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36处)国保文物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宁市国保单位简介(36处)
古遗址8处
1、曲阜鲁国故城
曲阜鲁国故城位于曲阜市鲁城街道办事处,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周代至汉代的一处重要城址。
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至鲁顷公四年(公元前249年)为楚所灭,其间九百余年,是周王朝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西汉刘余封鲁恭王亦居此,直至西汉中期。
曲阜鲁国故城遗存内容包括周代至汉代的城垣与城壕、城门遗址、大型建筑基址、道路与排水系统遗迹、手工作坊址、居住址、墓地等。
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城址是承载该遗产核心价值的主体遗存。
平面略呈长方形,圆角,东西约3.7公里,南北约2.7公里,城门、街道、宫殿、手工业作坊、墓葬区均已发现。
汉代鲁城约为周代鲁城1/3大小,呈扁长方形,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
2、王因遗址
王因遗址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王因村南面的一片稍隆起的台地上,与周边平地高约1米。
中心部分面积约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
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
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
王因遗址分为五层,二至四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第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地层。
王因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史前生活习俗、埋葬方式、人类体质特征和史前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为做好该遗址的保护工作,需进一步进行考古发掘。
无保护规划。
3、贾柏遗址
贾柏遗址位于汶上县城东3公里的东贾柏村东南约300米的高地上。
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
1986年文物普查
发现,1989年春至1990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组织力量进行钻探发掘。
两次发掘出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房迹10余座,灰坑十几个,清理墓葬19座。
房迹形状有葫芦形、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
每座房子面积8—20平方米不等。
墓葬分布较为集中,多在距地表30厘米以下,以仰身直肢葬为主。
1
除单人葬外,还有3人葬,迁出葬和二次葬。
具有母系氏族社会外对偶婚的特征。
出土器物有陶、石、骨、角器等一百多件。
在这处遗址上还采集200余件细石器。
这些细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大部分为黑色燧石及少量有石英石直接打制而成。
通过发掘初步探明,东贾柏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早期系北辛文化类型,距今7000年左右的文化遗存。
细石器的发现,否定了“平原不可能有细石器”的观点。
同时,也填补了济宁市细石器的空白,为寻找北辛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4、邾国故城
邾国故城遗址位于邹城市南部峄山之阳,是周代邾国都城遗址,建于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共延续1100余年之久。
故城总体近似长方形,周长约9200米,东西横宽2530米,南北纵长2500米,现残存古城墙约7200米,有土筑、石砌,夯层坚硬,层次分明,一般高2—3米,最高处达7米,残垣断壁,时断时续。
故城内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北墙以北至峄山之间的东北角地带,土冢遍布,发现大小墓葬数10座,并出土大量战国时期青铜器和陶器等随葬物品,为当时贵族墓地;北城墙中部以南200米处有一高亢平坦地段,当地群众称为“皇台”,陆续在此发现花纹砖、云纹瓦当等建筑构件,在断崖处多次暴露建筑石础、夯土层以及排水陶管等,为当时邾国宫殿区;故城东南方向今
金张庄附近,地表陶片密集,多次发现陶窑、陶井和制陶工具,并出土秦诏文陶量、战国陶量及大量陶器,为当时制陶手工业作坊区。
2006年5月,邾国故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野店遗址
野店遗址位于邹城市峄山镇野店村南,地处丘陵地带,北部有大沙河,南临龙河,诸水自东向西汇集白马河后转注泗水。
野店遗址发现于1965年,1971年~1972年春,山东省博物馆等单位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
遗址东西宽约700米,南北长约80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
发掘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
共清理灰坑23个、房基7座、陶窑2个、墓葬89座。
在大汶口文化堆积出土了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多达1000余件遗物。
房基有圆形、方形两种,房基由外圈、内圈和柱洞圈等组
2
成。
陶窑基本结构包括有长筒状横卧火膛,火膛与窑室之间有垂直火道,窑室在火膛的后上方等特点,结构比较进步。
属于大汶口文化的89座墓葬是野店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大多有木质葬具,方向以东西向为主,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
墓内随葬品包括有石、骨、角、陶等质料;陶器有觚形杯、鼎、豆、盆、盘、鬶、盉、器座、漏器、壶、背壶、罐、尊、碗、钵、瓶、缸及杯等,常见彩陶纹样有云雷纹、涡旋纹、八角星纹、圆圈纹及斜栅纹等。
野店遗址的大汶口文化绝对年代为距今6170~4640年之间。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相迭的地层,为确立大汶口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地层依据,为系统地研究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探讨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等增添了大量科学翔实的资料。
