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协议的规则

合集下载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2015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础知识:以太网1.以太网的发展1976年7月,Bob在ALOHA网络的基础上,提出总线型局域网的设计思想,并提出冲突检测、载波侦听与随机后退延迟算法,将这种局域网命名为以太网(Ethernet)。

以太网的核心技术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DMA/CD.这种方法解决了多结点共享公用总线的问题。

早期以太网的传输介质是同轴电缆,后用双绞线,再后用光纤。

2.以太网的帧结构与工作流程(1)以太网数据发送流程冲突:多个站点同时利用总线发送数据,导致数据接收不正确。

总线网没有控制中心,如果一个站点发送数据帧,以广播方式通过总线发送,每一个站点都能收到数据帧,其它站点也可以同时发送,因此冲突不可避免。

CSMA/CD发送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

实现公共传输介质的控制策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载波侦听,冲突检测,冲突后的处理方法。

(a)载波侦听结点利用总线发送数据时,首先侦听总线是否空闲,以太网规定发送数据采用曼彻斯特编码。

判断总线是否空闲可以判断总线上是否有电平跳变。

不发生跳变总线空闲。

此时如果有结点已准备好发送数据,可以启动发送。

(b)冲突检测方法载波侦听不能完全消除冲突,原因是数字信号是以一定的速率传输的。

例如:结点A发送数据帧时,离他1000m距离的结点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才能收到数据帧,此时间段内如果B也发送数据,造成冲突。

从物理层上看,冲突时多个信号叠加,导致波形不同于任何结点的波形信号。

解决方案:结点A发送数据前,先发送侦听信号,如果侦听信号在最大距离传输时间2倍时,没有冲突信号出现,结点A肯定取得总线的访问权。

冲突信号的延迟时间=2*D/V。

其中:D是结点到最远结点的距离,V表示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往返的时间为延迟时间。

进行冲突检测的方法有两种:比较法和编码违例法。

比较法:将发送信号波形与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比较,如果不同说明有冲突。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标准定义。

802.2 IEEE 由LLC网桥实体,提供LANs 之间的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网到以太网)和不同的协议(如以太网到令牌环)之间。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

以太网的通信协议书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环境中。

其设计目标是为了在计算机之间提供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介绍以太网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将数据分组传输,其中每个分组称为一个帧。

每个帧包含源和目的MAC地址、帧类型和数据部分。

数据部分是要传输的实际数据。

以太网使用MAC (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来标识每个网络设备,以便正确地路由数据包。

它通过物理媒介,如电缆或光纤,把帧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以太网使用CSMA/CD(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协议来解决多个节点同时访问媒体的冲突问题。

CSMA/CD协议基于载波侦听原则,节点会先侦听通信媒介,如果媒介是空闲的,节点则发送数据,否则延迟发送直到媒介空闲。

如果两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导致碰撞发生,节点会停止发送数据,并发送一个碰撞检测信号,通知其他节点发生了碰撞。

当节点侦听到碰撞检测信号后,会在一段随机时间之后重新发送数据。

以太网通信协议定义了数据的传输速率。

常见的传输速率有10Mbps、100Mbps和1Gbps等。

高速以太网还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如10Gbps和40Gbps。

传输速率决定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带宽。

高速以太网可以提供更大的带宽,以满足高密度数据传输的需求。

以太网通信协议通过帧类型字段来标识数据类型。

例如,IP数据包使用帧类型字段来指示传输的是IP数据。

以太网还支持有限广播和多播功能,允许将数据广播到整个网络或特定的多个节点。

以太网通信协议还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和规范。

物理层确定了电缆类型、连接器和传输距离等。

常见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包括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等。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以太网帧封装成比特流,并提供数据可靠性和错误检测功能。

以太网通信协议在网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不仅用于传输数据,还用于音频和视频流的传输。

它被广泛用于家庭网络、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等环境中。

常用局域网协议

常用局域网协议

常用局域网协议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LAN)在企业、学校、家庭等各种场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要使局域网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离不开一系列协议的支持。

这些协议就像是局域网中的“交通规则”,规范着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常用的局域网协议。

