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渠道
第二章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
• 在Web2.0时代,网络个体传播代表着新一 代传媒力量,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 这个领域中既汇聚着无数个交互作用的个 体,同时又起到了组织社会的作用,构建 起强大的公众力量。 •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 共空间的具体形式。
• 首先,“web2.0”是用户进行“自我展现” 的场所。 • 第二,“web2.0”汇集了来自于普通公众 的多样性和同一性,这是公共领域的又一 关键特性。“当人们只从一个角度去看世 界、当人们只允许世界从一个角度展现自 己,公共世界也就走到了尽头”。
•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 在Web2.0时代,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体现了强烈
的“反总体性”。
• Web2.0所造成的“去中心化”,指的是传统上
由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所掌握的媒体发言权转移到 个人手中。 • 尼葛洛庞帝:网络的数字化生存必将分散权力, 分散的后果必将是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
• 长尾理论认为,即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 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销量也能够和主流 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销量相匹敌。这是对 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 人类一直在用二八定律来界定主流,计算投入和 产出的效率。它贯穿了整个生活和商业社会。这 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归纳出的一个统 计结论,即20%的人口享有80%的财富。当然, 这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比例数字,但表现了一种不 平衡关系,即少数主流的人(或事物)可以造成 主要的、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在市场营销中,为 了提高效率,厂商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那些有 80%客户去购买的20%的主流商品上,着力维护 购买其80%商品的20%的主流客户。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指20世纪60年
代以来整个西方以反传统哲学为特征的社会思潮
网络传播理论及实践
第一章作为大众媒介的网络媒体一、互联网发展的意义与影响(1)互联网增加了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信息化、网络化。
使得广大人民更加容易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并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2)互联网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这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上,更体现在由它推出了一个新兴行业——互联网行业。
(3)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
(4)互联网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
(5)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家中完成一天的工作任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娱乐,这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6)互联网也给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带来巨大的震撼。
作为一种媒体,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二、网络媒体的含义1、InternetInternet,中文译成因特网,也称为互联网。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它是一个大型的数据通信系统,是上亿台相互独立的计算机通过电缆、光缆和无线等方式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集合,它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是网络媒体的硬件基础和技术平台。
2、CMC指计算机媒介传播,简单地说就是指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传播。
随着计算机网络,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CMC开始逐渐成长。
它包括所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任务相关的传播和人际传播。
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即通过电子或电子公告牌实现的异步传播;通过聊天室、群组软件等实现的同步传播以及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进行的各种信息处理、检索及存储活动。
3、Cyberspace赛博空间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在其科幻小说中描写的社会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间,指的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合起来的新时代。
现在的赛博空间,指的是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基础,所构造出的一种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交流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新型空间。
网络新闻传播
第一节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1、作为新媒介,人类对网络研究尚未深入2、网络还处于发展期3、网络舆论引导仍不完善第二节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1、数字化的采编流程2、综合文字、图像及声音的表现手段3、非线性的写作与编排4、积极互动的新闻平台5、无线广阔的新闻实物空间第三节网络新闻实务体系及采编流程一、网络新闻实务的结构特点:①属于应用新闻学的范畴;②网络新闻传播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继承二、网络信息的主要内容:①广义的信息传播(新闻、数据(天气数据)、经济、统计数据等)②新闻信息③交互式的新闻信息传播三、网络新闻工作的流程第二章网络新闻传播研究内容及传播者的素质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二、网络新闻采访三、网络新闻写作与录制四、网络新闻编辑五、中国新闻网站的分类:1、以新华网为特征的专业新闻网站;2、以新浪网为特征的综合性商业网站;3、以天涯为特征的论坛式新闻网站;4、以腾讯为特征的捆绑式新闻网站;5、企业新闻网站六、网络传播者的素质1、政治素养①遵守党的政策②2、道德素质:①遵守网络规则以及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各种规定;恪守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
②如实传播新闻事实,不传播虚假、不健康信息。
③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就事论事的传递新闻。
④保持清醒头脑,带有批判的观点,浏览吸收网络新闻信息。
