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给药量的确定

合集下载

3.3实验动物给药量的计算

3.3实验动物给药量的计算

药理实验动物用药量的计算方法
动物实验所用的药物剂量,一般按mg/kg体重或g/kg体重计算,应用时须从已知药液的浓度换算出相当于每kg体重应给予的药液量(m1数),以便给药。

例1:给体重22g的小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体重,溶液浓度为0.4%,应注射多少(m1)?
计算方法:小鼠每kg体重需戊巴比妥钠的量为40mg,则0.4%的戊巴比妥钠溶液的注射量应为10ml/kg体重,现小鼠体重为22g,应注射0.4%戊巴比妥钠溶液的用量:10×0.022=0.22(m1)。

例2:体重1.8kg的家兔,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麻醉,按每kg 体重1g的剂量注射,应注射多少(ml)?
计算方法:兔每kg体重需注射1g,注射液浓度为20%,则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的注射量应为5ml/kg体重,现在兔体重为1.8kg,应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用量:5×1.8=9(m1)。

【习题】
1.给体重2.1kg的兔子注射30mg/kg的尼可刹米.注射液浓度为10%,应注射多少毫升?
2.大鼠口服双氢氯噻嗪剂量为5mg/kg,灌胃所需药液量为2.5ml/100g应配制的浓度是多少?
3.硫喷妥钠注射剂每支0.5g,免体重1.9kg,静注硫喷妥钠剂量为100mg/kg容量为1m1/kg,该药0.5g应配成多少ml?注射的药量是多少m1?。

动物实验给药量

动物实验给药量

动物实验给药量引言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手段,用于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动物实验中,给药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动物实验中常用的给药量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帮助研究人员正确确定给药量,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给药量的计算方法动物体重和药物剂量是确定给药量的主要因素。

以下是常用的给药量计算方法:按体重计算按体重计算给药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常,研究人员会根据体重来确定每只动物需要接受的药物剂量。

计算公式如下:给药量(mg/kg)= 药物剂量(mg)/ 动物体重(kg)以研究小鼠为例,假设药物剂量为10mg,小鼠体重为20g(相当于0.02kg),则给药量为:给药量(mg/kg)= 10mg / 0.02kg =500mg/kg按体表面积计算另一种常用的给药量计算方法是按体表面积计算。

这种方法考虑了不同动物种类体表积的差异,更精确地调整了给药量。

计算公式如下:给药量(mg/m²)= 药物剂量(mg)/ 动物体重(kg) × 动物体表面积系数动物体表面积系数是根据不同动物种类的体表积指数进行调整的。

研究人员可以参考相关文献获得不同动物种类的体表积系数。

其他因素的考虑除了体重和体表面积,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考虑在内。

例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和给药频次都可能对给药量产生影响。

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给药量进行修正。

给药量的注意事项在确定给药量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精确记录动物体重给药量的准确性依赖于动物体重的准确记录。

研究人员应该使用专业仪器或称重工具来测量动物体重,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

考虑药物的特性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特性,如药物的半衰期、药物的最高浓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到给药量的选择。

研究人员应该详细了解药物的特性,并根据需要调整给药量。

留有一定的安全边际动物实验中常常需要使用较高剂量的药物才能达到所需效果。

实验动物分组原则

实验动物分组原则

• 动物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 随机数字 04 37 60 88 02 03 24 17 97 81
•组 • • • 别 A B A A A B A B B B 1 1 0 1 2 0 0 2 1 81/4=20…..1 将第2组的1号动物调到第3组
• (三)重复原则 • 重复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措施之一,包括重现性和重复数。重 现性指的是,在不同空间与时间条件下,按同样的实验方法和条件, 可获得同样的实验结果,只有可重现的结果才是科学可靠的,不能重 现的结果可能是偶然现象,没有科学价值;重复数指的是,实验要有 足够的次数或例数。在实验中要求有一定的重复数,目的是消除个体 差异和试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一般,小动物(如小鼠、 大鼠)每验药物的给药方法
• • • 给药的途径、制剂、剂量 (1) 如有的激素在肝脏内破坏,经口给药就会影响其效果。 (2)有些中药用粗制静脉注射,因其成分复杂,如含有钾离子,可以有降血压作用, 若把这种非特异性降压作用解释为特殊性疗效就不恰当。这类实验结果如果用口服或 由十二指肠给药就可鉴别出来。 (3)也有些中药成分在消化道破坏或不被吸收。如枳实中的升压有效成分,对羟福 林和N-甲基酪胺只是在静脉注射时才有疗效。 (4)有些中药含有大量鞣质,体外试验有抗菌作用,但在体内不被消化道吸收,则 没有抗菌作用。 (5)给药的次数对一些药物也有关系,如雌三醇与细胞核内物质结合的时间非常短, 所以,每天一次给药的效果就比较弱,如将一天剂量分为八次给药,则效果将大大加 强。 (6)药物的浓度和剂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太高的浓度,太大的剂量都会得出错误 的结果。如有用1/2LD50腹腔注射某药物后动物活动减少,认为该药有镇静作用,实 际上1/2LD50的剂量已近中毒量,这时动物活动减少,不能认为是镇静的作用。