一、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技术之一。

它采用了一种称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简称 CSMA/CD)的访问控制方法。

简单来说,当一台计算机想要发送数据时,它会先监听网络线路,看看是否有其他计算机正在传输数据。

如果线路空闲,它就会开始发送数据。

但由于网络中的计算机可能会同时尝试发送数据,从而导致冲突。

当发生冲突时,发送数据的计算机都会检测到,并各自等待一段随机的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

以太网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从早期的 10Mbps 到如今常见的100Mbps、1000Mbps 甚至更高。

它具有简单、易于实现和成本低等优点,这也是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令牌环网协议(Token Ring)令牌环网是另一种早期的局域网技术。

在令牌环网中,数据传输是通过一个称为“令牌”的特殊帧来控制的。

令牌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之间依次传递。

只有拥有令牌的节点才有权利发送数据。

当一个节点完成数据发送后,令牌会被传递给下一个节点。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数据冲突的发生,但相对来说,其实现较为复杂,且在网络负载较大时,可能会出现令牌传递延迟等问题。

三、无线局域网协议(WiFi)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WLAN)越来越普及,而 WiFi 则是其中最常见的协议之一。

WiFi 协议包括多个版本,如 80211a、80211b、80211g、80211n 和80211ac 等。

计算机网络协议大全

计算机网络协议大全

计算机网络协议大全计算机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数据通信的约定和规则。

它们定义了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等,为网络通信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协议,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一、物理层协议物理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底层的协议,主要负责传输比特流。

常见的物理层协议有:1. 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采用CSMA/CD (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在共享电缆上实现多台计算机的数据通信。

2. 无线局域网(Wi-Fi):Wi-Fi协议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基于IEEE 802.11标准,允许计算机通过无线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二、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链路层协议负责将数据帧从一个节点传输到相邻节点,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有:1. 点对点协议(PPP):PPP协议用于点对点通信,支持数据压缩和加密。

它可以通过串行线路进行通信。

2. 以太网协议(Ethernet):以太网在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都有协议,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协议。

三、网络层协议网络层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通过路由选择合适的路径。

常见的网络层协议有:1. 互联网协议(I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负责将数据分组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IPv4和IPv6是最常用的版本。

2. 路由信息协议(RIP):RIP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用于在本地网络之间选择最佳的路径。

它根据跳数来评估路径的优劣。

四、传输层协议传输层协议负责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建立可靠的端到端连接,并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常见的传输层协议有:1. 传输控制协议(TCP):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

它通过序号、确认和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2.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UDP协议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数据传输。

它速度快,但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

局域网协议IEEE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 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 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10 千兆位以太网- IEE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 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 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物理层对应于 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 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 LLC 由 IEEE 标准定义。

网桥实体,提供 LANs 之间的 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网到以太网)和不同的协议(如以太网到令牌环)之间。

以太网 协议

以太网 协议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是一种局域网通信协议,它规定了数据在局域网中的传输方式和规则。

以太网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0年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协议也不断演进,从最初的10Mbps发展到目前的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高速率的以太网。

1. 以太网协议的基本原理。

以太网协议采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技术,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

在数据传输之前,发送方会先监听信道,如果信道空闲,则开始发送数据;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造成冲突,就会进行冲突检测,并根据算法进行重发。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碰撞,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2. 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帧格式。

以太网协议的数据帧格式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部分。

前导码用于同步接收方的时钟,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分别表示数据的接收方和发送方,长度/类型字段表示数据的长度或者类型,数据字段是实际传输的数据内容,校验序列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出现错误。

这种数据帧格式简单而高效,适用于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

3. 以太网协议的速率和介质。

以太网协议最初的速率是10Mbps,后来发展到100Mbps,1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

不同的速率对应着不同的物理介质,比如10Mbps对应着双绞线,100Mbps 和1Gbps对应着光纤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太网协议的速率和介质也在不断更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4. 以太网协议的应用。

以太网协议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比如家庭局域网、企业局域网、数据中心网络等。

在家庭局域网中,以太网协议通常用于连接各种智能设备,比如电脑、手机、智能电视等,实现宽带上网、文件共享、打印等功能。

在企业局域网和数据中心网络中,以太网协议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支持大规模数据传输和处理。

三种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

三种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

三种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指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通过一定的线路或设备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在局域网中,计算机可以相互通信、共享资源、进行文件传输等操作。

为了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需要使用各种通信协议。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见的局域网通信协议,分别是以太网协议、Wi-Fi协议和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

