例,中国乡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6%[3]。

2006年,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7%、41%,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26%、72%[4]。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不仅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与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升级模式的选择,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背景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正经历着由低端到高端、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适应新形势,进行转型升级,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竞争力。

同时,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挑战(一)技术水平的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多以传统技术为主,面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技术水平的制约成为制约其升级的重要因素。

企业需加强技术创新与研发,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构成了挑战。

企业需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三)市场竞争的加剧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需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市场开拓能力,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的选择(一)技术创新驱动模式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企业可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二)产业链整合模式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企业可加强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模式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国内外市场。

企业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调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出路何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背景下。

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深入调研,文章分析了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策略和建议。

文章首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定义、特点以及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概述,接着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产业面临的主要变化和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用工方式转变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途径,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法律环境和市场需求。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如何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国外学者主要从产业结构转型、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方面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时,应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

同时,劳动力市场改革也是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包括完善劳动力培训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等。

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关注于《劳动合同法》实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他们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劳动力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方式来应对这一挑战。

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完善产业链协作等策略,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劳动力市场改革以及产业集群建设等。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退化,“用工荒”现象进一步显现,产业转移也逐渐加快。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探索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

黄艳(2009)引入了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用I i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C 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I i=L i/C i。

劳动-资本系数I i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i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 2——不可替代性。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转型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指以大量劳动力投入为主的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制造等。

这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业集群地域性强,形成了多个以地域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二是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使得部分企业面临压力;三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求日益迫切。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首先,升级能够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其次,升级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升级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质量的提升。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1. 技术创新驱动升级模式- 该模式注重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推动产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 产业链整合升级模式- 该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企业应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 绿色发展升级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企业应采用环保技术,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区域品牌建设升级模式- 该模式通过打造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地方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区域品牌宣传和推广,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在就业、税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进行升级。

本文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进行研究,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主要以传统制造业、纺织业、鞋业、玩具业等为主。

这些产业虽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环节。

其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也使得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因此,必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进行升级。

三、升级模式研究为了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探讨几种常见的升级模式。

(一)技术创新升级模式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关键。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应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这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养技术人才、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实现。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二)产业链升级模式产业链升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延伸产业链,将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

这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形成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三)数字化转型升级模式数字化转型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的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

这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利用,充分发挥数据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精品编辑参考】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的文献综述

【精品编辑参考】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的文献综述

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的文献综述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以编辑修改。

当前,中国经济尚未驶出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转型减速期、大规模刺激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危险航道,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促进是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国外文献综述(一)产业间收入差距影响就业结构的研究国外很多学者研究了产业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影响就业结构,以及产业间收入差距是如何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资源流动的。

威廉-配第( 1690)在《政治算数》一书中认为制造业收入高于农业,商业收入高于制造业收入。

三大产业间的收入差距会促使劳动力从低收入部门流向高收入部门。

科林-克拉克( 1940)运用三大产业分类法得出结论:劳动力会随着经济发展从第一产业逐渐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转移到第三产业。

该学者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消费需求在不断下滑,对工业消费需求则先升后降,对第三产业则处于不断上升的需求中。

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刘易斯( 1954)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他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收入差异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原因。

他指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 1969)对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的问题和城市失业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研究得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是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动力,而农业劳动力流向城市的原因则是预期收入存在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存在差异。

(二)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国外的很多学者研究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历史规律和就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规律性,考察了三大产业各自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演变和劳动力就业的变化。

西蒙-库兹涅茨( 1950)得出的库兹涅茨法则为:经济越发展,农业地位趋于下降,农村劳动力净迁出;工业地位趋于上扬,劳动力小幅增加;服务业地位上升,劳动力逐年增加。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 1986)指出:在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转入工业部门基本上是同步的。

《2024年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2024年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群升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通过分析现有产业集群的运作机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有效的升级路径和策略。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概述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指那些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需求较大、资本和技术投入相对较低的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制造等。

这些产业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地域范围内,相关产业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如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之间通过某种方式形成的空间集聚体。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提高产业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进行升级。

升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2. 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3. 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创新产品、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升级: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这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2. 产业链升级:通过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需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创新驱动:加强研发投人,推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这需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才。