动物实验给药量

动物实验给药量

动物实验给药量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动物实验可以对潜在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进行初步的评估和筛选。

在动物实验中,药物给药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药物给药量的影响因素药物给药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药物的种类、动物的品种和体重、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等等。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和成分,因此给药量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来进行调整。

例如,化学药物的给药量需要根据药物分子量、溶解度、药代动力学参数等因素来计算;而生物制剂的给药量需考虑到制剂纯度、配方、生产过程、药物稳定性等多方面因素。

另一个影响给药量的因素是实验动物本身。

不同的动物品种在代谢方式、药物敏感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动物品种进行给药量的调整。

此外,动物体重也是一个影响给药量的因素,较大的动物需要较高的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浓度水平。

给药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导致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动物的生理学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最后一个影响因素是给药时间。

药物的作用和代谢均随时间变化,因此需要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点,以便获得最活跃的药效和最佳的药物代谢效果。

药物给药量的计算方法药物给药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经验法、线性法、非线性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经验法,即根据以往的实验经验和文献资料来确定适当的药物给药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缺乏科学依据,易产生误差。

另一种计算方法是线性法,即根据动物体重和药物剂量的比例来计算药物的给药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没有考虑到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和生理学对药物的影响。

非线性法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计算方法,即根据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出等动力学参数,结合生理学参数,来计算最佳的药物给药量,以此来获得最佳的药效和药物代谢效果。

这种方法需要很多的实验数据和科学计算手段,但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药物效果和动力学参数。

怎样确定小鼠灌胃剂量 中药粗提取物

怎样确定小鼠灌胃剂量 中药粗提取物

2.1 人与动物及不同种属动物之间的剂量换算方法2.1.1 体表面积换算法按体表面积换算给药剂量的基本公式为:DB=DA×K1 (公式一)(注:DA、DB均为标准体重动物给药剂量,K为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换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见表1 。

)表1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换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1]K B小鼠(20g)大鼠(200g) 豚鼠(400g) 家兔(1.5kg) 猫(2kg) 犬(12kg) 人(70kg)A 小鼠(20g) 1.0 7.0 12.25 27.8 29.7 124.0387.9大鼠(200g)0.14 1.0 1.74 3.9 4.2 17.856.0豚鼠(400g) 0.08 0.57 1.0 2.25 2.4 9.231.5家兔(1.5kg) 0.04 0.25 0.44 1.0 1.08 4.514.2猫(2kg) 0.03 0.23 0.41 0.92 1.0 4.1 13.0犬(12kg) 0.008 0.06 0.10 0.22 0.23 1.0 3.1人(70kg)0.0025 0.018 0.031 0.07 0.078 0.321.0(注:表中A为已知,B为未知)具体计算方法举例如下:例1:已知成人(标准体重70kg体重)给药剂量为500mg,实验中大鼠给药量应为多少?按公式一计算如下:D大鼠= D人×K= 500×0.018 = 9mg(为200g大鼠标准体重用量),如要换算成大鼠每公斤体重用药量则为:9×5=45mg/kg例2:已知大鼠用药量为45mg/kg,实验中小鼠用药量为多少?本例中给出的大鼠用量为每公斤体重用量,要代入公式计算需要进行转换。

第一步:计算标准体重大鼠(200g)用量为:45mg/5=9mg/200g体重第二步:按公式一计算小鼠用量:D小鼠= D大鼠×K=9mg×0.14=1.26mg(20g 体重小鼠用量),如要换算成每公斤体重小鼠用量则为1.26mg×50 = 63mg/kg2.1.2 体型系数换算法按体型系数换算给药剂量的基本公式为:DB=DA×(RB/RA)×(WA/WB)1/3 (公式二)(注:DA、DB是A、B两种动物每公斤体重剂量,RA、RB是A、B两种动物体型系数,见表2;WA、WB是标准动物体重。