一、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一种传输数据的协议,广泛用于局域网中。

它定义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规则和传输方式。

以太网协议使用双绞线或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如10Mbps、100Mbps、1000Mbps等。

以太网协议以帧的形式传输数据,在局域网中,每个计算机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用于标识计算机的身份。

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会将数据封装成以太网帧,并在帧头中写入目标MAC地址和源MAC地址,以指示数据的发送方和接收方。

通过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以太网协议可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高速通信。

二、Wi-Fi协议Wi-Fi协议是一种无线局域网协议,它基于无线电波传输数据。

Wi-Fi协议允许计算机通过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连接到局域网。

它使用无线电频段来传输数据,提供了与以太网相似的功能和性能。

Wi-Fi协议使用的是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带有冲突避免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技术,通过监听信道上是否有其他设备的信号来避免碰撞。

Wi-Fi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如802.11b、802.11g、802.11n等,其中802.11n标准提供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远的覆盖范围。

通过Wi-Fi协议,用户可以在覆盖范围内无线地连接到局域网,并实现与有线网络相同的通信功能。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以太网通讯协议是一种在局域网中广泛应用的通讯协议,它定义了在局域网中计算机之间进行通讯的方式和规则。

以太网通讯协议采用CSMA/CD技术,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多台计算机共享同一条传输介质。

本文将对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发展进行介绍。

以太网通讯协议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种称为帧的数据包来进行通讯。

每个帧包含了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以及校验和等信息。

当一台计算机要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它首先会监听传输介质,确保没有其他计算机正在发送数据。

然后,它将数据封装成帧,并发送到传输介质上。

接收方计算机会监听传输介质,当它检测到有数据帧时,会进行解析并提取出数据内容。

以太网通讯协议的特点之一是其简单易实现。

以太网使用的CSMA/CD技术能够很好地适应局域网中多台计算机的通讯需求,而且其协议规范也相对简单,易于实现和维护。

此外,以太网还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和较低的成本,这使得它成为了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的通讯协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通讯协议也在不断演进。

最初的以太网标准是以太网Ⅰ,其传输速率为10Mbps。

随后,以太网Ⅱ标准提出了传输速率为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再后来又出现了千兆以太网,其传输速率更是高达1Gbps。

目前,以太网通讯协议的最新标准是千兆以太网,同时还有了更高速的10G、40G和100G以太网标准。

这些新标准的出现,使得以太网通讯协议能够更好地适应高速网络的通讯需求。

总的来说,以太网通讯协议作为一种局域网通讯协议,具有简单易实现、传输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通讯协议也在不断演进,逐渐实现了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性能。

在未来的网络通讯中,以太网通讯协议仍然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太网的介绍

以太网的介绍

以太网的介绍以太网,属网络低层协议,通常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操作。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太网的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哦!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网、FDDI 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冲突,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使用交换机(Switch)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这样,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 即带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 的总线争用技术。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 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LANs)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对DEC, Intel,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token ring)和AR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局域网常用的通信协议

局域网常用的通信协议

局域网常用的通信协议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 LAN)成为了企业、学校、家庭等各种场所中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交互的重要基础设施。

而在局域网中,通信协议就如同交通规则一样,规范着数据的传输和交换,确保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在网络中的设备之间流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局域网中常用的几种通信协议。

首先,我们来谈谈以太网协议(Ethernet)。

以太网可以说是局域网中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协议之一。

它具有简单、可靠和高效的特点。

以太网采用了一种称为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机制来控制数据的传输。

简单来说,就是在发送数据之前,网络设备会先监听网络线路,看看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传输数据。

如果线路空闲,就会发送数据;但如果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冲突,就会停止发送,并在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发送。

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数据冲突的发生。

IP 协议(Internet Protocol)也是局域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P 协议主要负责为网络中的设备分配唯一的地址,就像是给每个家庭分配一个独特的门牌号一样。

通过IP 地址,数据能够准确地找到目标设备。

同时,IP 协议还定义了数据分组的格式和路由规则,决定了数据如何在网络中从源设备传输到目标设备。

与 IP 协议紧密配合的是 TCP 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 UDP 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TCP 协议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它通过建立连接、确认数据接收、重传丢失的数据等机制,确保数据能够完整、准确地传输。