4.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研究综述
集型产业发展 中传统 的劳动力成本和价格 优势正在减 弱。在 国内外环境 的双重压力 下 ,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转型升级成 为理论 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实际部 门关注的一个焦
面临的约束环境变化进行了分 析 :低附加
值企业面临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工业化
达国家只能够使 用机 器人 来完成 ,但成本 高、 精度低 , 而用人工来完成往往成本低 、 精确度高。我们所指 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是 指在一个企 业中资本 有机 构成低 ,劳动者
点。本文试对 当前我 国劳动密集型企业 的
研究加 以综述 ,指 出研究 中存在的一些 问 题 ,提 出深化研究的若干建议。
术水平不高 ,自主创新能力弱 ;原料基 地
建设水平与加工业发展不相适应 ;缺乏专
企 业中的管理异常。劳动 密集型企业普遍 缺少对员工生产 知识 的培训 ,员工缺乏精 简化生产的意识 ,不 能及 时发现 出现 的问 题, 并且劳动 密集型企业生产环境 复杂 , 有
沟通交流 ,对管理造成 了一定 的难度 。而
李堂军 、张晓蕾 ( 0 8) 2 0 认为劳动 密集型 企 业以中小型企 业为主 ,他们没有雄厚 的
型企业 中每个劳动者 的劳动装备不高 ,如
纺织业、 代加工厂 、 品加工企业、日用百 食 货等轻工企业 以及服务性企业等。劳动密
财力与精力创造 条件 去实现高成本 的科学
缺乏制度保障。
李晨辉 ( 0 1) 出了轻工类劳动密 21 指 集型产业发展 的现存 问题 。主要表现是 : 产业结构不合理 ,发展模 式落后 ;企业技
彭长青 、魏大鹏 ( 0 0) 出劳动 密 21 提 集型企 业在管理 方面 存在 一些 问题 ,工作 人员多 ,工作环境复 杂 ,难 以发现掩埋在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狭义是指在生产成本中,工资支出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大的行业;广义是指单位资本雇佣劳动(力)较多或单位劳动占用资本较少的产业。

一般认为,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等服务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电子通信设备等制造业和建筑业,以及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属于吸纳劳动力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最新统计,年,全国~岁的人口有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约占全球强;年末全国就业人口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年,全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出口额达到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纱、布、化纤等纺织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传真机、房间空调器、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机、光通信设备等电子、家电组装加工产品分别增长、、、、、和。

从近年看,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就业数量远远高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加万人,平均每年增加近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提高至。

而第二产业同期由万人增加到万人,仅增加万人,年平均增加万人,占总就业的比重由下降至。

分行业看,第三产业中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年间增加就业万人,增幅,是增加就业量最多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增加就业万人,增幅;社会服务业增加万人,增幅,是增幅最大的行业。

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同期增加就业万人,增幅;制造业同期减少就业万人,减幅达。

近些年,由于工业企业改制和实施减员增效等措施,工业就业在大幅度减少。

据~年统计,在工业个行业中,就业略有增加的仅有个行业,个行业持平,其余个行业全部减员。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类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包发展的核心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也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重点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概述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指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制造等。

这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这些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产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是由众多相关企业、供应商、服务提供商和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聚形成的产业群体。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1. 提高企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引导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3.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1. 技术创新驱动型升级模式技术创新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

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动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同时,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 产业链延伸型升级模式产业链延伸是指企业沿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进入相关领域的发展模式。

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通过延伸产业链,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例如,纺织业可以延伸到服装、鞋业、纺织机械等领域。

3. 集群品牌建设型升级模式集群品牌是集群内企业共同拥有的资产,对于提高集群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集群化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提高就业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本文将重点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以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概述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众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才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这类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如纺织、服装、玩具制造等。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吸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也不断显现。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其次,技术进步导致部分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亟需进行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需求,本文提出以下几种升级模式:1. 技术创新驱动升级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 产业链整合升级模式该模式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企业应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

政府应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3. 绿色可持续发展升级模式该模式强调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发展。

企业应采取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措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摘要】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在当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指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现状,探讨了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挑战,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路径。

同时也介绍了政府扶持政策对于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展望了未来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可以为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制造、转型升级、现状、必要性、挑战、路径、政府扶持政策、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挑战。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以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具有劳动力密集度高、技术含量低的特点。

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等问题,亟需转型升级以应对挑战,提升竞争力。

研究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找出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探讨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路径,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有效的政府扶持政策和企业自身努力,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有望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研究意义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一直是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探讨的议题。

这个问题因为其关乎广泛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因素而备受瞩目。

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因为其劳动力密集型和规模小等特点,在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模式,探索其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现状及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依赖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制造等。

这些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解决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面临着诸多挑战。

当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与协同发展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此外,环保压力、政策调整等因素也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面对上述挑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成为必然趋势。

