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9c1c77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4.png)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在当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和历史演变。
本文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重要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保障,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引导展开讨论。
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改进与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总结回顾。
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重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要性、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学习态度、改进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总结回顾。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历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念和民族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的崛起和对外交往的增多,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当前存在着一些教学上的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方法单一、师资队伍不足等。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这一研究领域,研究背景主要集中在对于教学现状的认识和反思。
当前,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事件的叙述,缺乏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的深入探讨;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互动性和多样性;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着水平不齐、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有必要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历史认识的提升。
借助研究结果,为教师提供更具体的教学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方式。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校史校训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路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
![校史校训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路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d39d13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e.png)
校史校训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路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尤云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0028)近年来,党和国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针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全国高校本科生思政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内容覆盖面非常广,时间跨度大,统编教材编撰多为宏观叙事,内容精炼,细节较少。
再加上在校大学生00后和05后的成长环境、人生阅历、思维方式与父辈祖辈大不相同。
为增强教学实效性,授课教师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拓展一条适合学生的新路径。
各个高校具备各自独特的校史校训文化资源。
作为一所海内外卓有声誉的百年名校,浙江大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创建、变革到崛起发展的办学路上,出现诸多著名的浙大人和关键的浙大事,积累了深厚的校史校训文化资源。
从校史校训文化资源和“纲要”统编教材有机结合的角度,创建具有独特“浙里”魅力的“纲要”校本文化体系,探索校史校训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的新路径。
一、校训文化与“纲要”课教学“纲要”授课教师需要梳理校训文化背后深藏的历史渊源和内涵演变过程,深度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以浙江大学为例,将浙大校训文化融入教学,启发学生认知求是与创新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让学生真正理解校训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思想。
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摘要:深入挖掘高校校史校训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一条新路径。
以浙江大学为例,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校史校训文化资源,穿插讲授,既能激发大学生爱国爱校的个人情感和奋斗意识,又能深化本科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内涵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abc6e6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0.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讨
近现代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也是中国大学重要的历史课程。
作为一种学
科课程,近现代史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教学。
一方面,近现代史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细节。
近现代史是非常详细的。
它涉及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到社会,从文化到经济,从军
事到外交等。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这些内容的细节,也需要掌握有关历史事
件的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发展渊源。
另一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还需要注重重要历史事件上的探
究与反思。
在学习历史事件,学生更加会深入反思,比如,为什么这种事情
会发生,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等等,既对历史有更深刻分析,又会有
更深刻的思考。
此外,广泛运用新媒体科技,将现代科技投射到课堂上,这是一种非常
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可以使用移动电话、电脑及其他新媒体这样能为他
们带来更深刻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应注重历史内容的细节、重要历史事
件的反思及利用新媒体的学习,以期将知识、思想和观念紧密结合,使学生
能够深入看待历史,以便解决近现代史上的社会问题。
近代史纲要教学实践报告(3篇)
![近代史纲要教学实践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57080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4a.png)
第1篇一、引言近代史纲要作为我国高校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下是对近代史纲要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2. 掌握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近代史纲要课程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的中国近代史;(2)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近代史;(3)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近代史。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系统讲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实践与反思1. 教学实践(1)课前准备:充分了解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准备教案和课件。
(2)课堂讲授:按照教学计划,系统讲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5)课后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反思(1)教学内容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教材重点,同时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学方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效果方面: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评价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浅谈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浅谈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cef027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b.png)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意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涵盖了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漫长历史时期,内容丰富而繁杂。
在教学中,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使其既符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又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突出重点事件和重要人物,使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例如,在讲述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时,要重点阐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林则徐、魏源、孙中山等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将历史事件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历史。
例如,在讲解新文化运动时,不仅要介绍其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还要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对这一运动产生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解放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不断创新,实现多样化。
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以某个战役或抗日英雄的事迹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以及从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历史场景更加生动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例如,播放一些反映近现代历史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46261b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c.png)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展开讨论,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资源、评价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思考,总结了相关教学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了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教学资源,建议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在教学评价方面,强调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就教学策略提出了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并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思考、内容、方法、资源、评价、策略、总结、展望、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教材,对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教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拓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急需探讨的问题。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教育领域中一部重要的教材,对于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脉络,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还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对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思考,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dbefec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4.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史发展、掌握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能力较弱许多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较弱,往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系不够清晰,对历史背景和内涵理解不深刻。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难以理解和掌握重要知识点。