这在对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的应用中,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UDP 协议则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协议。

它不建立连接,也不进行数据确认和重传,因此传输效率较高。

但这也意味着数据可能会丢失或出现错误。

网卡协议书

网卡协议书

网卡协议书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规定通信规则和数据传输格式的约定。

网卡协议是指在网络通信中,用于数据传输控制和数据包组织的一套规范。

下面我将以1000字左右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网卡协议。

1. 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最常见的局域网协议,也是互联网的基础协议之一。

它规定了帧的格式、MAC地址分配、冲突检测等重要内容。

以太网协议使用MAC地址来唯一识别每一个网络接口,而帧的格式则是为了在网络中传输数据提供了统一的规则。

2.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是一种用于将IP地址解析为物理MAC 地址的协议。

当主机需要发送数据包给另一个主机时,需要知道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通过ARP协议,发送方主机可以向本地局域网上的其他主机发送ARP请求,以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

3. ICMP协议: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是用于在IP网络上传递控制信息的协议。

它用于发送网络诊断和错误报告,如ping命令就是利用ICMP协议来实现数据包的往返延迟测量。

4.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

通过TCP协议,数据可以分成多个数据包进行传输,并且在接收端进行组装,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5. 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它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数据传输机制。

通过UDP协议,数据可以直接封装在数据包中进行传输,没有建立和维护连接的过程,因此传输速度更快。

6. DHCP协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是一种用于局域网上自动分配IP 地址的协议。

通过DHCP协议,主机可以自动获取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NS等网络配置信息,避免了手动配置IP 地址的繁琐过程。

7. DNS协议:域名系统(DNS)是一种用于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的协议。

通过DNS协议,用户可以通过域名访问网络资源,而无需记住对应的IP地址。

DNS协议使用层次化的域名结构来组织和管理域名,通过查询DNS服务器获得域名对应的IP地址。

以太网MAC协议

以太网MAC协议

以太网MAC协议1位/字节顺序的表示方法1.1位序严格地讲,以太网对于字节中位的解释是完全不敏感的。

也就是说,以太网并不需要将一个字节看成是一个具有8个比特的数字值。

但是为了使位序更容易描述以及防止不兼容,以太网和多数数据通信系统一样,传输一个字节的顺序是从最低有效位(对应于20的数字位)到最高有效位(对应于27的数字位)。

另外习惯上在书写二进制数字时,最低值位写在最左面,而最高值位写在最右面。

这种写法被称为“小端”形式或正规形式。

一个字节可以写成两个十六进制数字,第一个数字(最左边)是最高位数字,第二个(最右边)是最低位数字。

1.2字节顺序如果所有有定义的数据值都是1字节长,则在介绍完位序后就可以停止了。

但是很不幸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必须面对长于单个字节的域,这些域是以从左到右排列的,以连接符“-”分隔的字节串表示。

每个字节包含两个十六进制数字。

多字节域的各个字节按第一个到最后一个(即从左到右)的顺序发送,而每个字节采用小端位序传送。

例如,6字节域:08-00-60-01-2C-4A将按以下顺序(从左向右读)串行地发送:0001 0000-0000 0000-0000 0110-1000 0000-0011 0100-0101 00102以太网地址地址是一个指明特定站或一组站的标识。

以太网地址是6字节(48比特)长。

图1说明了以太网地址格式。

图1 以太网地址格式在目的地址中,地址的第1位表明该帧将要发送给单个站点还是一组站点。

在源地址中,第1位必须为0。

站地址要唯一确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帧的目的地不能是模糊的。

地址的唯一性可以是:●局限于本网络内。

保证地址在某个特定LAN中是唯一的,但不能保证在相互连接的LAN中是唯一的。

当使用局部唯一地址时,要求网络管理员对地址进行分配。

●全局的。

保证地址在所有的LAN中,在任何时间,以及对于所有的技术都是唯一的,这是一个强大的机制,因为:(1)使网络管理员不必为地址分配而烦恼;(2)使得站点可以在LAN之间移动,而不必重新分配地址;(3)可以实现数据链路网桥/交换机。