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英文功底4、创造性的思维能力5、网络新闻传播者的技术素质①网络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②文稿的录入及编排技术;③网络多媒体及相关技术;④计算机数字化声音及图像处理技术;⑤懂得并能够预防计算机及网络病毒。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媒介分析第一节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对比一、媒介性质的比较麦克.卢汉三大观点:1、媒介是对社会的表达与推动2、媒介的冷与热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热媒介:易获得3、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二、媒介特征的比较1、单一与综合2、模拟与数字3、条块与网络三、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传播特征的比较1、单向与双面2、大众与小众3、异时与实时电视刚刚诞生时,只能进行实时传播。
网络文化与文化传播融合创新方案设计
网络文化与文化传播融合创新方案设计第一章网络文化概述 (2)1.1 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 (2)1.2 网络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3)第二章文化传播概述 (4)2.1 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 (4)2.2 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4)第三章网络文化与文化传播的融合 (5)3.1 网络文化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5)3.1.1 网络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5)3.1.2 网络文化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 (5)3.1.3 网络文化对文化传播的负面影响 (6)3.2 文化传播在网络环境下的变革 (6)3.2.1 传播主体多元化 (6)3.2.2 传播方式多样化 (6)3.2.3 传播渠道网络化 (6)3.2.4 传播效果可量化 (6)3.2.5 文化传播与网络技术的融合 (6)第四章网络文化传播创新策略 (6)4.1 网络文化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6)4.1.1 挑战 (7)4.1.2 机遇 (7)4.2 网络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7)4.2.1 优化信息筛选机制 (7)4.2.2 强化网络谣言治理 (7)4.2.3 促进文化融合创新 (7)4.2.4 拓展网络文化传播渠道 (7)4.2.5 提升网络文化传播素养 (7)4.2.6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8)第五章内容创新 (8)5.1 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方法 (8)5.2 文化传播内容的创新实践 (8)第六章形式创新 (9)6.1 网络文化形式的创新策略 (9)6.1.1 拓宽网络文化内容 (9)6.1.2 创新网络文化表现形式 (9)6.1.3 加强网络文化品牌建设 (9)6.2 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应用 (10)6.2.1 跨界融合 (10)6.2.2 社交媒体传播 (10)6.2.3 短视频传播 (10)6.2.4 直播传播 (10)第七章技术创新 (10)7.1 网络文化传播的技术支持 (10)7.2 文化传播技术创新案例分析 (11)第八章渠道创新 (12)8.1 网络文化传播渠道的拓展 (12)8.1.1 社交媒体平台 (12)8.1.2 在线教育平台 (12)8.1.3 网络直播 (12)8.1.4 短视频平台 (12)8.2 文化传播渠道创新实践 (12)8.2.1 跨界融合 (12)8.2.2 场景化传播 (13)8.2.3 内容创新 (13)8.2.4 社区共建 (13)8.2.5 数据驱动 (13)第九章产业创新 (13)9.1 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13)9.1.1 数字化转型加速 (13)9.1.2 产业链整合升级 (13)9.1.3 创新驱动发展 (13)9.1.4 国际化竞争加剧 (13)9.2 文化传播产业创新案例分析 (14)9.2.1 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14)9.2.2 网络直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14)9.2.3 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体验 (14)9.2.4 跨界融合的文化产业项目 (14)第十章网络文化与文化传播融合创新的未来展望 (14)10.1 网络文化发展的新趋势 (14)10.1.1 网络文化多元化 (14)10.1.2 网络文化个性化 (14)10.1.3 网络文化互动性 (15)10.1.4 网络文化创新性 (15)10.2 文化传播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向 (15)10.2.1 文化传播与科技融合 (15)10.2.2 文化传播与产业融合 (15)10.2.3 文化传播与教育融合 (15)10.2.4 文化传播与政策引导融合 (15)第一章网络文化概述1.1 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网络文化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说成为了当下备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网络小说以其便捷、轻松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包括在线文学平台和社交媒体,不同的受众群体受到这些渠道的不同吸引。
首先,我们来分析网络小说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在线文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种在线文学平台如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等应运而生。
这些平台打破传统的出版限制,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更多的作家有机会将作品推向大众。
同时,读者也能以更低的价格或者免费的方式获取到大量的优质作品。
这些平台提供了便捷的搜索和分类功能,使读者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此外,平台还提供了评论互动、打赏激励、签约出版等多种形式的用户参与。
这样一来,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还可以成为网络小说创作过程的参与者,增加了互动性和社交性。
通过在线文学平台,网络小说得以迅速传播,并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群体。
其次,社交媒体也成为了网络小说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并且用户粘性较高,因此成为了作家宣传自己作品的重要场所。
作家可以通过写文公众号、写作微信群等方式与读者互动,发布书籍的最新进展、活动信息以及感想分享等内容。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交传播能力,读者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而扩大网络小说的传播范围。
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使网络小说更容易被人们接触和关注。
然而,不同的受众群体对网络小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程度等特点,受众可分为不同类别。
年轻人往往是网络小说的主要受众,他们对新鲜事物和互联网技术的接收能力较强。
此外,年轻人对于幻想题材、都市小说、言情故事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比较感兴趣。
相比之下,中老年人更喜欢一些传统文化、历史题材或励志故事类的网络小说。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