对策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生动的历史事件和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可以设置问题、辩论和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故事中,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对策二:强化知识的联系和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建立全面的历史意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内涵的理解,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策一: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应该突出重点和难点,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键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上,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核心知识。
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等辅助教具,提供更多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拓宽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对策二:注重批判性思维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评价方式单一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复述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策一: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写作报告等,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对策二: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260c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19.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摘要】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在引言中,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分别讨论了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教学手段与方式滞后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问题、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问题以及评估方式不合理问题。
最后在我们提出了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进提供了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问题、对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手段、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水平、评估方式、改进、参考、学生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估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历史人才培养。
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和提出解决对策,有助于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历史人才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与本质有着重要作用。
当前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深入分析和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对于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2. 正文2.1 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教学内容单一化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内容过于固定,缺乏更新和多样性。
传统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忽略了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和观点。
高校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式教学的几个问题
![高校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式教学的几个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abf1bc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3.png)
高校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式教学的几个问题汇报人:日期:•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问题•研讨式教学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研讨题目设计•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研讨效果评估目•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研讨式教学的挑战与对策•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成功案例的分享与讨论录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问题01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定位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重要事件和人物,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提高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课程内容选择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注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历史的介绍和分析。
同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分析现实问题。
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应以时间为线索,以专题形式组织。
每个专题应包括背景、经过、影响、评价等环节,便于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历史。
同时,应注重不同专题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历史认识。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重点与难点解析重点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点是介绍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难点由于近现代史涉及的内容广泛、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难点。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的评价等等。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研讨式教学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02研讨式教学的定义与特点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特点研讨式教学具有问题导向、学生主体、教师引导、互动合作、能力培养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其综合素质。
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
![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1d463caaa00b52acfc7ca2c.png)
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摘要: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和校情,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利用自己独特的校史校情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校史校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74-02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东北解放后,1948年中国医科大学搬迁至沈阳,接管了原满洲医科大学的旧址进行办学。
一、中国医科大学独特的校史校情资源(一)光辉灿烂的红色校史资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红军卫校作为军委直属部队的一部分,于10月中旬从瑞金随军出发。
为适应行军需要,学校将学员分散到各部队参加救护工作。
红军卫校师生跟随红军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爬过高达4 000多米的雪山,走出渺无人烟的草地。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当初从江西出发的1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令人尊敬的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
长征期间,红军卫校师生们不仅完成了行军任务,同时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在我党我军的医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
1941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全校师生及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二)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医科大学的独特角色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医科大学充当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b4978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6.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和发展过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轨迹,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文化意识。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亟待采取对策解决。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一)教学内容单一目前,部分中学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史实讲授阶段,课程内容以政治事件和战争为主,忽视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革。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了历史课程应有的吸引力。
(二)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述和学生听讲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课堂内容严重依赖教科书,教学资源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热情。
(三)教学资源匮乏部分学校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往往难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历史认知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对策研究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历史的多元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历史事件,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除了政治事件和战争,还应该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革,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PPT、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校应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时提供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辅助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历史认知。
除了教科书,学校还可以通过采购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献资料、历史影视作品等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d219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6.png)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中将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