网络传输协议之一:以太网协议的介绍

网络传输协议之一:以太网协议的介绍

网络传输协议之一:以太网协议的介绍Introduction to Ethernet ProtocolEthernet protocol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network transmission protocols. It defines the rul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ices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data over a local area network (LAN).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introduce the Ethernet protocol, its histor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ity.Ethernet protocol was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70s by Robert Metcalfe and his team at Xerox PARC. It was initially designed for connecting computers and other devices within a local network. Over the years, Ethernet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and has become the de facto standard for wired LAN connections.The Ethernet protocol operates at the Data Link Layer of the OSI model, providing a reliable and efficient means of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between devices. It uses a technique calle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CSMA/CD) to manage access to the network medium. This means that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Ethernet network listen fornetwork traffic before transmitting data to avoid collisions with other devices.Ethernet frames, the basic units of data transmission, consist of a header, payload, and trailer. The header contains information such as source and destination MAC addresses, while the payload carries the actual data being transmitted. The trailer includes error checking information to ensure data integrity.Ethernet supports various transmission speeds, ranging from 10 Mbps (Ethernet) to 100 Mbps (Fast Ethernet) and even up to 10 Gbps (Gigabit Ethernet). The speed of an Ethernet connection depends on the 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 installed in the device and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network infrastructure.Ethernet uses MAC addresses to uniquely identify devices on a network. Each network interface card is assigned a unique MAC address by the manufacturer. When a device wants to send data to another device, it uses the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to address the Ethernet frame.Ethernet networks can be connected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cables, including twisted pair copper cables (such as Cat5e or Cat6), coaxial cables, or fiber optic cables. The choice of cable depends on factors such as distance, bandwidth requirem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Ethernet has several advantages that contribute to its widespread adoption. It is relatively simple to implement and provides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 for connecting devices within a LAN. It also offers high data transfer rates, low latency, and the ability to handle large amounts of network traffic.In conclusion, Ethernet protocol i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modern computer networks. Its reliability, flexibility, and scalability have made it the preferred choice for local area network connections. Understanding the basics of Ethernet protocol is essential for anyone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networking.以太网协议介绍以太网协议是最常用的网络传输协议之一。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

以太网标准3以太网标准3是指IEEE 802.3标准,它是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技术,它使用CSMA/CD协议来控制数据包的传输。

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规范化,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首先,以太网标准3规定了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

物理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参数。

在以太网标准3中,常用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

传输速率常见的有10Mbps、100Mbps、1000Mbps等不同的速率。

传输距离则取决于传输介质和传输速率,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

这些物理层标准的规定,为以太网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支持。

其次,以太网标准3还规定了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标准。

数据链路层标准规定了以太网的帧格式、MAC地址、流控制等内容。

以太网的帧格式包括了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类型、数据和校验序列等字段。

MAC地址是以太网设备的唯一标识,用于在局域网中唯一标识一个设备。

流控制则是通过CSMA/CD协议来实现,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包的冲突和碰撞,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此外,以太网标准3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规范,比如对网络设备的性能要求、对网络管理的规定等。

这些规范的制定,使得不同厂商生产的以太网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保证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总的来说,以太网标准3是对以太网技术的一种标准化规范,它包括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标准,以及一些其他的规范。

这些规范的制定,为以太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保证了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互通互用,从而推动了以太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在未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标准3也将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新的应用场景。

计算机网络中的物理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中的物理层协议

计算机网络中的物理层协议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是网络通信的最底层,负责将数据以电信号的形式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通信的稳定性,物理层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协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物理层协议,并分析其特点及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

一、以太网协议以太网协议是最常用的局域网协议之一,它定义了计算机网络中的物理介质、数据帧格式、帧的传输速率等规范。

以太网协议使用双绞线、光纤等传输介质,以及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其帧格式由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数据内容和校验字段组成,通过MAC地址的比对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以太网协议广泛应用于局域网,具有传输速度快、成本低、安装和维护简便等优点。

然而,在大规模网络中,以太网的广播特性容易引发网络拥塞和冲突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交换机等设备来优化网络性能。

二、无线局域网协议无线局域网协议是一种基于无线电波传输的物理层协议,它使用无线传输介质,如无线电、红外线等,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常见的无线局域网协议有Wi-Fi(无线保真)和蓝牙协议。

Wi-Fi协议广泛应用于宽带无线接入和无线局域网,其使用2.4GHz或5GHz频段的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