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一、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了解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和渠道,对于有针对性地干预和管理网络舆情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路径与渠道社交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渠道之一。
其中,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信息传播快速且辐射范围广,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环节。
用户在这些平台上发表的言论和内容往往会被其他用户转发、评论、点赞,进而引发热议和影响舆论方向。
2. 新闻媒体的传播路径与渠道新闻媒体是传统舆情传播的主要路径和渠道之一,而在网络时代,新闻媒体也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渠道进行信息传播。
新闻媒体的报道对于引发和传播网络舆情起到重要的作用。
新闻报道的内容、角度和评论在网络上被转载、评论和引用,进而形成舆论热点话题。
3. 微信公众号与自媒体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微信公众号和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独立媒体的新形态,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
自媒体在这些平台上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发布信息,其内容和观点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传播,从而影响舆论形成。
4. 网络论坛和社区的传播路径与渠道网络论坛和社区是用户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用户在论坛和社区中发布的言论和信息,经过其他用户的回应和互动,往往会在相应的圈子内迅速传播,进而影响舆论走向。
5. 在线新闻评论与转发的传播路径与渠道在大多数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和转发,形成一种链式传播效应。
这些在线评论和转发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和渠道。
二、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挑战1. 速度快:网络舆情传播迅速,信息在短时间内可以迅速扩散到大范围,形成舆论热点。
2. 来源广泛: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广泛,可以由个人、机构、媒体等多方面发布,使得舆情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3. 信息碎片化:网络舆情传播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出现,信息片段被不同用户转发、评论和引用,导致信息的失真和误读。
《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第二章: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1.1946年2月ENIAC的揭幕,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最早)2.第一台实用的计算器由帕斯卡于1642年制造。
3.莱布尼茨研制出“步进计算器”,可做四则运算。
4.査尔斯·巴贝奇被后人称为“计算机之父”5.Mark-I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机电式计算机。
主要设计者:霍华德·艾肯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星型、环形结构7.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规模全球性、网址唯一性、规则统一性、功能服务性。
8.CANET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国际电子邮件出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功能与特征1.网络传播定义人类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进行的数字化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它提供的是双向互动的多媒体信息的交流、传播和共享的平台。
2.网络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54页)⑴作为大众媒介,其主要功能是监视环境、决策参与、文化传承和教育以及提供娱乐等。
监视环境功能,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的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传统传媒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则大大增强了自己监视环境的功能。
⑵决策参与功能,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而也提供了更为畅通的渠道。
⑶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⑷娱乐功能,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网络游戏。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⑴传递信息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过程,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首先是信息传递、交换和分享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建构的初衷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人们上网的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传递或获取信息。
⑵协调人际关系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纷繁复杂,而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人们往往通过人际传播、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这些限制因素不复存在,任何有特殊兴趣的的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知音,进行分享与交流,真正实现人际交流的平等。
网络传播
3.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生活理念
网络传播的弊端
1.低门槛进入使假新闻泛滥,信息可信度下降,影响了媒介的公信力
2.长期以来网络构成的虚拟空间生活,淡漠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3.网络的开放性使不良信息滋生,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
网络传播的分类
从应用角度划分
1.网络信息传播
2.网络广告传播
2.直网站(最大的特点是分众,一般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行业,而专业和权威也正是垂直网站吸引用户的最重要手段,垂直网站的受众通常是这一领域或行业的爱好者)
按不同传播主体分类
1.政府网站一级政府在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之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与业务应用,并获得个性化服务。
第四章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
网络信息传播概述
网络信息:指通过计算机终端发布和传播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
