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学中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的定义和内涵
“做中学,学中做”就是要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做中学,学中做”的精髓一方面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这个还原的过程则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一双敏锐的眼镜,让你去观察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去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小时候父亲常在周末带费曼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父亲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费曼那时猜想其实父亲并不知道这只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于是费曼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在啄它的羽毛,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费曼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费曼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费曼觉得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父亲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费曼长大了一点,父亲摘了一片树叶,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蔓延向边缘。‚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在这儿下
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一片树叶上去产卵。‛同上一例一样,费曼还是认为父亲说的细节未必对---
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父亲培养了费曼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费曼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费曼拉动马车的时候,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费曼找到父亲,说,‚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
‚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其实是很深刻的理解,父亲并不只是给费曼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摩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费曼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没错。
“做中学,学中做”的精髓,另一方面在于动手。理论上行得通的东西,在实践中做起来可能难度远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做一做,比单纯的“纸上谈兵”要来得更具体、更全面,也更直观。对于技术性的工作,最优秀的往往不是学历高的人,而是有操作倾向、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的人:
一天,发明家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生阿普顿,要他算出玻璃灯泡的容积。阿普顿拿着灯炮琢磨了好长时间,用尺在灯泡上上下左右、量了一阵,又在纸上画了好多的草图,写满了各种尺寸,列了许多道算式,算来算去还没有算出结果。爱迪生见他算得满头大汗,就对他说:‚我的上帝:你还是用这个方法算吧!‛他在灯泡里倒满了水递给阿普顿说:‚把这些水倒进量杯里,看一看它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了.‛阿普顿听了顿时恍然大悟,于是很快就测出了灯光的容积。
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现人的潜力。很多人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
不行,肯定什么也做不好。可是,这里有个问题:你试着去做过吗?你做的时候是浅尝辄止,还是屡败屡战呢?有些问题貌似很复杂,其实真正做的时候却发现并不太难。对于真正越是复杂的问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浅尝辄止,只能加重自己的失败意识,更加没有信心。所以,多做,就会发现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少做,就会发现能做的事情很少。
北师大教育学院的郑新蓉教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国的某个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的某个大学城时,当地一个小学校长送给代表团的成员一本画册。打开一看,全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建筑物,有古老的教堂,有历史悠久的图书馆,有别具风格的艺术博物馆,也有最新科技实验楼群……每幅图下,都用文字表明这座建筑物坐落的位置、修建的时间。建筑设计人的姓名以及该建筑物的设计风格。这位校长告诉我们,这是一幅很好的导游图,有了它,你们就知道我们城市的历史、主要建筑和城市规模,中国代表团的成员在感激的同时,不解地问道:
‚你们学校有城市建设、规划和导游的任务?‛
校长说:‚没有哇。这是我们学生的作品,是他们的作业。‛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这才细细地看这本画册,许多建筑物的确明显是孩子的手法,很稚气,但不够老练,不够专业。
中国代表闭的同行兴趣更大了:
‚图画下的文字是谁帮助完成的?‛
‚也是他们自己。‛
‚孩子们怎么知道某个建筑物的历史和设计过程的?‛
校长答道:‚他们可以去图书馆、建筑博物馆和建筑设计院访问。‛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感慨万千,原来孩子们有这么大的创造潜力,同样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城市社区知道有多少?对自己生活其中的环境了解有多少?我们的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和设计院的机会有多少?但是这也说明:只要有自由的时间和机会,的人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哪怕只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