Wi-Fi协议具有高速传输、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在家庭、办公室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蓝牙协议主要用于短距离无线通信,如手机与耳机、键盘、鼠标等设备之间的连接。

蓝牙协议通过2.4GHz频段的无线电波进行通信,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于使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消费电子产品。

三、光纤通信协议光纤通信协议是一种基于光信号传输的物理层协议,它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通过调制光波来传输数据。

光纤通信协议的典型代表是SONET(同步光网络)和光纤以太网协议。

SONET是一种面向长距离、高速传输的光纤通信协议,其传输速率可达到数十Gbps甚至更高。

由于其具有高可靠性、高容量等特点,SONET广泛应用于长距离通信网络中。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以太网是一种常见的局域网技术,它使用了特定的通信协议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这篇文章将介绍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及其特点。

一、以太网的通信协议简介以太网使用的主要通信协议是以太网协议,也称作IEEE 802.3标准。

这个协议定义了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规则和格式,确保了网络中各个设备之间的通信顺畅。

二、以太网协议分层结构以太网协议基于OSI参考模型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

每个层次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协同工作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1.物理层物理层是以太网的最底层,它定义了电缆、连接器和传输介质等硬件设备的标准和规范,包括了如何进行电信号编码、传输距离和速率的限制等。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提供的传输信道抽象为逻辑上的数据帧。

它定义了帧的结构、地址的格式和寻址方法、帧的传输和接收机制等。

数据链路层还负责检测和处理错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网络层网络层处理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将数据包从源设备传输到目的设备。

它使用IP协议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确保数据在网络中正确地到达目的地。

4.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段或组装,并提供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它使用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等协议,确保数据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三、以太网协议的特点以太网协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其成为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的通信协议:1.简单易用:以太网协议的规范相对简单,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它只需要简单的硬件和基本的软件支持,就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连接和通信。

2.高性能:以太网提供了高带宽和低延迟的数据传输能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太网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10 Mbps到现在的多Gbps。

3.灵活可扩展:以太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

它可以支持不同的传输介质和拓扑结构,适应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

4.广泛应用:以太网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局域网技术,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都支持以太网。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篇一:以太网基础协议802.3介绍802.3802.3通常指以太网。

一种网络协议。

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xethernetV2标准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ethernetV2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p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dixethernetV2而不是802.3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802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即802.2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协议。

ma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数据封装的过程:当llc子层请求发送数据帧时,发送数据封装部分开始按mac子层的帧格式组帧:(1)将一个前导码p和一个帧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帧头部分;(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计算出llc数据帧的字节数并填入长度字段len;(3)必要时将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数据帧后;(4)求出cRc校验码附加到帧校验码序列Fcs中;(5)将完成封装后的mac帧递交miac子层的发送介质访问管理部分以供发送;接收数据解封部分主要用于校验帧的目的地址字段,以确定本站是否应该接受该帧,如地址符合,则将其送到llc子层,并进行差错校验。

eovs规则

eovs规则

eovs规则1. 什么是eovs规则?eovs规则(Ethernet over Virtual Switch)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允许在虚拟交换机上运行以太网协议。

通过eovs规则,可以在虚拟网络中实现多个虚拟机之间的通信,并且与物理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2. eovs规则的作用eovs规则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虚拟机之间的通信和与物理网络之间的连接。

通过使用eovs规则,可以将多个虚拟机连接到同一个虚拟交换机上,实现虚拟机之间的互通。

此外,eovs规则还可以提供对网络流量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配置不同的规则和策略,可以限制特定虚拟机之间或与物理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

3. eovs规则的基本原理eovs规则是基于以太网协议的一种扩展。

它通过在每个虚拟交换机内部创建一个逻辑隔离层,在这个层上进行数据包转发和过滤。

当一个数据包从源虚拟机发送到目标虚拟机时,它首先被发送到源虚拟交换机。

源交换机根据配置的规则和策略,决定是否转发该数据包。

如果允许转发,则数据包被发送到目标虚拟机所连接的虚拟交换机,然后再传递给目标虚拟机。

在这个过程中,源交换机和目标交换机之间可以通过物理网络进行通信。

这使得虚拟网络与物理网络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

4. eovs规则的配置和管理eovs规则的配置和管理可以通过命令行工具或图形界面进行。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配置和管理操作:•创建虚拟交换机:使用命令或图形界面创建一个新的虚拟交换机,并指定其名称和参数。