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依据

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依据

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依据
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必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的药效及剂量依据。

以下是一份一般性的动物实验给药剂量依据,供参考:
1. 初始剂量确定:
- 根据药物的理论计算剂量,并参考该药物在人类或其他动物体内的可耐受剂量。

- 将最大可耐受剂量转化为体重剂量(如毫克/千克),然后按照动物种类的平均体重和身体表面积来调整。

- 将初始剂量根据动物种类和性别来确定,以确保实验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2. 剂量逐渐调整:
- 在初次给药后观察动物的反应,比如药物毒性、副作用和治疗效果。

- 根据初次观察结果,逐步调整剂量,一边观察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以调整至最佳治疗剂量。

- 添加一个对照组,用于对比和验证实验结果。

3. 剂量转换:
- 在不同动物之间,通常使用体表面积来调整剂量。

将剂量按照不同动物的体表面积调整,以保证药物对不同种类动物的药效一致性。

请注意,该给药剂量依据仅为一般指导,具体的药物剂量仍需根据实验目的、药物特性、动物种类等综合考量来确定,同时需遵守伦理委员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动物实验的合理性和伦理性。

实验动物间的剂量换算

实验动物间的剂量换算
假设药物主要分布在体液中(V >15 L),且在体液中均匀分布
2/3
1/3
同种动物间换算时,体重系数相同 (Ka/Kb = 1), 公式可简化为
同种动物间换算,体重系数相同 (Ka/Kb = 1), 公式可简化为 D (b) = D(a) · (Wb/Wa) 及 Db = Da · (Wa/Wb)
1/3
2/3
动物剂量换算表
按上公式计算仍较麻烦。可根据动物体型系数K及其标准体重W算出换算系数Rab(表2)及校正系数Sa和Sb (表3)。 换算系数 Rab = (Ka / Kb) · (Wb / Wa) 校正系数 Sa =(Wa / W标) Sb = (W标 /Wa)
2/3
2/3
2/3
2/3
1/3
按只计剂量: D(b) = D(a) · (Kb/Ka) · (Wb/Wa) 按公斤体重剂量: Db = Da · (Kb/Ka) · (Wa/Wb) 若动物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在±20%范围内,可以按同一公斤体重剂量用药。因此,剂量换算时,公斤体重剂量式更常用
2
一. km 值法
通过体重(和体表面积)可将试验种属的mg/kg剂量转换成mg/m 的剂量。 转换公式为: mg/m = km ×mg/kg km = 100/K×W , K是每个种属的特定值 或 km = 9.09 ×W , 此时不需要特定值K 如果动物体重在表4范围内, 以体重剂量乘以km值即可转换成体表剂量; 也能将动物的体重剂量换算成等效人用剂量(HED)。
2
2
0.35
0.33
表4. 动物体重、表面积换算及其成人等效剂量(HED) 换算
二. 固定体重动物(人)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剂量换算
三.简易体重计算法 当有人用剂量的经验时,可根据人用剂量按体重折算动物剂量。以每1 kg体重所含药量(g或mg)表示。动物试验用量为人用剂量的数倍。其粗略的等效倍数如表6。

实验动物的给药容积

实验动物的给药容积

实验动物的给药容积1、口服法口服法给药很难准确掌握给药量,另外室温下易分解物质的给药,小量被检物质的给药,都很难准确平均填加。

2、灌胃法各种动物一次灌胃能耐受的最大容积如下:a小鼠A体重(g)>30 最大容积(ml)1.0;B体重(g)25~30 最大容积(ml)0.8;C体重(g)20~24 最大容积(ml)0.5;b大鼠A体重(g)>300 最大容积(ml)8.0;B体重(g)250~300最大容积(ml)6.0;C体重(g)200~249最大容积(ml)4.0~5.0 ;D体重(g)100~199 最大容积(ml)3.0;c豚鼠A体重(g)>300最大容积(ml)6.0;B体重(g)250~300 最大容积(ml)4.0~5.0;d家兔A体重(g)>3500最大容积(ml)200;B体重(g)2500~3500 最大容积(ml)150;C体重(g)2000~2400 最大容积(ml)100;e猫A体重(g)>3000 最大容积(ml)100~150;B体重(g)2500~3000 最大容积(ml)50~80;f狗体重(g)10000~15000 最大容积(ml)200~500。

