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间关系

合集下载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
摘要:
一、阴阳的概念和相对性
1.天为阳、地为阴
2.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3.阴阳属性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变化规律
1.量变
2.质变
3.阳消阴长
4.盛衰
三、阴阳的互根关系
1.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正文:
阴阳变化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阴阳变化规律在我国古代哲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阴阳的概念和相对性
阴阳是对事物两种对立属性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
为阴。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古代医学家称之为“阴阳互根”,认为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两者相互资生、相互依存。

事物的阴阳属性取决于相互比较的条件。

阴阳的变化规律
阴阳的变化规律包括量变、质变、阳消阴长和盛衰。

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变化,渐进式地积累。

质变是指事物在本质上的突变,突然发生变化。

阳消阴长和盛衰则是指事物在阴阳相互转化过程中的消长变化。

阴阳的互根关系
阴阳互根是指阳和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意味着只有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事物才能发展壮大。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事物的平衡与和谐。

总之,阴阳变化规律揭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及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阳之间的关系

阴阳之间的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

特性:生克关系。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肺的功能:主气,行水,治节,宣脾的功能:主运化,生血统血。

肝的功能:主疏泄,藏血生血。

肾的功能:主藏精,水液,纳气。

六腑的功能:受盛化物。

胆的功能:储藏和排泄胆汁。

胃的功能:受纳,腐熟。

小肠的功能:受盛,分清泌浊。

大肠的功能:传导糟粕。

膀胱的功能:储存尿液,排泄小便。

三焦的功能:疏通水道。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血能生气,载气。

六淫:凤,寒,署,湿,燥,火。

风邪主善变,风胜则动。

寒邪主寒冷,收引,滞。

暑邪主升散,多夹湿。

湿邪主:重浊,阴邪,粘滞,趋下。

燥邪主干涩伤津,易伤肺。

火邪主番灼,炎上,耗气伤津,生风动血。

望诊望五色:赤,白,黄,青,黑。

赤色主热证;白色主虚;黄色主虚证湿证;青色主寒证淤血;黑色主肾虚。

舌色分:淡白,淡红,红,绛,青紫。

淡白主虚;淡红主正常;红主热;绛主热盛阴虚火旺;青紫主淤血。

闻诊哮与喘的鉴别:哮为喉中哮鸣有声;喘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问诊寒热的表现:恶寒发热,往来寒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寒热往来为半表半里少阳证;但寒不热为里寒证;但热不寒为里热证。

疼痛:不通则痛,属实证;不荣则痛属虚证。

脉诊:十脉相泘沉迟数洪细滑涩弦紧。

泘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洪脉主阳明气分热盛;细脉主虚证;滑脉主痰湿孕脉;涩脉主气滞淤血;弦脉主肝病;紧脉主实寒证疼痛食积。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证:恶寒发热,脉泘。

寒证:恶寒或畏寒喜暖;热证:发热喜凉。

四气五味指药性与滋味。

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主发散;甘主滋补和中缓急;酸主收敛;苦主泻火燥湿;咸主软坚散结。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对于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1.阴阳: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中医理论中,阴
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和变化的规律。

阴性代表寒凉、静止、内敛的特点,而阳性则代表热燥、活动、外放的特点。

2.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生长、相互转化。

阴阳必须同时存在,
并且平衡协调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3.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原则。

当身体的阴阳平衡受到干扰时,
会出现各种不适或疾病。

中医的治疗目标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4.阴阳相生:阴阳相生是指阴阳之间存在产生和滋养的关系。

在人体内部,阴阳互相补充、
调节和控制,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5.阴阳相背:阴阳相背是指阴阳相对而存在,互为对立。

例如,夜晚为阴,白天为阳;冬
季为阴,夏季为阳。

阴阳相背的变化和对立推动着事物的运行和发展。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属性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判断病情及其进展,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来恢复阴阳的平衡,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是具有相关性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既相互对立,又密不可分。

那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被认为是阴阳的四大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关系、阴阳的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实质。

这也是阴阳相对论的基础。

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人、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

对立是阴阳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动态平衡。

只有维持这种平衡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阴阳平衡的打破,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

(二)阴阳双方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

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

(三)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动变化过程。

阴阳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

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才是健康的特征。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内的消长,维持着平衡运动的过程。

阴阳之间关系

阴阳之间关系

阴阳之间关系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相对属性、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认识。