“四史”教育的开展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的教学开展是为了增强大学生“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与“四史”教育的内容相融、目标一致,是高校思政课开展“四史”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一、“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核心使命“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加强“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教学,助力“思政”课教育育人的功能发挥,需要将“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和历史性融入“纲要”课教学,进而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进一步强化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将青年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中去。
思政课担负着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的重任,“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通过深入了解、深刻感知和生动体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掌握历史方法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轨迹中进行考量,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内在逻辑。
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探究
![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3b872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3.png)
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传统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
因此提出基于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法探究。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给出了针对教学应用的建议,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学习、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跨学科融合、应用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
这种教学模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在能动性,效果有限。
工程院校的学生大多数专注于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学习,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相对较低。
传统的史纲要课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有必要对工程院校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了解中国发展历程、把握中国大势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院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学府,对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国家发展背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研究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工程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教学方法的应用建议,可以为工程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4ab14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94.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针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包括优化内容、突出重点,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加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强互动性。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研究背景结束】1.2 研究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我国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有助于学生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现实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难点,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能够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为学生注入历史文化的热情与活力,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容繁杂,难以把握重点;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互动性。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精品文档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b72878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d.png)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处境尴尬,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已经在初中和高中学过了,又不是读历史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学习旧知识,在这样的偏见下,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努力地把学生的思想偏见纠正,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吸引学生们爱上这门课,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更加坚定正确的历史观,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轻易地被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并且,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才实现了开设此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效果如何,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此门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效果很多都不尽如人意。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学方法比较死板。
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41fd9eb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1e.png)
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一、引言“史料近乎无穷,史事纷繁复杂”,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材料。
在教学中,史料的使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史实,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具体和鲜活,对于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素养也起到了很好的培养作用。
本篇文章将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详细探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方法和运用。
二、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材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石。
通过史料的使用,可以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史料,了解古时候的那种风貌,可以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并教会从史料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
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的认识能力和历史记忆能力,培养出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的思想,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三、史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1.研究文献、新闻和其他史料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研究并了解文献史料、新闻报道和其他史料。
例如,通过研究清代的《海防纪略》、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刘铭传的《故宫悲史》等材料,让学生了解清朝时期的海防事宜和中外交党,对于理解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很大帮助。
另外,通过研究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申报》《新民丛报》等报纸,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状况,这有利于学生精准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和民主革命的历程和成果。
并且,可以让学生研究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电影、武术、体育等方面的史料,这样可以更深度地理解、认识和把握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变迁。
2.实地考察和史迹宣传实地考察和史迹宣传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史迹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如五四运动的故事纪念碑和旧址,在实地的重建教育中,激发起学生的历史兴趣,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史迹背后深刻的历史故事和文化秘辛。
3.历史试题和讲解在进行卷面与口头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史料融入其中,以考试题目的形式出现在专业课和会考试题中,同时也可以用亲身经历对对历史事件的细节和发生时间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f80df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e.png)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对于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1.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发展脉络和历史进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都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近现代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3.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事件繁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消化;二是历史事件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三是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分析和推理能力。
4.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针对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若干问题和困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一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事件来讲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式来呈现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是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和相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逻辑,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二是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训练和历史分析演练,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三是通过提出历史问题和历史挑战来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研究历史事件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思路探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思路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54d9d4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8.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思路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中国自19世纪末至今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面了解这段历史,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思路的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1. 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意识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该首先具备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对历史的基本认识和感知,包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评价、对历史发展的认识和预测等。
