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与规范
张霆
[摘要]网络媒体的发达,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条开展舆论监督的便捷通道。在网络舆论监督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网络舆论暴力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需要具有正确的网络舆论态度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暴力;规范
网络媒体的存在,使得每一个网民都能成为即时的信息传播者,就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发表意见和评论,从而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舆论舞台。网络媒体还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瓶颈,显示出网络舆论监督的优越性和影响力。
在近几年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如宝马撞人案、妞妞事件、孙志刚事件,网络舆论监督都起到了非常有影响的作用。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独有的特性,使网络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缺陷。这几年,网络舆论暴力渐渐凸现于公众的视野,因网络舆论暴力所导致的社会事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网络媒体要把社会相关部门的规范引导与网络管理者、网民的自我约束相结合,在法律的规制下形成良好的自律机制,最终规范网络舆论环境,树立网络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一、合理有效地开展网络舆论监督
与传统媒体相比,利用网络进行舆论监督有特别的优势。
1. 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公众监督的色彩
按照法律,我国公民拥有对国家、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的权力。这项权力长期以来由新闻媒体替代。而我国传统媒体多担负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角色,媒介监督往往带有一定的组织性质和行政色彩。加之传统媒体在新闻发表的程序上比较繁琐,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等环节都需要耗费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进行舆论监督的成本很高。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民间性的特质。“互联网打破了新闻传播者和新闻接受者的森严壁垒,在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成为潜在的新闻记者,当然更可能是隐性记者。”①所谓“全民皆记者”的说法,指的就是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传播信息,发表言论。
2. 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
由于受信息发布技术和制度的局限,传统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往往很难做到和事件发展保持同步。在网络中,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发表评论和意见,几乎都可以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实现。网络信息的驻留特性,也使得人们根本不必担心会错过接受信息的时机。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可以与新闻事件的发展保持同步跟进状态,更具有“过程”监督的意味。此外,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机制使其无法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信息得不到及时反
馈,传受双方互动性较弱。而网络的即时互动特性,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的固定角色,每一位公众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又同时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使用者。
3.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拥有平等的话语权
在我国,传统新闻媒体都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拥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这些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一般都是面向行政层级低于自己的部门、单位、社会组织或个人。它们可以对监督对象进行批评、责备和督促。这种舆论监督会给被监督对象感到较大的社会压力和行政压力。同时,在这种舆论监督实施中,被监督对象一般也没有直接反驳或对抗的机会和话语权。而在网络上,对被监督对象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行政威压。同时,被监督对象也可以针对不利于自己的网络舆论在网上发表言论或看法,据理反驳。可以说,在网络媒介中,舆论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拥有完全平等、自主的话语权,双方甚至还可以随时就相关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
二、防范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
舆论本质上是一种公众意见,舆论调控得好可以使政府体察民意,顺乎民情,加快社会进步,加速社会民主化进程。反之,则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祸患。在我国,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网络媒体同样如此。
1.缺乏约束的网络舆论自由,容易导向网络舆论暴力
网络是网民的舆论舞台和阵地。网民由于拥有相对自主的话语权,可以就某些社会事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形成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公众意见。这其中不乏切中时弊的中肯评论和建设性意见。然而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宣泄过激情绪,从而造成网上舆论鱼龙混杂。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借机生造事端,混淆视听,制造混乱,严重的还发展到干预司法程序,误导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影响政府决策和行政。
网络媒体的开放和兼容,给公众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空间。但这种自由如果不加节制后果是可怕的。良性的网络舆论,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反之,则会加重社会问题,深化社会矛盾。因此,要科学看待网络舆论,在合理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积极防范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
2.防范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措施防范
与应对网络舆论暴力,就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而合理的规范和引导。要做好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着手。
第一,加强网络传播的法治化管理,用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自1994 年正式引入互联网至今,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网络运行、网络信息安全、网络信息传播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总体上看,我国的网络管理法规并不完善,以致不少在网络上做出了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的人,可以钻法律或政策的空子而逍遥自在。因此,需要大力提高网络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制定出更加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条文约束网络传播行为。特别是对一些介于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行为给予明确的界定,提出管理办法。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用道德力量规范和约束网络舆论。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征,带来了网民的自我约束力下降,道德感降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在网络上形成扬善驱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媒体工作者应该着重培养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充当好网络“把关人”角色,时刻以对公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奉公守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规范网上信息内容,为形成良性的网络舆论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 , 树立网络舆论的权威和声誉。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站没有独立的记者,网站上大多数新闻都转载于传统媒体。所以,必须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效仿传统媒体塑造网络媒体品牌,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政府应在资金、政策上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必要扶持,造就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
同时,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应提高设置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重大事件议题的设置。网络编辑要能够编排有引导性的事件和问题,使之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形成预期的社会舆论。
注释:
①郭镇之,展江:《守望社会——视暗访的边界线》[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年版,第60页。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