产业升级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升级,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一)技术创新驱动升级模式技术创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核心动力。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推动产品创新等方式,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

(二)产业链整合升级模式产业链整合是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可以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绿色发展升级模式面对环保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应走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小型制造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些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本文将从原因和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问题的原因
1.生产效率低下
小微制造企业往往使用简单、传统的生产技术和装备,导致效率低下,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研发能力较弱
许多小微制造企业往往缺乏独立的研发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支持,无法有效地开展创新和技术改造,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资金压力大
小型制造企业的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难以改善设施和技术,无法进行规模扩张和业务拓展。

二、解决方案
1. 采用现代化技术装备
小微企业应该尝试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大力推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2. 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的研发机构,加强对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加速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出,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3. 合理策划资金使用
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资金使用方案,优先保证生产资金,再逐步扩大资金投入,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新设备采买,并发挥各种渠道的支持作用,如政府扶持、银行贷款、招商等。

小微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精力全面配合,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于那些有实力且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应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其加速发展和成长,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升级和发展。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范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仅关乎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现状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是指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地域为空间集聚的产业群体。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部分内陆地区,涉及纺织、服装、玩具、电子组装等传统行业。

这些产业集群在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以及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这些产业集群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升级能够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其次,升级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升级可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的模式1. 技术创新驱动模式技术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

同时,推动智能制造、数字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 产业链整合模式产业链整合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同时,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

3. 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通过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理念,降低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

同时,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区域协同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经济工作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经济工作

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经济工作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最大奇迹,莫过于在短短30年时间里,使中国制造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30年过去,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政策支持逐渐弱化,国际竞争对手迅速成长等一系列压力,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艰难,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大规模企业破产、外资撤离、出口滑坡情况。

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

在企业倒闭风潮中,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不但未能稳住阵脚,而且率先出逃,有的向中国周边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转移,有的回流至本国,有的干脆弃厂而去,逃之夭夭。

眼下,国际资本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即不再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供应基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尽管可能不会大规模撤离,但也只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

日本纺织企业正在探索一种是以泰国为经营总部,以缅甸为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尽管投资回流本国的案例相对少数,但因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中,显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成本地区向高成本地区的回流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动向。

不仅如此,沉淀在国内制造业的民营产业资本,也有脱离制造业的倾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商业模式、国家法律政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

从微观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根本性缺陷。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

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探讨1. 引言我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经济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在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面临许多转型升级的挑战。

首先,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模式无法继续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制造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

因此,转型升级对于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转型升级的难点与挑战虽然转型升级对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其中存在一些难点与挑战。

首先,很多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进行转型升级。

其次,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可能无法满足转型升级的需求。

此外,转型升级需要企业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这对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4. 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与挑战,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

4.1 寻求资金支持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与银行、投资者和政府合作,寻求资金支持。

一方面,可以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投资者通过投资的方式支持企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也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补贴。

4.2 加强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可以通过与相关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培训课程和工作坊,为员工提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机会。

4.3 推行创新与研发小微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可以加大对创新与研发的投入,推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内容提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具有一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也在我国的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劳动密集产业是以低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和国民的低福利为前提条件,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是属于资源消耗大的产业,一旦资源环境供求与价格发生变化,成本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费用的明显提高,这种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难以生存下去。

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也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今,全球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步退化,“用工荒”现象进一步显现,产业转移也逐渐加快。

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转型升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界定的探索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

从单位劳动力所使用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金量的多少看,固定资产与劳动力匹配比例低,资金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产品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大小看,比重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资本的有机构成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

以上这些都是定性的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

黄艳(2009)引入了劳动-资本系数这一概念来界定我国制造业中的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用I i表示i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L i表示i产业的从业人员,C i表示i产业的固定资产,则产业的劳动-资本系数可表示为:I i=L i/C i。

劳动-资本系数I i越大,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业就越低;反之,I i越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资金技术密集程度也就越高。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2——不可替代性。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

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

——发展阶段性。

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由占主导地位阶段向占非主导地位阶段过渡。

据专家研究,美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持续了110年,日本持续了80年,我国台湾省持续了40年。

只有认识到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劳动力呈典型的“无限供给”的特征,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潜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才能看到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还要持续较长的时期。

——存在广泛性。

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覆盖城乡两大地域。

即使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工序,如光学、精密零件的研磨、抛光等,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争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和贸易结构总体上遵循了劳动密集比较优势原则。