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理性分析历史事件,领悟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建立起对历史的认识和感知。
2. 突出历史人物和事件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应该突出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介绍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历史研究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必备的能力之一。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资料、撰写历史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如历史文献的鉴别、历史资料的分析、历史论文的写作等方面的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水平。
4. 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代中国的思考。
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如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基础性课程之一,其教学思路应该围绕引导学生建立历史意识、突出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展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史校情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运用的探讨摘要: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史和校情,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利用自己独特的校史校情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校史校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74-02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科院校,也是我党我军创办最早的院校之一,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
东北解放后,1948年中国医科大学搬迁至沈阳,接管了原满洲医科大学的旧址进行办学。
一、中国医科大学独特的校史校情资源(一)光辉灿烂的红色校史资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红军卫校作为军委直属部队的一部分,于10月中旬从瑞金随军出发。
为适应行军需要,学校将学员分散到各部队参加救护工作。
红军卫校师生跟随红军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爬过高达4 000多米的雪山,走出渺无人烟的草地。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当初从江西出发的1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令人尊敬的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
长征期间,红军卫校师生们不仅完成了行军任务,同时边行军、边办学并且担任救护工作,在我党我军的医学教育史上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丽诗篇。
1941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成为中国医科大学全校师生及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二)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医科大学的独特角色日本侵华时期,满洲医科大学充当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满大的历史为日本人对东北的军事和文化侵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首先,为了配合侵华日军细菌战的战争策略,该校在关东军军部的支持下,用13个健康的中国人进行了斑疹伤寒自制疫苗的活体实验,成功地为日军细菌部队研制了斑疹伤寒疫苗,解决了日军在投放带有伤寒菌武器时的防护问题。
其次,满洲医科大学的师生利用微生物学、解剖学、病理学等课的教学实验课,对多例中国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实验。
再次,满洲医科大学为731部队输送了骨干医学人才。
满洲医科大学的一些教授、学员在731部队的研究中承担了不同的菌种、病毒的研究课题,在日军细菌武器的研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配合日本军事侵略的需要,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教育机构里,大肆推行奴化教育。
满洲医科大学是日本侵略者在奉天(今沈阳)建立的最重要的,且是侵华日军在东北建立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教育办学实体,它的奴化教育,具有典型性。
满洲医科大学的奴化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满洲医科大学还把奴化训练规范于师生的日常活动之中,成为学校生活的必需内容;另一方面,强制推行日语教学,将军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课程之中以及通过医学诊疗活动将奴化教育宣传延伸到满蒙人民。
二、在课堂中融入校史校情教育的积极意义(一)充实教材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如何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打造成大学生喜欢学习、教师热爱讲授的课程,是各个大学理论课教师研究的重点之一。
很多同学都反映,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历史课,现在大学又开设了近现代史。
同样的内容来回重复,而且每次都得过考试那一关,同学们不胜其烦。
在这种大前提下,要想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纲要》课的吸引力,一方面老师需要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讲课水平;另外,如果能充分挖掘学校的自身资源,在细节上下功夫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讲到长征精神时,很自然地讲到红军卫校的长征经历,讲到广大师生们坚持理想信念发扬长征精神,同学们都为之精神振奋,充满了兴趣。
讲日本侵华时,日本侵略者如何在满洲医科大学搞活体解剖实验,同学们群情激愤,对侵略者的兽行切齿痛恨。
同学们了解到自己切身生活的校园曾经是日本人恣意妄为的场所,心中的感情真是复杂极了。
中国的大专院校很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如果老师们能在充分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穿插地讲一些本学校和《纲要》课贴近的历史,对增强同学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了解学校历史,树立爱校情怀《纲要》课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它有很强的政治说教功能。
比如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同学们“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也是大学里开设《纲要》课的目的之一,有别于我们在中学时学习的历史课。
除了这种主要功能和主要阵地的作用外,如果我们《纲要》课教师能够利用学校的校史资源,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历史,树立爱校情怀。
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尝试。
如:讲到长征精神时,我们重点介绍贺诚校长、彭龙伯校长、傅连章医生和李延年老师的英勇事迹。
同学们都感慨万千,为我们学校拥有那么优秀的老师和校长感到自豪。
再比如讲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学校的题词时,同学们更是兴趣盎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表情。
这可是别的学校没有的历史,是毛泽东同志对我们学校的特别眷顾,也是历史对我们的恩惠!对自己母校的热爱之情,其实植根在每一个普通同学们的心中,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向同学们宣讲我们的光荣校史以及在我校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让同学的爱校之情更加深厚,更加汹涌澎湃。
(三)增强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纲要》课教学最大的特色在于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大事件和历史逻辑,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国情、了解国史相关内容;教育当代大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不喜欢大而空泛的理论说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觉得光说大道理缺乏说服力,吃力不讨好。
而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史校情资源,恰好为《纲要》课教学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史料源泉。
在《纲要》课学习之余,同学们可以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去校史馆了解本学校的历史,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珍贵的物品和辗转流传的文件等等去补充、印证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增强了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时候,我们通过展示满洲医科大学的学历年表,同学们观察到除了开学典礼、毕业式、中秋节等之外,日本节日就有十六个,分布在八个月中,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相伴。
发现日本侵略者为了灌输“日满一体”的精神教化,达到奴化教育的目的,真是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懂得中华民族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树立好好学习,以优异成绩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信念,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三、《纲要》课利用校史校情资源的心得体会(一)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和科研是一种统一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纲要》课教师要想把课讲好,应当积极搞好教学上的相关科研,静下心来,坐冷板凳,在纷繁复杂的档案材料里挖掘校史校情资源补充到课堂上去。
而有了课堂上同学们的积极反馈后,科研也有更大动力了。
当然,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去采访学校的退休教职工,主动地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了解自己的母校。
(二)感性认识和理论征服相结合感性教育是一种直观的形象的体验,是教育的初始阶段;而理论征服是理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结论,达到思想上的教育和征服作用。
理论征服是政治课教师需要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
校史校情材料是感性材料,《纲要》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是理性教育目标,通过校史校情材料可以很好地补充、佐证教学目的和要求,而教学目的和要求也指导教师对材料的收集和筛选。
在现实中两者结合非常重要,前者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堂教学是读书说书,课外实践则是行路。
二者缺一不可,不能替代。
课堂教学是课外实践的基础,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辅助。
《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校史校情资源的利用就是要同学们在课堂之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到校史馆、学校旧址遗迹、退休老教师的家里或者互联网去探寻本学校的历史、人物、过往事件等等。
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了解自己学校和学校所在地的珍贵历史,树立起爱我学校、发奋学习的坚定信念。
学无常规,教无定式。
和中国医科大学经历相似的学校毕竟是少数,我们上课举的例子在别的学校不一定适合。
但基本教学规律和原则是大体相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特点和办学特色,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纲要》课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可以充分挖掘本校本地的资源,各尽所能,共同努力把这门课打造成老师爱教同学爱学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1]刘进.地域历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价值与运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8,(10).[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孙炳芳,张学军.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功能简析[j].党史博采,2009,(8).[4]李根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红色经典的运用[j].黑龙江史志,2010,(11).[5]严考亮.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教育与职业,2011,(33).[6]李成生.吕梁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长治学院学报,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