3、注射法a皮下注射:小鼠药量为:0.1ml/10g~0.3ml/10g体重;b肌肉注射:小鼠每腿不超过1ml;c腹腔注射:小鼠一次腹腔注射量0.1ml/10g~0.2ml/10g体重;d静脉注射:大、小鼠一次注射量为0.05ml/10g~0.1ml/10g体重;e脑内注射:大、小鼠一次注射量为0.02ml~0.03ml;f椎管内注射:家兔一般注射量为:0.5ml~1.0ml;g淋巴囊内注射:蛙及蟾蜍皮下淋巴囊:0.25ml/只~1ml/只。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实验动物麻醉方法麻醉anesthesia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实验过程中所至的疼痛和不适感觉,保障实验动物的安全,使动物在实验中服从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一、常用的麻醉药一常用局部麻醉剂:普鲁卡因,此药毒性小,见效快,常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用时配成0.5%~1%;利多卡因,此药见效快,组织穿透性好,常用1%~2%溶液作为大动物神经干阻滞麻醉,也可用0.25%~0.5%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二常用全身麻醉剂:1.乙醚乙醚吸入法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各种动物都可应用;其麻醉量和致死量相差大,所以其安全度大;但由于乙醚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刺激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增加;通过神经反射还可扰乱呼吸、血压和心脏的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在麻醉过程中要注意;但总起来说乙醚麻醉的优点多,如麻醉深度易于掌握,比较安全,而且麻醉后恢复比较快;其缺点是需要专人负责管理麻醉,在麻醉初期出现强烈的兴奋现象,对呼吸道又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因此,需在麻醉前给予一定量的吗啡和阿托品基础麻醉,通常在麻醉前20-30分钟,皮下注射盐酸或硫酸吗啡每公斤体重5~10mg及阿托品每公斤体重0.1mg;盐酸吗啡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痛阈,还可节省乙醚用量及避免乙醚麻醉过程中的兴奋期;阿托品可对抗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粘液的作用,可避免麻醉过程中发生呼吸道堵塞,或手术后发生吸入性肺炎;进行手术或使用过程中,需要继续给予吸入乙醚,以维持麻醉状态;慢性实验预备手术的过程中,仍用麻醉口罩给药,而在一般急性使用,麻醉后可以先进行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套管连接麻醉瓶继续给药;在继续给药过程中,要时常检查角膜反射和观察瞳孔大小如发现角膜反射消失,瞳孔突然放大,应立即停止麻醉;万一呼吸停止,必须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待恢复自动呼吸后再进行操作; 2.苯巴比妥钠此药作用持久,应用方便,在普通麻醉用量情况下对于动物呼吸、血压和其它功能无多大影响;通常在实验前半至一小时用药;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腹腔注射80~100mg/kg体重,静脉注射70~120mg/kg体重一般每公斤体重给70~80mg即可麻醉,但有的动物要100~120mg才能麻醉,具体用量可根据各个动物的敏感性而定;兔腹腔注射150~200mg/kg体重;3.戊巴比妥钠此药麻醉时间不很长,一次给药的有效时间可延续3-5小时,所以十分适合一般使用要求;给药后对动物循环和呼吸系统无显着抑制作用,药品价格也很便宜;用时配成1~3%生理盐水溶液,必要时可加温溶解,配好的药液在常温下放置1~2月不失药效;静脉或腹腔注射后很快就进入麻醉期,使用剂量及方法为:狗、猫、兔静脉注射30~35mg/kg体重,腹腔注射40~45mg/kg 体重;4.硫喷妥钠为黄色粉末,有硫臭,易吸水;其水溶液不稳定,故必须现用现配,常用浓度为1~5%;此药作静脉注射时,由于药液迅速进入脑组织,故诱导快,动物很快被麻醉;但苏醒也很快,一次给药的麻醉时效仅维持半至一小时;在时间较长的实验过程中,可重复注射,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此药对胃肠道无副作用,但对呼吸有一定抑制作用,由于其抑制交感神经较副交感神经为强,常有喉头痉挛,因此注射时速度必须缓慢;实验剂量和方法:狗静脉注射20~25mg/kg体重;兔静脉注射7~10mg/kg体重;静脉注射速度以15秒钟注射2ml左右进行;小鼠1%溶液腹腔注射0.1~0.3ml/只;大鼠0.6~0.8ml/只;5.巴比妥钠使用剂量及方法:狗静脉注射225mg/kg体重;兔腹腔注射200mg/kg体重;鼠皮下注射200mg/kg体重;6.氨基甲酸乙酯此药是比较温和的麻醉药,安全度大;多数实验动物都可使用,更适合于小动物;一般用作基础麻醉,如使用全部过程都用此麻醉时,动物保温尤为重要;使用时常配成20~25%水溶液,狗、兔静脉、腹腔注射0.75~1g/kg体重;但在作静脉注射时必须溶在生理盐水中,配成5%或10%溶液,及每公斤体重注射10~20ml;鼠1.5~2g/kg体重,由腹腔注射;以上麻醉药种类虽较多,但各种动物使用的种类多有所侧重;如做慢性实验的动物常用乙醚吸入麻醉用吗啡和阿托品作基础麻醉;急性动物实验对狗、猫和大鼠常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对家兔和青蛙、蟾蜍常用氨基甲酸乙酯;对大鼠和小鼠常用硫喷妥钠或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二、麻醉方法一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全身不感疼痛,肌肉松弛和反射抑制等现象,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其特点为抑制深浅与药物在血液内的浓度有关,当麻醉药从体内排出或在体内代谢破坏后,动物逐渐清醒,不留后遗症;1.吸入麻醉法麻醉药以蒸气或气体状态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吸入麻醉,常用乙醚作麻醉药;吸入法对多数动物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其优点是易于调节麻醉的深度和较快的终止麻醉,缺点是中、小型动物较适用,对大型动物如狗的吸入麻醉操作复杂,通常不用;具体方法是:使用乙醚麻醉兔及大小鼠时,可将动物放入玻璃麻醉箱内,把装有浸润乙醚棉球的小烧杯放入麻醉箱,然后观察动物;开始动物自主活动,不久动物出现异常兴奋,不停地挣扎,随后排出大小便;渐渐地动物由兴奋转为抑制,倒下不动,呼吸变慢;如动物四肢紧张度明显减低,角膜反射迟钝,皮肤痛觉消失,则表示动物已进入麻醉,可行手术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动物的变化,必要时把乙醚烧杯放在动物鼻部,以维持麻醉的时间与深度;2.