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教版数学教案——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换底公式的意义,掌握其推导方法,并能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形,提高解题能力.
2.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多思、多解、多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重点:
1.换底公式的证明.
2.应用公式的能力.
教学难点:
证明思路的发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对数式的计算与含对数式的证明过程中,常需要把不同的对数化为同底的对数,所以我们现在引进对数的换底公式,即=(、、均为正数,≠1,≠1).
二、讲授新课
为了加深对换底公式的记忆与理解,下面我们用多种方法加以证明:
证明一:利用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通过一题多解,达到灵活,综合应用的目的,同时,也可打开学生的证明思路).
令,=,则=,两边数以(>0,且≠1)为底的对数,得= .
∵ ≠1,∴ ≠0. ∴ =,即=.
证明二:利用对数恒等式令=,则=,由对数恒等式,得
=(>0,≠1).
∴ =()=.
∵ ≠1,∴ ≠0.
化为对数式,得=·
=,
即=.
证明三:利用对数恒等式由对数恒等式知=(>0,且≠1).
两边同时取以为底的对数,得
==·,
∵ ≠1,∴ ≠0.
∴ =.
证明四:利用对数恒等式的换元法.由对数恒等式知:=,=,=(>0,且≠1,>0,且≠1).
∵ ==()=,
∴ =·.
∴ =.
证明五:设=,
∴ =·=.
∴ =,
=,
即=.
证明六:令==,
==,
∴ ()==.
∴ =·=·,
即=.
注学生还可运用更多的方法证明,这个公式也可根据情况,略讲证明一、二.
在科学技术中,常使用以=2.718 28…为底的对数,以为底的对数叫做自然数,通常记作,根据换底公式,可以得到自然对数与常用对数的关系:
≈2.30 26.
练习:利用换底公式证明(这组题均可视为换底公式的推广):
(1)=;
(2).
证明:(1)(变形·=1);
(2).
熟悉这些由换底公式变形得来的公式,在求对数值,进行对数的恒等变换、解对数方程时,可简化计算过程.
例1 求的值.
解法一:
=
解法二:
例2 已知,求.(可以先分析证明思路,后让学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它.)
解法一:(分析,观察已知条件,对数与幂的底均为18,因此联想换底公式,把换成以18为底的对数,沟通条件与结论的联系.)
∵ =5,∴ .
∴ .
解法二:(分析,比较题中所求各式中的底数,真数、指数值分别为18、9、5、36、45将它们分解质因数得2、3、5,进而有4、6、9、10、12、15、18等为因数,因此在换底时,可以分别选择它们做对数的底数.)
统一换成以2为底,
.
由=5.
∴ ,代入值,得
=.
可以因底的不同选择而有多种不同解法.
解法三:(分析:两已知条件中一个为对数形式,一个为指数形式,将其统一为对数形式,应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5∴ ,
∴ +=+,
即=+
或=+,
(+)·=+,
(2-)·=+.
∴ =.
解法四:统一为指数式
∵ ==9 已知=5,
∴ 45=·=.
两边取36为底的对数,
∴ .
=.
以上各种解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讲思路后,让学生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
三、小结
1.对数换底公式的作用在于“换底”,这是对数恒等变形中常用的工具.
2.利用对数换底公式,可以把一个对数换成以1之外的任何正数为底数的对数.
3.在使用公式时应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0,≠1,>0,≠1,>0.
四、作业
第120页练习第3,4,5题,练习第1,4题.