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着重探究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兹就阴阳之间的主要关系,分述如下:一、阴阳交感相错所谓交感相错,即相互关联、相互感召、相互作用之义。

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变化之本始所在。

对此,荀子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其“合"与“接",就寓有交互作用之意。

《黄帝内经》也明确提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强调阴阳交感相错是万物发生变化的前提条件。

《易经》非常重视阴阳两者能否交感相错,认为:“天地交,泰”(《周易·泰·大象》);“天地不交,否"(《周易·否·大象》)。

泰,即通畅、安康、正常、生机勃勃的状态;否,指痞塞、不通、失常、了无生机的状态.阴阳两者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现出对立制约、互根相成、消长更胜、相互转化等特性或趋向。

因此,阴阳交感相错是阴阳之间一切运动变化的前提。

阴阳交感相错的认识,体现在中医学中,则是强调机体的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交互感召而发生作用。

惟有如此,生命过程才能正常。

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而为阴,心属火脏而为阳。

心肾(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状态。

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的病理变化.就整个机体而言,人体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

一旦交错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逆、闭、脱等严重病证。

治疗这些病证的关键,也应着眼于恢复阴阳的交感相济,使之交互承接。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有两层含义:一是阴阳的属性是相对应的、相矛盾的.如上与下、寒与热、内与外、升与降、明与暗等,都具有相对的属性。

阴阳名词解释

阴阳名词解释

阴阳名词解释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基本的原理,被认为是宇宙和自然界的根本规律。

阴阳概念最早出现于《易经》中,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医学、农学、武术等各个领域的核心思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的描述。

阴阳具有一系列的对立关系,如阴阳、寒热、动静、上下、内外等。

阴阳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抑制,保持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

阴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 相互依存: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能够独立存在。

阴阳的存在离不开对方,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2. 相互转化:阴阳之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转化变化的。

阴阳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相互转化为对方。

3. 相互平衡:阴阳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一方过于偏向,就会打破平衡导致问题的出现。

只有保持相互平衡,才能保持万物的安宁和稳定。

阴阳的运用不仅出现在自然界中,也出现在人体、社会、宇宙等各个层面。

在中医学中,阴阳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辨证论治、药物配伍、调节生活方式等方面。

根据阴阳原理,中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调节阴阳平衡。

在武术中,阴阳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武术追求的是阴阳的平衡和和谐。

通过体动、气静、心神、力道等方面的调节,武者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境界,从而发挥出最佳的战斗力。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阴阳也被运用于社会的管理和政治的决策中。

通过观察社会和政治的阴阳变化,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调整政策和措施。

综上所述,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

它是对自然界和人体的描述,也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

阴阳理论的运用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添加了深刻的内涵,也为人们解释世界、认识自己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阴阳之间的关系如何

阴阳之间的关系如何

阴阳之间的关系如何自然界中的万物万象都离不开对立、依存、消长、转化这四种存在的形式。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内部都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与阳的两个方面。

例如八卦是由阴与阳两种对立的符合构成的,由四种对立的符号构成八卦,再由三十二种对立的符号构成六十四卦。

《周易乾凿度》曰:“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故阴阳对立的矛盾乃一切事物的根本矛盾。

乾坤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统一并维持着平衡状态。

二、阴阳相互依存: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

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就不能有阳的存在,没有阳,就不可有阴的存在。

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不会有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阴阳是互为依存互为使用的。

三、阴阳彼此消长: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

由于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此消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

《系辞》有:“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

”所谓往来就是阴消阳长,由白天变黑夜,由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

日月寒暑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四、阴阳相互转化:事物或现象的阴与阳两种不同的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

《系辞》有:“阴阳合德,则刚柔有体。

”阴与阳既对立又依存,只有阴阳统一,才能推动事物变化发展,如此阴阳才能长期共存。

阴阳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事物只要遵循阴阳变化的规律,最终就能达到事物相互转化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它适用于自然界任何一个领域,小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大到国与国,国家与自然等等无一例外。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

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中医学基础知识为卫生招聘中医学考试中常涉及的考试内容,今天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复习重点-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是考试的高频考点,而阴阳的互根互用与相互转化往往是学员容易混淆的概念,下面,我们具体的看一下两者的概念。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的某一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作用于另一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即概括了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为用的关系。