江小涓(2008)认为,比较优势的有效发挥支撑了我国30年的高速增长。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存在争议,对我国的劳动密集比较优势战略也有不同的认识,尤其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要战略以来,争论更为激烈。

我国理论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观点,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

樊纲(2008)在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指出,“唱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不合时宜,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要这些产业。

”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也指出,“中国还有数量巨大的劳动力处于低教育水平,有数量巨大的农民工队伍,在这种情况下,少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念是错误的。

今后的发展方向仍然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基本的劳动力来源是农村,农民进城打工,他们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就是初中水平,能够胜任的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现阶段最重要的还是要集中力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是我们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们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所在。

国外不怕你有高科技,怕就怕你那些价廉物美的产品。

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相当必要的,当世界工厂不丢脸。

有些地方将产业进行划分,把有些归为朝阳产业,而把另一些比如纺织、皮革制造业等划为夕阳产业。

在我看来,只有夕阳的技术,没有夕阳的产业。

只要人要吃、要穿,这些都不属于夕阳产业,而且这也是我们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所在。

西方国家对于我们的纺织业已经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我国的外贸顺差今后仍将要依靠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获得。

”5林毅夫表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应当多发展。

“要让穷人收入增长快于富人,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且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在目前发展阶段,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的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资本相对短缺,如果按比较优势发展,就要多发展一些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是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区段,这是中国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的生产活动方式。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低收入群体能充分就业,才能分离经济发展的果实,这种方式资本积累的速度会最快。

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由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短缺,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才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资本更为密集的产业。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就业,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随着经济发展而提高,同时达到增长和公平的双重目标。

而且,遵照比较优势,整个国民经济在国内、国际市场都会最有竞争力,国民经济也就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国内知名学者也比较支持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曲如晓(2005)和吕政(2008)认为,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产品上。

李钢(2009)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中国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我们也不能丢掉技术含量低但仍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蔡昉(2009)认为,如果考虑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比较优势也有所差异,还可以通过地区间的产业转移和承接来延续劳动密集优势。

然而,也有不少对此观点的反对者。

陈超(2007)认为,虽然中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还保持着相对优势,但中国依靠低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的出口增长是以消费者福利流失为代价的。

贺聪(2009)认为,利用廉价劳动力扩大对外出口,是对本国劳动力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不利于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素质提高,应该全面看待我国劳动力成本竞争力问题。

张其仔(2008)认为,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要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传统的劳动密集优势强调保持低劳动成本,两者之间显然存在政策悖论。

尤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改变比较优势,改变比较优势就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改变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因此,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首先是要推动要素禀赋结构的高度化,而不是保持劳动密集比较优势。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理论观点1、大国优势与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只是中国继续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必要条件,世界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能否对中国出口敞开大门才是充分条件。

为避免遭受外国市场俘获,我国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些学者十分强调我国的大国优势。

兰宜生(2003)认为“如果只在现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使用这一优势,由于绝大多数此类产品的国内外需求皆呈饱和态势,要大幅度增加生产供给量,会遇到需求瓶颈的严重制约,既会激化与他国的贸易矛盾,也会加剧国内各地区、各厂商的削价竞销,恶化贸易条件,影响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解决的途径就是引导和鼓励国内厂商积极开发创新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新型的、多样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引导新式消费,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项新的比较优势。

”陈耀(2004)注意到“我国产业增长目前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趋势,在可预见的3年至5年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出现相对较大的投资萎缩。

因此他主张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

”薛国琴(2008)认为结合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题,现在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宜发展知识性劳动密集型产业。

“知识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依托中国劳动力资源丰裕,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和就业问题严峻的实际,在注重劳动力教育和培训、进行人力资本积累的前提下,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的制造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对经济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会引起劳动就业量的减少。

但技术进步并不总是会使就业人数减少,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可以把经济引导到不同的增长路径上,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在每一时点上具有不同的就业效应,因为可以通过控制投资方向、选择适当的技术进步路径,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双重目标18。

技术的进步不仅会促进生产的扩张,大大地增加对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同时,技术进步也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为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但必须认识到,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劳动就业人数的增加,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和较长的历史时期而言的。

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对某些部门或行业来说确实会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

总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不是不要技术进步,而是要求技术进步必须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目前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节约资本和自然资源,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联系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不能单纯地追求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必须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

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度发达是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实现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转换,那么在国际分工格局中,中国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但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会受到资金不足的限制。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比较优势,而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会使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因为遵循比较优势会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结果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会得到较快地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由相对稀缺的要素变得相对丰富,资本价格也会由相对昂贵变为相对便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