注射麻醉法常用的麻醉药有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氨基甲酸乙酯等;大、小鼠和豚鼠常采用腹腔注射法进行全身麻醉;狗、兔等动物既可腹腔注射给药,也可静脉注射给药;在麻醉兴奋期出现时,动物挣扎不安,为防止注射针滑脱,常用吸入麻醉法进行诱导,待动物安静后再行腹腔或静脉穿刺给药麻醉;在注射麻醉药物时,先用麻醉药总量的三分之二,密切观察动物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已达到所需麻醉的程度,余下的麻醉药则不用,避免麻醉过深抑制延脑呼吸中枢导致动物死亡;二动物局部麻醉方法:用局部麻醉药阻滞周围神经末梢或神经干、神经节、神经丛的冲动传导,产生局部性的麻醉区,称为局部麻醉;其特点是动物保持清醒,对重要器官功能干扰轻微,麻醉并发症少,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麻醉方法;适用于大中型动物各种短时间内的实验;局部麻醉操作方法很多,可分为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以及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表面麻醉利用局部麻醉药的组织穿透作用,透过粘膜,阻滞表面的神经末梢,称表面麻醉;在口腔及鼻腔粘膜、眼结膜、尿道等部位手术时,常把麻醉药涂敷、滴入、喷于表面上,或尿道灌注给药,使之麻醉;2.区域阻滞麻醉:在手术区四周和底部注射麻醉药阻断疼痛的向心传导,称区域阻断麻醉;常用药为普鲁卡因;3.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在神经干丛的周围注射麻醉药,阻滞其传导,使其所支配的区域无疼痛,称神经干丛阻滞麻醉;常用药为利多卡因;4.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逐层注射麻醉药,靠药液的张力弥散,浸入组织,麻醉感觉神经末梢,称局部浸润麻醉;常用药为普鲁卡因;在施行局部浸润麻醉时,先固定好动物,用0.5~1%盐酸普鲁卡因皮内注射,使局部皮肤表面呈现一桔皮样隆起,称皮丘,然后从皮丘进针,向皮下分层注射,在扩大浸润范围时,针尖应从已浸润过的部位刺入,直至要求麻醉区域的皮肤都浸润为止;每次注射时,必须先抽注射器,以免将麻醉药注入血管内引起中毒反应;三、使用全身麻醉剂的注意事项给动物施行麻醉术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可靠性,根据不同的动物选择合适的方法,特别是较贵重的大型动物;1.麻醉剂的用量,除参照一般标准外,还应考虑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而且体重与所需剂量的关系也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一般说,衰弱和过胖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所需剂量较小,在使用麻醉剂过程中,随时检查动物的反应情况,尤其是采用静脉注射,绝不可将按体重计算出的用量匆忙进行注射;2.动物在麻醉期体温容易下降,要采取保温措施;3.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应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免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4.作慢性实验时,在寒冷冬季,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四、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一动物给药量的确定观察一种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动物用多大的剂量较合适;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又可能引起动物中毒致死;可以按下述方法确定剂量:1.先用少量小鼠粗略地探索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然后用小于中毒量的剂量,或取致死量的若干分之一作为应用剂量,一般可取1/10~1/5;2.植物药粗制剂的剂量多按生药折算;3.化学药品可参考化学结构相似的已知药物,特别是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相似的剂量;4.确定剂量后,如第一次用药的作用不明显,动物也没有中毒的表现,可以加大剂量再次实验;如出现中毒现象,作用也明显,则应降低剂量再次实验;在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作用常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所以有条件时,最好同时用几个剂量作实验,以便迅速获得关于药物作用的较完整的资料;如实验结果出现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毫无规律时,则更应慎重分析;5.用大动物进行实验时,防止动物中毒死亡,开始的剂量可采用鼠类的1/15~1/2,以后可根据动物的反应调整剂量;6.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给药动物的年龄大小和体质强弱;一般说确定的给药剂量是指成年动物的,如是幼龄动物,剂量应减小;如以狗为例:6个月以上的狗给药剂量为1份时,3~6个月的给1/2份,45~89日的给1/4份,20~44日的给1/8份,10~19日的给1/16份;7.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因给药途径不同,所用剂量也不同;以口服量为100时,皮下注射量为30~50,肌肉注射量为20~30,静脉注射量为25;二人与动物的用药量换算方法人与动物对同一药物耐受性不同,一般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大,单位体重的用药量动物比人要高;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动物的用药量;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人用药量:1小鼠、大鼠:50~100兔、豚鼠:15~20狗、猫:5~10以上系按单位体重口服用药量换算;如给药途径为静脉、皮下、腹腔注射,换算比例应适当减小些;。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是影响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实验的目的,常用的给药途径包括经口给药、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下面将介绍各种给药途径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并简述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