在相互为用的双方中,某一方虚弱日久。

必导致另一方的不足,继而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事物内部阴阳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但阴阳的转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在极的条件下可向热的方面转化,热在极的条件下,也可向寒的方面转化。

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

【模拟考题】无阳则阴无以为生,无阴则阳无以为化体现了阴阳之间()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E.阴平阳秘【正确答案】B【中公解析】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观念,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与变化。

阴阳变化规律是指阴阳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一种规律。

以下是阴阳变化的一些重要规律:1.互生互化:阴阳之间存在互生互化的关系,即当一方增长时,另一方就会相应减少,二者相互依赖。

2.变化循环:阴阳变化呈现出循环往复的特征,阴阳变化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相互转化、交替出现。

3.动静相对: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动与静的关系。

阴阳相对的运动与静止,相互支配和制约。

4.动态平衡:阴阳之间的变化往往趋向于动态平衡,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5.融合统一:阴阳虽然对立,但又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体现了统一的概念。

6.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变化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生克作用,通过不同的循环关系来描述阴阳的变化。

7.阴阳平衡:阴阳的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当阴阳失衡时,会导致疾病或其他不正常的状态。

调整阴阳之间的平衡,可促进健康。

8.阴阳转化周期:阴阳具有一定的转化周期,通过不断的变化和转化来维持宇宙万物的运行。

例如,一天的时间可以被分为阴阳两个部分,一个月可以被看作阴阳的交替。

9.阴阳辩证法:阴阳辩证法是根据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领域如医学、哲学、农业等,以寻求平衡和和谐。

10.阴阳的象征意义:阴阳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了对立面的统一、变化和相互依存。

在中国文化中,阴阳被用来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变化规律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界、人体、社会关系等各个领域。

这种观念在中医、道家哲学、易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和解释。

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代表了两种相反但又互相依存、互为转化的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被广泛运用于医学、农业、建筑、音乐等领域,并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阴阳的定义、特征、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一、阴阳的定义1. 阴阳起源阴阳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被称为“易经之父”。

《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阴阳思想的内容。

2. 阴阳含义阴阳是指两种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力量。

其中,阴性代表负面、消极、静止等属性;而阳性则代表正面、积极、活跃等属性。

两者并非对立,而是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万物。

二、阴阳的特征1. 相互依存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同时具备阴性和阳性因素。

例如,种子需要土壤的阴性因素和阳光的阳性因素才能生长成植物。

2. 互为转化阴阳之间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转化的关系。

例如,白天是阳性时间,夜晚则是阴性时间;但当白天过去后,夜晚又会转化为阳性时间。

3. 相互制约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如果某一方面过于强势,则会导致另一方面的衰退。

例如,在农业中,如果土壤中过多的氮肥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下降。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 阴阳相生阴阳相生是指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源泉、相辅相成的关系。

例如,在人体中,心脏代表着阳性因素,而肾脏则代表着阴性因素。

心脏提供动力和能量,而肾脏则调节身体内部环境和维持平衡。

2. 阳盛则衰在自然界中,如果某一方面过于强势,则会导致另一方面的衰退。

例如,在四季中,夏季代表着阳性因素,而秋季则代表着阴性因素。

如果夏季过于炎热,则会导致秋季的气温下降、植物凋零。

3. 阴盛则生阴盛则生是指在某些情况下,阴性因素对阳性因素产生促进作用。

例如,在人体中,肝脏代表着阴性因素,而胆囊则代表着阳性因素。

如果肝脏功能正常,则可以促进胆囊的正常运作。

举例说明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

举例说明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

举例说明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阴阳,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哲学概念,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和自然观。

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二元极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阴阳的理论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事物的变化过程。

在自然界中,最典型的阴阳关系就是日夜的交替。

太阳升起时,白昼开始,这是阳的开始,而太阳下山,黑夜降临,阴开始。

阳和阴带来了昼夜的交替,给了大自然充分的时间进行生长、休息和恢复。

白昼和黑夜是阴阳二者对立的具体表现,但它们之间又有一种动态的关系。

白天的阳气向上升腾,生命力旺盛,万物充满活力;而夜晚的阴气则向下沉降,万物休憩,能量积蓄。

阳和阴的转换使生命得以维持和持续发展。

除了昼夜交替的阴阳关系,还有许多其他的例子可以揭示阴阳辩证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四季的交替变化即是阴阳关系的展示。