•添加虚拟机:将一个或多个虚拟机添加到指定的虚拟交换机上。

•配置规则:根据需求,配置不同的规则来控制数据包转发和过滤。

例如,可以设置只允许特定IP地址范围之间的通信。

•监控流量:通过监控工具查看当前网络流量情况,包括各个虚拟机之间以及与物理网络之间的流量统计信息。

•更新版本:及时更新eovs规则的版本,以获取最新功能和修复已知问题。

5. eovs规则的优势和适用场景eovs规则相比传统的网络通信方式具有以下优势:•灵活性:通过eovs规则,可以方便地创建、配置和管理虚拟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协议
2007-08-25 16:45:5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历史上以太网帧格式有五种:
1 Ethernet V1:这是最原始的一种格式,是由Xerox PARC提出的3Mbps CSMA/CD以太网标准的封装格式,后来在1980年由DEC,Intel和Xerox标准化形成Ethernet V1标准;
2 Ethernet II即DIX 2.0:Xerox与DEC、Intel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标准帧格式。

Cisco 名称为:ARPA。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以太网帧格式,也是今天以太网的事实标准,由DEC,Intel和Xerox 在1982年公布其标准,主要更改了Ethernet V1的电气特性和物理接口,在帧格式上并无变化;Ethernet V2出现后迅速取代Ethernet V1成为以太网事实标准;Ethernet V2帧头结构为6bytes的源地址+6bytes的目标地址+2Bytes的协议类型字段+数据。

常见协议类型如下:
0800 IP
0806 ARP
0835 RARP
8137 Novell IPX
809b Apple Talk
如果协议类型字段取值为0000-05dc(十进制的0-1500),则该帧就不是Ethernet V2(ARPA)类型了,而是下面讲到的三种802.3帧类型之一;Ethernet可以支持TCP/IP,Novell IPX/SPX,
在每种格式的以太网帧的开始处都有64比特(8字节)的前导字符,如图所示。

其中,前7个字节称为前同步码(Preamble),内容是16进制数0xAA,最后1字节为帧起始标志符0xAB,它标识着以太网帧的开始。

前导字符的作用是使接收节点进行同步并做好接收数据帧的准备。

——PR:同步位,用于收发双方的时钟同步,同时也指明了传输的速率(10M和100M 的时钟频率不一样,所以100M网卡可以兼容10M网卡),是56位的二进制数101010101010.....
——SD: 分隔位,表示下面跟着的是真正的数据,而不是同步时钟,为8位的10101011,跟同步位不同的是最后2位是11而不是10.
——DA:目的地址,以太网的地址为48位(6个字节)二进制地址,表明该帧传输给哪个网卡.如果为FFFFFFFFFFFF,则是广播地址,广播地址的数据可以被任何网卡接收到.
——SA:源地址,48位,表明该帧的数据是哪个网卡发的,即发送端的网卡地址,同样是6个字节.
----TYPE:类型字段,表明该帧的数据是什么类型的数据,不同的协议的类型字段不同。

如:0800H 表示数据为IP包,0806H 表示数据为ARP包,814CH是SNMP包,8137H 为IPX/SPX包,(小于0600H的值是用于IEEE802的,表示数据包的长度。

)----DATA:数据段,该段数据不能超过1500字节。

因为以太网规定整个传输包的最大长度不能超过1514字节。

(14字节为DA,SA,TYPE)
----PAD:填充位。

由于以太网帧传输的数据包最小不能小于60字节, 除去(DA,SA,TYPE 14字节),还必须传输46字节的数据,当数据段的数据不足46字节时,后面补000000.....(当然也可以补其它值)
----FCS:32位数据校验位.为32位的CRC校验,该校验由网卡自动计算,自动生成,自动校验,自动在数据段后面填入.对于数据的校验算法,我们无需了解.
----事实上,PR,SD,PAD,FCS这几个数据段我们不用理它,它是由网卡自动产生的,我们要理的是DA,SA,TYPE,DATA四个段的内容.
----所有数据位的传输由低位开始(但传输的位流是用曼彻斯特编码的)
----以太网的冲突退避算法就不介绍了,它是由硬件自动执行的.
DA+SA+TYPE+DATA+PAD最小为60字节,最大为1514字节.
----以太网卡可以接收三种地址的数据,一个是广播地位,一个是多播地址(我们用不上),一个是它自已的地址.但网卡也可以设置为接收任何数据包(用于网络分析和监控).
----任何两个网卡的物理地址都是不一样的,是世界上唯一的,网卡地址由专门机构分配.不同厂家使用不同地址段,同一厂家的任何两个网卡的地址也是唯一的.根据网卡的地址段(网卡地址的前三个字节),可以知道网卡的生产厂家.有些网卡的地址也可以由用户去设定,但一般不需要.
3 Ethernet 802.3 raw帧格式
如图5所示,是Ethernet 802.3 raw类型以太网帧格式。