1.经口给药(口服给药)经口给药是实验中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药物通过口腔、食道、胃和肠道进入血液循环,对实验动物产生作用。

优点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技术。

但经过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受到肠道酶和肝脏的一次进过效应。

2.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在动物的皮下组织中注射药物。

特点是便捷简单,对实验动物能够均匀吸收。

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背部的腰椎处。

3.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动脉或静脉血管中,使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

该方法能够实现药物的快速作用,但需要特殊的技术和专业的操作,同时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和药物的性质掌握合适的给药速度。

4.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与皮下注射相比,肌肉注射的吸收更快且更完全,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更持久。

通常将注射部位选择在大肌肉组织上,例如大腿肌肉。

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实验动物的体重、药物的浓度和给药途径进行合理估算。

给药量=目标血药浓度×剂量体积/药物浓度×动物体重其中,目标血药浓度是研究中设定的药物效果所需要达到的血药浓度;剂量体积是每次给药所需用到的药物体积;药物浓度是给药液体中药物的浓度;动物体重是实验动物的体重。

在实验中,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实际需要,还需要将计算得到的给药量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算。

此外,在药物给量计算中还需考虑到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给药次数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量的计算只是一个初步估算值,实验中仍需根据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及目标血药浓度进行进一步调整。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药物给量的计算方法是实验设计中重要的考虑因素。

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一)动物给药量的确定在观察一个药物的作用时,应该给动物多大在的剂量是实验开始时应确定的一个重要问题。

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又可能引起动物中毒致死,可以按下述方法确定剂量:1.先用小鼠粗略地探索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然后用小于中毒量的剂量,或取致死量的若干分之一为应用剂量,一般可取1/10-1/5。

2.植物药粗制剂的剂量多按生药折算。

3.化学药品可参考化学结构相似的已知药物,特别是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相似的药物的剂量。