春季代表阳气兴起,万物复苏;夏季代表阳气盛长,温度升高;秋季代表阴气渐长,天气逐渐变凉;冬季代表阴气最盛,气温最低。

四季的相互转换,展示了阴阳之间的平衡和变化。

阴阳也存在于人体的内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健康和恢复疾病的关键。

人体的阴阳分布在各个器官和系统中,相互调节和平衡。

例如,肾脏被视为阴性器官,而心脏则被视为阳性器官。

肾脏的阴性能量提供了生命力和体力,而心脏的阳性能量提供了活力和感情。

只有当肾脏和心脏的阴阳平衡得当,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阴阳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解释。

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利益和权力的角逐,各方面的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阴阳的辩证关系。

在一个组织或团队中,领导者代表阳,负责权力和决策;而成员们代表阴,负责执行和支持。

一个成功的组织无论大小,都需要领导和成员之间的平衡,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

阴阳的辩证关系还可以应用于许多其他领域。

例如,艺术创作中的阴阳关系:画家运用明暗对比和轻重分布来创造画面的阴阳平衡;音乐中的阴阳关系:音乐中高低音的对比和变化创造了阴阳交替的音乐效果。

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医学、易经、道家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阴阳的概念、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

阴阳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它是指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的力量,阴是指阴性的、负面的、消极的、柔软的、寒冷的、暗淡的、静止的、向内的、收缩的、下降的、湿润的、沉重的、缓慢的等特性;阳是指阳性的、正面的、积极的、刚硬的、热烈的、明亮的、活跃的、向外的、扩张的、上升的、干燥的、轻盈的、迅速的等特性。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它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基础。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基础。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相互依存阴阳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

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基础。

例如,春天阳气渐长,万物开始生长,夏天阳气旺盛,万物茂盛生长,秋天阳气渐衰,万物开始凋零,冬天阳气消退,万物开始休眠。

这些都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的表现。

2. 相互制约阴阳之间是相互制约的,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基础。

例如,夏天阳气旺盛,但是如果没有阴雨滋润,植物就会枯萎;冬天阴气盛,但是如果没有阳光照耀,植物就会死亡。

这些都是阴阳之间相互制约的表现。

3. 相互转化阴阳之间是相互转化的,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基础。

例如,春天阳气渐长,万物开始生长,但是如果阳气过旺,就会导致植物生长过快,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秋天阴气渐盛,万物开始凋零,但是如果阴气过盛,就会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阴阳学说中阴阳之间的四种关系

阴阳学说中阴阳之间的四种关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和阴阳的相互转化四大原理.其一,阴阳的对立制约原理. 阴阳是在一个统一体中,或说是在一个事物, 一种现象中所存在的相互对立, 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 阴与阳有质的差别,这就叫阴阳的相互对立. 昼与夜对立, 春夏与秋冬对立, 光明与黑暗对立, 温暖与寒冷对立,这都是阴阳的相互对立. 虽在统一体==生共存,但由于阴和阳的属性相反,由此二者之间就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排斥的作用. <<类经附翼.医易>>说:”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便说明动和静, 阴和阳的相互对立和制约. 春夏气候逐渐温热,是阳气渐渐抑制了阴气;秋冬气候逐渐寒凉,是阴气渐渐抑制了阳气. 阴阳二者之间就是这样在相互对立和制约之中,保持了相对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事物的存在.其二,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 阴阳的互根互用,也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的存在条件或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无阳就无所谓阴,无阴也就无所谓阳;无昼就无所谓夜,无夜也就无所谓昼;无春夏就无所谓秋冬,无秋冬也就无所谓春夏,这就叫阴阳的互根互用, 相互依存,或叫阴阳的相互为用, 相互统一. 其实阴阳的互根互用和阴阳的对立制约是相辅相成的. 天地之间,==之内,任何事物或现象之所以可以出现和存在,其内部必然有既相对立, 又相依存的阴与阳两个方面. 有上和下, 内和外, 前和后的对立与依存,才有了空间;有过去和未来的对立与依存,才有了时间;有升和降, 出和入, 兴奋和抑制, 亢进和衰退的对立与依存,才有了事物的运动状态. 因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着既相对立又相依存的阴与阳两个方面,无阴阳的对立和依存,也就意味着事物或现象的不存在.其三,阴阳消长平衡原理. 在自然界,一年之中,从冬至到夏至,阳气渐长, 渐进,阴气渐消, 渐退,阳热之气抑制了阴寒之气,所以气候逐渐变热;从夏至到冬至,阴气渐长, 渐进,阳气渐消, 渐退,阴寒之气抑制了阳热之气,所以气候逐渐转寒;一天之中,从子时至午时,阳长阴消, 阳进阴退,阳气制约了阴气,气温渐升;从午时至子时,阴长阳消, 阴进阳退,阴气制约了阳气,气温渐降. 阴阳二气势力的对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停地处于消长进退的变化之中. 但于由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就使这种变化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相对的稳定状态,只有这样,才保证了事物或现象的稳定存在.其四,阴阳相互转化原理. 阴阳的相互转化原理,是说阴阳是相互包涵的,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阴可化为阳,阳可化为阴,阳从阴中化,阴从阳中生. 张景岳引朱子语说:”阴气流行则为阳,阳气聚集则为阴”,就是这个意思. 如在冬至或子时阴气最盛的时候,阳气始生;在夏至或午时阳气最盛的时候阴气始生. 阳极则阴生,阴极则阳生,寒极可转热,热极可转寒. 又如水(阴)蒸发化为气(阳),气(阳)凝结化为水(阴),皆属阴阳的相互转化. 但阴阳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发生. <<素问.阴阳应相大论>>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六元正纪大论>>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录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其中的”极”, “重”, “甚”,即属阴阳转化的条件之一. 如果说阴阳的消长进退,是阴阳之气量变的过程,那末阴阳的相互转化,则是阴阳之气的质变过程.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在阴阳消长进退的过程中,阴阳二气始终维持着动态平衡. 在阴阳二气发生转化后,则旧的动态平衡被打破,又出现了在新条件下的新的动态平衡,从而使事物或现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述阴阳学说的四大原理,或说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生长壮大, 发展变化, 衰退消亡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因此,中国古代医家便将这一规律广泛渗透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 治疗用药, 保健养生, 饮食调配等等.。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