6、青堌堆遗址
青堌堆遗址位于梁山县小安山镇董庄村西约500米。
目前堌堆呈东西61米,南北40米,高约3米的缓坡形状。
西距董庄约500米,其西1000米有南北流向的柳长河,西南距小安山7千米,北4千米为东平湖。
遗址于1958年发现,1959年,1976年分别有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和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发掘。
遗址东西稍长,占地面积2240平方米。
共发掘面积122平方米。
出土了包括有房屋,灰坑,墓葬等遗迹,和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器等遗物。
其中陶器的典型器物有浅盘粗圈足大型豆、肥大袋足鬲和侧三角式足鼎等。
青堌堆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既有海岱龙山文化特点又具有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风格,对研究山东地区与河南地区在龙山时代文化交流及地域风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7、西夏侯遗址
西夏侯遗址位于曲阜市息陬乡西夏侯村西约500米,沂河南岸约500米,西、北两面呈漫坡状,地势稍低。
遗址东北为管勾山及蓼河。
遗址发现于1957年。
1962年、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对西夏侯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面积东西约300米,南北约400米。
发掘总面积为414平方米。
共清理灰坑17个,陶窑1座,墓葬32座,遗址还暴露有6~7米的烧土层及平整的大块红烧土块,推测为建筑遗存。
陶窑仅存窑壁基部、火膛和火门。
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底部留有二层台。
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器物鼎、鬹、盉、壶、罐、缶、豆、钵、
3
杯等陶器800余件;铲、斧、锛、环、坠、纺轮等石器10余件。
此外,还出土了龙山文化器物罐、盆、盘、杯等陶器和斧、纺轮、针等石器骨器。
龙山文化和商代遗存较少,遗物主要以陶器为主。
西夏侯遗址是一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以及商代的文化遗存,也是首次从地层关系上明确了大汶口文化早于龙山文化,为确定大汶口文化源于北辛文化,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的历史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8、西吴寺遗址
西吴寺遗址位于兖州市西北约25千米的小孟镇西吴寺村东,遗址地处一片高出周围地面约2至3米的平坦地上,南约500米处有一条相传为赵王河的古河道。
遗址发现于1957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
遗址现存面积约10余万平方米。
1983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试掘。
1984年~1985年,国家文物局在西吴寺遗址举办了三期全国考古领队培训班,发掘面积达3250平方米。
西吴寺遗址内涵包括龙山文化和周代两类文化遗存。
西吴寺遗址龙山文化的遗迹主要是房址、水井和墓葬。
房屋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室内有灶。
房屋和灰坑中出土的陶鼎、鬶、罐、盆等陶器。
敷涂白衣的泥质红陶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典型器物。
发现了3口水井,井口平面形状有方有圆。
墓葬共有9座,散见于遗址,未发现墓葬区。
西吴寺遗址位于泰(山)沂(蒙山)山系西南麓向平原过渡地带。
通过大面积的系统揭露,获得了龙山文化和周代两个时期丰富的遗存资料,揭示出了该遗址龙山文化与周代两个时期的文化特征,有益于今后对其文化谱系及其社会历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古墓葬6处
9、孔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约1100米处,占地面积约
183.33公顷,有坟冢10万余座,延续使用24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0、汉鲁王墓
4
汉鲁王墓从属于九龙山风水名墓游览区。
分布于山东省曲阜市南九龙山、亭山以及邹城市四基山一带,共葬有汉鲁国十四王中的十王,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时期的古墓。
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
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
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
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11、萧王庄墓群
箫王庄墓群位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肖汪庄村南及附近区域,原有堌堆九座,现仅存四座,编号为M1—M4号墓。
1972年,山东省文物普查时,确定四堌堆为大型汉墓群,命名为箫王庄墓群。
1977年,山东省公布其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济宁市文物局对墓群中封土较大的一号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修复。
根据出土文物特点及墓葬形制等分析,该墓墓主人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东平国宪王刘苍之次子、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明鲁王墓
明鲁王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中心店镇尚寨村北九龙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
陵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
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96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是明代亲王第一陵园。