4.确定剂量后,如第一次实验的作用不明显,动物也没有中毒的表现(体重下降、精神不振、活动减少或其他症状),可以加大剂量再次实验。

如出现中毒现象,作用也明显,则应降低剂量再次实验。

在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作用常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

所以有条件时,最好同时用几个剂量作实验,以便迅速获得关于药物作用的较完整的资料。

如实验结果出现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毫无规律时,则更应慎重分析。

5.用大动物进行实验时,开始的剂量可采用给鼠类剂量的十五分之一~二分之一,以后可根据动物的反应调整剂量。

6.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给药动物的年龄大小和体质强弱。

一般说确定的给药剂量是指成年动物的,如是幼小动物,剂量应减少。

如以狗为例:6个月以上的狗给药量为1份时,3-6个月的给1/2份,45-89日1/4份,20-44日的给1/8份,10-19日的给1/16份。

7.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因给药途径不同,所用剂量也不同,以口服量为100时,灌肠量应为100-200,皮下注射量30-50,肌肉注射量为25-30,静脉注射量为25。

(二)实验动物用药量的计算方法动物实验所用的药物剂量,一般按mg/kg体重或g/kg体重计算,应用时须从已知药液的浓度换算出相当于每kg体重应注射的药液量(ml数),以便给药。

例1:计算给体重1.8kg的家兔,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麻醉,按每kg体重1g的剂量注射,应注射多少ml?计算方法:兔每kg体重需注射1g,注射液为20%,则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的注射量应为5ml/kg体重,现在兔体重为1.8kg,应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用量=5×1.8=9ml。

给药剂量实验报告

给药剂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给药剂量对实验动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2. 分析不同剂量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反应。

3.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并记录其生理指标的变化,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以评估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药效和毒性。

实验采用剂量递增法,即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观察并记录实验动物的反应。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0只,体重约为20g。

2. 药物: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

3. 仪器:电子秤、血压计、体温计、心率监测仪、注射器、计时器等。

4. 试剂:生理盐水、实验药物溶液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分组:将1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

2. 给药剂量设置:根据预实验结果,将实验药物分为5个剂量组,分别为低剂量组、中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中高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3. 给药方式:采用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0.1ml/10g体重。

4. 观察指标:记录每组小鼠给药前后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指标。

5.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低剂量组:小鼠心率、血压和体温基本无变化,表现为正常生理状态。

2. 中低剂量组:小鼠心率略有下降,血压略有降低,体温略有升高,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内。

3. 中剂量组:小鼠心率明显下降,血压明显降低,体温明显升高,表现出明显的药物作用。

4. 中高剂量组:小鼠心率明显下降,血压明显降低,体温明显升高,出现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表现为药物中毒反应。

5. 高剂量组:小鼠心率极度下降,血压极度降低,体温极度升高,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最终死亡。

六、实验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和毒性反应逐渐增强。

2. 低剂量组小鼠表现出正常生理状态,说明实验药物在低剂量下对人体无明显副作用。

3. 中剂量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药物作用,但仍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提示该剂量可能为临床治疗的有效剂量。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及药量计算方法

一.经口给药法(一)灌胃法此法给药剂量准确,就是借灌胃器将药物直接灌到动物胃内得·种常用给药法。

1.鼠类:鼠类得灌胃器由特殊得灌胃针构成.左手固定鼠,右手持灌胃器,将灌胃针从鼠得右U角中,插入口中,沿咽后壁慢慢插入食道,使其前端到达膈肌位置,灌胃針插入时应无阻力,如有阻力或动物挣扎则应退针或将针拔出,以免损伤、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

2.兔、犬等:灌胃一般要借助于开口器、灌胃管进行.先将动物固定,再将开口器固定于上下门齿之间。

然后将灌胃管(常用导尿管代替)从开口器得小孔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

插入后应检查灌胃管就是否确实插入食道。

可将灌胃管外开口放入盛水得烧杯中,若无气泡产生,表明灌胃管被正确插入胃中,未误入气管。

此时将注射器与灌胃管相连,注入药液.(二)口服法口服给药就是把药物混入饲料或溶干饮水中让动物自由摄取.此法优点就是简单方便,缺点就是剂量不能保证准确,且动物个体间服药量差异较大。