阴阳变化规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宇宙中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对立面,代表了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变化规律是指在阴和阳之间变换的运动规律。

1.阴阳的互相依存关系阴阳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相互制约、互为根本。

如同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一样,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

阴阳的互相依存关系是变化的基础。

2.阴阳的互相转化阴阳是相互转化的,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不断转化。

当阳达到极点时,就会转化为阴,当阴达到极点时,就会转化为阳。

这是一种相对动态的平衡状态。

3.阴阳的互补关系阴阳是互相补充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基本元素。

如果过于偏向阴或过于偏向阳,就会破坏平衡。

只有阴阳相互融合,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运行。

4.阴阳的运动规律阴阳是不断运动的,它们以渐变的方式相互转化,呈现出一种连续而有序的变化过程。

阴阳的运动规律是通过太极图来描述的,其中阴阳相对而又统一,相互交融,形成了不断变化的图形。

5.阴阳的平衡调节阴阳在变化过程中,需要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需要不断进行调节。

当阴阳失去平衡时,就会出现疾病和灾难。

因此,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阴阳的平衡,保持身心健康。

6.阴阳的有限性阴阳是有限的,它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不是无限地变化。

阴阳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极限,超过了这个范围,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事物的阴阳本质,避免过度倾向一方。

7.阴阳的自我调节阴阳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当其中一方偏向过强时,另一方会相应地调节自己,以达到平衡。

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是阴阳变化规律的基础,并且是维持事物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

总之,阴阳是中国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通过描述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和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本质。

了解阴阳的变化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阴阳的互根互用名词解释

阴阳的互根互用名词解释

阴阳的互根互用名词解释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描述宇宙万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彼此之间互为根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首先,阴阳的互根互用表明阴阳之间并非刚性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互为根源。

在宇宙万物中,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的成分,且阴阳的比例和相对强度不断变化。

例如,白天和黑夜、寒冷和炎热、生命和死亡等都是阴阳的表现,它们之间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阴阳的互根互用也意味着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阴阳的存在和运动对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相生、相克、相制等方式来表现。

相生是指阴阳之间互相促进、相互生长,形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白天的阳光照耀使植物生长茂盛,夜晚的阴暗则让动物休息生息。