陵园主要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地宫,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是目前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
2006年,明鲁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孟母林墓群
孟母林墓群位于济宁曲阜市小雪镇凫村东,墓葬位于马鞍山麓,西临104国道。
是战国时期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孟轲父母及部分孟氏后裔的墓地。
孟母林墓区包括马鞍山在内,占地总面积45.6万平方米。
5
林东南为林门,门前有林道。
林内松柏等古树万余株,并有享殿、文昌阁、望峄亭等建筑。
孟母林享殿是祭祀孟母之所,殿后有清代所立“启圣邾国公端范宣献夫人神位”碑1幢,碑前有石供桌。
孟母墓位于享殿西约60米,呈圆丘形,高4米,围65米。
墓旁有元代元贞二年(1296年)孟氏五十一代孙所立孟母墓碑1幢,墓前臵石供桌、石香炉和一对石雕烛台。
孟母墓西南为孟仲子墓,亦呈圆丘形,高2米,围25米。
享殿东北有孟氏四十五代中兴祖孟宁墓,高3米,围20米,墓前有一石香炉。
孟母林西有一村庄,名为凫村,是孟子的出生地。
孟子故宅有正殿3间,灰瓦悬山顶,前厦后座,四梁八柱,上饰木雕斗栱。
孟母林墓群是埋葬亚圣孟子父母及部分孟氏后裔的墓园,林内文物众多,古树参天,占地面积700余亩,是一座仅次于孔林的墓地。
两千多年来,孟氏族人葬埋不断,逐渐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墓园。
对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4、防山墓群
防山墓群位于济宁防山乡宋家村北,地处防山西麓的顶部。
墓群于1956年发现,之后经过多次调查、勘探。
墓葬现仅存10座。
封土最大的一座南北78米,东西53米,斜高43米,较小的一座直径约10米,斜高2.5米。
墓室依山势凿石而成,用砖、石砌筑,前有墓道,上为封土,封土多为夯筑。
在该区域曾采集到鼎、豆、盘等陶器残片及几何花纹方砖等遗物。
大墓中还曾出土有春秋时期的黄色玉磬、玉璜。
墓群内另有部分汉代墓葬。
防山墓群应为周代鲁国国公墓地,墓群分布集中,形体较大,是目前周代诸侯国国公陵墓中保存较好的墓群之一,对于研究周代特别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葬制及随葬习俗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建筑19处
15、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
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武氏墓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将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
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
6
石狮,按原位臵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
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曲阜孔庙及孔府
曲阜孔庙,是祭祀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庙宇。
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占地14公顷,有金元明清历代建筑104座,460余间,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
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的衙署和宅邸,位于孔庙东侧,占地面积约7公顷,有各类建筑约170座。
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位于曲阜城北约1100米处,占地面积约183.33公顷,有坟冢10万余座,延续使用24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墓葬最多和最集中的家族墓地,也是世界延时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7、崇觉寺铁塔
济宁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当时寺内无塔。
宋崇宁四年(1105年),徐永史妻常氏为还夫愿,在寺内铸建铁塔七级,后因故停工,明
万历九年(1581年),济宁道龚勉倡导增建二级和塔顶,自此全部建成。
崇觉寺又被人们称为铁塔寺。
该寺自创建以来,历经重修和拓建,至明代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崇觉寺铁塔及其附属建筑大雄宝殿、声远楼、汉碑室、僧王祠一九八八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孟庙、孟府和孟林
孟庙又称亚圣庙,位于邹城市区,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孟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4公顷,院落五进。
庙内保存有历代碑刻310余块,古树名木近300株。
孟府亦称亚圣府,位于孟庙的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2.1公顷,院落七进,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路,是国内保存较为完整、官衙与内舍合一的古建筑群。
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区东北12.5公里处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
孟林始建于宋景祐四年(1037年),经元、明、清历代扩建增修,至清康熙年间形成目前之规模。
现有林地面积约61公顷,林内现存柏、桧、榆、槐等古树近万株。
1988年1月,孟庙及孟府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孟林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孟庙及孟府合并,合并后的名称为“孟庙、
7
孟府和孟林”。
19、颜庙
颜庙又称复圣庙,是祭祀孔子弟子颜回的庙宇,位于曲阜明故城北门里路东颜庙街西首,陋巷街北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扩建和续修,已有680年的历史。
现存南北五进院落,共有元、明、清建筑殿、堂、亭、库、门、坊等24座159间。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卞桥
卞桥位于山东省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与泉林村之间的泗河上。