大动物在给予片剂、丸剂、胶囊剂时,可将药物用镊子或手指送到舌根部,迅速关闭口腔,将头部稍稍抬高,使其自然吞咽.二、注射给药法(一)皮下注射皮卜注射一般选取皮下组织疏松得部位,大鼠、小鼠与豚鼠可在颈后肩胛问、腹部两侧作皮下注射;家兔可在背部或耳根部作皮卜注射;猫、犬则在大腿外侧作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用左手拇指与食指轻轻提起动物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水平刺入皮下。

推送药液时注射部位隆起。

拨针时,以手指捏住针刺部位,可防止药液外漏。

(二)肌肉注射肌肉注射一般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得部位。

大鼠、小鼠、豚鼠可注射大腿外侧肌肉;家兔可在腰椎旁得肌肉、臀部或股部肌肉注射;犬等大型动物选臀部注射.注射时针头宜斜刺迅速人肌肉,回抽针栓如无回血,即可注射。

(三)腹腔注射给大鼠、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时,以左手固定动物,使腹部向上,为避免伤及内脏,应尽量使动物头处于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两侧向头方刺入皮下,针头稍向前,再将注射器沿45角斜向穿过腹肌进入腹腔,此时有落空感,回抽无回血或尿液,即可注入药液。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剂量设置原则。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剂量设置原则。

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剂量设置原则。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动力学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科学家需要制定合适的剂量设置原则,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动物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剂量设置原则。

1. 确定研究动物种类和个体特性研究人员需要确定所选择的研究动物种类,比如小鼠、大鼠、猴子、狗等。

然后需要考虑该动物的个体特性,比如年龄、性别、体重、健康状态等。

这些特性将会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和动力学特性,因此需要在剂量设置时进行考虑。

2. 确定研究目的和药物特性在进行剂量设置时,需要明确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为了评价药物的ADME(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还是为了评价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等。

也需要了解所研究药物的特性,比如其在体内的半衰期、最高血药浓度等。

3. 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行剂量设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比如口服、注射)后,能够以活性形式到达体内循环系统的百分比。

在进行剂量设置时,需要根据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来确定合适的剂量,以确保能够在给定时间内达到期望的药物浓度。

4. 根据体内代谢酶和排泄机制进行剂量设置动物体内的代谢酶和排泄机制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起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剂量设置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比如选择特定的代谢酶诱导剂来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或者选择适当的排泄通路来调节药物的清除速率。

5. 进行剂量逐步试验在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需要进行剂量逐步试验,即从较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确定在给定的研究条件下,动物对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情况。

这样可以避免因过高的剂量导致毒副作用或过低的剂量导致浓度不足而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6. 结合药物浓度监测技术进行剂量调整在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研究人员还需要结合药物浓度监测技术,比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来监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浓度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给药量的确定
观察一种药物对实验动物的作用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给动物用多大的剂量较合适。

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又可能引起动物中毒致死。

可以按下述方法确定剂量:
1. 先用少量小鼠粗略地探索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然后用小于中毒量的剂量,或取致死量的若干分之一作为应用剂量,一般可取1/10~1/5。

2. 植物药粗制剂的剂量多按生药折算。

3. 化学药品可参考化学结构相似的已知药物,特别是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相似的剂量。

4. 确定剂量后,如第一次用药的作用不明显,动物也没有中毒的表现,可以加大剂量再次实验。

如出现中毒现象,作用也明显,则应降低剂量再次实验。

在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作用常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

所以有条件时,最好同时用几个剂量作实验,以便迅速获得关于药物作用的较完整的资料。

如实验结果出现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毫无规律时,则更应慎重分析。

5. 用大动物进行实验时,防止动物中毒死亡,开始的剂量可采用鼠类的1/15~1/2,以后可根据动物的反应调整剂量。

6. 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给药动物的年龄大小和体质强弱。

一般说确定的给药剂量是指成年动物的,如是幼龄动物,剂量应减小。

如以狗为例:6 个月以上的狗给药剂量为 1 份时,3~6 个月的给1/2 份,45~89 日的给1/4 份,20~44 日的给1/8 份,10~19日的给1/16份。

7. 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因给药途径不同,所用剂量也不同。

以口服量为100时,皮下注射量为30~50,肌肉注射量为20~30,静脉注射量为25。

二、人与动物的用药量换算方法
人与动物对同一药物耐受性不同,一般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大,单位体重的用药量动物比人要高。

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动物的用药量。

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
人用药量: 1
小鼠、大鼠:50~100
兔、豚鼠:15~20
狗、猫:5~10
以上系按单位体重口服用药量换算。

如给药途径为静脉、皮下、腹腔注射,换算比例应适
当减小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