相克是指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关系。

例如,寒冷的冬天阴气盛,而炎热的夏天阳气旺,它们之间形成了季节的更替。

相制是指阴阳之间通过相互制约、相互调节来达到平衡的状态。

例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对于健康至关重要,阴阳失衡则可能导致疾病。

此外,阴阳的互根互用还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变化和循环运动。

阴阳的互根互用使得宇宙万物不断变化、循环往复。

在宇宙的演化中,阴阳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万物的生成、生长、衰败和再生。

这种循环运动体现了宇宙的无限变化和无穷生命力。

总而言之,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彼此之间互为根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这一概念体现了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宇宙万物的变化与发展。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对于理解宇宙和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中医知识:阴阳关系

中医知识:阴阳关系

中医知识:阴阳关系一、对立制约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是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平衡遭遇破坏即是疾病的形成,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自有其规律,若冬天应寒反暖则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受影响,易引起疾病。

二、互根作用阴阳是对立统一的。

阳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阴阳都以对立的存在为条件。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这就是阴阳的互根作用。

阴阳互根作用既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因此,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三、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永远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即所谓“消长平衡”。

阴阳就在这种运动变化中,生生不息。

但任何一方太过盛或太过衰,破坏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动态平衡,就会引起机体的不适。

四、相互转化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阴转化为阳。

如寒饮中阻患者本为阴证,但由于某种原因,寒饮可以化热,即为阴证转化为阳证。

阳证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元气。

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征变化,即属于阳证转化为阴证。

但如果抢救及时,处理得当,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病情又可出现好的转机,可见阴阳互相转化是有条件。

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消长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综上所述,阴和阳是事物的相对病性,因而存在着无限可分性,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是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孤立、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反相成的。

这一点对我们理解中医学阴阳学说的运用非常重要。

阴阳根本律三大特征

阴阳根本律三大特征

阴阳根本律三大特征引言阴阳根本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阴阳根本律的三大特征,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动静结合,是阴阳哲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对这三大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互依存相互依存是阴阳根本律的第一个特征。

在阴阳哲学中,阴阳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存在。

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任何一个方面的过度发展都会导致失衡。

1. 互为表里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通过“互为表里”来描述。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阴阳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相互转化。

2. 互为因果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还表现为互为因果。

阴阳之间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另一个方面的相应变化。

例如,白天的阳光照射使得地表温暖,而夜晚的阴凉使得地表温度下降。

相互转化相互转化是阴阳根本律的第二个特征。

阴阳之间不仅相互依存,还会相互转化。

阴阳的转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使得万物在变化中保持平衡。

1. 阴阳消长阴阳的转化可以通过“阴阳消长”来描述。

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阴气过盛时,阳气开始增长,而当阳气过盛时,阴气开始增长。

这种消长的过程使得阴阳保持了相对的平衡。

2. 阴阳互补阴阳的转化还表现为阴阳互补。

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制约,还能够相互补充。

当一个方面的能量不足时,另一个方面会提供能量进行补充。

例如,白天阳光充足,而夜晚则需要靠阴凉来补充能量。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阴阳根本律的第三个特征。

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宇宙万物呈现出动静结合的状态,这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

1. 动态变化阴阳的相互作用使得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得宇宙保持了稳定的运行状态。

例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等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2. 静态存在尽管阴阳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但它们又同时存在着静态的一面。

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

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

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
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不仅是生物学、医学、天文
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深刻地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中,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相生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两种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力量,即阴和阳。

阴为质,多指黑暗、湿润、寒冷等性质;阳为气,多指光明、干燥、温暖等性质。

在生物学中,阴
指机体组织的内部环境,阳指机体组织的外部环境。

而阴阳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
而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指阴阳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

例如,春天阳气渐渐升腾,万物复苏,百花吐艳,这是阳气充沛的表现。

而秋天阳气渐渐收敛,植物叶子逐渐变黄甚至落叶,这是因为阴气
逐渐升高,阳气被阴气所制约。

又如,水是阴性物质,火是阳性物质,但水能滋润火,火
能煮沸水,二者互相促进,相生相成。

相克指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的关系。

例如,在医学中,热病属于阳病,应该采用寒凉
的方式治疗;而寒病属于阴病,应该采用温热的方式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人体虚弱时,
应该食用补阳的食物,如猪肉、羊肉等;而身体发热时,应该食用补阴的食物,如绿豆、
芦笋等。

阴阳相克的关系,也可以解释为对立性的关系。

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自然界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表现。