图5Ethernet 802.3 raw帧格式
在Ethernet 802.3 raw类型以太网帧中,原来Ethernet II类型以太网帧中的类型字段被"总长度"字段所取代,它指明其后数据域的长度,其取值范围为:46-1500。

接下来的2个字节是固定不变的16进制数0xFFFF,它标识此帧为Novell以太类型数据帧。

4Ethernet 802.3 SAP帧格式
如图6所示,是Ethernet 802. 3 SAP类型以太网帧格式。

图6Ethernet 802. 3 SAP帧格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Ethernet 802.3 SAP帧中,将原Ethernet 802.3 raw帧中2个字节的0xFFFF变为各1个字节的DSAP和SSAP,同时增加了1个字节的"控制"字段,构成了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的首部。

LLC提供了无连接(LLC类型1)和面向连接(LLC类型2)的网络服务。

LLC1是应用于以太网中,而LLC2应用在IBM SNA网络环境中。

新增的802.2 LLC首部包括两个服务访问点:源服务访问点(SSAP)和目标服务访问点(DSAP)。

它们用于标识以太网帧所携带的上层数据类型,如16进制数0x06
代表IP协议数据,16进制数0xE0代表Novell类型协议数据,16进制数0xF0代表IBM NetBIOS类型协议数据等。

常见SAP值:
0 Null LSAP [IEEE]
4 SNA Path Control [IEEE]
6 DOD IP [79,JBP]
AA SNAP [IEEE]
FE ISO DIS 8473 [52,JXJ]
FF Global DSAP [IEEE]
SAP值用以标志上层应用,但是每个SAP字段只有8bits长,而且其中仅保留了6比特用于标识上层协议,因此所能标识的协议数有限(不超过32种);并且IEEE拒绝为某些重要的协议比如ARP协议定义SAP值(奇怪的是同时他们却定义了IP的SAP值);因此
802.3/802.2 LLC的使用有很大局限性;
至于1个字节的"控制"字段,则基本不使用(一般被设为0x03,指明采用无连接服务的802.2无编号数据格式)。

5Ethernet 802.3 SNAP帧格式
如图7所示,是Ethernet 802. 3 SNAP类型以太网帧格式。

图7Ethernet 802. 3 SNAP帧格式
Ethernet 802. 3 SNAP类型以太网帧格式和Ethernet 802. 3 SAP类型以太网帧格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2个字节的DSAP和SSAP字段内容被固定下来,其值为16进制数0xAA。

●1个字节的"控制"字段内容被固定下来,其值为16进制数0x03。

●增加了SNAP字段,由下面两项组成:
◆新增了3个字节的组织唯一标识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OUI ID)字段,其值通常等于MAC地址的前3字节,
◆增加了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这是IEEE为保证在802.2 LLC上支持更多的上层协议同时更好的支持IP协议而发布的标准,与802.3/802.2 LLC一样802.3/802.2 SNAP也带有LLC头,但是扩展了LLC属
性,新添加了一个2Bytes的协议类型域(同时将SAP的值置为AA),从而使其可以标识更多的上层协议类型;另外添加了一个3Bytes的OUI字段用于代表不同的组织,RFC 1042定义了IP报文在802.2网络中的封装方法和ARP协议在802.2 SANP中的实现;
不同厂商对这几种帧格式通常有不同的叫法,比如:
Frame Type Novel Cisco
Ethernet Version 2 Ethernet_II arpa
802.3 Raw Ethernet_802.3 novell_ether
IEEE 802.3/802.2 Ethernet_802.2 sap
IEEE 802.3/802.2 SNAP ETHERNET_SNAP sna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