始建于晚唐时期,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重修。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曾对部分栏板、望柱进行过补配。
桥为东西走向,三孔联拱券砌。
桥身长25米,宽7米,高6.5米,两端各有引桥。
桥面两边各有14根望柱和13块栏板。
栏板上雕刻有人物、花卉、山水、鸟兽等各种图案。
桥身两端各有一对石狮相向蹲踞于须弥莲花座上。
券孔两侧顶上均镶有透雕龙首。
拱脚处为莲花托石。
桥墩下部为梭形迎水。
中孔券顶刻有“卞桥镇重修石桥自大定二十一年八月一日至二十二年四月八日谨记”题记。
桥下绿水长流,清波荡漾,旧为“泗水十景”之一。
该桥正处在山东中南部由兖州、曲阜通往临沂的古代要道上,在古代交通运输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1977年12月23日被公布为第一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济宁东大寺
济宁东大寺坐落于济宁市区南关回族聚居区内,是鲁西南伊斯兰教活动中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
,明朝以来历代均有修葺,清朝乾隆年间敕建始成最后规模。
东大寺规模宏大、高大巍峨,全寺面积7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18多平方米,坐西朝东,主体建筑石坊、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后门牌楼,排列在东西轴线上,左右为南北讲堂,水房等等。
重重迭落、布局严密,结构合理,做密集型处理,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大殿建筑面积1057平方米,最宽27.5米,进深
41.5米。
大殿基座高1.3米,殿内以40根光亮照人的朱红通天木柱和12
根石柱支撑。
全殿有卷棚殿、前殿和后窖殿三部分,以勾连搭形式组成,后窖殿为3层楼阁,上复6角伞盖形楼顶,高30米,顶嵌青铜制镏金宝顶,在山东省众多
8
的清真寺中,此宝顶别有特色,且历史悠久,逢劲风相摩,则亮度倍增,光亮跃目。
大门、邦克亭、大殿、望月楼、后门牌楼顶部复以黄、绿琉璃瓦,
顶脊及齐山墙均饰以龙纹鸱尾及几何图案琉璃饰物。
寺院石坊,雕龙石柱、雕凤石柱及雕花报鼓石,石工在中国清真寺建筑装饰方面堪称一绝。
22、尼山孔庙及书院
尼山孔庙位于曲阜市尼山东南山麓,是在孔子出生地起建的纪念性建筑。
尼山孔庙最早建于北魏,经历代重建维修,现有殿、堂、门、亭等建筑27座81间,分东、中、西三路。
尼山书院在庙东北百余米处,周围恒墙,书院大门南向,院内有正房5间,五禀四柱前后廊式木架,灰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5间。
系当年讲学授业和纪念孔子的处所。
整个建筑群占地1.6公顷,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曾庙
曾庙,是祭祀曾子的专庙。
位于嘉祥县南武山城南23公里处,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南武山南麓,占地面积29808平方米,是一处极具代表性的我国古代官式建筑群体,迄今保留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
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三进院落,重要建筑物有大门、戟门、育英门、咏归门、慎独门、宗圣殿、寝殿、莱芜侯祠、三省堂、斋宿所、万历碑亭、乾隆御碑亭等30余座,殿、庑、厅、堂70余楹。
庙内碑碣林立,古柏参天,更显肃穆壮观。
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金口坝
金口坝位于兖州市酒仙桥街道三河村,泗河上游,是一座石结构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
建于北魏延昌三年(514年),隋时在沂泗交流处积石堰水,元时将坝改建为滚水石坝、明时将坝体加长增高。
1997年加固维修时,修复了跌水石坡。
金口坝东西走向,长123米,宽10.1米,高2.65米(不含木桩基础),坝体开五洞,并装臵闸门。
坝为木桩基础,坝体全用条石砌筑,条石与条石之间以铁扣相连接,上下凿穿孔以木桩或铁穿铤相连接,因其坚固程度被称为金口玉坝。
在坝的两端雁翅上有两尊元代雕刻的卧式虫八、虫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可称石雕艺术精品。
9
金口坝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抗洪、济运、蓄水、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古代水利枢钮工程,有江北小都江堰之称。
金口坝经多次重修,历1500余年保存至今,它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建筑技术水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5、兴隆塔
兴隆塔位于兖州市城内东北隅市鼓楼街道兴隆社区原兴隆寺内,因寺而得名。
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12年),现存兴隆塔为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所建,康熙七年(1668年)大地震兴隆塔震毁,震后二十多年开始修葺,至康熙末竣工。
1985年先后整修了多处塌落的塔檐和几十道裂缝,修补了台阶,回廊,填补了第七层的两处炮弹痕迹,增建了护塔台基。
塔为八角十三层砖木结构楼阁式空心砖塔,高54米,塔体为砖砌,有简单斗栱。
一至七层,塔体粗犷,内有回廊踏步,游人可螺旋而上。
上六层骤缩细小,形成两米多宽的平台,台周设有石雕围栏。
上六层空心,每层原有楼板木梯直至塔顶。
兴隆塔造型独特,历经千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当地的历26、重兴塔
重兴塔位于邹城市钢山街道北关社区,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建造,元代重修,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年间修复,1996年文物部门对塔进行全面整修,并发现地宫。
该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高27.4米。
塔身全部用条砖砌筑,一层正北设门,东西南三面为方形龛室,二层以上正向明间开券门,一至三层开圆券门,四至九层开尖券门,一、二、四层设有盲窗,塔身平素,每层转角为砖雕半圆倚柱,外壁厚实,塔内有旋转阶梯可逐级登至塔顶。
塔檐仿木构建造,一、二层檐下及平坐下臵砖雕斗栱,其余各层砖叠涩出檐,檐下似密集的莲瓣较为特殊。
塔顶上臵铜葫芦形塔刹。
该塔地宫砖砌,分甬道、宫门和宫室三部分,甬道长方形,宫门为圆形拱券,宫室近方形,砖叠涩穹隆顶,清理中发现少量陶器、瓷器残片、部分建筑构件和北宋时期的钱币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