阴阳相生相克的关系,不仅体现在自
然界中,也体现在人际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

尊重相生相克原理,变阴为阳、变阳为阴,才能让各种事物既能够和谐共存,又能够不断地发展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之间关系阴阳学说,是以阴阳的相对属性、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一种理性认识。

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着重探究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兹就阴阳之间的主要关系,分述如下:一、阴阳交感相错所谓交感相错,即相互关联、相互感召、相互作用之义。

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万物生成、变化之本始所在。

对此,荀子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其“合”与“接”,就寓有交互作用之意。

《黄帝内经》也明确提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强调阴阳交感相错是万物发生变化的前提条件。

《易经》非常重视阴阳两者能否交感相错,认为:“天地交,泰”(《周易·泰·大象》);“天地不交,否”(《周易·否·大象》)。

泰,即通畅、安康、正常、生机勃勃的状态;否,指痞塞、不通、失常、了无生机的状态。

阴阳两者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现出对立制约、互根相成、消长更胜、相互转化等特性或趋向。

因此,阴阳交感相错是阴阳之间一切运动变化的前提。

阴阳交感相错的认识,体现在中医学中,则是强调机体的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交互感召而发生作用。

惟有如此,生命过程才能正常。

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而为阴,心属火脏而为阳。

心肾(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状态。

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的病理变化。

就整个机体而言,人体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

一旦交错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逆、闭、脱等严重病证。

治疗这些病证的关键,也应着眼于恢复阴阳的交感相济,使之交互承接。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有两层含义:一是阴阳的属性是相对应的、相矛盾的。

如上与下、寒与热、内与外、升与降、明与暗等,都具有相对的属性。

凡阴阳,其属性都是对应的,没有两相对应的双方便构不成阴阳。

二是在某种条件下,阴阳之间存在相互争搏、相互制约的趋势,两者呈现你强我弱的态势。

阴阳的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均可过度抑制对方而使之趋弱;或者任何一方的过于不足,亦可导致对方的相对亢盛。

如寒与热、动与静、阴邪与阳气、阳邪与阴液等都存在相互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季节气温的更替为例,其主要取决于寒暖气流之间的阴阳相反相搏的结果。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及从夏至到立秋。

从冬至到立春,阳热之气趋强而北上,使阴寒之气被抑而趋弱;至夏令则阳热之气趋于盛极,阴气伏藏,气温炎热。

自夏至到立秋,阴寒之气渐盛而南下,阳热之气被抑而趋弱;至冬令则阴寒之气趋于极至,阳气潜伏,气温寒冷。

气温寒热的更替变化即在阴阳相反相搏的过程体现出来,并如此胜复往来,年复一年。

阴阳对立制约的理性认识,中医学广泛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

如生理过程中,机能的兴奋与抑制,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阴阳的相反相搏。

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兴奋过亢,则阳胜阴弱。

兴奋不足,则阳弱阴强,反之亦然。

再如疾病过程中,以阴邪与阳气为例,人体感受阴邪,体内阴偏胜,对阳的制约太过,必然造成阳气耗损,导致“阴盛则阳病”。

同理,感受阳邪,体内阳偏胜,耗损阴液,亦致“阳胜则阴病”。

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而不能单独存在,在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滋生、相互为用的特点,古人称其为“阴阳互根”、“阴阳相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在内而阳为之镇守,阳在外而阴为之使役。

说明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明代赵献可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医贯·阴阳论》)同样说明阴阳之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

明确提出“阴阳互根”一词者,见于清代黄元御所著《素灵微蕴》。

黄氏指出:“阴阳互根。

五脏阴也,而阳神藏也。

非五脏之藏,则阳神飞也;六腑阳也,而阴精化焉,非六腑之气,则阴精竭也。

盖阴以吸阳,故神不上脱;阳以煦阴,故精不下流。

……阴能守而阳秘于内,阳能卫则阴固于外。

”阴阳互根依存的关系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普遍,在疾病治疗上亦有应用。

如可用于说明生理联系:气之与血,气属阳,故有阳气之谓;血属阴,故有阴血之称。

气能生血、行血;血能载气、养气。

其亦可用于说明病理变化:由于阴与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无阴则阳无以化”,导致“阴损及阳”;同样,阳虚至一定程度时,“无阳则阴无以生”,可导致“阳损及阴”。

其他如血虚无以养气而致气虚,气虚无以生血而致血亏等。

因此,阴阳两虚、气血两亏于虚损性疾病之中时有可见。

阴阳互根依存关系在中医治法中的应用,集中体现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提出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全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运动变化,古代思想家以“消长”来概括。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阴阳更胜,气之先后。