5.网络暴力
6.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滋生了网上交易中诈骗、犯罪等问题
7.网络传播对公共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
8.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因反复过度使用网络会导致精神行为障碍的产生,即“网络成瘾”
9.数字鸿沟问题严峻(在所有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二、人际传播
(广义):自我传播以外的一切传播;(狭义)指人 对人,面对面的传播,社会信息在两个人或三五个 人之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三、群体传播 1、常态的群体传播 (1)群体压力 (2)趋同心理 2、非常态的群体传播——集合行为中的传播 (1)集合行为指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
会集合现象 (2)集合行为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二章 传播的概念、分类及历史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传播 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
一、如何理解传播 傳播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
1、符号和信号传播时代: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 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传播时代: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口语传播时代: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络传播概论(彭兰)第⼆章知识点整理⽬录第⼀节⽹络的多重属性 (2)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2)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2)3.⽹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4)4.⽹络的社会形态属性 (5)第⼆节⽹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7)1.⽹络中的⼈际传播 (7)2.⽹络中的组织传播 (8)第⼆章⽹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第⼀节⽹络的多重属性1.⽹络的技术平台属性(1)技术进步与⽹络功能的良性互动世界各国在⽹络技术上的⼈⼒与物⼒投⼊带来了⽹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反过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进⼀步拓展⽹络应⽤的⼴度与深度,这就更加促进了政治、经济、⽂化等各⽅⼒量对于⽹络的关注以及在⽹络中的投⼊。
(2)⽹络技术的特点它与很多技术相互关联,其发展脉络更复杂。
它不仅是⼤众传播的⼿段,也是⼈与⼈沟通的⼿段,来⾃⽤户⽅⾯的驱动⼒,对于技术发展起着明显作⽤。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仅是⼀种传媒技术,更涉及社会⽣产与⽣活的各个层⾯。
因此,它的发展动⼒更为多元、强劲。
(3)防⽌“技术近视”和“技术决定论”当我们研究⽹络媒体的发展时,不能忽视技术在它的历史进程中的作⽤,更要时刻关注技术对于未来传媒业⾛向可能起到的作⽤,否则就可能陷⼊“技术近视”的沼泽。
但在看到技术可能性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技术因素只是媒介发展的⼀个动⼒,⽽政治⼒量、经济⼒量的⼒学关系,对于媒介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
2.⽹络的传播媒介属性(1)⽹络传播的复合性A. 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a) ⽹络是⼀种复合性媒介,所承载的传播形态包括⼈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与⼤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交织、渗透与互动关系。
b) 从传播形式来看,⽹站、客户端、电⼦邮件、即时通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相互连接、渗透,形成了⽴体的传播⽹络。
B. 传播⼿段的多媒体融合多媒体融合有两个层⾯的含义:a) ⼀是指⽹络平台可以承载任何⼀种形式的信息;b) ⼆是指在有关某⼀事件或主题的信息传播中可以综合运⽤多媒体⼿段。
网络传播概论 重点
《网络传播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1、选择题(10×1分)
2、名词解释(5×5分’)
3、简答题(4×8分)
4、论述题(3×11分)
第一章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重点章节:第一节
重点内容: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两次飞跃
媒介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传播的渠道(了解)
第三章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重点章节:第二节(群体传播)
第四节(大众传播)
第四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重点)
重点章节:第二节(即时通信传播)
第三节(网络社区传播、了解具体的社区)
第四节(博客也是重点)
第五章网络传播的符号系统
重点内容:恶搞和PS现象
第六章网络中的专业新闻传播者(了解)
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受众(重点)
重点章节:第六节受众心理
第七节
第八章、第九章(了解)
重要说明:
此重点只适用于大题,填空题和名词解释还是必须在整体复习的基础上备考。
网络传播概论新编
第二章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由包括通信设施、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数据资料和人这些个体组成。
第三章网络传播功能和特征1.网络传播的界定什么是网络传播?a.网络传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和交流信息行为的过程,它汇聚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是更加个性化、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
b. 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的信息,以数字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c. 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高级传播活动。
d. 网络传播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e. 所谓网络传播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上的万维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进行一对一、一对众的信息传播。
2.网路传播的大众传播功能和特征功能:a.监视环境功能。
(即及时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和最新变化功能,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最基本的功能。
然而,由于时间的限制,传统大众传媒所能做到的十分有限,从发展来看,跟不上需求的增大)。
b..决策参与功能。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公众的“知情权”和“告诉权”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实现的,大众传媒同时还为民众与政府,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之间提供了协商对话的渠道。