”其言正指自然万物阴阳之气更迭消长的变化。

消长,亦称“消息”,如《周易·丰·彖传》曰:“日中则员,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西汉枚乘《七发》也说:“消息阴阳。

”消,即消退;息,即滋息。

阴阳消息(消长),亦即指阴阳的盛衰变化。

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概括起来有四类:一是阴或阳自身的消长。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即是论述阳气在一天当中的消长变化。

二是阴阳互为消长,包括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两种情况。

以一年四季为例,从冬入春至夏,寒气渐减,热气日增,气候由寒逐渐变温变热,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入秋至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气候由热逐渐变凉变寒,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三是阴阳以互长为主,表现为阴阳皆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为“阳生阴长”。

在机体“生长壮老已”发展过程中,从生到壮的阶段,正是呈“阳生阴长”为主的阴阳消长状态。

四是阴阳以互消为主,表现为阴阳皆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为“阳杀阴藏”。

在机体从壮到已的阶段,是呈“阳杀阴藏”为主的阴阳消长状态。

这四种形式中,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是建立在相反相搏,即对应制约基础上的阴阳盛衰变化。

而阴阳皆长和阴阳皆消,是建立在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消长变化。

阴阳消长的认识,体现了前贤对阴阳双方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状态的一种深刻把握。

而所谓平衡,是对这种运动变化处于一定的范围、限度及时空之内相对而言的。

“阴平阳秘”便是对这种理想状态的概括。

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而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如果阴阳更胜消长变化超过了正常的限度,阴阳间的平衡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等异常变化。

在人体则标志着生命活动出现异常,进入了疾病状态。

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等,便属其列。

五、阴阳相互转化一个事物属阴或是属阳,是由其本身所固有的阴、阳两方面孰主孰次所决定的。

阴阳胜复转化,是指某些事物由原先以阴(阳)占主导的状态,转变成以阳(阴)占主导的新态势,它主要强调的是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发生质的改变,而不是指事物阴阳消长盛衰的量的变化。

阴阳胜复转化作为阴阳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一般是在阴阳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

古人通过观察,认识到事物阴阳属性的改变一般出现在发展变化的极期阶段,即所谓的“物极必反”。

在古代文献中,亦用“极”、“重”来表述阴阳转化的条件。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六微旨大论》也说:“物之极由乎变。

”阴阳相互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

所谓渐变,是指阴阳在其胜复消长过程中,随着阳长阴消的变化而阴渐变为阳,随着阴长阳消的变化而阳渐变为阴。

如四时寒暑的更替、昼夜中阴阳的转化以及人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都是以渐变形式进行的。

所谓突变,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平时表现为量的变化而表现不出明显的质的变化,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限度时,阴阳即快速向其反面转化而表现为质的改变。

如临床上阳热之证突然转为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冷汗淋漓的阴证,即属阴阳突变形式的胜复转化。

阴阳双方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

只有阴中寓阳,阳中寓阴,才为阴阳发生胜复转化提供依据和可能。

老子《道德经·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福之所以可以转化,是因为双方已相互倚伏着向其对待面转化的根源。

中医学家亦以此说明阴阳胜复转化的原因,即所谓“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新事物初生之时,乃倚伏着败亡之因;旧事物衰竭之际,亦孕育着新生之源。

所以这些胜复转化均是在“动而不已”的消长更胜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胜复转化的内在依据,而永不停顿的阴阳消长变化是其胜复转化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阴阳胜复转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界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蚀)”(《周易·丰·象传》);夏热至盛则凉,冬寒至极则温,是最常见的。

人体生理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情绪高涨与低落等也都呈现胜复转化而相互交替的过程。

病理过程中,阳热之证与阴寒之证、精神狂躁与精神抑郁等之间在一定条件的胜复转化,在临床上亦时有可见。

综上所述,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阴阳的运动规律。

它们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

其中,交感相错是阴阳间运动变化的基本前提,没有阴阳双方的交互作用,阴阳的其他关系便无从谈起。

阴阳相反相搏表达了阴阳既相对应又相统一的关系。

在阴阳相反相搏即对立制约的基础上,促成了阴阳消长变化的动态平衡;而互根互用又为阴阳胜复转化提供了内在的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