因此大众传媒的决策参与功能也大打折扣。
)c..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
(网络传播以其特有的方式,带来了全新的“网络学校。
”)d.娱乐功能。
(随着宽带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各种娱乐形式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
进一步强化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
)特征:a. 网上信息极为丰富。
b.网上信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c.网络传播跨越时空界限。
d.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自由交互。
e.网络传播提供个性化服务。
3.网络人际传播的功能和特征功能:a.传播信息功能。
网络传播2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特征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特征
一、数字化
把文字、语音、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编码。
与非数字信号(信息)相比,数字信号(编号) 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等优点。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特征
二、多媒体化
1、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 型综合在一起
txt、jpg、swf、asf、avi、……
2、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人与人及机器间互相交流 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
第一节 技术层面的特征
三、超文本、超链接与超媒体化
•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文本,它和书本上的文本是一样的。与传统的 文本文件之间的主要差别是,传统文本是以线性方式组织的,而超文本是 以非线性方式组织的。 •超链接(hyperlink)指文本中的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剪辑或影视 剪辑之间的链接,或者与其他的文件、超文本文件之间的链接,也称为 “热链接(hotlink)”,或者称为“超文本链接(hypertextlink)”。 •超媒体(hypermedia)不仅可以包含文字而且还可以包含图形、图像,动 画、声音和电视片断,这些媒体之间也是用超级链接组织的。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一、信息的海量
网络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丰富性 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二、信息的时效性
1、传播速度快,更新及时 2、即发即得 3、即需即得
报纸出版的周期:天或周 电视、广播的周期:天或小时 网络的更新周期:分或秒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痞子蔡、木子美、静蕾体、梨花体、芙蓉姐姐……
第三节 信息层面的特征
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机制
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机制社会舆论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传播,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了新的传播渠道。
本文将从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探讨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机制。
一、传播渠道网络作为传播渠道主要表现在新闻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博客等方面。
其中,新闻门户网站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它们兼具发布国内外要闻、社会新闻等实时内容的功能,并且它们提供了个性化订阅等功能,方便读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类别。
社交媒体平台具体而微地反映出每个人的兴趣和态度,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它们促进了互动,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建立。
而博客则更加个性化,聚焦于个人的主题讨论,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和传播魅力。
二、传播方式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
首先,热点事件会在新闻门户网站上反复播报,引起读者注意,形成人气,带来强大的传播力。
其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每个人都能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看法,同时也可以表达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这种社交传播方式提高了受众的跨界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
此外,由于博客的个性化特点,在写作过程中会突出主题,吸引阅读者关注,从而通过诱惑、感染等方式推广新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
三、影响因素网络上的社会舆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新闻媒体的报道质量是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官方新闻机构发布重要新闻或深度报道,往往会在网络上掀起热潮,形成强大的传播效果。
其次,个人互动的影响力也很重要。
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个人的观点在网络上得到传播,逐渐形成大规模共识,成为新的社会舆论核心。
还有,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社会背景也直接影响社会舆论。
较低的收入和低水平的教育会使人们在互联网上沉淀在相对固定的想法中,而高收入和高水平的受教育者则更加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其舆论影响力的可能性也更高。
总之,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机制是复杂的,涉及诸多因素,需要从传播渠道、传播方式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二章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
传播过程与传播类型导言本章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能够明了传播的过程,熟悉传播过程的几个常见模式,并学会用这些模式来分析传播活动;分别理解六种传播类型,学会分析这六种传播类型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难点: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各种传播活动的具体传播过程虽然不同,但都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规律。
就像数学研究领域的公式、物理研究领域的定理一样,一些学者在研究、分析信息传播规律中也总结了一些属于信息传播领域的“公式”——传播模式。
通过这些模式,我们就能相对轻松地分析各种传播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伴随着各式各样的传播活动,传播活动的普遍性决定了传播类型的多样性,划分的标准也很多。
我们在本章介绍一种最常见的划分标准——按照传播范围的大小和传播对象的多少来划分。
按照这种标准我们可以把传播活动分成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六大类。
2.1传播过程模式尽管传播活动多种多样,每次传播的过程具体而复杂,但都得遵循信息传递的本质和规律。
在传播学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对传播过程的研究,并设法找到一个直观而又简化的方式来阐释传播的复杂过程,建构传播模式无疑是学者们最理想的选择之一。
所谓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传播模式是传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播模式研究几乎是随着传播学研究同时开始的。
传播模式的研究经过了从最初的线性模式到双向互动模式,再到系统模式,经历了一个从简①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译本,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单到复杂、从幼稚到成熟、从微观到宏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随着这一研究的深入,传播过程在研究者面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传播学的理论构架也日渐明朗;微观部分的许多课题能简单明了地显示出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方向。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吸引了大量读者。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其受众特点,以期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网络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网络小说的主要传播渠道,包括在线阅读平台、社交媒体、移动阅读应用等,并探讨这些渠道对网络小说传播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小说的受众群体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其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方面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和消费行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小说的传播机制和受众需求,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推广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分析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这些渠道不仅为作者提供了发布作品的平台,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接触和阅读网络小说的便利。
在线阅读平台是网络小说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
这些平台,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网易云阅读等,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作品资源。
它们提供了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读者搜索、阅读、评论和分享小说。
同时,这些平台也通过签约作家、推荐优秀作品等方式,促进网络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豆瓣等也是网络小说传播的重要渠道。
许多作者会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吸引粉丝并与之互动。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他们喜欢的小说,进一步扩大网络小说的影响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应用如掌阅、QQ阅读等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
这些应用具有便捷性、随时性和个性化推荐等特点,使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
电子书销售平台如亚马逊、京东电子书等,也为网络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许多网络小说会被整理成电子书形式在这些平台上销售,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为传统经济延伸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虽然是一种新兴的经济,但是,它 是传统经济的一种延伸,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 方面,网络经营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经营的轨道。 另一方面,网络经营平台并非一个空中楼阁,它 实际上还是以各种传统产业为支撑的。
三、作为体验经济的网络经济
有人认为,体验经济的特性包括:游戏化— —娱乐性、人性化——互动参与性。而网络平台 恰恰在实现这些特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四节 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
人们不仅可以阅读或消费网络媒介的内容, 还可以生活在这个媒介中,网络因此也就成为了 一种社会。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是使它区别于传 统媒体的一个本质属性。
第二节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一、网络传播的复合性
(一)网络传播形态与形式的复合性 (二)网络传播信息手段的多媒体融合 (三)网络传播功能的多重性 (四)网络媒介“公”与“私”的统一性
二、网络传播的开放性
(一)传播格局的开放性 (二)传播过程的开放性
三、网络传播的多级性
(一)信息流动的多级性 (二)信息作品及消费过程的多级性
四、网络传播的连通性
(一)网络结构的连通性 (二)网络信息的连通性 (三)传播者与受众的连通性 (四)受众之间的连通性
第三节 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网络是一个经营平台。这也是网络之所以能 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成长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经营平台,网络的特性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 认识。
一、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
学习与思考:
1.如何看待网络技术在整个网络发展中的作用? 2.网络传播的复合性、开放性、多级性、连通性之 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有何影响? 3.如何从信息经济角度认识网络实社会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网络传播的渠道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 网络的经营平台属性 网络的虚拟社会属性
第一节 网络的技术平台属性
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网络,每一种媒介同时 也是一种技术平台。技术上的变革,是媒介发展 的根本动因之一。长期以来,人们都把15世纪古 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看做媒介史上最重大的一 个进步。而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被称为古登堡之 后的另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